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数学第四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03136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数学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六年级上数学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六年级上数学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六年级上数学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六年级上数学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数学第四单元教案.docx

《六年级上数学第四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数学第四单元教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上数学第四单元教案.docx

六年级上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巴音沟牧场中心校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教案

授课时间

课题

比的意义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一课时

备课教师

加娜尔古丽

教学内容

比的意义(第48页的内容及做一做)

知识

目标

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法和写法,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数学思考

理解按一定比来分配一个数的意义。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问题解决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并能运用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

目标

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独立思考和大胆质疑的良好习惯。

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教学方法

情境引入,自主合作,讨论法

教学准备

白板,课件

教学资源

教案,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填空。

 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2、除不尽的用分数表示。

  

3÷4=()5÷9=()10.2÷21=()5÷13=()  

二,情境导入。

(出示第一张幻灯片)

出示课件:

 

 

同学们,在2008年9月25这天,我国第三次载人航天飞船“神州七号”顺利升空,这是继中国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后又一盛事。

看这是宇航员杨利伟手舞国旗在太空行走的照片。

 

 出示课件:

(出示第二张幻灯片)

这面国旗长15厘米,宽10厘米,想想回答下面问题:

(1)长是宽的几倍?

 

(2)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小结:

长和宽之间的倍数关系,除了用除法表示之外,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就是今天学习的比,我们来一起研究“比的意义”。

  

 三、探究新知。

  

1、比的意义  

(1)同类量的比  

用15÷10表示长是宽的几倍,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3比2;  

用10÷15表示宽是长的几分之几,可以说成宽和长的比是2比3;  

汇报:

这里的3分米和2分米都表示长度,相比的两个量是同类量的比。

  

练习:

用手表示白球和红球,说出它们的个数比。

说出班里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

  

(2)不同类量的比  (出示第三张幻灯片)

课件出示: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了100千米,每小时行使多少千米?

  

①题目中有哪几个量?

求什么?

怎样求?

  

②这两个量间的关系用比怎样表示?

  

(3)讨论思考题:

  

师:

路程和时间的关系用比来表示怎么说?

  

生:

汽车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00比2。

  

师:

这里的两个量的比是不同类量的比,不同类量的比可以表示一个新的量。

  

注意:

引导学生弄清谁与谁比,比的结果、意义不同。

  

(4)归纳总结,揭示概念  

引导学生观察板书,讨论什么叫比?

  

教师板书: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让学生在课本中找到比的意义,用波浪线画出来,齐读两遍。

2、阅读自学  (出示第六张幻灯片)

学生先阅读课本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①比的读法和写法。

  

②比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③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

  

先自行阅读,然后小组内对以上问题进行交流。

  

3、自学汇报  

①比的一般形式  

如:

15比10记作:

15:

10  

②比的分数形式  

如:

15比10记作:

15:

10仍读作15比10  

③比的各部分名称  

让学生举例找出比的各部分名称,老师板书。

  

④怎样求比值?

  

汇报:

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就是比值。

  

⑤练习求比的比值。

 (出示第七张幻灯片) 

汇报:

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整数或小数表示。

  

巩固练习

人的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是1:

1;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的长度的比大约是1:

1;人的脚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

7;身高与胸围长度的比大约是2:

1;人的体重与血液重量之比大约为13∶1。

  

先自读,后同桌互读,理解内在含义。

 

总结

请同学们想想着节课有什么收获?

把你的收获说给你的同桌听,如果还有什么疑问,告诉老师,我们一起来解决。

作业布置

做一做1、2题

板书设计

比的意义

同类量的比:

不同类量的比:

长于宽的比15:

10路程与时间的比100:

2

两个数相除就叫做两个数的比

15:

10=15÷10=

前项比号后项前项除号后项比值

教学反思

 

 

 

班级:

六年级

授课人:

加娜尔古丽

巴音沟牧场中心校六年级上册数学第4单元单元备课

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有:

比的意义,比的读、写方法,,比的基本性质,求比值,、分数的意义与基本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知识,会进行分数乘、除法计算,会解答化简比,按比分配。

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之前已经掌握了除数的意义与商不变的性质有关分数乘、除法的实际问题。

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求比值、化简比和按比例分配等知识的学习与分数乘、除法的计算密不可分,因此将比的认识安排在分数乘法和除法之后进行教学,既加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可以为后面学习比例的相关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比的意义,比的读、写方法,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基本性质,求比值,化简比,按比分配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能类比出比的基本性质。

2、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数学思考:

经历分数除法的发现和认知过程,体验联系旧知识,迁移、类推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学习方法。

 

问题解决:

使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探索比与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以及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体会类比法、推理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知识的内在联系,体验迁移、类比的思维之美。

2、感受探究学习的魅力,培养自主钻研的学习品质。

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按比分配

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能类比出比的基本性质.

