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误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12268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5.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教学中的误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数学教学中的误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数学教学中的误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数学教学中的误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数学教学中的误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教学中的误区.docx

《数学教学中的误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教学中的误区.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学教学中的误区.docx

数学教学中的误区

课改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育生活,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

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它带来的不仅是变革,也带来了不少争议和探索,也促使教育不断地向前发展。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才能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高兴的事。

教师应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要充分认识学生的巨大发展潜能和个性差异,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和道德感,为学生生活质量的提高建立必须具备的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并且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充分钻研教材,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乐中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下面我结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

要让枯燥的数学课堂焕发生机,具有魅力,必须为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的情境。

这样能使教学过程对学生的注意始终有一种吸引力。

当然,老师创设的情境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让它成为一种愉悦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我在教学《行程问题》时,就创设了这样一种生活情境,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一种情境之中,很自然的在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知,使枯燥的数学课堂焕发了生机。

如何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爱学习,这点是值得我们不断去研究的一个问题。

当今社会,知识不是单一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情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教学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

知识具体情境性,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

如:

我在教学《口算》时,我常常以“开火车”、“接龙比赛”、“争冠军”等方式的比赛练习,做得好的同学立即给予表扬,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消除学生学习的疲劳,一举两得。

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优质的情境是上好一堂数学课的重要前提。

每位小学生都有好奇的天性,悬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经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加上巧妙地创设教学、思维情境,使学生觉得特别、新奇,从而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二、联系实际生活,提高学生学数学的能力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生的实际能力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这一点常常被忽视。

众所周知,任何人在学习新知识时,旧知识总是要参与其中的,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也消除了课堂上的无效空间,减少了学生的学习障碍。

在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动手实践,使他们从中获得知识,同时使他们深刻地理解知识并有效地运用。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去动口数、动口说、动手摆、动脑想,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变枯燥被动为主动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数学的能力。

而且通过让学生具体实践,动手操作,能不断地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

并且在参与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了发展,收到较大的效果。

比如,在讲解新的数学概念时,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实际中引出问题,使学生了解这些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了解人类关于数学方面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建立起正确对待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学会使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事例中看出数量关系的能力,这两者都是不可偏废的,都是学生是否具备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特别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的具体事物中发现数量关系的能力;要认真研究学生 学习新知识时已具有的能力,认真研究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以学法定教法。

这样教学,起点低、层次多、 要求高,适应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创造出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

三、重视学生思维发展,巧妙安排教学过程

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仍然大量存在着这样的现象:

以教师的讲为主,讲得又细又多,以教师和个别优秀学生的活动和思维,代替大多数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导致大多数学生习惯于被动地听,机械重复地练。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让小学生掌握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征并不是件易事。

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予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己内在的思维得到规律,并能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在设计《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征》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把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知识本身结构结合起来,巧妙、合理地安排每一个教学过程,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在新课标中倡导的新的教学理念及学习方式,要大胆实践,加强研究,真正把握,努力体现。

在组织小组讨论,对要设置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的问题,把握尺度,必须使学生独立探究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富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能解决但又不能轻易解决,从而使学生感到需要他人的合作与帮助,这样的讨论才有意义,学生才有兴趣,也才能真正落实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

为此,教师不仅要在认识上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而且要在情感上与学生进行不断的心与心的交流。

师生之间只有保持心灵上的交流,才能创设一种和谐、祥和、友爱和宽松的课堂气氛,从而使学生处于无拘无束、心情舒畅、心情振奋的心理状态之中。

实际上,也只有在这种心理状态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才能真正充分地、深刻地、创造性地展开。

那么,教师怎样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流呢?

