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人教实验版选修112全册教材精品全解+教案165页.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02241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26 大小:16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人教实验版选修112全册教材精品全解+教案165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6页
高二语文人教实验版选修112全册教材精品全解+教案165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6页
高二语文人教实验版选修112全册教材精品全解+教案165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6页
高二语文人教实验版选修112全册教材精品全解+教案165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6页
高二语文人教实验版选修112全册教材精品全解+教案165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人教实验版选修112全册教材精品全解+教案165页.docx

《高二语文人教实验版选修112全册教材精品全解+教案165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人教实验版选修112全册教材精品全解+教案165页.docx(1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语文人教实验版选修112全册教材精品全解+教案165页.docx

高二语文人教实验版选修112全册教材精品全解+教案165页

选修1-1

《长恨歌》

(一)

主讲:

黄冈中学优秀语文教师刘折谷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倡导新乐府,作品有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等,风格平易自然、浅切流畅。

作品多收录于《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前期的政治思想以“兼济天下”为主,写下了大量政治讽喻诗。

但贬官江州之后,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改变,从“兼济天下”转为以独善其身为主。

在文学创作上,白居易最突出的贡献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倡导了新乐府运动。

他特别强调诗歌的“美刺”作用,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要以情动人,诗歌语言要“其辞质而轻,其言直而切”等一系列观点。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元年(806)。

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前,说:

“这种旷世之事,如果没有文笔出众的人来记录、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磨灭,从世上消失。

你深谙作诗之道,情感丰富,你试着为这个故事写一首诗,如何?

内容串讲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班固《汉书》: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

佳人难再得!

  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第一层,叙述李、杨会合过程。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第二层:

写李、杨遇合后的欢爱眷恋。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第三层:

写贵妃举家腾达,势焰熏天。

  第一部分(“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

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妃。

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

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第二部分(“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

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作者对李、杨的态度由批评转为同情,感情也由怨怼转为哀悯。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第三部分(“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入梦”):

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和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肠断声”。

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嵬,“不见玉颜空死处”。

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分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

  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

  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

透过美景来写哀情。

 

《长恨歌》

(二)

主讲:

黄冈中学优秀语文教师刘折谷

内容串讲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长恨歌》:

“长生殿七夕私誓之为后来增饰之物语,并非当时真确之事实。

”“玄宗临幸温汤必在冬季、春初寒冷之时节。

今详检两唐书玄宗记无一次于夏日炎暑时幸骊山。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第四部分(“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重在表现杨贵妃的孤寂和对往日爱情生活的忧伤追忆。

主题探究

  

(1)讽谕说

  作者白居易通过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悲剧的描写,对他们的荒淫生活作了讽刺和暴露。

  ①李、杨是统治者阶级中的最高层人物,不可能有真正的爱情。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论述:

“现代意义上的爱情关系,在古代只是官方社会以外才有。

”“当事人双方的相互爱慕应当高于其它一切而成为婚烟基础的事情,在统治阶级的实践中是自古以来都没有的。

  ②长诗的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是笼罩全篇的纲,明确标出讽刺的对象和内容,点出此诗创作的主旨。

  ③从白居易一贯的政治观点看,他对李隆基和杨玉环的荒淫误国是谴责的。

  ④白居易的《长恨歌》与陈鸿的《长恨歌传》是有机的整体,而《长恨歌传》云:

“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祸端,祸根),垂于将来者也。

  ⑤白居易其它一些作品对杨贵妃持批判的态度,把她看作祸国之罪人。

《胡旋女》写道:

  “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

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

从此地轴天维转,五十年来制不禁。

  《古冢狐》中说:

  “……女为狐媚害即深,日长月久溺人心。

何况褒妲之色善蛊惑,能丧人家覆人国。

  《李夫人》云:

  “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

  ⑥再从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背景来看,白居易作此诗之目的是劝谏宪宗不要重蹈玄宗的覆辙。

  对讽谕说的论证,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意见:

  ①我们应该承认,封建统治者夫妇之间也会产生爱情,完全抹杀是无视客观存在。

  ②《长恨歌传》末尾的评论是陈鸿的推测之语,不能代表白居易的本意。

  ③《李夫人》虽然指出玄宗对杨妃之死引为长恨,但诗的末尾说:

“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

  ④白居易写这首诗时,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还没有成为他的写诗方法,直至元和三年,他才有意识地以诗为谏。

  ⑤历史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诗歌所写之事,诗也可以帮助我们去了解历史,但诗与历史之间毕竟有距离。

  ⑥白居易把《长恨歌》归于感伤诗。

他指出:

“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谓之感伤诗。

(2)爱情说

  长诗通过对李杨悲剧的描写,歌颂了他们真挚和专一的爱情。

  ①从长诗的结构来看,贯穿全诗内容的是李杨的爱情。

  ②长诗为了突出李杨爱情,使读者感受到爱情的美质,有意识地剔除了那些历史现实材料中荒淫的、爱而不纯的东西,选择和集中了那些最能表现李杨真诚和专一的爱情情节。

  ③诗的前半部分的有些内容,虽然含有讽刺或谴责的意思,但这仅是为了交待李杨爱情悲剧发生时的情形,以显示悲剧结局的必然性。

  ④白居易对历史人物唐玄宗与杨贵妃是赞美、同情大于批评。

他在元和二年四月应试说:

“太宗以神武之姿,拨天下之乱。

玄宗以圣文之德,致天下之肥。

当二宗之时,利无不兴,弊无不革,远无不服,近无不和。

  ⑤白居易生活的中唐时代,民间喜于谈论玄宗杨贵妃的故事,“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元稹《行宫》),“洛阳昼夜无车马,漫挂红纱满树头。

见说平时灯影里,玄宗潜伴太真游”(元稹《灯影》)等。

而民间对于李杨的爱情悲剧是同情的。

  ⑥由《唐书》中的《玄宗本纪》、《杨妃传》,唐郑处诲的《明皇杂录补遗》、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等史书、笔记来看,李杨的爱情是有基础的。

(3)双重主题说

  《长恨歌》对李杨爱情悲剧的描写,既有讽刺批判,又有同情歌颂。

  ①《长恨歌》的内容侧重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写玄宗溺于女色,不顾国家大事,招致安史之乱;另一方面写贵妃惨死,玄宗思念,杨妃成仙。

  ②对李杨爱情既同情又批判的矛盾态度是由帝妃的爱情特点所决定的。

艺术特色

1、这是一首叙事诗但有极浓的抒情色彩,叙事性与抒情性统一是本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

2、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3、刻画人物生动细腻。

4、对偶、顶真、比喻、夸张各种手法相得益彰。

5、本诗语言华丽,富于色彩。

 

《湘夫人》

主讲:

黄冈中学优秀语文教师刘折谷

“知人论世”赏析方法: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a、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

  b、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

  c、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

作家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本篇选自《楚辞·九歌》。

“九歌”本是古乐章名,在《楚辞》中则是一组诗歌的总称,包括《国殇》、《湘君》、《湘夫人》等十一首诗歌。

  《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而写的神界的爱情生活,处处流溢着人间的现实情味——人间众多痴男怨女的投影。

“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

”(王逸)

楚辞:

  指楚地的歌辞;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

来源:

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越人歌》)。

  贡献:

突破了四言的定格,六言、七言句式参差错落,自由灵活而富于变化;诗的结构篇幅扩大了;多用语气词“兮”字;语言的地方色彩较浓。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屈原的人格理想和影响:

  

(1)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

  

(2)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

  (3)以其卓越人格力量和深沉悲壮的情怀,鼓舞并感召后世志士仁人,培养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

  (4)屈原精神发展成为安顿历代士子的痛苦心灵的家园。

整体感知

  《湘夫人》是湘水男神对女神表达的思慕之词。

  歌词描述了男女水神的悲欢离合,他们虽然生死契阔,欢会难期,思而不见,却彼此爱恋不忘,对爱情充满美好的幻想。

内容串讲

  

(一)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蘋中?

罾何为兮木上?

  开头冷落、凄凉的景色,衬托了人物惆怅、幽怨之情,这种环境气氛贯穿全诗,为全诗奠定了感情的基调。

  第一段:

总写湘夫人期约难遇、湘君哀愁顿生的情景;湘君迎候湘夫人于洞庭始波,木叶飘零之时,但“帝子降兮北渚”,可望而不可及。

《湘夫人》写湘君待湘夫人而不至之怀恋怨慕之情,同样凄艳哀恻,令人感慨。

  

(二)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起兴。

外景正好传达了人物内心的情感活动,爱的炽热,盼的焦渴,尽在不言中。

  第二段:

写湘君在期约难遇后的追随行为和心理活动。

  (三)麋何食兮庭中?

蛟何为兮水裔?

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心理:

欣喜若狂。

(幻觉幻听)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

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第三段:

铺叙湘君筑室水中以迎娶湘夫人的情景。

详细描写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

也充分显现出湘君对理想爱情生活的执著追求。

  (四)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第四段:

写湘君离开期约地点的行为和心境。

内容小结

  湘君怀着一丝期望和几分惆怅在汀洲上徘徊;等待中想着与湘夫人未来的美好生活,设想用世上最芳洁的植物营造新房,让所有的神灵都前来分享他们的幸福;希望变成了泡影;失望之余,他也气愤地抛弃了湘夫人所赠的礼物;又摘下了杜若香草,期待下一次将香草送给恋人。

主题思想

  这首诗细腻地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由企盼,到幻觉,到失望的凄楚情感历程。

  作者在这里吟咏湘君和湘夫人会合无缘的爱情,塑造了湘君流连江边的形象,他的目的到底何在?

