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册同步练测试题1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10003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上册同步练测试题1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二语文上册同步练测试题1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二语文上册同步练测试题1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二语文上册同步练测试题1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二语文上册同步练测试题1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上册同步练测试题12.docx

《高二语文上册同步练测试题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上册同步练测试题12.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语文上册同步练测试题12.docx

高二语文上册同步练测试题12

第一单元单元练测

建议用时

实际用时

设定分值

实际得分

150分钟

150分

第Ⅰ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对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惬意/趔趄粗犷/旷野叨扰/叨陪杠铃/力能扛鼎

B.甄别/缜密玷污/粘贴狼藉/枕藉潦倒/烟熏火燎

C.揪心/归咎蛰伏/蜂蜇标识/卓识钟磬/罄竹难书

D.赎罪/戍守教诲/晦涩倾轧/轧帐百舸/枝柯扶疏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针对一些不规范的汽车租赁公司为节省成本而租用私家车作为出租车辆的行为,保险公司规定,私家车上路参与经营的,一旦发生事故不与理赔。

B.“好奇号”在火星上发现了古河床遗迹,在盖尔殒石坑北部边缘有许多已经聚合成砾岩的碎石,据推测这些碎石应该是湍急的河水带来的。

C.在这样一个个体化、陌生化的时代,若要消除“冷漠孤独”的社会症候,纾解道德焦虑,培养信任机制,良好的道德想象力培养是达成这一切的基础。

D.共和国的光辉历程召示我们,一个国家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而且要有强大的国防实力——富国与强军,不可或缺。

3.在下列句子横线处填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母亲的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最低限度的,在她猝然逝去之后,深深地刺痛着史铁生的心,让他长时间难以释怀。

(2)在被父亲粗暴地砸碎了那些葫芦之后,清兵卫变得多了,尽量掩饰住自己那些新奇的爱好,不再随意地把自己喜好的东西拿出来。

(3)开放性网络给人们交流思想提供了较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一些于网络的“情绪性言论”,有时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很大,需要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A.祈求乖觉蔓延

B.祈求乖巧漫延

C.乞求乖觉漫延

D.乞求乖巧蔓延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今有很大一部分人,一旦事业取得成功,常会感恩于当年师长的耳提面命,因而生出报答之心,实在令人赞赏。

B.大学生梁博在“中国好声音”年度最后对决中,不孚众望,一举击败对手吴莫愁,摘取了“中国好声音”年度好声音的桂冠。

C.延安双层卧铺客车追尾起火,造成多人死伤,事故发生一周以后,有关部门痛定思痛,决心尽快取消卧铺客车的营运。

D.马布里虽然已经快四十岁了,但在CBA赛场上的表现依然是目无全牛,常凭借一己之力使北京队摆脱困境,获取胜利。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开始阶段,由于对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自然环境认识不很清楚,导致了部分搜救队员一度迷失在层峦叠嶂之中,劳而无果。

B.政府部门在行使公共权力出台公共政策解决公共问题时,不能凭个人喜好决策,否则必将导致政策公信力的动摇甚至政府决策的失败。

C.部分游客向华山景区管委会提出了质疑,要求退票,并封堵了华山景区的入口,造成管委会接送游客下山的班车无法正常运行。

D.“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完成,体现了广大科技工作者、航天员、干部职工和解放军指战员的心血和智慧。

二、(9分,每小题3分)

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意境

杜道明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就是有意境,意境既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内涵、传统风格和特色的核心,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境界。

“意境”是一个由“意”和“境”相结合的美学范畴,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

其中“意”指人的思想感情,“境”指客观现实环境,意境就是人在审美过程中主客观的高度统一,是由客观景物的客观诱发而在人们头脑中产生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也是一种情景交融,神、形、情、理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意境的基本特征是,以有形表现无形,以物质表现精神,以有限表现无限,以实境表现虚境,使有限的具体形象和想象中的无限丰富形象相统一,使真实景象与它所暗示、象征的虚境融为一体。

