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素材高中历史阶段特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09647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素材高中历史阶段特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素材高中历史阶段特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素材高中历史阶段特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素材高中历史阶段特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素材高中历史阶段特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素材高中历史阶段特征.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素材高中历史阶段特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素材高中历史阶段特征.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素材高中历史阶段特征.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素材高中历史阶段特征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

专题一: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及秦汉

一,先秦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1.政治上,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

(1)夏、商时期初步建立了地方管理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3)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

2.经济上

(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3.思想文化上

(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

(3)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附A.远古禅让制、公天下耒耜、刀耕火种、制陶、养蚕原始文字、绘画

B.夏商西周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土地制度:

井田制;耕作方式:

奴隶集体耕作;生产工具:

金石并用;手工业:

青铜;商业“工商食官”商代甲骨文、西周金文。

C.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改革变法、郡县制雏形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铁犁牛耕;重农抑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都江堰、郑国渠《诗经》、《离骚》、儒家创立和发展,百家争鸣、司南孔子、商鞅变法。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1.秦朝时期:

(1)政治:

秦始皇统一全国,确立了以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为主要内容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

统一货币、度量衡等措施有利于加强各地经济交流。

(3)文化:

焚书坑儒政策,使儒学遭受到沉重打击,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2.两汉时期(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

(1)政治:

中央集权的巩固:

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并设置刺史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

君主专制的强化:

汉承秦制,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君主专制得以强化。

选官制度:

察举制、举孝廉

(2)经济:

农耕普及,出现了耧车、代田法和二牛一人犁耕法,兴建了水利工程。

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丝绸远销欧洲并获得“丝国”称号,东汉有青瓷。

商业上专供贸易的市出现,时间地点都受到政府的严格限制,推行重农抑商制度,商业发展艰难,西汉时开通海陆丝绸之路。

科技文化: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

科技上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出现了《九章算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汜胜之书》等科技著作。

文学上汉赋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

专题二: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期

1.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至公元589年)

(1)政治:

中央机构的三省六部制开始形成,(注:

三省制雏形出现于曹魏时期,六部制雏形出现于北周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官场(东晋四大家族:

琅琊王氏、陈留谢氏、桓氏、庾氏)。

(2)经济:

农业上出现翻车,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耕耙耱技术,手工业方面发明了灌钢法,北朝烧出了成熟的白瓷。

商业上出现了草市——但因为战乱,北方的商业一度遭到破坏。

(3)文化:

佛道教兴起,冲击儒学,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贾思勰编纂《齐民要术》,文人画开始出现——书圣王羲之,画家顾恺之等。

总结: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同时北方的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南方经济得到开发,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如竹林七贤等)推动力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

2.隋唐时期(公元581年至公元907年)

(1)政治:

政治上,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典章制度先进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提高了行政效率。

唐玄宗设立节度使爆发安史之乱,后期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2)经济:

隋和唐前期实行均田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曲辕犁和筒车出现,生产技术水平提高;手工业纺织技术高,制瓷业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商业繁荣,柜坊和飞钱问世(最早的银行),坊市分开,官府直接管理市场贸易,长安、洛阳成为国际性大都市,瓷器开始大量出口。

(3)文化:

隋唐文化在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等领域全面繁荣,领先世界,兼收并蓄。

思想上佛道教盛行,三教合一。

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唐朝末年火药用于军事。

文学上唐诗繁荣,李白杜甫等是杰出代表。

艺术上绘画进入繁盛阶段,出现了一系列书法大家: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等。

总结: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中国进入一个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3.宋元时期(公元960年至公元1368年)

(1)政治上:

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发展和完善。

宋朝中央设立“二府”、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削弱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派文臣出任知州,设立通判,加强了中央集权。

元朝中央中书省代替三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

地方创立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经济:

A、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手工业生产技术和规模进一步发展。

D、商品经济活跃,商业活动突破了“坊”和“市”的界限,纸币的使用标志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空前水平。

