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业管理概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12570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60.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事业管理概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新闻事业管理概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新闻事业管理概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新闻事业管理概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新闻事业管理概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闻事业管理概要.docx

《新闻事业管理概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事业管理概要.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闻事业管理概要.docx

新闻事业管理概要

新闻事业管理

第一章新闻事业管理的若干基本问题

第一章可以说是全书的导论,从宏观角度介绍了三个问题:

第一、新闻事业管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研究的内容和研究的对象。

第二个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分析新闻产品的商品属性,因为新闻单位是一个经济部门,可以通过向公众出售自己生产的产品和服务来获取经济利益,从而使自己能够生存下去,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这种产品就是一种商品。

二是宏观地介绍了新闻单位的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包括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外部的管理体制就是指国家对新闻单位的管理,包括对新闻单位创办条件的规定、以及国家对新闻单位日常的行政管理,以及国家对新闻业经济的产业政策;内部的经营管理制的是新闻单位内部的日常管理。

第三,介绍新闻业经济发展的产业背景,这个大的社会背景就是现代化社会的大经济,即大经济的系统化、信息化和科学化。

其中,知识产业、知识经济的兴起的兴起对传统的新闻带来了巨大冲击,也促进的新闻业经济的发展。

那么新闻业也必须要顺应这一潮流,积极采取对策。

本章的重点是第二个问题,即新闻的商品性问题和新闻单位的经营管理体制。

第一节 新闻事业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一、新闻事业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一)学科性质

新闻事业管理学是在新闻学和管理学的边缘地带形成的一么交叉学科,从新闻学学科体系的角度来讲,它是新闻学学科体系的边缘学科之一。

因此具有很强的交叉学科的特征:

交叉性、边缘性、综合性。

(二)研究新闻事业管理的目的

表现在两个方面:

1、探讨如何合理配置新闻单位的人财物资源,提高新闻产品的生产效率。

即对新闻单位的物质技术手段和从业人员进行科学管理的过程及方法。

通过这方面的研究,探索实现新闻事业社会功能的最有效率的方式。

2、建立健全新闻单位的维生机制,确保新闻单位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

是对作为经济组织的新闻单位进行科学经营的过程和方法的研究。

通过这方面的研究,解决建立健全新闻单位的维生机制,并使其以最有效益的方式运行的问题。

二、新闻事业的维生机制

维生机制讲的就是新闻媒体维持自身生存发展的机制,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是经费来源,第二是收入来源和方式。

当然也包括决定自身生存的权力掌握在谁手里的问题。

维生功能和维生机制:

在社会组织的诸种功能中,创造维持自身生存、成长和发展的各种必需条件的功能被称为“维生功能”,实现维生功能的组织活动机制被称为维生机制。

(一)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新闻单位的维生机制

1、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新闻媒介的三种所有制形式及其维生机制:

(1)国有制:

国营媒介以法国为代表(1984年以前)电视一、二、三台

维生机制:

这些电视台都是由法国政府直接控制,编辑方针由政府决定,所以经费也由政府提供。

(2)公有制:

以英国广播公司(BBC)和日本放送协会(NHK)和德国电台、电视台外代表

维生机制:

实行自负盈亏,自主经营,收入主要来自视听费,没有广告或者广告收入极少。

但是这种媒介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偏向政府,代表和维护政府的立场和主张,负责人也由政府任命,视听费由政府代收,可以说是一个半官方机构。

(3)私有制:

私营媒体在西方国家占主导地位,代表性的有美国的三大广播公司(ABC、NBC、CBS)、英国的独立广播公司(IBA)、日本的民间放送联盟。

维生机制:

这种媒体都是由资本家独资或集股创办的,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的企业,创办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利润,实现资本增值。

因此,收入主要靠报纸的发行收入和广告收入,以及采取多种经营所获得的收入。

能否生存下去就看是否能够在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中取胜。

所以私营媒介的维生机制的特点:

依靠财团,以营利为目的,完全按商业原则经营,广告收入是其主要经济来源,新闻产品进入市场展开竞争,综合运用各种经营手段,实现新闻产品的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不断壮大新闻业经济。