中国古典园林在处理时空的问题上,与诗画有相通之处。

由于园景和诗境、画境一样,在美学上共同追求“境生于象外”的艺术境界,因此这三者都具有以有限空间描写无限空间的艺术创作原理。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尤其是江南私家园林艺术,是在有限的空间里,以自然界的砂、石、水、土、植物、动物等为材料,创造出幻觉无穷的自然风景的艺术景象。

园林的意境和风貌主要取决于造园家的文化素养,这也许是许多名园出自文人画家之手的原因。

而著名的造园家几乎都工于绘画,擅长诗赋。

在造园过程中,诗赋、绘画艺术的合理运用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这就使园林艺术和山水画、田园诗建立了密切关系。

园林的山水布局、建筑及小品的安排,以及花木栽植,往往借用山水画论,而风景主题的意境构思、匾额、楹联等,又常常受到山水田园诗的启发。

这种特殊的关系使中国古典园林每每散发出浓浓的诗情画意。

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每逢月夜,皓月当空,月光、灯光、湖光交相辉映,月影、塔影、云影融成一片,有说不尽的诗情画意。

因此,中国古典园林被誉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

但园林的意境与诗、画又有不同,诗画的意境是借助于语言或者线条、色彩构成的;而园林的意境是借助于实际景物与空间构成的。

不过在美学上三者又有共同之处,即都追求境生象外,情景交融。

中国历代园林的设计者和建造者,因地制宜,别出心裁地营造了许多园林,虽然各不相同,却有一个共同点:

游览者无论站在园林中的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整的图画。

中国古典园林十分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也正是为了营造诗情画意的意境。

而要充分领略园林“入诗”“入画”的意味,就不仅要熟悉中国古典园林的常见手法和布局,还要用心体会风景背后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选自《新华文摘》2012年第3期)

6.下面对中国古典园林中“意境”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是主观,“境”是客观;二者在审美过程中高度统一,但“境”为“意”服务。

B.园林艺术营造中,化实为虚,虚实统一,使真实景象与所暗示、象征的虚境融为一体。

C.它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内涵、风格和艺术特色的核心,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境界。

D.古典园林意境的营造,取决于造园家的艺术修养,尤其是绘画、诗赋等方面的修养。

7.对文中“中国古典园林在处理时空的问题上,与诗画有相通之处”一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园林艺术的创造与诗境、画境一样,都追求因“境”而生的丰富想象空间。

B.园林艺术在艺术追求方面,其原理与诗歌和绘画创作所追求的原理是相通的。

C.没有诗歌创作和绘画创作的基础,要想营造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几乎是不可能的。

D.园林的布局和手法往往要借助于诗歌、绘画的创作理论,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8.下面对文意的分析和概括,正确一项是()

A.中国古典园林特别讲究意境,这种审美情趣在当今园林设计中已经大大被弱化。

B.中国古典园林被誉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是说中国古典园林充满了诗情画意。

C.诗画的意境借助语言或者线条、色彩构成,园林的意境借助实物、时间和空间。

D.本文论述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古典园林在营造上面对诗歌、绘画理论的借鉴。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张起岩,字梦臣。

其先章丘人,五季避地禹城。

高祖迪,以元帅右监军权济南府事,徙家济南。

幼从其父学,年弱冠,以察举为福山县学教谕,值县官捕蝗,移摄县事。

久之,听断明允,其民相率曰:

“若得张教谕为真县尹,吾属何患焉。

”中延祐乙卯进士,首选,除同知登州事,特旨改集贤修撰,选为监察御史。

中书参政杨廷玉以墨①败,台臣奉旨就庙堂逮之下吏。

丞相倒剌沙②疾其摧辱同列,悉诬台臣罔上,欲置之重辟。

起岩以新除留台,抗章论曰:

“台臣按劾百官,论列朝政,职使然也。

今以奉职获戾③,风纪解体,正直结舌,忠良寒心,殊非盛世事。

且世皇建台阁,广言路,维持治体,陛下即位诏旨,动法祖宗。

今台臣坐谴,公论杜塞,何谓法祖宗耶!

