关于诗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21200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79.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诗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关于诗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关于诗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关于诗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关于诗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诗歌.docx

《关于诗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诗歌.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诗歌.docx

关于诗歌

关于诗歌

我路过,我看你微笑.我不仅是路过.所以,我纪录,我的脚步,你的微笑,我们在一起的好日子.

    1.关于当下诗歌

1> ◎当下诗歌的阅读与接受◇韦白

■ 作为一个诗歌写作者,常常被问及当下诗歌何以缺乏读者的问题。

我以往的回答也和大家一样,把一切问题归咎到体制的不合理和诗歌教育的缺乏上。

诚然,体制的弊端可能是很主要的,与体制息息相通的诗歌教育也确实是大有问题,这一点大家都很清楚。

但我们很可能忽略了一个同样值得重视的问题,那就是诗歌阅读所需要的“心境”的缺失。

■ 诗歌和戏剧一样,是一种“慢”的艺术,需要在“慢”中凝神专注。

诗歌阅读所需要的“心境”是在社会生活的“慢”的节奏中实现的。

而当下生活已处于一种物质的高速运转中,这对于一切有赖于“慢”中体会的艺术,都是毁灭性的。

这已不是一种兴趣的浓淡问题,而是一种心理结构的转变而导致的兴趣转移。

■ 诗歌本来最亲近于一种心理的诉求。

人们想要最直接地传达出内心的声音,本来是最容易接近诗歌的。

但诗歌对于内心压力的缓解恰恰又是深层次的,她不是一种表层的抒解。

这对于精神处于高度紧张而压抑的人群来说,内心深处的抒解固然重要,但疲惫的身心所要求的、更多且更为迫切的是一种情绪的瞬间放松和休息,这恰恰又是诗歌所不能提供的。

■ 八十年代的“诗歌热”,虽然在文化圈中被过份地神化了。

但那时的社会氛围,正好提供了一种较为合适的诗歌阅读的土壤。

首先,在许久的禁锢之后,人们的心头有一种强烈的想要倾诉的愿望;而商品经济的浪潮并未形成,人们仍然处于一种“慢”的生活节奏中。

■ 当下诗歌标准的混乱甚至缺失,诗歌作品的混乱和芜杂,无形中也败坏了人们对于诗歌的阅读“心境”。

即使是一些对诗歌抱有好感的读者,他们在浏览了充斥于各大论坛的“垃圾诗歌”之后,也会变得心浮气躁,丧失掉阅读优秀诗歌所需要的“阅读心境”。

而这又是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体所必然面临的困境。

网络本来应该只是一种传播诗歌的载体,但由于它的便捷和并不具备筛选能力,以及它急迫的时间感和光纤信号的流速,使一些寄生于网络的诗歌写作者或阅读者,无形中被速度挟裹着,而成为了短暂、快捷而又“无深度回味能力”的发射器、传播器和接受器。

■ 从这个角度上,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不适合阅读诗歌的时代。

但它决不是一个不适合生长诗歌的时代。

诗歌在当代文化中的被边缘化,部分是诗歌内部的问题,更主要的应该是社会文化的教育机制和传播机制的缺陷,以及大众对诗歌阅读“心境”的丧失。

韦白于长沙雅园

2006-05-25

2>.诗歌的时间意识呈现

          寿州樊子      ---浅析平民诗社5月份部分作品

                    吃了吗?

                    吃了

  这首题为<<三中全会以前>>的小诗是贾平凹最早发表在80年代初期的<<诗刊>>上的.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一眨眼过了二十多年,今天回头读这首诗就颇感倒胃口了.北岛有首名诗<<生活>>就一个字:

网;顾城的:

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等过去被大众奉为经典的诗歌,现在回过神再一打量:

呵呵,这类诗歌的写作现今写诗的小青年一口气能写一箩筐.

  过去很多的诗歌作品大都人为地烙上时代的胎痣,随着时间的推移,诗的特定空间开始萎缩了,很多诗的存在价值与意义功能在逐步丧失.比如已载入中国诗歌宝典的梁小斌的<<洁白的墙>>,除去其存在的特定历史环境,剥去其"伤痕文学"的外套,如过放在今天发表,可能会让一些精明的诗歌读者读得莫名其妙,甚至让大家不屑一顾.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诗歌的时间存在意义是什么?

