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习主题中华文化文明的起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20603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1.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学习主题中华文化文明的起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一学习主题中华文化文明的起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一学习主题中华文化文明的起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一学习主题中华文化文明的起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一学习主题中华文化文明的起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学习主题中华文化文明的起源.docx

《第一学习主题中华文化文明的起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学习主题中华文化文明的起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学习主题中华文化文明的起源.docx

第一学习主题中华文化文明的起源

第一学习主题中华文化文明的起源

第一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元谋人——昆明

北京人——周口店

山顶洞人——北京周店龙骨山

第二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河姆渡遗址

在今浙江余姚河姆村一带已有人类居住。

原始居民的劳动与生活,在我国南方留下一处重要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

约8000年前,生活在今陕西西安半坡的居民也过着原始农耕生活。

大文口遗址

在山东泰安大汶口,有一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

原始居民在这里种植粟、饲养猪、牛和羊,制作陶器,过着原始农耕生活。

第三课远古的传说

炎帝与黄帝的传说

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尊奉炎帝和黄帝。

禅让的传说

黄帝以后很久,尧担任了部落联盟的首领。

尧年纪大的时候,主动提出后继人的问题。

部落首领们推举了贤能的舜。

尧对舜进行了长期的考察,舜表现十分优异,尧死了以后,舜便接替尧的位置,担任了部落联盟的首领。

治水的传说

尧——舜——禹

大禹治水——13年

大禹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制服了洪水,人们又能正常地生活了,禹由此在人心目中树立起了崇高的威望。

第二学习主题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四课夏朝和商朝

夏朝:

公元前2070年——前21世纪

禹——启人

王位世袭制——阶级社会制——奴隶制——封建社会

传贤——传子、传弟

夏朝是我国第一个王朝——奴隶制

商朝的建立与迁都

商朝:

约公元前1600,成汤迁都,约公元前1300年,盘庚——殷朝。

夏朝的统治有400年,夏朝最后一位王是夏桀。

纣王、厉王

1、范围大

2、经济发展: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

商朝的盛衰

盘庚迁殷后,商朝国力日渐强盛,鼎盛时,商的势力范围东至大海,西到渭水上游,南抵长江流域,北达辽河一带。

青铜冶铸、玉器制作和酿酒等手工业已很发达。

商业也发展到一定水平,交易时以海贝、骨贝、玉贝和铜贝等作货币。

铜币是我国最早的铜币。

商朝的统治长达500多年。

最后一个王是纣王。

他的残暴统治使商朝加速走向灭亡。

第五课西周的兴亡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领导了灭亡商朝的战争。

周武王推翻商纣王的统治后,建立了周朝。

周朝前期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历史称为西周)。

西周初年,一共建立了71个封国,重要的有鲁齐、燕、晋、米等。

封国的统者叫国君(一般称为诸侯)。

分封制:

西周的统治区比商朝更大。

为控制全国广大地区,周王让他自己的子弟、亲戚和功臣以及一些古帝王的后代,在各地建立封国,这一制度历史上称为分封制。

西周的结束:

西周末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集团的矛盾都尖锐起来。

周幽王在位时,各种矛盾空前激化。

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死。

西周到此结束。

第六课春秋争霸

公元前1046年,前770年——前476年,前475年——前221年——前771年。

西周——五要——春秋——战国

春秋五霸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东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

从此,我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王权衰落,周王统治出现严重危机。

在王位衰落时,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

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别国的霸主、几个大的诸侯之间,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

在争霸中,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hélé)和越王勾践先后做过霸主,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

齐桓公首霸:

齐国是东方的一个大国,齐桓公任用政治家管仲为相,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整顿军队,使齐国国力更加强盛。

晋楚争霸:

齐桓公死后,齐国力量衰弱,晋国和楚国争夺中原霸主的斗争激烈起来。

晋楚军队在城濮(今山东鄄(juàn)城西南)进行决战,楚军战败。

吴越争霸:

吴王阖闾改革内政、壮大军队、建设城部,任用著名军事家孙武为将军,使吴国实力大大增强。

他派大军进攻楚国,五战五胜,直捣楚国都城郢(yǐng)今湖北荆州市江陵区。

楚王仓皇逃走。

阖闾死后,吴王夫差大败越国,迫使越王勾路向他称臣。

勾践经过长期努力,力量得到恢复和发展,勾践抓住夫差在中原会盟诸侯,内部空虚的时候,袭击吴国,夫差急忙赶回,战败后自杀,勾践北上会盟诸侯,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第七课战国争雄

战国七雄

春秋之后,我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这时,周王已无足轻重,诸侯国也更少了,主要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楚国,都城郢(今湖北荆州市江陵区)

燕国,都城蓟(今北京西南)韩国,都城郑(今河南新郑)

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

秦国,都成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战国时期的战争:

战国时期,七国之间战争不断,随着经济的发展,青铜器得到改进,铁兵器出现,步兵和骑兵取代车兵,成为主要兵种。

各国组起了庞大军队,在都城和边境修筑坚固的城防工事。

交战双方投入兵力越来越多,争夺空前激烈。

战争的规模往往很大。

发生了“围魏救赵”和长平之战等著名战役。

人们更加重视军事的研究,涌现出了孙膑、白起等著名军事家。

合纵与连横

七雄之间关系错综复杂。

战国时期,秦国力量日益强大,对东方六国构成严重威胁。

齐楚燕赵魏有“合众以攻一强”的意愿,并为此进行了一些合作,包括几国出兵,联合进攻秦国。

历史上称这种策略为“合纵”。

连横,秦国知道,要进一步向东发展,必须破坏六国的联合,尤其是齐楚两个大国的联盟。

为此,采用各个击破的办法,分别收买拉拢东方国家服从自己“事一强以攻众弱”。

这种策略历史上称为“连横”。

第八课商鞅变法

变法的原因:

1、落后就要挨打

2、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秦孝公求贤:

战国时期,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各国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秦孝公即位后,深感秦国落后挨打,被他国鄙视是莫大的耻辱,决心改革内政,变法图强。

于是他发布求贤令,招揽优秀人才。

商鞅得以消息,便来到秦国。

变法的内容:

时间:

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支持下,商鞅开始在秦国变法。

主要内容:

1、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土地国有制,挖掉土地上原有的标志、疆界、国家承认私人土地的所有权。

2、重抑商,凡是努力从事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作为奖励。

禁止充农经商。

凡因弃农经商或懒惰而贫的人,要罚做奴隶。

3、奖军功,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不论出身,按功劳大小,赏给爵位或官职,赐给土地和房宅。

贵族及其后代没有军功,就不能获得爵位和享受特权。

4、迁都咸阳,推行县制。

全国设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去治理。

5、严明法令。

公布法律,编制户口,实行连坐法。

使百姓相互监督。

变法作用

1、政治上得到发展——345条;2、军事上——3条;3、经济——1、2条。

秦国的变化: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这次变法,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秦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战国后期,秦国修建了都江堰和郑国渠两大水利工程。

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九课秦朝的统一

秦王扫六合:

战国末年,秦国实力已远远超过东方六国,统一天下的时机已经成熟。

秦王赢政执掌大权以后,制定克敌制胜的策略,积极进行灭亡六国的准备。

公元前230年,秦国发动大规模的统一战争,经过10年征战,强大的秦军先后灭亡了六国。

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了统一大业,仍以咸阳为都城,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秦始皇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绝对的权力,国家重大事物由他决定,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吏都由皇帝任免,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建立起来了。

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度——长度,量——容量,衡——重量。

秦始皇规定以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铜钱为全国统一货币,各诸侯国原有的货币一律停止使用。

还颁布了全国通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的计量标准,统一了全国度量衡制度。

第十课秦末农民起义

秦的暴政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在全国范围内“焚书”。

第二年他又在咸阳郊外活埋一批反对他的儒生和方士。

愚蠢残暴的“焚书坑儒”是秦始皇的专制统治在文化思想领域的集中表现。

秦二世的昏庸残暴,使秦朝加速走向灭亡。

大泽乡起义: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率领900农民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东南)发动起义。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从此开始。

