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升陷汤临床应用及体会.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11958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转载升陷汤临床应用及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转载升陷汤临床应用及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转载升陷汤临床应用及体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转载升陷汤临床应用及体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转载升陷汤临床应用及体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转载升陷汤临床应用及体会.docx

《转载升陷汤临床应用及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载升陷汤临床应用及体会.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转载升陷汤临床应用及体会.docx

转载升陷汤临床应用及体会

转载:

升陷汤临床应用及体会

升陷汤临床应用及体会

落叶知秋

升陷汤是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治疗气下陷的主方以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上气不接下气)主证。

大气者,即胸中之宗气,《灵枢·邪客》曰:

“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故宗气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对心肺功能的调节上,宗气失常则心脉不畅,肺气失于宣肃。

《灵枢·刺节真邪》曰:

“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

”表明宗气正常是气血运行通畅的必备条件。

正如喻嘉言《医门法律》说:

“五脏六腑,大经小络,昼夜循环不息,必赖胸中之大气,斡旋其间”。

充分说明宗气在人的机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宗气不足的病理表现为气虚与气陷两形式。

宗气下陷则气不足以息,出现胸闷喘促,动则尤甚等。

临床上见于虚弱病人,但在暴病初期与病重后期亦多有之,往往与其他病变同时存在,或交织在起,很容易辨别不清。

根据人体会,临床上应与同为呼吸异常之喘证及兼有胸闷之郁证两种病作鉴别。

1与喘证鉴别

宗气者,内气也,呼吸者,外气也。

人觉有呼吸之外气与内气不相接时,则造成气短不足以息,大气下陷之主证显矣。

肺主一身之气,而司呼吸。

肺所以司呼吸者,实赖胸中之大气(宗气)与自然界之氧气。

若胸中之大气下陷,肺之呼吸器官则无所依据,必须努力呼吸,以求自救,有似乎喘,实大气下陷,非作喘也。

《证治汇补·喘病》曰:

“若夫少气不足以息,呼吸不相接续,出多入少,名曰气短。

气短者,气微力弱,非若喘证之气粗奔迫也。

”然喘证无论内伤外感,其剧者必然肩息;大气下陷者,虽至呼吸有声,必不肩息。

盖肩息者,因喘者之吸气难;不肩息者,因大气下陷者之呼气难也。

亦有久喘病人呼吸不继者;气短进一步加重,亦可呈虚喘表现。

喘者苔多白腻,脉多滑;大气下陷者,脉多沉迟细弱,或虚数无力。

2与郁证鉴别

肝郁气滞之胸闷与大气下陷之胸闷易于混淆不清。

大气下陷之胸闷,常感胸中发闷,吸气则舒,以补其不足。

张锡纯云:

“大气之在胸中,犹空气之在瓶中,若用机器将空中空气提尽,其瓶之薄脆者,必被外气排挤而破,因内无空气相抵故也。

至胸中大气下陷,其胸中空虚,外气必来排挤,不胜其排挤之力,即觉胸中逼窄而满闷。

由是观之,仍非真满闷也。

实与肝郁气滞之满闷有天渊之别。

肝郁气滞之胸闷,乃气机不畅,肝气横逆,无吸之则舒之感,胸闷不舒,常太息以呼出为快,多伴有胸胁串痛,得嗳气则舒,得矢气则畅,如是则易于鉴别。

余初涉临床,学识浅薄,常与大气下陷证误诊为肝郁气滞之郁证,以理气降气开破解郁之品,使患者胸闷气陷,越来越重,呼吸为不继。

后有幸拜读《医学衷中参西录》,得其奥旨,临是证与升陷汤加减,小有成效。

3升陷汤的主治与组成

主治:

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

其脉象沉迟微弱,关尤甚。

其剧者,或六脉不全,或参伍不调。

方剂组成:

生黄芪、知母、柴胡、桔梗、升麻。

方义:

本方以黄芪为主,因黄芪既善补气,又善升气,生用固表,炙用补中,善治胸中大气下陷,惟其性稍热,故以知母凉润以济之。

柴胡为少阳经药,味薄气升,治阳气下陷,能引清气上行。

升麻为阳明经药,能升阳气引甘温之药上行。

二药并用,故能升阳举陷。

桔梗为药中舟楫,能载诸药之力上达于胸,故用之为向导也。

其气分虚极者,可酌加人参以培气之本,或更加萸肉以防气之涣散。

方中之用意如此,在临证上可随证加减。

4典型病例

现附例升陷汤加味治郁证一则,以说明之,供临床参考。

患者,男,36

岁。

河北省唐山人,来津探亲。

2003年6月28

日初诊:

自觉呼吸短气,胸闷绵绵,时轻时重,咽中似有物梗,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每遇情志抑郁或劳累而加重。

心烦,懒食,嗜卧,小便清,大便偏软。

曾四处求医,罔效。

切其脉左部弦而兼硬、右部寸关皆沉而无力,观其舌质红嫩微有齿痕、苔薄白。

生活史及既往病史:

家境贫困,举家数口生活皆赖之,去年年底曾枵腹劳作日余,汗出受凉而得温病,见高热咳喘,延西医诊治,诸症解,但留此症。

是证乃宗气下陷兼气分郁结,而医者屡用辛香行气之品则使宗气更伤,气虚而痰生,聚而不化,是以斯症缠绵难愈。

治当大补宗气,理郁化痰,仿升陷汤立方。

处方:

生黄芪30g

,知母15g,柴胡、桔梗各6g,升麻3g,山萸肉、白芍、生龙骨、生牡蛎各15g,党参、白术各10g,炙甘草6g

药服3剂,诸症豁然。

5体会

是证之郁与众不同,初必宗气虚与肝气郁并存,然医者重其胸闷、喉间如有物梗之肝郁,而未见其呼吸短气、懒食、嗜卧之胸中大气不足之象,治则一味辛香疏肝,而忽视升补下陷之宗气,致使肝郁未见条达,而宗气反而大伤。

笔者重在宗气下陷之辨,以升陷汤加味,大补宗气,气足痰化,则肝气条达,而病自愈。

因其家境贫困,肝气素弱,加之患病不能劳力,其肝胆之中必多起急火,其心烦、左脉弦而兼硬是此明征,故方选山萸肉、白芍以补肝柔肝,其中白芍味苦、气微寒、性凉善泻肝胆之热。

因其病情缠绵,精神倍受困扰,故方加生龙骨、生牡蛎以去烦热、镇静安神、软坚化痰。

《金匮要略》中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故方选党参、白术以补脾,助运化,绝生痰之源。

小结:

大气下陷之证,临床实甚多见,但其往往合并其他症状出现,易于混淆不清。

如久病气虚,大怒之后惊慌失措,虚喘之证往往出现气短不足以息者,妇女崩漏不止,以此汤加减均有显效。

近有临床报道[1]重升补宗气法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疗效观察满意。

由于个人经验不多,对升陷汤的使用还需进一步探讨。

引火下行’的几种方法

彭荣深

在病机十九条中,因火热为患者占九条之多,可见火热之邪犯人之众。

但火有实火、虚火、阳火、阴火的不同,实火、阳火当泻,泻火法以苦寒泻热,属于最常见的直接针对性治疗,容易被众多医生掌握。

而虚火、阴火却不仅不能通过直接的泻火法取得疗效,反而会使火邪更旺。

犹如李时珍所说:

“诸阳火,遇草而炽,得木而燔,可以湿伏,可以水灭;诸阴火,不焚草木而流金石,得湿愈焰,遇水愈炽,以水扑之,则光焰诣天,物穷方止,以火逐之,以灰扑之,则灼性自消,火焰自灭。

”可见二者的治疗方法迥然不同。

其中阴火、虚火的治疗方法掌握起来更加不易,需要我们予以重视。

“引火下行”就是一种治疗阴火、虚火的主要方法。

但它又不仅是治疗阴火、虚火为患的主要方法,也是治疗阳火、实火的重要方法之一,所以更需要我们熟练掌握。

虽然火的本性是向上,但是由于身体各部均需要火的温煦,所以在生理状况之下,火可以随经络在全身上下循行,可以在脏腑的支配下到达全身各处。

而在病理情况之下,火象太过后,则其不受经络脏腑约束随性而发。

本性所趋,火焰涌上,火邪妄动,因此容易在人体上部、外部引发疾病,这时需要进行祛火治疗。

除了直接使用苦寒泻火法之外,行气法亦可为之,因为“气有余便是火”,气滞、气郁、气阻、气停时间较长,都可以出现火热之象,行气即能散气,散气即能祛火,所以行气也可祛火。