”章三上,不报。

起岩廷争愈急,帝感悟,事乃得释,犹皆坐罢免还乡里。

迁中书右司员外郎,改燕王府司马,拜礼部尚书。

宁宗崩,燕南俄起大狱,有妄男子上变,言部使者谋不轨,按问皆虚,法司谓:

“《唐律》,告叛者不反坐。

”起岩奋谓同列曰:

“方今嗣君未立,人情危疑,不亟诛此人,以杜奸谋,虑妨大计。

”趣有司具狱,都人肃然,大事寻定。

中书方列坐铨选,起岩荐一士可用,丞相不悦,起岩即摄衣而起,丞相以为忤己。

转燕南廉访使。

搏击豪强,不少容贷,贫民赖以吐气。

右丞相别里怯不花④为台臣所纠,去位。

未几再入相,讽词臣言台章之非,起岩执不可,闻者壮之。

俄拜御史中丞,论事剀⑤直,无所顾忌,与上官多不合。

诏修辽、金、宋三史,充总裁官。

史官有露才自是者,每立言未当,起岩据理窜定,深厚醇雅,理致自足。

史成,年始六十有五,遂上疏乞骸骨以归,后四年卒。

谥曰文穆。

(选自《元史·列传第六十九》,有删改)

【注】①墨,贪污。

②倒剌沙,人名。

③戾:

罪。

④别里怯不花,人名。

⑤剀(kǎi):

切实。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即位诏旨,动法祖宗法:

法令

B.丞相倒剌沙疾其摧辱同列疾:

痛恨

C.趣有司具狱,都人肃然趣:

催促

D.右丞相别里怯不花为台臣所纠纠:

检举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台臣奉旨就庙堂逮之下吏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B.起岩以新除留台

忽魂悸以魄动

C.帝感悟,事乃得释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D.无所顾忌,与上官多不合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1.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张起岩“论事剀直,无所顾忌”风格的一组是()

①今以奉职获戾,风纪解体②何谓法祖宗耶

③起岩廷争愈急④搏击豪强,不少容贷

⑤起岩执不可⑥起岩据理窜定

A.①③⑥B.②④⑤

C.③④⑥D.①②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起岩刚二十岁就踏入仕途,在代管县里的行政事务时深得民众拥戴,后因进士考试中的出色表现得到皇帝赏识,进入朝中任职。

B.因受杨廷玉案牵连,张起岩虽据理力争,得到皇帝的理解,但仍被罢免还乡,后来才得以升迁,逐渐受到重用。

C.宁宗去世时,突然发生燕南诬告官员叛乱事件,张起岩力主严惩诬告者,对稳定当时的局势起了良好的作用。

D.张起岩性格刚直,不阿附上级,不苟同他人,不顾及情面,担任过许多重要职务,在政治和史学上都作出了贡献。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台臣按劾百官,论列朝政,职使然也。

(3分)

(2)章三上,不报。

(2分)

(3)方今嗣君未立,人情危疑,不亟诛此人,以杜奸谋,虑妨大计。

(5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两个小题。

(8分)

过融上人兰若①

綦毋潜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注】①融,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和尚的住所。

(1)诗的前两句的细节描写耐人寻味,请分析其妙处。

(4分)

(2)末句中的“钟声连翠微”五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请简要赏析。

(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庄子《逍遥游》)

(2)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

见贤思齐焉,。

(《〈论语〉十则》))

(3),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

,知来者之可追。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五、(12分,每小题4分)

16.在下面文字中的画线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使整个段落语意连贯,逻辑严密。

冬天的阳光是温暖的。

①寒冷的缘故,②人们更加珍惜难得的阳光。

冬天③没有春天的明媚,夏天的繁茂,秋天的丰实,可那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银装素裹的景色,却是无比纯洁而苍茫的。

于是我想,作为每一个常人,④总是生活在“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之中,就很容易忘乎所以,迷失自我。

⑤养成习惯在雨雪纷飞的境界中,从“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的体悟中,才能真正懂得人生的滋味和应有的价值。

17.请用反问句为下面的这则新闻评论补写一句收尾的话。

(不超过30字)

