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版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21078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版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河北版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河北版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河北版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河北版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版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

《河北版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版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版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

河北版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1、挑战“重心”

活动思考:

科学是发现新知识;技术是解决问题,是对科学知识的应用。

这些科学和技术的基本原理,怎样才能传达给四年级的小学生呢?

做一个挑战“重心”的游戏,无需背记任何深奥的知识,只需动手操作,在动手过程中去用脑思考,即可以初步理解这些原理,从而激发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一、活动目的

1、通过顶不同形状的纸板和木棍,感受物体有重心;通过用作图方法寻找物体重心并用实践检验的过程,理解物体重心的存在是有规律的。

2、通过亲手制作和调试重心玩具的过程,体验重心原理的应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和应用科学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遇事观察思考的习惯,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1、材料:

学生准备硬纸板1块、图钉1枚、螺丝帽1个、线1段、制作平衡玩具用的材料若干。

2、工具:

学生准备剪刀、铅笔、尺子、砂纸。

三、教学课时:

两课时

四、活动过程

1、找一找:

重心在哪里?

通过顶方形、圆形及任意形状的纸板,感受物体重心的存在;用作图法寻找不规则纸板的重心,并成功地顶起不规则形状的纸板,从而加深对物体重心的理解。

通过顶不同形状的木棍,在理解纸板重心的基础上,感受立体物的重心特点。

2、做一做:

“平衡玩具”

利用前述活动得到的“只要使支撑物支撑在物体的重心处,物体就会平衡”的道理,动手制作平衡玩具,将已经掌握的关于重心的知识用于技术开发,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深学生对科学与技术关系的理解。

 

2、巧用小棍做游戏

活动思考:

“创造力人皆有之,创造力可以培养”,是创造学的的基本原理。

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

进行思维训练,使学生掌握思维的规律和技巧,就是一个重要的方法。

一、活动目的

1、通过“巧用小棍做游戏”的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寻规律、善于团结合作的精神。

2、通过巧移、巧用、巧创的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巧用小棍建大厦”的活动,培养学生设计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1、准备牙签、棉签、塑料棒、吸管等小棍棒,无毒橡皮泥(或无毒手工泥、无毒劳动泥等)。

2、学生自由结合,组成研究活动小组,建议每小组四人。

三、教学课时:

两课时

四、活动内容与方法

1、做一做:

巧移小棍变换图形

巧移小棍变换图形的游戏,由三组九个游戏给成。

其中,属于平面变换的有三个:

(1)小燕向相反方向飞行。

平行移动3根小棍的位置,小燕就向相反方向飞行了。

(2)小鱼向相反方向游动。

移动3根小棍,小鱼即向相反方向游动了。

(3)用12根小棍摆成5个正方形。

①拿掉2根,变成2个正方形。

题意要求变成2个正方形(可一个大的,一个小的)。

依次拿掉大正方形中间的2根即可。

②移动3根,变成3个相等的正方形。

题意要求变成3个全等的正方形。

图中有4个全等的正方形,想办法移动3根小棍,减少1个正方形,就可以组成3个全等的正方形了。

③移动4根,变成10个正方形。

题意要求变成10个正方形(可大小不等)。

把两个小正方形的各两条边,移动到另外两个小正方形中,增加正方形的数量即可。

属于图案形象由平面变立体的活动有两个:

(1)把花瓶变为立体图案。

把3根小棍移到正六边形内即可。

(2)添9根小棍,摆出由3个正方体和1个正三角形组成的图案。

按题意要求添9根小棍,摆出由3个正方体和1个正三角形组成的图案。

在每个正六边形中添3根小棍,使其相互垂直并交于一点即可。

属于拼摆立体图形的活动有两个:

(1)用6根小棍,摆成四个三角形。

(2)用12根小棍摆成六个正方形,需突破平面思维的局限。

2、拓展与延伸:

巧用小棍建“大厦”

为进一步训练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在活动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组织学生开展“巧用小手建大厦”的比赛。

用无毒橡皮泥做连接物,用小棍插接各种建筑模型;要求作品宏伟、美观又结实。

 