(3)文化:

A、学技术发展出现高峰,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发明与外传。

B、宋代哲学思想——理学有了较大发展,主张理是本原,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要求“格物致知”同一时代还有陆九渊的心学,主张“心即理”,求理的方法是“发明本心”,南宋中后期成为官方哲学(宋理宗时)。

C、宋词、元曲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

D、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学艺术的世俗性增强,突出代表有宋词和反映市民生活的风俗画。

总结:

宋元时期是我国封建经济和科技文化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时期。

 

 

专题三: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停滞——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至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前)

1.政治: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①坚决同分裂叛乱势力作斗争,正确制定和实施民族政策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②坚决反击外来侵略,维护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

③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了,边疆地区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

2.经济:

(1)从明朝中后期起,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

(2)中国的农耕文明开始衰落,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注: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一是长期的雇佣关系,二十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3.对外关系:

(1)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中西差距进一步拉大。

(2)西方殖民势力东来,中国人民开始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斗争(郑成功收复台湾,戚继光抗倭等)

4.文化

(1)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但自然科学未得到发展,中西方差距拉大。

(2)儒家思想活跃,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3)八股取士与文字狱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烈色彩。

(4)文学艺术繁荣,并深刻反映出封建制度的衰落。

总结: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阶段,基本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专题四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1840-1860年)

【阶段特征】从1840年至1860年,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其阶段特征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反映在中国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

1.经济上: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渐强,中国开始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

2.政治上: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很多主权丧失;矛盾聚合促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爆发。

3.思想上:

“新思潮”的萌发,中国人对西方有了新认识。

【基本线索】

19世纪前期,中国封建社会已走到穷途末路,清王朝统治集团反动腐朽;而同一时期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资本主义已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为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凭借船坚炮利敲开中国长期闭关的国门。

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这些条约的内容基本上反映了世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强对外掠夺以商品输出为特点,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并成为它的附庸,也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

为了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1856年英法两国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如果说鸦片战争主要冲击的是沿海地区的话,那么第二次鸦片战争冲击到中国社会的中枢。

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入,使清朝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从而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运动的爆发。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同时还反映出了社会性质剧变的新趋势,具有以往农民起义所不曾有过的新特点;太平天国的一些领导人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道路,担负起了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任务。

但是由于作为小生产者的农民阶级无法克服其阶级局限性,再加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终于以失败告终。

它的悲剧命运表明:

农民阶级是反封建的主力军,但由于落后生产方式所决定的阶级局限,他们不可能找到解救中国的正确出路。

事实证明在未来的中国革命道路过程中,农民阶级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后来青年毛泽东所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更是一针见血的指出来农民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便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好好利用起来。

 

专题五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860-1901年)

【阶段特征】从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这40多年历史呈现出的阶段特征是中国半殖民地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

它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列强侵华加剧,出现中日战争和瓜分狂潮等,中国社会进一步沉沦,<辛丑条约>签订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随之,中华民族以维新变法和义和团运动为主的救亡高潮兴起*(救亡图存)。

另一方面,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为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实行维新变法。

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政治领域的抗争探索发生重大变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进一步发展。

整体而言,请注意民族矛盾是此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基本线索】本单元的重大史实可分为两条主线加以归类。

第一条线索:

伴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半殖民地社会最终形成。

其过程是:

(1)19世纪60年代,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出现暂时“和好”局面,清政府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建立了总理衙门(负责对洋人的一切事务)。

(2)19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加紧对中国的侵略。

a日本发动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

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掀起割地狂潮和资本输出的竞争,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b同时,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不但扩大了其侵华势力,还暂时形成了宰割中国的同盟;c1901年帝国主义国家虽绞杀了义和团,但也认识到“瓜分”为“下策”,于是通过《辛丑条约》的签订,转而完全操纵清政府实行间接的殖民统治,中国半殖民地社会最终形成。

(3)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体现在清政府政策的调整(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后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促成了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扩展: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受到洋务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影响下产生的

第二条线索:

抗争与探索,中国社会各阶层面对外国侵略的不同反应.

