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案例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07357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6.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管理案例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企业管理案例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企业管理案例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企业管理案例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企业管理案例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企业管理案例集.docx

《企业管理案例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管理案例集.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企业管理案例集.docx

企业管理案例集

企业管理案例集

作者:

蔡志文

(一)背景调查――招聘不应忽略的最后一关

作者:

陈关聚

公司是位于西安的一定计算机销售公司,过去一年里由于市场需求旺盛,公司运作得当,业务量蒸蒸日上,但是人力资源部经理却高兴不起来,一年内接连发生的几起事件令他极为难堪.

1999年8月,业务员T与代理商XF公司签定了一笔货款为100万的供货合同,货物发出后迟迟不见货款返还,年底公司派人上门催款,发现XF公司人去楼空.L公司感觉不妙,报告北京总公司,总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决对方支付货款.法官和律师几次到西安调查取证,由于XF公司已经逃遁,无功而返.鉴于缺乏被告主

民事诉讼难以进行下去,LX公司又赔上一笔诉讼费用.由于T是经手人,其工作失误为公司造成巨额损失,2000年初L公司将其辞退.后来L公司律师在工商局查阅代理商XF公司的注册资料时发现,业务员T原来是XF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此时,L公司意识到这是一起有预谋的诈骗案,一场普通的经济纠纷演变为情节恶劣的刑事案件,L公司遂向公安局报案.经立案侦察,将T和作案同伙抓获,追回了部分货款.审讯中发现T普经犯有前科,因盗窃被拘留过10天.

案件终结后,人们纷纷指责人力资源部引狼入室,人力资源部经理压力很大.偏偏祸不单行,2000年又发生几起假文凭案,人力资源部在整理档案地发现几名员工的文凭可疑,经向学校查实,他们的文凭果然为假,公司领导层震怒,当即决定予以辞退.但公司为他们已经花了不少培训费用,且他们对公司的许多商业秘密已经掌握,以后是否还会给公司捅出麻烦只有天知道,更是让人力资源部经理担心.

人们不仅要问,这些作假的信息和违法记录为什么没有在上岗前得到

否则,就可以避免他们上岗,也就不会有许多遗憾了.现在来看,L公司的招聘流程中还缺少一个环节――背景调查.和大多数企业一样,L公司的招聘流程是:

信息发布-资料筛选-面试-笔试-体验五个环节,人力资源部把背景调查这最后一关忽略了.尽管在核查文凭时有所收获,开除了作假员工,但毕竟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了.

背景调查的目的是获得求职者更全面的信息以及打假,进行背景调查有几个关键环节要把握住,一是何时进行调查,二是调查内容的设计,三是调查如何操作.

为何进行背景调查

上面的例子已经说明了一些表面问题,从深层意义来看,由于人才在市场上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用人单位招聘门槛越来越高,对求职者的学历,工作经验,个人特长等要求水涨船高,求职者面临极大压力,被迫在求职时时对自己进行包装,求职书越做越精美,工作经历越来越丰富,其实水分很大.那些文凭低,工作经验不足的选手为迎合用人单位的需要,纷纷弄虚作假,致使假文凭,假职称证书到处泛滥.根据人口普查资料,全国持假文凭者已达60万人,相当于90年代一年的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求职者在工作经验方面往往夸大其实,甚至杜撰简历,把做过一周化妆品直销的经历放大为具有丰富的市场销售经验,把出纳经历发挥为熟悉财务部运作,以满足应聘职位的要求.据美国一项资料显示,有3000万人曾经因为伪造简历被录用.在伪劣假冒产品重灾区的我国,这一数字到底有多少无从知晓.防假于未然,背景调查是拒假于门外的有利武器,放弃背景调查意味着公司失去了基本的免疫力.

背景调查的时机

背景调查最好安排在面试结束后与上岗前的间隙,此时,大部分不合格人选已经被淘汰,对淘汰人员自然没有时行调查的意义.剩下的佼佼者数量已经很少,进行背景调查的工作量相对少一些,并且根据几次面试的结果,结他们介绍的资料已经熟悉掌握,此时调查,在调查项目设计时更有针对性.根据调查结果,决定是否安排上岗,以免在上岗后再调查出问题,令公司和人力资源部进退两难.

