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与稼轩豪放词的异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09866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4.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坡与稼轩豪放词的异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东坡与稼轩豪放词的异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东坡与稼轩豪放词的异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东坡与稼轩豪放词的异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东坡与稼轩豪放词的异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坡与稼轩豪放词的异同.docx

《东坡与稼轩豪放词的异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坡与稼轩豪放词的异同.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坡与稼轩豪放词的异同.docx

东坡与稼轩豪放词的异同

东坡与稼轩豪放词的异同

词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已经在五代时就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到了宋代,词的发展蔚为大观。

无论是在词的题材,还是词的内容,词的技巧上都获得了丰富和发展。

尤其是在风格上,宋人把词从靡靡之音中解救出来。

一洗绮罗香泽之态。

开创了词的豪放风格。

而苏试和辛弃疾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但由于他们的个人气质,生活的经历不同。

因此,他们的豪放词风格同中有大异。

总之,东坡的豪放词豪放中见旷达,洒脱。

辛弃疾的豪放词则豪放中见慷慨悲壮沉郁,气魄雄大。

一个是士大夫文人之词,一个是军人英雄之词。

 关键词:

苏东坡   辛弃疾   豪放词

 一、豪放词的发展历程

豪放词源远流长,与整个词史相始终。

早在唐、五代词体初兴时,一些“边塞词”即可视为豪放词的滥觞。

如现存敦煌曲子词中的《望远行》、《生查子》等。

文人作品中有韦应物的《调笑令》和毛文锡的《甘州遍》等。

在北宋词中,首先把豪放风格带入词的,当推范仲淹的《渔家傲》。

在这首词中,作者首次把西北边陲的鼓声带入词坛,使词进一步向社会化靠拢。

本篇为发端者之一。

全词气魄极大,语气沉郁雄浑。

风格悲壮,爱国主义的英雄气概充满字里行间,开苏、辛豪放词先河,同时他是北宋词风转变的一个标志。

(1)到了苏东坡和辛弃疾更是把花间月下,谈恋爱的男女带到了塞外,赶到了战场上。

尤其是辛弃疾,他在继承苏东坡的前辈词人的基础上,以词人中特有的战斗精神和爱国思想,使其词在战场上得到的实践,不仅延续了苏词的方向,写出了具有雄放阔大的作品,而且以蔑视一切陈规的气势以及丰富的学养,过人的才华。

在词的领域进行了极富个人特色的创造,在推进苏词风格的范围,开拓了更自由广阔的天地。

二、苏、辛豪放词创作的社会和个人因素

法国的丹纳在他的《艺术哲学》

(2)中认为:

一种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气候条件,同样一种文学风格的形成也需要一定的时代土壤。

苏、辛的豪放词创作也得益于一定的社会因素,但主要的还是个人因素。

随着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愈演愈烈,随着词的诗歌形式的日益成熟,加之范仲淹的导夫先路,词的题材愈来愈扩大了,但毕竟在发挥社会功用上面。

尤其是到了南宋初期,许多志士仁人放对偏安求和,力主恢复中原。

不仅见之实际行动。

同时也通过各种文学样式来抒愤,来宣传。

靖康之变的社会巨变,民族斗争的白热化。

在创作题材和风格上给词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苏、辛无疑是他们中的代表人物,苏、辛分别在北、南宋这样的土壤下吸取了不同豪放词风格的养料。

 另外从个人因素看:

苏东坡生活在北宋,在这一历史阶段,虽然说国内各种矛盾都趋于尖锐复杂,但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所引起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对他的影响比较大。

他就是在新、旧党的斗争中遭受坎坷的。

他为官数年,宦海浮沉,大起大落。

尽管如此,但一方面,他有儒家的入世思想。

胸有大志,随时为国家效力。

在贬黄州是他写下了《念奴桥•赤壁怀古》。

那种“乱石穿孔,进套拍案,卷起千堆雪”气势和英雄形象都是苏东坡所追求向往的。

而在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失败之后,他能够采取回避的态度,接受了老庄的处世哲学,他又是天才横溢、秉性中奔放乐观与自由、自信。

在思想上,融儒、释、道思想于一体。

能够表现出“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的心态。

拿的起,放得下。

因此,在他的词作中,便是“大江东去浪淘尽”、“乱石穿空,卷起千堆雪”的气势,奔放。

即便是“人生如梦”、他也在“把愁苦寄托给江月”中寻找旷达。

而对于辛弃疾的一生。

他生活的历史时期,国内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

这种矛盾的深度和广度,决非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可比拟的。

这是一场民族存亡,你死我活的大搏斗。

正是由于在这种时代生活的辛弃疾,青少年的他亲眼所见,有过青少年时期的那段火热的斗争实践。

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

就形成他一腔的忠愤之情和民族意识、爱国主义思想。

在这种形势下,在时代人民的需要下,不可能采取回避的态度。

弃黎民百姓于不顾,而只能“事有可为,杀身不顾。

”而行其志。

想忘世而不能忘世,欲求超脱而不能超脱。

因此,在这种进功立业与隐逸之间难以抉择,就反映到他的词作中,表现出战斗中的慷慨激昂、悲壮的豪。

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沉郁顿挫词风。

三、东坡和辛弃疾豪放词的同和异

1、东坡和辛弃疾的豪放词都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他们的豪放词具有共同之处:

   他们词风的共同之处在于那些语言明快、直抒胸臆的作品。

由于苏、辛两人都是积极入世的士大夫,都表现词的社会工具性价值。

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和历史责任感。

要求干预现实、为国效力。

所以他们的一些词都豪气万丈,有气势。

如苏东坡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词以“老夫聊发少年狂”起首,开篇聊发正是作者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而心深处郁积已久苦闷无法抑制的迸发。

“少年狂”则说明他雄心未灭,壮心未老。

豪气十足。

又如《念奴桥•赤壁怀古》,作者通过集中周瑜的形象,刻画了一个年轻气盛,具有雄才大略。

从容不迫。

谈笑间大破敌人的儒将形象。

而以“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借怀古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及对老大无为的感叹。

同样,辛弃疾的《破阵子》

     “醉离挑灯看剑••••••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生后名,可怜白发生。

一样要求为国效力,建功立业。

而一句“可怜白发生”则感叹自己白发上头,大好时光已经流逝报国壮志难以实现。

等等,以上苏辛的词都表现出了豪放气概,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

2、下面我们着重谈谈他们之间的显著差异。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他们各自的代表作品:

一篇《念奴娇•赤壁怀古》,一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个苏东坡,一个辛弃疾,你怀古,我也怀古,同为豪放词;你方唱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也吟出“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可谓“竞自风流”,一时难分高下。

难怪二人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好比巍巍耸立的两座驼峰,可比肩相共,合称“苏辛”了。

记得一副对联专写辛弃疾成就与为词之风格:

“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恰道出二人词的前承后继的密切关系。

但是,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二人词虽有相通之处,也是有着明显区别的。

首先,写作目的、背景不同。

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约作于公元1054年,当时,作者40多岁,贬于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是个闲职,这对于一向想建功立业、素有大志的苏轼来说,不啻是一场重大打击——身贬异地,命运难定,远离朝廷,顿觉报国无门。

于是,满腔悒郁与悲愤亟待排遣,便只好借写周郎以自慰,聊发怀古之幽思,而寄半生无成之感慨了。

  而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约作于公元1076年,其目的是申诉当前对西夏战争的不利,警告当时拥有兵权,好大喜功的韩佗胄,勿沽名钓誉而急躁冒进,同时,也为自己的长期闲置而不被重用鸣不平,对朝廷中无人能恢复中原失地深表隐忧。

所以,这首词与其说是一篇怀古之作,倒不如说是一篇启奏书,一篇倾吐心中不平的志气篇。

其次,怀古内容不同。

苏轼词题为《赤壁怀古》,立足怀古,旨在追念与仰慕三国时众英雄,尤其是年轻有为、俊采风流的周瑜。

词中写周瑜:

英俊潇洒,儒雅而多情,更为重要的是他少而得志,深得孙氏家族之重用,结为内亲,又足智多谋,立下不世之功,声名远播。

此等际遇怎能不令同样有才华而仕途坎坷的作者感慨万分呢?

所以借怀古慕英雄自慰人生的不称意,则必成自然之势。

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从内容上看,虽也属怀古之作,词中多典,略显繁杂,但该词的取材范围却仅限于京口北固亭之一地,写的可谓紧凑与精简。

京口,今江苏镇江,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作为一个早年就曾参与抗金的名将,一个关心国事立志收复失地的爱国主义诗人,一旦登上军事重镇京口之北固亭,则必定会万事皆涌心头,心忧天下之事了——借怀古以寄当时之忧。

可以这样说,该词其怀古是表面的,其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才是本质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里有雄心壮志的真情流露;“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有对统治者盲目出兵的严辞警告;“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有对早年驰骋沙场,纵横中原的战斗回忆;“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有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所寄的隐忧;“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既有报国无路的伤感流露,更有对国事关注的热肠慷慨。

总之,辛词《京口北固亭怀古》与苏词《赤壁怀古》相比自不同,它更多的是立足现实,着眼于祖国的前途与命运,现实性更强。

再次,写作方法、表现技巧不同。

苏轼词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多用烘托、反衬手法。

 词中写景: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用笔精练、传神。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概括有度,抒情自然。

