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白仁甫 马致远.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20667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 白仁甫 马致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四章 白仁甫 马致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四章 白仁甫 马致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四章 白仁甫 马致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四章 白仁甫 马致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 白仁甫 马致远.docx

《第四章 白仁甫 马致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 白仁甫 马致远.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章 白仁甫 马致远.docx

第四章白仁甫马致远

第四章白仁甫马致远

第一节白仁甫

一、白朴生平:

白朴,(1226—130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

祖籍隩州(山西河曲),出生于汴梁(今开封),后随父寓居真定(河北正定县)。

他生于金元之交,金亡时仅八岁,少年时就曾遭受过乱离生活,母亲被蒙古军队掳掠,与母亲生生离散,后由父亲的好友诗人元好问抚养,受业于元好问,博览群书,因少逢丧乱,郁郁寡欢,不乐仕进,常常有满目山川之叹。

元统一后,寓居金陵,每天与诸名流、遗老纵情山水诗酒,与诸戏曲家、名妓天然秀有交往。

他在北方时,曾与关汉卿入过玉京书会,与诸才人曲家交往,且天资不俗,文采过人,因而其作品享誉甚高。

二、作品:

有词集《天簌集》,现存词105首。

散曲小令33支,套曲四组。

杂剧15种,多为历史剧、爱情剧,今仅存《梧桐雨》、《墙头马上》(皆据白居易叙事诗改编而成)。

1、《梧桐雨》:

(全名: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

取材:

据白居易叙事长诗《长恨歌》改编,写唐明皇与杨妃相恋,安禄山叛唐,明皇带杨妃出逃四川,途中贵妃身死马嵬坡,后来明皇回宫思念杨妃的故事。

主题:

概括了一代兴亡变故,讽刺了明皇重色思倾国,导致了安史之乱,也给自己造成爱情悲剧,寄托了作者的亡国之恨。

不是单纯的爱情剧:

作者虽然用了相当篇幅来写李、杨的爱情生活,但又没有像《长恨歌》那样隐去父纳子妃的宫闱丑闻,并且还在剧中不止一次地交代安禄山与杨玉环之间的暧昧关系,甚至写到杨玉环对安禄山的思念。

而在马嵬坡兵变时,李隆基在杨玉环的生命与自己的安全之间,选择了后者,并让六军人马将杨贵妃践踏而死。

可见作者对李、杨二人的爱情并未持赞颂的态度。

可悲的是唐明皇贪恋这样一个用情不专的女子而误国,在她死后还相思断肠、泪染龙袍,其至诚专一之心确实令人同情感动,但他的深刻的悲剧性格也正在这里。

此剧也是元杂剧的四大悲剧之一(《窦娥冤》、《赵氏孤儿》、《汉宫秋》)。

艺术特点:

a.细致的刻画了唐明皇的内心世界,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基本确立了唐明皇的形象。

在白朴笔下,主人公唐玄宗是个比较复杂的艺术形象,作者既写他在政治上骄奢淫逸、昏庸自大、刚愎自用、软弱无能的一面,也刻画他在爱情上一往情深、真挚专一的一面。

特别是最后一折,杨妃死后,玄宗的对雨垂泪,悲痛欲绝,使这个人物形象更生动真实,从而完成了其悲剧性格的塑造。

我们认为,作者对唐玄宗这一人物形象既批评,更同情。

批评他的耽乐误国,所谓“当时欢会栽排下,今日凄凉厮凑着”;同情他的不幸:

仓皇逃命,爱妃殒生,最后成了无权无势的太上皇,只能在怀念爱妃、追忆欢娱之中苦度岁月。

这种看似矛盾的态度,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沉思和亡国的沉痛,其中渗透着强烈的民族意识。

b.叙事、写景、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提高了戏剧的文学性。

c.文采典雅,语言优美动人,词曲轻缓,意境苍凉,具有悲剧的美。

影响:

此剧历来最为评家所激赏,清初著名传奇《长生殿》即由此演变而来。

2、《墙头马上》:

爱情剧。

与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合称为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

取材:

由唐诗人白居易的《新乐府·井底引银瓶》构思而创作,且以诗中“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而取名,剧情大体根据诗意加以发挥而成。

诗中写女子与钟情的男子私奔,在男子家中住了五六年,最后被男方家长发现后逐回,是个悲剧结局。

诗的最后两句写道:

“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诗前小序说:

“止(制止、劝诫)淫奔也”。

主题:

可见诗与杂剧主题不同。

所谓“淫奔”,即男女自由结合,古代凡女子未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私自和男性结合的都被斥为“淫奔”。

白居易的诗反映了一个社会问题,作者的立场是维护封建礼教,对自由恋爱成婚加以劝阻,但口吻是同情的。

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社会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而杂剧已突破了白居易原作的局限,对自由恋爱的青年男女不仅仅同情而且歌颂,颇有反封建包办婚姻的意义,宣扬了爱情婚姻上自由结合的合理性,表现了一种要求婚姻民主的思想倾向。

剧作的情节结构:

(1)墙头马上,和诗密约,私订终身:

工部尚书裴行检之子裴少俊奉父命去洛阳为皇上采买名花,与贬官为洛阳总管的前京兆留守李世杰之女李千金墙头马上相遇,四目相顾,各自倾心:

“只疑身在武陵游,流水桃花隔岸羞。

咫只刘郎肠已断,为谁含笑倚墙头”、“深闺拘束暂闲游,手捻青梅半掩羞,莫负后园今夜约,月移初上柳梢头”。

二人吟诗密约,并私定终身。

(2)偷期欢会,败露私奔:

奶妈撞入窥见,双双跪求,奶妈不允,诬奶妈索要裴少俊的买花银子而牵线,奶妈无奈,只得应允不告,并提二法:

求官后再来娶;二人奔,将来回家认亲。

二人择后一法。

(3)簪折瓶坠,逼写休书:

二人于裴后园同居七年,生下一男一女,清明节防守后园的院公一时疏忽,致使裴尚书偶入后园发现。

院公声称是偷花之人,而李千金大胆承认和裴少俊的私情,裴尚书骂她“淫妇”,品性不端,答云:

“我只是裴少俊一个。

”怒云:

“聘则为妻,奔则为妾。

”答云:

“这姻缘也是天赐的。

”裴尚书恼羞成怒,提出二个苛刻条件来刁难李千金:

将玉簪磨成细针,用游丝系住银瓶汲水。

做不到就要将他夫妻拆散,把李千金赶出裴家。

当然结果簪折瓶坠,软弱的裴少俊在父亲威逼下写一纸休书,送李千金回家,子女留在裴家,夫妇母子离散。

裴少俊也上朝应举。

(4)尚书赔礼,破镜重圆:

少俊状元及第,除洛阳县尹。

而千金回家已是父母双亡,只与丫环二人艰难度日,功成名就的裴少俊登门要求复婚,李千金断然拒绝:

“读了五车书会写休书,兀的不笑杀汉相如。

”尚书偕夫人孙子来认亲,李千金也坚决不答应:

“你休了我,断然不认!

”后迫于二儿女哭着要寻死,方认。

尚书假意说:

“谁知道你是李世杰的女儿,你当初等我来问亲可不好?

”千金驳斥:

“自古及今,则你孩儿私奔吗?

”并引卓文君为证,尚书哑口无言。

此剧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家长的残忍冷酷,颂扬了李千金为争取自由幸福而敢于和封建家长抗争的精神。

李千金为元杂剧闺秀中反封建最大胆泼辣、倔强的叛逆者形象。

比崔莺莺更为彻底。

第二节马致远

一、生平:

1250?

—1324?

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

年辈晚于白朴、关汉卿。

青年时在大都,参加元贞书会,曾与花李郎、红字李二合写《黄梁梦》。

早年热衷功名,中年时尝任江浙省务提举,后经“二十年漂泊生涯”、“人间宠辱皆参破”,笃信神仙道教,逃避现实,甚至否定人生,晚年隐居西湖,人称“马神仙”。

作品基调消沉,很多作品都是神仙道化剧,价值不高。

(贾仲明[凌波仙]吊词:

“万花丛里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四方海内皆谈羡。

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

”P253)

二、作品:

有杂剧15种,今存7种:

《汉宫秋》、《荐福碑》、《青衫泪》、《岳阳楼》、《黄梁梦》、《任风子》、《陈抟高卧》。

1、《汉宫秋》(破幽梦孤雁汉宫秋)代表作

著名历史剧,写汉元帝被迫把心爱的妃子王昭君送去匈奴“和番”,王昭君宁死不屈,于途中投黑江殉国的故事。

具体情节:

中大夫毛延寿怂恿汉元帝选美,得到皇帝的授命,选了99名美女,索要贿赂,王昭君不行贿,于是毛延寿在其画像上点上破绽,王被打入冷宫十年,一日于夜中鸣琵琶,元帝巡宫闻声,见到王昭君并立她为妃子,毛延寿的奸谋被揭穿。

毛畏罪逃入番邦,献上美人图,怂恿番王指名索要王昭君,番兵以武力相要挟,番使来汉,满朝文武大臣“似箭穿着雁口,没个敢咳嗽”,劝元帝应允;元帝骂“满朝中都做了毛延寿”,进退两难,王昭君请求和番,临行留汉家服饰,行到番汉交界的黑江边,举一杯酒望南浇奠后,投江自尽以身殉国。

夜静更阑,宫廷寂寞,元帝百无聊赖,思念昭君入梦,梦见昭君归来,雁声惊梦。

番王感昭君之诚,将毛延寿遣送回汉处罚,和汉结盟。

题材改编:

《汉书》的《元帝纪》和《匈奴传》皆载汉元帝竟宁年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请求和亲,掖庭待诏王昭君自愿和番,生一子二女,事两代单于之事。

(按当地风俗,单于死后,其妻要嫁给继任单于,而王昭君就嫁给了她的儿子,不过是丈夫前妻的儿子。

)《后汉书·南匈奴传》也有记载。

马致远作情节上改动,超出历史事实真实的局限:

(1)待诏宫女改为被元帝宠幸的新婚妃子;

(2)友好和亲改为武力索要;(3)去匈奴生子女改为投江殉国;(4)汉强番弱改为汉弱番强;(5)据晋·葛洪《西京杂记》添毛延寿,由画师改为中大夫,叛国投降。

王昭君形象:

倔强,刚烈不阿,勇于牺牲、为国献身的爱国女子形象。

1〉农家妇,不纳贿,打入冷宫十年;

2〉大兵压境,文武懦弱,挺身而出,“情愿和番,以息刀兵”;

3〉留下汉家衣饰,具有强烈的民族气节;

4〉投江殉国,悲壮性格。

汉元帝:

风流多情而又软弱无能的皇帝,是对宋徽宗之流的亡国昏庸君主的概括。

然而元帝对昭君的苦苦留恋和思念的感情又让人同情。

创作背景、意图:

表面上是历史悲剧,其实是现实悲剧、时代悲剧。

本剧突破了前人嗟叹“红颜薄命”或哀其“远适荒漠”的窠臼。

故事一开始,把番汉对立起来安排,就可以见出暗射当时政治形势的明显用意;番邦势力强大,蛮横无礼,对汉朝颐指气使,其使者在汉庭上公然口出狂言:

“若不肯与,不日南侵,以决胜负。

”此绝非历史事实,而是影射蒙强金弱、元强宋弱的现实形势;毛延寿投敌叛国,汉臣只顾个人利益,贪图苟安正如宋金的投降派和一事无成的文臣武将;王昭君宁死不屈,忠心爱国,正如南宋的至死誓不受辱的妃嫔们一样——史载:

伯颜掠大批南宋宫女后妃北上,她们中不少人不屈而投水而死,有的裙上题着“誓不辱国,誓不辱身”的字样——可见该悲剧有着现实依据。

主题:

假借汉元帝与王昭君的生离死别,歌颂了真挚的爱情,同时突出表现了王昭君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作者把导致悲剧的原因归结于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和衰弱,有其现实意义;作品美化了汉元帝的感情,夸大了毛延寿的个人作用,表现了作者的局限性。

艺术成就:

(1)文辞华美凄凉,富于诗情画意、音乐美:

如课本P254所选的第三折中的《七弟兄》、《梅花酒》、《收江南》等曲,一幅昭君出塞图——元帝伫立怆然送行,昭君和他情意缱绻,依依话别,昭君远去穷荒,曲子写元帝心境感受,他不禁想象回宫后的凄凉。

辽阔、高远、悲壮、凄凉的意境,生离死别的悲痛,令人触摸。

句式短促,对仗、顶真等辞格的运用,具有繁弦促节、一唱三叹、造情凄婉不绝的作用。

(2)精彩工细的细节描写:

如第四折的雁声描写,烘托了人物凄凉孤寂的心境,又具有比兴作用:

听到凄清的雁叫声,元帝在梦中蓦然惊醒,随即埋怨它惊醒了自己的美梦:

埋怨雁叫得紧一阵、慢一阵,在夜静更深、人无限凄凉孤寂的时刻加剧自己心中的孤寂,不该叫的时候叫,应该在人团圆的时候鸣叫。

随即,他又转而同情它,念它也是失群的孤雁,禁不住“林风瑟瑟”、“山长水远天如镜”,自个儿滞误了飞往潇湘的前程。

元帝的这种同情更加烘托出了他此时的心境,鸟堪同情,人堪同情;人本堪同情,而人却同情它,同病相怜更表现出了人与鸟一样的孤寂凄凉。

(3)戏剧冲突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民族矛盾与朝廷内部矛盾、爱情悲剧与国家之恨交织。

全剧层次井然,逐步深入,一步一步把悲剧推向高潮,无懈可击。

元帝明阻暗从,昭君明从暗阻,表里反衬,既省笔墨,又可衬写昭君形象,通过她来骂文武大臣,批判其妥协软弱投降,以一女子来维系江山。

2、马致远的其他杂剧:

(1)写儒士的不幸命运的:

《青衫泪》:

敷演白居易和妓女裴兴奴的爱情故事。

(来源于《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荐福碑》:

马致远的一个著名的命运悲剧。

全名为“半夜雷轰荐福碑”。

写书生张镐命途多舛、怀才不遇。

重在宣扬宿命论观念。

对封建社会儒士的悲惨命运作了客观的揭露。

此剧本事见于宋僧惠洪《冷斋夜话》:

范文正公镇鄱阳,有书生献诗甚工,文正礼之,书生自言:

‘天下之至寒饿者,无在某右。

’时盛行欧阳率更书《荐福寺碑》墨本直千钱文,文正为具纸墨,打千本使售于京师。

纸墨已具,一夕,雷击碎其碑。

故时人为之语曰:

‘有客打碑来荐福,无人骑鹤上扬州。

’”(摘自《元曲四大家名剧选》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校注第一条)

(2)神仙道化剧:

神仙度人成仙的故事。

《岳阳楼》、《黄粱梦》、《陈抟高卧》、《任风子》

马致远所以写作“神仙道化剧”,除了他个人的思想原因外,还有深广的社会原因。

元代是道教活跃的时代,当时主要在北方流行的全真教就是道教的一个重要教派。

全真教是金朝初年形成,教祖王喆,号重阳子。

他原本是一个儒士,创办全真教,汲取了儒、释、道的思想,三教合一。

他们不尚符箓烧炼,装神弄鬼,而是提倡“息心养性”、“除情去欲”的自我修持,以达到所谓真性不灭而非生命不死的境界。

全真教虽强调息心养性,追求清静但不绝对拘于“无为”,相反,在金末元初的战乱时期,一些著名的全真道人曾颇以拯救生灵、抑制暴虐为己任。

全真教在最初是深得人心的,有些知识分子和城市居民大抵因饱经战争灾难合黑暗统治的痛苦,信奉宗教以追求精神上的遁世的出路,也有人因躲避赋役而入道。

但在后来的发展中,全真教越来越向传统的道教靠拢,丧失了早期的特点。

可见,马致远在作品中宣扬神仙道化思想,也就不是偶然的了。

不过其《任风子》出现了任风子摔子杀妻的恶劣的描写,又表现了神仙道化剧最荒唐的宗教宣传。

思考题:

1、试论述《梧桐雨》的主题的复杂性及其艺术特色。

2、简论李千金的形象。

3、、《汉宫秋》的主题如何,艺术特怎样?

对历史作了怎样的改编?

