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教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15.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20885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67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习教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1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复习教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1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复习教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1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复习教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1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复习教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1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复习教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15.docx

《复习教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1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教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15.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复习教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15.docx

复习教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15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公元前2070——公元1840年)

一、单元特征整合

政治制度是国体与政体的总和。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就国体而言,有奴隶主贵族专政与封建地主阶级专政两种类型,就政体而论,有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两种主要形式。

因此,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分期,大体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早期阶段(夏商周时期,前2070年——前476年)和发展阶段(战国至鸦片战争前的清朝,前475——1840年)。

⑴早期阶段处在中国的奴隶制社会时期,主要是夏、商、周三代所实行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是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

⑵发展阶段处于我国封建社会时期,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形成、发展、完善和加强。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

它经历了产生、形成、确立、完备、强化、衰亡的发展过程。

这一过程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

①秦汉至隋唐为第一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②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

历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二、本章知识结构

夏、商——王位世袭制

我国早期的政治制度

(奴隶社会)周——分封制和宗法制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创立——秦朝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体发展——两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完善——隋唐

(封建社会)强化——宋元

顶峰和衰落——明清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知识网络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起源:

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

2、内容:

①中央:

王位世袭制;相、卿士、卜、祝、史、师等的设立。

②地方:

侯、伯。

(定期向王纳贡;奉命征伐)

行政设置和制度

职能或概况

中央

王位世袭制的形成

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

国王统率大小官员,治理国家

相、卿士

参入商王决策

卜、祝、史

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

执掌军权

地方

侯、伯

臣服商朝的方国领袖;商朝高官;定期纳贡;奉命征伐

 

3、特点:

①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②初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③承前启后,继承与发展相结合。

⑷影响:

夏商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探究一:

有人说:

禅让制体现了民主,王位世袭制体现了专制。

请你思考: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观点:

历史的进步。

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私有制发展的结果,阶级对立的产物。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⑴目的:

巩固统治(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⑵内容:

A、土地和人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

B、对象:

①王族(燕、鲁、卫、晋、吴)、②功臣(齐)③先代贵族(杞、宋、许、陈、楚);

最初分封的诸侯没有秦国.

C、义务与权利

①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②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⑶评价:

A、积极作用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巩固了王权;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

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B、消极影响:

①没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②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③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是导致春秋战国时期割据混战的根源。

⑷特点:

①分封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分封内容主要是土地、人口

②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③周王为最高统治者,绝对服从周王

④权利与义务相结合

⑸崩溃的时间、原因、表现:

A、时间:

西周后期

B、原因:

①主要原因:

诸侯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享有很强的独立性,势力日益壮大;西周后期,王权衰弱。

②根本原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崩溃)

C、表现:

①楚王问鼎;②诸侯争霸

2、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探究二:

阅读下列示意图和P6“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示意图”,通过对大宗与小宗间关系的认识,概括宗法制的主要特点,分析宗法制的作用,概括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⑴定义:

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⑵目的:

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⑶内容:

①宗法制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②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③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④大宗与小宗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⑷特点:

①最大的特点(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

原则: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②把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家”与“国”密切结合

③保证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④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⑤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⑸作用:

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⑹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①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关系;

②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

③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3、礼乐制——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实质上是一种等级制度、政治制度)

①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②战国时期随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由“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商(铜鼎和甲骨文)——王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

②宗法制——以宗法制为核心,具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③分封制——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④夏400多年、商600多年、周800多年——具有开创性和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

疑难解析

1、禅让制和王位世袭制的比较?

 

⑴相同点:

都是我国古代最高首领的继承制度,都曾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⑵不同点:

①建立的物质基础不同:

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②盛行的时代不同:

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阶级社会产生后,一直到封建社会结束;

③所反映的社会状况不同:

“天下为公”;“天下为家”

④最高首领的继承方式不同:

民主推选;世代相袭

2、分封制和宗法制:

分封制

宗法制

不同点

含义

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的制度

宗法制是通过血缘宗族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统治的

目的

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巩固分封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特点

①周王高高在上,邦国臣属于周王,进而分封属下,构成等级秩序。

②邦国有同姓、异性之分。

③周王与封国通过一系列权利义务关系联系在一起。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确立起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两者既是家族等级之分,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作用

一分为二(略)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关系

两者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表现就是分封制,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

基础金题

1、(2008年高考上海历史)“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这句话指的是

 A.分封制    B.井田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2、2008年高考广东历史)右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

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

3、《荀子·儒效篇》记载: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这说明了西周分封制具有浓重的

A.宗教色彩       B.宗族色彩        C.神权色彩       D.皇权色彩

4.“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上述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描述了西周分封制的情况B.天子与诸侯都是宗族、姻亲关系

C.诸侯有保护天子的义务D.当时有诸侯“不朝”的现象

5、下图所示内容,表述不正确的是

A.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B.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C.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绝对的,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

隶属关系

D.与分封制相结合,有利于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

地继承上的矛盾

6、《说文解字》解释说:

“宗,尊祖庙也。

”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

这说明宗法制以什么为纽带?

