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概论教案讲义笔记 Chapter 1 货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06595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3.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学概论教案讲义笔记 Chapter 1 货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金融学概论教案讲义笔记 Chapter 1 货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金融学概论教案讲义笔记 Chapter 1 货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金融学概论教案讲义笔记 Chapter 1 货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金融学概论教案讲义笔记 Chapter 1 货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融学概论教案讲义笔记 Chapter 1 货币.docx

《金融学概论教案讲义笔记 Chapter 1 货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学概论教案讲义笔记 Chapter 1 货币.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融学概论教案讲义笔记 Chapter 1 货币.docx

金融学概论教案讲义笔记Chapter1货币

Chapter1货币

§1.1货币的起源与发展

一、货币的产生

1、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刻分析了货币产生的必然性,认为货币产生的根源是私有制,是私有制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

2、货币是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

所谓价值形式,是指用一种商品的价值来表示另一种商品的价值,也就是价值表现形式。

3、马克思按照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科学地将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归纳为以下四个阶段

(1)简单的价值形式

1只绵羊=2把石斧

在上述交换过程中,双方的地位和作用完全相同:

既是等价物,又是被等价物,没有哪一方被固定在等价形式上。

(2)扩大的价值形式

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中,绵羊作为被等价商品,可以同时由右端多种等价形式来等价。

而处在公式右端的多种商品在一次交换中只能出现一种,相互之间是严格排斥的,表明作为等价物形式的商品,其使用价值的特殊形式和其充当等价物本身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从而把价值是人类无差别劳动的凝结物的性质体现出来。

在扩大的价值交换过程中,公式两端的商品已经各自有了特定的地位和作用:

左端的绵羊作为价值形式出现,而右端的一系列商品则是作为等价形式出现

(3)一般价值形式

在这个阶段,出现了一般等价物。

所谓一般等价物,就是指从大量的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表现其他各种商品价值的材料。

它使物物直接交换变成了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间接交换。

(4)货币价值形式

贵金属有四个自然属性:

一是具有同一性,贵金属质地均匀,重量相等;二是具有可分性,贵金属可以根据需要加以分割而不丧失价值;三是具有便利性,贵金属体积小,价值高,便于携带;四是具有永恒性,贵金属不变质,适宜保存和作为财富储藏。

4、货币的起源

(1)中国古代一种是“先王制币说”;另一种是司马迁的“自然形成”观点

(2)马克思之前西方关于货币起源的学说第一种是“创造发明说”,第二种是“便于交换说”(亚当·斯密),第三种观点是“保存财富说”。

(3)马克思在批判和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有关货币起源理论的基础上,用完整的劳动价值论科学地阐明了货币产生的客观必然性,揭开了货币之谜。

马克思认为:

“货币是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产物。

”马克思从商品和商品交换入手考察货币。

价值的表现过程就是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转化的过程,价值形式问题就是交换。

二、货币的本质

(1)货币的本质

货币金属论

·货币金属论是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时期(16、17世纪)

·威廉・斯塔福德、托马斯・孟、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他们认为货币就是商品,必须有实质价值;金银天然就是货币,货币必然具有金属内容和实质价值;货币价值是由金属价值决定的,不能被其他东西代替;货币是唯一的财富,货币等同于贵金属。

·局限:

但他们认为货币是唯一的财富,把货币简单地等同于贵金属。

财富增加的源泉在于生产的扩大,而流通只是其价值实现的方式

货币名目论

·货币名目论是与货币金属论对立的货币理论

·巴本、贝克莱、孟德斯鸠、休谟、斯图亚特、克拉浦、彭迪生、凯恩斯(“管理通货论”)

·流行于18世纪以后,当时已经出现了不足值货币流通的现象。

·这种学说否定货币的商品性,否认货币必须具有实质价值,认为货币不是财富,是换取财富的要素,是一种价值符号。

因此货币没有实质价值,不具商品性,而只是名目上的存在。

认为货币是国家法律的产物,是反科学的。

·所有的货币名目论者都错误地把价格标准等同于价值尺度,错误地把货币本质和货币职能等同起来

货币数量论

·一种几乎与古典经济学同时代的货币理论

·其核心观点是“关于货币影响经济方式的看法”,而其看法的精髓就是“货币数量与物

价的关系问题最重要”,认为流通中货币数量越多,货币价值就越小,物价也就越高。

社会计算工具

·列宁把货币看作是社会计算工具,是社会计算的表现形式。

·计算是在生产者的背后通过市场波动形成的

·货币还可以反映出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人劳动耗费是和社会必要劳动耗费之差。

(2)货币的本质特征

·其本质特征有两点,即: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虽然能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但不能表现其自身的价值,货币的价值必须通过和商品的交换才能体现出来,即货币购买力表现了货币的价值。

