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激素与植物生长调节剂引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04330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5.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激素与植物生长调节剂引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植物激素与植物生长调节剂引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植物激素与植物生长调节剂引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植物激素与植物生长调节剂引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植物激素与植物生长调节剂引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植物激素与植物生长调节剂引用.docx

《植物激素与植物生长调节剂引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激素与植物生长调节剂引用.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植物激素与植物生长调节剂引用.docx

植物激素与植物生长调节剂引用

植物激素与植物生长调节剂(引用)

植物激素与植物生长调节剂(引用)

近几年来,植物生长调节剂市场异常火暴,很多植物生长调节剂生产企业迅速崛起,植物生长调节剂到底是什么东西?

就只那么小小的一瓶为什么能起到如此神奇的功效?

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植物激素是不是一回事呢?

目前植物生长调节剂包括哪几类?

是不是所有的作物都有必要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

植物生长调节剂如何安全的施用?

植物生长调节剂市场前景和发展趋势如何?

本刊将在近几期连续刊载文章就植物生长调节剂相关问题进行深入详细的介绍和探讨。

植物激素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诞生和推广施用是源自于对人类对植物内源激素的相关研究。

人类在研究植物整个生育期的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时,发现植物的生根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每一步生命活动既要受到遗传因素―――基因的控制,又要受到植物激素的调节。

人们就开始深入研究,从两个角度来研究改变作物生长特性,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

前者就是要改变作物的基因,是属于生物工程和育种工程的问题,后者则就是改变植物体内激素,属于化学控制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将要开始探讨、研究的话题。

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差别

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植物激素并不是一个概念。

植物激素是指植物体内各器官分泌的一些数量微少而效应很大的有机物质,也称内源激素,它从特定的器官形成后,就地或运输到别的部位发挥生理作用,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其特点有:

(1)内生性,即在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细胞内部接受特定的环境信息的诱导形成的代谢产物。

(2)移动性,即具有远距离运输作用,它的移动速度和方式随激素的种类和植物器官的特性而异。

(3)微量性,即在极低的浓度下就有明显的生理效应。

目前内源激素公认的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五大类,另外有人也将油菜素甾体类、茉莉酸类也列为植物激素。

植物生长调节剂不是内源激素。

它是人工合成的、具有植物激素作用的一类有机物质,它们在较低的浓度下即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表现出促进或抑制作用。

植物生长调节剂进入植物体内刺激或抑制植物内源激素转化的数量和速度,从空间和时间上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或改变某些局部组织的微观结构,从效果上起到了植物内源激素的作用。

由于植物体内的植物激素含量甚微,如果通过从植物体内提取植物激素再应用于农业生产非常困难,成本也很高。

于是,人们就用化学的方法,仿照植物激素的作用合成具有类似植物激素功能的有机化合物,这便是植物生长调节剂。

后来人们又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复配使用,从而一次使用达到多种效果。

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大多数植物生长调节剂都是复配产品。

但是,无论是哪些植物生长调节剂,无论如何复配,都源自于最基本的五类植物内源激素。

下面就详细了解一下这五类植物内源激素,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常见五种内源激素及其生理效应

一、生长素:

代号为IAA。

生长素使最早被发现的植物激素,是一类含有一个不饱和芳香族环和一个乙酸侧链的内源激素,包括吲哚乙酸(IAA)、4-氯-IAA、5-羟-IAA、萘乙酸等。

1872年波兰园艺学家谢连斯基对根尖控制根伸长区生长作了研究;后来达尔文父子对虉草胚芽鞘向光性进行了研究。

1928年温特首次分离出这种引起胚芽鞘弯曲的化学信使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1934年,凯格等确定它为吲哚乙酸,因而习惯上常把吲哚乙酸作为生长素的同义词。