拓展

《九歌》中大多数诗篇都包含有神与神或人与神相恋的情节。

这些恋爱,在诗中又都呈现会合无缘、彷徨怅惘的状态,透出对生命的执着追求,和追求不得的忧伤怀疑。

这里面也许包含着屈原自己人生失意、孤独凄凉的心情。

 

《拟行路难(其四)》

主讲:

黄冈中学优秀语文教师刘折谷

文题解读

  《行路难》:

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把握情感

  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

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开头两句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

  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

  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

  七句:

“心非木石岂无感?

”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

  八句,又是一个急转,“不敢言”。

  认命——不认命——认命

  沈德潜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古诗源》)。

  诗人的人生之路难吗?

钟嵘《诗品》说鲍照“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

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1)社会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2)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

  鲍照(约415-470),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

  “才秀人微,取湮当代”的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

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

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称为“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颜延之、鲍照)之一。

  鲍照的人生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

内容赏析

  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说明了什么道理?

  运用了比兴手法。

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是作者对不平的抨击。

不认命。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

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

  忍辱负重、矛盾痛苦。

  “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诗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

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了高潮。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抨击  悲愤  无奈

写作风格

  此诗的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

诗歌的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程表现得曲折婉转。

延伸拓展

  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有哪些影响?

《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是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一组著名诗篇。

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后的感慨。

  闲来垂钓、乘舟梦日边、长风破浪

  问题一:

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

  问题二:

诗歌的最后一句表达怎样的志向?

  问题三:

本诗如何体现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

  

  作者的《拟行路难》对李白的《行路难》很有影响。

  从思想内容看,都是写怀才不遇的悲愤不平的感情。

从语言风格看,都得力于汉乐府的影响。

语言质朴,用近乎口语的文字表现深邃的诗意。

 

《蜀相》

主讲:

黄冈中学优秀语文教师刘折谷

从基调、感情、格律三方面来学习古诗的诵读。

写作背景

  本诗是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

当时唐王朝正处在安史之乱中,中原鼎沸,百姓流离。

诗人从华州弃官西走,辗转抵达西南,在成都城郊,自筑草堂,暂时落脚。

在此安顿的余暇,诗人怀着满腹深情,只身前往附近的诸葛武侯祠堂瞻仰凭吊,写下这首著名诗章。

了解诗歌基调,初步把握诵读。

  基调就是指诗歌所抒发的基本感情,我们通常都是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来把握的。

  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

  诵读指导:

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了解诗歌格律,把握诗句节拍,再次诵读。

  《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

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

XX—XX—XX—X和XX—XX—X—XX。

  诵读指导:

要读准节拍,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会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具体分析诗句的感情,根据感情深入把握诗歌的诵读。

(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

  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前两句诗中可令我们想起诸葛亮的哪些事?

  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

  该怎样来理解前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

  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后两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诵读指导:

  “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泪满襟”该读重。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要读得稍快,带惋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

(二)分析首联、颔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诵读。

  诗中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

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

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丞相”、“寻”、“柏森森”

  附:

《召南·甘棠》(怀念周宣王的贤臣召伯)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自”“空”该怎么理解?

  比较理解:

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自”“空”二字的作用:

杜甫用“自”“空”等词的妙处在于沟通了情与景之间的联系,以“自”烘托了人的心情,正所谓是“景语皆情语”。

  诵读指导:

  “丞相”要读出亲近的味道,“寻”读升调,读出仰慕之情。

“柏森森”要读得平缓,读出欣慰的语气。

后句读出惋惜的语气,前四字稍快,后三字则要慢,“自”“空”要重读,体现出诗意的逆转。

  本诗的主旨句是什么?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本诗的主旨句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朗读古诗词的技巧

  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3、懂点格律——读准节拍、注意平仄、读出重音

比较赏析

  清人沈德潜说自古以来咏诸葛亮诗中以杨慎《升庵诗话》所引《武侯庙》诗“为最”,“情韵声律,无不合也”(《明诗别裁》),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请将杨慎引诗与杜诗进行比较,说说二诗在表现内容、艺术手法上有何异同?

武侯庙

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日又曛。

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

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

正统不慙传万古,莫将成败论三分。

不同意。

杨慎的引诗的确“情韵声律,无不合也”,似乎无可挑剔。

在内容上,也充分肯定、赞扬了诸葛亮的功绩。

在这些方面,似乎与杜诗并无多大不同。

但还是逊了一筹,它显得有些刻露浮薄,不及《蜀相》含蓄深厚。

这主要与杜甫、杨慎引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