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论述类和实用类试题与答案.docx
《高一论述类和实用类试题与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论述类和实用类试题与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论述类和实用类试题与答案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18分)
钱王则柯
人们对“钱”的追求,促进了全球交往。
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西班牙人和抵达印度的葡萄牙人等,他们都是追逐着“钱”而走遍世界的。
国家、地区之间的贸易,不仅繁殖了各行各业的商人,而且还呼唤着以“钱”为商业对象的商人──“钱商”,私人金融活动应运而生,当年在中国一个盆地省份发生的故事,又在全世界范围内复活了。
这些私人金融活动的风险很大,但是,“钱”的商业利润实在太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私人金融活动继续发展,逐渐演变成前现代形式的银行。
现在,钱的符号化电子化,让银行结算的速度大幅度提高,社会的步伐加快,极大地提高了经济的效率,在这方面,发达国家走到了前头。
金融电子化、货币符号化,是顺着使“钱”尽可能方便的逻辑往前走,但是“钱”方便到可以看不见的地步,越来越多看不见的“钱”在我们身边如洪水般高速流动,终于出现了一种比自然界灾害更为可怕的灾害──“钱灾”,即1997年以来人们谈虎色变的金融危机。
在国际经济关系中,人们以“钱”炒“钱”,“钱”越炒越热,终于升腾为“泡沫”。
发达国家的投机资本大肆购买某国的货币,然后,急剧抛出,足以使经济规模较小的国家爆发金融危机。
索罗斯们就是这样,在制造泡沫和破灭之间逞能。
他们有资金,有手段。
短期流动资本大进大出,是东亚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
十多年前长春“疯狂的君子兰”,就是泡沫经济的本土例子,在城市职工人均收入不足百元的时候,一株君子兰却居然可以炒至十几万元的价位。
钱啊钱,认它贵,它就贵,不贵也贵,一旦泡沫破灭,认它不贵,它就不贵,本来不贵。
经济发展怎样才有后劲?
迄今为止,没有哪个国家的国内市场容量能够比得上美国,这是美国在经济发展方面能够长期独领风骚的重要原因。
一个大国,只有当人民购买力得到普遍提高、市场整合得好的时候,国内市场才会显示容量优势。
而且一旦形成优势,将长期发挥作用。
靠这种“国家增长能力”的依托,钱,才真正成为有源活水。
对钱和财富的追求固然曾经推动并且继续推动历史的发展,但是,这种追求需要必要的制度来规范。
历史和现实都让我们看到,对钱和财富的追求也带来了以权谋私等许多丑恶的东西。
对钱和财富的追求带来的社会价值观念变异,值得我们特别注意。
1简要概括人们对“钱”的追求在推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6分)
2.文中举索罗斯和“疯狂君子兰”的例子有何作用?
(6分)
3.结合全文,简析用制度来规范人们追求金钱行为的原因。
(6分)
二、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18分)
“天人合一”与生态学
周国平
九十年代以来,国学好像又咸了显学。
而在国学热中,有一个概念赫然高悬,这便是“天人合一”。
在一些人嘴里,它简直是新福音,用它可以解决当今人类所面临的几乎一切重大难题。
其最旗帜鲜明者甚至断言,惟“天人合一”才能拯救人类,舍此别无出路。
按照他们的解释,西方文化的要害在于天人相分乃至对立,由此导致人性异化和生态危机,殊不知完备的人性理论和生态哲学在中国古已有之,“天人合一”便是,它的威力足以引导人类重建内心的和外部的和谐。
我的印象是,鼓吹者们一方面将儒道佛一锅煮,最后熬剩下了“天人合一”这一点浓汁,另一方面又使这一点浓汁囊括了一切有益成分,于是有了包治百病的神效。
“天人合一”原是一种儒家学说,把道家的“物我两忘”、禅宗的“见性成佛”硬塞入“天人合一”的模子里,未免牛头不对马嘴。
即使儒家学说也不能归结为“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仅是儒家在人与宇宙之关系问题上的一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关于“天人合一”的含义,我认为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的归纳最为准确,即一是滥觞于孟子、流布于宋儒的天人相通思想,二是董仲舒的天人相类思想。
他认为,后者纯属牵强附会的无稽之谈;而前者主张人的心性与宇宙的本质相通,因而人藉内省或良知即可知天道。
这是基本上属于认识论的范畴,颇有些道理,我们自可对之作学理的探讨,却没有理由无限地扩大其涵义和夸大其价值。
事实上,在西方哲学中也不乏类似的思想,例如柏拉图的回忆说,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说,可是人家并没有从中寻找什么新福音,相反倒是挖掘出了西方文明危机的根源。
把“天人合一”解释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又进一步解释成一种生态哲学,这已经成为国学新时髦。
最近看到一本书,是美国科学家和学术活动家普里迈克写的《保护生物学概论》,译咸中文洋洋五十多万字,对生态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问题作了系统的研究和论述。
我一面翻看这本书,一面想起某些国人欲靠“天人合一”解救世界生态危机的雄心,不禁感到啼笑皆非。
当然,学有专攻,我们不能要求研究中国哲学的学者精通生态学,但我们也许有权要求一切学者尊重科学,承认环境保护也是科学,而不要在一种望文生义的“天人合一”境界中飘飘然自我陶醉。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6分)
2.文中画线句表明了作者什么观点?