生长素在扩展的幼嫩叶片和顶端分生组织中合成,通过韧皮部的长距离运输,自上而下地向基部积累。

植物体内的生长素是由色氨酸通过一系列中间产物而形成的。

其主要途径是通过吲哚乙醛。

吲哚乙醛可以由色氨酸先氧化脱氨成为吲哚丙酮酸后脱羧而成,也可以由色氨酸先脱羧成为色胺后氧化脱氨而形成。

然后吲哚乙醛再氧化成吲哚乙酸。

另一条可能的合成途径是色氨酸通过吲哚乙腈转变为吲哚乙酸。

在植物体内吲哚乙酸可与其它物质结合而失去活性,如与天冬氨酸结合为吲哚乙酰天冬氨酸,与肌醇结合成吲哚乙酸肌醇,与葡萄糖结合成葡萄糖苷,与蛋白质结合成吲哚乙酸-蛋白质络合物等。

结合态吲哚乙酸常可占植物体内吲哚乙酸的50~90%,可能是生长素在植物组织中的一种储藏形式,它们经水解可以产生游离吲哚乙酸。

植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吲哚乙酸氧化酶可将吲哚乙酸氧化分解。

生长素有多方面的生理效应,这与其浓度有关。

生长素的生理效应表现在两个层次上。

在细胞水平上,生长素可刺激形成层细胞分裂;刺激枝的细胞伸长、抑制根细胞生长;促进木质部、韧皮部细胞分化,促进插条发根、调节愈伤组织的形态建成。

在器官和整株水平上,生长素从幼苗到果实成熟都起作用。

生长素控制幼苗中胚轴伸长的可逆性红光抑制;当吲哚乙酸转移至枝条下侧即产生枝条的向地性;当吲哚乙酸转移至枝条的背光侧即产生枝条的向光性;吲哚乙酸造成顶端优势;延缓叶片衰老;施于叶片的生长素抑制脱落,而施于离层近轴端的生长素促进脱落;生长素促进开花,诱导单性果实的发育,延迟果实成熟。

生长素具体的生理效应表现为:

第一、促进生长,生长素在较低的浓度下可促进生长,而高浓度时则抑制生长,甚至使植物死亡,这种抑制作用与其能否诱导乙烯的形成有关。

另外,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

第二、促进插条不定根的形成,用生长素类物质促进插条形成不定根的方法已在苗木的无性繁殖上广泛应用。

第三、对养分的调运作用。

生长素具有很强的吸引与调运养分的效应,利用这一特性,用生长素处理,可促使子房及其周围组织膨大而获得无子果实。

第四、生长素的其他效应。

例如促进菠萝开花、引起顶端优势(即顶芽对侧芽生长的抑制)、诱导雌花分化(但效果不如乙烯)、促进形成层细胞向木质部细胞分化、促进光合产物的运输、叶片的扩大和气孔的开放等。

此外,生长素还可抑制花朵脱落、叶片老化和块根形成等。

二、赤霉素:

代号为GA。

  赤霉素(gibberellin)一类主要促进节间生长的植物激素,因发现其作用及分离提纯时所用的材料来自赤霉菌而得名。

  赤霉菌是水稻恶苗病的病原菌,感病植株的高生长速率远远超过无病植株。

1926年日本黑泽英一用赤霉菌培养基的无细胞滤液处理无病水稻,产生了与染病植株相同的徒长现象,这提示赤霉菌中有促进水稻生长的物质。

1938年日本薮田贞治郎和住木谕介从赤霉菌培养基的滤液中分离出这种活性物质,并鉴定了它的化学结构。

命名为赤霉酸。

1956年C.A.韦斯特和B.O.菲尼分别证明在高等植物中普遍存在着一些类似赤霉酸的物质。

到目前为止共发现一百二十多种赤霉素,一般分为自由态及结合态两类,统称赤霉素。

是植物激素种类最多的一种激素。

  赤霉素都含有(-)-赤霉素烷骨架,它的化学结构比较复杂,是双萜化合物。

在高等植物中赤霉素的最近前体一般认为是贝壳杉烯。

各种不同的赤霉素之间的差别在于双键、羟基的数目和位置。

自由态赤霉素是具19C或20C的一、二或三羧酸。

结合态赤霉素多为萄糖苷或葡糖基酯,易溶于水。

  赤霉素可以用甲醇提取。

不同的赤霉素可以用各种色谱分析技术分开。

提纯的赤霉素经稀释后处理矮生植物,如矮生玉米,观察其促进高生长的效应,可鉴定其生物活性。

不同的赤霉素生物活性不同,赤霉酸(GA3)的活性最高。

活性高的化合物必须有一个赤霉环系统(环ABCD),在C-7上有羧基,在A环上有一个内酯环。

  植物各部分的赤霉素含量不同,种子里最丰富,特别是在成熟期。

赤霉素应用于农业生产,在某些方面有较好效果。

例如提高无籽葡萄产量,打破马铃薯休眠;在酿造啤酒时,用GA3来促进制备麦芽糖用的大麦种子的萌发;当晚稻遇阴雨低温而抽穗迟缓时,用赤霉素处理能促进抽穗;或在杂交水稻制种中调节花期以使父母本花期相遇。

关于赤霉素的作用机理,研究得较深入的是它对去胚大麦种子中淀粉水解的诱发。

用赤霉素处理灭菌的去胚大麦种子,发现GA3显著促进其糊粉层中α-淀粉酶的新合成,从而引起淀粉的水解。

在完整大麦种子发芽时,胚含有赤霉素,分泌到糊粉层去。

此外,GA3还刺激糊粉层细胞合成蛋白酶,促进核糖核酸酶及葡聚糖酶的分泌。

赤霉素的生理效应为:

第一、促进茎的伸长生长。

这主要是能促进细胞的伸长。

用赤霉素处理,能显著促进植株茎的伸长生长,特别是对矮生突变品种的效果特别明显;还能促进节间的伸长。

不存在超最适浓度的抑制作用,即使赤霉素浓度很高,仍可表现出最大的促进效应,这与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具有最适浓度的情况显著不同。

不同植物品种对赤霉素的反应有很大的差异。

在蔬菜(芹菜、莴苣、韭菜)、牧草、茶叶和苎麻等作物上使用可获得高产。

第二、诱导开花。

某些高等植物花芽的分化是受日照长度和温度影响的。

若对这些未经春化的植物施用赤霉素,则不经低温过程也能诱导开花,且效果很明显。

此外,赤霉素也能代替长日照诱导某些长日照植物开花,但赤霉素对短日植物的花芽分化无促进作用。

对花芽已经分化的植物,赤霉素对其花的开放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

如赤霉素能促进甜叶菊、铁树及柏科、衫科植物的开花。

第三、打破休眠。

对于需光和需低温才能萌发的种子,如莴苣、烟草、紫苏、李和苹果等的种子,赤霉素可代替光照和低温打破休眠。

第四、促进雄花分化。

对于雌雄异花的植物,用赤霉素处理后,雄花的比例增加;对于雌雄异株植物的雌株,如用赤霉素处理,也会开出雄花。

赤霉素在这方面的效应与生长素和乙烯相反。

第五、其他生理效应。

赤霉素还可以加强生长素对养分的动员效应,促进某些植物坐果和单性结实、延缓叶片衰老等。

此外,赤霉素也可以促进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赤霉素对不定根的形成起抑制作用,这与生长素相反。

三、细胞分裂素:

其代号为CTK。

细胞分裂素是一类具有腺嘌呤环结构的植物激素。

其共同特点是在腺嘌呤环的第6位置上有特定的取代物。

它们的生理功能突出地表现在促进细胞分裂和诱导芽形成。

1948年美国斯科格和中国崔澂在烟草组织培养中发现腺嘌呤能诱导烟草髓组织分化出芽。

1955年米勒等以酵母脱氧核糖核酸的降解物和鲱精子的脱氧核糖核酸中分离纯化得到促进细胞分裂的物质,定名为激动素(KT),其化学结构为6-呋喃甲基腺嘌呤,又称糠基腺嘌呤。

