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道药材资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11797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66.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地道药材资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中国地道药材资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中国地道药材资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中国地道药材资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中国地道药材资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地道药材资源.docx

《中国地道药材资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地道药材资源.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地道药材资源.docx

中国地道药材资源

我国地道药材资源

第一节地道药材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中医药发展中,形成了对中药材的系统认识,其中中药材的地道性是中医发展过程辩证认识中药材质量的集中体现,是古代中医选用药材、评价药材质量的标准。

中医药讲究中药材的地道性,地道药材是近代中药研究的重点和现代中药关注的热点。

中药材地道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地道药材的概念与含义

地道药材(也称为道地药材)是指经过长期中医实践证明,特定产地出产的著名优质药材。

地道药材的概念各有其描述,但其核心的要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中医的实践检验,经过长期的中医用药的检验,在中医药界得到肯定的优质药材。

二是特定产地出产,也就是特定的生态气候环境条件生长或生产的,离开其适宜的生态气候环境生产出的药材质量会发生改变,地道药材的生态气候环境适宜药材的生长。

地道产地的生态气候环境包括气候、土壤、生物等多种生态因子组成的生态环境。

三是质量优良,质量优良是指经过中医用药检验,其疗效好、质量稳定,不是指单一化学成分含量的高低。

地道药材是药材品质的概念,同时也是经济、文化的概念,是自然经济的产物。

地道药材的经济概念,是指地道药材产区出产的中药材在若干产区竞争角逐的优胜者,以地道药材的生产、经营为中心形成了多方面的经济联系,发展成地方经济支柱。

地道药材的生产需要当地的药材生产者具有成熟的生产(采集)、加工技术,形成了对药材生产与加工的特定文化氛围,并促进当地文化的发展。

地道药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地道药材的发展、产区的变迁都是药材对自然选择、适应的反映。

二、历代本草地道药材概述

历代中医药专著对药材的地道性都有论述,形成了反映药材与产地生态气候环境、生产技术与加工关系的“地道论”。

中药材地道理论在各个时期的中医药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专著,源于神农医药实践的总结。

传说神农是中医药的创始人,关于神农创造医药的传说很多。

据《淮南子·修务训》记载: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

”此书序例叙述到:

“药有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并有各法。

”强调用药区分产地,讲究地道性,是对中药材地道性的最早论述。

《神农本草经》对中药材地道性的论述体现在药材出产地、生长环境的描述。

在其所收载的365种药物中许多药材的名称是根据出产地命名,如巴豆、蜀漆、秦皮、吴茱萸等中的巴、蜀、秦、吴等都是该书形成时期的古地名。

对一些药材的出产环境作了描述,如生于川谷、山谷、丘陵、田野等。

《黄帝内经》,也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比较全面系统阐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古典医学著作,它的问世初步确定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

《内经》对药材地道性的论述主要是在药材产地与质量、疗效方面。

“岁物者,天地之专精好。

非同岁物则气散,质同而异等也。

”对地道药材在医疗实践中的意义进行了阐述。

《伤寒杂病论》即现在的《伤寒论》,是张仲景据古《汤液经法》所撰成。

它是数千年间医疗实践之真实记录。

它记载了疾病真实的原本情况和诊断、处方、用药的状况、效果、及其规律和经验。

《伤寒论》的方剂中用了许多地道药材,如代赭石、巴豆、阿胶、蜀漆等。

《范子·计然》对药材地道性的论述主要是对药材不同产地的质量标准方面的描述。

提出黄连以出蜀郡黄肥坚者善,当归出陇西无枯者善等,记述了药材产地的质量标准,从外观上对地道药材标准进行了叙述。

《本草经集注》进一步阐述了地道药材的重要性。

“诸药所生,皆有境界。

……江东已来,小小杂药,多出近道,气力性理,不及本邦。

……蜀药及北药,虽有去来,亦复非精者。

”等等,在本草学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地道药材与非地道药材的疗效差异。

《唐本草》也对地道药材进行了论述:

“窃以动植形生,因方舛性,春秋节变,感气殊功。

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

”阐明了动植物形态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有密切关系。

《千金要方》既对地道药材的质量进行描述,又根据当时的行政区划对地道药材进行区划。

“用药必依土地”,“凡草石药皆须土地坚实,气味浓烈。

不尔治病不愈。

”“出药土地,凡一百三十三州,合五百一十九种,其余州土,皆不堪进御。

”并按当时的行政区划来归纳地道药材产地。

《图经本草》认为“五物产风气异宜。

”“广药谱之未备,图地产之所宜。

”等对地道药材与非地道药材运用上提出要求。

北宋寇氏也重申“凡用药必须择州土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如上党人参,川蜀当归,齐州半夏,华州细辛。

《本草纲目》对地道药材应用的论述更为深刻,李时珍指出:

“性从地变,质与物迁。

”“生产有南北,节气有早迟,根苗异采收,制造异法度。

”说明了地道药材的质量与产地、采收加工等的关系。

清代徐在椿的《医学源流论》也对地道药材进行了论述。

民国年间各地地道药材名目繁多。

建国以后出版的中药书籍对地道药材也进行了论述。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地道药材的研究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运用现代环境科学,分析化学,生物学,系统科学,数学,计算机等的理论与方法,对地道药材的本草、药理、生药、栽培生态、加工炮制、临床验证、综合开发等进行研究。

如川产地道药材的系统研究从本草、药理、生药、栽培生态、加工炮制、临床验证、综合开发等方面对川贝母、川芎、续断、麦冬、天麻、黄连、附子等进行了研究。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地道药材进行研究,形成了现代药材地道论,从不同角度研究药材的地道性。

如肖小河认为:

地道药材是中药长期复杂的系统演进过程中形成的最高级、最优化的物质形式。

他从耗散结构理论、分形分维理论和模糊集合论角度认为药材之真伪优劣及地道与非地道是中药演进这个复杂的耗散结构系统在不同阈值之负熵流的非线性作用下所形成的多序数态的定性反映。

胡世林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提出了狭义的“中药材地道性”,他认为:

“同一物种由于生态环境差别极大,或因物种的性别、年龄、栽培、生理病理、生长阶段、或因加工技术使得该物种所形成的药材质量发生了真伪优劣的变化。

”他认为中药地道药材发现和确立的过程,实质上是对生物多样性的选择性应用过程。

他在《中国道地药材原色图说》一书中提出对于中药材道地性的含义在物种相同的前提下,地道性的解释有产地不同,野生与栽培、养殖的区别,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生长阶段不同,加工技术水平的影响六个方面。

谢宗万从地道药材的成因角度认为:

地道药材是指在一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且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以致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较佳、疗效好,为世人所公认而久负盛名者称之,因此,在药名前多冠以地名,以示其道地产区,等等。

三、地道药材的形成原因

地道药材的形成主要是优质品种遗传特性、特定的生态环境、成熟的栽培与加工技术、中医实践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优质的品种遗传特性是形成地道药材的内因

药材质量的好坏,首先决定于品种特性。

药材(除矿物药)来源于生物,同一物种因其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能在不同的地点上形成大大小小的群体单元,其中如果某一群体产生质优效佳的药材,即为地道药材,而这一地点则被称为药材的“地道产地”。

药材的质量包括药材性状、组织结构、有效成分含量及疗效等,地道药材是各种性状特征、疗效都在同类产品中处于较好水平的药材。

地道药材的质量是不同产地同一药材的不同表现,这种表现的差异正同进化生物学中的变异,这种变异主要是由自身的遗传本质基因型所决定的。

基源差异不同而名称一样的药材,有的来源于不同种的生物体,甚至是不同的科属,即使亲缘关系再近,在不同种的生物体内产生的化学成分含量也不可能一致。

如黄柏,其来源有两种:

一种是黄檗(PhellodendronamurenseRepr.)的干燥树皮;另一种是黄皮树(PhellodendronchinenseSchneid.)的干燥树皮。

来源于黄檗(PhellodendronamurenseRepr.)的黄柏药材,小檗碱含量常在0.6~2.5%之间,而来源于黄皮树(PhellodendronchinenseSchneid.)的黄柏药材,小檗碱含量常在4~8%之间。

