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高二历史期末训练卷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10880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度高二历史期末训练卷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度高二历史期末训练卷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度高二历史期末训练卷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度高二历史期末训练卷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度高二历史期末训练卷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度高二历史期末训练卷二.docx

《学年度高二历史期末训练卷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度高二历史期末训练卷二.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度高二历史期末训练卷二.docx

学年度高二历史期末训练卷二

2017-2018学年度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训练卷二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25题共50分)

1.下表为据《汉书·食货志》简编而成的《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

该表信息主要反映出西汉

项目

数量

备注

收入

粮食

8500

折算为货币后的大致值

支出

田租(上缴实物)

283

同上

算赋和口赋(上缴货币)

406

兵役和徭役

2300

除部分兵役必须亲身应役外,其余可亲身应役或上缴货币代役,2300钱为代役的货币数量

日常

4918

据战国比例推算

开支

2732

同上

祭祀等仪式

300

以战国数据为参考

A.小农经济的根基脆弱

B.耕织结合的经营方式

C.生活成本的居高不下

D.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2.某学者考察了36个传统手工业行业,除了被摧毁的8个以外,已有部分手工业行业逐渐采用了机械动力,开始向机器工业过渡。

其中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丝织业,在这种过渡中最典型,出现了一些现代化的大绸厂。

这说明

A.中国近代民族企业是欧风美雨的产物

B.传统手工业发展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

C.民族资本主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夹缝中成长的

D.近代民族企业是在资本主义萌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清朝规定:

在广东地区的外国商船每年每船准带土丝五千斤、二蚕丝五千斤;本国商船每年每船准带土丝、二蚕丝共一千六百斤。

清朝在对本国商船准带不超过两千斤生丝出海时,却允许外国商船带出一万斤生丝,“以示加惠外洋之意”。

这一规定

A.一定程度上捍卫了中国经济主权B.反映出清朝继续实施重农抑商

C.扼杀外部因素推动中国经济发展D.体现朝廷“怀柔远人”的方针

4.东晋和南朝时期重新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无论“大户”还是原来依附于“私门”的租佃户都必须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称土断制度。

这一制度

A.加剧了南北政局的动荡B.规范了均田制度的推行

C.推动了庄园经济的发展D.动摇了士族制度的基础

5.清康熙后粮食价格不断上涨,如以康熙中期粮价指数为100,则乾隆初为132.90,嘉庆初高达264.82,至道光年间达到532.08。

其主要原因是

A.社会环境的动荡B.社会需求的扩大

C.粮食出口量增加D.高产作物的引入

6.据记载,宋代江淮地区的“衣冠士人,狃于厚利,或以贩盐为事”;四川地区的士子们在赴京赶考之际,亦不忘经商,甚至因经商耽搁了进京赶考的日期;有的士人干脆“捐弃笔砚,为商贾之事”。

这表明宋代

A.商业发展促进经济重心南移

B.传统观念受到商品经济冲击

C.科举考试内容亟需进行改革

D.儒学思想的义利观发生转变

7.“庖丁解牛,技进乎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十年磨一剑”……上述成语词组能够集中展现

A.中国语言文化的精炼之美

B.古代中国的工匠精神

C.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精神

D.儒家格物致知的精神追求

8.三国时,孙权开始兴建城隍庙;南北朝时,城隍是城市居民守御城池、保障治安的守护神;隋唐时期,城隍职掌又增加了雨旱丰歉、功名利禄、吉凶祸福、冥籍诸事等;宋代,传统的城隍信仰已列入国家祀典。

这反映出

A.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于一致

B.儒道合流影响了市民的日常生活

C.城市发展丰富了城隍的信仰内涵

D.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

9.南宋在江南建国,水上交通发达。

以临安和建康为枢纽,西向沿长江经鄂州联结四川。

南面直通泉州、广州,联结琼州。

高宗时,市舶收入达二百万贯。

这表明

A.地理位置优越有利于商业发展

B.偏安江南成为商业发展的选择

C.两宋财政收入倚重于海外贸易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两宋时期

10.据下表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这一时期江南地区

史料

出处

“今水潦移于江南,迫隆冬至,朕惧其饥寒不活。

江南之地,火耕水耨”

