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差异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04964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差异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差异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差异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差异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差异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差异分析.docx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差异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差异分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差异分析.docx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差异分析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差异分析

  摘要基于生态系统视角,引入“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构建了包括生态系统压力、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和生态环境管理水平的3个子系统,27个指标的省域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30个样本省份2012年生态文明建设状态及生态文明协调度进行了实证评价。

依据评价结果,分析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区域差异,指出子系统评价值在60分以下省份进一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包括:

①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按照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存在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东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优于西部地区。

②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生态文明综合评价和协调度评价情况看,东中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排名和协调度排名具正相关性。

③从子系统评价结果来看,我国东部地区生态系统压力较中部地区小,中部地区生态系统压力较西部地区小;我国中部地区生态系统健康状态优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生态系统健康状态优于西部地区;我国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管理能力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生态环境管理能力高于西部地区。

④依据评价结论,建议东部地区要花大力气实现生态系统的健康;中部地区在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的同时,还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西部地区要以保护脆弱生态环境为目标,避免“三高一低”产业在西部生态脆弱地区的布局,还要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和环境污染的治理能力。

  关键词生态文明;指标体系;PSR模型;生态系统;省域

  中图分类号F310.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4)06-0022-08doi:

103969/jissn1002-2104201406004

  科学构建生态文明指标体系、进行生态文明评价是测量生态文明状态、考核生态文明建设绩效和对生态系统健康进行预警的重要实践内容。

从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要发展生态文明以来,我国环保部、发改委、林业部、工信部等部委以各部委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工作职责为重点,建立了系统内有利于指导工作实践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

国内学者提出了省域、区域、城市等多套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1-7],并展开了系列实证研究。

此外,20世纪60年代以来建立的可持续发展[8-10]、生态现代化[11]、生态省份(城市、县)[12-13]、宜居城市等评价指标体系也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评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体来看,这些指标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量化依据,在引导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扩展、提升、深入和完善上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但从现有文献来看,现有文献注重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源问题、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的关注,对生态系统和生态问题的关注并不够深入。

这主要表现在:

一是现有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生态系统恶化的社会经济压力、国土资源承载压力和资源环境消耗压力等对生态系统的作用和影响不够重视;二是现有指标体系没有全面刻画生态资源禀赋、城市生态环境健康状态、居民身心健康等多方面的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内容;三是还没有很好地考察生态环境管理行为对维护社会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均衡发展的努力程度。

为更全面地评价我国生态文明发展状态,发掘区域差异,本文基于生态系统的视角,引入“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模型),从生态系统压力、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和生态环境管理水平3个子系统构建了省域生态文明PSR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我国2012年省域生态文明建设状态进行了实证评价。

  1生态系统视角下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生态文明作为我党“五位一体”战略的重要内容,我国实施生态文明战略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如果不加以干预,我国资源安全、能源安全、环境安全和生态安全难以保障,最终影响到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社会安全;二是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十分严峻,已经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居民的身体健康,是制约当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三是相对于其他生态环境管理政策,生态文明政策更为系统和明确,更能促进生态环境管理和资源管理政策的科学化和高效化[14]。

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是基于当前资源压力、能源压力、环境压力和生态压力,针对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健康状态做出的旨在实现优化国土空间布局、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是一个基于“压力-状态-响应”的系统进步过程。

  “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是联合国OECD和UNEP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共同发展起来的用于研究环境问题的框架体系。

该模型以因果关系为基础,即人类活动对环境施加一定的压力,环境改变了其原有的性质或自然资源的数量(状态),人类社会采取一定的措施对这些变化做出反应,以恢复环境质量或防止环境退化。

该模型突出了环境受到的压力和环境退化之间的因果关系,压力、状态、响应3个环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体现了决策和制定对策的全过程。

PSR模型被应用于生态安全评价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广泛研究领域[15-18]。

按照“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框架,在生态系统的视角下,本文认为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压力系统、状态系统和响应系统的主要方面是:

  压力系统:

人口压力、经济压力、国土承载压力和资源环境消耗压力是刻画生态系统压力的主要内容,这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压力方面。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中期阶段,人口多,且分布不均,较高的人口密度和增长率会增加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保持较高的人均GDP水平不仅可以缓解地区经济增长发展诉求对资源环境资源的消耗压力,也是保持较高污染投入和发展生态经济的经济基础。

对于省份而言,如果城区占辖区国土面积比重过高、地方水资源总量相对于新水利用量倍数过低、人均耕地面积较小,那么这个地区的国土开发强度过高、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承载压力较大。