背景调查内容设计

背景调查内容应以简明,实用为原则,内容简明是为了控制背景调查的工作量,降低调查成本,缩短调查时间,以免延误上岗时间而使用人部门人力吃紧,影响业务开展,再者,优秀人才往往几家公司线相争夺,长时间的调查是给竞争对手制造机会.内容实用指调查的项目必须与工作岗位需求高度相关,避免查非所用,用者未查.调查的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通用项目如毕业学位的真实性,任职资格证书的有效性,二是与职位说明书要求相关的工作经验,技能和业绩,不必面面俱到.

背景调查如何进行

背景调查可以委托中介机构进行,选择一家具有良好声誉的咨询公司,提出需要调查的项目和时限要求即可.如果工作量较小,也可以由人力资源部操作,建议根据调查内容把目标部门分为3类,分头进行调查.一是学校学籍管理部门.在该部门查阅应聘者的教育情况,能够得到最真实可靠的信息,真假李逵即可分辨,持假文凭者此时就现原形.二是历任雇佣公司.从雇主那里原则上可以了解到应聘者的工作业绩,表现和能力,但雇主的评价是否客观需要加以识别,有的雇主为防止优秀员工被挖走,而故意低调评价手下干将,以打消竞争对手的挖人意图.第三是档案管理部门.一般而言,从原始档案里可以得到比较系统,原始的资料.目前,档案的保管部门是国有单位的人事部门和人才交流中心,按照规定,他们对档案的传递有一套严格保密手续,因此,档案的真实性比较可靠,而员工手中自带的档案参考价值就大打折扣.但目前人才中心保管的档案存在资料更新不及时的普遍缺陷,员工在流动期间的资料往往得不到补充,完整性较差.相比较而言,国有单位人事部门对自己员工的资料补充较好,每年的考评结果都会入档.但源于国有单位的应聘者往往不愿意让单位知道跳槽的动机,在新单位决定录取之前不愿与原单位摊牌,怀有很多实际的顾虑,在背景调查时一定要考虑应聘者的心理压力,如何与其人事部门联系需要一定的技巧与艺术.

(二)走入误区的绩效管理

作者:

李世杰

Y公司是一家国内知名的黄金生产企业,成立于1974年,注册资本1亿元人民币,现,有职工1.3万人.公司2001年转制成为股份制企业.由于历史的原因,公司在经营管理上存在着计划经济体制的痕迹,公司自身的管理理念滞后,管理体制不正规,现代企业制度也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特别是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上,公司并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缺少现代的激励,考核措施.

公司的高层领导也意识到这些问题,陆续邀请了几家咨询服务机构来为企业把脉,制定公司的中长期发展战略,用现代企业制度对公司进行组织机构重塑.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下大力气转变以往的"人才上不去,庸才下不未"的状况,在公司内部以岗位责任制为基础,采取记分制绩效考核手段,基于以绩效考核为核心的集团内部人员流动机制,建立了一套人力资源考核与管理体系.然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公司负责人力资源的老总却遇到许多困扰,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年初的绩效考核工作计划做得很好,可是在实施过程中却"雷卢大,雨点小",各部门的考核者乐于充当好好先生,应付了事,大大有悖于绩效考核的初衷;

2.在考核过程中,公司员工缺少参与的积极性,抵触情绪很强,不少员工甚至质疑:

是否绩效考核就是通过反复地填表,交表来挑员工的毛病;

3.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反映,考核的过程繁琐,耽误正常的工作时间,推行过程中往往又因为得不到高层的足够支持而阻力重重;

4.另外,考核过程和结果的公正性难以保证,大多数员工对于考核的结果都心怀不满,怨声四起,同事的关系也往往因考核而变得紧张,不利于公司的日常工作开展.

分析:

在研究了公司的发展背景和现行的人力资源考评体系之后,笔者认为这些问题之所以存在,抛开公司经营体制处于转制磨合期的原因之外,更直接的原因在于该企业在绩效考核问题上走进了误区.

误区一:

把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是对员工的行为和产出的管理,它在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框架下,在强化人本思想和可操作性基础上,以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为依据,通过定期的绩效考核,对员工的行为与产出做客观,公正,综合的评价.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是对绩效管理前期工作的总结和评价,远非绩效管理的全部,单单盯住绩效考核,而不顾及绩效管理无异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僵化地把员工钉在绩效考核上面,仅仅用几张表给员工的个人贡献盖棺定论,难免有失偏颇,也偏离了实施绩效管理的初衷,依然改变不了效率低下,管理混乱的局面.