同为伞形科(Umbelliferal)藁本属植物川芎(LigusticumchuanxiongHort.)的不同品种的藁本内脂含量有显著差异。

当一个药材种具有较广的分布区时,它的各个不同地区的居群往往具有不同的基因型,或称地方性特化基因型(localspecializedgenotype),而这些基因型是由于不同的生态或地理的条件长期选择作用塑造而成,是产生地道的遗传本质。

近年来,人们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比较不同生物在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乃至遗传物质(核酸)本身的异同性来研究遗传变异。

(二)特定的生态环境是地道药材形成的重要条件

我国地域广阔,气候变化多样,地形结构复杂,加之因植物发生的历史因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药材资源种类。

不同地域的地形、土壤、水分、气温和光照等诸方面不同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不同产区地道药材,如中医药上通常按产地方位分的川药类、广药类、云药类、贵药类、怀药类、淅药类、关药类、北药类、西药类、南药类等。

药材分布的生态环境不同,其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以及生理生化成分都不相同,不少药材的产地不同其疗效有明显差异。

气候条件影响中药材的生长发育和成分积累。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地道药材是物种受特定生境的影响,在长期生态适应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稳定的遗传性质量特征的个体群类型。

在遗传生态学(genecology)领域,对同种植物的不同个体群之间的变异和分化已做了大量系统的研究。

早在19世纪就发现生长在寒冷气候条件下的乌头(Aconitum napellus)无毒,而生长在气温较高的气候条件下有毒。

不同的气候生态型,由于温度、光、湿度等气候因子的对比关系不同,使植物的生长发育、开花、休眠以及其他器官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都发生深刻的变化,致使中药材品质产生差异。

每种生态型都有合成一定化学成分的特性,同种中草药因生态型的不同,其化学成分的组成和含量也常发生大的变化。

如:

灰毡毛忍冬,绿原酸含量山东平邑产为5.66%,河南密县产为5.18%,山西太谷产3.38%,重庆产2.2%。

人参(Panaxginseng)在不同光强下根的皂甙含量高低不同。

颠茄(Atropabelladonna)、金鸡纳(Cinchonaledgeriana)等药材生物碱含量与年平均气温呈正相关。

萝芙木[Rauwolfiaverticillata(lour.)Baill.的干燥根],广西产的生物碱含量要比海南岛产的减少一半左右。

不同地区来源的薏苡仁其丙酮提取物组成成分相近,但含量存在差异。

味连(Coptischinensis)种植在重庆石柱、武隆、巫山、巫溪等不同生态气候条件下,其总生物碱含量不同。

土壤是地道药材形成的主要基础。

每种土壤都有特定的理化、生物性质,构成其特有的土壤生物作用。

不同土壤的生态型,其植物在发育过程中以根系的差异最为明显。

明代李时珍曾根据土壤空气和干湿度的不同,将芹分为两种性味功能各不相同的生态型——水芹和旱芹。

因为土壤空气除决定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外,还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活动情况,进而影响植株的营养状况。

土壤矿质元素也可影响植物根系营养及生物碱等化学成分的积聚和形成,从而产生不同的生态型。

土壤中氮磷能不同程度地提高伊贝母(FritillariaPallidifora)生物碱的含量,而钾则降低其含量。

(三)悠久的栽培历史和成熟的种植技术

中药材中许多地道药材都是由野生变家种(家养)后形成的,中药材这种地道性的形成与成熟的种植与加工技术直接相关。

如川芎为四川著名的地道药材,在唐代在陕西、甘肃、四川、安徽等地都出产川芎,而到了宋代四川就有了人工种植川芎的记载:

《灌县医药志(1910~1986)》记载:

至迟在北宋仁宗年间(公元1023年~1063年)已在本县农村种植。

史学家宋祁(公元998年~1061年)在《益州方物记略》一书中,导列《永康军物品赞》,其中有芎赞一首,盛赞灌县川芎。

南宋学者范成大(公元1126年~1193年),在《关船录》中写到:

“癸酉(即绍兴23年,公元1153年),西登山(青城山),五里,至上清宫(今都江堰市青城山小道观)……上六十里,有坦荑曰芙蓉坪,道人于此种芎。

”说明成都平原在宋朝就开始种植川芎。

其后虽有多个地方出产过川芎这一药材,但成都平原西部逐步形成了盆地周边中部山地区种植川芎种源(苓种)、平原西部种植与加工商品川芎药材的生产格局,并具有成熟的生产技术。

祁白芷是产于河北安国的地道药材,当地在栽种后翌年处暑节,当大叶枯萎时采挖,过早采挖产量低,过晚易重生新芽,消耗养分,干后抽沟。

施肥能促进忍冬植物的生长和提高忍冬植物花芽绿原酸的含量。

地道药材的形成与产区悠久的栽培历史和成熟的种植技术是分不开的。

在综合利用当地生态条件的同时,当地药农经过多年的栽培与种植技术的推广,使药材的品种不断优化,品质不断提高,使其地道性逐渐形成。

药材采收与加工对药材质量问题影响较大。

药材采收时间、生长年限不同,药材质量差异较大,如白术,挥发油含量2年生者明显高于1年生;青蒿中的青蒿素在生长盛期含量最高。

产地加工在中药材加工中占相当大的比例,药材采收时间不同,产地加工方法不同,造成药材相当大的质量差异。

如牡丹皮,烘干(80℃,2h)与晒干(48℃,4h)丹皮酚含量差异较大,晒干品含量较低为0.94%,烘干品含量较高为7.023%。

菊花,产地加工有晒干和炕干等不同方法,其挥发油含率,生晒品比炕干品高出一倍以上;黄柏饮片,晒干品中的小檗碱要比阴干或烘干的损失约32%;槟榔片,换水浸泡切片与不换水浸泡切片和淋后闷润切片相比,槟榔碱含率相差达18%以上;苦参片药典规定就有趁鲜切片和浸泡6~7成润透后切片两种方法,但后者的苦参总碱要比前者损失39%左右。

在地道药材形成过程中,产区药农不断总结加工经验,并根据中医用药实践不断改进,形成了保证药材质量的传统加工技术。

这种多年形成的加工技术运用到药材加工中,提高了药材质量,促进当地药材逐渐发展成地道药材。

(四)中医实践促进了地道药材的形成

没有中医,当然就没有中药。

中药材的地道性是古人在中医临床实践中优化筛选出来的。

《神农本草经》强调用药区分产地,讲究地道的重要性,《内经》对药材产地与质量、疗效方面的论述,《伤寒论》的方药中运用的大量地道药材,《本草纲目》对地道药材质量与产地、采收加工等关系的论述等,都是中医用药实践的总结。

许多“地道药材”的资源在国外也有分布,但至今仍被当作野草闲花而未成为中药材,就是因为外国人不具备我们传统的中医理论。

因此,仅有资源,没有中医科学配方的理论为基础,这些资源就很难成为药材,更没有“地道”而言。

当代运用先进的环境科学,分析化学,生物学,系统科学,数学,计算机等理论与方法,对地道药材的本草、药理、生药、栽培生态、加工炮制、临床验证、综合开发等进行研究,也是围绕防病治病和健康保健来揭示中药材地道性。

四、地道药材的现代研究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研究地道药材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方法,地道药材的现代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地道药材资源研究

地道药材种质资源十分重要,尤其是野生亲缘植物和古老地方种质资源是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产物,具有独特的优良性状和抗御自然灾害的特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和品种改良的源泉。

地道药材种质资源的研究是中医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

地道药材资源研究主要包括地道药材种质资源的调查、整理与评价,遗传变异规律,保存,改良与创新等研究。

资源研究方面,我国的中药种质资源基本查清。

1982年国家制定了对全国中药资源进行系统调查研究的计划,普查历时10年。

结果表明,我国中药资源达12807种。

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涉及383科,2309属,11146种(含亚种、变种等种下等级);药用动物1581种,涉及415科,861属,共计1581种;药用矿物80种。