2011年5月13日,故宫博物院负责人来到北京市公安局,向快速侦破故宫失窃案的市局有关部门赠送锦旗,锦旗上写着“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不料将“捍”错写成了“撼”,令人望之瞠目。

故宫相关人士此后的辩称更让人叹惋,说是为了显得“厚重”才选用了“撼”字。

已有权威语言学专家指出这两个字绝不能“通假”,一个字的错用,姑且置之一笑,然而,

18.仿照已有句子,在横线处补写新的句子,要求句式和修辞手法与已有句相同。

注意结合自己的阅历和感悟,符合生活实际。

童年的炊烟纯洁,是一张糖纸,有些甜蜜;少年的炊烟忧郁,是一个青果,有些苦涩;青年的炊烟缭乱,是一首朦胧诗,有些迷茫;中年的炊烟,,;老年的炊烟,,。

六、(18分)

本题为选做题,须从所给

(一)

(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七里茶坊(节选)

汪曾祺

天已经很黑了,房顶上的雪一定已经堆了四五寸厚了,我们该睡了。

正在这时,屋门开处,掌柜的领进三个人来。

这三个人都反穿着白茬老羊皮袄,齐膝的毡疙瘩。

为头是一个大高个儿,五十来岁,长方脸,戴一顶火红的狐皮帽。

一个四十来岁,是个矮胖子,脸上有几颗很大的痘疤。

戴一顶狗皮帽子。

另一个是和小王岁数仿佛的后生,雪白的山羊头的帽子遮齐了眼睛,使他看起来像一个女孩子。

——他脸色红润,眼睛太好看了!

他们手里都拿着一根六道木二尺多长的短棍。

虽然刚才在门外已经拍打了半天,帽子上、身上,还粘着不少雪花。

老刘小声跟我说:

“是坝上来的……。

是赶牲口的,——赶牛的。

你看他们拿的六道木的棍子。

”随即,他和这三个坝上人搭起话来:

“今天一早从张北动的身?

“是。

——这天气!

“就你们仨?

“还有仨。

“那仨呢?

“在十多里外,两头牛掉进雪窟窿里了。

他们仨在往上弄。

俺们把其余的牛先送到食品公司屠宰场,到店里等他们。

“这样天气,你们还往下送牛?

“没法子。

快过年了。

过年,怎么也得叫坝下人吃上一口肉!

”他们把粑粑头放在火里烧了一会,水开了,把烧焦的粑粑头拍打拍打,就吃喝起来。

我们的酱碗里还有一点酱,老乔就给他们送过去。

“你们那里今年年景咋样?

“好!

”高个儿回答得斩钉截铁。

显然这是反话,因为痘疤脸和后生都噗嗤一声笑了。

“不是说去年你们已经过了‘黄河’了?

“过了!

那还不过!

老乔知道他话里有话,就问:

“也是假的?

“不假。

搞了“标准田’。

‘啥叫‘标准田’?

“把几块地里打的粮算在一起。

“其余的地?

“不算产量。

“坝上过‘黄河’?

不用什么‘科学家’,我就知道,不行!

”老乔向我解释:

“老刘说的是对的。

坝上的土层只有五寸,下面全是石头。

坝上一向是广种薄收。

要求单位面积产量,是主观主义。

老乔把烟口袋递给他们:

“牲畜不错?

“不错!

也经不起胡糟践。

头二年,大跃进,大炼钢铁,夜战,把牛牵到地里,杀了,在地头架起了大锅,大块大块煮烂,大伙儿,吃!

那会吃了个痛快;这会,想去吧!

——他们仨咋还不来?

去看看。

高个儿说着把解开的老羊皮袄又系紧了。

疸疤脸说:

“我们俩去。

你就甭去了。

“去!

他们和掌柜的借了两根木杠,把我们车上的缆绳也借去了,拉开门,就走了。

听见后生在门外大声说:

“雪更大了!

老刘起来解手,把地下三根六道木的棍子归在一起,上了炕,说:

“他们真辛苦!