归纳法亦可为之,因为火邪散漫,火性上炎,将火收回到其应在的位置,即将其归位收纳,使其不再泛滥,故归纳法也可祛火。

还有益气法亦可为之,因为气中又分阴阳,一般所说的气虚,可能为气阳虚,气阳不足则气阴妄动,因此出现阴火。

此种阴火,只需益阳即可与之相协调。

这时益阳即为益气,尤其是使用甘温法更可取得满意效果。

有时候在气中阴阳俱虚的时候,虽然气阳虚为主,但也有气阴虚,除使用甘温之外,也可助之以甘凉,效果会更好。

引火下行应该包括除了直接苦寒泻火法之外的几种方法。

具体运用时它有以下四方面的含义:

一是向下导火法。

即头面部或人体上部有火象,治疗时将火向下引动,以达到祛火的目的。

如牙龈肿痛,胃火旺盛,可以泻足阳明经上的内庭穴予以治疗。

由于牙龈位于面口部,内庭穴位于足趾部;牙龈肿痛属于胃火旺盛,火性上炎,足阳明胃经从上往下循行,内庭在足部引动阳明经经气循经从上向下走,故称之为引火下行。

气机顺畅循行之后,气滞、气郁、气阻、气停的问题迎刃而解,故可解除火邪。

这种方法在针灸治疗时使用较多。

还有如“心火下移小肠”时,治疗上不是使用直接泻火的方法,而是使用导赤散,将心火导入小便而排除体外。

由于心在上,小肠在下,小便下排,故也是一种引火下行的方法。

这时治疗的主要对象是实火、阳火。

二是交通心肾法。

因为心为君主之官,心火为君火,是人体动力的启动源,而肾藏精,是人体动力的基础。

心在上,肾在下,心火必须既能升又能降,才能开启生命之源。

故有诸火皆升,惟心火独降之说。

假若心火不能下降,则出现心火过旺的表现在下则肾气不能得到开发而出现疲乏无力,下焦寒冷;在上则因心火扰动,心神不安。

由此将出现精神疲惫,失眠不安等表现。

这时主要使用交通心肾的方法进行治疗。

而交通心肾的关键就是将不能顺利下降的心火引下来。

故也是一种引火下行。

交泰丸使用黄连清理积聚在上的心火,肉桂温煦在下的肾精以引动心火下行。

其中黄连的用量可以根据心火的多少或虚实决定,如心火太旺则用量相对加大,反之则减少。

而肉桂惟代天行令,犹如心火下降一般,其用量则应与患者机体反应能力相匹配。

身体对药物敏感的,用量相对较小,反之则较大。

正如《傅青主女科》所说:

“小热之品,计之以钱,大热之品,计之以分者,不过用以引火,而非用以壮火也。

”记得有一位舌糜烂的病人,在当地多使用清热泻火药,长期治疗不效,后辗转来到北京,一位医生处以交泰丸加减,处方后患者感觉药少价廉而不敢服用,偶尔见我后示其方,我极力劝说其服用,服5剂而治愈。

此病西医多认为是白色念珠球菌引起,一般消炎药并无治疗作用。

中医认为是虚火上炎,故引火下行法能够治愈。

三是引火归元法。

因为肾藏精而主水,心火点拨肾阳而激发肾阴以鼓动全身。

若水湿(寒湿)太过,则肾阳受阻,不能与肾阴相合,而安居下焦,肾阳游离无主,弥漫四散,理论上称之为阴火。

此火见水(因为加大了寒湿阻滞)则旺,见火(可以减少或消除寒湿阻滞)则消,故又称之为龙雷之火。

如临床上高血压病人中,由于下焦寒湿而致的,往往使用重镇药物效果不好,西医使用降血压药效果也不十分明显,而使用温下焦法,如附子汤、真武汤能使血压明显降下来。

还有一些失眠病人使用金匮肾气丸治疗也是此类方法。

四是益气降火法。

这在李东垣治疗阴火时常用。

应属以升促降法。

李东垣从脾胃之气的变化出发认为:

“元气与火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当元气不足或受伤的时候,阴火就会抬头。

同样邪阴太过的时候正阴就会受制。

如《温病条辨》所说:

“邪水旺一分,真水反亏一分”。

故有补正阳以去邪阳(火热),益正阴以去邪阴(寒湿)之说,李东垣创“甘温除大热”法,让人受益匪浅。

我的老师万友生教授对此就颇有研究。

他治疗一老妇的病例就很有代表性:

“老妇自云‘火体’,动则‘上火’,眼鼻口中‘冒火’,咽痛如裂,牙痛,手足心热,久治不效,殊以为苦。

……其人虽‘火大’,而从不欲饮,得冷反难受。

多年来,大便日十余行,且难禁,极度乏力,腰痛尤甚,舌胖淡嫩脉弱。

其气虚之象甚着,而前医药多寒凉,以其不效。

遂诊为脾虚阴火証。

予补中益气汤(党参与洋参、生甘草与炙甘草同用)去当归,用银柴胡,加山药、莲子、石斛、桔梗兼护脾阴、保肺气,三剂咽痛除,诸火尽消,气力增。

继服一周,多年痼疾得愈。

”在我们临証中,也经常使用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感冒或小儿夏季热等,效果也很好,也可将其中党参换成洋参,取其益气降火之意。

在中医的处方中有引经药一说,在“引火下行”中也经常使用引火下行药,所谓引火下行药主要指能将人体上部之火或外部之火引向下或引向内的药物,我们常用有如川牛膝、肉桂、杜仲等。

关于川牛膝,《本草经疏》中说:

“走而能补,性善下行。

”能引血下行,以降上炎之火。

我们在治疗高血压病人中经常使用,无论阴火、阳火均可,但治疗阴火时用量相对较轻,使用阳火时用量相对较大。

肉桂有以火引火的作用,因其点燃下焦之火,以祛下焦的寒湿,替天(心)行道,引动肾火,故能将外散弥漫之火降下收回而归肾中。

在使用中主要在于用量的掌握,一般来说用量都较小。

杜仲主要是入肝经气分之药,但其不升肝气,反而能降肝气。

因肝多实証,肝气太旺属实者居多,在治疗实火上炎的病症时,常用其引火下行。

《本草求真》说:

“以其气不上升,反引下降也……但杜仲性补肝肾,能直达下部筋骨气血,不似牛膝达下走于经络血分之得中”。

高血压病人使用杜仲的时候,一定要有肝肾阴虚,肝火亢旺的表现,效果方能满意。

用量上相对较大,一般10-15g为常用量。

针灸在引火下行中所使用的穴位也很多,一般而言,在四肢远端选穴,诸如十宣、八邪、少商、商阳、中冲、鱼际、合谷、八风、内庭、太冲、行间、气海、关元、肾俞等都有“引火下行”的作用,只要在临床上将其中某些或某个穴位加入到应用的穴位或处方中即可。

手法是在实火、阳火中一般用泻法,虚火、阴火中一般用补法。

舒驰远学术思想析略

晚清江西名医舒驰远,名诏,所著《伤寒集注》受俞嘉言影响颇深,以温阳派著称,其学术思想独树一帜。

  1 强调凡病皆以阴阳六经辨证为主体

  舒驰远学识渊博,是继喻嘉言之后又一温热派大家。

他极力倡导凡病皆以阴阳六经辨证为主体的思想。

厘订六经定法。

他认为,六经辨证仲景不仅仅只为伤寒而设,而可以作为百病的辨证纲领。

凡病离不开六经。

如在“凡例”中强调:

“医书自《素问》而下,不啻汗牛充栋,其间虽备医药之理,而无六经定法,定方。

汉儒张仲景著《伤寒论》始创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大开六经法门,匪特专治伤寒,凡百杂病,要皆不出六经之外。

治法即在其中。

”他认为,医者如不明六经之理,则临证胸无定见,举手无措。

他说:

“三百九十七法,万法之祖也,学者若不从兹入门,则临证一无所据,即以病属何经,当用何法,宜主何方,乃茫然矣。

虽穷年浩首,究何益哉。

故必熟服仲景原方,揣摩六经证治,而后胸有成竹,目无全牛,否则不足以言医也。

”所持的凡病皆以阴阳、六经辨证的观点,使他别具匠心地把《伤寒论》中的六经证治归纳分类为六经定法。

并以辨阴证、阳证各十六字诀为总纲,形成了临证时有章可循,井然有序的辨证论治体系。

这一辨证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但使初学者对《伤寒论》的奥旨有“夫子之墙数仞,不知其门而入”之嫌找到了入门的捷径,而且即使是学有所成的临床医师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疑难病证举手无措时,也会柳暗花明。