(二)我国新闻单位的维生机制

改革开放以前的一手硬一手软:

功能输出一手硬,维生机制运行一手软。

这种说法其实不对。

因为当时采用计划经济时代特有的维生机制。

1978年以后,开始注重维生机制:

1978年,财政部批准《人民日报》的首都八家报纸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

经过经近三十年的探索,我国新闻单位的维生机制已经有了很大改观,新闻业经济也呈现出繁荣景象。

第二节 新闻产品的商品性和新闻单位的经营管理体制

一、新闻产品的商品性问题

商品是通过交换(买卖)而进入消费过程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一)认定商品的标准

1、该物品是否具有商品的二重性:

使用价值和价值;

2、生产该物品的劳动是否也具有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3、是否可以通过生产该物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确定该物品的价值量;

4、是否可以用价格的形式来表现该物品的价值。

(二)新闻产品商品性的表现特点

1、使用价值的不确定性;

2、价值保持期限的短促性;

3、一次性生产,一次性消费;

4、销售范围有限;

5、参与性强。

(三)承认商品性与反对“商品化”

新闻的商品化是指新闻工作中无视社会效益的存在而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行为。

其本质:

是将新闻机构便成为利润而运转的机器,新闻从业人员变成以新闻谋私的无耻“文侩”。

(四)新闻产品的双重销售

新闻产品是以低于其价值的价格出售给消费者(受众)。

而将广告版面或时间以高昂的价格出售给广告主以实现价值补偿和价值增值,这就是新闻产品的二重销售。

 

一方面,报纸将新闻版面出售给读者,另一方面,将广告版面出售给广告主。

广播电视则将新闻产品的二重销售推向极端。

新闻产品免费供给消费者,完全靠广告收入来实现价值补偿和价值增值。

二、新闻单位的创办与行政管理

(一)报纸的创办与管理

1、创办条件(《报纸管理暂行规定》《报纸质量管理标准》等法律法规)

(1)有确定的、能切实担负领导责任的主办单位和主管部门;(这表明在我国公民个人是无权办报的)

(2)有符合法律规定、体现一定专业分工范围的编辑方针;

(3)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编辑、记者队伍;

(4)有与所办报纸规模相适应的办报资金、场所、出版与印刷条件以及维持报纸正常出版的稳定的资金来源。

2、主办单位的条件

必须为国有制单位。

包括中央单位、解放军系统单位、地方单位。

中央单位是指中央和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群众团体及其直属单位。

新闻单位主管部门为国家党政部门,在中央应为部级以上单位,在省为厅级以上,在地(市)、县(市)为县级以上(含县级)单位。

3、创办报纸实行审批制

中央单位创办的正式报纸,由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新闻出版总署批准。

解放军系统创办报纸,有解放军总政治部审核同意后,报新闻出版署批准。

地方单位创办正式报纸,可以直接向省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核准后报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新闻出版署批准。

经批准登记注册的正式报纸,尤其主办单位持新闻出版署批准文件到所在地省级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注册手续,领取报刊登记证;登记注册后,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商标法》规定,办理报纸名称的商标注册。

报纸必须经过登记注册后方可出版,报纸的停办要履行同样的手续,并由登记机关报新闻出版署备案;必须在美其固定的位置标出刊号、出版日期、期号、发行方式、报社抵制和邮编、定价、广告经营许可证号等。

4、非正式报纸的审批

创办非正式报纸,有报纸主管部门向所在地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核准后,报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审批。

然后由主办单位持省级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的准文件到所在地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注册手续,领取“内部报刊准印证”。

非正式报纸必须在美其固定的位置标明“内部报刊准印证”号及工本费等。

5、报纸的变更(17页)

6、我国报纸行政管理必须坚持的原则(17-18页)

 

(二)电台电视台的创办与管理

1、创办条件

(1)有符合国家规定的广播电视专业人员和技术设备;

(2)有必要的基本建设基金和稳定的资金保障;

(3)有必要的场所;