  胡赛尔在<<内在时间意识现象学>>一书中将时间区划为内在的和客关的.从诗歌的角度研判下,也能找到与其论点相靠拢的佐证."鸡既鸣矣,朝既盈矣"(<<诗经.齐风.鸡鸣>>)."泛彼柏舟,也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诗经.邶风.柏舟>>).鸡鸣是时间的客观存在;而"耿耿不寐"则是时间的内在心理活动.真正意义上的诗歌的时间呈现意识要复杂的多.诗歌意义上的时间划分更难以厘清的.李白在<<春夜宴桃李园序>>中说: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王羲之于<<兰亭集序>>里也感慨:

俯仰之间以为陈迹.我在此不是感触人生哲理时间观念.我们读一首诗,古老的也好,现代派的也罢,时间的存在于不同历史段的诗里有着不同的作用与特点.

   "一旦夜晚,披上宽敞的黑袍/我体内的罪孽开始萌动,如蛇/爬向不知名的洞穴''(无算子<<恶之花>>).<<恶之花>>是法国象征派大师波特莱尔的扛鼎之作,诗集中大量的骷髅,蛇,虫豸,枯木等诗的物体与诗人的个性时间向度交媾于一起,呈露出诡密,荒谬,怪异的诗歌世界;折射出诗人内心的茫昧与抗争.今天读来,其诗性的光芒依旧明润.诗人无算子提倡诗的"直白'',他认为诗歌:

敢于揭破一切面,解剖灵魂,直面生存.诗人"直白"地描述出:

恶,开出灿烂如罂粟/鲜艳红唇,毒蚀心肠",但诗人入诗的时间的指向性是模糊的,也可称为诗的时间意识的盲指性.正因为"一旦夜晚"的盲指性,尽管诗人动用了波特莱尔式的蛇,罂粟等明确意象体,其还是机智地在"直白"的时空维度里趋于诗的盲指的进一步定位:

身体里的钟必然会敲响/在黑夜的边缘,我选择匆匆离去.诗的盲指的优势可以将诗人个体的时间意识加以拓延和固定.我们再来看看写"夜晚"的另一首诗."向左,我们跨过沟壑/今晚你将明亮如灯/积子成熟,幻象得以从镜子中剥离/你说,请把月亮的声音调大些吧"(涂灵<<狂欢>>).诗人涂灵在这里动用了时间的强指性手段:

今晚.我们在诗里看到一个强指性的时间布局:

月亮,苏打水盖过的枝头,瓦片搭的房子.在强指性的时间文本概念里,我们看到的是诗人自嘲,自虐的后现代主义情绪.

  同样,寿州樊子的<<乌鸦>>也在描述"夜晚"的."臀部掉进夜的裂缝,它/腹里可能的孩子是风与星光./在一条冬季的楝枝上/乌鸦,我的爱人/我描述过你的眉头与尾部,你中间的/胸和心跳/被一场白雪压迫着.''(寿州樊子<<乌鸦>>).这里的"夜的裂缝"不是时间意识的盲指和强指是时间的隐指.真正明确的时间轴线都在隐蔽,风与星光,楝枝等物体所固有的时间文本概念被诗人偷偷地转嫁给了一场白的雪.诗歌的时差从臀,楝枝,眉头,胸等隐隐地集中到一场雪,时间跨度巨大却又在隐匿中无痕迹地完成了事物之间的概念所指性的互换.<<乌鸦>>也是"性爱"的一种时间隐指.<<诗经>>里<<郑风.出其东门>>反映了古代民众对"性爱"问题的理解.诗云: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縞衣綦巾,聊乐我员.把<<乌鸦>>的时空和两千五百年的<<郑风.出其东门>>做个链接,我们哪怕牵强点也看到"縞衣綦巾"可以隐隐地联姻"一场白的雪".对于异体的描述,在80后诗人陈巨飞那就变得大胆而热烈了."白天在大路上看见的女人,很白/到了夜里也很白,像放在床上的手电筒/这个女人,白天在大路上走/晚上就在男人的脑袋里走/她走来走去的,把世界走成白茫茫的一片"(木槿花突然开<<白天在大路上看见的女人>>).诗人陈巨飞的时间意识呈现形式很随意,白天与夜晚被一个女人站拒,让一个女人去消耗或者说让一个女人去被动地去接受.同樊子的<<乌鸦>>相比,两者的时间意识的呈现出现极大的差异,但通过对被描述体的最终呈现,两位诗人又找到了时间的交叉点:

对爱情和性的怀疑与回避.