在药用植物中,藻类115种,菌类292种,地衣类52种,苔藓类43种,蕨

类456种,种子植物类10188种。

我国是世界药用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要数西南和中南,约占全国种类的50~60%,华东和西北地区居中,约占30%,东北和华北地区约占10%。

一批相关书籍如《中国本草图录》、《新华本草纲要》、《中药志》、《中国常用中药材》等系列专著亦先后出版。

在我国的中药资源中许多是著名的地道药材。

近年来,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通过研究地道药材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遗传物质(核酸)等,研究地道药材的遗传规律和生物学本质,包括药材性状、组织结构、有效成分含量及疗效等。

建国以来,我国政府一直非常重视药用资源的保护工作,并注重研究栽培地道药材。

经长期人工驯化,栽培的地道药材形成与野生品完全不同的药材性状和品质,构成独立的人工居群,将川芎、蕲艾等地道药材在《中国植物志》作了命名,使其遗传资源的客观性得到认可。

地道药材引种方面,在全国重要的10个植物园及药用植物园中,已引种中药材3000种以上,其中一部分是著名地道药材。

一些重要的产自国外的中药及药用植物也已在国内引种成功,建立了药材产区如西洋参、白豆蔻、马钱子、丁香、番泻叶及非洲萝芙木等。

珍稀濒危地道药材代用品的研究工作正在进行,已有人工牛黄、人工麝香等药材面市,虎骨的替代品正在研究之中,但缺口仍较大。

此外,运用药用生物亲缘学理论,寻找虎骨、犀角、羚羊角等濒危地道药材的代用品。

通过研究建立种子库、基因库基地,优选、优育,防止地道药材品种退化,防止种质流失;确定及扩大生产性保护区,确定开采限量,实施优良种质的就地保存,保护地道药材种质资源,支持开展野生地道药材变家种、家养重点和难点地道药材品种的研究,以保护珍稀濒危地道药材资源。

(二)地道药材生产技术研究

我国地道药材种植历史悠久,但种植技术研究工作起步较晚。

随着社会科技进步和中医药的发展需要,开展了地道药材生产技术研究。

地道药材引种与家种取得巨大进展。

20世纪80年代全国普查结果表明需求量大、主要依靠栽培的中药大约有200多种,经过大规模的野生变家种、家养和引种,目前,建立了600多种中药材生产基地,基本上都是著名的地道药材。

中药材栽培面积已达500多万亩,年产量约2.5亿公斤。

在进行地道家种研究的同时,引种国外药用植物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过去依靠进口、不能满足我国人民用药需要的品种,现在很多已引种成功,逐步做到自给。

目前我国的药用植物栽培无论是品种数量或是种植规模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地道药材栽培体系已初步建立。

中药栽培具有2600多年的历史,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我国对药用植物的分类鉴定、选育与繁殖、栽培技术及加工贮藏等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现代药用植物栽培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学科体系的建立只有30多年历史。

地道药材栽培研究,运用栽培学原理与方法,并和相关学科如植物学、遗传学、生药学、植物化学、微生物学、昆虫学、生态学等紧密配合,开展综合研究,建立常用中药规范化栽培、鉴定体系。

绿色中药栽培技术的研究已引起重视。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为防止农药污染危害健康,绿色中药材即无污染中药材的生产已初步开展。

药用植物引种栽培,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危害,直接影响其产量和质量,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回归自然,运用有机耕作法,施用有机肥料,用生物或生物农药防治病虫,以及发现、培育抗病、抗虫种质等将成为绿色地道药材生产的方向。

在地道药材生产基地中选择一批作为无公害地道药材生产的示范,使地道药材质量全面符合现代化要求(高效、无污染、有害无机元素不超标)。

有关部门参照食品重金属限量,组织专家,根据剂量、疗程制定合理的中药重金属限量标准,并对不合要求的中药,严禁使用;从药材生产基地着手,严格控制污染性农药使用,严格执行禁用农药残留超标之药材,并鼓励、支持开展消除药材农药残留的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

目前全国各地已对地道药材开展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并取得一批规范化生产基地认证。

