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必修3重点实验汇编16个.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05643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05.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1必修3重点实验汇编16个.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必修1必修3重点实验汇编16个.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必修1必修3重点实验汇编16个.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必修1必修3重点实验汇编16个.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必修1必修3重点实验汇编16个.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1必修3重点实验汇编16个.docx

《必修1必修3重点实验汇编16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1必修3重点实验汇编16个.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1必修3重点实验汇编16个.docx

必修1必修3重点实验汇编16个

高中生物必修1——必修3重点实验汇编(16个)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实验一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P7

一、光学显微镜的结构、

结构:

调节光源:

遮光器(有大小光圈)和反光镜(有平面镜和凹面镜)

调节焦躁:

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

放大倍数:

目镜和物镜

注:

目镜无旋转螺丝,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有旋转螺丝,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二、显微镜的使用:

置镜(装镜头)→对光→置片→调焦→观察

1.安放。

显微镜放置在桌前略偏左,距桌缘8—10cm处

2.对光。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选取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

左眼注视目镜,同时把反光镜转向光源,直至视野光亮均匀适度。

调节视野亮度只可用遮光器和反光镜,光线过强,改用较小光圈或用平面反光镜;光线过弱,改用较大光圈或用凹面反光镜。

选低倍镜→选较大的光圈→选反光镜(左眼观察)

3.观察。

将切片或装片放在载物台上,标本正对通光孔中心。

转动粗准焦螺旋(顺时针),俯首侧视镜筒慢慢下降,直到物镜接近切片(约0.5cm),左眼观察目镜,(反时针)旋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上升,看到物像时轻微来回旋转细准焦,直到物像清晰。

(找不到物像时,可重复一次或移动装片使标本移至通光孔中心)。

.观察时两眼都要睁开,便于左眼观察,右眼看着画图。

侧面观察降镜筒→左眼观察找物像→细准焦螺旋调清晰

4.高倍镜的转换。

找到物像后,把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把低倍镜移走,换上高倍镜,只准用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把视野调整清晰,直到物像清楚为止。

顺序:

移装片→转动镜头转换器→调反光镜或光圈→调细准焦螺旋

注:

换高倍物镜时只能移动转换器,换镜后,只准调节细准焦和反光镜(或光圈)。

5.装片的制作和移动:

制作:

滴清水→放材料→盖片

移动:

物像在何方,就将载玻片向何处移。

(原因:

物像移动的方向和实际移动玻片的方向相反)

★三、显微镜使用注意事项:

(1)成像特点:

放大倒立的虚像。

(2)放大倍数计算:

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镱的放大倍数。

放大倍数指的是物体的长或宽。

而不是面积

(3)物像的移动方向与装片的移动方向相反。

(4)低倍镜下成像特点:

物像小、细胞数目多、视野亮。

高倍镜下成像特点:

物像大、细胞数目少、视野暗。

(5)放大倍数的判断方法:

目镜:

镜头长放大倍数小,镜头短放大倍数大。

物镜:

镜头长放大倍数大,镜头短放大倍数小。

物镜与装片之间的距离:

距离近放大倍数大,距离远放大倍数小。

(6)低倍镜使用过程中,下降镜筒时必须双眼侧视镜筒,防止镜头撞到玻片。

低倍镜找到物像后,换上高倍镜时,观察过程中只能使用细准焦螺旋。

(7)污点判断:

1)污点随载玻片的移动而移动,则位于载玻片上;

2)污点不随载玻片移动,换目镜后消失,则位于目镜;换物镜后消失,则位于物镜;

3)污点不随载玻片移动,换镜后也不消失,则位于反光镜上。

(8).完毕工作。

使用完毕后,取下装片,转动镜头转换器,逆时针旋出物镜,旋进镜头盒;取出目镜,插进镜头盒,盖上。

把显微镜放正。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P18

实验原理:

★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

★脂肪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橘黄色(或红色)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

1、还原糖的检测

还原性糖:

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酮基的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非还原性糖:

淀粉、纤维素、蔗糖、糖元。

(1)材料的选取:

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

(2)试剂:

斐林试剂(甲液:

0.1g/mL的NaOH溶液,乙液:

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3)步骤:

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2、脂肪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

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步骤:

方法一:

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

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

制作装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盖上盖玻片)

镜检鉴定(显微镜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方法二:

向待测组织样液中滴加3滴苏丹III染液,观察样液被染色的情况。

3、蛋白质的检测

(1)试剂:

双缩脲试剂(A液:

0.1g/mL的NaOH溶液,B液:

0.01g/mL的CuSO4溶液)

(2)步骤:

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紫色)

实验三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P26

实验原理:

甲基绿使DNA染成绿色吡罗红使RNA染成红色

实验步骤

步骤

器材与试剂

作用与原理

(1)制片

①将牙签刮下的口腔上皮细胞置于

载玻片上0.9%的NaCl溶液中

②载玻片烘干

★1.0.9%的NaCl溶液防止细胞破裂,

2.维持细胞形态。

★3.烘干使细胞固定在载玻片上

(2)水解

8%HCl中30℃保温5分钟

★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

(3)冲洗

用蒸馏水缓流冲洗10分钟

(4)染色

2滴吡罗红甲基绿染色5分钟

★甲基绿使DNA染上绿色

吡罗红使RNA染上红色

(5)观察

显微镜下观察

实验结果:

细胞核主要呈绿色,细胞质主要呈红色.

分布:

★真核生物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

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四用高倍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P47

1、材料:

新鲜藓类叶、黑藻叶或菠菜叶,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2、原理:

叶绿体在显微镜下观察,绿色,球形或椭球形。

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成蓝绿色,细胞质接近无色。

3、实验步骤:

步骤

操作方法

目的与作用

(1)取材

①新鲜的藓类的叶

②菠菜叶下表皮略带一些叶肉

①藓类叶为单层细胞

★②下表皮容易撕取,要略带些叶肉

(2)制片

注意叶片不能太干了,★保持有水的状态

以免影响细胞活性

(3)观察

叶绿体呈椭圆形,可随细胞质的流动而流动。

叶绿体在弱光下以最大面积(长轴)转向光源,在强光下以最小面积(短轴)转向光源。

(1)取材

漱口,口腔内侧壁上轻刮几下

(2)染色

将口腔细胞放在健那绿液滴上

(3)观察

盖上盖玻片,显微镜下观察,线粒体被染成蓝绿色

问题

★1、为什么不用植物叶肉细胞来观察线粒体?

植物线粒体相对较少,叶绿体颜色易掩盖线粒体被染成的蓝绿色。

2、如果观察发现染色不足,如何补色?

在盖玻片一侧滴加健那绿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

实验五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P61

1.原理:

成熟(有明显液泡)的植物细胞能够与外界溶液组成一个渗透系统,通过渗透作用的方式吸水或失水。

★①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和液泡膜及之间的细胞质

★②细胞液浓度>细胞外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

细胞液浓度<细胞外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

★③细胞壁的伸缩能力比原生质层小

2.条件:

细胞液与外界溶液浓度差,原生质层(半透膜)

3.材料: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具紫色大液泡),质量浓度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等。

4.三、实验步骤:

步骤

注意问题

分析

1.制作洋葱表皮的临时装片。

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水,撕取洋葱鳞片叶外表皮放在水滴中展平(也可挑取几条水绵放入水滴中)。

盖上盖玻片。

盖盖玻片应让盖玻片的一侧先触及载玻片,然后轻轻放平。

防止装片产生气泡。

2.观察洋葱(或水绵)细胞

可看到:

液泡大,呈紫色,原生质层紧贴着细胞壁。

(或水绵细胞中有带状叶绿体,原生质层呈绿色,紧贴着细胞壁。

液泡含花青素,所以液泡呈紫色。

★先观察正常细胞与后面的“质壁分离”起对照作用。

3.观察质壁分离现象。

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0.3g/ml的蔗糖溶液,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几次。

镜检。

观察到:

液泡由大变小,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

原生质层与细胞壁之间充满蔗糖溶液。

重复几次

蔗糖液浓度不能过高

蔗糖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细胞壁伸缩性小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液泡和原生质层不断收缩,所以发生质壁分离。

为了使细胞完全浸入蔗糖溶液中。

否则,细胞严重失水死亡,看不到质壁分离的复原。

4.观察细胞质壁分离的复原现象。

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清水,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几次。

镜检。

观察到:

液泡由小变大,颜色由深变浅,原生质层恢复原状。

发生质壁分离的装片,不能久置,要马上滴加清水,使其复原。

重复几次。

细胞液的浓度高于外界溶液,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所以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因为细胞失水过久,也会死亡。

为了使细胞完全浸入清水中。

中央液泡大小

原生质层的位置

细胞大小

蔗糖溶液

清水

5.记录表:

 

6.注意问题:

(1)★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细胞壁与细胞膜之间的空隙充满的是0.3mg/mL蔗糖溶液。

(2)★动物细胞能发生渗透作用但不会发生质壁分离。

(3)选材:

选取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

其细胞液为紫色,在显微镜下与无色透明的细胞壁容易区分,观察到的质壁分离和复原效果明显。

另外,取新鲜水绵、黑藻叶、南瓜表皮也可以做这个实验。

(4)★试剂:

选用0.3g/ml蔗糖糖溶液。

浓度过高,细胞质壁分离速度虽然很快,但不久就会将细胞杀死,细胞不能进行质壁分离复原;若浓度过低,则不能引起细胞质壁分离或速度太慢。

另外,8%食盐溶液、5%的硝酸钾溶液、一定浓度的尿素、甘油……也可使用,但后面三者在引起质壁分离后可自动复原。

(5)★时间的控制:

做好质壁分离的实验后,不久就要做质壁分离复原实验。

避免使质壁分离的细胞长时间处于较高浓度的外界溶液中,细胞过度失水而导致死亡。

从而观察不到质壁分离复原的现象。

实验六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P83

1、材料:

新配制的淀粉酶溶液,新鲜肝脏研磨液,可溶性淀粉溶液,过氧化氢溶液等。

2、内容:

(1)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原理:

淀粉遇碘后,形成蓝色的复合物。

淀粉酶可以可以使淀粉水解成麦芽糖,麦芽糖遇碘后,不形成蓝色的复合物。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

1.初步学会探索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方法。

2.探索淀粉酶在不同温度下催化淀粉水解的情况。

(不选择用过氧化氢酶)

二)实验原理:

1.淀粉遇碘后,形成紫蓝色的复合物。

2.淀粉酶可以使淀粉逐步水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淀粉水解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中间产物遇碘后,会呈现红褐色或红棕色。

)麦芽糖和葡萄糖遇碘后不显色。

注:

市售a-淀粉酶的最适温度约600C

三)方法步骤:

操作

注意问题

解释

取3支试管,编上号,然后分别注入2mL可溶性淀粉溶液

另取3支试管,编上号,然后分别注入1mL新鲜淀粉酶溶液

将装有淀粉溶液和酶溶液的试管分成3组,分别放入热水(约600C)、沸水和冰块中,维持各自的温度5min

不能只用不同温度处理淀粉溶液或酶溶液

防止混合时,由于两种溶液的温度不同而使混合后温度发生变化,反应温度不是操作者所要控制的温度,影响实验结果。

分别将淀粉酶溶液注入相同温度下的淀粉溶液中,摇匀后,维持各自的温度5min

保持各自温度时间不能太短

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需要一定时间

在3支试管中各滴入1-2滴碘液,摇匀后观察这3支试管中溶液颜色变化并记录

碘液不能滴加太多

只能用碘液来检测,不能用斐林试剂,因为其使用需要水浴加热。

用表格的形式显示实验步骤

序号

加入试剂或处理方法

试管

A

B

C

a

b

c

1

可溶性淀粉溶液

2mL

2mL

2mL

/

/

/

新鲜淀粉酶溶液

/

/

/

1mL

1mL

1mL

2

保温5min

600C

1000C

00C

600C

1000C

00C

3

将a液加入到A试管,b液加入到B试管,c液加入到C试管中,摇匀

4

保温5min

600C

1000C

00C

5

滴入碘液(不用斐林试剂),摇匀

2滴

2滴

2滴

6

观察现象并记录

实例3:

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一般不用淀粉酶)

操作步骤:

用表格开式显示实验步骤:

(注意操作顺序不能错)

序号

加入试剂或处理方法

试管

1

2

3

1

注入新鲜的过氧化氢酶溶液

1mL

1mL

1mL

2

注入蒸馏水(摇匀)

1mL

/

/

3

注入氢氧化钠溶液(摇匀)

/

1mL

/

4

注入盐酸(摇匀)

/

/

1mL

5

注入过氧化氢溶液

2mL

2mL

2mL

6

观察3支试管中产生气泡量、记录

实验七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P91

1.原理:

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

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

2.装置:

(见课本)下图为“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的实验装置图

甲:

有氧呼吸装置        乙:

无氧呼吸装置 

ABCDE

分析:

★A瓶加入的试剂是NaOH,其目的是:

使进入B瓶的空气先经过NaOH处理,排除空气中CO2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C瓶和E瓶加入的试剂是澄清石灰水(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其作用是:

检测CO2的产生

★D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连通E瓶,其原因是:

D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酵母菌会将瓶中的氧气消耗完。

再连通E瓶,就可以确保通入澄清石灰水(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的CO2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所产生的

3.检测:

(1)检测CO2的产生: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2)检测酒精的产生:

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实验八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P97

1、原理:

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提取色素

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

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快,反之则慢——分离色素

2、步骤:

四、实验步骤:

步骤

注意问题

分析

1.提取色素

5克绿叶剪碎,放入研钵,加SiO2、CaCO3和5mL丙酮(或10mL无水乙醇)迅速、充分研磨。

加SiO2

加CaCO3

加无水乙醇

迅速

★加SiO2为了研磨得更充分。

★加CaCO3防止研磨时叶绿素受到破坏。

★叶绿体色素易溶于无水乙醇等有机溶剂。

2.收集滤液

漏斗基部放一单层尼龙布,研磨倒入漏斗内挤压,将滤液收集到小试管中,用棉花塞塞住试管口。

尼龙布起过滤作用。

试管口用棉花塞塞紧是为了防止无水乙醇挥发。

3.制备滤纸条

将干燥的滤纸,顺着纸纹剪成长5cm,宽1cm的纸条,一端剪去二个角,并在距这一端1cm处划一铅笔线。

干燥

顺着纸纹剪成长条

一端剪去二个角

4.划滤液细线

用毛细吸管吸取少量滤液,沿铅笔线划出★细、齐、直的一条滤液细线,干后重复三次。

滤液细线越细、越齐越好。

★干了,重复三次。

增加色素在滤纸上的附着量,实验结果更明显。

5.纸层析法分离色素

将3mL层析液倒入烧杯中,将滤纸条(划线一端朝下)插入层析液中,用培养皿盖盖上烧杯。

★层析液不能没及滤纸条。

烧杯要盖培养皿盖。

防止色素溶解在层析液中,

层析液中的苯、丙酮、石油醚易挥发。

6.观察实验结果

胡萝卜素(橙黄色)

叶黄素(黄色)

叶绿素b(黄绿色)

叶绿素a(蓝绿色)

★扩散最快是胡萝卜素,扩散最慢是叶绿素b,含量最多的是叶绿素a。

四种色素之所以能被分离,是因为四种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不同。

五:

实验讨论:

1.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触及层析液?

答:

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如触及层析液,滤纸上的叶绿体色素就会溶解在层析液中,实验就会失败。

2.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关键是什么?

答:

提取叶绿体色素的关键是:

①叶片要新鲜、浓绿;②研磨要迅速、充分;③滤液收集后,要及时用棉塞将试管口塞紧,以免滤液挥发。

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关键是:

一是滤液细线要细且直,而且要重复划几次;二是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线。

实验九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P110

一.实验目的:

通过探究细胞大小,即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与物质运输效率之间的关系,探讨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二.实验原理:

用琼脂块模拟细胞。

琼脂块越小,其表面积越大,则其与外界效换物质的表面积越大,经交换进来的物质在琼脂块中扩散的速度快;琼脂块中含有酚酞,与NaOH相遇,呈紫红色,可显示物质(NaOH)在琼脂块中的扩散速率。

三.操作步骤:

操作方法

注意问题

解释

用塑料餐刀将含酚酞的琼脂块切成三块边长分别为3cm、2cm、1cm的正方体

将3块琼脂块放在烧杯内,加入NaOH溶液,将琼脂块淹没,浸泡10min。

用塑料勺不时翻动琼脂块。

不要用勺子将琼脂块切开或挖动其表面

避免干扰实验结果

戴上手套,用塑料勺将琼脂块从NaOH溶液中取出。

用纸巾把它们吸干,用塑料刀把琼脂块切成两半。

仔细观察切面的颜色变化,变成红色的部分代表NaOH扩散的深度,测量每一块上NaOH扩散后着色的浓度。

记录测量结果

应避免NaOH与皮肤和眼睛等接触。

如泼洒出来,应立即用水冲洗泼洒处。

每两次操作之间必须把刀擦干

NaOH有腐蚀性

避免干扰实验结果

根据测量结果进行计算,并将结果填在记录表中

结论:

琼脂块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NaOH扩散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

四.课后讨论题答案:

1.当NaOH与含酚酞的琼脂块相遇时,其中的酚酞变成紫红色,这是常用的检测NaOH的方法,从琼脂块的颜色变化就知道NaOH扩散到多远;在相同时间内,NaOH在每一琼脂块内扩散的深度基本相同,说明NaOH在每一琼脂块内扩散的速率是相同的。

但是扩散进入的体积与整体琼脂块的体积比值,可得出扩散效率是不同的。

细胞越小扩散效率越快。

2.细胞越大,物质运输的效率越低,所以多细胞生物体是由许多细胞而不是由少数体积更大的细胞构成的。

细胞越大,需要与外界环境交流的物质越多;但是细胞体积越大,其表面积相对越小,细胞与周围环境之间物质交流的面积相对小了,所以物质运输的效率越低。

3细胞为什么要分裂?