三、货币形式的演化

1、实物货币

(1)所谓实物货币,是指那些作为非货币用途的价值与其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相等且作为货币使用的商品的总称。

实物货币是货币形态发展最原始的形式。

(2)我国古代长期使用的实物货币是“贝”,其计量单位为“朋”,五个为一串,两串为一“朋”。

(3)世界各国的实物货币都具有两个共同特点:

其一,都具有货币和商品的双重性质;其二,都是足值货币,即作为商品用途的价值与其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相等。

2、金属货币

(1)金本位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稳定和优秀的货币制度。

(2)典型形式为“铸币”。

所谓铸币,一般是指由国家的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块。

在铸币没有出现之前,金属货币的流通形式是“称量货币”。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金属铸币是铜铸币,出现在西周、春秋时期。

名曰“币”,又称作“布币”。

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金属货币是“秦半两”(“圜钱”,又称作“环钱”)和“汉五铢”,两者都是铜铸币。

(3)纸币作为金属货币的代用品后,货币制度便进入了纸币和金属货币并行流通的时期。

这一时期可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即纸币可兑换阶段和纸币不可兑换阶段。

从实质上说,纸币可兑换阶段是代用货币阶段,纸币不兑换阶段则是信用货币阶段。

3、纸币

(1)纸币是国家发行并且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

(2)现代各国的纸币发行基本上都要有一定的信用保证,故又可以称其为“信用货币”。

现代经济中信用货币的主要形式是现金和存款。

信用货币具有以下特征:

①信用货币是一种价值符号,不具有十足的内在价值;②信用货币是债务货币,现金是中央银行的负债;存款是商业银行的负债;③信用货币的流通具有强制性。

4、未来的货币形式

 

§1.2货币的职能

马克思对于货币职能的论述是假定黄金为唯一货币的前提下所做的分析认证,他认为货币具有五个职能,它们的表述和排列顺序是: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一、价值尺度

1、货币是一种尺度,可以用来衡量所有商品的价值。

2、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具有明显的特点:

一是可以是抽象的、观念上的,二是必须具有十足的价值。

3、当商品的价值表现在货币上时,这就是商品的价格。

而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4、历史上最初的价格标准与金属货币的重量标准是一致的。

5、价格的倒数就是货币购买力,即货币购买力=1/价格。

货币购买力变动的趋势和幅度是物价指数变动的倒数。

二、流通手段

1、当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起媒介作用时,就是流通手段。

2、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和价值尺度的货币有明显不同的特点或曰要求,那就是流通手段货币不能是抽象的或观念上的货币,而必须是真实的货币。

3、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量的多少,首先取决于所有商品的价格总额。

如果用P代表价格,Q代表商品数量,那么价格总额就是:

 (i=1,2,3,4,…,n)

4、但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量并不需要总是和商品价格总额相等,因为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在一定时间里是可以多次流通的,而商品经过一次交易就退出流通。

在一定时间货币实现的交易次数,称为货币流通速度或货币流通次数,如果用V来表示,则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的需要量就是:

 /V

5、货币符号包括不足值铸币和纸币。

在足值货币流通时,是商品价格决定流通手段——货币的数量,而在货币符号流通的情况下,则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决定商品价格。

三、贮藏手段

1、当货币退出流通,暂时处于静止状态时就是在执行贮藏手段职能。

2、贮藏手段职能是前两个职能的派生职能。

3、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特点:

要求执行贮藏手段职的货币必须是足值的、实在的,或在比较长的时间内稳定地代表一定的价值量。

简单说,贮藏手段职能货币必须同时具备价值尺度货币和流通手段货币的两个要求,既要是现实的货币,又要有十足的价值。

4、货币能否作为价值的储藏,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在储藏期内能否发生价值的贬损;二是在需要购买时能否顺利地完成交易,购买到所需商品。

5、良好的贮藏手段可以有效调节货币流通:

当流通规模扩大时,储藏的货币会进入流通;当货币需要量减少时,货币又会退出流通,进入储藏。

这一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只有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才能形成。

6、马克思以金属货币流通为背景,论证了货币贮藏职能的发挥,有自动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称为货币贮藏的“蓄水池作用”。

货币贮藏职能“蓄水池”作用的发挥有两个前提条件:

一是金属货币流通;二是有足够多的货币贮藏。

四、支付手段

1、当货币不是作为交换媒介,而是作为价值的独立运动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就是在执行支付手段职能。