(6分)
3.文中说“想起某些国人欲靠‘天人合一’解救世界生态危机的雄心,不禁感到啼笑皆非”,结合全文,简述“啼笑皆非”的原因。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8分)王澍:
我从来没有妥协过
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公民,也是第四年轻的得奖者。
普利兹克奖被誉为建筑学界的诺贝尔奖。
在东南大学建筑系读书时,王澍以狂傲著称。
他曾在硕士答辩时放言:
“中国没有现代建筑师。
如果有,最多一个半。
我算一个,我的导师齐康算半个。
”获得普利兹克奖之后,对此,他强调,“我只是要表达,中国建筑界虽然不时有思想的火花和批判的意见,却没有持续和深入,没有积累和传承,永远处于开端。
”
2000年以后,王澍不再言辞激烈,只是埋头工作。
他说:
“我从来没有妥协过。
作为建筑师,能够说服别人和自己一样有不可动摇的信念,这是一种能力。
”他曾背着行李,按照沈从文的《湘行散记》行走,用几个月的时间寻找书中提及的村落。
王澍一直有古典文人著书立说、传道授业解惑的强烈愿望。
王澍有几十张古代书画的珂罗版,用来研究传统绘画。
进入大学后,王澍开始临帖,最开始是临摹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时至今日,他依然保持这个爱好。
一直以来,王澍都被归为“实验建筑运动”一分子。
作为实验建筑的代表人物,王澍曾三次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王澍曾经把6万片拆迁下来的旧瓦带到威尼斯,搭建“瓦园”。
中国当代建筑研究学者王明贤回忆:
“西方盖一个建筑,是把旧的推翻,用新材料重做,但中国老建筑的旧材料可以继续用,建筑可以再生。
威尼斯双年展是很喧闹的地方,可看到‘瓦园’,人们就会变得安静,这是让人沉思的地方,让人沉思建筑到底该怎么发展,城市该怎么发展。
”
王澍的刻苦、克制与坚持被认为是他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他坚持“实验”十几年,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完全没有其他建筑师身上出现的“分裂”现象。
很多现代建筑和城市的关系很突兀,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奖,提醒了整个世界建筑界,中国有这样一条独特的建筑道路,对世界建筑而言是补充或者新的出路。
王澍也表示,有一群建筑师,在做不起眼的建筑,这不是因为他们年轻或者分量不够,而是选择了一条反标志建筑和巨大建筑的道路,自己得奖是对这个群体的巨大鼓励。
“我在学生时代已经很突出了,很多同学很羡慕我的工作状态,但是他们又说,等我赚到钱或等我评上职称了,我就像你一样工作,”王澍意味深长地对记者说:
“但这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到他们赚够了钱、评上了职称,就已经在另外一条路上走得太远,无法回头了。
”
1.请简要概括王澍取得成功的原因。
(6分)
2.王澍获奖对建筑界有什么深远意义?
(6分)
3.如何理解“但这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到他们赚够了钱、评上了职称,就已经在另外一条路上走得太远,无法回头了”这句话?