(1)地主阶级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旗号,掀起洋务运动,创办了近代工业,虽未能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但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也开启了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历程。

(2)资产阶级维新派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后,掀起维新变法运动,但如昙花一现,很快夭折。

(3)无产阶级(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诞生于鸦片战争以后)诞生早、来源广、革命性强,虽然尚未形成独立的力量,但仍不断开展斗争。

(4)农民阶级反侵略斗争风起云涌,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最终为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但打破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5)清朝统治者既破坏了维新变法运动,又勾结帝国主义镇压了义和团运动。

从此以后,以推翻清政府为主要目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全国迅速兴起。

 

 

专题六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1901-1912年)

【阶段特征】本单元的阶段特征,概而言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阶段。

一方面中国半殖民地社会逐渐深化;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侵华政策从“瓜分”转为“以华制华”,先后扶植清王朝、袁世凯等作为殖民工具,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正式合流。

(此时突出体现为国内阶级矛盾)另一方面,中国半封建社会进一步深化:

清王朝的“新政”和“立宪”,既加速了辛亥革命的爆发,也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政治的近代化;辛亥革命虽然由于主客观各种原因导致失败,但却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正式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使中国的政治近代化达到高峰,可以视为中国半封建社会正式形成的标志。

【基本线索】

1、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1)列强调整对华侵略政策。

《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的侵华政策从“瓜分”转为“以华制华”,通过扶植清政府等工具,加强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对华侵略。

(2)清王朝和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

继清王朝垮台后,统治中国的北洋军阀政府打着“民主共和”的招牌,对内镇压、对外卖国,中国的统治更为黑暗。

以上说明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合流后,民族压迫的本质是阶级压迫,因此这个时期的中外民族矛盾表现形式为广大人民与清政府和北洋军阀的阶级矛盾。

2、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1).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新政和预备立宪。

新政主观目的有其反动性,其目的是取悦于列强、遏制革命形势和消除统治危机。

新政活动本质是封建落后性,仍未超出“中体西用”范畴。

新政客观影响有其进步性,在“假维新”的同时也进行过一些真改革,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上多少也奠定了中国近代化的一些基础。

只是在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改革,毕竟不是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难免走入绝境。

新政的实际作用有其背离性。

从直接影响看,它没能挽救危机,反而促成了革命形势的高涨。

从根本影响看,派遣的留学生成为反清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者;编练新军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奖励实业,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不仅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而且还从根本上瓦解了封建经济的基础。

(2).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辛亥革命可从兴起——发展——形势成熟——爆发——高潮——结果等方面掌握。

革命的失败再次证实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中国的革命的发展呼唤新的领导阶级和革命道路。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专题七北洋军阀统治(1912-1927年)

【阶段特征】

北洋军阀是近代由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双重扶植下崛起的特殊政治军事集团。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它的反动统治使辛亥革命带给人们希望迅速破灭,但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中国无产阶级队伍成长壮大起来。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新民主主义革命条件日益成熟,因此这一时代特征是充满了进步与反动之间的激烈搏斗,而进步终将战胜反动。

【基本线索】

三条线索:

一、政治上:

(1)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对内实行专制独裁,大搞复辟称帝活动,践踏民主共和制;对外出卖国家主权,依靠帝国主义,逐渐建立起北洋军阀的反动独裁统治,最终走向失败。

(2)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从受蒙蔽到逐渐清醒,进行了一系列的反专制、复辟、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3)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发动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但最终在国民党右派进攻下失败。

二、经济上:

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获得短暂发展,“实业救国”成为时代的潮流(19世纪已提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奠定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短暂的春天”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

三、思想文化上:

资产阶级思想得以进一步传播,与政治上反封建斗争相适应,出现了反对封建思想的新文化运动。

专题八国共的十年对峙(1927-1937年)