单元课时安排:

  

比的意义………………………………………2课时左右

比的基本性质………………………………………2课时左右

比和比的应用…………………………………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 

 

巴音沟牧场中心校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第二课时教案

授课时间

课题

比的基本性质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2课时

备课教师

加娜尔古丽

教学内容

教材第50页列1及做一做,练习十一

知识

目标

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能正确地把一个比化成最简整数比

数学思考

通过迁移类推,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事物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问题解决

能够正确地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情感

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意识,并能与他人互相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重点

掌握化简比的方法,能正确地把一个比化成最简整数比。

难点

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方法

引导法,探究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准备

白板,课件

教学资源

教案,教材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什么叫做比?

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2、比与除法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比前项:

(比号)后项比值

除法被除数÷(除号)除数商

分数分子-(分数线)分母分数值

3、除法中的商不变规律是什么?

举例:

12÷4=3(12÷2)÷(4÷2)=3

12÷4=3(12×2)÷(4×2)=3

二、探究新知

1、谈话导入,大胆猜想。

比的基本性质

1、类比猜测:

除法有“商不变性质”,分数也有“分数的基本性质”,根据比与除法和分数的关系,同学们猜想看看,比也有这样的一条性质吗?

如果有,这条性质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猜测比的性质是什么?

2、验证猜测的性质能否成立:

学生和老师一起讨论研究。

6÷8=(6×2)÷(8×2)=12÷16

6:

8=(6×2)∶(8×2)=12:

16

6:

8=(6÷2)∶(8÷2)=3:

4

6÷8=(6÷2)÷(8÷2)=3÷4

3、小组派代表说明验证过程,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正式得出“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板书)

4、板书课题:

比的基本性质

师:

你认为比的基本性质里哪些词语很重要?

为什么“0除外?

观察讨论:

你们是怎样理解“最简单的整数比”这个概念的?

5、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⑴课件出示例1

(1):

“神州”五号搭载了两面联合国旗,一面长15cm,宽10cm,另一面长180cm,宽120cm(见右图)。

这两面联合

国旗长和宽的最简单的整数比分别是多少?

 

⑵生读题,然后写出一大一小两面旗联合国旗长和宽的比:

15:

10180:

120

师问:

这两个比,数据大小悬殊,很难看出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问:

这两个比,是不是最简单的整数比呢?

如何才能把它们化成最简整数比呢?

生自己尝试化简。

⑶观察这两个比的结果,两面旗的长宽不同,化简结果相同,说明了什么?

生:

交流,体会两面旗的大小不同,形状相同。

从中进一步了解化简比的必要性。

⑷课件出示例1

(2):

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0.75:

2

:

师:

如何把它们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呢?

生:

讨论交流,先化成整数比,再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尝试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6、小结:

化简比的方法。

巩固练习

1、看谁的眼睛看得准?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各题)

(1)4:

15=(4×3):

(15÷3)=12:

5……(×)

(2)

=(

×6):

×6)=2:

3……(√)

(3)10:

15=(10÷5):

(15÷3)……………(×)

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习了哪些知识?

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

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如何把整数比、分数比、小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作业布置

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14:

21

(2)

:

(3)1.25:

2

板书设计

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化简比

15:

10180:

120

=(15÷5):

(10÷5)=3:

2

=3:

2

教学反思

 

巴音沟牧场中心校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第三课时教案

授课时间

课题

比的应用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3课时

备课教师

加娜尔古丽

教学内容

比的应用(p54的列2,练习十二)

知识

目标

理解按一定比来分配一个数的意义。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数学思考

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问题解决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

目标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

重点

理解按一定比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

难点

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资源

白板,教案,教材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出示课件)

1、只列式不计算。

(1)甲数是200,乙数是甲数的,乙数是多少?

(2)苹果有60箱,梨的箱数是苹果的,梨有多少箱?

(3)男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全班有44人,男生有多少人?