科学的绩效管理都是把"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作为推行绩效考核的前提,结合公司总体发展目标和员工的个人发展意愿确定考核的内容和目标,根据企业的总体情况,在与员工双向互动沟通的过程中推行绩效考评计划;客观看待考评结果,淡化绩效考核的加薪晋级导向,更多地把它当作激励员工的手段和引导员工自我发展的依据.

误区二:

重考核,轻沟通

绩效管理是一个员工与管理者双向沟通的动态过程.一个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包含设定绩效目标,记录员工的绩效表现,期终绩效考评,绩效考核结果的合理运用等内容.简单表述为:

计划,执行,考核,反馈四个部分(如下图1所示).这四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不能人为地把它们割裂开来.

在整个绩效管理过程中,沟通是贯穿始终的.考核者与被考核者持续不断的双向沟通是一个企业绩效考核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也是企业科学绩效管理的灵魂所在.无论设计多完美的考核制度都无法顺利推行于缺少沟通的团队,更何况,在企业管理实践中本来就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绩效管理制度.适当的沟通能够及时排除管理过程中的障碍,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整体绩效.同时也能提高被考核者的参与积极性,减少考核过程中的阻力,保证考核的客观,公正进行.在执行过程中随时保持沟通和反馈,让被考核者了解考核的目标,执行状况,考核结果等,被考核者也乐于提供资源支持,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员工的信心和斗志,也使各被考核者的个人绩效与部门绩效相一致,企业内各个部l门长短期目标协调平衡发展.如此一来,绩效考核过程就变成了一个增强共识,凝聚人心,促进沟通和能力提高的多赢过程.

误区三:

实施主体角色错位

企业内多数人甚至包括一些高层管理者都认为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部的事情,由人力资源部来做是天经地义的.高层管理者只对绩效管理作原则性的指示,剩下的工作全交给人力资源部门,做得好与不好都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情了.这实际是对绩效管理中角色分配上的认识误区.诚然,人力资源部门对于绩效管理的实施负有无可替代的责任,但不是所有的事情都由人力资源部门来做.

首先,公司高层是所有绩效管理活动得以顺利推行的中坚,没有他们的倡导,支持和努力,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半途而废.

此外,企业内所有员工对之的参与程度也对绩效考核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用电气(中国)的员工在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往往都会主动申请做一个360度考核,了解自身的优缺点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从而确定自己下一步学习,完善和发展的方向.没有被考核者的这种全身心地参与,绩效考核很有可能蜕变成一场"警察与小偷的博弈",科学的绩效管理更是无从谈起.

误区四:

绩效考核只是一种奖惩手段

在很多人心中都有意无意地把绩效考核与奖惩划上等号,认为绩效考核就是淘汰,惩罚不合格的员工,升迁,奖励优秀的员工.这样想也不无道理,毕竟对员工进行优,良,中,差的评定结果应该有物质形式上的体现,但绩效考核体系不应该单纯为了奖惩员工而设立和存在,它应当成为提升企业整体绩效和员工个人绩效的推进器.武断地把绩效考核等同于一种奖惩手段也是陷入了绩效管理认识上一个比较常见的误区.

在实践中,绩效考核应该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比较转向每个人的个人自我发展诊断,变考核者与被考核者的对立关系为互助伙伴关系,考核的目的应该更多地定位为企业与员工多方受益,共同发展.对于企业而言,绩效管理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公正科学的绩效考核可以优化自身的组织结构,提升整体业绩,对于员工来说,绩效管理营造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通过绩效考核,使员工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及时对自身的发展方向进行修正,从而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大的发展业绩.

误区五:

公平的考核者可以保证考核的公正性

公司大多数的考核者认为只要绩效管理中的考核体系设计合理,执行过程不徇私舞弊,就能保证绩效考核的合理,公正,其实这是对绩效考核制度的一种过度迷信,也是绩效管理过程中的一个认识误区.