由于能源、水资源和“三废排放”具有跨区移动的特征,如果一个地区的单位GDP能耗、单位GDP用水量、单位GDP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等资源环境消耗强度指标过大,则表明该地区不属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发展模式,需要降低资源环境消耗强度。

  状态系统:

生态系统健康主要表现在生态资源禀赋较高、居民身心健康、城区环境健康、自然灾害损害较小等方面,这也是生态文明建设较好的主要表现状态。

绿地和湿地是生态资源两大最主要表现方式,绿地资源和水资源保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能表明该地区的生态禀赋状态。

其中,森林覆盖率和建城区绿化率是刻画绿地资源禀赋的主要指标,湿地覆盖率和水资源的净化倍数分别揭示了水资源的总量和质量的指标。

在一个地区内,如果居民预期寿命较高说明居民的身心健康状态较好。

对于城区而言,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是城市生态污染的重要指标,其中,空气污染主要是环境空气二氧化硫含量和环境空气固体颗粒物含量。

此外,自然灾害包括农业自然灾害、地质灾害等类型。

由于干旱、水灾等自然灾害相对于其他灾害影响的区域范围和频率较大,同时,地震、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对农业产生的灾害是这些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表现形式,所以采用农业受灾面积占播种面积比重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一个地区的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

  响应系统:

生态环境管理主要表现在经济高度化、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投入和面源污染治理等方面,这也是生态文明发展的主要行动措施。

经济高度化表现方式有很多,在我国目前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高度化主要变现为工业高度化,工业高度化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工业利润水平。

此外,保持较高的科研经费占GDP的比重,也是一个地区实施高度化的必要措施和重要内容。

要实施生态环境管理,一方面需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与投入,这主要表现在扩大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比重、提高林业投入和环境污染治理投入;另一方面,需要提高面源污染的治理水平,这主要是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用水重复利用率、城市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方面。

  在上述压力系统、状态系统和响应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全面性、典型性、定量性、操作性原则,基于PSR模型框架,本文构建了包括生态系统压力、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和生态环境管理水平三个子系统,27个评价指标的省域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2评价方法与评价过程

  在PSR模型框架下,我们将采用数据的标准化方法对指标层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各指标权重进行赋值,然后依次确立样本省份要素层和目标层评价值,同时引入协调度函数,对生态文明各个子系统间的协调关系进行分析。

依据评价结果,对我国30个样本省份生态文明各因子得分情况和空间差异进行分析,提出进一步发展生态文明的对策建议。

  2.1指标数据的标准化

  3实证评价

  3.1数据来源和指标统计情况

  由于我国各省份是相对独立的社会经济单元,省内生态系统状态较为完整,从省级层面评价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状态的评价结果也可直接作为各省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依据,因此,本文以省为单元对我国2012年生态文明建设状态进行评价。

  本文所选择的样本省份除西藏外(由于统计原因,西藏绝大多数指标数据不完整),包括我国大陆地区4个直辖市、22个省份和4个自治区,共30个省级行政单元作为本研究的评价样本。

本文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2》、《中国统计年鉴2013》、《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12》、《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13》及各级政府所公布的数据。

考虑到各个省份、自治区的城市较多,相对于其它城市,省会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更具有代表性,故22个省份和4个自治区的城区环境空气二氧化硫含量、城区环境空气PM10含量和城区环境噪声平均值均以省会城市为统计对象。

  3.2主成分分析方法赋权

  以我国大陆30个省级行政单元2012年统计数据为样本,运用SPSS软件在对样本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对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法的KMO和BXrtlett检验,KMO度量值为0.72,BXrtlett的球形度检验p值为0,表明该样本适合主成分分析,经降维处理,得到矩阵的特征根和相应的方差贡献率。

  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根据总方差分解结果,可以选取8个特征根为主成分,这8个特征根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3.76%。

考虑到得到的因子提取结果不能明显地反映主成分所包含的指标信息,所以将其进行正交方差最大化旋转,得到旋转后的成份矩阵和主成分载荷矩阵,根据主成分载荷矩阵得到每个样本省份的各个主成分因子得分,然后以每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得到各个指标的综合权重,对指标层指标和各系统层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指标层各指标的归一化权重(表2)。

  3.3各省份综合得分

  根据权重系数和各指标层指标的标准化评价值依次测算出每个省份指标层、系统层和目标层的评价值,并将结果进行百分制处理,得到我国各省份生态文明建设评分如表3所示。

  4评价结果分析

  4.1基于PSR模型的我国省域生态文明整体评价及协调度分析

  我国各省份生态文明建设状态取决于“生态系统压力、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和生态环境管理水平”的综合作用。