过程要求:

①逐一出示题目,学生口答列式。

②说一说以上3道题的数量关系和问题结构。

一个数(单位“1”)×    = 具体量

   (已知)       (已知)(未知)

2、某校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8:

7。

师:

从这句话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生: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3)男生人数占全校学生人数的;

(4)女生人数占全校人数的;等等。

其他的不做要求,不一一列出。

二、探索新知

1、看来大家对比的认识还是相当清楚的。

那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这路道题——(纸条贴出例2题目):

某种清洁剂浓缩液和水按1:

4的比可以配制成稀释液,如果配制500ml的稀释液,其中浓缩液和水各有多少毫升?

(1)学生认真读题,弄清题意。

(2)说一说1:

4表示什么?

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①水的体积是浓缩液的4倍;

②浓缩液的体积是水的;

③水的体积占稀释液的;

(引导提问:

稀释液是几份的数?

“5”是怎样得出的?

④浓缩液的体积占稀释液的。

(3)解决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你想怎样列算式表示?

①小组讨论,交流一下你的想法,有不同的方法都可以写下来。

师巡视辅导

②请不同做法的学生上台板演,交流汇报(请板演的学生):

“你先介绍一下你是怎么想的吧。

”等学生汇报后,问:

“这个结果,大家同意吗?

”再请其他同学复述:

“还有谁也是这种做法的,你也来说说。

学生可能的解答方法是:

方法一:

每份是:

500÷(1+4)=100(ml)

       浓缩液:

100×1=100(ml)

           水:

100×4=400(ml)

追问:

为什么要“÷(1+4)”?

方法二:

稀释液的份数:

1+4=5

       浓缩液:

500×=100(ml)

           水:

500×=400(ml)

答:

略。

2、引导小结:

好,还有其他做法吗?

这些方法都可以,但在这么多方法中,你比较喜欢哪种呢?

我个人觉得这两种方法各有千秋,都不错,建议大家都掌握。

(以方法2为例讲解)这种方法是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看看每种物体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再用分数的知识来解答;(以方法1为例讲解)这种方法是根据比的意义,看看一共分成几份,先平均分求出每份的具体数量,再各取所需,乘各自分得的份数。

像这种把数量按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的,我们通常把这种分配方法叫做按比例分配。

板书课题:

比的应用

3、问:

在按比例分配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巩固练习

师:

(边说边贴题)一般情况下,1克的盐要搭配20克的水。

问题是,“如果我现在要配制一杯210克的盐水,你能告诉我需要盐和水各多少克吗?

”好,请你用心帮我搭配。

独立完成,请学生口头说,教师板演,并说清“比”是怎么得来的。

总结

同学们,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作业布置

练习十二6、7题

板书设计

比的应用

方法一:

每份是:

500÷(1+4)=100(ml)

浓缩液:

100×1=100(ml)

水:

100×4=400(ml)

追问:

为什么要“÷(1+4)”?

方法二:

稀释液的份数:

1+4=5

浓缩液:

500×=100(ml)

水:

500×=400(ml)

答:

略。

教学反思

 

巴音沟牧场中心校六年级上册上数学第四单元第四课时教案

授课时间

课题

整理和复习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四课时

备课教师

加娜尔古丽

教学内容

整理和复习,滴6页的第1,2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本章所学的有关比基本概念和性质,比的化简,

2:

数学思考

应用比的知识解决问题。

3:

问题解决

理解按一定比来分配一个数的意义。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分数比值的计算方法,化简比。

正确应用比的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分数比值的计算方法,化简比。

正确应用比的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资源

白板,教案,教材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1、比的意义

(1)什么叫做比?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什么叫做比值?

(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

(2)以“3∶2”为例,让学生分别说出“比号”“前项”和“后项”。

2、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1、怎样化简比,要注意什么?

2,用比解决问题要注意什么问题?

二、基础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

÷5=

÷13=13÷

=13÷

=

 

÷

=

÷

×

=

×

÷

=

三、课堂练习

1、课本47页练习十的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要让学生说出判断正误的理由)

2、做课本47页练习十的第3题.

3、做课本47页练习十的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巡视,察看学生所用算法是否简便)

4、做课本47页练习十的第5题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整理和复习,在学习中我们回忆了比的各部分的名称,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怎么求比值等问题。

 

作业

.完成练习十的第1,2,3,4,5题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