  以六经定法中的少阴病为例,他归纳为:

“少阴真阳素旺者,外邪传入,则必协火而动,心烦不眠,肌肤干燥,神气衰减,小便短而咽中干,法主黄连阿胶汤,分解其热,润泽其枯;真阳素虚者,外邪则必协水而动,阳热变为阴寒,腹痛作泄,法主温经散寒,回阳止泄。

”舒驰远对《伤寒论》六经形证、理、法、方药,采用逻辑化手段,再结合阴阳辨证之十六字诀,确实对学习中医者指点了迷津。

可见舒弛远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苦的用心。

  2 证实阴阳、六经辨证在临床上的指导意义

  舒驰远在以阴阳六经相结合的辨证思想指导下,在临床上确实起到了执简驭繁、左右逢源的效应。

他以辨舌为例,“如舌苔干黑,芒刺满口,有因少阴中寒,真阳遭其埋没,不能熏腾津液,法当驱阴救阳,阳回则津回。

方如附子、干姜、黄芪、白术、半夏、砂仁、故纸等药。

”其证必目瞑嗜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恶寒(此辨阴证十六字诀);有阳明火旺,烁干津液,而舌苔干黑起刺者,法当驱阳救阴,阴回则津回。

用药宜斟酌于白虎,承气法。

其证必张目不眠,声音响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此辨阳证十六字诀)。

临床中遇到上述舌象、舌苔,大多病情危重,切不能贸然以火热论治,医者务必脉证合参,否则酿成误治,祸不旋踵。

笔者曾诊治一卧榻半年不起的病人,面色黧黑,舌苔焦黑起刺,口齿干燥,大便半月未行,食不下,时时口渴欲饮。

前医迭进清热泄火,养阴润燥之剂,病情日见加重。

医者谓其真阴告竭,滋不胜滋,余诊视时,细揣病情,见患者目眠倦卧,声低息短,恶寒身重,口干不欲冷饮等阴寒见证,投以附子理中10余剂而病瘥。

  治疗头痛一证,他批评世医六经不辨,妄投川芎、藁本、白芷、细辛。

主张分经辨证,先别阴阳。

太阳头痛连后脑,其法分主麻、桂;前额属阳明经,主用葛根;两侧痛属少阳,必用柴胡。

认为太阴头痛属痰湿壅塞胸膈,其见症多有脾虚症状,法宜理中。

认为少阴头痛属少阴经直中寒邪,阻截清阳不得上达,阴邪僭犯至高之处,则头痛如劈,其必有少阴见证,治当从四逆辈。

厥阴头痛在巅顶,认为是阴邪上逆,地气加天,其见症多有腹痛拘急,四肢厥冷,治用驱阴救阳法。

厥阴头痛还有血虚肝燥,风火相煽,上攻头顶,痛不可近,见症必有口苦咽干,恶热喜冷,治当养血滋阴,清热泻火之法。

在临床中常常遇到久治不愈的头痛,如能以阴阳六经辨证,再结合其他法则,确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舒驰远治疗疑难病,思路敏捷,每以阴阳、六经辨证,出奇致胜,屡起沉疴。

如治“邓德宜令正,初起右耳根筋入耳中,走入舌根,舌即缩不能言语,良久方已,日数发,证见胸膈不开,饮食无味,属太阴证。

头悬身重,少气懒言,证属少阴。

四肢微厥,腹痛拘急,属厥阴见证。

且耳中亦属少阴,舌缩亦属厥阴,前医用舒筋活血十余剂而加剧”,他临证时,抽丝剥蚕,心细如发,认为证属三阴里寒证,药用芪、术、砂、半以理太阴;附子、干姜以温少阴;川椒、吴茱萸以散厥阴寒邪。

一剂而诸症见减,但又见后脑及前额左鬓之处各起块,大如海壳,赤热而痛。

度其初必有三阳表证陷入于里,今得温化而托出,于前方中加入三阳引经之柴、葛、桂枝数剂愈。

  又如治一红白相兼痢疾,身发热,而食不下,前医谓之伤暑,投以香薷、黄连等而病加剧,舒驰远观其证,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时有微汗为太阳风伤卫分,前额连两侧头痛属阳明少阳经证。