过了一会,又自言自语地说;“咱们也很辛苦。

老乔一面钻被窝,一面说:

“中国人都很辛苦啊!

“过年,怎么也得叫坝下人吃上一口肉!

”我老是想着大个儿的这句话,心里很感动,很久未能入睡。

这是一句朴素、美丽的话。

半夜,朦朦胧胧地听到几个人轻手轻脚走进来,我睁开眼,问:

“牛弄上来了?

高个儿轻轻地说:

“弄上来了。

把你吵醒了!

睡吧!

他们睡在对面的炕上。

第二天,我们起得很晚。

醒来时,这六个赶牛的坝上人已经走了。

(有删改)

19.小说第一节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请简要概括。

(4分)

20.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

请简要分析。

(4分)

21.小说中说“中国人都很辛苦”;结合全文看,为什么这么说?

(4分)

22.有人认为小说《七里茶坊》中写的“那些人”,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支柱。

结合选文,试做探究。

(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永远的陈寅恪

富有诗人气质的陈寅恪,本是一个纯正的学人。

他学问广博、精深,在宗教、史学、语言、人类学、校勘学、文学上的建树颇高,尤以中古史的研究卓尔不群。

1902年,十三岁的陈寅恪随兄陈衡恪留学日本,后赴美在哈佛学习梵文、巴利文,1921年又赴德国,在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梵文和其他东方古文字学。

他留学十多年却没有获得博士学位。

1925年,吴宓拟请陈寅恪为国学研究院教授。

清华校长曹云祥问梁启超:

“他是哪一国的博士?

”梁答:

“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

”曹云祥又问:

“他都有些什么著作?

”梁答:

“也没有什么著作。

”曹听罢摇头表示为难。

梁启超有点生气地说:

“我梁某人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嘛,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寅恪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梁启超列举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名教授对陈寅恪的推誉之词。

曹云祥同意了。

1926年,陈寅恪执教于清华国学研究院。

他上课喜欢用布包装着相关书籍资料,一进课堂便将布包摊在讲台上。

异趣所在是他备有一黄一黑两只布包,凡上佛经文学、禅宗文学必用黄布包,讲授其他课程则用黑的。

陈寅恪冬日喜欢穿长袍马褂,因体弱,有时严寒还加上件皮袍。

凡引征重要文句或参考书目,他都亲自抄在黑板上。

擦黑板本是脏活,学生要代劳,可他一概谢绝。

讲课讲到入神处,往往闭目而谈如入禅境,直至下课铃响,也不介意。

他倘有新的论文发表,必将单行本分给每个同学研读。

他上课从不点名,也不小考。

他不欣赏问答式的笔试,倡导学生提问题、有创新,以期对史识有新理解、新发现。

他是一位“怪人”。

国文考试加试还是科举时代的方式——对对子,以此测试学生的读书博寡、语汇丰富与否及音韵学、逻辑学。

此举虽毁誉参半,但“寓意甚深”,可“测试作者的联想力和美感力”以及“表现文学的天才和造诣,而修辞的程度更可以从这里流露出来”。

他既开风气也为师,一面向学生提示可走的新路,一面指导学生如何去做。

那时陈寅恪不过三十多岁,还是单身汉。

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他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

他的勤奋令学生们脸红,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勤勉精神。

陈寅恪与王国维私交甚笃。

1927年,王国维于昆明湖自沉。

在向静安先生遗体告别时,研究院的学生们在先,行的是三鞠躬,而陈寅恪行三跪九叩大礼。

他送挽联,撰《王观堂先生挽词》,赋诗言哀。

次年,他又应研究院众学生之请为王观堂先生撰写碑铭,于碑文中阐发观堂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心曲。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陈寅恪一家在香港,食品奇缺,没有吃的。

一位日本学者写信给日军军部希望不要为难他。

军部行文给香港司令部,司令部派宪兵送去好多袋面粉,陈寅恪与夫人坚拒,不吃嗟来之食,面临行将饿毙,也不为五斗米折腰。

1945年,季羡林留德已经十年,正准备回国,听说陈寅恪在伦敦治疗目疾,便写信向他汇报学习情况。

陈寅恪本不了解季的学业,一听说季的指导老师瓦尔德施米特竟是自己的同学,且季的师祖便是自己的导师,他马上复长函鼓励季羡林,并热情把他推荐给胡适,使季羡林一帆风顺地到北大当了教授。