3、从小学理财

活动思考:

而今的孩子需要正确的金钱观和财富观,需要科学的理财教育以及通过理财教育培养起来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

引导少年儿童“从小学理财”,从短期效果看,是养成孩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从长远看,将有利于孩子尽早形成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做事有计划、认真、负责的良好态度和品质。

一、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

学会有计划地做事,树立对生活、社会认真负责的态度。

2、培养学生理财的能力;提高全面看问题,及与其他人交流的能力。

3、帮助学生学习和体验简单的理财方法,和调查、访问、整理资料、撰写报告、策划活动方案的过程,提高做事能力。

二、活动准备

1、设计调查访谈问卷;

2、联系调查对象;到商场、书店、菜市场等地初步调查商品的价格;

3、清理个人零用钱;

4、准备活动用的笔和记录纸。

三、教学课时:

两课时

四、活动内容与方法

1、做一次关于小学生零用钱的调查

活动分为五个阶段,按顺序依次进行。

(1)请同学们阅读老师推荐的“小学生零用钱调查问卷”;

(2)自己设计调查访谈问卷;

(3)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调查;

(4)整理调查问卷,对调查结果进行归纳统计;

(5)将调查结果按要求填入排列表中。

2、拓展与延伸:

做个“理财小能手”

在调查了解小学生零用钱怎么花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理财,有计划地支配自己的钱财,当好自己的家。

活动分为七个步骤。

(1)自由结合组成小组,确定各人的任务;

(2)联系学校、家庭附近的商场,确定市场调查的地点;

(3)走进市场,进行商品价格调查;

(4)制定自己的“理财计划”;

(5)小组内交流、汇报个人的理财计划,并征求同学的意见;

(6)修改个人理财计划;

(7)总结自己在这一活动中的收获,填入学生用书表内。

 

 

4、哪些蔬菜含有VC

活动思考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点,对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怎样实施研究性学习呢?

选择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使用力所能及的办法和简单的实验材料,模仿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办法,对问题加以解决,就是一种有效的办法。

一、活动目的

1、使学生知道检验蔬菜中维生素C的简易方法。

2、使学生在检验蔬菜里含有维生素C的实验中,体验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过程。

3、引导学生尝试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解决问题。

二、活动准备

1、实验器材:

烧杯、滴管、试管、搅棒、纱布、研钵等;按四人一组配备。

2、实验材料:

医用Vc药片、稀释的碘酒、淀粉、西红柿、其他蔬菜两三种、清水等。

三、教学课时:

两课时

四、活动内容与方法

1、做一做:

检验维生素C

基本活动安排了三个实验。

第一个实验,是学生已经比较了解的检验淀粉的实验(将淀粉制成淀粉清液,然后放人稀释的碘酒)。

这个实验需要学生明确淀粉遇到碘酒会变成蓝色,同时应该指导学生推理分析:

当碘酒滴到某种食物上颜色变为蓝色时,说明这种食物中含有淀粉。

在上过科学课后,这个实验一般学生都应该知道。

第二个实验,是把维生素C药片研碎后放人淀粉清液中,混合在一起进行观察。

这时淀粉清液没有发生颜色变化。

第三个实验,是将碘酒放人维生素C与淀粉的混合液中,观察颜色的变化。

结果也没有发生颜色的变化。

学生根据三个实验的结果进行推理分析,说明碘酒与淀粉接触会发生颜色变化,而加人了维生素C颜色就不发生变化;没有发生颜色变化的原因是维生素C的作用。

如果把三个实验综合在一起,就是一种检验维生素C的方法。

2、研究西红柿里有没有维生素C

拓展与延伸活动,主要是要求学生能够将掌握的检验方法运用到

实际中,检验食物中的维生素C。

选取的典型食物是西红柿。

西红柿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C,这是学生都比较了解的。

将西红柿汁做成清液,可以认为是含有维生素C的液体。

学生要根据上面的实验过程思考:

需要在清液中加人淀粉,然后再滴入碘酒;如果没有发生颜色的变化,说明是西红柿清液中含有维生素C。

学生需要对这个过程进行一系列的联想、推理、分析后,才能设计出检验过程,得出结果。

 

5、给爷爷奶奶过生日

活动思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家庭独生子女多了,生活富裕了,讲索取的多了,讲奉献、回报的少了。

这是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的。

开展关怀老年人的活动、拉近少年儿童和老年人的距离,在青少年中提倡尊老爱老,弘扬孝道,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基本内容。

一、活动目的

1、使学生知道社会是由许许多多家庭组成的;家中的老人曾为社会贡献、付出,在年老力衰时理应得到关怀、帮助。

2、学生通过自己设计给爷爷、奶奶过生日的过程,参与家庭、社会生活,培养对家庭与社会的责任感和安排具体活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尊敬老人、关注弱势群体的良好道德品质。

二、活动准备

1、准备家里老人和社区敬老院老人生活的音像资料。

2、准备角色表演用的道具、给老人过生日用的礼物等。

三、教学课时:

两课时

四、活动内容与方法

1、家庭调查:

关心爷爷奶奶的生活

观察、了解自己爷爷、奶奶的生活。

学生在家中受别人照顾惯了,只由他们自己去做调查,不一定有预期的效果。

但是学生组成小组研究,制定计划后去调查,情况就会明显不同。

此环节也可以是在课堂上由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回忆、记录;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

2讨论:

我们能够为爷爷、奶奶做哪些事情。

在讨论中相互启发,开始讨论如何履行义务和责任。

学生的想法可能不会相同,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增感、意义以及力所能及的角度,讨论大家的想法,归纳出一些可行的做法。

3拓展与延伸:

为爷爷奶奶过生日

在此部分活动中,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参考做法,即给爷爷、奶奶过生日。

这是学生能够做到,而且是他们这种年龄的孩子感兴趣的事情。

这里的老人泛指家里的老人或社区敬老院的老人。

A确定对象。

过生日的对象应是大家公认的,对社会有一定意义的。

比如,没有子女或子女远离身边的老人、身有残疾不能自理的老人,及曾经为社会做过突出贡献的老人等。

B思考怎样为老人过生日。

这里既可从学生心理出发,比照他们过生日的做法,也要考虑一般老人的特点和具体对象的特殊性。

可由学生先提出自己的各种想法,然后小组讨论拟定一个可行的方案。

C模拟演示过生日的场景,是一次角色表演的过程。

学生根据自己制定的计划,扮演不同角色,尝试实际过生日。

学生虽然有想法,但年纪小、缺乏经验,做起来与实际还有距离。

对如何语言表达、赠送礼物等事前进行演练,是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过程。

 

 

6、和鸟儿交朋友

活动思考:

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界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社会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然而,正是由于人类的过失,使得作为自然界重要成员的鸟儿们的生活变得愈来愈困难了;设计本活动,引导少年儿童关注鸟儿的生活,是激发学生热爱鸟儿、保护自然、建立生态伦理观的重要方法。

一、活动目的

1.引导学生认识住地附近的鸟儿,了解它们的生活环境、食性特点和行为习性。

2、通过到花鸟市场和养鸟同学的家中观察鸟的行为习性,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3、通过为小鸟建造“食饵台”等亲近鸟类的活动,增进学生与鸟类的情感,深人感受鸟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生活环境中的重要成员,从而激发热爱鸟类、保护自然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

1、教师课前对学校附近的鸟类进行初步调查,为开展活动做准备。

2、发动学生准备做食饵台的材料,小碟子、纸盒子、玉米、谷子等。

三、教学课时:

两课时

四、活动内容与方法

1、认一认:

认识周围的鸟

(1)了解住地附近常见的鸟儿。

通过对自然界鸟儿的观察,认识几种当地的候鸟和留鸟,了解它们的生活环境和行为特点。

(2)到花鸟市场或养鸟同学的家里,有目的地对鸟儿进行观察,如观察鸟咏的形状,鸟儿的进食习惯性动作、进食量、饮水量,生殖习性,以及在其他动物接近他们时的反应等,比较深入地了解鸟类的生活。