胸痞不欲食,证属太阴,而又有少阴之目眠倦卧,少气懒言;厥阴之腹痛拘急,逆气上冲,他认为属陷邪,六经皆俱之证。

投以柴、葛、桂枝以解三阳之表,合理中、四逆加吴茱萸、川椒以理三阴,数剂而病霍然。

  喻嘉言曾有逆流挽舟一法,表邪陷里,使其邪还出于表。

邪陷三阴,治疗应不废温阳升清之法。

在临床中不难发现,对于中医所说的湿热痢,多系细菌性痢疾,用清热解毒的苦寒药的效果远不及在清肠解毒的药队中加入一二味参、附、姜、桂之类的温阳药来得快捷。

这不能说不是痢疾的本身就存在脾胃气虚、脾虚湿困的病机。

所以说健脾升清,温阳化湿法不管对于治疗何种痢疾都是有着特定意义的。

  从上述所举的几则案例,可以看出舒驰远临床在遇到疑难病时,每以六经辨证为准则,详审阴阳,法度森严,尽管症状复杂多变,但方随证转,丝丝入扣,颇能切中病机,真如疱丁解牛无不中肯。

  3 重视脾肾之气,善用温阳之法

  诚然,舒驰远治病皆以阴阳六经辨证,执简驭繁,每于症状疑似之处,群医束手,他却胸有定见,不乱阵脚,每起沉疴。

他通晓阴阳之理,并且特别重视人之真阳。

如他强调:

“肾中真阳,禀于先天,乃奉化生身之主、内则赖以腐化水谷,鼓运神机,外则用之温肤壮表,流通荣卫。

耳目得之而能视听,手足得之而能持行,所以为人身之至宝也。

”他认为,前人之所以重在养阴清热,是由于时代的不同。

前人阳旺多寿,参、芪、附不宜用;后人多见阳虚之证,用药多以温阳为法。

  他论述血证不苟同诸家之说,不赞同前人认为“伤寒失表”,肺金受伤或“相火烁肺”之说。

认为“人身后天水谷所生精血,全赖脾胃气健,若脾胃失其健运,血乃停蓄胸中,如因忧患忿激,劳心伤力,则动其血。

反之,如脾胃健旺,敷布有权,血不停蓄,即使忧郁忿激,劳心伤力等大患率临,也不会吐血。

大便下血而不上逆,也认为属脾胃气虚与吐血同源而异派,治法总以理脾健胃为主,他进一步认识到,即使其人委实阴亏火旺,或表邪盛实,也必须重在理脾健胃。

或兼表法,或兼滋阴。

如治疗魏姓吐血案:

“患者吐血冲激而出,证见苔干,口臭,心烦,恶热,终夜不眠,而且黑暗中目光如电等一派阳热证状。

”他却认为,此系“真阴素亏,血复暴脱,阳无所附而发越于外,精华并见,故黑夜生明。

是阳光飞坠,如星陨光流,顷刻烟灭。

投大剂养真阴之品,如生地、玄参、知母、贝母、阿胶、侧柏、童便日服四剂,服二百剂而愈,可第二年九月,旧病复发吐血倾盆而死。

”他不无感叹地说:

“尔时识力尚欠,仅据火旺阴虚一端,殊不知吐血者,皆由脾胃气虚不能敷布。

药中恨不能重用参芪以治病之源。

”对于吐血兼咳喘,他认为系中气不足,肾气涣散,胸中之气不能下达于肾,上逆而为喘咳。

主张用大剂芪、术大补中气。

补骨脂、益智仁收固肾气,以砂仁、半夏宣畅胸膈,而醒脾胃。

使脾土健旺,转运有权,肾脏恢复摄纳之权,气下行于肾,而喘咳自止。

又如治一陈姓之子吐血“患者吐血甚多,又兼咳唾浓血相兼,喘促不得卧,气息奄奄,投理脾健胃剂,其中芪术用至八钱,世医见其方药,缩腮吐舌,认为芪术提气吊血,是吐血之大忌。