《汉书·武帝纪》

“江南地产,或火耕水耨。

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

《汉书·地理志》

“江西良田,旷废未久,火耕水耨,为公差易”

《晋书·食货志》

“江南之俗,火耕水耨,食鱼与稻,以渔猎为业”

《隋书·地理志》

A.生存环境恶劣

B.耕作方式粗放

C.饮食结构单一

D.生态破坏严重

11.成书于明朝末年的《温氏母训》指出,“治生是要紧事”,“士农工商、各执一业,各人各治所生”,并且认为“通文义的商贸”与“学孝弟(悌)的秀才”、“知稼穑的公子”的地位一样。

这表明当时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B.家训重在灌输封建伦理

C.经商谋生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D.社会阶层流动速度加快

12.下表为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据此变化可知,当时的北宋

A.传统经济结构已发生根本性变化

B.征收重税以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C.赋税多元化改变了政府财政来源

D.征收赋税多元化促进了经济发展

13.剪纸是我国最古老的的民间艺术之一,下列剪纸所反映的内容是

A.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D.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

14.明初,太祖朱元璋迁徙部分官绅地主,没收其地产,由原租佃农民耕种交租。

洪武七年,将租额减半征收,并承认农民开垦荒田“永为世业”,同时对地主占田作了一些限制。

明太祖施行这些政策旨在

A.消除土地兼并B.维护小农经济C.强化重农抑商D.开发无主荒地

15.盐引又称“盐钞”,是古代的取盐凭证。

“引”是指有价证券,还可以作为“代币”流通。

明代,盐商们需要送运粮食到边关,再从各个封疆大吏的手中换取他们手中的盐引。

据此可知盐引

A.是政府控制食盐专营的手段

B.有利于稳定当时的食盐市场

C.体现重农抑商政策空前强化

D.是盐商合法贩盐的官方凭证

16.某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想寻找史实印证“明清时期中华文明出现了诸多新的因素,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都有所体现”这一观点,在经济方面他找到的最有力的证据是

A.苏州机户“自行设机督造,雇匠织造”

B.吴江“游手之徒,十室而九”

C.临清“绅士商民近百万”

D.汉口“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17.有学者指出“……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

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

……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

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材料说明中国古代

A.城市具有专制集权的功能

B.官营手工业素称兴旺发达

C.官办商业促使城市发展

D.奉行“重农抑商”政策

18.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

《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汉代就有卓氏、程郑、孔氏、曹邴氏四家列入富豪榜。

这表明汉代

A.国家实行重商政策

B.政府鼓励私人铸铁

C.铁制工具广泛使用

D.政治环境造就富豪

19.2014年春夏以来,弘扬民族文化的《中国成语大会》正在中央电视台热播,你知道成语“七上八下”的来历吗?

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三大名锦之首,其织造工艺中的挑花结本技术十分神奇。

“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

古代中国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A.民营手工业

B.田庄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家庭手工业

20.(宋神宗)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开垦荒闲土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

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三)。

这表明政府意在

A.提高佃农生产的积极性

B.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

C.打击豪强增加粮食产量

D.抑制土地兼并保护小农

21.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

“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

”在这一“田”制下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D.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22.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人们非常重视祭祀

B.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C.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D.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23.隋初,针对地方官吏在征派时的作弊行为,宰相高颎主张由政府将民户统一划定不同的户等,规定各自应负担的赋役数目,并使之低于豪强地主对依附农民的剥削量。

该主张有利于

A.抑制土地兼并

B.消除封建割据基础

C.壮大自耕农队伍

D.催生新的社会阶层

24.1727年,清政府推行开豁贱籍的政策,宣布取消山西乐户、浙江惰民、微州伴当(仆人)、宁国府世仆等“贱民”的贱籍,户口统一编入正册,使“俾得奋兴向上,免至污贱终身、累及后裔”。

这一举措

A.是对传统封建等级秩序的彻底否定

B.促进了社会流动和统治秩序稳定

C.减轻了农民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

D.改变了传统“因业而贱”的职业观

25.康熙八年三月八日,清政府以“更名田”的名义,下令将由于战乱而荒废的土地免于变价,归现有种地者所有,令其耕种,照常征粮。

关于清初期“更名田”的本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促进了清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C.是封建生产关系领域的局部调整