(3)通过讨论、交流,了解当地鸟儿的生活习惯和活动规律,拓展生活视野,并了解人类对待鸟类的一些错误做法,提高保护鸟类的自觉性。

2、做一做:

为小鸟建造“食饵台”

组织学生建造“食饵台”。

把食饵台摆在家中或野外小鸟经常活动的地点,帮助小鸟越冬,增进学生与小鸟的情感。

通过坚持对食饵台投放食物并进行观察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了解小鸟的生活习性,培养学生对动物的爱心和环保意识。

 

 

7、探秘“七巧板”

活动思考:

七巧板是我国流传久远的一种智力游戏,使用形状、大小各异的七块薄板,就可以拼摆出各种各样的图形,不仅引人人胜,具有开发智力的功能,而且通过探索七巧板,还可以引导学生深刻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轻力,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因此是一项十分有益的活动。

一、活动目的

1、通过制作七巧板的过程,初步学习设计、绘图,和使用三角板、直尺、切刀等工具的能力。

2、通过七巧板的拼摆、竞赛,培养学生观察、想像、记忆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通过交流、分享,培养学生的分析鉴赏和口头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就力。

二、活动准备

1、分组。

4~5人为一组,以组为单位组织活动、准备材料。

2、材料与工具。

吹塑纸或硬纸板若干,小刀、直尺或三角板。

8K白纸1张。

三、教学课时:

两课时

四、活动内容与方法

本活动按“制作”和“拼摆”顺序,分为两个环节。

1、做一做:

学习制作“七巧板”

为了制作属于自己的七巧板,首先就要研究七巧板的图谱。

七巧板是由正方形的薄板切割而成的。

最初的七巧板,在我国曾几经传承,形成于清朝初年。

当其传到欧美等地,人们对它的切割方法又做了不同的变更,从此就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图式。

学生用书中展示了三种不同的图式,供同学们参考使用。

研究七巧板图谱,就要引导同学们对三种图谱加以比较,研究它的相同或不同之处,重点分析 各组成部分的图形的种类和互相结合时的整体特征,为而后进行设计和制作打基础。

设计和制作七巧板,是这个环节的重点内容,设计内容包括材料选择、图谱设计两项内容。

材料,可以使用吹塑纸,也可以使用包装箱,的。

纸板;图谱设计,其形式可以从已有图谱中任选其一,关键是在图谱确定后的画法,应保证7块小板边缘各部分的准确性。

制作时,需要使用直尺(三角板)和切刀,采用正确的操作方法,保证7块小板的规范和完整。

2、摆一摆:

七巧板拼图比赛。

使用自己制作的七巧板进行拼图训练,是本活动的重点,具体操作可循下列步骤:

首先,使用单幅板拼图。

简单的七块小板拼摆起来,“体物有形,随手变幻”,关键是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由简而繁、由仿到创,尽可能地拼摆出更多的花样。

其次,进行组合拼图。

在单幅板拼图的基础上,即可以组织以小组为单位,使用多幅七巧板的组合拼图了。

要求集体创意、合作完成,故应有效地组织小组同学合作学习。

在拼摆活动告一段落后,要及时组织小组间的交流,以达到共同分享经验和收获的目的。

 

8、做个“自护”小能手

活动思考:

社会快速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安全态势也出现复杂化的趋势,青少年意外伤害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意外伤害虽然是突然发生的,但也具有某种发生发展的规律,也可以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

“防患于未然”,在青少年中开展安全自护教育,让防灾教育走进校园,应该成为学校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活动目的

1、认识多种灾害及危险情境,学习自我保护。

2、启发学生对生活中的突发事件要勇敢面对,冷静处理。

3、学会打110、119、120等应急电话。

二、活动准备

1、对学生进行“珍惜生命”和法制教育,并从发生在学生中的典型事件导人本活动。

2、化妆表演的道具、多部电话机、自我评价表。

3、通过查资料、上网、访谈等方式,收集各种突发事件的案例。

三、活动内容与方法

1、说一说:

遇到突发情况怎么办

以近期发生在学生身边(家庭、校园、社会)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和班级讨论、交流:

(1)家庭自来水管爆裂怎么办?