而患者服药数剂血止而愈。

陈子告之,其家兄弟三人,下辈十人皆为吐血死去其九,皆因过服寒凉清金所致。

”他批评世医见血止血,滥用寒凉,体会到“吐血一证,皆由脾胃气虚,不能敷布,法主理脾健胃,宣畅胸膈,使敷布如常,血不停蓄,其病自愈。

医家不明此理,希图暂止,谬以为功,独不思停蓄之血,败浊之余,岂能复行经络,况败浊不去,终为后患……”这一认识是值得重视的。

确实有不少医者一见血证,皆视为热邪迫血妄行,投以凉血止血之剂,视温热药为鸩毒,毫不敢犯。

终至脾胃虚败,气阴两脱而毙者不少。

  在临床中不难体会,治疗血证,无论吐血便血,用清热凉血的机会极少。

即或借凉血止血法而血暂止者,无不面黄肌瘦,虚而难复,所见不少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经中西医对症治疗而反复出血者,确实常见。

甚至最后借助于手术治疗,在临床中我们对于吐血、便血的患者,任用甘温止血法,即益气健脾法,疗效较为可靠。

大多数患者不但血止,而且康复得也快。

且不容易复发。

就连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的朱丹溪也体会到“中温则血自归经矣,切不可投苦寒之剂。

”后世的温病学大师叶天士,治疗消化道出血还创制了以温阳益气为主的劫胃水法。

可见此言不谬也。

  舒驰远治疗一郁证患者,因家贫,数月郁闷忿怒不已,抱病神志不清,不知昼夜,欲寐不寐。

前医用安神解郁药而加剧,症见脉细如丝,饮食不下,翕翕发热,?

FDD8?

?

FDD8?

汗出,昏眩少气,欲言不出,半夜时胸中扰攘,两气欲脱,五更时方安,日中亦然。

舒氏认为此人阳虚之极。

肾阳复强,孤阳为阴所迫而下陷,阳从下竭之证。

心中烦扰者,因其人抱闷终日,默默不言,静而生阴。

浊阴壅遏胸中,冒蔽清阳,所以神志不清,饮食不下。

子午二时,阴阳交替,因阴过胜,不容阳进,故有此脱离之象,其所以不寐,认为属于孤阳不与强阴交也。

治法应以参,芪,鹿茸之类大补其阳。

阳旺阴自消,阴消阳不陷。

结果一剂而效,十数剂而愈。

  郁证多由七情所伤,情志郁结,气机郁滞而成,类似西医神经官能症一类的疾病。

医者对此类患者,除用疏肝达郁,养血安神之药外,别无他法。

可他不为世俗所囿,广开思路,深究病机,独用补气温阳之法,因见理确,而奏效捷,为治疗该病独辟蹊径。

  4 结语

  以上所述,仅仅是舒驰远学术思想的只鳞片爪,并未能窥其全豹,其实他的《伤寒集注》所体现的整个学术思想内涵是极为丰富的,他是一位卓有见树和敢于思考敢于实践的医家。

笔者早年读过《伤寒集注》,其后未见到该书再版,也很少见到后世医学著作引证他的学术观点。

如果他的《伤寒集注》能重新付梓,肯定会引起新的争论和思考。

这里不妨再举一例。

如舒驰远对于妇科病,认为“经水不调皆因病而致。

”他说:

“常见有子之妇无论经水调与不调,皆能受孕,其无子者虽月信如期,身终无产。

其调经之说竟可以不必,而治病之道不可不讲。

”在中医领域中,如此类的争议从来没有停止过。

他能通过临床体验,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一定的可信度。

  在他的著作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使人无法接受的观点。

如对心下痞的认识:

“无论由误下或不由误下而来者,皆由阴气痞塞也,当用术、附、砂、半等药扶阳散逆,温中逐饮,三黄断不可用……”如果他着眼于太阳篇53条“无阳则阴独”的阳虚阴盛寒饮痞阻于心下者,用上述的温阳涤饮法无疑是正确的。

假使是饮热互传之心下痞,则非用辛开苦降之三泻心汤而不除。

  如论述肺痈、肺痿认为,“咳唾痰血,腥臭稠粘,为肺痈、肺痿也。

肺痈之证,面红鼻燥咽中干涩,喘咳音哑,胸生甲错;肺痿之证,口吐涎,饮一溲一,遗尿失音,二证治法,以肺痈宜泻,肺痿宜补之外,均当滋阴泻火,润肺豁痰。

愚谓所说非理,肺为娇脏,岂可生痈,溃出浓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