A、财产B、地域C、血缘D、信仰

7.历史典故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讲述的是,诸侯因义务所在,看见烽火点燃,蜂拥而至勤王。

这一典故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王位世袭制

8.西周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

周礼名目繁多,有吉礼、嘉礼、宾礼等。

周朝礼乐制度的本质意义是

A.各级贵族生活的准则B.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工具

C.是一种等级制度D.周王有权惩罚违礼的贵族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知识网络

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形成背景(秦的统一)

1、统一的经过:

①灭六国(时间:

前230年—前221年)→韩、赵、魏、楚、燕、齐

②平越族,设三郡,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灵渠:

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③击匈奴:

取得河套地区,修筑万里长城

2、统一的原因

A、客观原因:

①社会基础:

经济发展要求实现全国的统一(分裂阻碍经济发展)

②政治基础:

兼并战争,出现局部统一

③民心基础:

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④理论基础: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⑤民族融合:

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各族人民的初步融合,有利于统一

B、主观原因:

①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其他国家

②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任用外来人才;正确的战略和策略:

远交近攻)

3、统一的影响: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探究一:

阅读『历史纵横.教材P10』假如你是秦始皇,完成统一后你最担心的是什么?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秦始皇是怎样做的?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⑴政治上: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

⑵经济上:

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

⑶文化上: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⑷军事上:

北击匈奴,南平越族

⑸法律上:

颁布《秦律》

⑹建筑上:

修筑长城、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直道,修建灵渠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具体内容

1、皇帝制度的建立

⑴名称来源:

秦始皇自以为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⑵特征:

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2、中央官制的建立——三公九卿制

⑴三公九卿:

最高官三个:

丞相:

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御史大夫:

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太尉:

负责全国军务,但秦始皇末任命,自掌军权。

丞相之下又设诸卿,如:

宗正(管理皇族和外戚);廷尉(管理刑狱、司法)

⑵作用:

①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皇权独揽

②减少决策失误

3.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A、背景:

①历史原因:

分封制的弊端(相当大的独立性,容易分裂割据)

②现实目的:

为加强中央集权(采纳李斯建议)

③实施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

B、内容:

①郡是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其最高行政长官是郡守,负责承受中央命令,督责所属各县;

②县是郡的下一级行政机构,其长官是县令或县长,负责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③县以下是乡、里基层行政机构。

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的“亭”;

④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

郡县制的特点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C、作用: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②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探究二:

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

⑴相同点:

①目的:

巩固自己的统治

②性质:

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③作用:

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⑵不同点:

分封制

郡县制

官员产生方式

 世袭产生,有封地

皇帝任免,无封地

划分标准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按地域划分

与中央的关系

 诸侯是周王的臣属,服从周王的命令,但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

影响

 易形成分裂割据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⑴积极:

A、对秦朝:

①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②有利于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能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抵御外敌、进行工程建设)

③有利于以及对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B、对后世: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⑵消极:

中央集权制之下的专制统治;易形成暴政,导致了秦的短命。

疑难解析

1、基本概念

专制主义:

是就中央决策而言的,具体指皇帝个人的专权独裁;

中央集权:

是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言的,具体指地方服从中央。

2、评价秦始皇的功过?

秦始皇的辩词:

我统一了中国结束了以前那种割据混战的局面;我北逐匈奴,南平百越,开拓了疆域;我颁布了秦律;我统一了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统一了文字;我修筑长城,和驰道,开通灵渠;这些都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奠定了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统一。

我是千古一帝。

秦朝人民的诉状:

你大兴土木,营建阿房宫、骊山陵墓,劳民伤财;你赋役繁重,要我们将收获物的2∕3交给你;你把残酷的刑法强加在我们头上,让我们没有活路;你是一个暴君。

基础金题

1.(2008上海)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

据此判断,这个王朝

A.西周B.秦朝

C.东汉D.明朝

2.(2009高考重庆文综)下列关于秦朝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B.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

C.小篆以外出现了隶书D.私学也可以教授律令

3.(2007年·上海模拟)有一首秦朝民谣这样唱道:

“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餔,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它反映了当时

A.重男轻女的现象B.焚书坑儒的暴政

C.繁重不堪的赋役D.穷兵黩武的现象

4、(2008江苏单科)“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B.宗法制

C.郡县制D.三省六部制

 

第3课从汉制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知识网络

一、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阶段

朝代

  地方制度

对中央集权影响

形成

 郡县制

 加强

 趋势: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巩固

汉初

 郡国并行

 削弱

武帝

 推恩令

 加强

完善

 节度使,发展为藩镇割据

削弱

加强

收兵权建禁军;派文官设通判;掌控赋税

 加强;但三冗;积贫积弱

新发展

 行省制,宣慰司,宣政院辖地

加强,重大变革,省制开端

1、汉朝:

郡国并行制度

探究一:

刘邦建汉后确立的政治制度与秦朝有何异同?