(2)做饭时炒菜油锅着火了怎么办?

(3)家中无人时自己突然发病怎么办?

(4)出门、回家时发现钥匙锁在屋里怎么办?

(5)家中电路突然发生故障怎么办?

(6)发现家中煤气泄员怎么办?

在小组交流中,注意记录有价值的措施和方法(一种情境下可有多种方法)。

在小组阁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班级交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鼓励学生敢于和善于提出不同见解。

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统计本班学生遇到以上情境的次数;推算全校、地区出现的各种情况的百分比,并提出防范措施。

例如:

为应对水管突然爆裂,每人应了解家庭中自来水总开关的位置,并在家长的指导下做开关操作实验,发现问题(开关生锈、质量不好等)进行解决,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练一练:

处理突发事件模拟训练

组织学生交流处理看到、听到、遇到的突发事件的经验。

通过讲述自己独自面对陌生人的经历和其他历险经历,丰富生活体验。

为了有效地应对学校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性灾害事故,设置一定的情境,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应对突发事件的模拟训练。

第9课:

研究轮子和车子

教学设计思路:

谈话引入一一基本活动:

认识轮子和车子一一拓展与延伸:

做个轮子能转动的汽车模型一

一小汽车比赛一-创新活动建议:

设计新型“汽车”

教学内容:

研究轮子和车子一--书33~3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纸质模型车子和轮子的制作过程及其功能研究,感悟车辆的发明过程,使学生

认识人类的发明创造来自实践的道理。

2、通过自制具有活动轮轴的纸车模型,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通过实验探究轮与轴

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寓教于乐,通过制作和演练纸质车辆模型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

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研究制作纸质车子和轮子的模型。

教学难点:

通过自制具有活动轮轴的纸车模型,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通过实验探究

轮与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综合学具、剪刀、胶水、彩笔等

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

我们每个人一-定都见过轮子,也-定都坐过车子。

车子装上轮子就能轻快地运转,帮

助人们做许多事情。

然而,轮子和车子中究竞蕴含着哪些科学道理呢?

还是让我们一起研

究研究吧!

2、基本活动:

认识轮子和车子

(1)轮子是怎样发明的?

观察图得出结论--在劳动中发明了轮子

(2)猜猜轮子为什么会省力?

观察图引出一--摩擦力

(3)做个轮子试-试

用硬纸片做两个轮子:

轮子穿上轮轴,就一定能够转动吗?

硬纸轮子为什么转不好?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固定、加粗固定、加装轴承固定)

3、拓展与延伸:

做个轮子能转动的汽车模型

活动准备:

工具:

胶水,剪刀:

材料:

汽车模型图样、硬纸片

动手制作:

1)剪车轮子及车轴纸片:

2)把车轴纸片用铅笔杆卷成两个车轴管;

3)将轴管的两端剪开小口,并向外翻成花头;

4)将花头轴管与轮片相粘,做成“杠铃式”双轮;

5)剪车身片,折粘成立体车身,与轮杆接装。

4、小汽车比赛:

叠纸片,做车厢,

装上车轮上赛场。

谁的汽车跑得快,

快把经验讲一讲。

5、创新活动建议:

设计新型“汽车”

建议同学们按照自己对未来汽车的想象,实际制作一个模型车身,并与白制的模型车轮装配好,组装成一*辆新款式的汽车模型,

板书设计:

研究轮子和车子

劳动

摩擦力

汽车比赛:

第10课:

创作“公益标志”

教学设计思路:

(1)收集信息和实地调查一一

(2)汇报交流-一(3)建立“公益标志”概念-一(4)

设计标志一一(5)制作标志一一(6)展示、安放作品。

一-(7)小结。

教学内容:

创作“公益标志”一-书37~4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制作和安放标志的活动,培养学生设计和制作的能力,渗透社会公德教育,