后来陈寅恪读了季羡林的论文《浮屠与佛》大加赞赏,推荐给《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使季羡林“一登龙门,身价百倍”。

胡适曾说:

“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

”傅斯年也说过:

“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

”更有人在谈及他的受世之尊之地位时说:

“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19.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陈寅恪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这充分体现了他在治学上孜孜以求的勤勉精神。

B.王国维可以说是坚守民族文化而死,向王国维先生遗体告别时,学生们三鞠躬,而陈寅恪三跪九叩,这说明他认为应该坚守民族文化,抵制对外国文化的输入和汲取。

C.梁启超认为自己虽然著作等身,可在治学的境界上依然无法与陈寅恪相提并论,这既是帮助陈寅恪顺利执教清华的理由,也是诚心之言。

D.文章灵活地运用语言、肖像、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从不同角度塑造了陈寅恪特立独行的学者形象。

E.作者引用傅斯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这句话,对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一代学术大师陈寅恪的至高成就进行了褒扬。

20.在本文第二段中,作者记述的梁启超和曹云祥之间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4分)

21.通过本文作者的介绍,你印象中的陈寅恪是个什么样的人?

请简要概括。

(4分)

22.文章结尾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结合全文,具体阐释陈寅恪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

(6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蓝蓝的天空中,几只鸟儿忽上忽下,忽左忽右,画出道道美丽的弧线。

鸟儿们发现了一只硕大的氢气球,五颜六色,异常美丽。

但氢气球只有在风儿经过时才会浮动。

于是,鸟儿就飞到了氢气球的身边。

“氢气球啊,你是美丽的,可你却是不自由的。

”一只鸟儿说。

“不,我是自由的。

”氢气球摆着五彩斑斓的头说。

“可那根线缚住了你的自由。

”另一只鸟儿大声道。

“不,你错了,那根线是我的生命之根,没有它我的生命就不复存在”。

氢气球把鸟儿说得哑口无言。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与解析

1.B(A.qiè/qie、ɡuǎnɡ/kuànɡ、tāo、ɡànɡ/ɡānɡ;B.zhēn/zhěn、diàn/zhān、jí/jiè、liáo/liǎo;C.jiū/jiù、zhé/zhē、zhì/shí、qìnɡ;D.shú/shù、huì、yà/ɡá、ɡě/kē)

2.C(A.“不与”应改为“不予”;B.“殒石坑”应为“陨石坑”;D.“召示”应为“昭示”。

3.A[祈求:

意思是请求,恳切地希望得到;乞求:

请求别人给予。

根据语境,宜用“祈求”。

乖觉:

指机警,聪明;乖巧:

指(言行等)符合心意,机灵。

这里用“乖觉”更符合语境。

蔓延:

形容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漫延:

同“曼延”,连绵不断。

句中是指信息扩散的情形,宜用“蔓延”。

]

4.B(A.耳提面命:

表示长辈的谆谆教导。

不用于同辈之间和贬义场合。

B.不孚众望:

不能使大家信服,不合语境,这里应选用“不负众望”。

C.痛定思痛:

悲痛的心情平静以后,再追想当时所受的痛苦。

常含有警惕未来之意。

D.目无全牛:

比喻技术娴熟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

符合语境。

5.C(A.成分残缺,应删掉“导致了”;B.语序不当,应改为“否则必将导致政府决策的失败甚至政策公信力的动摇”;D.搭配不当,应改为“凝聚了……心血和智慧”,“科技工作者、航天员、干部职工和解放军指战员”分类也不当。

6.A(“境”为“意”服务,不对。

7.C(与题目中的句子说的不是一个话题,脱离了语境。

8.B(A.“在当今园林设计中已经大大被弱化”不对,属无中生有。

C.园林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