支付手段是由赊销引起的。

在赊销中,因为商品的让渡和货币的收入并不是同时进行的,其间就需要有“信用”的支撑。

在货币用于偿还赊销款时,已不是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而是补足交换的一个独立环节,在货币付出的同时并没有相应价值商品的流入。

没有商品在同时、同地与之相向运动,这是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特征,因此该职能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之上的,也是前两个职能的派生职能。

2、流通中的货币指的是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之和。

但这两者并非互不相干,流通的货币往往是交替发挥这两种职能,用于支付手段的货币往往是已经实现了商品价值的体现者,曾经发挥过流通手段职能;而经过一次或几次支付后,又往往会再用来实现商品的价值,作为流通手段用于购买。

五、世界货币

1、当商品流通越出国境,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时,就会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的职能,这就是世界货币职能。

2、按照马克思关于世界货币职能的分析,世界货币应该具备以下特点,即必须有十足价值,并且是自然形状,即金块或银块形状。

3、世界货币应该发挥以下作用:

①在国际贸易上作为一般购买手段;②在国际收支上执行一般支付手段职能;③作为国际间财富的一般转移。

4、按照马克思的货币理论,纸币不能充当世界货币,所以现在的美元或者欧元都只是国际支付手段和结算手段,称不上世界货币。

六、其他理论

一般将货币职能概括为三个,即“交易媒介、记账单位、价值贮藏”。

货币名目论者曾认为货币只有一个职能即交换媒介凯恩斯在研究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后认为单就交换媒介并不能概括货币的职能,货币还应该有另外一项重要职能即贮藏财富。

现在西方经济学者们普遍认为货币有三个职能:

“交易媒介、计算单位、价值贮藏”,其中货币最重要的职能是交易媒介,其他两个是由交易媒介派生出来的。

§1.3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又称“货币本位制”,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反映了国家在不同程度、从不同角度对货币所进行的控制。

当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以后,资产阶级政府通过立法将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确定下来,就产生了货币制度。

一、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1、货币材料

(1)货币材料也称币材,就是国家规定选择哪种材料作为货币使用。

(2)选择币材是一个国家建立货币制度的首要步骤,选择不同的货币材料就形成了不同的货币种类。

货币材料的不同也是区别不同货币制度的主要标志。

2、货币单位

(1)由于各种商品的价值不同,表现为货币数量的不同,这就要求货币本身必须有一个量的规定,这称为货币的“价格标准”,也就是“货币单位”。

(2)法律对货币单位的规定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货币单位的名称;二是货币单位的值,即包含多少货币金属。

(也就是确定价格标准)货币单位的名称开始时就是贵金属的重量单位,如中国的两、铢。

(3)当货币单位名称与重量单位分离后就有了对货币单位的值进行规定的必要,金属铸币时期就是规定一个货币单位所包含的金属的成色和重量。

在信用货币时期,仍然有一些货币规定含金量。

在黄金非货币化以后,货币币值主要表现为本国货币和外国货币的比价。

3、货币的发行和流通

(1)本位币也称“主币”,是一个国家的基本通货和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

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本位币的实际价值与名义价值一致,为足值货币。

在当代纸币本位制度下,纸币已经成为独立的本位币,由该国货币制度所确定,是流通中的价值符号。

本位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所谓“无限法偿”,即法律规定本位币在本国所具有的无限的支付能力。

支付方使用本位币的数额不受任何限制。

(2)辅币是本位币以下的小额货币,主要供小额零星交易和找零之用。

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辅币以贱金属铸造,其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为不足值货币。

货币制度规定辅币为有限法偿。

所谓“有限法偿”,即一次支付超出一定限额,对方有权拒绝接受,但在法定限额内拒收则不受法律保护。

(3)在金属货币时期,国家规定本位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毁、自由输出/输入国境;而辅币则不具备上述功能。

4、金准备制度(货币支付能力)

(1)这一制度就是国家规定把贵金属集中到国库和中央银行。

(2)金准备制度是货币价值稳定的基础和保证。

在纸币流通时期,其主要作用是作为世界货币的准备金,以保证本国货币的实际支付能力。

二、货币制度的演变和发展

资本主义货币制度主要经历了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三种金属货币制度和不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1、银(单)本位制

(1)特点是:

以白银为币材;以一定量的白银来表示货币单位的值;银币是本位货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银币有无限法偿的能力;白银可以自由输出/输入国境。

(2)银两不是完全的本位币。

中国虽然白银流通的时间很长,但从1910年清政府颁行《币制则例》才开始真正的银本位制,至1933年国民党政府宣布“废两改元”,公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中国的银本位制才得以健全,但1935年的“法币改革”就取消了银本位制。