在大多数企业的绩效考核实践中,绩效考核的过程与结果都或多或少带有考核者的主观色彩.在绩效评定中,考核者是评定结果可靠性的重要决定因素,而考核者自身并不能自始至终都以一种完全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被考核者,他们的评定行为往往受到若干主观心理因素的干扰.比较常见的心理干扰因素有z晕轮效应,感情误差,近因效应,趋中效应,对比效应,偏见误差以及主观确定评价因素权重的误差等等,这些心理干扰因素都使考核的结果难免失之偏颇.针对这些情况,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应该对绩效考核的标准和准则进行定期的跟踪修正,在考核体系当中尽可能采取一些相对客观或者可以量化的指标.同时也要加强与被考核者的沟通,以减少考核误差带来的负面效应.

(三)经理人,怎样才叫忠诚

作者:

许瑞

近年来,对于中国职业经理人这一新兴阶层来说,可谓多事之秋.有"中国职业经理第一人"之称的陆强华,从创维跳到高路华,转而又自立门户,创办上海人众;扑朔迷离的"中国职业经理人第一案"前不久刚刚开庭,喷施宝前总经理王惟尊是"揭假帐英雄"还是商业受贿的"叛逆分子",仍然难以定论;原小霸王总经理段永平"釜底抽薪",创办步步高,"挤跨"小霸王;华帝集团总经理姚吉庆离开华帝,到威莱数码当起老板……

面对这些,人们很容易引起一个话题,即"忠诚",职业经理人忠诚否,应如何赢得或保障经理人的忠诚等等,然而,人们很难想象到,所有这些事件的发生以及人们对事件的争论恰恰源于对经理人忠诚的理解分歧和认识误区.对经理人忠诚的片面理解和错误认识,正在制约着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健康发展,影响着国内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全面而深入地剖析职业经理人忠诚的内涵,显得非常迫切和尤为重要.

一,解析职业经理人忠诚的涵义

职业经理人,怎样才叫忠诚

让我们先分析一下"忠诚"的定义.据词典,忠诚是指对一个人,一种理想,一种习俗,一个事业,国家,政府等的忠实状态或程度,因此忠诚有三层涵义,即对个人的忠诚,对信念或信仰的忠诚和对组织的忠诚.同样我们可以看出,职业经理人的忠诚也包含三层涵义,即对企业这个组织的忠诚,对经理人这个职业或者说从事经理人职业的信念或信仰的忠诚,以及对企业相关个体如老板或股东等所有者的忠诚.全面而深入理解职业经理人忠诚的内涵,关键在于正确认识经理人对企业忠诚,职业忠诚和所有者忠诚之间的内在关系.

我认为,职业经理人忠诚的核心是对企业的忠诚,职业经理人通过对企业的忠诚来实现对所有者和对职业的忠诚,职业经理人对所有者和对职业的忠诚又通过对企业的忠诚来体现.

职业经理人不是直接受雇于所有者,而是受聘于企业,也就是说所有者是通过企业来聘用职业经理人.经理人与所有者通过企业联系到一起,经理人是企业的经理人,所有者是企业的所有者,脱离了企业,所有者不再是所有者,经理人不再是经理人,经理人对所有者的忠诚就演变为一般意义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忠诚,如,朋友之间或主仆之间的忠诚等.经理人通过经营管理活动来实现和表达对企业的忠诚,所有者作为企业的主要相关方,经理人实现对企业的忠诚也就同时实现和表达了对所有者的忠诚.然而,由于所有者一定存在着企业以外的追求,如对所有者自身及其他有关方利益的追求,所以经理人对所有者的忠诚却并不一定能实现对企业的忠诚.

把职业经理人的忠诚简单归结为对所有者的忠诚,不仅难以确保对企业忠诚的实现,而且容易导致经理人和所有者之间的矛盾冲突.把经理人的忠诚简单归结为对所有者的忠诚,就是要求经理人片面追求所有者利益的最大化,在企业利益与所有者利益不一致时,就会通过损害企业利益来保障所有者利益.把经理人的忠诚简单归结为对所有者的忠诚,就会把经理人与所有者的关系发展为主仆关系,从而使经理人失去经营管理的主观,束缚职业经理人才干的发挥.同时,还容易让经理人与所有者同流合污,通过企业来从事违法乱纪和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活动.当所有者不止一个时,更容易因难以平衡所有者之间的利益,而激起所有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管理活动.当经理人与所有者一方持有正确的忠诚观,而另一方把忠诚简单归结为对所有者的忠诚时,就会使双方失去达成共识的基础,从而引起经理人和所有者之间的矛盾冲突,企业的正常经营管理活动同样难以持续.所有这些都将影响职业经理人实现对企业的忠诚,也就难以实现对所有者的忠诚.

