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言志诗词教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08432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咏物言志诗词教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咏物言志诗词教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咏物言志诗词教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咏物言志诗词教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咏物言志诗词教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咏物言志诗词教学案.docx

《咏物言志诗词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咏物言志诗词教学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咏物言志诗词教学案.docx

咏物言志诗词教学案

“咏物言志诗词”教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理解古诗常见意象。

过程与方法:

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分析对比、烘托等艺术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知识储备

【咏物诗的鉴赏】

1、含义:

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在诗中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2、特点:

第一,常以所咏之物为题,或者可以从题目看出所咏之物。

咏子规,题目即为《子规》;咏葡萄,题为《葡萄》;咏牡丹,题为《赏牡丹》。

第二,抓住物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

如,写青松的“挺”“直”,这是形态描写;写梅花像雪一样洁白,这是色泽描写;《石灰吟》中写“大雪压”“凌寒”“出深山”“烈火焚烧”,这些都是外部环境描写。

其实基本上每一首咏物诗都有这一特点。

第三,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寄托作者的情志。

如对于青松,我们可以读出青松的“坚贞不屈、傲岸高洁”、对于梅花,我们可以读出梅花的“不畏严寒、清雅高洁”、对于石灰,我们可以读出石灰“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光明磊落的襟怀”,当然,物的品质实际上也是作者的品质体现,是作者的人格写照。

3、作者借所咏之物所寄托的常见情感:

第一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受。

第二表达自甘寂寞、坚贞不屈、高洁脱俗(不同流合污)的气节。

第三,厌恶官场,追求自由、隐逸、淡泊闲适等的生活。

第四,表达对人民的同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4、鉴赏方法:

①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

②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③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常用的写作手法有,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拟人、比喻、双关、借代、对比衬托、环境烘托、象征。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梳理咏物诗词及其鉴赏的有关知识。

(见前文“知识储备”部分)

学习《定风波》(苏轼)。

一、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已第三年。

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词来,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

二、鉴赏重点:

赏析:

1、“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

请简析。

 

2、用轻松的生活小事为题材来表现严肃的人生主题,是苏轼词的一大特色。

细读本词,说说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学习《赏牡丹》(刘禹锡)、《小松》(杜荀鹤)、《花非花》(白居易)》。

学习《赏牡丹》(刘禹锡)

一、【作者介绍】

刘禹锡,与白居易齐名,白称之为“诗豪”,世称“刘白”。

其诗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格律精切。

牡丹是我国国花,素有花王、百两金之贵称。

唐人认为牡丹是“万万花中第一流”。

本诗是一首牡丹花的赞歌。

二、赏析重点:

1、《赏牡丹》用一半的篇幅先写芍药和荷花,为什么?

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2、“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牡丹,表现了牡丹什么特点?

学习《小松》(杜荀鹤)

一、【解题】

诗人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帝都,京都)不相识”,以致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

诗人心中颇感苦闷,于是写了这首“小松”,托物讽喻,表达自己被埋没于深草的不平。

二、赏析重点:

此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志?

学习《花非花》(白居易)

赏析重点:

《花非花》诗意朦胧。

你认为这首诗的诗意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诗意的?

 

第三课时

学习内容:

学习《青玉案》(辛弃疾)、《鹧鸪天桂花》(李清照)

学习《青玉案》(辛弃疾)

赏析重点:

1、末句“那人”的品性是怎样的?

2、主旨句是哪句?

主旨是什么?

学习《鹧鸪天桂花》(李清照)

赏析重点:

1、此词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2、此词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3、概括主旨。

练习:

(2006年重庆高考卷)阅读下面一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新雷①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②。

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新雷第一声③。

①、新雷:

春天的第一个雷声,象征春天的莅临。

②、造物:

指天。

古人认为天是创造万物的。

每于:

常常在。

③、此二句言:

“造物”早已安排好了万紫千红,只等春雷一响,百花就将竞相开放。

(1)造物“有情”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

从内容上看,为什么说“只待新雷第一声”?

(2)诗的末句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定风波》(苏轼)

赏析:

1、“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

请简析。

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话的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

其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2、用轻松的生活小事为题材来表现严肃的人生主题,是苏轼词的一大特色。

细读本词,说说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此词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是:

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

第二课时

《赏牡丹》(刘禹锡)

1、《赏牡丹》用一半的篇幅先写芍药和荷花,为什么?

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烘托。

写了三种花。

写芍药“妖”却“无格”,写荷花“净”却“少情”,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

令人喜爱。

2、“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牡丹,表现了牡丹什么特点?

比喻。

“国色”古代指一国中最美的女子,以此比喻牡丹,写出了牡丹姿色远在其他诸花之上。

“国色天香”成了人们对牡丹的定评。

《小松》(杜荀鹤)

此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志?

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

通过写小松幼时人们对其忽视和长大后人们对其称赞的不同态度,批判了世人目光短浅,暗含了诗人身世之慨。

《花非花》(白居易)

《花非花》诗意朦胧。

你认为这首诗的诗意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诗意的?

主旨之一:

表现出一种对已经消逝了的美好事物的追念与惋惜之情。

作者用了博喻的手法,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自然成文。

“花非花,雾非雾:

,给人一种难以说清、琢磨不定之感,虽是否定,却有着一个肯定的比喻:

如花似雾。

“夜半来”者是春梦,春梦虽美却十分短暂;“天明去”如朝霞,朝霞虽美却易幻灭。

主旨之二:

感伤身世之作,写难言的伤痛。

白居易晚年家庭迭遭变故,对其打击颇大,再加上其病眼几至失明,故此诗写其难言的伤痛。

诗无达诂。

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探究此诗内涵,体会其朦胧意味,作出自己的解读,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必强求一致。

第三课时

《青玉案》(辛弃疾)

1、末句“那人”的品性是怎样的?

自甘淡泊,不同流俗。

“那人”就是抒情主人公的意中人,实际上就是作者的一种理想人格的化身。

2、主旨句是哪句?

主旨是什么?

主旨句是最后一句。

前面浓墨重彩描写元宵节的繁华、热闹、狂欢的盛况,但词中的“那人”才是作者的褒扬对象。

主旨:

(托物寓意的手法)词中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了词人的理想人格——不同流俗、志怀高远的志向。

如果要揭示其中的政治含义的话,那就是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

《鹧鸪天桂花》(李清照)

1、此词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开头两句直接描写桂花,其余都是议论的文字。

2、此词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拟人、正衬、化用。

(下片第一句)

3、概括主旨。

这首咏物词通过咏桂花表现自己独特高尚的人格理想:

外貌不扬而内秀丰富。

词中的桂花形象,就是作者自我理想人格的艺术再现

练习:

(1)造物“有情”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

从内容上看,为什么说“只待新雷第一声”?

(1)“觉春生”、“安排着”、“只待”。

因为只有新雷响后才会有“春生”和“千红万紫”。

(2)诗的末句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以自然喻人事。

在对新雷的期待中,透露出作者对春天将到的喜悦,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

小诗短短四句,寓理于情,耐人寻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