 我现在的思路不是要像个时间的学问家来解剖其外在构造与内在细胞组织.现代诗歌复杂就复杂在诗歌的时间意识的最终呈现上.不管何种流派何样的写作手法因入诗者的个体时间意识的理解与经验的把握的迥异,在同一时间段对一轮月亮的诗的表达十人肯定有十种不同的表达结果."吞噬树林的是黄土/吞噬百姓的是黄土/吞噬天空,星斗,光明/以及骨气的也是黄土"(且歌且骚<<黄土>>).在这首诗里你看不到时间的影子和细节.呈现在你面前的是时间意识的整体命名与定义.而整体意义上的时间呈现往往是宿命的.北岛<<宣言>>里有:

宁静的地平线/分开了生者与死者的行列/我只能选择天空/决不跪在地上.北岛的"地上"和且歌且骚的"黄土"的时间内涵上可能有所接近.北岛选择"天空"还有"文革"后一代人的追求和觉醒;那且歌且骚的天空反过来为黄土吞噬,可见现代化的时空的抽搐和困顿.

  当然,诗歌的时间文本概念是不可解的.不同年龄不同时代背景和诗人的不同个性,诗歌意识的文本呈现是良莠不齐的.雪莱的<<西风颂>>,屈原的<<离骚>>是有时间的局限性的,但至今还被光为流传,不失光泽,那就是优秀的诗歌的时间呈现往往俱备了人性真善美的共性.

  中国现代诗歌的最大弊端就是诗歌时间意识的政论化与模块化.过去很多看似优秀的诗歌过早夭折或者不能再受到后人的追捧是因中国大多诗人的时间观点不能真正从诗歌本义角度来定位和拓宽.在此,我来抖露郭沫若大师的话给大家看看:

凡是反动派都是血吸虫,帝国主义,蒋介石,右派分子等等都是瘟神,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都已把它们送走了.(郭沫若<<就当前诗歌的主要问题答本社问>>,<<诗刊>>1959年1月号)还有<<光明日报>>1965年7月31日的:

这种思想的种子,通过<<长征诗>>已散布到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其它地区.我手头还有更多大诗人的"黑暗"材料,我在这里不是给郭大师脸上抹黑,我翻出这些老帐目的是提醒当今的诗人要有什么样的时间意识.我们该明白一点:

我们的文字不能左右时间,也不能让时间来左右我们的文字.那诗人该咋办呢?

----所以中国暂时还出不了诗    

乌鸦 

臀部掉进夜的裂缝,它 

腹里可能的孩子是风和星光。

 

在一条冬季的楝枝上 

乌鸦,我的爱人 

我描述你的眉头与尾部,你 

中间的胸和心跳 

被一场白雪压迫着。

 

爱 

我看到的土拔鼠,亲热 

争吵,扭打;然后在土壤里 

留下孩子,父母,食物与水 

然后消失,然后于另一片土壤 

就是我们邂逅的地方 

会偶尔有一只,露出脑袋,鼻尖 

看见你我像它的 

泥土,而其还没去留下洞穴。

 

这条河流 

被五个月的蚌喊出疼。

落蒂的 

菱,残红的钮扣。

 

这条河流是疲倦了的蛇,它不会 

缠绕 

它从荷塘经过,没有水的波浪。

 

在石头桥的罅隙 

柳啊,虬根有着美,回忆和骄傲。

 

2.校园诗歌的发展现状

1>《敦煌》诗刊部分文章选登:

当代校园网络诗歌论略

          当代校园网络诗歌论略

                    张 德 明

     中国新诗自诞生以来,就与校园有着密切关系,结下了不解之缘。

龙泉明先生曾指出:

“校园始终是诗歌的最佳实验场所。

大学生始终是诗歌这一先锋艺术最活跃的因子。

”[1]吕进先生甚至认为:

“可以说,中国新诗就是从校园诗歌开始的。

留日的郭沫若等推出了中国新诗的浪漫派,留英美的闻一多、徐志摩等组成了中国新诗的新月派,留法的李金发等形成了中国新诗的象征派。

”[2]新时期以来,随着校园诗歌社团的蜂拥出现与校园文学活动的丰富繁盛,校园诗歌在新诗之中的地位显得更为突出,有论者这样认为:

“大学生诗歌已成为一股重要的诗歌力量,参与和推动着中国当代诗歌的建设与发展”[3]。

而今,在互联网成为新的历史时代中最通用的交流手段和资讯工具时,校园诗歌的电子承载与网络流传已经成为当代诗歌创作中的一大景观,校园网络诗歌构成了目下中国校园诗歌的重要文本形态。