2、金银复本位制

(1)16—18世纪,欧洲国家纷纷建立金银复本位制度。

首先在英国实行

(2)金银复本位制的特点是黄金和白银同时为币材;金币和银币都是本位货币,都可自由铸造、自由熔化;金币和银币都有无限法偿的能力;黄金和白银都可以自由输出/输入国境。

白银主要用于小额交易,黄金则用于大宗交易。

(3)在金银复本位制中由于有金、银两种货币同时流通,商品价值就要表示为两种价格这就要求金币、银币自身有一个交换比例。

(4)按照金币和银币兑换比率确定方式的不同可以把金银复本位制分为平行本位制、

双本位制和跛行本位制。

①平行本位制

·平行本位制即金币和银币是按照他们所含的金银实际价值进行流通的。

·商品具有金币和银币表示的双重价格,金银市场比价波动必然引起商品双重价格比例波动,给商品交易带来很多麻烦。

②双本位制

·为了克服平行本位制的问题和困难,国家便以法律规定金币和银币之间的固定比价,即金币和银币是按法定比价进行流通和交换的。

·这种做法又违背了价值规律。

当金银的法定比价与市场比价不一致时,就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这样现象又称为“格雷欣法则”,是指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也称良币)必然被人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也称劣币)反而充斥市场的现象。

例如,当国家规定:

1金币=15银币的法定比价,而市场价为1金币=16银币,则15金币=240银币(按市场价),240银币=16金币(按法定价),16金币-15金币=1金币。

这一规律告诉我们:

一个国家在同一时期内只能流通一种货币。

如果同时使用两种货币,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解决办法:

人为地制造不足值的货币。

③跛行本位制。

金、银币都是本位币,但国家规定金币能自由铸造,而银币不能自由铸造,并规定银币不有无限清偿能力,金币和银币按法定比价交换。

这种货币制度中的银币实际上已成了辅币。

这种跛行本位制是金银复本位制向金本位制的过渡形式。

3、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为币材,金币为本位货币的制度。

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三种形式。

①金币本位制

·1816年英国首先实行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

·金币本位制的特点是:

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具有无限法偿的能力;辅币和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金币;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国境;货币储备全部是黄金,并以黄金进行国际结算。

·金币本位制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曾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方面稳定的货币流通有利于商品流通的扩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

②金块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又称“生金本位制”,其特点是:

虽然仍宣称是金本位,但黄金集中存储于政府,不再铸造金币;流通的不是金币而是代表一定数量黄金的银行券;银行券可以兑换黄金或者在一定条件下兑换黄金;银行券的发行以黄金为准备

③金汇兑本位制

·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最早实行于经济比较落后的殖民地国家。

·金汇兑本位制是指虽然宣称是金本位,但国内没有金币流通,使本国货币与另一采用金币本位或金块本位国家的货币保持固定比价,并在该国存放外汇准备金,通过无限制供应外汇来维持本国币值的稳定;银行券在国内不能兑换黄金,只能兑换外汇。

4、信用货币制度

(1)现代各国的货币制度都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2)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是指以纸币为本位币,且纸币不能兑换黄金的货币制度。

这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一种货币制度。

(3)信用货币制度的基本特点: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一般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并由国家法律赋予无限清偿的能力。

货币不与任何金属保持等价关系,也不能兑换黄金,货币发行一般不以金银为保证,也不受金银的数量控制。

货币通过信用程序投入流通领域,货币流通通过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调节,而不像金属货币制度下,由金属货币进行自发地调节。

当国家通过信用程序所投放的货币超过货币需要量,就会引起通货膨胀,这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流通所特有的经济现象.

流通中的货币不仅指现钞,银行活期存款也是通货。

(4)信用货币制度的优势

纸币发行不受黄金供给的限制,可以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调整货币供应量

纸币是用纸作为货币材料,纸的价值含量很低,即使有了磨损,也不会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

纸币还具有易于携带、保管、支付准确等好处,这些都是金属货币所不及的。

(5)由于纸币是货币金属的价值符号,不同于金属货币,所以纸币有其特殊的流通规律,这一规律体现的是纸币和货币金属之间的比例关系,用公式表示如下:

单位纸币的购买力水平=流通中所必需的货币金属量/流通中的纸币总量

三、国际货币制度

1、为适应国际贸易与国际支付的需要,各国政府对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职能所确定的原则、采取的措施和建立的组织形式,称为“国际货币制度”。