因此,认识到职业经理人忠诚的核心是对企业的忠诚,职业经理人通过对企业的忠诚来实现和表达对所有者的忠诚,有利于经理人与所有者把双方共同利益建立在企业的利益上,从而意识到企业的利益才是双方达成共识的基础,任何寄希望予跨越企业来实现和表达忠诚的行为,都会阻碍经理人实现对企业的忠诚,从而影响对所有者忠诚的实现.

职业经理人除了对企业和所有者的忠诚外,还有一个对自身职业的忠诚问题.经理人对职业的忠诚包含两层关系,一是对职业和职业道德的忠诚,二是对职业和事业的忠诚.

对于职业经理人来说,他们的职业就是从事企业经理人工作,企业是经理人的工作场所,是实出职业抱负的舞台,也就是是实现对职业忠诚的载体.经理人对职业的忠诚只有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才能体现出来,而经理人对职业的忠诚也只能通过对企业的忠诚才能实现.对企业的不忠诚,就是对自身从事职业的不忠诚,对职业的忠诚就要求对企业忠诚.

但是,忠诚于企业必须以忠诚于经理人职业道德为前题.经理人的职业道德要求经理人在实现和表达对企业忠诚的同时,要兼顾企业相关方的利益,即经理人除了对企业本身负责外,还要对企业的所有者,员工,债权人,客户,邻里关系,法律法规,社会道德,国家,政府与社会民众等等肩负起相应的责任.偷税漏税就是有背于对国家,政府和法律法规的忠诚,合法避税却是经理人的才干.假帐融资虽有利于企业和个别所有者,却违背了法律法规的要求,有损于广大投资人的利益,有损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违背职业道德即使有利于实现对企业的忠诚,但这种忠诚的实现只是暂时的,而不是长久的.企业在获取暂时利益的同时,却为其长期发展埋下了隐患,增加了企业未来利益的不确定因素,因此,从本质上说,并不是真正对企业忠诚,相反,恰恰是对企业不忠诚的一种表现.

因此,认识到职业经理人的忠诚,需要以对职业道德的忠诚为前题,通过对企业的忠诚来实现和表达对职业的忠诚,有利于纠正职业经理人唯企业利益至上的观点,从而在实现企业忠诚的同时,兼顾对企业其他相关方的忠诚.

最后,经理人的职业是从事企业经理人的工作,而不仅仅局限于从事某一具体的企业经理人工作.经理人对职业的忠诚,就是在受聘合同条件下,对受聘企业的忠诚,而不是终身伺服于某个具体企业.经理人的离职或跳槽,只要忠诚于职业道德,就是对经理人职业的忠诚.只要不是利用原有企业的资源,进行有损于原企业的活动,经理人从事其他企业的经理人工作,就并不影响其对职业的忠诚,经理人不再从事经理人职业,也就成为对自身事业的追求,即对经理人事业的忠诚,同样不影响其对职业的忠诚.

认识到这一点,有利于人们冷静面对经理人的离职和跳槽事件,客观分析经理人离职和跳槽事件的性质,正确判别事件中职业经理人的忠诚度.

二,案例分析:

陆强华对创维集团忠诚否

背景资料:

2000年11月2日,在4年内一手将创维电视的销售业绩从7亿元做到43亿元的前创维区域销售总经理陆强华,发表《致创维销售体系全体员工公开信》,将其与创维集团4年来的恩恩怨怨彻底公开,并携150多名精兵强将投奔竞争对手高路华,一个原本简单的高层员工流动变成对原企业的致命打击.(大众网:

张玉波)

陆强华对创维集团的忠诚分析,需要分三步进行,即陆强华离开创维前,离开创维时和离开创维后对创维集团的忠实状况.

陆强华在创维集团4年期间,创维电视销售翻了六倍,虽然不能说全部是其一个人的功劳,但足以证明,陆强华有卓越的才干,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创维销售战线,贡献了全部的才智,因此,不管陆强华与创维集团有多少"恩恩怨怨",在这4年期间,陆强华对创维的忠诚是不容置疑的.