从表3的综合评价结果来看,在30个样本中,2012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前5位的省份有北京、福建、重庆、江苏和浙江。

排名前10位的省份中,东部有8个省,中部和西部各1个省;排名10-20位的省份中,东部3个省,中部5个省,西部2个省;排名20-30位省份中,东部1个省,中部3个省,西部6个省。

可见,我国东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优于西部地区。

  提高各个子系统的协调度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持续发展和提高生态系统管理能力的产出水平。

从表3的协调度评价结果来看,在30个样本中,2012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协调度前5位的省份有浙江、江苏、重庆、陕西和辽宁。

排名前10位的省份中,东部有7个省份,中部1个省,西部各2个省;排名10-20位的省份中,东部4个省,中部5个省,西部1个省;排名20-30位省份中,东部1个省,中部3省,西部6省。

可见,我国东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度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度优于西部地区。

  从东中西部地区生态文明综合评价和协调度评价情况看,综合排名和协调度排名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

从具体排名情况看,综合排名和协调度排名前10位的省份有浙江、江苏、重庆、北京、福建、山东和广东,这7个省份不仅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情况较好,也注意到各系统的协调发展。

综合排名和协调度排名后10位的省份有河南、青海、山西、甘肃、云南、贵州、宁夏、新疆和河北9个省份,这些省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下大力促进发展,同时也要做好各个系统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4.2基于PSR模型的我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各子系统的区域差异

  生态系统压力取决于人口压力、经济压力、国土承载压力和资源环境消耗压力的共同作用。

从表3压力系统评价来看,在30个样本中,2012年生态系统压力状况评价前5位的省份有浙江、天津、广东、福建、江西。

排名前10位的省份中,东部有5个省,中部3个省,西部2个省;排名10-20位的省份中,东部5个省,中部4个省,西部1个省;排名20-30位省份中,东部2个省,中部2个省,西部6个省。

可见,我国东部地区生态系统压力较中部地区小,中部地区生态系统压力较西部地区小。

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取决于生态保育状态、居民健康状态、城区环境健康状态和自然灾害情况压力的共同作用。

从表3状态系统评价来看,在30个样本中,2012年生态系统压力状况评价前5位的省份有河南、安徽、湖南、广西和北京。

排名前10位的省份中,东部有3个省,中部6个省,西部1个省;排名10-20位的省份中,东部6个省,中部2个省,西部2个省;排名20-30位省份中,东部3个省,中部1个省,西部6个省。

可见,我国中部地区生态系统健康状态优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生态系统健康状态优于西部地区。

  生态环境管理能力取决于经济高度化程度、生态环境保护与投入和面源污染的治理能力的共同作用。

从表3响应系统评价来看,在30个样本中,2012年生态系统压力状况评价前5位的省份有北京、福建、上海、江西和黑龙江。

排名前10位的省份中,东部有5个省份,中部3个省,西部2个省;排名10-20位的省份中,东部5个省,中部2个省,西部3个省;排名20-30位省份中,东部2个省,中部4个省,西部4个省。

可见,我国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管理能力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生态环境管理能源高于西部地区。

  4.3我国各省域生态文明建设滞后的主要方面

  根据PSR综合评价、各子系统评价和指标层各指标状态可以为各省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具体的发展建议。

从评价结果来看,以各系统评价60分为界线,从压力评价系统看,辽宁、吉林、湖北、山西、宁夏、重庆、海南、江苏、云南、新疆、甘肃、青海等省份在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要严格控制基本农田规模,降低能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消耗强度;从状态系统看,广东、天津、内蒙古、重庆、山西、四川、江苏、云南、新疆、福建、浙江、甘肃、青海等省份要继续提高绿地和湿地的面积,降低城区环境空气二氧化硫、PM10含量,提高居民身体健康水平和抗自然灾害能力;从响应系统来看,四川、河北、江苏、湖北、浙江、云南、广西、湖南、重庆、新疆、吉林、内蒙古、山西、甘肃、河南、广东、宁夏、天津等省份要以提高经济高度化程度、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投入力度和提高面源污染治理能力等方面提高生态环境的管理能力。

  5结论与建议

  第一,在PSR模型框架和生态系统视角下的省域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是包括了生态系统压力、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和生态环境管理水平的3个子系统,27个指标的省域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

各子系统及其内部各指标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反映了各省域生态文明的建设水平,建立各子系统及其内部各指标相互协调的发展路径有利于生态文明均衡协调发展。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30个样本省份2012年生态文明建设状态及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实证评价,该方法利用降维的思想,运用样本取值分析,从而摒弃了专家观点缺点的赋权方法,使得各指标赋权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从评价结果来看,基于PSR框架的省域生态文明评价基本能全面真实反映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对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所构建的省域生态文明评价PSR模型及协调度分析,能很好地适应省域生态文明评价的需要。