我认为最重要的首先是关注,教师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始终都要积极地关注班上的每个学生。

教师讲授时,眼睛不能只看书本和教案,而应该与学生保持交流,连在角落处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亲切目光。

请学生起来回答问题时,教师更应全神贯注地、友好地注视他。

其次是激励。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说得好”、“说得很有道理”等赞扬和激励学生的话应常挂在教师嘴上,即使对于说错的学生,也决不能漠然置之,更不能随意责难,而是要想方设法减轻学生因发言不好而带来的心理压力,并在适当时候再给机会,让他尝试获得成功的欢乐。

总之,面对新课改,我们要充分理解新课改的要求,要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适应新课改,把握新课程,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巧妙地安排教学过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新知,探索规律,促进学生的主动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注意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在大纲基础上加深拓宽,让他们有机会接触、了解乃至钻研自己所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其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并注意培养其学习的独立性、创造性。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

只有这样,才能使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更加流畅,才能与新课改同行,一起成长。

 

课程改革,犹如一声春雷滚过,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

课堂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

多了动感、生气与活力,有时还有孩子们的真知灼见,让人欣喜不己。

通过对新教材的使用,使我们对人教版新教材有比较深切的体会。

我们认为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和客观事实出发,“图画情景的展现,使学生亲自体验数学就在生活当中,给学生充分提供动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数学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一面都有了进步,实践结果,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勇于发表不同见解,乐于表现自己。

一个体现师生交往互功、学生自主

探究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从而使数学课堂教学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一、在情境中学数学

教学情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创设的教学时空和教学环境。

创设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教学.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感受教学的力量;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从现代教学论观点看,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境.提供全面.清膏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开动脑筋进行学习。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毫米的认识时,创设如下故事情境:

(录音播放)厘米跟毫米以前是一对好朋友.它们教生活在一把尺上。

可是有一天,厘米看了看身边的毫米心想:

毫米这么小.竟然跟我平起平坐。

厘米很不服气地冲着毫米说:

“每次主人让我俩击度量时,总是我出的力多.你只是偶尔量一下.几乎不派用场.你算老几?

竟然跟我平起平坐!

”这时.教师师问学生:

如果你们是毫米.听了厘米刚才的话心里高兴吗?

(不高兴)那你们会怎么说,学生情绪非常高涨,结合学到的知识.说得头头是道。

教师创设故事情境.使原本抽象的数学学内容赋予生命灵性.让学生主动地卷入童话角色体验中,即凸现毫米与厘米的本质联系,又使学生在其中受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之理的熏陶。

教学情境的表理形式和创设时机时应该是多样的,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游戏性活动。

“包装”数学知识,或创设故事性情境。

“串联”数学知识,让学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师也可以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就这一节课而言.教师可以创设导人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情趣,激发学习的动机;可以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经历教学的刺激,体验和理解教学;可以创设应用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教学的眼光。

二、增强学生自信,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参与能力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活泼好动,对什么新事物都好奇,比较容易调动学习积极性,但也存在对老师依赖的特点.不知该怎样学习。

因此.要使学生真正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我们应该使他们在积极的准备状态下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相信“我能行”、“我能做”,从而满怀信心参与学习活动。

如一位教师在教“9加几”时,知识的基础是数数、数的组成及简单的计算技巧,能力的基础是对小棒的熟练操作。

因此在学习新知识前,先让学生看着主题自己想做的事情:

“他们有的数图中学生的数量,有的用小棒摆图中的饮料,有的与同学一起把图中的情境编成小故事,这样在与同学合作的过程中.就对必要的知识、技能有了一定的准备.这时老师又提出:

“谁可以根据圈中的事情提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呢?

”因为学生有了一定的准备.所以他们不仅知道要做什么,而且知道了如何去参与学习话动.学习中表现得特别积极,教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为后面的学习活动提供了保障。

学生在学习中想出多种答案:

“有的把左右两边小棒合到一起.一根一根地数,一直数完;有的接着左边的9根小棒继续数右边的小棒,还有的从右边拿一根放在左边凑成10根,右边还剩几根就是十几,也就是凑十的方法,因为我们的目标是在学习中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

教育家苏霍坶林斯基说过:

“在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工具和镜子”。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参与操作活动,使他们在摆.拼、剪,折,量.捏、画等活动中,体会主动参与学习的乐趣,提高自主参与的能力。

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研究活动的过程,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满足了学生的探究需求,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师都知道,对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的习惯是很重要的。

按照《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精神,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对新课程实验班的学生,首先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在这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勇于表达自己的杨法,乐于与人合作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老师还要明确,学生这些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就能完成的。

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对学生过早地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让学生学会讨论、学会交流、学会思考、学生合作、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分享。

这引起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为学生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无穷。

四、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

在教学中,我努力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经验的积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道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数数”前,由于学生刚入学,互相之间还比较陌生,我就设计了“自我介绍”的活动,介绍内容必须包括“家里有几口人”这样,就把要学习的“数数”的知识孕伏在其中了。

又如,教学“高矮”时,前一天,我对学生说:

“明天数学课上,同学们要告诉全班同学,是爸爸高些,还是妈妈高些?