1963年莱瑟姆从受精11~16天的玉米嫩籽中分离出第一种存在于高等植物中的天然细胞分裂素,定名为玉米素(Z)。

目前已从高等植物中得到20几种腺嘌呤衍生物。

如二氢玉米素、玉米素核苷(ZR)和异戊烯基腺嘌呤。

近代人工合成了多种类似物质,如6-苄基腺嘌呤(BA)、四氢吡喃苄基腺嘌呤(PBA)等。

它们通称为细胞分裂素(CTK)。

根部分生组织(根尖)合成细胞分裂素最活跃,通过木质部的长距离运输从根到茎。

幼叶、芽、幼果和正在发育的种子中也能形成细胞分裂素,玉米素最早就是从未成熟的玉米籽中获得的。

细胞分裂素可通过转移核糖核酸(tRNA)的裂解产生,也可以由甲羟戊酸盐和腺嘌呤为前体合成。

细胞分裂素有多种生理效应。

其生理效应表现为:

第一、促进细胞分裂,细胞分裂素的主要生理功能就是促进细胞的分裂。

生长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都有促进细胞分裂的效应,但他们各自所起的作用不同。

生长素只促进核的分裂,而与细胞质的分裂无关。

而细胞分裂素主要是对细胞质的分裂起作用。

第二、促进芽的分化。

促进芽的分化是细胞分裂素重要的生理效应之一,有些离体叶细胞分裂素处理后主脉基部和叶缘都能产生芽。

第三、促进细胞扩大。

细胞分裂素可促进一些双子叶植物如菜豆、萝卜的子叶或叶圆片扩大,这种扩大主要是因为促进了细胞的横向增粗。

第四、促进侧芽发育,消除顶端优势。

细胞能解除由生长素所引起的顶端优势,促进侧芽生长发育。

如豌豆苗若以细胞分裂素溶液滴加于叶腋部位,腋芽则可生长发育。

第五、延缓叶片衰老。

如果在离体叶片上局部涂以细胞分裂素,则叶片其余部位变黄衰老时,涂抹激动素的部位仍保持鲜绿。

由于细胞分裂素有保绿及延缓衰老等作用,故可用来处理水果和鲜花等以保鲜、保绿,防止落果。

例如用细胞分裂素处理柑橘幼果,可显著防止落果,而且果梗加粗,果实浓绿,果个也比对照显著增大。

第六、打破种子休眠。

需光种子,如莴苣和烟草等在黑暗中不能萌发,用细胞分裂素则可代替光照打破这类种子的休眠,促进其萌发。

四、脱落酸:

代号为ABA。

在本世纪50年代,人们已注意研究抑制生长的物质对脱落、休眠及萌发的影响,认为酚类化合物是植物体内主要的生长抑制物质。

60年代初在生长抑制物质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1963年,美国的Addicott等在研究棉花蕾铃脱落时,发现一种能引起脱落的活性强的化合物,命名为脱落素Ⅱ(abscisinⅡ)。

同一年,英国的Wareing等研究引起桦树、槭树休眠的化合物,从这些树的叶子中分离出一种能诱导休眠的活性物质,命名为休眠素(dormin)。

1964年,证明脱落素Ⅱ和休眠素是同一种化合物,1965年,其化学结构式被确定。

1967年在第六次国际植物生长物质会议上,把这种化合物统一命名为脱落酸(abscisicacid,简称ABA)。

脱落酸在衰老的叶片组织、成熟的果实、种子及茎、根部等许多部位形成。

水分亏缺可以促进脱落酸形成。

脱落酸在植物体内才再分配速度很快,在韧皮部和木质部液流中存在。

合成脱落酸的前体是甲瓦龙酸,在它生成法尼基焦磷酸后有两条去路。

一是真菌中常见的C15直接途径。

一是高等植物中的C40间接途径。

后者先形成类胡萝卜素(紫黄质),经光或生物氧化而裂解为C15的黄氧化素,再转化为脱落酸。

脱落酸的生理功能有以下几种:

第一、促进休眠。

 外用ABA时,可使旺盛生长的枝条停止生长而进入休眠,这是它最初也被称为"休眠素"的原因。

在秋天的短日条件下,叶中甲瓦龙酸合成GA的量减少,而合成的ABA量不断增加,使芽进入休眠状态以便越冬。

种子休眠与种子中存在脱落酸有关,如桃、蔷薇的休眠种子的外种皮中存在脱落酸,所以只有通过层积处理,脱落酸水平降低后,种子才能正常发芽。

第二、促进气孔关闭。

ABA可引起气孔关闭,降低蒸腾,这是ABA最重要的生理效应之一。

科尼什(K.Cornish,1986)发现水分胁迫下叶片保卫细胞中的ABA含量是正常水分条件下含量的18倍。

ABA促使气孔关闭的原因是它使保卫细胞中的K+外渗,从而使保卫细胞的水势高于周围细胞的水势而失水。

ABA还能促进根系的吸水与溢泌速率,增加其向地上部的供水量,因此ABA是植物体内调节蒸腾的激素,也可作为抗蒸腾剂使用。

第三、抑制生长。

ABA能抑制整株植物或离体器官的生长,也能抑制种子的萌发。

ABA的抑制效应比植物体内的另一类天然抑制剂--酚要高千倍。

酚类物质是通过毒害发挥其抑制效应的,是不可逆的,而ABA的抑制效应则是可逆的,一旦去除ABA,枝条的生长或种子的萌发又会立即开始。

第四、促进脱落。

ABA是在研究棉花幼铃脱落时发现的。

ABA促进器官脱落主要是促进了离层的形成。

将ABA涂抹于去除叶片的棉花外植体叶柄切口上,几天后叶柄就开始脱落,此效应十分明显,已被用于脱落酸的生物检定。

第五、增加抗逆性。

一般来说,干旱、寒冷、高温、盐渍和水涝等逆境都能使植物体内ABA迅速增加,同时抗逆性增强。

如ABA可显著降低高温对叶绿体超微结构的破坏,增加叶绿体的热稳定性;ABA可诱导某些酶的重新合成而增加植物的抗冷性、抗涝性和抗盐性。

因此,ABA被称为应激激素或胁迫激素(stresshormone)。

五、乙烯:

代号为ACC。

乙烯是一种气态激素。

19世纪中叶,人们已发现泄露的照明气能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1901年俄国学者尼留波夫证实照明气中乙烯的作用,发现植物对乙烯的“三重反应”。

20~30年代已查明乙烯对植物的广泛效应,并作为水果催熟剂。

1934年美国波依斯汤姆逊研究所克拉克等提出乙烯是成熟激素的概念。

50年代末,伯格等把气相层析技术引入乙烯研究中,精确测定追踪组织中极微量的乙烯及其变化。

60年代末,乙烯被公认为一种植物内源激素。

1964年利伯曼提出乙烯来自蛋氨酸。

1979年亚当斯和杨发现1-氨基环丙烷基羧酸(ACC)是乙烯生成的前体,并确定乙烯合成途径为:

蛋氨酸→腺苷蛋氨酸(SAM)→ACC→乙烯。

催化SAM形成ACC的ACC合成酶是乙烯合成的主要限速因素。

氨基乙氧基乙烯甘氨酸(G)、氨氧乙酸(AOA)等物质能有效抑制这一反应。

几乎所有高等植物的组织都能产生微量乙烯。

干旱、水涝、极端温度、化学伤害、和机械损伤都能刺激植物体内乙烯增加,称为“逆境乙烯”,会加速器官衰老、脱落。

萌发的种子、果实等器官成熟、衰老和脱落时组织中乙烯含量很高。

高浓度生长素促进乙烯生成。

乙烯抑制生长素的合成与运输。

乙烯的生理效应具体为:

第一、改变生长习性。

乙烯对植物生长的典型效应是:

抑制茎的伸长生长、促进茎或根的横向增粗及茎的横向生长(即使茎失去负向重力性),这就是乙烯所特有的"三重反应"(tripleresponse)乙烯促使茎横向生长是由于它引起偏上生长所造成的。

所谓偏上生长,是指器官的上部生长速度快于下部的现象。

乙烯对茎与叶柄都有偏上生长的作用,从而造成了茎横生和叶下垂。

第二、促进成熟。

催熟是乙烯最主要和最显著的效应,因此乙烯也称为催熟激素。

乙烯对果实成熟、棉铃开裂、水稻的灌浆与成熟都有显著的效果。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知道,一旦箱里出现了一只烂苹果,如不立即除去,它会很快使整个一箱苹果都烂掉。