陆强华离开创维时,完全不顾对受聘企业正常经营管理活动的影响,发表《公开信》公开个人恩怨,更有甚者,带领100多名部下集体投奔竞争对手,给原企业造成致命打击,这些行为是严重背叛创维的行为,因此谈不上半点忠诚.而之所以背叛,深层次的原因无疑是陆强华把对企业的忠诚误解为对所有者的忠诚,即把陆强华与黄宏生之间的恩怨,或者更确切地说,经理人与所有者的利益冲突,归结到与创维集团这个企业的身上.陆强华会认为是黄宏生没有赢得自己的忠诚,所以自己不是不愿忠诚于黄宏生,而是无法忠诚,却忘记了自己忠诚的核心是企业创维,而不是所有者黄宏生.深入挖掘陆强华与黄宏生之间的利益冲突,人们同样会发现,黄宏生希望陆强华忠诚于自己,而不是通过对创维的忠诚来实现对自己的忠诚,仍是双方无法达成共识,缓解利益冲突的根源.

离开创维后,当有记者问"你在东菱的目标是什么

"陆强华答道:

"和创维抗衡仅仅是一方面."(参见:

《职业经理人:

陆强华00弱势也要做到底》,作者田炜华.)陆强华不仅在离开创维时给创维带来伤害,而且在离开后,利用原企业的资源(150多名销售战线的精兵良将及他们所掌握的销售渠道和客户资源)与创维进行抗衡,虽然,陆强华不再是创维的经理人,但却严重违背了经理人的职业道德,因此,陆强华没有忠诚于自己的职业道德,也就是没有忠诚于其所从事的经理人职业,最终表明,陆强华对原企业创维集团不忠诚.

总结认为,在创维4年期间,陆强华对创维集团的忠诚,应该受得表扬并值得人们学习,然而在离开时和离开后,他严重背叛了创维集团,违背了经理人的职业道德,背叛了自己所从事的经理人职业,应该受到谴责,并为人们所不屑.

(四)晋升之痒

作者:

张远科

案例:

1.一家从建筑业起家的综合性集团公司,在其快速成长期间需要大量人力资源,对于部门经理和重要技术人才,总裁成了理所当然的猎头,为公司引进了不少人.为了表示对引进人才的重视,总裁特别关心每一位新进员工一一经常听取他们的工作思路并一起讨论,关心鼓励他们.但是由于总裁的工作性质和新人的不断进入,以前进入的人使自然而然受到"冷落",他们很少再感受到总裁的"关爱"加上其它因素影响,多数人不得不选择离开公司.经过几年下来,总裁引进的人不少,但留下的却只有寥寥几人.

2.一家消费品生产企业,不久前在全公司范围内搞了一次全员公开竞聘.有三位前部门经理落聘,由曾经是其下属的员工接替.在第二轮竟聘中,他们赢得了在新部门经理领导下的职位.一位刚进公司两年(大学一毕业就进了该公司)的年轻小伙子通过公开竞争谋得了总经理秘书一职.第一轮竞聘后最初两三天,落聘的部门经理普遍表现出了不满意的情绪,但经过与高管层真诚的沟通交流后,很快调整了自己的心态,投入到第二轮竞聘中去.并且很快在新职位上进入了角色.虽经历了如此大范围的人事调整,但公司很快就回到了正常运营状态.

分析:

在第一个案例中,新进入公司的人才,通常被称为"空降兵",第二个案例中人才的提升被称为"能者上"或"破格提拔".其共同之处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后来者居上".

后来者居上无论对于后来者本人,公司其他员工乃至整个公司都有潜在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在没有成熟的晋升机制和良好价值观的前提下,这些潜在影响就会凸现出来.

对后来者本人,在心理上的优越感大大增加,自觉知识,经验和工作能力比其他员工更好,自然表现出重上轻下的工作作风倾向,较少去关注同下属或其他员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以后工作的顺利开展埋下隐患.第1个案例中的后来者表现特别明显.其次,后来者晋升太快将会很快到达其职业生涯中的"玻璃天花板",其再次晋升的时间会很长而且晋升的机会也大大减少.第2个案例中的总经理秘书在本公司晋升的前景和机会几乎已经不存在了.

对于其他员工,特别是自认为有实力问鼎空缺职位的员工来说,打击会很大.一是因更高职位预示着更丰富的知识技能和工作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力和身份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