D.有利于抑制清初的土地兼并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26.(20分)中国古代曾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但明清以来,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中,中国却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阅读下列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魏晋南北朝

翻车

《齐民要术》

隋唐

筒车、曲辕犁

宋元

踏犁

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

《农桑辑要》

元朝政府研发的农业指导用书

《十二气历》

明清

《农政全书》

(1)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

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特点的主要表现。

(6分)

 

材料二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

“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

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等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方面超越前代乃至世界的地方。

(6分)

 

材料三明末清初,商帮中的货币商人先后创办了印局、账局、票号等。

金融机构的创新是明清金融革命的最重要内容,但遗憾的是它们的业务局限在汇兑领域。

不仅如此,由于缺少海上贸易的发展,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

——《论明清的金融机构》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中国的金融创新为什么“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

(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一当葡萄牙人获得澳门贸易的许可以后,澳门开始成为沟通东西方经济的重要商埠,并一跃而成为葡萄牙与印度、中国、日本贸易航线的重要枢纽港口,西班牙人到达美洲以后,绕过美洲南端,进入太平洋,来到菲律宾群岛。

1580年以后,西班牙的马尼拉当局,为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中国商品找到了一条通向墨西哥的航路一一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

这迥然不同于以往的海上丝绸之路,它不再局限于东北亚或东南亚,而是越过大半个地球,由亚洲通向美洲的远程贸易。

“马尼拉大帆船”满载中国商品,横渡太平洋,前往墨西哥。

这就是持续了二百多年的沟通马尼拉与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贸易。

由于这种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葡、西两国及其殖民地无法用香料等初级产品与中国工艺精良的高级商品在贸易上达成平衡,必须支付巨额白银货币,因此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一银”对流。

由于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来自太湖流域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巨额白银资本的流入,无疑刺激了这些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备。

——摘编自《文明的彷徨——晚明历史大变局》

材料二大帆船贸易促进了原产墨西哥的玉米传入中国,此外,西红柿、花生、向日葵、马铃薯乃至南瓜等今天我们的日常食物也都起源于美洲。

在菲律宾,大帆船建造主要是中国木工、铁匠完成;帆船检修、货物搬远也依依赖大批华工。

勤劳的中国人还远渡重洋,为拉丁美洲带来了生产技术和中国文化。

前往美洲的华人中有些是商人,他们携带中国货物直接前往阿卡普尔科换取白银;有些则是被当做仆役甚至奴隶运往美洲的;同期,还有旅菲的华人手工艺人和水手为逃避菲律宾殖民当局的迫害而踏上拉丁美洲的土地。

他们到达墨西哥、秘鲁并在那里定居。

当时的阿卡普尔科因华侨众多而被誉为“唐人城”,在墨西哥城甚至16世纪就出现了“唐人街”。

——摘编自韩晗《试析16-19世纪跨太平洋“大帆船”贸易及其对拉丁美洲与中国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使大帆船贸易形成的历史条件。

(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帆船贸易与传统的海上丝绸之路相比呈现出的主要不同,并说明大枫船贸易的历史影响。

(8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分)

材料一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了伊丽莎白一世授予的特许状,开始以合资方式启动了它的首航,之后又出现了几家贸易公司并存竞争的局面。

到1709年,统一的“英国商人对东印度贸易联合公司”(简称“东印度公司”)在国王的出面斡旋下终于成立了,它从成立初期起就开始限制大股东的支配权,确立了每位股东,无论性别、信仰、种族如何,只要购买了公司股份,都拥有投票权、参加股东大会的权利;同时,还设立了明确的法规,强化了股东大会的重要性,并规定总裁和副总裁不参加股东大会,而由董事长来主持股东大会。