这里,无论写景,还是抒情,都能创设出赤壁古战场的雄奇险峻之势,更好地突出驾驭这场战争的主帅——周瑜的指挥若定与文韬武略,较完美地塑造出一个年轻的成功者形象。

借以表现作者自己的渴慕英雄,建功立业的用世之情。

此外,写三国时的众英雄,写小乔的初嫁,无一不是采用烘托手法,突出周瑜的智慧与伟业,英俊与潇洒,风流与儒雅。

辛弃疾词,则多叙事、用典。

词中从孙权写到刘裕,写到刘义隆,写到霍去病,写到廉颇,无处不用典,以至不太长一词竟多用五典,可谓是典故入词的大胆突破与典范示例。

可以推想,作者当时肯定是心怀国事才登上北固亭遥望中原。

彼时彼地,也一定是“万事忧乐寄心头”,凡与北固亭有关事情一并向作者脑海涌来,几令作者“将栏杆拍遍”而难尽悲愤。

其用典以叙事,其叙事以抒情,实属自然之势。

尽管如此,也能让我们透过他的屡屡用典,窥见其“欲说还休”的难言之隐与艰难心曲,洞见其志在收复河山的“铁石肝胆。

”前人评辛弃疾词,多道其沉郁悲壮之风如唐朝之老杜,很为中肯。

最后,结尾感情不同。

苏轼: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体现更多的是豪放与旷达,虽有“人生半百而无成”的感慨与遗憾,但在勘破仕途的苏轼看来,人活着更应该洒脱与大度。

也许苏轼的高明之处正在于此,他很会自遣与自嘲。

尽管此时已是“早生华发”而“人生如梦”,但“借酒以酹江月”也倒不失为一种超脱世俗、摆脱烦恼的好办法——无半点沉沦与忧愁!

辛弃疾词是如此结尾的:

“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热心报国之志终不能捐弃放下!

尽管无人引荐老身,然而一旦沦为贫身,让他真的变成“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邻家种树书”,他岂能心甘?

积极用世之心终不能变!

这,也许就是辛弃疾的人生悲剧和词家之幸的必然了!

(3)    

其次,由于他们个性的差异,气质的不同。

苏、辛两人的豪放词风格必然会有各自的特点。

如苏东坡,他性格倾向豪放——心胸开阔、雄放不羁,表现在词作上,便自然形成内容广阔,笔势纵放的情状;他有政治家的气度,诗人的风雅,冷静的理性,富于探索精神,胸怀坦荡,随遇而安,乐观诙谐;他还有“灵气仙才”、旷达的人生态度、浪漫的诗人气质。

他学得了李白的洒脱,学得了李白的豪放飘逸、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主义情怀。

在他的豪放词中融入了盛唐的气来,情来和神来。

同时,他的豪放、洒脱又与李白的不尽相同。

而是融入了自己对人生与世界的理性思考。

从而形成其豪放词豪迈奔放旷达洒脱的风格。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

“酒酣胸胆尚开张”的豪情,“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的壮志,《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

“竹仗满鞋轻胜马,谁怕,一蓑阴雨任平生。

”的胸怀;《满庭芳》“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的狂放;《归朝欢》“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摇空千倾白,觉来满眼是庐山。

倚天无数开天壁。

”的雄奇;《沁园春》“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至君尧舜,此事何难。

”的潇洒。

《水调歌头》“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的奔放。

早在风华正茂,年轻有为,考取功名的青年时期。

他所写下的《沁园春•怀子由》,天才横溢的苏轼就在这首词中表现的那样的奔放和自信。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的《念奴桥•赤壁怀古》:

一开始,诗人就放高唱: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不仅仅是全词的总起,更是全词内容的总括。

本词最足以代表苏轼的豪放词风,它的豪放主要表现在它的语言、气势、物象和人物形象的豪放,通过江浪汹涌的形象和高亢的音节。

给读者以笔力雄浑,气象万千的感受。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眼前赤壁的景色,穿空、裂岸、卷起等一系列词汇构成的惊险气氛和大江东去构成一幅十分壮美的画面。

这种壮美的艺术形象必然渗透作者的思想感情——宏伟的事业心,对祖国和人民的责任心,这样的胸怀和抱负,体现了他思想感情的豪放,同时,词中还写到了周瑜这一英雄人物形象。

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像周瑜那样建功立业。

但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也对自己的遭遇,没有成就大业而感慨、怨恨,然而“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向江月倾诉和表白的心理状态来说,在存在感慨中更多的是表示不做具体计较的旷达心态,而这种心态有促使他发出“江月是能了解我”的那种坚持理想的精神。

这就表现了东坡豪放中见旷达的词风。

而他的那种“仙才”的个性又使他的“大江东去,浪涛尽”那中“天风海涛”之曲。

豪放飘逸,如信手拈来,深的自然之妙。

(4)

