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必备高中语文 第一部分 唐宋诗 第二课 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01638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3.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习必备高中语文 第一部分 唐宋诗 第二课 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复习必备高中语文 第一部分 唐宋诗 第二课 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复习必备高中语文 第一部分 唐宋诗 第二课 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复习必备高中语文 第一部分 唐宋诗 第二课 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复习必备高中语文 第一部分 唐宋诗 第二课 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复习必备高中语文 第一部分 唐宋诗 第二课 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docx

《复习必备高中语文 第一部分 唐宋诗 第二课 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必备高中语文 第一部分 唐宋诗 第二课 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复习必备高中语文 第一部分 唐宋诗 第二课 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docx

复习必备高中语文第一部分唐宋诗第二课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教学案语文版选修唐宋诗

第二课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

 

塞上听吹笛

◎释标题

“塞上”即边塞,“笛”即管乐器,边塞诗中的笛通常指羌笛,属于一种意象,表示边境战事和将士们的生活。

这一标题带有鲜明的边塞诗特征。

◎知作者

高適(704-765),唐代边塞诗人。

字达夫、仲武,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

安史之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世称“高常侍”。

有《高常侍集》等传世。

与岑参并称“高岑”。

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

◎明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十年(722)至十五年(727)。

高適曾一度浪迹边关,他两次出塞,去过辽阳,到过河西,边关的风雨铸就了他安边定远的理想,也孕育出他那激昂粗犷的诗情。

然而,在他的那些雄浑的旋律中,《塞上听吹笛》一曲,却跳动出别具一格的、冰清玉洁般的音符,这又给他的边塞诗添上了另一种色彩。

◎析技巧

1.写景有“虚景”和“实景”之分,请具体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些虚景和实景。

提示:

眼前之景为“实”,想象之景为“虚”。

参考答案:

前两句写实景:

胡人居住的边塞地区,冰雪已经消融,傍晚,放牧的马群陆续归来;一轮明月升起,清辉洒满大地,羌笛悠悠,在戍楼间响起。

后两句写虚景:

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那色那香一夜之间洒满了边塞的关隘山川。

◎悟意旨

2.你认为本诗的思想是低沉的还是积极的?

请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

前两句景物特点,一切景语皆情语。

参考答案:

我认为并不低沉。

这首诗充满了边塞诗中不常见的和平宁静气氛,诗中的哀怨凄清之气已被边塞和平宁静的风光冲淡,基调显得开朗壮阔。

听笛而想到梅花飘落,其实也蕴含着故园之思。

只是这种情绪并不低沉,反而带有一种盛世的豪情,哀而不伤。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释标题

“走马川”是这首诗的正题,是歌曲名;“奉送出师西征”是副题,是诗题。

走马川,在唐代轮台以西的著名水道玛纳斯河,此河一到冬天就干涸,所以诗中有“一川碎石”之语。

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出师西征”为全诗定下了高昂的感情基调。

◎知作者

岑参(717?

-769?

),祖籍南阳(今属河南),曾任嘉州刺史。

先后两次出塞约六年。

描绘边塞风光之作,瑰奇壮丽,给人以清新俊逸之感。

与高適同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作家。

有《岑嘉州集》。

◎明背景

这首诗是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写的。

这期间,封常清曾几次出兵作战。

岑参对当时征战的艰苦、胜利的欢乐,都有比较深的体会,曾经写了不少诗歌来反映。

有一次,封常清出兵,岑参写了这首诗为他送行。

◎赏形象

1.试分析“平沙莽莽”“石乱走”两幅画面的表意作用。

提示:

从“平沙莽莽”“石乱走”两幅画面营造的环境入手。

参考答案:

“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析技巧

2.“汉家大将西出师”和“五花”“连钱”分别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试简要分析。

提示:

相关性是这一修辞手法的特点。

参考答案:

借代。

古诗里经常出现用前代的人和事借代当代的人和事,这里的“汉家大将西出师”,实际上是唐军出师;“五花”“连钱”借代名贵的战马。

◎悟意旨

3.本诗衬托手法运用得很成功,请你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任举一处即可)

提示:

从本诗的主旨方面考虑各句对其的作用。

参考答案:

开头五句,写塞上黄沙莽莽,狂风夜吼,飞沙走石的情景,起到烘托大军压境,一场激烈战斗即将展开时的紧张气氛,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汉家大将西出师”,巧妙地借对方的强大反衬出己方的更强。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三句,加上上面“风头如刀面如割”,皆极言塞上夜行军之辛苦,主要是为了衬托将士不避艰险、勇往直前的战斗意志和英雄气概。

(任举一处意近即可)

古从军行

◎释标题

“从军行”乐府古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多写从军征战的苦怨。

这首诗写当代之事,讽刺唐玄宗的开边西北是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同样也表明是拟古之意。

◎知作者

李颀(690-753?

),唐朝赵郡(今河北赵县)人。

以边塞诗著称。

高適、王昌龄、王维、崔颢都是他的朋友。

有《李颀集》。

◎明背景

唐玄宗时,开边西北,由于玄宗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给百姓带来灾难。

诗人有感时事,故作《古从军行》加以讽刺。

◎品语言

1.本诗的诗眼是哪句?

请简要分析。

提示: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参考答案:

“空见蒲桃入汉家”是诗眼。

因为本诗是讽喻诗,是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的政策,这句就是借“蒲桃入汉”这一典故有力地揭示了主题,前面的铺陈在这句有了着落。

◎析技巧

2.结合注释,指出本诗运用的典故,并分析这些典故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提示:

根据典故含义判断典故,了解典故正用、反用等种类,分析作用。

参考答案:

运用了公主琵琶、玉门被遮、蒲桃入汉等典故。

作用:

①这些典故,暗示了唐王朝帝王的好大喜功、草菅人命。

②有些话不好直说,可以借助典故曲折地表达出来;同时,使诗歌意蕴更加丰富,原来古今帝王都不体恤民生。

3.“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两句在诗中有何作用?