(6分)
四、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18分)
章太炎张中行
提起章太炎先生,我总是先想到他的怪,而不是先想到他的学问。
多种怪之中,最突出的是“自知”与“他知”的迥然不同。
这种情况也是古已有之,比如明朝的徐文长,提起青藤山人的画,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爱,可是他自己评论,却是字第一,诗第二,画第三。
这就难免使人生疑。
章太炎先生就更甚,说自己最高的是医道,这不只使人生疑,简直使人发笑了。
不过对于他的为人,我还是有所知的,这都是由文字中来。
这文字,有不少是他自己写的,就是收在《章氏丛书》中的那些;也有不少是别人写的,其赫赫者如鲁迅先生所记。
总的印象是:
学问方面,深,奇;为人方面,正,强。
学问精深,为人有正气,这是大醇。
治学好奇,少数地方有意钻牛角尖,如著文好用奇僻字,回避甲骨文之类;脾气强,有时近于迂,搞政治有时就难免轻信:
这是小疵。
一眚难掩大德,舍末逐本,对于太炎先生,我当然是很钦佩的。
上天不负苦心人,是一九三二年吧,他来北京,曾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讲《广论语骈枝》,不记得为什么,我没有去听。
据说那是过于专门的,有如阳春白雪,和者自然不能多。
幸而终于要唱一次下里巴人,公开讲演。
地点是北河沿北京大学第三院风雨操场,就是“五四”时期囚禁学生的那个地方。
我去听,因为是讲世事,谈己见,可以容几百人的会场,坐满了,不能捷足先登的只好站在窗外。
老人满头白发,穿绸长衫,由弟子马幼渔、钱玄同、吴检斋等五六个人围绕着登上讲台。
太炎先生个子不高,双目有神,向下望一望就讲起来。
满口浙江余杭的家乡话,估计大多数人听不懂,由刘半农任翻译;常引经据典,由钱玄同用粉笔写在背后的黑板上。
说话不改老脾气,诙谐而兼怒骂。
现在只记得最后一句是:
“也应该注意防范,不要赶走了秦桧,迎来石敬瑭啊!
”其时是“九一八”以后不久,大局步步退让的时候。
话虽然以诙谐出之,意思却是沉痛的。
此后没有几年,太炎先生逝世了(1936年)。
他没有看见“七七”事变,更没有看见强敌的失败,应该说是怀着愤激和忧虑离开人间了。
转眼将近半个世纪过去,有一天我去魏建功先生书房,看见书桌对面挂一张字条,笔画苍劲,笔笔入纸,功力之深近于宋朝李西台(建中),只是倔强而不流利。
看下款,章炳麟,原来是太炎先生所写,真可谓字如其人了。
1.结合全文,概括章太炎先生“怪”的主要表现。
(6分)
2.文章第三段说“一眚难掩大德,舍末逐本……”,章太炎先生的“大德”之“本”是什么?
作者写章太炎先生讲演,为什么又写马幼渔等弟子的行为?
(6分)
3.“也应该注意防范,不要赶走了秦桧,迎来石敬瑭啊!
”文中直接引用章太炎先生的原话有何作用?
(6分)
五、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多点“求异”思维
江曾培
①读季羡林的《朗润琐言》,内中不少论述富有独到见解,甚至与一些学者的看法“高度不一致”,常有辩驳诘难之词。
季先生主张学术上要“求异存同”。
②学术研究贵在出新,不宜陈陈相因,只是踏着前人的脚印走路,或按着别人的腔调吆喝,而是要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这就要有“异”于前人和“异”于他人之处。
自然,“求异”并非完全排斥“同”,“异”也含有共同的知识和认识,遵循共同的原则和规律,不过,“异”却是它的独特价值所在。
因而对学术研究来说,是要在“异”中存“同”,而不是以“同”化“异”。
③“求异存同”的治学之道,历来为学界有识之士所信奉。
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强调“一本而万殊”,不要“倚门傍户、依样葫芦”,不要“以水济水”,而要重视“一偏之见”、“相反之论”,“着眼理会”“其不同处”,正是强调学术研究应当“求异存同”。
学术研究就是要在“求异”中创新,在“求异”中发展。
④至于文艺创作则更应“求异”。
因为,文艺创作是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精神劳动,如果雷同重复,就会失去任何价值,是故“脱窠臼,创新意”,成为文艺创作的首要品质。
清代的李笠翁在《闲情偶寄》中说:
“东施之貌,未必丑于西施,止为效颦于人,遂蒙千古之诮。
”齐白石更告诫后人:
“学我者活,似我者死。
”巴尔扎克关于“第一个形容女人像花的是聪明人,第二个形容女人像花的是傻子”的话,也是说明文艺创作不能“嚼别人嚼过的馍”,要“求异”求新。
“双百方针”是发展文化艺术的根本方针,要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关键是要有众多不同色彩的“花”在“放”,有众多不同声音的“家”在“鸣”,倘若千“花”一色,百“家”一声,只有“同”,没有“异”,也就不见什么“双百方针”了。
⑤实际上,“求异存同”所体现的创新创造精神,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张扬。
时下不少企业的产品生产,都喜欢用一个口号,叫做“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这里的“有”、“优”、“强”,就是以“异”求发展,以“异”求提高。
如此“求异”求变,正是当前时代创新精神的体现。
⑥要做到“求异存同”,而不是“求同存异”,需要解放思想,突破常规思维。
人们熟知的司马光砸缸和曹冲称象的故事,就是求异思维闪光的产物。
在学术研究和文艺创作中,要像季羡林先生所主张的那样“求异存同”,发展“求异”思维,把努力的重点落在“求异”上。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4分)
答:
2.第四段列举的四个理论论据都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它们是怎样避免雷同的?