本文拟从校园网络诗歌与大学文学论坛、与80后诗人群的关系以及校园网络诗歌的审美特征等三个角度,来描述校园网络诗歌的现实状况,揭示出它所蕴涵的诗学意义来。

  校园网络诗歌与大学文学论坛

     校园网络诗歌产生与存在的基本阵地,应该是各个大学的BBS论坛与文学网站,这样的论坛与网站成为校园诗歌爱好者与青年诗人们交流诗歌创作体会,提高诗歌表达技巧,从而走向中国网络诗坛的最初的舞台。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起,各个大学都相继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的学校网站,与此同时,几乎每所大学都开设了供本校师生(主要是学生)交流信息、发表言论的BBS论坛。

大学BBS论坛是一个集学习、生活、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复合型网络媒体形式,在这个复合型的网络媒体形式里,“诗词歌赋”(或“现代诗歌”)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版块之一。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多少高等学府,就可能有多少BBS论坛下设的“诗词歌赋”原创区。

大学BBS中的“诗词歌赋”(“现代诗歌”)原创区,自然就成为了各个大学的诗歌爱好者练笔的场所,切磋诗艺的空间,感受大学诗歌氛围的最基本地带。

笔者在2005年12月初(截止到12月11日)对国内十多所重点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的BBS论坛中的“诗词歌赋”(或“现代诗歌”)版块进行了初步的考察,对相关数据作了一定的统计,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校园网络诗歌在BBS论坛上体现出的某些共同特征。

     首先,校园网络诗歌起步的时间大约在2000年初,2001—2003年间取得较大发展,2003年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气候和规模。

也许是得电子计算机技术领先之助,上海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网络诗歌创作起步最早,在所有大学BBS上,我们能发现的最早“发表”的一首新诗,是上海交大BBS“饮水思源”站“现代诗歌”版块里fouca的《午睡》[4],发表时间为2000年1月5日;其次是清华大学BBS“水木清华”站,第一首是yymemory(由jsdeng贴出)的《失恋者手记》[5],时间为2000年10月18日。

其他大学最早发表的诗作一般在2001—2003之间,比如北大BBS“未名”上发表的第一首诗是quarkman的《独角仙的童年》[6],时间是2001年12月30日;复旦大学BBS“日月光华”里的是jiangfeng(蒋峰)的《我的诗歌几首》[7],时间为2003年6月24日;浙江大学BBS“海纳百川”站里的是Hiric的《百合花》[8],时间为2002年3月25日;武汉大学BBS“珞珈山水”里的是bluerhorse创作的《梦一场》[9],时间为2001年2月9日。

     其次,在各大学BBS诗歌版块里,往往是新诗与旧诗同台竞技,原创与转载各显其能。

其原因大概在于,许多大学诗歌版块都名曰“诗词歌赋”,本身就显示了其承载内容的多样性、包容性特征,比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

另外一些命名,如复旦大学的“诗歌”,中国人民大学的“诗情无限”,华东师范大学BBS丽娃河论坛的“丽娃文学”也体现的是这种包容性,那么新诗和旧诗的同时出现自然就在情理之中了。

即使有些大学的版块设置里明确标明是“现代诗歌”,如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但我们看到的还是新旧诗同聚、原创转载混杂的情形。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大学生中的许多诗歌爱好者文体意识还不强,创作水平较有限的特点。

文体意识不强,所以新诗也写一点,旧诗也写点,尽管二者都还很稚嫩;创作能力有限,所以原创的贴一些,看到别人写的好诗也贴一些。

同时,论坛自身所具有的宽容与自由特性也使大学生们的这些行为都得到了认可。

当然,随着校园网络诗歌的不断完善和校园网络诗人创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对新旧诗文体的明确区划,对诗歌原创的更加重视等,都将成为大学BBS诗歌版块中的新亮点。

     第三,各大学BBS上诗歌的发帖量存在很大差别。

论坛发帖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既包括客观的因素,如计算机和网络上的技术支持、论坛开办的时间长短、论坛的稳定性等,也包括主观的因素,如学校有关部门对论坛的重视程度和宣传力度,学生对论坛的参与与投入程度等等。

在我所考察的学校中,发帖量最多的是南京大学BBS小百合站,有帖子数9851个,其次是清华大学,发帖量为9627帖。

其他高校一般在2000—5000之间,北京大学是3265帖,浙江大学是3192帖(其中主题帖1822帖),武汉大学是4918帖(其中主题帖为2941帖)。

相比之下,复旦大学的发帖数量较少些,只有1608帖,其中主题帖子仅为613帖,此种情形与这个老牌文科大学的身份不太相称,出现这一情况也许与论坛宣传与管理投入不够有关。