公司的主要业务,就是把亚洲各地的陶瓷、咖啡、香料、纺织物、茶叶等进口到欧洲,再把一些欧洲的毛织物、象牙、锡铁制品等出口到亚洲,公司的贸易据点遍及欧亚沿海地带。

从17世纪到18世纪,公司都保持着惊人的年均利润率。

——摘编自(日)浅田实<东印度公司》

材料二

明朝的海禁政策迫使海上商业发展为走私贸易,17世纪郑成功从走私商人起家,指挥大船,装备着佛郎机火器,主导了整个东亚地区北自日本、西至大陆、南抵南洋群岛的海上贸易秩序,初来乍到的欧洲商人也要服从其管辖。

他们以妈祖信仰作为精神纽带,以儒家宗族观念作为信用基础,构建起了东亚地区性的海洋商业秩序,但清朝在顺治十八年颁布“迁海令”,使郑氏家族实力大减,最终无法与大陆帝国长期对抗而失败。

——摘编自施展《枢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兴起背景和特点。

(8分)

 

(2)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17世纪郑氏家族构建的海洋商业秩序的不同之处,并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

(8分)

参考答案

1.A【解析】材料表格中的支出总额超过了收入,说明了小农经济之下,农民的生活比较困顿,小农经济的根基脆弱,A正确;材料未体现小农经济中的男耕女织,B错误;支出高是材料中的一个方面的内容,不能概括全部材料,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精耕细作,D错误。

2.D【解析】材料未涉及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不能说明中国近代民族企业是欧风美雨的产物,故A错误;材料“部分手工业行业……开始向机器工业过渡”并不能说明所有传统手工业发展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故C错误;材料“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丝织业……出现了一些现代化的大绸厂”说明近代民族企业在资本主义萌芽基础上发展起来,故D正确。

故选D。

3.D【解析】清朝允许外国商船带出一万斤生丝,这并不是捍卫中国经济主权,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清朝重农的政策,故B错误;允许外国商船带出一万斤生丝,这有利于外国商人,不是“扼杀外部因素”,故C错误;清朝抑制本国商人,优待外国商人,材料“以示加惠外洋之意”体现了天朝上国对外国的“怀柔”政策,故D正确。

故选D。

4.D【解析】“大户”和依附于“私门”的租佃户都必须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这加强了国家对人口的控制,不会导致政局的动荡,故A错误;均田制度推行于北魏,不是东晋和南朝,且材料与均田制无关,故B错误;依附于“私门”的租佃户编定户籍,这不利于豪强地主隐藏人口,不利于庄园经济的发展,故C错误;“大户”和租佃户都编定户籍,打击了士族地主经济,这动摇了士族制度的基础,故D正确。

故选D。

5.B【解析】粮食价格不断上涨是由于人口激增,社会需求量的扩大而造成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C均只是次要原因而非主要原因,所以均不符合题意,排除;当时闭关锁国,不存在粮食出口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6.B【解析】“亦不忘经商、因经商耽搁了进京赶考、为商贾之事”等字眼意在强调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士人们的传统观念,即材料反映了传统观念受到了商品经济冲击,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到经济重心南移和科举考试内容方面的问题,所以选项A、C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学思想的义利观并未发生转变,选项D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7.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手工业者技艺精湛,和对工作的执着,对产品精益求精的追求,由此可知其体现的是古代中国的工匠精神,故B项符合题意;A与材料主旨不符;C材料所述与农业发展无关;格物致知强调的是观察和学习,主张循序渐进,与材料无关。

8.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随着城市的发展,城隍的内涵和职能不断丰富和发展,并被列入国家祀典,拓展了城隍的信仰空间,故C项正确。

A项说法错误,古代中国政府一般在民众观念中注入统治思想的内容,无法体现一致,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儒家和道家思想的融合,无法体现儒道合流影响了市民的日常生活,B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涉及城市管理职能的变化,无法推断出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D项错误。

9.A【解析】题干中提到南宋在江南水上交通发达的情况下,市舶收入很高,这说明南宋地理位置的优越是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故选A;南宋偏安江南,是因为当时金军南下占领了北宋的黄河流域,偏安江南是无奈之举,故B不符合史实;题干里面没有提到南宋财政收入的来源构成,所以没法得出C的结论,故排除C;D与题干无关,故排除。

10.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四则材料都涉及江南地区的耕作方式是“火耕水耨”,是一种原始的耕种方式,故B项正确。