意义:

沉重打击了秦朝的统治。

秦朝的灭亡:

陈胜、吴广牺牲后,由他们发动的农民起义军仍在继续发展。

项羽、刘邦的队伍逐渐强大起来。

后来项羽率领的一支起义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歼灭秦军的主力。

秦朝统治集团分崩离析。

公元前207年,刘邦率领一支起义军进入关中逼进咸阳,子婴出城投降,秦朝灭亡。

第十一课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文治:

1、思想文化措施: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兴办太学(文化)(儒家)经典。

尊儒术学太学: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

经过几十年的恢复和发展,汉武帝刘彻在位时(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汉朝进入鼎盛时期。

董仲舒认为上天是万物的主宰,国家要一统于皇帝,重视儒学,重用儒生,确立了儒学在思想文化领域和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汉武帝还采纳董仲舒等人的建议,在都城长安办太学,让博士官职主持教学,招收“弟子员”。

巩固国家统一:

汉武帝上台后,采取有力可行的措施,解决了严重影响国家统一的问题。

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等政治措施。

经济措施:

1、统一铸造货币;2、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

汉武帝开发边疆:

武功(军事);对边疆的开发和管理。

思考题

第一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从总体特征看,元谋人和北京人(C)A、古猿B、现代猿C、猿人D、现代人

2、北京周口店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主要的原因为(A)

A、在这里发现了中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原始人类的化石;B、在这里发现了人类最早使用的石器;C、北京和山顶洞人曾在这里生活过;D、这一遗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境内。

震惊世界的发现

周口店遗址的发掘经历了很长的过程,发现了一个从未见过的化石显露出来。

“这是人类的头盖骨”,是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出土了,震惊了全国和全世界。

第二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1、决定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的根本原因是(A)

A、食习惯B、劳动工具C、自然条件D、劳动技术

2、图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小陶舟。

小陶舟做什么用的?

他说明了什么?

答:

因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舟是用来人们生活的不可缺少的生活工具。

说明了原始农耕文化进步与发展。

中国:

世界栽培作物起源的重要中心。

第三课远古的传说

1、根据禅让传说,下列各项中正确的一项是(C)

A、舜—尧—禹B、尧—禹—舜C、尧—舜—禹D、禹—舜—尧

2、我国的远古传说为我们了解原始农耕时代的历史提供了哪些重要信息?

答:

我国农业起源很早。

黄河流域在远古时候就很发达了。

华夏中国:

56个民族生活在中国辽阔的疆域里。

第四课夏朝和商朝

1、我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于(A)

A、约公元前21世纪B、约公元前20世纪C、公元21世纪D、公元20世纪

2、商朝时,人们用哪些材料制作工具,生活用具和武器?

答:

商朝的经济在夏朝的基础上有很大发展。

青铜玉器制作和酿酒等手工业已很发达。

商业也发展到一定水平,交易时以海贝、骨贝、王贝和铜贝等作货币,铜币也是我国最早的铜币。

用青铜玉器制作生活用具和武器。

第五课西周的灭亡

1、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

2、你认为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点有哪些?

答:

1、末期统治者很不好,君主残暴;2、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集团内矛盾都尖锐起来,这些王朝都是被原来的臣属靠力推翻的。

纪年:

是指以文字确切记载历史现象发生的年代。

第六课春秋争霸

1、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是(B)A、晋文公B、齐桓公C、楚庄王D、越王勾践

2、西周时,“礼乐征自天出”。

春秋时,“礼乐征伐诸侯书”。

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

答:

说明了当时的王权衰落了,周王已不能制和指挥诸侯,而强大的诸侯已取代了周王。

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为春秋时期。

第七课战国争雄

1、下列诸侯国中,不属于战国七雄的是(A)A、晋B、齐C、张仪D、赵

2、下列人物中,生活在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是(B)A、孙武B、孙膑C、张仪D、苏秦

