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方剂大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14429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药方剂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医药方剂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医药方剂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医药方剂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医药方剂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药方剂大全.docx

《中医药方剂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方剂大全.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药方剂大全.docx

中医药方剂大全

中医药方剂大全

中医药方剂大全

(一)

名称:

熟乾地黄散拼音:

ShúQiánDìHuánɡSàn处方:

丹参(去芦头)、防风(去芦、叉)、当归(去卢、微炒)、细辛(去苗)、川芎,各半两;人参、熟乾地黄(酒洒、蒸、焙)、白茯苓(去皮)、肉桂(去粗皮)、白术,各一两;续断、附子(炮、去皮、脐)、黄蓍(去芦),各三分。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治妇人劳伤血气,腑脏虚损,风冷邪气乘虚客搏,肢体烦痛,头目昏重,心多惊悸,寒热盗汗,羸瘦少力,饮食不进。

用途用量:

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入生姜半分,枣三个,擘破,煎至一盏,滤去渣,食前温服。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

名称:

快汤拼音:

KuàiTānɡ处方:

甘草(炙)十八两,乾姜(炮)二斤半,粟米(炒)三十两,桔梗(炒)三斤。

制法:

上炒盐一百二十钱重,同为细末。

功能主治:

治脾胃虚冷,酒食所伤,胸膈不快,呕逆恶心,吞酸吐水,口淡舌涩,不思饮食,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

每服一钱,沸汤点,食前。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

名称:

铁刷汤拼音:

TiěShuāTānɡ处方:

香附子六两,桔梗一斤半,甘草一斤,乾姜半斤,肉桂(去粗皮)四两,茴香半斤,良姜、陈皮,各十二两。

制法:

上除肉桂外,同炒,为细末。

功能主治:

治胃气不和,心腹疼痛,饮酒过度,呕哕恶心,脾痛翻胃,内感风泠,肠鸣泄泻;妇人血气刺痛,并皆治之。

常服快气,不拘时候。

用途用量:

每服一钱,入盐少许,沸汤点下。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

名称:

三倍汤拼音:

SānBèiTānɡ处方:

草豆蔻仁二两,甘草一两,生姜、盐(炒),各五两。

制法:

上件拌和匀,入瓷器内淹一宿,焙乾,为末。

功能主治:

治脾胃不和,胸膈闷满,饮食不化,呕逆恶心,或霍乱呕吐,心腹刺痛,肠鸣泄痢,水谷不分。

用途用量:

沸汤点服。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

名称:

小理中汤拼音:

XiǎoLǐZhōnɡTānɡ处方:

苍术(米泔浸、焙)五两,生姜五斤,甘草(生用)十两,盐(炒)十五两。

制法:

上碎同碾,淹一宿,焙乾,碾为细末。

功能主治:

治脾胃不和,中寒上冲,胸胁逆满,饮酒过度,痰逆恶心,或时呕吐,心下虚胀,隔塞不通,饮食减少,短气羸困,温中逐水去湿。

又治肠胃冷湿,泄泻注下,水谷不分,腹中雷鸣,霍乱吐利,手足厥泠,胸痹心痛,逆气结气,并皆治之。

用途用量:

每一钱,沸汤点,空心服。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

名称:

挝脾汤拼音:

WōPíTānɡ处方:

麻油四两,良姜十五两,茴香(炒)七两半,甘草十一两七钱半。

制法:

上炒盐一斤同药炒,为细末。

功能主治:

治脾胃不快,宿酲留滞,呕吐酸水,心腹胀痛,不思饮食,伤冷泄泻,并宜服之。

常服快气,大解中酒,美进饮食。

用途用量:

每服一钱,白汤点下。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

名称:

缩砂汤拼音:

SùShāTānɡ处方:

缩砂仁(不见火)、甘草(炒),各十二两(一本作各二两);桔梗(焙)六十两,丁香皮(不见火)六两。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治一切冷气,心腹刺痛,胸膈痞闷,胁腹胀满,呕逆恶心,饮食无味,脾胃不和,酒食多伤,呕吐不止。

常服消滞气,宽胸膈,健脾胃,进饮食,止呕吐。

用途用量:

每服一钱,入盐少许,沸汤点服,食前。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

名称:

茴香汤拼音:

HuíXiānɡTānɡ处方:

茴香(去土、炒)六斤,川楝子(洗、炒)、陈皮,各二斤;甘草(炒)七斤,盐(炒)一斤。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疗元脏气虚冷,脐腹胀满,不思饮食,一切冷气,并皆治之。

常服温中益气,利胸膈,进饮食。

用途用量:

每服一钱,如茶点吃。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

名称:

益智汤拼音:

YìZhìTānɡ处方:

益智仁四斤半,京三棱(煨)一斤半,乾姜(炮)三两,青皮、蓬莪、陈皮,各十二两;甘草(炒)十五斤,盐(炒)十六斤半。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治一切冷气,呕逆恶心,脐腹胁肋,胀满刺痛,胸膈痞闷,饮食减少。

常服顺气宽中,消宿冷,调脾胃。

用途用量:

每服一钱,沸汤点服,不拘时候。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

名称:

生姜汤拼音:

ShēnɡJiānɡTānɡ处方:

乾生姜二斤,白面(炒)三斤,甘草(炒)十三斤,杏仁(去皮、尖、麸炒、别研)十斤。

制法:

上炒盐二十二斤同为末。

功能主治:

治酒食所伤,心胸烦满,口吐酸水,呕逆不定,饮食无味,胸膈不快。

常服一字,消食化痰,宽利胸膈,不拘时候。

用途用量:

每服半钱,如茶点吃。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

名称:

仙术汤拼音:

XiānShùTānɡ处方:

苍术(去皮)四十八斤,枣(去核)二斗四升,乾姜(炮)二十四两,杏仁(去皮、尖、麸炒、别捣)六斤,甘草(炒)十四斤,盐(炒)二十五斤。

制法:

上为细末,入杏仁和匀。

功能主治:

辟瘟疫,除寒湿,温脾胃,进饮食。

常服延年,明目驻颜,轻身不老。

用途用量:

每服一钱,沸汤点服,食前。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

名称:

五味汤拼音:

WǔWèiTānɡ处方:

五味子(洗)九斤,良姜(炒)、陈皮(去白)、茴香(炒),各一斤半;甘草(炒)十七斤半,盐(炒)二十二斤。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温中益气。

治胸膈痞满,心腹刺痛,短气噎闷,咳嗽痰唾,呕逆恶心,不思饮食。

用途用量:

每服二钱,沸汤点服,食前。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

名称:

厚朴汤拼音:

HòuPòTānɡ处方:

厚朴(去粗皮、用生姜二斤制)十斤,枣一斗六升,丁香皮八两,甘草(炒)十一斤,丁香枝杖十二两,盐(炒)十五斤。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治脾胃虚泠,腹痛泄泻,胸膈痞闷,胁肋胀满,呕逆恶心,不思饮食。

用途用量:

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生姜三片,枣二个,擘破,同煎至七分,热服。

常服温中顺气,进饮食。

每服一钱,沸汤点服,食前。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

名称:

二宜汤拼音:

èrYíTānɡ处方:

桂心四斤四两,乾姜(砂炒)四斤,甘草(用砂炒)三十斤,杏仁(去皮、尖、砂炒、别研)四斤四两。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治冒暑引饮,冷热不调,泄泻多渴,心腹烦闷,痢下赤白,腹痛後重。

用途用量:

每服一钱,沸汤点服。

如伤暑烦渴,新水调下,不计时。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

名称:

枣汤拼音:

ZǎoTānɡ处方:

枣(去核)一斤,生姜(洗、切)五斤,甘草(炙)三斤。

制法:

上三味一处拌匀,用盆器盛贮,以布盖罨一宿,焙乾,捣为末。

功能主治:

治脾胃不和,乾呕恶心,胁肋胀满,不美饮食。

常服健脾胃,顺气进食。

用途用量:

每服一钱,入盐少许,沸汤点服。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

名称:

玉真汤拼音:

YùZhēnTānɡ处方:

阿魏(面裹、煨)、茴香(拣净、炒),各三斤;檀香一斤半,胡椒九两,乾姜(炮)一斤半,杏仁(去皮、尖、麸炒、别捣)三斤十二两,白粳米(炒)一斗六升,白面(炒)六两,甘草(炒)十两,盐(炒)二十三斤半。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治一切冷气,痰逆恶心,胸膈痞闷,脐腹撮痛,口苦无味,饮食不美。

用途用量:

每服一钱,沸汤点服,食前。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

名称:

破气汤拼音:

PòQìTānɡ处方:

青皮(不去白)、陈皮(不去白)、茴香(拣炒),各十二两;杏仁(去皮、尖、麸炒、别捣)、桂心,各一斤;良姜(炒)、姜黄、荜澄茄、木香,各六两;甘草(炒)八斤半,盐(炒)十四斤,丁香皮九两。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治一切冷气,攻心。

腹、胁、肋,胀满刺痛,噫气吞酸,呕逆恶心,胸膈噫塞,饮食减少。

用途用量:

每服一钱,沸汤点,食前服。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

名称:

桂花汤拼音:

GuìHuāTānɡ处方:

乾姜(炮)九两,桂心、甘草(炒),各九斤;缩砂仁三斤十四两。

制法:

上炒盐十四斤,同为末。

功能主治:

治一切冷气,心腹刺痛,胸膈痞闷,胁肋胀满,呕逆恶心,饮食无味。

用途用量:

每服一钱,沸汤点服,食前。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

名称:

木香汤拼音:

MùXiānɡTānɡ处方:

木香、青皮,各三斤;姜黄、麦蘖(炒),各五斤;甘草(炒)、盐(炒),各一十一斤;蓬茂四斤。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治胸膈痞塞,心腹刺痛,胁肋胀满,饮食减少,噫气吞酸,呕逆噎闷,一切气疾,并皆治之。

用途用量:

每服一钱,沸汤点服,不计时候。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

名称:

豆蔻汤拼音:

DòuKòuTānɡ处方:

丁香枝杖七斤,甘草(炒)十一斤,白面(炒)六斤,肉豆蔻(面裹、煨)八斤。

制法:

上炒盐十三斤同为末。

功能主治:

治一切冷气,心腹胀满,胸膈痞滞,哕逆呕吐,泄泻虚滑,水谷不消,困倦少力,不思饮食。

用途用量:

每服一钱,沸汤点服,食前。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

名称:

磨积圆拼音:

MóJīYuán处方:

乾漆(炒)、丁香,各一两;青皮(去白)、京三棱(炮),各六两;蓬茂半斤。

制法:

上为细末、水糊为圆,如粟米大。

功能主治:

治小儿脏腑怯弱,内受积冷,胁肋胀痛,呕吐痰逆,肠鸣泄泻,日夜频并,四肢困倦,面无颜色,肌肉消瘦,不进饮食,及疳气羸瘦,肚大青筋,口乾烦渴,小便白浊,食不生肌,或发虚肿,寒热往来,或因食甘肥,虫动作痛,叫哭合眼,并能治之。

用途用量:

每二岁儿,可服五圆,淡姜汤吞下,不拘时候,更量岁数、虚实,加减与之。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

名称:

秘传神仙消痞圆拼音:

MìChuánShénXiānXiāoPǐYuán处方:

斑蝥二十个(去头、足、翼、用糯米半升同炒、候米焦黄色为度、去米不用),巴豆(去皮、取霜)二十粒。

制法:

上先将斑蝥碾为细末、却入巴豆霜同研令匀,用米糊为圆,如小绿豆大。

功能主治:

治小儿一切痞疾,皆因寒温不调,乳哺失节,或啖生冷、果子、黏食等物,脾胃微弱,不能消化,致五脏不利,三焦壅滞,结块腹内,坚硬如石,或发作寒热,有如疟证,不能饮食,渐致羸瘦,急宜服之。

此药神妙。

用途用量:

小儿三岁以前,每服三圆,五更初,茶清下,更量岁数、虚实,加减与服。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

名称:

小黄连阿胶圆拼音:

XiǎoHuánɡLiánēJiāoYuán处方:

肉豆蔻、茯苓(去皮)、诃子(炮、去核),各一两;黄连(去须、微炒)二两。

制法:

上为细末,用阿胶一两醋煎溶,搜为圆,如粟米大。

功能主治:

治小儿乳食无度,冷热不调,下痢赤白,或如鱼脑,白多赤少,後重腹痛,烦渴引饮,小便不利,便圊频数,食减少力。

用途用量:

每服一岁儿十粒至十五粒、二十粒,用温饮下,随乳亦得,更量岁数加减服,不计时候。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

名称:

钱氏白术散拼音:

QiánShìBáiShùSàn处方:

人参、白术(不见火)、木香(不见火)、白茯苓(去黑皮)、藿香(去土、梗)、甘草(炙),各一两;乾葛二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治小儿脾胃久虚,呕吐泄泻,频并不止,津液枯竭,烦渴多燥,但欲饮水,乳食不进,羸困少力,因而失治,变成风俌,不问阴阳虚实,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

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煎至半盏,去滓,通口服,不拘时,更量儿大小加减,渴甚者并煎,任意饮之。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

名称:

紫苏子散拼音:

ZǐSūZǐSàn处方:

紫苏子(微炒)、萝卜子(微炒)、诃黎勒皮、杏仁(去皮、尖、麸炒黄)、人参(去苗)、木香,各半两;青皮(去白)、甘草(炙微赤),各一两。

制法:

上件捣,罗为细散。

功能主治:

治小儿啼气未定,与乳饮之,与气相逆,气不得下。

用途用量:

每服一钱,以水一盏,入生姜钱少许,同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加减。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

名称:

乌梅散拼音:

WūMéiSàn处方:

乌梅肉(微炒)半两,白茯苓、乾木瓜,各一两。

制法:

上捣罗为粗散。

功能主治:

治小儿下痢後,津液减少,脏腑虚燥,烦渴引饮,及治诸病烦渴,引饮无度。

用途用量:

三岁儿每服一钱,水一小盏,入生姜钱一片,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服,量儿大小加减。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

名称:

龙骨圆拼音:

LónɡGǔYuán处方:

黄连(去须、微炒)、黄檗、白龙骨、诃黎勒皮(炮、去核)、木香,各一分;当归(微炒)、乾姜(炮)、白矾(枯研),各半两;胡粉(微炒黄)三分。

制法:

上件捣,罗为末,炼蜜和圆,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

治小儿久患赤白痢,日夜频并,腹痛羸弱,不欲饮食。

用途用量:

三岁儿每服十圆,温粥饮下,日三服、量儿大小临时加减。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

名称:

豆蔻香连圆拼音:

DòuKòuXiānɡLiánYuán处方:

黄连(去须、微炒)三分,肉豆蔻仁二枚,丁香一分,木香、诃黎勒(炮、去核),各半两。

制法:

上捣罗为末,以粟米粥和圆黍米大。

功能主治:

治小儿乳食不节,肠胃虚弱,冷热之气客於肠间,下赤白痢,肠内痛,日夜频并,不欲饮食,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用途用量:

三岁儿服十圆,粥饮下。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

名称:

人参圆拼音:

RénShēnYuán处方:

人参、丁香、陈皮(去白)、乾姜(焙)、白术,各一分;半夏(汤洗七次)半两。

制法:

上件捣,罗为末,炼蜜和圆,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

治小儿乳哺,饮冷过度,伤冷脾胃,腹胁胀满,多吐痰涎。

用途用量:

每三岁小儿,服一十圆,温汤下,不拘时,日二服,量儿大小加减。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

名称:

高良姜散拼音:

GāoLiánɡJiānɡSàn处方:

高良姜、草豆蔻(去皮)、陈皮(去白)、当归(微炒)、肉桂(去粗皮),各一分;人参(去芦)半两。

制法:

上件捣,罗为散。

功能主治:

治小儿冷伤,脾胃不和,腹胀气闷,不欲饮食。

用途用量:

三岁儿每服一钱,水一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

名称:

观音散拼音:

GuānYīnSàn处方:

人参一两,茯苓一钱半,神曲(炒)二钱,石莲肉(炒、去心)一分,绵白芷、木香(炮)、白扁豆(去皮、炙焦黄、去火毒)、甘草(炙),各一钱。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治小儿外感风泠,内伤脾胃,呕逆吐泻,不进乳食,久则渐渐羸弱。