”学生回家后将认真观察比较,无形中就把“高矮”的知识渗透在生活实际中了。

随着新课程教学实验的不断深入,我发现知识的“课前孕伏”应该有一个条纹的规划。

为此,老师要在学期之初对整册教材进行研究、分析,找到知识的孕伏点,规划知识的孕伏周期,然后通过家庭、学校的有校沟通,通过一系列实验作业,让学生经历几天、几个周,甚至几个月的“感受”之后再学习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比如,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的内容,是教材的第八单元,按计划应该是第十三周的教学内容,而我在第九周就布置学生,要他们每天记下自己晚上睡觉和第二天起床的时间,第二天来校后告诉大家。

几周的时间,每天看两次钟表,无形中对钟表就已很熟悉了,这些活动又是学生们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

五、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合作学习效果不佳。

合作学习,顾名思义,就是组内成员在明确分工的前提下,通过共同努力完成同一学习任务。

合作学习这种方式已被教师接纳,也在课堂中广泛运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但在低年级的课堂中,我们更多的是发现这样的现象,当老师要求学生合作学习时,学生或是没有围绕同一目标,各做各的事,不会合作,甚至不愿合作;或是由“强者”说了算,“弱者”跟着别人走,缺乏主动性和自信心;或在谈论与学习任务无关的话题,表面上热热闹闹;或在玩学具,津津有味。

2、课堂资源利用不足。

充分利用课堂中的一些动态资源,注重课堂中的动态生成,也是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本人发现为数不少老师的潜意识里还是喜欢那种“正中下怀”的回答。

课堂中,一旦有了与自己心目中的“标准答案”相同的答案,就草草收场,因此也就常常忽视了那些“错误者”或“失败者”,从而丢失了课堂中许多亮点,浪费了宝贵的课堂动态资源。

3、对“组织者”认识不够。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

“组织者的含义包括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学中和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等。

”在低年级课堂中,面对一群6、7岁的孩子,老师要扮演好组织者的角色,实在是太难了。

但是,课堂中必要的“组织教学”、最起码的“教学常规”还是不能少的。

相当一部分老师由于没能从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出发,课堂中无度地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没能充分认识、深刻领会组织者在课堂中的重要地位,导致必要的组织教学、课堂常规被无意地忽视了,使得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却是秩序混乱。

相当一部分学生一节课下来,根本就没有参与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来,所得无几。

应该说组织教学、课堂常规是低年级课堂中十分关键的因素,它们本身就是课程,而且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进行有效的教学,有效的教学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有效的教学是师生、生生保持有效互动过程;有效的教学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条件、时间及空间上的保障;有效的教师旨在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有效的教学必须关注学生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有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误区及对策

[2007-3-1414:

57:

00|By:

高山流水WLX]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在课堂中我们看到不少可喜的现象,多数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变化:

课堂教学由重“教”向重“学”转变,课堂教学更民主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了,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学生有了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权利,课堂也更富有生命力。

但也存在一些误区,主要有:

一、创设情境的误区: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情境创设的几种常见误区有:

1、游离于数学内容之外的“包装”。

教者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

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

如某教师在一节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

“小朋友们,今天齐天大圣孙悟空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

”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

首先是孙悟空头像+复习题,其次是孙悟空头像+例题,再次是孙悟空头像+巩固练习,最后还是孙悟空头像+总结。

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孙悟空的头像,就能叫情境吗?

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价值?