(三)地道药材质量研究

药品的质量标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药品的质量和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供应、使用以及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律依据,对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起着重要作用,它是药品现代化生产和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药品的地道药材,其质量标准的实质与西药是没有区别的。

但中药有其自己的特殊性,中药的质量控制要涉及到从原料到成品的每一环节,因此,中药的质量标准规范贯穿每一环节的始终,这就决定了地道药材质量的标准规范存在着自己的不同于西药的特殊性。

中药的质量标准规范除药品标准物质规范、制剂质量标准规范、辅料质量标准规范、非实验研究性物品标准(包装材料、制剂通则、产品说明书)等与西药相同的质量标准规范外,还包括中药材质量、中药饮片(炮制)等质量标准。

地道药材系统研究。

地道药材是中医中药在长期生产及临床实践中所形成的珍贵经验,因而如何使用现代多学科的方法、手段来阐明地道药材的科学原理,探讨地道药材形成的自然规律,建立和发展地道药材生产的规范基地,是解决中药材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古代医药学家为我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的观察资料,但作为现代意义上的研究则迟至本世纪80年代才起步,各省也先后开展了对本地地道药材的研究。

地道药材质量标准化研究。

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组织下,成立了“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及质量研究”重点课题,对包括大黄、贝母、黄芪、麻黄、党参等在内的200种左右地道药材,从品种、成分、药理、含量测定、质量标准等多方面进行系统整理。

中国药材公司也组织力量开展了类似工作,这些研究工作使常用中药材的质量有了更加深入细致的科学资料和数据,为今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地道药材采收加工、贮藏、运输的相关性研究。

中药材有效成分含量的高低,随其不同入药部位和植物各部分的不同生长期而异,运用现代生物与化学分析技术对地道药材采收与加工技术进行研究。

贮藏保管条件直接影响药材质量,不同的贮藏时间和温度、湿度,往往对药物所含成分有明显影响,开展了地道药材贮藏过程中物理条件、贮藏时间、生物因素对药材质量的影响研究。

开展地道药材炮制工艺规范化的研究,在保证饮片质量的前提下,优化选出其最佳工艺并加以统一,除大力依靠中药老师傅的经验鉴别外,还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建立生产中切实可行的饮片质控方法和指标,制定出饮片质量标准,以保证饮片的真实度和优良度。

改变中药饮片传统的生产方式,引导其向工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重视中药饮片生产技术的改造和现代化生产设备的研究,开展中药饮片工业新技术、新设备的研究。

地道药材质量检测方法的研究。

从建国到80年代初期,我国的生药学研究比较集中于中药的本草考证及药材的鉴定研究。

以原植物性状、显微和理化等方法进行鉴定,确立了各类中药正品和伪品的鉴别特征。

80年代以来,由于现代仪器分析方法的迅速发展,各种方法在中药学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应用光镜、电镜、HPLC.MS.毛细管电泳、各种光谱与色谱及核磁共振等先进技术对地道药材质地、有效成分含量、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量等进行研究,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进行相似药用植物的品种鉴定。

目前最常用的是色谱技术,包括薄层色谱技术、气相色谱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此外还有电泳技术等。

其中,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高效液相色谱技术都是中药质量分析强有力的技术。

数学理论的引入和计算机的辅助,使得地道药材品质评价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应用上都将产生质的变化,其方式由间接控制到直接控制,由单一指标成分到多组分整体分析。

第二节我国各地区的地道药材资源

一、四川地道中药材资源

四川地道药材也称川药。

四川气候复杂多样,秦岭大巴山阻挡了寒流,夏季南方气流越过大娄山下沉,冬暖夏热,霜日极少,几乎全年皆为生长期。

年平均气温16~17℃,无霜期300天左右,风力弱,雾多日照少,雨季漫长,年降水量约1200mm,早涝极少。

药材资源极为丰富,著名的地道药材呈明显的区域性或地带性分布,如高山虫草、川贝母、麝,岷江流域的姜和郁金,以及江油附子,绵阳麦冬,灌县川芎,石柱黄连,遂宁白芷,小江白芍,合川使君子,汉源花椒(贡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