大抵脾虚则泻,胃虚则吐,脾胃俱虚,吐泻不已。

此药大能温养脾胃,进美饮食。

用途用量:

每服一钱,水一小盏,枣一枚,藿香三叶,煎四分,去滓,温服,量儿大小加减。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

名称:

使君子圆拼音:

ShǐJūnZǐYuán处方:

厚朴(去皮、姜汁炙)、陈皮(去白)、川芎,各一分;使君子仁(浸、去黑皮)一两。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圆如皂子大。

功能主治:

治小儿五疳,脾胃不和,心腹膨胀,不进饮食,渐致羸瘦,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

三岁以上一粒,已下半粒,陈米饮化下。

大治小儿腹痛。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

名称:

六神丹拼音:

LiùShénDān处方:

丁香、木香、肉豆蔻(去壳),各半两。

上三味,用面裹同入慢灰火煨,令面熟为度,取出放冷。

诃子(煨、去核)、使君子仁,各半两;芦荟(细研入药)一两。

上件同杵,罗为细末,以枣肉和圆,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

治小儿疳气羸瘦,脏腑怯弱,泄利虚滑,乳食减少,引饮无度,心腹胀满。

用途用量:

每服五圆至七圆,温米饮下,乳食前服。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

名称:

天竺饮子拼音:

TiānZhúYǐnZǐ处方:

川郁金(用皂角水煮、切作片、焙乾)、甘草(炙),各二十两;大栀子仁(微炒)、连翘,各二十两;雄黄(飞研)五两,瓜蒌根十斤。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治大人、小儿腑脏积热,烦躁多渴,舌颊生疮,咽喉肿痛,面热口乾,目赤鼻衄,丹瘤结核,痈疮肿痛。

又治伏暑燥热,疮疹馀毒,及大便下血,小便赤涩。

用途用量:

每服一大钱,食後,临卧,用新水调服,小儿半钱,临时更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

名称:

清凉饮子拼音:

QīnɡLiánɡYǐnZǐ处方:

当归(去芦、酒浸)、甘草(炙)、大黄(蒸、焙)、赤芍药,各等分。

制法:

为粗末。

功能主治:

治小儿血脉壅实,腑脏生热,颊赤多渴,五心烦躁,睡卧不宁,四肢惊掣,及因乳哺不时,寒温失度,令儿血气不理,肠胃不调,或温壮连滞,欲成伏热,或壮热不歇,欲发惊俌。

又治风热结核,头面疮疖,目赤咽痛,疮疹馀毒,一切壅滞,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

每服一钱,水一中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量儿大小,虚实加减,微溏利为度,食後,临卧服。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

名称:

生犀散拼音:

ShēnɡXīSàn处方:

大黄(蒸、切、焙)、鳖甲(汤煮、去裙澜、醋涂、炙黄)、麦门冬(去心)、黄蓍、秦艽(去苗并土)、羚羊角(镑)、桑白皮、人参、茯苓(去皮)、地骨皮(去土)、赤芍药、柴胡(去苗)、枳壳(去瓤、麸炒)。

制法:

上各等分,捣为粗末。

功能主治:

治小儿骨蒸肌瘦,颊赤口乾,日晚潮热,夜有盗汗,五心烦躁,四肢困倦,饮食虽多,不生肌肉,及大病瘥後,馀毒不解,或伤寒病後,因食羊肉,体热不除,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

每服二钱,水一盏,入青蒿少许,煎至六分,去滓,温服,食後,儿小即分为二服。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

名称:

化虫圆拼音:

HuàChónɡYuán处方:

胡粉(炒)、鹤虱(去土)、槟榔、苦楝根(去浮皮),各五十两;白矾(枯)十二两半。

制法:

上为末,以面糊为圆,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

治小儿疾病多有诸虫,或因腑脏虚弱而动,或因食甘肥而动,其动则腹中疼痛,发作肿聚,往来上下,痛无休止,亦攻心痛,叫哭合眼,仰身扑手,心神闷乱,呕哕涎沫,或吐清水,四肢困,面色青黄,饮食虽进,不生肌肤,或寒或热,沉沉嘿嘿,不的知病之去处。