而辛弃疾的豪放词在昂扬奔放、“雄壮”之余,尤重“悲壮”乃时代使然,个人遭遇使然。

当其时,广大人民同仇敌忾,戮力驱金复国,但南宋朝廷游移余求和、战之间,主和者又屡屡得势,致使爱国志士报国无路,辛弃疾毕生主战,但先是沉沦下位,继之任非所用,早揍无效,两度罢居,而壮志难酬,其秉性执着,“一片丹心不厌,一腔悲愤难平”虽师庄学陶,终神随屈子,是以发而为词,“雄放”之余,必宗“悲壮”,如《破阵子》。

题曰“赋壮词以寄”,看其“吹角连营”以下,确乎一路雄风,至壮至刚,可谓豪放,然结句“可怜白发生”,一声浩叹,文情陡落,仍然化“雄放”为“悲壮”。

辛弃疾又是战将,其豪放词乃英雄之词,主刚劲崇伟之美,而融合豪婉,自铸新词。

试证之以词: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风雷怒,鱼龙惨。

                             ——《水龙吟•过南剑赏心亭》下片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来?

••••••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愠英雄泪!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5)

首阕《水龙吟》虽以豪情壮语发端,以下则极尽沉郁顿挫,人言此地剑光斗牛,地俯仰天地,则又高山压顶,潭水冷却之感,却又鱼龙飞舞,风雷激荡,一语一转,一步一顿,将即图觅宝剑报国,却又忧谗畏讥的复杂心态为传出。

次阕《水龙吟》写其壮志空怀之悲,并不用一直笔,而是叠用三事,或反用其事,或正面取意,或半面语缩,总以“休说”、小“羞见”、“可惜”——一波数折,一唱三叹手出之,结处换取红巾温泪,抒发英雄慷慨呜咽之音。

也别具深婉之旨,是以“纵横豪岩,而笔笔能留”、“裂竹之声,何尝不潜气内转”。

一为晚期佳作,一为早期成名之作,但慷慨悲壮、沉郁顿挫之风却一脉相传。

我们又不妨看看他的另一豪放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6)

此词与苏轼《念奴桥•赤壁怀古》同是登临怀古,同为两宋词坛名篇佳作,苏词一起高歌“大江东去”,声震九天,气笼全篇,继之由歌咏眼前雄伟山水而缅怀古代英雄光辉业绩。

境界阔大,气势恢弘,一路豪纵酣畅,而最终却自叹自嘲,结于人生如梦,一切化为虚无缥缈。

于恣肆雄放中,更见清旷超逸之风,确乎诗人之词。

而辛词不同,通首故实,借古喻今。

用事虽多,却决不见呆板、杂乱之状。

一则,描述生动。

二则,或无觅处立意,或有迹处落笔;或明用,或暗用,或插入,用事手法多变。

三则,更有一种潜在的爱国激情汹涌澎湃。

虽复国壮志难酬,却坚持执着、孜孜以求。

故其词豪而不放,重婉曲盘旋,抑扬抗坠之致。

词情则炽热而凝重,激切而深沉。

而篇末一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尤为精警。

于慷慨刚劲中,更显苍凉悲壮。

而这,也正是辛词有异于苏词的个性所在。

由此可见,辛的豪放词体现一种昂扬奔放、主“雄放”一格,而在自我抒情则沉郁顿挫,趋向“悲壮”的词风。

四、风格总结。

从以上的作品分析得出,苏东坡的豪放词,飘逸、奔放、清新。

是婉约的抒情,所谓其豪放亦止《大江东去》一词。

(俞严《援国词话》),苏轼天份高绝,“每事具不十分用力••••••词亦尔。

”下笔如“万湖泉涌,不选择地尔皆出。

”平心而论,放则放矣。

豪则未必尽然。

而辛弃疾的豪放词 , 以雄浑慷慨悲壮为近。

“气魄极雄大,意境极其沉郁。

”苏东坡和辛弃疾的豪放词比较起来, “一气体高,一魄力大。

”,“一旷,一豪。

”(王国维语)                

总之,苏轼豪放词的豪放中表现出来的高旷飘逸、清雄韶秀更多的是出自主体襟抱的超妙而具潇洒出尘之姿。

而辛词的幽壮雄放,沉郁则更多的是时代产物。

是斯人于斯世相结合的结果。

具有深沉厚重的历史感。

 

(1)    《崇文盛世》刘扬忠 著/中华书局  1997年3月第一版   P56 

(2)     丹纳(法国)《艺术哲学》北京出版社  1998年版   P40

 (3) “同为豪放,竞自风流”     杜成怀      中国论文网

(4)    《诗词论析》张志岳 著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0年10月版 P169

(5)    《南宋词学审美理想》张惠民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年4月北京第一版  P175

(6)   《辛弃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 2003年2月  P15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