(4)符合国家的广播电视建设规划和技术发展规划。

2、行政管理(18-19页,大家自己看)

三、我国新闻单位的经营管理体制

(一)我国国有制单位的三种类型和两种经济管理方式

1、三种类型:

行政单位(国家行政管理费开支)、事业单位(国家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开支)、企业单位(自收自支)

新闻单位属于事业单位。

国家为其拨款,为其提供生存条件。

2、两种管理方式

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分为两类:

全额预算管理和差额预算管理。

差额预算管理有个分为三种形式:

全额管理、定项补助;全额管理,定额补助;全额管理,差额补助。

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新闻单位有很强的盈利能力,目前国家基本上已经不再向其拨款,并且还开始收税,说明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将一些新闻单位视为企业。

3、我国新闻单位的经营管理体制——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

能够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原因在于存在以下基本事实:

(1)新闻单位是从事新闻产品生产的经济实体;

(2)新闻产品是商品,新闻机构从事的是商品生产;

(3)新闻单位所从事的商品生产是全面满足整个社会生活广泛而复杂需要的社会生产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4)新闻单位具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资金积累的能力,新闻产品生产力可以成为我国社会总生产力的构成部分。

什么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

在我国,新闻单位不仅是国有制单位,而且是事业单位,只是在管理体制上逐步采取企业化的操作方法,这就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

事业单位:

是接受国家机关领导,以国家预算拨款为活动资金来源,不进行成本核算,不上缴利润、缴纳税金的单位。

而企业化管理则要求生产经营过程中,以自己的收入低偿自己的支出,力求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尽可能少的耗费,获取尽可能多的盈余,实现尽可能大的利润,从而的一项国家交纳税金,向投资者提供收益。

4、我国新闻单位经营管理活动的指导原则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并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的原则。

5、在这样的经营管理体制中,要分清几个基本问题:

所有权、经营权、编辑权和接近权

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我们重点介绍编辑权和接近权。

(1)编辑权

编辑权的内容是:

决定和实施报纸编辑方针,维持报道的真实,评论之公正和发表方式之适当等,形势报纸编辑方面一切必要的管理的权利。

编辑权的重要性:

编辑权问题是决定新闻单位社会效益的关键问题。

编辑过程是新闻产品生产的核心。

要理解:

新闻单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同时,还要注意经营权与编辑权的分离。

在新闻单位内部,从事经营管理的工作的人员不得干涉编辑事务,从事编辑事务的人员也不要干涉经营管理事务,编辑部门应拥有完全独立的编辑权。

经营权与编辑权相分离的好处:

(1)使编辑人员能够完全遵循新闻工作的客观规律,实现新闻事业的社会效益;

(2)使新闻产品的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既符合经济规律有符合新闻规律,并保证两者并行不悖,并在一定程度遏制“新闻寻租”现象。

实行经营权和编辑权分离的一般做法是:

社(台)长领导下的总编辑、总经理冯巩负责的双轨制领导体制。

(2)接近权

接近权就是指不用由新闻媒介的一般民众自由地接近、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的权利。

受众行使接近权的具体内容:

(1)在报纸的广告办付费刊登意见广告,购买广播、电视的商业节目时间;

(2)对报纸刊登的一方的见解、批评、供给的报道、来信、意见广告或在广播电视中播送的类似节目,另一方可以以同样的方式反驳;(3)报纸的读者来信专栏免费登载来信和来稿。

接近权问题说到底,是一个有关新闻单位的社会效益的问题。

总结:

按现代企业理念经营的新闻单位除已所有权、经营权、编辑权、接近权问题的实质,就是处理其外部同国家、同受众的关系,其内部编辑部门同经理部门的关系。

知识点:

1962年,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家弗里茨·马克卢普的《知识产业》一书。

1977年,美国经济学家波拉特出版《信息经济》一书。

(二)我国新闻业经济的产业政策

1、经营管理体制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

2、对新闻单位无形资产等用著作权法、专有出版权、专利权、商标权、土地使用等类型的无形资产的管理。

3、对新闻业经济实行优惠的产业政策

(1)拨款和津贴是最直接的优惠方式;