第五章元前期杂剧其他作家作品

一、康进之

棣州(今山东惠民)人,生平事迹不详。

所作杂剧知有二种,今存《李逵负荆》一种。

《李逵负荆》是元杂剧中水浒戏的代表作,与高文秀的《双献功》堪称双壁。

它取材于山东民间关于水浒的传说,为后来的戏曲和小说《水浒传》塑造李逵这个英雄形象提供了蓝本。

剧本写梁山义军清明放假,李逵下山饮酒。

听说酒店主人王林之女满堂娇被“宋江”所抢,李逵勃然大怒,迳到山寨斧砍杏黄旗,大闹聚义堂。

经宋江、鲁智深亲自下山对质,才发现抢满堂娇的是冒名强盗。

李逵懊悔非常,向宋江负荆请罪,并同鲁智深一起下山捉拿了两个强盗,使王林父女团圆,义军内部和好如初。

剧本通过这样一个故事,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水浒义军以解除人民苦难为己任,与人民休戚相关的阶级本质。

正如梁山首领宋江所说:

“杏黄旗上七个字,替天行道救生民”,这便是义军行动的宗旨。

这样的起义队伍,必然会得到劳动人民的拥护。

王林老汉说,梁山义军头领“都是替天行道的好汉”,并无欺负百姓之事。

也正是出于这种对于梁山好汉的热爱,他才让女儿满堂娇出来敬酒的,结果认错了人,生出一场风波。

而梁山名将李逵听说“宋江”抢了满堂娇,就“按不住莽撞心头气”,对宋江说:

“俺两个半生来岂有些嫌隙,到今日却做了日月交食。

不怎几句嫌言语,我则怕恶识多年旧面皮。

”为了一个普通民女,竟置与宋江结下的半生情义于不顾,并且大骂“原来个梁山泊有天没日”,最后甘愿以头相赌,和宋江、鲁智深一同下山去辨真伪,在整个山寨掀起一场轩然大波,充分反映了梁山义军劫富济贫、除暴安良的英雄本色,体现了人民性和民主性这样一些进步的社会意识。

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李逵这一喜剧性的农民起义英雄的典型形象。

“闹山”和“负荆”是构成李逵性格的两个最重要动作。

“闹山”在鲁莽冒失中显示了他的嫉恶如仇,“负荆”在勇于改过中显示了他的光明磊落,而这两个互相矛盾的动作又统一于他对梁山事业无比忠诚这一崇高品格上。

李逵在杂剧中还表现出天真的一面:

在第一折中,李逵在清明节带醉下山踏青,一路观赏风光,见到花见黄莺啗下的桃花瓣落在水中漂流水上,煞是好看,想起学究哥哥(吴用)作诗说过:

“轻薄桃花逐水流”,捞起水中“好红红的桃花瓣儿”,对着自己的“好黑指头”发笑,又把桃花放回水中,并且沿着河水追赶逐水桃花。

这番描写表现出李逵性格天真的一面,使人觉得可笑又可爱,但不因此显得与他的主要性格特征不同,反而显得人物形象生动逼真。

剧本因误会构成戏剧冲突。

由王林同宋江之间的误会,引出了李逵同宋江的误会;由李逵宋江之间的误会,引出了一连串的喜剧情节。

主人公误会“越深”,他的精神世界也就揭示得越深,也就愈能显示出他品格的高尚。

以喜剧形式来塑造正面英雄形象,这是一个良好的范例。

水浒戏以及李逵戏的意义:

元杂剧中,被统治者歪曲为“强盗”的绿林好汉、草泽英雄以主角身份登上了舞台,将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占据的舞台被颠倒过来,成了剧中除暴安良、侠肝义胆的英雄人物。

这是元杂剧的人民性的更进一步体现(人民性是元杂剧的特点,与后来的戏曲和外国的戏剧不同,如昆曲常于大家厅堂内搬演,观众多为名媛士女、达官贵人)。

为什么?

因其创作者多为不得志的文人和艺人(倡优),欣赏群是贩夫走卒、粗男俗女,其于舞台上亮相搬演,令其如痴如醉,乐此不疲。

杂剧成为了他们谈论的焦点甚至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份(如阿Q犹能唱“悔不改……”)。

二、纪君祥

大都人,生平事迹不详。

所作杂剧六种,今存《赵氏孤儿》一种。

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

(《窦娥冤》、《梧桐雨》、《汉宫秋》)

《赵氏孤儿》是根据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和其它史料(《左传》、《国语》)创造而成的历史大悲剧。

人物:

程婴、韩厥、公孙杵臼,屠岸贾。

剧本写春秋晋国灵公时,大将屠岸贾与宰相赵盾不和,屠岸贾借机构陷赵盾,将赵家满门三百余口尽皆杀戮。

赵盾之子、灵公驸马赵朔,被假传灵公之命赐死。

赵朔临死前嘱咐怀有身孕的公主,若生下男孩,取名赵氏孤儿,要他为赵家报仇。

孤儿生下后,被草泽医生程婴救出府去,而把守宫门的韩厥发现后,不愿以献孤图荣进,放走程婴自刎而死。

屠岸贾又假传灵公之命,限三日之内交出孤儿,否则就把晋国所有半岁以下、一月以上的婴儿斩尽杀绝。

为救孤儿,也为救晋国儿童,程婴与公孙杵臼定计:

程婴献出未满月的独生子让屠岸贾杀死,公孙杵臼假冒藏孤罪名舍弃性命,骗过屠岸贾,由程婴抚养孤儿长大成人。

二十年后,孤儿得知真情,拿住屠岸贾,替赵家报了仇。

这是一本描写忠臣义士舍生取义,前仆后继报仇雪恨的戏。

剧中所写的赵、屠两姓的斗争,实际上已经超出了文武不和、忠奸斗争的范畴。

屠岸贾要杀尽晋国儿童,仅此一点就使忠臣义士的斗争具有了解救人民危难的性质。

剧中的程婴、公孙杵臼和韩厥等,组成了一个反抗强暴的英雄群体。

他们为了正义事业都做出了重大牺牲,或者献出自己的性命,壮烈而死;或者献出自己的亲生儿子,忍辱负重,长期坚持斗争。

他们没有在强暴势力面前屈服,坚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

他们是为真理为正义而自觉献身的。

所以说,这是一部成功的悲剧,即使放在世界大悲剧中也毫不逊色。

剧中所表现的忍辱负重、百折不回的复仇精神,以及反抗强暴的精神,正是元代人民不甘心做奴隶,誓死反抗元蒙贵族压迫的复仇精神的体现。

剧本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情节紧张,矛盾冲突剧烈。

全剧围绕“搜孤”、“救孤”,展开正义与邪恶两股势力的殊死搏斗。

一面是屠岸贾的凶暴残忍、灭绝人性,一面是忠臣义士为支持正义而不惜自我牺牲,双方的矛盾冲突尖锐激烈,不断造成紧张的戏剧情势,从而渲染惊心动魄的悲剧气氛,歌颂英雄人物的自我牺牲精神,表现出一种悲剧的崇高美。

此外,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词曲风格,喻为“雪里梅花”。

《赵氏孤儿》早在十八世纪就传到了欧洲,开中国戏剧文化西渐之先声。

先后被译为法、英、俄、德等多种文字。

法国文学家伏尔泰将其改编为《中国孤儿》,德国大作家歌德将其改编为《埃尔佩诺》。

三、石君宝

山西临汾人。

杂剧十种,今存《秋胡戏妻》、《曲江池》、《紫云亭》三种。

描写下层妇女的不幸和反抗。

代表作《秋胡戏妻》。

取材:

此本事最早见于汉代刘向所撰《古列女传·鲁秋洁妇》:

秋胡新婚五日后,官于陈五年,归来时,途中遇到妻子而不相识,却对她进行调戏。

妻子认为他“孝义并亡”,遂投河自尽。

这个故事在流传中又参合了汉乐府民歌《陌上桑》的内容,即采桑女子罗敷严肃机智拒绝使君的调戏的故事。

杂剧中罗梅英的性格刻画很生动,是一个性格坚强而有操守的庄户人家女子,她能忍受十年的艰辛和凄凉,不为威逼、利诱所动,却不能忍受丈夫对她人格、感情的侮辱,具有强烈的自尊意识。

不过结局还是夫妻相认而团圆。

前期杂剧分类:

水浒戏:

康进之《李逵负荆》、高文秀《双献功》

公案戏:

武汉臣《生金阁》、李行道《灰阑记》(二母夺子的故事,被德国著名戏剧家布莱希特改编为《高加索灰栏记》)、孟汉卿《魔合罗》

神话剧:

尚仲贤《柳毅传书》(唐传奇《柳毅传》)、李好古《张生煮海》(秀才张羽同龙女相恋,遭龙王阻拒,张生得宝物煮沸大海,制服龙王,方与龙女成婚)

讽刺剧:

郑廷玉《看钱奴》

妇女剧:

杨显之《潇湘雨》、石君宝《秋胡戏妻》

历史剧:

纪君祥《赵氏孤儿》、尚仲贤《单鞭夺槊》

思考题:

识记代表作家及作品。

第六章元后期杂剧

元代后期的杂剧创作中心南移到杭州,作家和作品的数量相对减少,质量也不及前期。

这是由于后期科举制度恢复,民族矛盾也渐趋缓和,作家们逐渐脱离下层人民,作品脱离了现实,失去群众就等于失去了生命。

加上杂剧本身的局限性,南戏又日趋兴盛,逐渐取代了杂剧。

而且杂剧的反映面越来越狭窄,主要反映家庭内部的矛盾,艺术上也走上了刻意求工的形式主义歧途。

它的衰微成了必然。

其中成就较高的是流寓南方的作家,如郑光祖、宫天挺、乔吉、秦简夫等。

一、郑光祖,

生卒年不详,字德辉,襄陵(今山西临汾)人。

《录鬼簿》说他“以儒补杭州路吏”,“名闻天下,声彻闺阁”。

他是王实甫之后最有成就的文采派杂剧作家。

所作杂剧今知有十八种,现存《倩女离魂》、《梅香》、《王粲登楼》等八种。

1、《倩女离魂》

是郑光祖的代表作,也是元后期杂剧中最优秀的作品。

本事出自唐人陈玄祐的传奇小说《离魂记》。

写少女张倩女与青年王文举自幼订有婚约,可是张母却嫌王文举功名未就,不准他与倩女成亲。

王文举被迫上京应试,而倩女则因此忧思成疾,以致魂魄脱离躯体,追随文举,且一路恩爱。

后王文举状元及第,授衡州通判之职,携倩女的离魂衣锦还乡,魂魄始得与躯体重合。

一家欢喜,遂成婚配。

《倩女离魂》是一曲反抗封建婚姻信条,歌颂自由幸福生活的颂歌。

作者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张倩女这一封建时代的少女形象。

张倩女与王文举一见面就真心地爱上了他。

母亲的毁约赖婚,王文举的离家赴京,给她的精神以巨大打击,但没能阻挡住她对爱情的追求,所谓“越间阻,越思量”。

刻骨的相思,真挚的感情,使她的魂魄离开躯体,来到了王文举身边,心甘情愿地跟随自己的心上人过粗茶淡饭、荆钗布裙的清寒生活。

这是一个为了自己爱情幸福敢于挣脱名缰利锁和封建礼法束缚的女性。

作品一方面写倩女三年在家卧病,昏昏厌厌;一方面写倩女魂追王生,飘飘荡荡。

她卧病不起,是因为她的爱情受到母亲的间阻,而又担心王生负心。

可以说,倩女的卧病是她身心遭受封建礼教禁锢和折磨的结果。

而倩女离魂陪伴王生三年,则表现了她勇敢背叛封建婚姻信条,对自由幸福生活的热烈追求达到魂追神游的程度。

所以,作品通过倩女一边身卧病床,一边魂随情人的描写,正好表现了封建社会的少女既有沉重的精神负担,又渴望自由幸福的两个方面,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在艺术上,《倩女离魂》最显著的特点是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创作手法大胆。

通过离魂的浪漫主义手法,表现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幸福而又摆脱不了礼教束缚的复杂心理。

全剧结尾处的一段[水仙子]说:

“生恐怕千里关山劳梦烦,没揣的灵犀上点潜泪行。

便一似生个身外身。

一般般两个佳人,那一个跟他取应,这一个淹煎病损。

母亲,则这是倩女离魂。

”这支曲子,可以看成全剧艺术特色的概括和作者艺术追求的披露。

作者立足于“情”,写情的深沉,情的炽热。

按生活的本来面貌描绘犹嫌不足,进而把“情”用超现实的手法外化为“魂”,的形象。

这个魂的形象,不是鬼魂,而是情的升华和结晶,是痴情的化身。

由于是“魂”所以就可以更自由地表达作者的愿望,更强烈更多姿多彩地表现真情之美、之可贵,从而更深刻更完满地塑造完成倩女这一美好形象。

此外,人物心理刻画细腻婉转,真实感人。

剧作的曲词典雅秀美,婉美醇厚。

《倩女离魂》在艺术风格上接近《西厢记》,对后来的《牡丹亭》有着明显的影响。

2、《梅香》

乖巧、伶俐、漂亮的意思。

故事梗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