孙武和孙膑: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两位姓孙的杰出军事家,一位叫孙武,一位叫孙膑。

孙武:

春秋末期齐国人,他著的《孙武兵法》,后世尊称孙武为“兵圣”。

孙膑:

战国中期齐国人,孙武的后代,他善于出谋划策,曾任齐国军事,著有《孙膑兵法》,此书也是中国古代著名军事著作。

第八课商鞅变法

1、商鞅变法发生在(D)A、魏国B、齐国C、楚国D、秦国

2、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也有重要影响的是(D)

A、允许土地私有B、重农抑商C、实行“连坐法”D、推行县制

徒木立信:

把木头以南门搬到北门,就可以得“十金”的奖赏。

大家觉得奇怪,商鞅提高奖励规格“五十金”的奖赏,重赏之后勇夫把木头以南门搬到了北门。

商立即兑现奖金,秦国人相信商鞅是讲信用,变法时机成熟,正式公布变法法令。

第九课秦朝的统一

1、秦统一全国的时间(A)A、公元前230年B、公元前221年C、公元230年D、公元221年

2、试分析秦统一全国的主观原因。

主观原因:

1、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2、长平之战以后秦国的优势地位确定;3、秦王赢政的才能和正确的统一和策略实施。

客观原因:

1、东方六国不团结,使秦国有机可乘;2、战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为统一创造了条件;3、人民渴望统一,要求和支持统一。

秦山石刻与五大夫树

秦始皇喜欢出巡,大树挡了风,遮了雨,当即宣布赐给大树以“五大夫”爵位。

从此成为雄伟壮丽的泰山的一个著名景点。

3、秦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

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了统一全国大业,仍以咸阳为都城,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第十课秦末农民起义

1、大泽乡起义的领导者是(A)A、陈胜B、刘邦C、项羽D、吴广

2、陈胜、吴广、项羽和刘邦在推翻秦朝统治的斗争中,各起了什么作用?

答:

陈胜、吴广起义使秦军力量进一步减弱的作用,掀起了打败秦军的高潮。

项羽起了歼灭秦军主力的作用。

加速秦国灭亡,刘邦起了直接歼灭秦军的作用。

苟富贵无相忘

陈胜给地主雇工,陈胜叹了一口气说:

“唉!

小小燕雀哪里知道天鹅的远大志向啊!

第十一课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1、汉武帝时,在都城长安创立大学,长安在(B)

A、今陕西咸阳西B、今陕西西安西;C、今河南洛阳西;D、今河南安阳西

2、汉武帝时设置的“河西四郡”,管辖区域是(C)

A、五岭以南B、西南夷地区C、河西走廊至玉门关一带D、海南岛

汉武帝赐封冠军候

公元前123年(西汉元朔六年)18岁的霍去病功冠三军,被汉武帝封为冠军候。

第十二课张骞通西域

张骞通过路线——狭义、新疆天山南北地区——广义葱岭以西——神秘的西域:

汉朝时,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被称为西域,西域地区很早就有人类活动,西域人有的游牧,有在肥沃的绿洲上种植粮食、桑麻以及葡萄、核桃、胡葱、胡瓜和胡萝卜、瓜果蔬菜,还种植喂马的饲料苜蓿等。

张骞出使西域:

西汉前期,匈奴控制着西域,残酷地压迫和掠夺西域各族人民。

匈奴骑兵不时南下,威胁西汉都城长安的安全,汉武帝决定对匈奴用兵,借用西域大月氏的力量,夹击匈奴。

西域都护的设置:

张骞出使西域以后,内地与西域联系日益密切,内地精美的丝绸、铁器等产品及凿井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骏马、瓜果、蔬菜、音乐、舞蹈和魔术等传入内地。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的军事、政治、保护来往商旅,西域正式归属中央管制。

第十三课西汉时期对外交流

“丝绸之路”:

中国丝绸很早就传到国外,贸易往来有很大发展,张骞经过河南走廊和今新疆地区,翻越葱岭,通往西域和欧洲。

在这条商路上,汉朝向外输出的主要是丝绸,所以叫做丝绸之路。

朝鲜是中国唇齿相依的近邻。

很早就有往来,带去的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在中国去的工匠的帮助下,掌握铁器制造技术。