其虫不疗,则子母相生,无有休止,长一尺则害人。

用途用量:

一岁儿服五圆,温浆水入生麻油一、二点,调匀下之,温米饮下亦得,不拘时候。

其虫细小者皆化为水,大者自下。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

名称:

五疳保童圆拼音:

WǔGānBǎoTónɡYuán处方:

黄连(去须)、白鳝头(炙令焦黄、无、即炒白芜荑充代)、草龙胆(去芦)、雄黄(研飞)、青橘皮(去瓤)、五倍子、夜明砂(微炒),各一两;蟾头一枚(炙令黄色),苦楝根、天浆子(微炒)、胡黄连、麝香、青黛(研)、熊胆(研)、芦荟(研),各一两。

(一本有虾蟆灰、蜗牛微炒。

一方有蜗牛微炒,一分。

)制法:

上为细末,都研令匀,用糯米饭和圆,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

治小儿五疳。

盖其骨肉轻软,肠胃微细,若乳哺有节,则脏腑相调;或乳母寒温失理,饮食无常,醉饱喜怒,及小儿百以後,五岁以前,乳食渐多,不择生冷,好餐肥腻、甘、酸之物,即成五疳。

一曰肝疳,其候摇头揉目,白膜遮睛,流汗遍身,合面而卧,目中涩痒,肉色青黄,发立头焦,筋青脑热,腹中积聚,下痢频多,久而不痊,转甚羸瘦;二曰心疳,其候浑身壮热,吐痢无常,颊赤面黄,胸膈烦满,鼻乾心躁,口舌生疮,痢久不痊,多下脓血,有时盗汗,或乃虚惊;三曰脾疳,其候腹多筋脉,喘促气粗,乳食不多,心腹胀满,多啼咳逆,面色萎黄,用途用量:

每服一岁儿一圆,不计时候,温米饮下,日进三服尤妙。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

名称:

熟乾地黄汤拼音:

ShúQiánDìHuánɡTānɡ处方:

熟乾地黄(净洗、酒浸、蒸、焙)一两,人参三两,麦门冬(去心)二两,瓜蒌根一两,甘草(炙)半两。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治产後虚渴不止,少气脚弱,眼昏头眩,饮食无味。

用途用量:

每服四钱,水二盏,糯米一撮,生姜三片,枣三枚,煎七分,去渣,食前服。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

名称:

小地黄圆拼音:

XiǎoDìHuánɡYuán处方:

人参(去芦)、乾姜(炮),各等分。

制法:

上为末,用生地黄汁,圆如梧子大。

功能主治:

治妊娠酸心吐清水,腹痛不能饮食。

用途用量:

每五十圆,米汤下,食前服。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

名称:

调中汤拼音:

TiàoZhōnɡTānɡ处方:

当归、肉桂(去粗皮)、川芎、白芍药、附子(炮)、良姜,各一两;甘草(炙)半两。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治产後肠胃虚怯,寒邪所侵,及未满月,饮冷当风,乘虚袭留於肓膜,散於腹胁,腹痛作阵,或如锥刀所刺,流入大肠,水谷不化,洞泻肠鸣,或下赤白,胁侾胀,或走痛不定,急宜服之。

用途用量:

每服三钱匕,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滓,热服。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

名称:

艾煎圆拼音:

àiJiānYuán处方:

人参、川芎、菖蒲(节、蜜炒),各一两;熟艾(糯米饮调作饼、焙乾)四两,食茱萸(汤洗)、当归,各七钱半;白芍药、熟乾地黄,各一两半。

制法:

上为末,煮酒糊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治崩伤淋沥,小肠满痛。

常服补荣卫,固经脉。

用途用量:

每服五十圆,酒、饮任下。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

名称:

皱血圆拼音:

ZhòuXuèYuán处方:

菊花(去梗)、茴香、香附(炒、酒浸一宿、焙)、熟乾地黄、当归、肉桂(去粗皮)、牛膝、延胡索(炒)、芍药、蒲黄蓬,各三两。

制法:

上为细末,用乌豆一升醋煮,候乾,焙为末,再入醋二碗,煮至一碗,留为糊,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治妇人血海虚冷,百病变生,气血不调,时发寒热,或下血过多,或久闭不通,崩中不止,带下赤白,瘕瘕癖块,攻刺疼痛,小腹紧满,胁肋胀痛,腰重脚弱,面黄体虚,饮食减少,渐成劳状,及经脉不调,胎气多损,产前、产後一切病患,无不治疗。

此药暖子宫,能令有子。

用途用量:

每服二十圆,温酒或醋汤下。

血气攻刺,炒姜酒下。

症块绞痛,当归酒下。

注意:

忌鸭肉、羊血。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

名称:

茂香散拼音:

MàoXiānɡSàn处方:

天台乌药、三棱(煨)、蓬茂(煨)、川当归(去芦)、荆芥穗、天麻、桂心(不见火)、延胡索、厚朴(姜汁制、炒)、附子(炮、去皮、脐),各一两。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治妇人血风脏气,头目昏晕,心烦怔忪,手足热疼,经候不调,脐腹时痛,或多便利,饮食减少,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

每服一钱,生姜汁少许,和温酒调下。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

名称:

琥珀黑散拼音:

HǔPòHēiSàn处方:

琥珀(别研)、朱砂(别研)、百草霜(别研)、新罗、白附子(炮)、松墨(烧)、黑衣(灶屋尘也)、血猫灰(鲤鱼鳞是也,烧为末),各半两;麝香(研)、川当归(去芦)、白僵蚕(炒、去丝、嘴),各一分。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治产妇一切疾病,产前胎死,产难、横生、逆生。

产後胞衣不下,衣带先断,遍身疼痛,口乾心闷,非时不语。

如血晕眼花,误以为暗风;乍寒乍热,误以为疟疾;四肢浮肿,误以为水气,言语颠狂,乍见鬼神,误以为邪祟,腹胁胀满,呕逆不定,误以为翻胃;大便秘涩,小便出血,误以为五淋。

及恶露未尽;经候未还,起居饮食,便不戒忌,血气之疾,聚即成块,散即上冲,气急心疼,咳嗽多唾,四肢虚热,睡惊盗汗,崩中败证,绕脐刺痛,或即面赤,因变骨蒸、皆宜多服。

若产後鼻衄,口鼻黑色,气起喉中喘急,中风口噤,皆为难治,须急服之。

用途用量:

每服二钱,炒姜、温酒和童子小便调下,食前。

凡产前宜进一、两服,能安神顺胎。

产後虽无疾,七日内亦进一、二服,能散诸病。

或因惊恐,变生他证,当连服取效。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

名称:

人参鳖甲圆拼音:

RénShēnBiēJiǎYuán处方:

杏仁(汤浸、去皮、尖、炒)、人参、当归(洗、焙)、赤芍药、甘草(炙)、柴胡(去苗)、桔梗(去芦),各一两;地骨皮、宣黄连(去须)、胡黄连,各一分;肉桂(去粗皮)、木香,各半两;麝香(别研)半分,鳖甲一枚(可重二两者、醋炙黄色为度)。

上为细末,用青蒿一斤,研烂,绞取汁,童子小便五升,酒五升,同熬至二升以来,次入真酥三两,白沙蜜三两,再熬成膏,冷,方下众药末,搜和令匀,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治妇人一切虚损,肌肉瘦瘁,盗汗心忪,咳嗽上气,经脉不调,或作寒热,不思饮食。

用途用量:

每服五十圆,温酒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

名称:

安胎饮拼音:

ānTāiYǐn处方:

地榆、甘草(微炙赤)、茯苓(去皮)、熟乾地黄(洗、酒洒、蒸、焙)、当归(去芦、洗、酒浸)、川芎、白术、半夏(汤洗七次)、阿胶(捣碎、麸炒)、黄蓍(去苗)、白芍药,各等分。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治妊娠三月、四月至九个月恶阻病者,心中愦闷,头重目眩,四肢沉重,懈怠不欲执作,恶闻食气,欲啖咸酸,多睡少起,呕逆不食;或胎动不安,非时转动,腰腹疼痛,或时下血,及妊娠一切疾病,并皆治之。

用途用量:

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