为什么?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最终是怎样解决的?

汉初政治制度的特点?

⑴异同:

秦郡县制;汉郡国并行制度

⑵原因:

汉高祖对秦亡的错误认识

⑶影响:

出现王国问题,分裂割据

⑷解决:

①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②汉武帝:

颁布推恩令(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

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

⑸特点:

①“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诸卿)

②“有所损益”:

郡国并行制---郡(郡县制)国(王国-诸侯王)并立

2、唐朝:

设置节度使

唐朝在地方设节度使,发展成为割据势力。

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3、北宋:

⑴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战乱不已的历史教训:

①地方权力的膨胀会导致国家分裂。

②武将权力过大容易危机皇权

⑵措施、特点

措施:

①军事上:

削夺兵权,削减节度使权力,守内虚外,强干弱枝 

②行政上:

文官出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③财政上:

设转运使,转运地方钱粮 

特点:

从军权入手

⑶影响:

利:

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弊:

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臃肿,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⑷认识:

①过分集权也无法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导致国家积贫积弱.

②因此中央集权应当适中,不能过小,也不能过大,使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无法发挥.

4、元朝:

行省制度

⑴实行行省制度的原因:

①历史原因:

吸取北宋过分集权导致国家积贫积弱的教训.

②现实原因:

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③民族因素:

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⑵内容:

⑶影响:

对当时: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一。

对后世:

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

朝代

  措施

影响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

 建立专制主义制度

丞相权力很大

 趋势:

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西汉的中、外朝制度;、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皇帝总揽大权

 一分为二

隋唐

 三省六部制

一分为三

北宋

①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②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

 一分为三

 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相权反弹

1、汉:

中外朝

⑴调整原因:

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

⑵汉武帝时设立中外朝

①中朝:

皇帝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尚书令权力日显。

②外朝:

以丞相为首三公九卿组成,执行。

⑶结果:

相权一分为二;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唐朝:

三省六部制

⑴源流: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魏晋南北朝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是中书省、再是门下省;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⑵运作程序:

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礼部(主管礼仪)、吏部(主管官吏)、户部(主管户口)、工部(主管工程)、兵部(主管军事)、刑部(主管刑法)

⑶影响:

①对当时:

A、相权一分为三。

三省合作,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B、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C、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

②对后世: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3、北宋:

“二府三司”:

①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

②枢密院(军政)合称“二府”。

③后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④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A、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实行察举制度

①目的:

搜罗人才,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

②创立、依据:

汉武帝;品德和才能

③影响:

选拔了人才,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西汉的强盛

2、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度

①依据:

门第

②影响:

世家大族控制了选拔途径,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隋唐兴起的科举制度

①背景:

世家大族衰落

②概况:

隋文帝-隋炀帝-唐宋元(详见教材P15)

③依据:

考试成绩

探究二:

怎样评价科举制?

⑴积极:

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③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⑵消极:

①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②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③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B、发展规律:

①标准:

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

②选官权:

从地方收归中央

③选择方式:

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

四、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皇权与相权: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2)中央与地方: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3)选官制度:

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加强对官吏的控制,逐渐将选官权收归中央。

疑难解析

1、古代的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比较?

比较点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不同点

盛行的时代不同

 奴隶社会(西周)

 几乎整个封建时代

 元朝

和中央政府关系不同

侯国相对独立,权力地位世袭

中央政府下属行政机构,郡守县令皇帝任免

 是中央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作用和影响不同

 一定时期产生过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其残余势力破坏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

 不仅在当时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相同点

①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②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③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2、隋唐的三省分权与近代西方的分权与制衡原则相比,二者有何相同之处?

那它们的这种分权本质相同吗?

为什么?

⑴相同点:

①都实行分权;②权力相互牵制和监督;③都有积极作用。

⑵本质不同:

①中国是加强君主专制,是君主专制的产物;

②西方是防止专制,保障民主。

是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物。

基础金题

1、(08天津文综)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

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A、专制皇权B、中央集权C、检察权力D、对农民的控制

2、(08山东文综)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3、(08宁夏文综)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

“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

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

A、秦代B、汉代C、唐代D、宋代

4、(08江苏单科)“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三省六部

5、(08江苏单科)唐太宗说: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6、(07广东卷)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

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

7、(07广东卷)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 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