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德育于活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10027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寓德育于活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寓德育于活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寓德育于活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寓德育于活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寓德育于活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寓德育于活动.docx

《寓德育于活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寓德育于活动.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寓德育于活动.docx

寓德育于活动寓德育于活动寓德育于活动,让德育回归生活”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在“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科书(鲁美版)的开发与应用”实验研究中,由我校组织实施的立项子课题“寓德育于活动,让德育回归生活”教学策略的研究,自2006年12月立项后,课题组成员围绕课题的研究目标,勤奋工作,刻苦钻研,大胆实践,充分联系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以“生活化、活动化”的学校德育对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引导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充分联系学生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发展学生的评判能力、自我教育能力,提高他们道德认识的水平和道德修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打下基础;努力培养发展学生的道德智慧,即能根据具体的情境、场合和对象选择和创造灵活的、个性化的言行方式去实践伦理道德规范,表现出相应的道德行为。

经过本课题组全体人员两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圆满完成了该课题研究方案所确立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现将课题基本情况和研究成果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思想政治素质”是人最重要的素质。

现代学校教育应立足于人的整体生命的塑造和健康人格的培养,而德育是构成、主宰、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成长进而获得幸福人生的决定性因素,倘若失去了德性的生长,那么人的生命的其他部分发展都会受到限制。

现代社会信息和物质急剧膨胀,一方面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产生了因过分追求物质和个性解放而带来的“文明危机”,使一些应有的道德规范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反思现行的学校德育,事实上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朱小蔓教授在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一文中说:

道德教育人为、表浅化、孤立、封闭化,道德课程知识化单项灌输多,个体选择少;道德教育僵化而少活力,实效性不够,缺少魅力;德育未能成为有助于人生命发展、生活质量和精神心灵成长的工作”这一切学校德育弊端引起了许多有识志士的深深忧虑。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切实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要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校内外教育相结合,切实加强实践活动。

”德育工作要从“天上降到地上,从天边拉到身边”,要实施真正的德育,要在德育的思想观念、途径方法、措施做法上作深入探索、改革,从实效出发,走生活化、活动化的德育之路才能真正收到一流的德育工作实效。

内容、方法、途径,切实提高德育实效。

为此,我校开展“寓德育于活动,让德育回归生活”教学策略的研究,并以此为突破口,探索寻求一条切实有效的学校德育之路。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概念界定:

1、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是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宗旨的综合课程。

课程标准指出:

“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它实践活动。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

“儿童的社会生活是他的一切训练或生长的集中或相互联系的基础。

”肖洛霍夫曾说:

“生活总是用自己的不成文法支配着人类”。

他们都认为教育活动要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为生长点,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融合。

教育家陶行知吸取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思想提出“生活即活动”、“社会即学校”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活动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认识和能力发展主要是在活动和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儿童在自由活动的过程中进行感知、体验、学习、提高,教育从儿童当前的实际需要出发,因而具有实效性。

学生的德育过程,同样需要在活动实践中内化道德认识,并在实践中外化成道德行为。

2、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

“生活化”:

即拓宽德育途径,改革德育方法,对德育内容适当充实调整,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背景,从学生熟悉的学校、家庭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从学生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中去选取,使德育内容“小、近、实”,(相对于传统德育内容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假、大、空”问题而言),使学校德育贴近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符合学生发展需要。

“活动化”:

是一种以实际生活为载体,以实践体验为途径,以主体发挥为方式,以情感培养为核心,以学会正确处理自然、人、社会关系,不断内化个人品德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教育模式。

即在现代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通过确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化的思想,构建和形成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化的目标内容、途径方式、评价标准等,将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学生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之中,在教师的组织、协助及学生间协作、互助下,学生在生活实践活动过程中充分体验,在体验中逐步丰富生活的知识经验,形成规范健康的行为,促使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整体构建,为使他们将来人人成为合格公民打下坚实基础的实践活动和方式。

三、课题研究的假设和研究目标:

(一)课题假设: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寻求“活动化、生活化”的德育内容方式,创新教育方法,开拓新的德育途径,可以创设使小学生形成良好行为道德的氛围,提高小学德育效果。

(二)研究目标:

1、联系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以“活动化、生活化”的学校德育对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引导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联系学生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发展学生的评判能力、自我教育能力,提高他们道德认识的水平和道德修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打下基础;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德育生活化、活动化的理论研究。

在充分占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较为系统的学习、思考与梳理,对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内涵、特质、价值观、学生观、活动观及德育生活的原理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建构起小学德育生活化、活动化的理论框架。

2.研究小学德育生活化、活动化的实践路径。

从关注学生个体生存与发展的角度,突出德育的“生活”、“活动”特性,体现德育方法的实践性,德育途径的开放性。

3.研究和增补大量有关青少年生活中典型、敏感与棘手的内容,从贴近和关注受教育者的个体生命和现实生命出发,构建出能体现社会要求的观念、规范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的,并能适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受教育者所需要的德育内容系列。

4.提炼出小学德育生活化、活动化的几种实践操作模型。

在具体的实施中,分学科教学中的生活德育,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生活、活动教育,班级管理中的生活、活动化教育,班队活动中的活动与生活德育等方向展开研究。

5.研究德育活动化的综合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让孩子们在体验、探索和合作游戏过程中自主的学习,研究以日常生活事件为话题,用主题活动或游戏的形式,寓德育于活动中,赋予活动更深刻的内涵。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1、实验法:

根据实验研究需要,在相关年级确定实验班,通过控制自变量(内容形式“生活化”、具“活动性”教育,如组织学生参加有关活动等),来观察应变量(这种德育的效果)。

从而来探索生活化、活动化的德育内容方式等。

2、调查法,观察法:

采用问卷、座谈、观察等形式搜集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3、经验总结法:

对实验过程中的资料和积累的经验不断进行总结,寻找规律,进行理性升华。

五、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经过三年多的试验和研究,本课题初步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根据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特点,围绕本阶段研究的主题内容,我们开展了下列工作。

1、学校德育活动化、生活化课题的建构与研究。

课题研究小组的研究始终贯穿于学生的学校生活中的。

无论是课堂生活还是其余校园生活,都抓住“教育环境”、“教育活动”、“教育评价”三大变量去进行研究。

改善教育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值得生活于其间的世界。

教育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心理环境、人文环境等多个层面。

物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往往构成学校的精神文化环境。

学校不断加强环境建设,让每一块墙壁说话、育人,张贴名人警语,征集凡人格言,进行金银铜牌的争夺,注意班级文化、板报的布置等,以丰富的内容,新颖的形式吸引学生的眼光,滋润学生的心田。

心理环境常常是内隐的、无形的、“弥漫”式的,它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尤其是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

课题小组通过建立金银铜牌评比机制、心理咨询台、知心话悄悄说等形式,以形成正确向上的氛围,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积极、乐观的因素,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改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他们自己的世界中亲历与实践。

“活动性”是人的本质特征,但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对人的生成具有相同的意义与价值。

传统教育中那种由成人规划、听命于成人摆布的受动式活动对学生的自我构建、自我生成意义就不大。

让学生不仅仅要经历“颈部以上的活动”,因此我们不断改善活动过程,让活动成为孩子们熟悉的、喜欢的、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活动,让孩子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比如我们开展的“我和文明有个约定”活动,班级通过争夺“读书卡”、“路队卡”、“活动卡”,一周累计后兑换金银铜牌,学生们在竞争中愉快的接受这种集体评价方式,鼓励和激发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文明集体在争卡夺金活动中形成。

改革教育评价,以评价促发展。

以往的教育评价重甄别与选拔功能,评价的主要内容常常侧重学生的认知能力或水平,评价的主体常常是教师,评价的方式往往比较单一。

在小课题的研究中,我们首先把评价的主体改变成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的结合。

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有一种反省的意识和能力,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其次,把评价的内容扩展为学生的精神面貌、情感态度的发展为主体内容,给予不断的激励和鼓舞。

第三,在评价的过程上,主张采用纵向性和个体化评价。

即从评价促进发展这一功能出发,不作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横向比较,而是让学生在自己的过程性成长中作纵向比较,以不断地得到自我认可,确定新的发展目标。

能使学生体验成功,获得快乐。

2、课队相互贯通,加强实践体验,提高道德素养。

新的世纪,对于人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小学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为了增强儿童品德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切实地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学素质打好基础,开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同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都知道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而少先队活动恰恰符合这个要求,因此,我校把思品课与少先队活动紧密结合,作了一点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就“课队相互贯通,加强实践体验,提高道德素养”做一下汇报。