     大学BBS中的诗歌版块为校园诗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空间和创作平台,但它并不是校园网络诗歌生存的唯一地盘,实际上,不少大学除面向全校的校园BBS外,在中文系(文学院)也有自己的文学论坛,这里聚集的创作人员一般是来自中文系(文学院)的本科生,因此,这里的诗歌作者水平更专业,发帖更积极,质量相对也更高一些。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办的北大中文论坛,辟有“现代诗歌原创区”,我在12月11日进行统计时,发现这里有帖子34197帖,其中主题帖为11073帖,可谓数量惊人。

在置顶的帖子中,有“原创精品”、“外国诗歌推荐”和“诗论专栏”等固定的栏目设置。

此外,北大中文论坛内,还有学生开设的个人文集(blog,“博客”),其中博客用户有131人,发表文章最多的是莹雪,总共有105篇文章,大多是原创的新诗与旧体诗,还有一些诗论词论文字。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论坛显然对现代诗歌格外重视和强调,在文学原创区里,有三个置顶的篇目分外显眼,它们分别是木叶的诗歌集子“木叶集”,雨纸的诗与散文合集“雨纸册”和纯粹者的诗与诗论合集“纯粹者说”,文集的主题帖数依次是876、463和146。

作为地处甘肃的两所高校,兰州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主办的中文论坛也各有特色。

兰州大学中文论坛将原创天地这个栏目划分为“叙述类”、“戏剧类”和“抒情类”三个版块,诗歌作品一般贴在“抒情类”版块中。

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主办的“我们文学”论坛,虽然开办时间不长(2002年11月始),其诗歌栏目“诗路花语”上的发贴数也不大(有主题帖222个),但有相对集中的创作群体,而且诗歌的质量也不错。

笔者做过初步统计,发贴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无祈(40帖)、西北偏西(34帖)、柳絮衣裳(33帖)、龙飞凤舞(9帖),其他的作者发帖相对少点,只发1—2帖的占大多数。

笔者仔细阅读了其中的诗歌,发现有不少相当出色的作品,比如肃南的组诗《焉支之约》,分别对千里陇原上的山、水、森林和牧羊女进行了诗意描画,写得清新婉丽;西北偏西的《岁末十四行》中有这样的诗句:

“每条围巾下面都裹着一个冬天/每双眼睛里都写满了寒冷的字眼/在一种干燥而微弱的呼吸声里/天空变成一团团呵出口的热气”,准确地勾勒出西北大地冬日的冷寒情状,全诗在寒冷的形象写照里寄寓了对“年轻日子”的深切缅怀。

     尽管大学BBS和中文系(文学院)的文学论坛为校园网络诗歌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极好的阵地,但相对于国内一些知名的诗歌论坛(如“诗生活”、“灵石岛”、“界限”、“扬子鳄”、“诗江湖”、“诗歌报”、“新诗大观”等)来说,大学的文学社区和论坛还显得较为封闭,较为冷清,而且信息反馈迟缓,互动性也不强,因此,大学内的这些文学社区和论坛多半只是一些诗歌爱好者与初学者练笔的场所,诗歌水平稍微高点的校园诗人(尤其是80后诗人群)已经不满足于在这些论坛上发贴评帖,他们纷纷走出校园,走向更大的网络空间,参与当代网络诗歌乃至当代诗歌的对话与建设。

这就引发了我们对下面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校园网络诗歌与80后诗人群是怎样的关系呢?

换句话说,80后诗人群在校园网络诗歌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具有怎样的意义?

校园网络诗歌与“80”后诗人群

      我一直认为,“80后”诗人是一个没有多大意义的文学命名,因为这个语词中的“80后”是一个时间跨度太大、含涉对象过多、内涵极不确定的年代表述,不具备文学流派所要求的概念周严性、精密性以及对象的明确性和创作风格的近似性等条件。

在命名的当天,“80后”的理论发言人丁成就已承认,“80后目前正处于一个群体混乱状态,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秩序”[10],可以说,这种对象的混乱很大程度上也是表述不当造成的。

当然,为了确立它的合法性,丁成还是坚持认为“80后”这个术语所称述的对象以及具有的实质是相当明确的,他说:

“80后,顾名思义,是在‘朦胧诗潮’和‘文革’过后,政治文化形势相对比较稳定的80年代出生的一拨人。

是当下中国诗坛最年轻的一代诗人。

由于他们先天性地避过了政治和文化上的‘风暴’期,不似此前的‘60后’、‘70后’甚至‘中间代’诗人那样经历丰富,他们没有走过‘艰难的岁月’,没有受过多少生活的‘磨砺’。

相反他们出生的年代正是一个物质逐渐变得宽松的年代,他们是中国最‘幸福’的一代诗人,几乎都是在父辈的宠爱和呵护下长大,所以在诗歌文本上自然而然的体现出一种‘放纵’和‘躁急’。

但是这种‘放纵’和‘躁急’对于目下日益困窘、 日益老化、相对缺少激情的中国诗坛来说未尝不是好事!

”[11]在这段话里,丁成尽可能清晰地描述了“80后”区别于他们前辈的特定生长环境与文本特征,然而正如一些质疑者所说的那样,“80后作家”们在启用年代来称冠一个创作群体时,又武断地阉割了数字本身的真实意义:

“‘80后’这个词本身对目前被命名在这一群体之下的写作者就是苍白无力的。

大多数命名者都将一大批出生在70年代末的诗人归到‘80后’的麾下,并粗暴的忽略了1985以后出生的这一时代的另一半人。

”[12]所以,对于未来的文学史叙述来说,“80后”也许将是一个很难取用的流派称谓(相应地,“60后”、“70后”也存在如此危机)。

正因如此,诗人韩东一针见血地指出,“80后”命名的最大有效性也许是那种对于权力的渴求:

“如果以年龄来划分写作群体,我以为惟一的问题就是权力。

写作、出版、传播、批评、奖励,这些权力都是实实在在的,都是经年累月积攒起来的。

除了权力,其它的都只是借口,都只是口实而已。

如果以年龄划分写作,划分写作的人,权力乃是彼此都心知肚明而不被捅破的一个脓包。

年轻人为什么那么‘冲’?

那么大言不惭?

因为深感自己没有权力而要鼓足勇气。

中老年人为什么那么冠冕堂皇?

那么顾左右而言它?

因为需要‘维权’。

谁如果超越权力的制约,自然也就超越了这纠缠不休的年龄。

但,这的确是困难的。

”[13]

       不过,当我们站在校园诗歌的视点上看待“80后”,尤其是从校园网络诗歌的角度出发来审视“80后”时,这一命名所隐含的文学史意义却能被鲜明地照亮。

“80后”诗人在校园网络诗歌的诗学区间里,将获得显在的意义赋予和功能释放。

首先,目前得到诗坛认可的“80后”诗人,大都是从大学校园走出的,阿斐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丁成毕业于江苏某职业大学,三米深05年从福州大学金融系毕业,熊盛荣和田荞都曾是四川大学哲学系的高才生,嘎代才让03年毕业于甘肃合作民族师专藏语言文学系,小凯的大学生涯在地处成都的西南财经大学度过,刘东灵04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潇潇枫子00—04年在福建师范大学音乐系度过了大学时光,人面鱼05年从云南大学拿走本科文凭,蓝色冰独来自于辽宁渤海大学新闻系,师永涛还在地处桂林的广西师范大学继续苦读,茱萸刚踏入同济大学不久……这些“80后”诗人的诗歌经验主要是由具有自由精神与开放空间的大学校园和网络诗歌论坛共同给予与培植的,他们也以校园诗人的特殊身份,在网络诗歌界广泛出击,张贴自己的诗作,发表有关诗歌的言论,从而逐渐引起人们注意,并最终获得人们的承认。

其次,大学校园保证了“80后”这个语词所具有的开放性与未完成性意义能最终得到贯彻和落实。

严格地说,当下在诗歌界取得一定影响的“80后”诗人并不是这个称谓下的全集,他们只能是80后——82前、83前、84前最多85前的诗人,而85后的青年还在成长中,他们迈入大学不久,或者即将迈向大学。

当这些“85后”的青年陆续成为大学生时,他们之中必定会有一些人将追随师兄师姐的脚步,跻身网络诗坛,从事诗歌活动。

当他们不断成长起来,也理所当然地可以承接“80后”诗人的封号。

四年一个周期,一年一个轮回,“80后”不断有人从校园走出,又不断有人跨入大学门槛,“80后诗人”就在这轮回之中从大学里不断涌现,不断生长,进而为中国当代诗歌贡献出一批批的创作生力军。

可以预见,以大学校园和网络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