  第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压力、状态和响应存在区域差别。

PSR评价结果表明: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按照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东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度较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优,这基本反映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区域现状。

从“压力―状态―响应”各子系统来看,我国东部地区生态系统压力较中部地区小,中部地区生态系统压力较西部地区小;我国中部地区生态系统健康状态优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生态系统健康状态优于西部地区;我国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管理能力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生态环境管理能源高于西部地区,这与我国现实情况基本一致。

  第三,各省生态文明建设要考虑到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压力、国土资源承载能力和资源环境消耗压力,还要考虑到各省份的生态保育水平、居民健康状态、城区环境健康状态和自然灾害情况,还要考虑到经济高度化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与投入、面源污染的治理能力等生态环境管理能力。

具体来讲,由于东部和中部地区是我国人口、经济的中心,承担着社会经济建设和居民集聚的主要地区,东部地区要花大力气实现生态系统的健康,中部地区在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的同时,要保护好生态环境,还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西部地区要以保护脆弱生态环境为目标,保护西部地区原生态环境,避免“三高一低”产业在西部生态脆弱地区的布局,鼓励西部生态脆弱区居民向中东部地区迁移,此外,还要提高西部地区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和环境污染的治理能力。

  (编辑:

李琪)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严耕,林震,杨志华.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ECI2010)[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杨开忠.谁的生态最文明:

中国各省区市生态文明大排名[J].中国经济周刊,2009,(32):

8-12.

  [3]张欢,成金华.湖北省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与实证评价[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

44-53.

  [4]曾刚.基于生态文明的区域发展新模式与新路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33-43.

  [5]高珊,黄贤金.基于绩效评价的区域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构建:

以江苏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0,(5):

823-828.

  [6]何天祥,廖杰,魏晓.城市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经济地理,2011,(11):

1897-1900.

  [7]梁文森.生态文明指标体系问题[J].经济学家,2009,(3):

102-103.

  [8]刘国,许模,于静.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评述[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3):

29-33.

  [9]KatesR,ClarkWC,CorellR.SustainabilityScience[J].Science,2001,292(4):

641-642.]

  [10]SinghRK,MurtyHR,GuptaSK.AnOverviewofSustainabilityAssessmentMethodologies[J].EcologicalIndicators,2009,9:

189-212.]

  [11]ChristoffP.EcologicalModernization:

EcologicalModernities[J].EnvironmentalPolitics,1996,5(3):

476-500.]

  [12]李文华,刘某承.关于中国生态省建设指标体系的几点意见与建议[J].资源科学,2007,(5):

2-8.

  [13]张文辉.基于G1赋权模型的生态城市发展管理评价[J].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2012,(5):

81-86.

  [14]陈军,成金华.中国生态文明研究:

回顾与展望[J].理论月刊,2012,(6):

140-145.

  [15]朱一中.基于PSR模型的广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分析[J].经济地理,2011,(8):

1375-1380.

  [16]冯科.GIS和PSR框架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的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07,(5):

811-815,818.

  [17]林媚珍.基于PSR-AHP方法的中山市生态安全评价[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0,(4):

107-111.

  [18]李中才.基于PSR方法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J].生态学报,2010,30(23):

6495-6503.

  AbstractFromtheangleofecosystem,thispaperintroduces“pressurestateresponse”model(PSR),constructs3subsystems,includingecosystempressure,ecosystemhealthandeco-environmentmanagementlevel,and27indexoftheprovincialevaluationindexsystemofecologicalcivilization.Usingthe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empirically,thepaperevaluatestheconstructionstateofecologicalcivilizationandcoordinationdegreeofecologicalcivilizationof30provincesinChinain2012.Onthebasisoftheevaluationresults,thispaperanalyzesregionaldifferenceofecologic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intheeastern,centralandwesternregions,andputsforwardcountermeasuresoffurtherpromotingecologic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oftheprovinces,whosesubsystemvaluesareunder60.Mainconclusionsandpolicysuggestionsinclude:

(1)thereisagradualprocessofdevelopmentintheconstructionofecologicalcivilization,inthewesternregion,thecentralregion,andtheeasternregionofChina.Amongthem,thecentralregionisworsethantheeasternregionbutbetterthanthewesternregion.

(2)Fromtheviewpointofcomprehensiveevaluationandcoordinationdegreeofecologicalcivilization,comprehensiverankinga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