(又称土地革命时期,第二次国民革命时期)

【阶段特征】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在政治上加强专制统治,围剿“红军”;同时采取一系列整理财政和发展经济的措施,促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十年”,并形成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

大革命失败后,经过实践和理论的探索,中共找到了中国革命正确的发展道路。

由于“左”倾错误和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红军被迫长征,实行战略转移。

遵义会议成为中国革命的转折点。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民族矛盾开始上升。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合作的抗日序幕。

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国共两党的对立斗争;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专题九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7-1945年(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

【阶段特征】

这一阶段历史从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期。

在这一时期,国共两党以党外合作为基础,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全民族抗战,最终中国人民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为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基本线索】

1、防御阶段(1937.7-1938.10)

(1)特点:

一是日军分路深入中国领土,对中国正面战场的攻势达到顶点;二是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四大会战,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两个战场开始出现。

(2)两个战场的开辟。

抗战爆发正面战场成为抗日的主战场,国民政府组织淞沪、徐州、太原、武汉四大会战。

但由于国民党推行片面抗战路线,正面战场总体是节节败退。

中共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辟敌后战场,建立一系列抗日根据地,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和总后方。

(3)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一文。

该文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向全国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激发了抗日军民的必胜信念。

2、抗日战争相持阶段(1938.10-1944年初)

(1)特点:

日军把军事进攻的重点转向敌后战场,对国民政府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国民政府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制造“皖南事变”等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事件。

(2)抗日根据地出现空前困难的局面,中共为渡过困难和争取抗战胜利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政治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和精兵简政。

经济上,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

军事上,执行正确的作战方针,积极组织百团大战等战役。

思想上,开展整风运动,清算“左”和右的错误。

3、抗日战争的反攻阶段(1944年初-1945.8)

(1)特点:

日本法西斯由最后挣扎到灭亡;国际反法西斯力量联合斗争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进程。

(2)国共两党各自召开关系中国抗战胜利后国家前途的大会。

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前夕,国民党召开“六大”,坚持一党独裁统治,要把中国引向战争和黑暗。

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大”,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大会规定了党的任务,确立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对于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和战后中国的光明前途具有重要意义。

专题十人民解放战争(1946-1949年)(第三次国民革命时期)

【阶段特征】

1945年8月至1946年6月,是抗日战争到国内战争的过渡时期。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在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先后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经过战略反攻阶段和三大战役的战略决战(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国民政府统治崩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准备。

这一阶段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人民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既是蒋介石集团走向败亡的过程,又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退出中国大陆的历史,既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确立过程,又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过程。

【基本线索】

1、1945年8月至1946年6月,争取和平民主时期。

由于美蒋反动派需要时间进行战略部署,也由于国内外舆论的压力,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三次电邀毛泽东和谈。

通过重庆谈判,双方签订《双十协定》,中共获得政治上的主动地位。

2、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是战略防御时期。

(1)军事上,一开始,国民党凭借其军事和经济力量的优势,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随后国民党又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解放军粉碎了敌人的进攻,也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2)经济上,国民党征收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国统区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而中共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发起土地改革运动,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可靠的人力物力保证。

3、1947年6月至1949年9月,是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时期。

(1)军事上,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1949年4月,渡江战役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2)政治上,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完成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作了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准备工作。

专题十一资本主义发展史:

一.世界近代史从14、15世纪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为起点,至1917年11月结束。

这一阶段大致可分为:

1、工场手工时期(17世纪中期——19世纪初)

2、工业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初——70年代),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3、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人类进入电气时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二.世界现代史,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为界标,

大致划分为两大阶段:

1、1917——1945,人类开始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也是由第一次世界大战向第二次世界大战过渡的时期。

2、1945年以来,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冷战共处的时期。

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主要有哪几条线索?

1、资本主义经济: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2、资本主义政治:

资本主义对旧世界的改造和政治民主化进程3、资本主义文化:

近代科学的发展和三次科技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1、14-18世纪,资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