这是由于腐烂苹果产生的乙烯比正常苹果的多,触发了附近的苹果也大量产生乙烯,使箱内乙烯的浓度在较短时间内剧增,诱导呼吸跃变,加快苹果完熟和贮藏物质消耗的缘故。

又如柿子,即使在树上已成熟,但仍很涩口,不能食用,只有经过后熟过程后才能食用。

由于乙烯是气体,易扩散,故散放的柿子后熟过程很慢,放置十天半月后仍难食用。

若将容器密闭(如用塑料袋封装),果实产生的乙烯就不会扩散掉,再加上自身催化作用,后熟过程加快,一般5天后就可食用了。

第三、促进脱落。

乙烯是控制叶片脱落的主要激素。

这是因为乙烯能促进细胞壁降解酶--纤维素酶的合办成并且控制纤维素酶由原生质体释放到细胞壁中,从而促进细胞衰老和细胞壁的分解,引起离区近茎侧的细胞膨胀,从而迫使叶片、花或果实机械地脱离。

第四、促进开花和雌花分化。

乙烯可促进菠萝和其它一些植物开花,还可改变花的性别,促进黄瓜雌花分化,并使雌、雄异花同株的雌花着生节位下降。

乙烯在这方面的效应与IAA相似,而与GA相反,现在知道IAA增加雌花分化就是由于IAA诱导产生乙烯的结果。

第五、乙烯的其它效应。

乙烯还可诱导插枝不定根的形成,促进根的生长和分化,打破种子和芽的休眠,诱导次生物质(如橡胶树的乳胶)的分泌等。

在植物体内,除了以上五大类植物激素外,还含有自身合成的多种微量有机物,以极低的浓度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这些物质主要有以下几类。

1、油菜素甾体类。

(BRs)BRs在植物界分布很广,量极微。

主要功能是:

促进细胞伸长和分裂;提高光合作用;增强植物的抗逆性。

2、多胺。

广泛存在于微生物、动物和植物体内。

多胺具有稳定核酸和核糖体的功能,能促进核酸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3、茉莉酸类。

遍布于植物界(包括藻类),是一种生长抑制物质。

能抑制水稻、小麦和莴苣幼苗的生长,并能抑制种子和花粉的萌发、延缓根的生长。

此外,植物体内还有水杨酸类、玉米赤霉烯酮等生长物质也在起调节作用。

因其作用和其上面介绍的激素生理效应重叠,实际生产相关调节剂产品涉及较少这里不再赘述。

漫谈植物生长调节剂

随着对植物内源激素的研究,人们也在不断地用人工合成的方法制成一些具有植物激素活性的类似物用于农业的生产中,这就是植物生长调节剂。

植物生长调节剂与内源激素相比,其生理效应针对性、目的性更强。

其分为如下几大类。

根据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生产中所发挥的作用可以把植物生长调节剂可分为五大类,分别是:

植物生长促进剂、植物生长抑制剂、植物生长延缓剂、保鲜剂、抗旱剂。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和主要作用。

1、植物生长促进剂

能够促进植物细胞分裂、分化和延长生长的化合物都属于生长促进剂,它们能促进植物营养器官的生长和生殖器官的发育。

这是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最多﹑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

赤霉素(GA)其它名称九二0,GA

农业生产中用到的产品制剂多为85%赤霉素结晶粉,4%赤霉素乳油,40%水溶性片剂,40%水溶性粉剂。

作用特点我们在《漫谈植物生长调节剂(之一)》中已经详细介绍了赤霉素是一个广谱性植物生长调节剂。

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着内源赤霉素,是促进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激素之一。