或细胞为什么这么小?

(1)增大细胞膜表面积与体积比(相对表面积),有利于物质的运输(营养吸收与废物排出)以保证细胞

正常生命代谢需要。

(2)保证适宜的核质比,使细胞质能在细胞核的控制范围内。

4.卵细胞是一种特殊的细胞,因为它含有许多供胚胎发育的营养物质——卵黄,而使细胞

体积增大了许多倍。

但卵细胞一般与外界交换物质少,故表面积与体积的比例特殊。

实验十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P115

一.实验目的:

1.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

2.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识别有丝分裂的不同时期,比较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

3.绘制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简图。

二.实验原理:

1.在高等植物体内,有丝分裂常见于根尖、芽尖等分生区细胞。

由于各个细胞的分裂是独立进行的,因此在同一分生组织中可以看到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

2.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如龙胆紫溶液)着色,通过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各个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或染色质)的存在状态,就可判断这些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哪个时期,进而认识有丝分裂的完整过程。

三.实验材料:

洋葱(可用葱、蒜代替)。

因为根尖生长点属于分生组织,细胞分裂能力强,易观察到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细胞。

四.实验步骤:

步骤

注意问题

分析

一、根尖的培养

实验前3~4天,让洋葱放在广口瓶上,底部接触清水。

根长约5cm时可用。

置于温暖处,常换水。

因为细胞分裂和生长需要水分、适宜的温度和氧气。

二、装片的制作

(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1.解离:

上午10时至下午2时,剪取洋葱根尖2~3mm,立即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

1)的玻璃皿中,室温下解离3~5min。

★解离时间也不宜过长过短。

★目的:

溶解细胞间质,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此时,★细胞已被盐酸杀死。

2.漂洗:

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min。

漂洗要充分,可换水1~2次。

★目的:

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

3.染色:

把洋葱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的玻璃皿中染色3~5min。

染色时间不宜过长,否则显微镜下一片紫色,无法观察。

★龙胆紫等为碱性染料,可使染色体着色。

醋酸洋红溶液也能使染色体着色

4.制片:

用镊子将这段洋葱根尖取出来,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尖把洋葱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

然后,用拇指轻轻地压载玻片,使细胞分散开来。

要弄碎根尖,再垂直向下均匀用力压片,不可移动盖玻片,

目的:

★使细胞分散,避免细胞重叠,便于观察。

做得成功的装片,标本被压成云雾状。

三、观察

1.低倍镜观察:

把装片放在低倍镜

下,慢慢移动装片,找到分生区细胞。

2.高倍镜观察:

移走低倍镜,换上高倍镜,用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把视野调整清晰,仔细观察,找出处于细胞分裂期中期的细胞,再找出前期、后期、末期的细胞。

一定要找到分生区。

在一个视野里,往往不容易找全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细胞。

如果是这样,可以慢慢地移动装片,从邻近的分生区细胞中寻找。

★分生区细胞特点是:

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处于分裂期。

讨论:

制作好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的关键是什么?

答:

制作好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的关键有以下几点:

(1)剪取洋葱根尖材料时,应该在洋葱根尖细胞一天之中分裂最活跃的时间;

(2)解离时,要将根尖细胞杀死,细胞间质被溶解,使细胞容易分离;(3)压片时,用力的大小要适当,要使根尖被压平,细胞分散开。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

实验十一观察蝗虫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固定装片P21

1、目的要求:

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2、材料用具:

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显微镜。

3、方法步骤:

(1)在低倍镜下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识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

和精细胞。

(2)先在低倍镜下依次找到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的细

胞,再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

4、讨论:

(1)如何判断视野中的一个细胞是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还是减数第二次分裂?

(2)减数第一次分裂与减数第二次分裂相比,中期细胞中的染色体的不同点是什么?

末期?

实验十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P8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