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生存环境恶劣,只有《汉书·武帝纪》中涉及汉武帝惧怕江南的气候环境,A项错误。

民食鱼稻不等于饮食结构单一,C项错误。

四则材料涉及江南地区的耕作方式等内容,与生态破坏严重无关,D项错误。

11.A【解析】“士农工商、各执一业,各人各治所生”说明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这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观念,A正确;B与材料信息不符;C中“社会共识”说法绝对;材料说明的是商品经济发展促使对商人地位认识的变化,不是社会阶层流动加快,D错误。

12.C【解析】材料数据反映了北宋赋税结构中非农业税比例逐渐超过农业税,占主导地位,这说明当时赋税多元化,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不再是农业,故C正确;当时小农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材料不能说明传统经济结构已发生根本性变化,故A错误;材料主旨是反映赋税多元化,不是政府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错误;仅仅凭材料数据不能说明征收赋税多元化促进了经济发展,故D错误。

故选C。

13.C【解析】由上述剪纸作品可以看出第一幅图是展示了牛耕的内容,第二幅则是展示了女织的情形,结合所学男耕女织的相关知识可知,这是体现的自然经济的场景,故选C,而排除AB;题干体现的不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体现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融洽,故排除D。

14.B【解析】材料“迁徙部分官绅地主,没收其地产,由原租佃农民耕种交租”“承认农民开垦荒田”“对地主占田作了一些限制”中这些政策有利于减缓土地兼并,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消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工商业的发展,故C项排除;材料“承认农民开垦荒田”说明D项错误。

15.D【解析】据材料“盐商们需要送运粮食到边关,再从各个封疆大吏的手中换取他们手中的盐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盐引是官方颁发的盐商合法贩盐的凭证,故D正确;材料反映盐商可以贩盐,故不能说明政府控制食盐专营,故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稳定当时的食盐市场的作用,故B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重农抑商政策空前强化,故C错误。

故选D。

16.A【解析】经济方面的新因素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而“雇匠织造”等体现的是资本主义萌芽的雇佣关系,而本题的其他的三个选项均属于商业发展的表现,是均不符合题意的,所以本题只有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17.A【解析】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等字眼意在强调中国古代的城市能起到专制集权的作用,具有专制集权的功能,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官营手工业,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没涉及“重农抑商”政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8.C【解析】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是由于炼铁行业发达、利润高,这是由铁制工具广泛使用推动炼铁行业发展而导致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国家实行抑商政策,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政府严禁私人铸铁,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经济环境造就富豪,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9.C【解析】材料反映了中国南京云锦织造工艺水平高,还是三大名锦之首,在古代中国只有官营手工业才能达到这种水平,所以最有可能生产于官营手工业而非民营手工业、田庄手工业以及家庭手工业,所以只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20.A【解析】其麦“佃户”得收的做法意在提高佃农生产的积极性,这也是政府这样做的意图,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土地利用率的问题也未涉及打击豪强的信息,所以选项B、C不符合题意,排除;保护的是佃农,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1.C【解析】均田制实行的前提是国家掌握大量无主荒地,对这些荒地进行分配,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均田制下露田为国有土地,不得买卖,桑田可世代相传,但限制买卖,所以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农民不但需向国家缴纳赋税还得服兵役徭役等,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2.C【解析】“土地之神、五谷之神”等字眼体现的是我国古代对农业的重视,即反映了我国古代是以农业为立国之本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出重视祭祀的信息,也未涉及小农经济的特点,所以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农业与国家的关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3.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主张使许多原来依附于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他们,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成为国家的编户,壮大自耕农队伍,C项正确。

该主张的实施主要是针对地方官吏在征派时的作弊行为,增加国家税收,与抑制土地兼并无关,A项错误。

消除一说错误,B项排除。

该做法使得国家财政收入增加,赋役的来源扩大,削弱了豪强地主的经济实力,并没有催生新的社会阶层,D项错误。

24.B【解析】取消所谓的“贱民”的贱籍而统一编入正册既有利于促进社会流动又有利于统治秩序稳定,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彻底否定”的说法过于绝对,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统一编入正册是加强了农民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一举措并不能改变传统“因业而贱”的职业观,选项D不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