初步形成学生的合作精神及从小服务社会的意识。

2、在找标志、认识标志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比较能力及收集、处理信息的能

力。

3、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标志的基本特征,认识--些常见标志及其作用,进一步加深对社会行

为规范的了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标志的基本特征,认识一些常见标志及其作用,进一步加深

对社会行为规范的了解。

教学难点:

初步形成学生的合作精神及从小服务社会的意识

教学准备:

收集各种标志及其相关信息,学生综合学具,剪刀、彩笔、纸板等。

教学过程:

(1)收集信息和实地调查

课前,教师向学生明确任务,组织学生以多种形式(如:

假日小队、班队活动、研究

小组等),开展认识和收集标志的活动,对标志的设置情况进行实地调查。

标志的收集,可

以通过多种途径。

(2)汇报交流

课上,展示、交流收集的调查结果。

通过交流,使个人的认识转化为集体的认识,从

而实现资源共享,使同学们对标志的认识更趋完整和准确,

引导学生总结标志的共同特征和基本特点,以从理性的角度进一-步认识标志。

(3)建立“公益标志”概念

使学生理解公益标志的内涵,注意不要死记硬背。

(4)设计标志

要求学生先选定设计方案,再动手实践。

(5)制作标志材料和工具可以由学生自备,教师也可提供一部分。

倡导学生发挥创造性,巧妙使用

基本图形、材料和工具,避免作品干篇一律。

学生可以依据个人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创作

方法、途径,如:

手绘、剪贴、拓印、计算机创作等,充分体现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6)展示、安放作品。

可请社区辅导员、居民代表共同参加,使活动和社区环境建设相结合。

把课堂活动延

伸到校外,使学生走出教室,服务社会。

(7)小结。

板书设计:

创作“公益标志”

各种标志

第11课:

学做“手电小医生”

教学设计思路:

基本活动:

拆装手电筒——拆解手电筒——手电组装比赛——拓展延伸:

为“病”手电会诊——为小电筒“把脉”——为小电筒“治病”——总结收获——创新活动建议:

了解家用电器。

教学内容:

学做“手电小医生”——书41~44页

教学目标:

1、活动中学生通过了解手电筒的基本结构,发现不能发光的手电筒的问题,通过动手拆装,寻找故障,用更换零件与简单修理的方法,使手电筒重新发光,经历一次简单的技术检修过程。

2、学生经过检修手电筒的过程,学习分析,就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积累相关的生活经验。

教学重点:

通过动手拆装,寻找故障,用更换零件与简单修理的方法,使手电筒重新发光

教学难点:

学习分析,就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积累相关的生活经验。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有故障的手电筒,综合学具袋,电池、小灯座、开关等。

教学过程:

1、直接引入:

处处留心皆学问,从一支普通的手电筒,我们也能学到许多知识。

2、基本活动:

拆装手电筒

一支手电筒是由多少个零件组成的,每个零件都有什么用处?

建议同学们动脑动手研究研究看。

(1)拆解手电筒

不使用工具,看一支手电筒能拆解出多少零件;说说各个零件的用处。

(2)手电组装比赛

将拆下的零件重新组装起来,看看谁装得快!

3、拓展延伸:

为“病”手电会诊

(1)为小电筒“把脉”

如果手电筒不亮,那可能是什么地方得“病”了呢?

(2)为小电筒“治病”

俗话说:

“对症才能治病”。

怎样才能知道,到底手电筒的什么地方出了毛病呢?

(3)总结收获:

把为小手电会诊得到的经验,记录下来。

4、创新活动建议:

了解家用电器。

从做“手电小医生”的活动中,同学们一定取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建议大家把这些经验,应用到一般家用电器的使用上去,好吗?

板书设计:

学做“手电小医生”

拆解——组装——把脉——治病

第12课:

怎样克服静电的困扰

教学设计思路:

了解、认识静电市怎样产生的——根据静电产生原理,思考解决物体带有静电的问题——创新活动——全面认识静电

教学内容:

怎样克服静电的困扰——书45~48页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现象,认识静电及其它给人们带来的不便。

2、根据静电产生的特点,研究克服静电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