这些事实都可以证明汉朝的经济和文化对朝鲜有重要的影响。

汉与欧洲的往来:

公元97年,正在西域的东汉官员班超派部属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达今波斯湾后,没有继续前行,但了解了沿途以及欧洲的一些情况,扩大了中国人的视野。

166年,一大批秦人从海路来到中国,他们以大秦安部尼王朝皇帝的名义向东汉皇帝赠送象牙、犀牛角等礼品。

以现有文字记载来看。

这是中国与欧洲国家一次直接交往。

第十四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公元二世纪、三世纪之交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时段,涌献出众多的风云人物,发生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

文人创作的热门题材、百姓摆谈的鲜活话题。

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

东汉末年,中央政权名存实亡,众军阀各据一方,互相兼并,连年混战,在军阀中著名的有袁绍、曹操、孙权和刘备等。

曹操的力量逐渐增强,官渡之胜,为统一的经济奠定了基础。

官渡之战几年,基本统一了北方。

208年.曹操以东汉王朝丞相的身份率领大军南下,企图一举占领南方统一全国,孙权、刘备组成联军,在赤壁一带的长江西岸与曹军展开激战,结果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这是历史上其名的赤壁之战。

当时曹军共有23万人(对外号称80万人马),而刘备手下只有2万多人,而对强敌,刘备和孙权联合抗曹。

孙权派了3万人开赴前线。

曹军官兵不习惯船上生活,因生病、力减、船体摇荡等,曹操组织“连环船”。

周瑜的部将黄盖发现曹军连环船致命的弱点,采用火攻。

用投降之计,带着10艘快船像10火龙杀奔曹营,一片火海。

曹操率领残兵败将从华容小道狼狈逃走,退向北方。

赤壁之战后,曹再无力南下,势力被局限在北方。

孙权巩固了在江南的地位。

刘备先据有荆州大部分地区,后又进益州(今四川成都及周边地区)。

曹操、孙权和刘备三分天下的局面实际形成。

(83页地图主要)。

魏、蜀、吴的建立:

220年,曹操病逝,他的儿子曹丕胁迫汉献帝退位,自己登基称帝,改国号为魏,建都洛阳。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

国号汉(历史上叫做蜀汉或蜀)。

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承受着魏、蜀、吴的建立,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魏、蜀、吴的关系:

赤壁之战后,因争夺荆州,刘备与孙权的矛盾逐渐激化,为对付刘备、孙权与曹魏的关系密切起来,蜀国建立后,刘备率大军阀吴,双方战于现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蜀军惨败,刘备退至白帝城(今重庆奉节县境内),病死于永安宫。

诸葛亮以丞相之职担任治蜀的重任,主动改善与吴的关系,蜀吴重新结盟。

孙权断绝了与魏的关系,魏国虽然强大,既对付蜀国,又要对付吴国,力量分散使三国鼎立局面维持下去,实质互相牵制,应势调整。

第十五课南方的补步开发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以人力资源的开发。

吴国开发江南:

原因,北方大批迁往江南,给他们带来了人力、技术,南北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孙吴政权重视发展生产。

吴属时期南方的开发

三国时期,吴国和蜀国控制着南方。

那时,饱受战乱之苦的北方人民携带着工具、种子和简单的日常用品,大批迁往江南。

利用这里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

孙吴政权组织军队和百姓屯田。

开垦荒地、推广牛耕,促进了江南农业的发展。

长江沿岸和太湖周围的稻田产量明显提高。

江南的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是制造麻布、丝织业有一定的发展。

瓷器制造技术有了提高。

大量生产各种相当精到的青瓷,临海、番禹是吴国三大造船中心。

能建造数百人乘舰船。

230年,吴国的卫温、诸葛直率万人乘舰船到过夷州(今台湾)。

刘备死后,诸葛亮辅助后主刘禅治理国家,采取措施恢复和发展成都平原的经济,稳妥地处理民族关系,使南片地区(今四川南部、云南和贵州一带)得到初步开发。

诸葛亮设置管理都江堰,保护重要的水利工程,鼓励百姓栽桑、养蚕、织锦。

成为蜀军费的主要来源。

七擒孟获:

蜀国南部是众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南中”地区。

诸葛亮十分重视这一地区的安定和发展。

南中一些少数民族贵族不服蜀国统治,挑起事端,诸葛亮率军南征,采用攻心策略,进行安抚,孟获等南中少数民族首领,心悦诚服地归顺蜀汉,因而出现了七擒孟获的事迹,从而使民族关系大为改善,因此诸葛亮委派等就地担任官职,促进南中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国鼎立局面结束以后,西晋一度统一全国。

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6世纪末,东晋和南朝先后统一西南方。

北方人口继续大量南迁。

南方的统治者大多重视发展经济,社会相对安定,南方的经济又有了新的发展。

南方人民利用气候温暖,雨量充足,土地肥沃等优越条件,广种水稻,推广种植原产北方的麦、豆等作物,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东晋南朝时,南方的手工业有明显的发展,织锦、制瓷、矿冶、造船等技术有很大提高。

梁朝时,城内制铁、造纸和织锦业发达,商业繁荣,建康城的市容,使中原来的人看了也很吃惊。

第十六课北魏孝方帝的改革

在中国古代,换姓改名非同小可,对皇帝来说尤其如此。

但北魏孝文帝却带头将自己的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

他的这一举动,震动朝野,带来广泛的社会影响,后来成为民族融合的佳话流传至今。

少数民族的内迁:

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汉族主要居住在中原地区,少数民族散居地的格局。

从东汉末年起,匈奴、鲜卑、氏羯、羌等少数民族内迁,以鲜卑族拓发部的影响最大。

北魏——西魏——北周

北魏——东魏——北齐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统一北方后,各族人民的交往增多,民族融合的趋势增强,鲜卑族用落后的方式统治种族人民,激化了社会矛盾,北魏政权面临危机,为改变这种状况,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时,(471——499)北魏进行改革。

改革主要内容有:

借鉴汉族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实施一系列新制度,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

迁移都城,494年,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

大力推行学习汉族文化风俗的政策,孝文帝让鲜卑贵族改用汉姓,他带头将自己的姓名由拓跋宏改元宏。

他提倡和鼓励鲜卑人改穿汉服,与汉族通婚,学说汉语,规定30岁以下的鲜卑官吏在朝廷必须说汉说。

他还完善学校教育制度,让更多的鲜卑贵族子弟系统学习汉族文化。

用汉字处理公文,写诗,为鲜卑贵族做出示范。

北方民族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过程。

学习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汉族人民则从少数民族那里学到了不少畜牧业生产的经验和畜产品加工技术,在生活上汉和少数民族彼此影响,少数民族穿汉族服装,汉吃少数民族食物成为时尚。

第十七课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

巧夺天工的青铜冶铸技术:

青铜是以铜为主要成份的合金,因呈青灰色被称为青铜。

4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掌握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

夏、商、西周时,青铜在生产、军事和生活中地位十分重要,历史上称这时期为青铜时代。

长期的实践和不断地总结,工匠们掌握了高超的青铜冶炼技术。

商朝后铸造的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重832.8千克,充分了当时青铜冶铸技术所达到的水平。

(铜占84.77%,其余是锡和铅)。

种类繁多的青铜器物:

制造出各式各样的青铜器。

用途化分,有食器、酒器和乐器、车马器、兵器、工具等十多类,每一大类包括许多种。

精湛绝伦的青铜艺术:

青铜具有使用价值、百看不厌,难得的艺术真品。

结构巧妙,制作精细,堪称青铜器中精品,青铜立人,人头像,人面像和青铜树等,造型奇异,风格独特,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第十八课卓越的工程

都江堰和郑国渠

战国后期,秦国蜀守李冰组织发动民众,在城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这一大型水利工程选址合理、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