2、国际货币制度一般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即用什么货币作为国际间支付的货币,是金币还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二是汇率制度的确定,即一国货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汇率应如何决定,是采用固定汇率制还是浮动汇率制;三是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即当出现国际收支不平衡时应采用什么方法弥补缺口

3、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不同时期形成不同特征的国际货币制度。

大体可分为金本位下的国际货币制度、金汇兑本位下的国际货币制度、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和当

前以浮动汇率为特征的国际货币制度。

4、金本位下的国际货币制度

(1)金(币)本位制是资本主义黄金时期的象征。

(2)在金本位下,国际货币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黄金充当国际货币,各国中央银行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大部分为黄金。

【虽然国际金本位的基础是黄金,但实际上当时英镑在很大程度上代替黄金执行国际货币的职能。

因为英镑可以自由兑换黄金,英镑的广泛使用并不否认是国际金本位。

】②由于各国货币都规定有含金量,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由各自含金量的比例——“铸币平价”决定。

市场实际汇率则围绕铸币平价上下波动。

在国际金本位下,汇率波动有一个自然形成的幅度,即“黄金输送点”:

外币升值的上限(或本币贬值的下限)是铸币平价加运送黄金的费用(包括运送、包装、保险费等),称为黄金输出点;外币贬值的下限(或本币升值的上限)是铸币平价减运送黄金的费用,称为黄金输入点。

③外汇收支有自动调节机制。

当外汇收支出现逆差,黄金大量外流时,会导致国内货币供给减少,商品用金币表示的价格不得不下降,这会使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受欢迎,从而出口增加,而且使从外国进口的商品显得贵,进口也会减少;货币的减少同时还会导致利率上浮,将有利于国际资本的流入。

这两方面都会使本国的外汇收入增加,弥补外汇收支出现的逆差。

(3)金本位时代,黄金窖藏是“需求”,窖藏黄金的再用是“供给”。

5、金汇兑本位下的国际货币制度

(1)金汇兑本位下的国际货币制度的特点如下。

①各国依然维持金平价,但只是一种不完全的金平价,本币不能兑换黄金,而是通过外汇与黄金发生间接联系。

②汇率实际上是一种盯住汇率制,即按照固定汇率与某特定国家货币【该货币被称为锚货币】挂钩。

③政府或货币当局除持有黄金作为储备外,还持有大量外汇。

这就改变了以前单一黄金储备的格局,扩大了国际储备资产的构成。

④国际收支调节具有不对称性。

当时,像美、英等国的外汇收支必须是逆差,其他国家为了获得储备资产必须对美、英保持顺差。

在这种情况下,美、英这些提供国际储备资产的国家无须认真对待其逆差,其他国家则要十分注意调节外汇收支状况。

6、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1)1944年7月在美、英的组织下,召开了有44个国家参加的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

按规定确定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其他国家货币按其含金量与美元定出比价,形成了当时以美元为中心的“双挂钩”的国际货币制度,即事实上全球性的金汇兑货币制度。

(2)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如下三个特点。

①是一种金汇兑制度。

美元充当国际储备货币,美元与黄金固定比价,其他国家货币和美元固定比价,其他国家也可以按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的官价无限制地在美国兑换黄金。

因为美元是唯一的国际储备货币,所以美国必须保证美元可以按固定比价兑换黄金,而且必须向其他国家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力——美元。

但这两者间存在不可调解的矛盾:

要保证有足够的国际清偿力,美国必须保持国际收支逆差,美元贬值压力极大;为了保证美元对其他货币的币值,美国要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又会导致国际清偿力不足,即“特里芬难题”。

②可调整的固定汇率。

③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对国际收支的调节有两种方法:

短期失衡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信贷资金解决;长期失衡通过调整汇率平价来解决。

(3)1971年美国尼克松政府被迫放弃了美元按固定比价兑换黄金的规定,1973年初,各国货币都实行浮动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瓦解。

(4)金本位下国际货币制度的崩溃是由于外部原因,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是由于内部原因。

7、当前的国际货币制度——“牙买加体系”

(1)牙买加体系对布雷顿森林体系进行了扬弃,一方面继承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且加强了它的作用;另一方面放弃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双挂钩机制。

(2)现行的牙买加体系具有以下特征。

①黄金非货币化。

黄金成为普通商品,与任何国家的货币割断必然联系。

废除黄金条款,取消黄金官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各成员国可以按市价自由进行黄金交易,取消会员国之间及会员国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之间须用黄金清算债权债务的义务,黄金不能再用于官方间的国际清算。

②储备货币多样化。

虽然在国际储备资产中美元占的比重依然最大,但其他货币也纷纷进入储备资产中,而且呈不断上升趋势。

③汇率安排多样化。

国际货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