(一)富于饱满热情,关注学生成长。

我们深知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

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因此,我校少先队特色活动与思想品德课结合教育的热情非常高。

如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日快乐”,本单元通过“祝你生日快乐”、“快乐的国庆节”、“过去的故事”、“红领巾的故事”这四课的教学,让学生知道新中国诞生的过程,了解革命故事,从而感受新中国诞生的来之不易,引发热爱祖国之情。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结合全国上下纷纷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1周年举行各种活动的同时,我校将“民族精神”教育全校推广,开展了以“铭记抗战烽火,传承民族精神”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学校组织部分青年教师和队干部来到了青岛市博物馆,参观了在那里展出的“为了伟大的胜利”青岛市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1周年展览。

展示的300多张照片和当时抗击日军的步枪、土枪、红缨枪、大刀等实物,击醒了在场每一位教师和队员的民族意识。

全校开展了“七个一”活动,即了解一个抗日战争故事;观看一部抗日战争影片,浏览网络中的抗日战争资料,办一份抗战手抄报,写一篇抗战征文,参加一个课题研究,举行一次主题中队会。

我还以大队集会的形式开展了“革命故事、演讲比赛”。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队员们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唤醒民族意识,击醒奋发向上之心。

(二)紧抓有利时机,内化道德品质。

2008年我国举办奥运会,全市上下掀起了“我做奥运小主人”的热潮,形成了“奥运我有责,人人做贡献”的浓厚氛围,这正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良好时机。

尤其是我校地处李沧区北山,学校周围正在进行李村公园修建、李村河改造、东西大村拆迁这三项大工程,环境较乱,对学生进行文明教育更是当务之急。

抓住这一时机,结合品德课二年级下册“春天的种植”、四年级下册“在公共车上”、“家乡的变化”等内容,我校打出了“积极行动起来,做文明的小主人,做奥运主力军”的旗帜,以“手拉手创文明,红领巾在行动”为主题在学校和社区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利用宣传单、黑板报向附近的居民宣传创城的重要性;对社区周边的小广告和垃圾进行清除;用照相机将身边的一些文明行为和不文明行为拍摄下来,以宣传报的形式展示出来;参加植树活动;奥运征文、手抄报比赛等等。

虽然这些活动占据了大家很多的休息时间,但为“奥运”作出了自己的贡献,队员们感到无比自豪。

丰富的活动,使思品教学的力度进一步加大,真正寓思想教育于活动之中,少先队员更富于朝气。

思品课与少先队建设相辅相成,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活力,为队员思想、道德认识的继续提高注入了新的催化剂。

(三)加强实践体验,提高道德素养。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健康生活每一天”,中的“暑假怎样过”这一课,目的是让学生合理安排假期生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获得提高。

为了落实这一教学目标,真正达到课程标准中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这一内容标准。

我校结合李沧区教体局提出的“万名学生进社区,千名教师进万家”的活动主题,提出了“活动在社区,快乐在社区,收获在社区”的口号。

作为少先队辅导员,我深知: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有助于发展其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当然要想活动收到实效,明确活动目标,精心设计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在设计方案时,我校不仅考虑到学校和社区的实际情况,还要适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活动的形式要活泼有趣,让学生愿意积极参与;活动的内容要科学有效,使学生可以从中学到方法、获得知识、得到体验。

假期中学校的小交警顶着烈日多次与交警大队合作,走上街头发放交通安全法规材料,协助指挥交通,为的是提高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识;我们和城管一起清除楼道里的小广告,为的是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我们和队员们一起到图书馆里读书,为的是让队员们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组织队员到幼儿园里体验当一日小老师,为的是让他们懂得道理、得到锻炼我们的活动受到上级领导和社区居民的高度赞扬,学校获得了李沧区“万名学生进社区,千名教师进万家”社区活动优秀组织奖,还在全区的社区活动总结会上做了经验报告。

(四)开展创新活动,提高教育效率。

带领队员们将传统的活动创新,是我校的一大特色。

近两年“创建节约型社会”是现在大家关注的热门问题,品德教材中也有相关教学内容,如:

山东美术出版社一年级下册的“我有一双小巧手”、四年级下册的“绿色小卫士”、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生活中的小创造”等等。

结合这些内容我们在校园内,社区里发出了“全体动员,人人行动,共建节能型社会”的号召,让队员们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做起,树立节约意识。

学校组织开展了“26度空调节能行动”、“小调查,大收获用水用电情况统计、分析”、“梦想在我心中,创造在我手中变废为宝制作”、“家庭节能,现在出发节能知识竞赛”、“楼道里的节能个性标语设计大赛”、“节能生活方式创意写作大赛”、“人人节能,家家有福春节送福送节能窍门”、“变废为宝DIY时装表演”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队员们经历了观察比较、收集资料、合作交流等多种体验,通过体验队员们不仅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质,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学生带动家庭,家庭带动社区,树立节约意识,建设节约文化、倡导节约文明。

这项活动还在刚刚结束的青岛市“魅力少先队”评选中获得了“社区少先队特色中小队”的称号。

(五)重视教育科研,加强理论指导。

优秀的活动,需要理论的指导,将活动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会使今后的工作更富有特色。

在课队结合、加强实践的同时,我校组织教师在实践中反思,在实践中发展,不断产生新经验、新认识,从而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工作,使“道德情感”、“理智情感”渐渐渗入了队员们的心中,队员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有效地促进了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养成。

在课程改革快速推进的今天,如果能充分发挥少先队的作用,把少先队活动和“课改”结合起来,使它们相辅相成,共同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改”对少先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带来了新的机遇,课队相互贯通,不失为全面提高队员的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3、挖掘了“活动化、生活化”的德育内容。

如何解决新时期出现的新问题,成了德育工作的焦点。

本课题组做了以下研究:

1、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和训练。

应该说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是学生行动的准则。

它的目的在于加强对小学生的基本道德教育和文明行为的训练,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为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便是我们实施规范化教育和训练的内容。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虽然内容较多,但它作为一个全国的纲领性文件不可能订得太细。

我们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使规范更加具体化、细目化。

把原则的条文分解成实在的、具体的细目,便于实行。

例如,“尊敬老师”这一条。

对于小学生来说,“尊敬老师”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怎样做才叫尊敬老师呢?

我们可以把“尊敬老师”分解细目化,使之更具体、形象、直观,可以分解成:

(1)看到老师,要主动敬礼,并说“老师好!

(2)回答老师的问话要起立,语气要和气、亲切等等。

当然,细目化并非是琐碎化,我们在细目化的过程中注意教育的系统性,力争使之既具体又系统,以便于教育效果的整体升华。

2、由防守型管理向学生主动的道德需求转化。

现在,班主任和政教处的管理主要是一种防守型管理,如抓在教室、走廊打闹的,乱仍果皮、纸屑的对学生的道德行为是罚得多,奖得少;灌输得多,内化得少。

自制力差是学生的共同特点,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对学校教师的约束没有认同,没有感知。

学生只有将外在约束内化为自己的道德需求时,产生的行为才是长期的、稳定的。

本课题组认为处罚不是目的,自律才是真正的提高。

在此向大家讲一个案例:

有一位5年级男同学上学迟到,上课睡觉是家常便饭,每次考试成绩在班里都是倒数,父母对他也不抱希望。

进入六年级,就像换了一个人,每天早早起床,上学唯恐迟到,父母纳闷,于是问孩子什么原因使她有了这样的变化,孩子的回答是:

班主任每天都比我们去得早,我可不能迟到,不能给班级扣分,让班主任丢脸。

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已经内化为这位男生的主动行为。

不再需要父母老师的督促,学习成绩也直线上升。

这位六年级班主任老师在激发学生内在的道德需求上很有办法,当然,以身作则也是至关重要的。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的发展变化,德育的内涵在不断地丰富,外延在不断地扩大。

激烈竞争的社会,使学生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心理问题已引起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中的心理素质的要求日益突出。

所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新的内容,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考试、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乐观、勤奋、宽容、合作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教育是无止境的,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润物细无声”的工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育人事业。

学校德育工作如何应对新时期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是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解决这一课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以信心与忠诚不断探索、不断改进。