其也是多效唑、矮壮素等抑制剂的拮抗剂。

赤霉素可促进细胞伸长,茎伸长,叶片扩大,并促进单性结实和果实生长,打破种子休眠,改变雌、雄花比率,影响开花时间,减少花、果脱落。

外源赤霉素进入植物体内,具有内源赤霉素同样的生理作用。

赤霉素主要经叶片、嫩枝、花、种子或果实进入到植物体内,然后传导到生长活跃的部位起作用。

赤霉素在农、林、园艺上使用极为广泛。

萘乙酸(NAA)其他名称丰优素,麦健

常见的制剂为80%原粉,市售剂型还有99%精制粉剂、2%钠盐水剂、2%钾盐水剂、4.2%萘乙酸水剂。

萘乙酸是类生长素物质,是一种广谱性植物生长调节剂。

对植物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诱导形成不定根,增加坐果,防止落果,改变雌雄花比率,并能促进植物的新陈代谢和光合作用,加速生长发育及增强抗性等。

萘乙酸由叶片、树枝的嫩表皮、种子进入植物体内,随营养流输导至作用的部位。

目前,生产萘乙酸原药原粉并在农业部农药鉴定所获得农药登记证号的企业有三家,其分别是:

郑州郑氏化工的萘乙酸钠原药;四川国光的萘乙酸原药;河南安阳化工实验厂的萘乙酸原粉。

生长素(IAA)其它名称吲哚乙酸,异生长素,茁长素3-吲哚乙酸等

农业生产中用到的产品制剂多为粉剂,可湿性粉剂,为人工合成产品加辅料而成。

关于生长素的作用特点我们在《漫谈植物生长调节剂(之一)》中已经详细介绍了,其生理作用广泛,它影响细胞分裂,细胞伸长和细胞分化,也影响营养器官的生长、成熟和衰老。

人工合成的可经由茎、叶和根系吸收,由于施用浓度不同,既可起促进作用,也可起抑制作用。

由于吲哚乙酸见光易分解,在植物内易被吲哚乙酸氧化酶所分解,价格较贵等原因,在生产上应用受到限制,主要用于组织培养中,诱导愈伤组织和根的形成。

目前直接生产生长素的企业很少,仅有天津天泰精细化学品质公司;上海中国科学院生化研究所东风试剂厂等少量几家单位。

2,4-D其他名称坐果灵,防落素

常见的剂型为80%可湿性粉剂,72%丁酯乳油,55%、50%胺盐水剂。

2,4-D随使用浓度和用量不同,对植物可产生多种不同的效应:

在较低浓度(0.5-1.0mg/L)下是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成分之一;在中等浓度(1-25mg/L)下可防止落花落果,能有效刺激生长,诱导无籽果实和果实保鲜等作用;更高浓度(1000mg/L)下作为除草剂可杀死多种阔叶杂草。

因此在对作物施用时一定要注意所用的量。

较高浓度,抑制生长,更高浓度可使植物畸形发育致死。

作为芽后使用的除草剂,单子叶的禾本植物对其一定的耐受力,双子叶的阔叶植物对其非常敏感,利用这种选择性,可用于水稻、麦类禾本科作物田间防除阔叶杂草。

50%2,4-D胺盐在200ml/亩,剂量下药后20天,对柑桔园的水花生、律草、鸟蔹莓、铁苋菜、繁缕、酢浆草、地锦、刺儿草、打碗花等阔叶杂草有极好的防效,除草效果为92.5%-100%。

对一年蓬、凹头苋、苍耳、有氏蓼也有较好的防治,药效在80%左右。

防效偏低可能与上述四种杂草草龄较高,大多已开花结果有关。

在参试剂量下50%2,4-D胺盐对柑桔树安全。

激动素(KT)其它名称KT,动力精

激动素的化学名称6-糠基氨基嘌呤,分子式C10H9N5O。

一般由6-氯嘌呤与呋喃甲基胺缩合而成。

不溶于水,溶于强酸、碱及冰醋酸中。

是第一个被发现具有细胞分裂素作用的物质,首次从脱氧核糖核酸降解产物中提出。

在组织培养的情况下,激动素浓度低地方可促进根的分化,在浓度高的地方则有枝叶芽的分化,其中间浓度可显著地促进胞质分裂而形成癒伤组织块。

激动素显有抑制衰老的作用,特别是对分离的成熟叶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