(6分)
答:
17.司马光砸缸和曹冲称象是怎样突破常规思维来求异存同的?
它的现实意义有哪些?
请作具体分析。
(8分)
答:
六、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艺术三昧
丰子恺
有一次我看到吴昌硕写的一方字。
觉得单看各笔划,并不好;单看各个字,各行字,也并不好。
然而看这方字的全体,就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好处。
单看时觉得不好的地方,全体看时都变好,非此反不美了。
原来艺术品的这幅字,不是笔笔、字字、行行的集合,而是一个融合不可分解的全体。
各笔各字各行,对于全体都是有机的,即为全体的一员。
字的或大或小,或偏或正,或肥或瘦,或浓或淡,或刚或柔,都是全体构成上的必要,决不是偶然的。
所以单看一笔、一字或一行,自然不行。
这是伟大的艺术的特点。
在绘画也是如此。
中国画论中所谓“气韵生动”,就是这个意思。
西洋印象画派的持论:
“以前的西洋画都只是集许多幅小画而成一幅大画,毫无生气。
艺术的绘画,非画面浑然融合不可。
”在这点上想来,印象派的创生确是西洋绘画的进步。
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艺术的三昧境。
在一点里可以窥见全体,而在全体中只见一个个体。
这道理看似矛盾又玄妙,其实是艺术的一般的特色,美学上的所谓“多样的统一”,很可明了地解释。
其意义:
譬如有三只苹果,水果摊上的人把它们规则地并列起来,就是“统一”。
只有统一是板滞的,是死的。
小孩子把它们触乱,东西滚开,就是“多样”。
只有多样是散漫的,是乱的。
最后来了一个画家,要照着它们写生,给它们安排成一个可以入画的美的位置——两个靠拢在后方一边,余一个稍离开在前方,——望去恰好的时候,就是所谓“多样的统一”,是美的。
要统一,又要多样;要规则,又要不规则;要不规则的规则,规则的不规则;要一中有多,多中有一。
这是艺术的三昧境!
宇宙是一大艺术。
人何以只知鉴赏书画的小艺术,而不知鉴赏宇宙的大艺术呢?
何以不拿看书画的眼来看宇宙呢?
如果拿看书画的眼来看宇宙,必可发现更大的三昧境。
宇宙是一个浑然融合的全体,万象都是这全体的多样而统一的诸相。
在万象的一点中,必可窥见宇宙的全体;而森罗的万象,只是一个个体。
勃雷克的“一粒沙里见世界”,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就是当作一大艺术而看宇宙的吧!
艺术的字画中,没有可以独立存在的一笔。
即宇宙间没有可以独立存在的事物。
倘不为全体,各个体尽是虚幻而无意义了。
那么这个“我”怎样呢?
自然不是独立存在的小我,应该融入于宇宙全体的大我中,以造成这一大艺术。
(选自《丰子恺散文选》,有删节)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4分)
2.结合摆放苹果的事例,说说在审美过程中应该怎样处理“多样”和“统一”的矛盾。
(8分)
3.丰子恺在文章结尾提出的“鉴赏宇宙的大艺术”,包含哪些深意?