六、研究工作的思考与得失经过努力,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逐步形成了“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科研机制,形成“教研专题化、课题行动化、实践反思化”的特色,加强了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服务力度。

在寓德育于活动,让德育回归生活课题的实施阶段,围绕课题研究计划,我校通过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德育管理、活动、交流教育网络平台;探索“学校、家庭、社区”互动育人的德育课堂教学新模式;建立合力育人机制,进一步完善家长学校等三大方面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积极为学生创造走出去的机会,开展了风多彩的少先队活动。

受到社区、家长好评,学生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

教师提高了科研能力,有了自己的品德课程教学模式,并且撰写优秀论文,开展主题讲座,极大的拓展了教育资源。

在这三年的研究实践中,我校在德育、品德教学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被评为李沧区德育先进、青岛市红旗大队、李沧区雏鹰大队、李沧区优秀雏鹰中队等称号,并在市、区组织的各项大型活动中获得一、二等奖的好成绩。

在品德教学方面多名教师执教市区公开课、研究课多节,参加撰写的国家级、省级、市级的论文多次获奖。

“寓德育于活动,让德育回归生活”教学策略的研究工作报告我校全国“十一五”科研课题“寓德育于活动,让德育回归生活”教学策略的研究于2007年9月通过中国教育学会使医务科研课题“生活化、活动性、探究式”小学德育课程创新教学实验研究总课题组的评审认定,同意立项研究,研究周期为三年。

三年来,在各位专家的精心指导下,在区教研室、教科室的科学管理和大力支持下,在课题研究人员的潜心研究下,于2009年7月结束研究工作。

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现将该课题的研究工作情况向各位专家、领导做一汇报:

一、研究的主要过程和活动:

第一阶段:

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06年12月至2007年1月)1、成立“寓德育于活动,让德育回归生活”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组;2、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研究制度;3、邀请市、区教科所领导和专家论证课题研究方案;4、根据课题内容,采用文献法查阅一定量的相关课题资料,组织课题组人员参加理论学习和培训活动;5、召开课题组全体成员会议,统一思想,确立目标,合理分工;6、针对学校、社区现有的资源文化和德育现状进行梳理,对照课题研究的内容、目标和重点,进一步完善和修订课题研究计划;7、建立“寓德育于活动,让德育回归生活”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管理档案。

第二阶段:

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07年2月至2009年4月)1、选取品德与社会(生活)的课堂教学、学校、社区德育文化的拓展延伸和学生德育活动开展的现实情况为研究对象。

2、召开课题组全体成员会议。

(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组会议,针对课题研究阶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交换看法,对下一步课题研究的打算和计划做出安排;向课题组成员推荐阅读书目,布置课题组成员的读书任务,做好读书笔记;组织课题组教师结合课题研究的侧重点,督促课题研究论文和实验报告的撰写情况等。

)3、参加市、区教科所举办的课题主持人培训。

(积极支持课题组骨干教师参加市、区教育科研部门举办的各种培训活动,以提高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积极地投入到课题的研究中去。

)4、邀请青岛市教科所科研专家为课题研究顾问和指导。

5、分步骤、分阶段、分年级,从课堂到课外,从活动到生活,将品德课与德育活动、少先队活动有机的整合,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试验探索,如:

爱国主义教育、爱心教育、生命教育、绿色环保活动、节能大行动、红领巾体验活动等等,大大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6、通过家长访谈、座谈、报告会、调查问卷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7、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和反思。

(结合课题研究的内容和课题研究过程中自身的经历、体验、感悟、思考和实践,鼓励课题组成员积极撰写课题研究的教育教学随笔、个案、案例、论文等。

)8、分别于2007年11月和2008年11月召开了2次课题阶段性总结大会,并撰写了阶段性总结报告。

第三阶段:

课题研究总结阶段(2009年5月至2009年7月)1、整理、统计课题组成员教育科研获奖或发表情况(论文、课题、奖励等);2、根据课题研究的过程和经历,积极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做好结题准备;3、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成果进行鉴定。

二、取得的成果:

1、编写了德育校本教材北山小学文明礼仪教育读本影视教育。

2、优秀论文及课例:

纪海英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探索获省百佳论文二等奖纪海英在品德与生活课、中进行创造教育获省教科研论文二等奖纪海英执教区公开课奇妙的彩虹李春霞论文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