(2)在邮政费用和税收上给予优惠(先收税后退税);

(3)动用行政经费在媒介上刊登广告;

(4)有国家银行给予低息贷款。

 

第二章新闻单位的领导体制和组织机构

第一节新闻单位的领导体制

名词:

通讯社、新闻杂志社、新闻图片社

一、我国新闻单位的领导体制

(一)新闻单位领导体制的三种类型:

一长制、委员会制、双轨制

(二)我国新闻单位的领导体制大体上有两大类型

1、委员会制:

一般实行委员会集体领导下的首长负责制,首长可以是社(台)长或总编辑,也可以是社(台)长和总编辑双首长。

这种首长负责制又分为两种形式:

编委会领导下的社(台)长负责制或总编辑负责制;或党委会领导下的社(台)长负责制或总编辑负责制。

2、双轨制:

社(台)长领导下的总编辑、总经理分工负责制。

第二节新闻单位的组织机构

一、组织机构设置的部门化原则

(一)部门化的好处和必要性:

部门化是建立组织机构的首要环节或基本途径。

1、有利于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和权利;

2、有利于整个组织内部的沟通交流和控制;

3、有利于对不同部门规定不同政策,使他们依据各自不同的情况灵活开展工作。

(二)部门化的原则

1、职能原则(按职能不同来划分部门是一种最广泛采用的方法);2、产品原则;3、位置原则

产品原则:

按不同产品种类来划分部门。

位置原则:

指的是地理位置的原则。

(三)我国新闻单位内部组织机构

分为三大系统:

编辑(业务)部门系统、经营(管理)部门系统、行政(党务)部门系统。

1、编辑(业务)部门系统——新闻单位的主体机构。

是负责新闻采编业务的综合性专门机构。

(1)主要职责:

制定报道方针,拟定报道计划,组织报道活动,安排报道任务,处理具体编辑业务工作。

(2)编辑部门系统通常设以下部门:

总编室、评论部、群工部、国际部、记者部、经济部、政法部、教科文部、理论部、文体部、农村部、摄影部。

2、经营(管理)部门系统——负责经理工作的综合性专门机构。

(1)通常设以下部门:

财务处、广告部、发行部、技术部、印刷厂、物资处。

3、行政部门系统是新闻单位负责党建后勤工作的组织机构的总称。

通常设以下部门:

办公室、机关党委、纪委、人事部、保卫处。

第三节我国新闻单位领导体制和组织机构的发展趋势和改革方向

一、现行领导体制和组织机构的不足之处

(一)浓厚的行政机关特征

1、新闻单位至今仍然属于党的各级组织宣传系统的事业单位,其内部的人财物等资源都按照行政方式来配置,和行政机关一一对应。

2、新闻单位的管理基本上都实行党的部门和政府部门双轨制管理。

3、内部人事制度上具有浓厚的行政特征。

(二)等级森严、层次过多

1、在组织上,均实行归口政府部门行政管理——新闻出版厅局和广播电视厅局。

2、在建制上,各级各类新闻单位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3、在内容上,从新闻到广告都有严格的行政限定,必要时还会用行政命令干预,还建立由新闻通气会制度,以及审听、审看、审读制度。

(三)单一的媒体格局

一是媒体品种单一,二是媒体经营单一。

二、领导体制的发展趋势:

社(台)长领导下的总编辑、总经理分工负责的双轨制。

三、新闻单位组织机构的改革方向:

逐步加大按产品原则组建部门的数量,以适应新闻单位向新闻集团发展的趋势。

 

第三章新闻采编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第一节新闻采编工作的管理机制

一、采编工作的内容和特点

新闻采编工作主要由采访和编辑两部分组成。

(一)采访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与一般的调查研究不同:

1、采访的目的在于传播;

2、采访的基本任务:

迅速了解典型的、有新闻价值的、真实地事实。

3、采访的基本活动方式是社会活动。

(二)编辑工作的内容

1、稿件的选、编、审、评等。

2、报道方向的统筹决策。

编辑决策的层次:

战略决策、战术决策、战役决策。

(1)制定编辑方针是最重要的战略决策。

(2)编辑方针及其内容。

编辑方针是根据办报办台方针以及实际情况和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和形式所作的总体设计,使编辑工作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内容:

确定受众群;确定报道的内容;确定该媒体的水准;确定该媒体的风格。

3、新闻报道的最后把关:

政治关、事实关、知识关、技术关。

(三)采编工作的四个特点

1、立场要正确;2、信息量大;3、加工要好;4、传播迅速。

二、采编工作的管理机制

现行新闻采编工作的管理机制大致可分为以专业部为中心的管理机制和以版面为中心的管理机制两种构架。

(一)以专业部为中心的管理机制

(二)以版面为中心的管理机制

(三)采编工作的工作量考评。

新闻采编工作的管理也大致可分为对记者工作的管理和对编辑工作的管理,对记者工作的管理主要以考绩为主,对编辑工作的管理主要以考勤和考绩相结合。

第二节新闻策划与报道组织

一、新闻策划

(一)概念

广义的新闻策划是指“新闻媒体运作策划”,是对新闻传媒生存发展的战略策划,包括对传媒的受众定位、经营方针、产品设计、制作与营销、广告经营、员工构成、内容管理、资产管理、技术设备管理,以及传媒的其他各类经营活动和社会活动等等。

狭义的新闻策划叫报道策划,是新闻报道的主体及采编人员遵循新闻规律,围绕一定的目标,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和策略,以求最佳效果的创造性策划活动。

这种策划一般都是文字稿的策划案,内容有:

报到的主要内容、报道重点、报告过程、发稿计划、版面地位和形式、报道人员安排等。

新闻策划大体分成两大类型:

一是有分量的重点报道;二是在了解今后一个阶段的中心报道基础上,谋划一篇或一组报道。

(二)新闻策划的意义

1、有利于充分发掘新闻价值,突出报道主题;

2、有利于调动各种资源;

3、有利于充分发挥报道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推动记者深入采访;

4、有利于增强新闻媒体的社会效益。

(三)新闻策划的操作要领

1、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策划的主题,进行目标定位;

2、拟定报道设计方案:

报到的主要内容、报道重点、报道过程、发稿计划、版面位置和版面形式、报道人员。

报道策划设计的关键在于创新。

3、实施方案与保证措施;

4、信息反馈与目标校正;

5、效果检验。

(四)报道组织

1、确定报道思想和报道方针。

两条依据:

一是报纸的编辑方针;二是特定时期的社会需要。

2、把握时机。

3、报道中的具体组织工作。

组织部署阶段——实施和推进阶段——结束和总结阶段。

 

第四章报社印刷厂管理

第一节报社印刷厂生产过程管理

一、报社印刷厂的生产过程

知识点:

1、对报纸印刷生产的基本要求:

尽量缩短生产周期,提高复制质量。

2、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报纸印刷技术实现了热排铅印到冷排胶印的改造。

3、冷排:

冷排技术用电子计算机取代了繁琐的人工排字拼版等工序,因而使生产效率成倍提高。

(一)报社印刷厂的生产计划

报纸印刷生产过程分为制版、印刷、分装三个阶段。

印刷厂一般都要制定生产计划。

而企业生产能力的计算是制定生产计划的前提条件之一。

报社印刷厂一般以印刷车间的生产能力作为计算的主要依据。

报社印刷厂的年度计划主要有三部分:

一是本报下达的报刊印刷任务;二是承接外单位的报刊印刷任务;三是非报刊类印刷任务。

印刷厂必须在保证本报的报刊印刷任务的前提下才能考虑另外两项生产任务的安排。

二、印刷质量管理

1、报纸印刷质量主要体现在:

易读性(阅读要省时省力)、真实性(主要指图像印刷效果色彩不能失真)、美观性。

2、国家《报纸印刷品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

从1990年6月1日起,报纸行业开始经常性的印刷质量评比。

评比包括墨色、图片、题字、版面四个方面。

胶印报纸94分达标,传真胶印报纸90分达标。

94分以上为优质级,90分以上为合格级。

3、废报:

凡是图片、文字严重模糊,有整版及展开后宽度满100mm的褶子、破洞,直径满20mm的油污,局部未印上文字和未上齐版的报纸。

4、国家报纸印刷质量标准中最常用的判定指标是“密度”。

密度过大,报纸上的文字等“印纹”有堆墨现象;密度过小,阅读费力。

因此,只要密度控制得当,报纸的墨色质量就有了保证。

第二节报纸印刷厂生产成本管理

一、报纸印刷成本核算

印刷产品的成本包括人员工资、原材料费用、机械设备的有关费用和管理费。

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

即体现为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费用。

二、报纸成本分析

1、出报成本:

是报纸为编辑、出版、发行报纸所支出的费用,主要包括员工工资、印刷材料、编辑费、发行管理费、报纸发行费、设备折旧费等,是考核报社经营管理状况的指标。

在报社会计科目中,出报成本一般分为编辑费用、广告费用、发行费用、印刷费用和行政管理费用等项。

2、报纸单位成本——每对开千张的出报成本。

计算方式:

报纸单位成本=出报成本/报纸总印量(千印张)

影响报纸单位成本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报纸的期发份数;二是报社职工人数。

三、降低报纸成本的途径

1、计算报纸产量和成本的单位:

“千印张”。

2、降低报社印刷厂成本的途径有:

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

3、从提高工人的技能以及更新改造机械设备着手,是降低报纸成本的根本途径。

第三节报纸的用纸管理

一、用纸管理在报社经营工作中的意义

1、新闻纸是报纸生产的最主要原料,占报纸生产总成本的50%到80%,所以报纸管理有利于控制报纸成本。

2、为按时出报、出好报提供保障。

3、为提高办报质量、增强报纸竞争力一共保证。

二、报纸的采购、运输、储存和使用中的管理

(一)报纸的采购与储备(计划期实际采购量、计划期实际需用量、计划期初储备量、计划期末储备量、利库、补库)

对于报社来说,准确计算报纸的实际采购量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计划期的实际采购量并不等于计划期的实际需要用量。

因为在期初和期末,报纸的储备量不等。

在期初,物资储备太多,超过了正常周转的需要,占用和积压了流动资金,需要在计划期末把储备量降下来,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利库”。

在这种情况下,计划期末的储备量和实际采购量就应该小一些。

相反,如果计划期初的储备量不能满足正常周转需要,则计划期的实际采购量就应该大一些,来补充库存储备,这就是“补库”。

在这种情况下,期末的储备量就会大于期初的储备量。

1、计算新闻纸实际采购量公式和期初储备量公式

实际采购量=需用量+期末储备量—期初储备量—可回收利用量

期初储备量=编制计划的实际盘点数+期末的到货量—期初前的消耗量

举例:

某报社1999年5月对新闻纸的库存量进行了盘点,储备量为120吨,从1999年6月1日起这段时间内,安排到货30吨,而实际消耗量为60吨,则计划期初(1999年8月1)的物资储备量为:

120+30-60=90(吨)

2、储备定额

储备定额,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为保证生产进行必需的、经济合理的物资储备数量的标准。

一般包括经常储备和保险储备等部分。

经常储备,指的是在前后两批物资运达的间隔时间,为满足日常需要而建立的物资储备。

这就相当于我们有的时候由于两个月发工资的间隙,为了防止没钱花,需要存一点钱以作日常支用,免得倒还没发工资的时候就饿肚子了。

保险储备,只得是为了防备物资运送误期,或规格品种不符合需要等意外情况而建立的物资储备。

在正常情况下保险储备是不动用的,即它的数量是一定的、稳定的。

这就相当于我们认为了防止出现什么意外而在银行存了一比定额存款一样。

保险储备定额的计算公式:

保险储备定额=平均每日用量×保险储备的天数。

保险储备天数一般凭经验或者根据报告期实际平均误期天数来确定。

知识点:

世界上主要新闻纸生产国:

加拿大、美国和北欧,占世界总生产能力的5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