其实,本来有趣的孙悟空出现有这样不伦不类的场合中也失去了他应有的“磁场效应”。

2、枝节横生的“现实生活”。

情境创设未能突出数学学习主题,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

如教学“元角分”,教者安排了“8角钱可以怎样拿”的开放题,为了创设情境,教者这样教学:

师:

“小明从宝应给扬州的小朋友寄一封信,需要什么啊?

”生:

“需要一个邮局。

”,“需要一个邮递员。

”“需要一个贺卡。

”。

学生的回答无论如何,都点击不到教者心中预设的答案,最后教者只好强行切入:

“寄信要邮票,买一张邮票多少钱?

”“8角钱。

”“8角钱怎么拿呢?

”绕了一圈,才提出早就要问的问题,这样绕圈子的所谓情境实在多余而繁琐。

我们看到,许多时候,我们的老师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情境”,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其实,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3、与生活常识相悖的“杜撰”。

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是为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

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师设计一个情境:

“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如下图),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

”实际上,我们去划玻璃需要带一块大玻璃吗?

当然不要。

有位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的最快,应该小狗第一。

虽然这是假设的情景,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4、多媒体呈现的“实验操作”。

创设情境一味注重于使用多媒体,以致忽略了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其实,创设情境不只局限于多媒体,语言、实物操作、游戏甚至教师的手势、体态,都可以成为一种情境。

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于用多媒体。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某位教师用多媒体电脑生动地演示用等底等高的圆锥杯向圆柱杯中三次倒水,恰好倒满的过程。

但我想,如果这里,让学生先自己亲自动手量一量,理解会更加深刻。

可惜的是,多媒体的使用,替代了学生的亲身体验,对于学生,只能是隔靴搔痒了。

情境创设应注意的对策:

理清情境创设的根本目的,笔者认为,教师在情境创设中应明确以下几点:

(1)要有真实性

情境所创设的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

数学情境、现实情境二者应不相悖。

(2)要有“数学味”

情境创设“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了。

”首先,要区分清数学教学生活化不完全等同于生活。

如前例教学“元角分”,过多的无关信息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化”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知识的掌握,而且会模糊学生的思维,失去情境创设的价值。

情境创设要有“数学味”,要紧扣数学教学的内容进行设计。

其次,要区分清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情境创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应对情境本身作过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3)要有“发展性”

选择恰当地、适合学生发展的情境方式。

学生缺乏主观感受的可以多用录像、动画等形式创设实际情境,丰富学生的认识。

学生需要动手操作、亲身经历的,决不简单替代,创设操作情境。

学生需要认识上深化的,可以创设问题情境,等等。

结合教学内容与情境的内在联系创设。

情境创设要“反映儿童熟悉和可以理解的事物”。

如教学“一笔画”时,教者应多考虑学生对事物的认知特征,成人所关注的东西,儿童并不一定认同。

(4)要有“吸引力”

如果情境创设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有趣,富有挑战性,能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情境创设同样不能改变当前学生怕学数学的现状。

这种吸引力,不只在于形式的新颖(再新颖的形式反复刺激学生,也会变得陈旧,这也是孙悟空失去“磁力”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外在手段所引起的兴趣,要深化为内在的发展需要,即学生对数学学习本身产生兴趣。

综上所述,“真实性”是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数学味”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发展性”是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而“吸引力”是保证情境创设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动力机制,结合四个方面要求去创设情境,才能创设出符合儿童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

二、算法多样化的误区: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理念,是当前数学计算教学中的热门话题。

然而很多教师一哄而上,以为在教学中做到算法多样化,就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教学流于形式,为算法多样化而多样化。

以至出现了把算法多样化等同于一题多解,只有多样化而没有优化的误区。

算法多样化是指群体的算法多样化,而不是个体要掌握多种算法。

但许多教师在具体实施新课程时,误把算法多样化等同于一题多解,要求个体掌握的计算方法越多越好。

对于一道计算题,出现了10多种算法,教师还一个劲地给予鼓励,直到下课时,只简单说了一句:

“你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其结果是班上思维迟缓的一些学困生却是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产生了干扰。

这样定位,无疑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违背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理念。

例如:

一年级“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例题是23-8。

在课堂上经过教师的精心“引导”,出现了多样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