(6分)
论述类与实用类文本参考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18分)
1.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贸易交往)(2分);促使私人金融活动应运而生(2分);加快社会前进步伐,提高经济效率(2分)。
2.反面论证人们对钱的过度追求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2分);表明作者反对把“钱”升腾为泡沫的做法(2分);为下文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提供了依据(2分)。
3.用制度来规范可以避免私人金融活动的风险;可以避免泡沫经济造成的金融危机(或:
避免过度炒钱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可以使市场经济整合得更好,扩大内需;可以避免以权谋私等丑恶现象;可以避免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异。
(每点1分,全对6分)
二、论述类文本(18分)
1、首先,摆出谬论“天人合人”可以解决当今人类所面临的一切概重大难题;接着,揭示谬论错误所在,阐明对“天人合一”的正确理解;最后,提出希望,学者应该尊重科学。
(每点2分
2、缩小了中国哲学的内涵;另一方面又扩大了“天人合一”的内涵并夸大了它的价值。
(每点3分)
3、“天人合一”论是杂取拼凑出来的伪科学,鼓吹者却宣称可以解救世界生态危机,实在可笑;把本是认识论的儒家的“天人合人”思想加以拔高,不懂科学也不尊重科学,却自我陶醉,实在可悲。
(每点3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8分)
1.(6分)①持续深入的研究,长期的积累和传承;②信念坚定,注重考察;③热爱传统文化;④刻苦、克制与坚持(每点3分,答出3点即可)
2.(6分)①提醒了整个世界建筑界,中国有一条独特的建筑道路,对世界建筑是补充或者新的出路;②对那些选择了反标志建筑和巨大建筑的建筑师具有巨大的鼓励作用;③提醒中国建筑界必须持续和深入,积累和传承。
(每点2分)
3.(6分)①在追求名利的道路上一个人会越来越远离他的理想;②在理想的道路上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永不妥协。
(每点3分)
四、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18分)
1.(6分)
自我评价与公认迥然不同;
治学好奇,有时有意钻牛角尖;
脾气倔强,有时近于迂。
评分建议:
每点2分
2.(6分)本:
为人有正气;思想上忧虑国家前途与命运。
(2分)
以高徒相拥的恭敬衬托章太炎先生的可敬人格(2分);以成名弟子助其演讲衬托章太炎先生的高深学识(2分)。
3.(6分)①表现章太炎先生说话“诙谐而兼怒骂”的个性特点;②表现章太炎先生对时局的洞察和为国事而忧愤;③表达作者对章太炎先生的钦佩、缅怀之情。
五、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18分)
1.①首先,提出学术上要“求异存同”。
②其次,分析学术研究“求异存同”的原因。
③再次,阐述“求异存同”适用的领域。
④最后,指出做到“求异存同”的条件。
2.(1)论证的观点:
文艺创作是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精神劳动,它的首要品质是“求异”求新。
(2)①正反结合:
第一、二、三个理论论据是反面论据,第四个理论论据是正面论据。
②古今中外结合:
第一、三个是古代理论论据,第二、四个是现代理论论据;第一、二、四个是中国的理论论据,第三个是外国的理论论据。
③直引和引释相结合:
第一、二个是直接引用,第二、四个是先引后释。
(答出其中两条即可)
3.(1)司马光砸缸:
救溺水之人的常规思维是使人离开水,而司马光却用“砸缸”的办法使水离开人。
方法迥“异”,但目的和结果均“同”——救人。
(2)曹冲称象:
称东西的常规思维是直接把称的东西放在“称”上,而曹冲却通过称与大象等重的可以放到“称”上的一堆石块的重量,来间接地称出无法放到“称”上的大象的重量。
称的对象虽异,但重量相同。
六、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18分)
1.由吴昌硕的字说起,引出伟大的艺术的特点在于整体美,并以中国画和西洋画为例加以印证;(2分)再举摆放“三个苹果”的例子,说明何谓“多样的统一”;(1分)最后延伸到阐述以此种审美观看待宇宙人生。
(1分)
2.①水果摊上的人把它们规则地并列起来,以求“统一”,代表单纯追求“统一”的审美观,即把机械、教条的同一性作为目标,是审美的误区;(2分)②小孩子把苹果触乱,使之滚开,代表盲目追求“多样化”的审美观,意味着忽视个体之间的联系,也是审美的误区;(2分)③画家根据写生的需要,将苹果摆放成可以入画的美的位置,这是注意了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协调,遵循了审美的基本法则;(2分)④总之,只有兼顾审美对象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实现二者的完美结合,才是艺术的三昧境界。
(2分)
3.
(1)从鉴赏书画的审美体验中获得启发,把宇宙也看作艺术,观照其三昧境界;(2分)
(2)明白包容万象的宇宙乃是一整体,学会从个体出发探究整个宇宙的规律;(2分)进而体悟到“我”作为万象的组成部分,应该从小我中超脱出来,融于宇宙全体的大我中。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