提示:

从结构、主旨上思考作用。

参考答案:

这两句话承上启下,上面写边塞的艰苦生活,下面借此抒发对战事造成危害的不满。

同时,这两句用烘托的手法,强化了边关将士的哀怨、痛苦之情。

从军行七首(其四)

◎知作者

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一说太原(今属山西)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曾任江宁(今江苏南京)丞,晚年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

世称王江宁、王龙标。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又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之作,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

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官至秘书省校书郎。

◎补注解

唐朝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二是突厥。

当时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河西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1.“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内涵五层意思,试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

“百战”是战争频繁、敌军强悍,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荒凉;“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而漫长。

2.“不破楼兰终不还”运用“破楼兰”这一典故,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既有对戍边将士的赞扬,也有坚信战争必胜的信念。

横吹曲辞·前出塞九首(其六)

◎知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杜甫曾祖父(杜审言之父)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的“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补注解

玄宗即位以后,为了满足自己好大喜功的欲望,在边地不断发动以掠夺财富为目的的不义战争。

天宝六年(747)令董延光攻吐蕃石堡城;八年(749)又令哥舒翰领兵十万再次攻打石堡城,兵士死亡过半,血流成河;十年令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攻南诏,死者六万;又令高仙芝攻大食,安禄山攻契丹,两地百姓深受其苦。

杜甫这九首诗通过描写一个士兵从军西北边疆的艰难历程和复杂感情,尖锐地讽刺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义战争,真实地反映了战争给兵士和百姓带来的苦难。

1.诗的前四句,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

试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

强调队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

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数家珍,宛若总结战斗经验。

2.从艺术构思上说,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谣谚体开势,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逼出“止戈为武”的本旨。

前四句为辅,后四句为主旨。

全诗欲抑先扬的手法,有力地衬托了主题。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知作者

岑参(见本课《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补注解

这首七古与《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系同一时期、为同一事、赠同一人之作。

1.本诗起首六句制造了战斗以前两军对垒的紧张状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起篇也制造气氛,所用手法是否相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不相同。

本诗是从正面的战阵入手:

军府驻地的城头,角声划破夜空,呈现出一种异样的沉寂,暗示部队已进入紧张的备战状态。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从侧面的自然环境落笔:

那里是飞沙走石,暗示将有一场激战。

2.本诗中“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极写了气候之奇寒。

请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剑河”“沙口”这些地名有泛指意味,地名本身也似带寒气;写风曰“急”,写雪片曰“阔”,均突出了边地气候之特征;而“石冻马蹄脱”一语尤奇:

石头本硬,“石冻”则更硬,竟能使马蹄脱落,则气候奇寒就不言而喻了。

夜上受降城闻笛

◎知作者

李益(748-约827),唐代诗人。

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家居郑州(今属河南)。

公元769年登进士第,公元783年登书判拔萃科。

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赵。

公元797年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

公元800年南游扬州等地,作品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疆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

他擅工七绝,律体也不乏名篇。

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诗集》二卷。

◎补注解

①受降城:

唐代受降城有东、西、中三座,为抵御突厥所筑。

这里指的是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乌加河北岸。

②回乐烽:

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

一说在灵州回乐县(今宁夏灵武西南)。

③芦管:

乐器名,即芦笛。

1.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

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画面:

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

手法:

①诗人采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寒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②这一联用对偶句,连两个地名也字字相对。

“沙似雪”“月如霜”的地点是“回乐峰前”“受降城下”!

这两个对偶句正是巧用地名与实际的尖锐矛盾及其寂寥、凄冷的眼前景引发征人的思“回”之情,为第四句蓄势。

2.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边塞军旅类诗词的鉴赏

◎知考情

1.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这类诗词大多和民族战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边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而就造成边塞诗词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异常丰富。

因此,此类题材的诗词备受命题者青睐。

2.此类试题的命题角度主要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对思想内容的理解与感受,对遣词造句的赏析,以及对相关表达技巧的辨认与评析。

◎悟考题

(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度破讷沙①(其二)

李 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 ①破讷沙:

沙漠名。

②鹈泉:

泉水名。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________诗。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做题时要了解诗歌常见的意象和诗歌的主题,从诗句中的“战初归”“铁衣”等意象可以断定描写的是边塞的战事。

(2)意境要从“情”和“景”两方面入手解答。

前两句写部队凯旋度过破讷沙的情景,后两句写一轮红日从地平线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宛如游龙,战士的盔甲如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冷光闪闪,而整个沙原上,沙砾与霜华也闪烁光芒,鲜明夺目。

这是一幅何等有生气的壮观景象!

参考答案:

(1)边塞 

(2)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

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

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学技法

解读边塞军旅诗词的四把钥匙

第一“把”,弄清边塞诗词的立意

深挖边塞诗词蕴涵的主旨,从总体上把握作品,这就需要从两方面把握:

(1)把握作者及诗歌创作的社会背景。

边塞军旅诗词最能体现国运的兴衰,因此,在接触这类作品时,首先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应有所了解。

如李颀的《古从军行》,此诗写当时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上加一个“古”字。

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对当时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

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诗歌的主题,与诗人取得感情上的共鸣。

(2)注意区别各自的思想感情。

在边塞军旅诗词的大题材下,其思想内容异彩纷呈:

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效祖国的激情,有征人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等等。

因此,我们鉴赏时要注意区别。

第二“把”,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

如《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这首诗的一、二两句以工整的对仗的形式来写景,用了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

先从俯视的角度来写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再从仰望的角度来写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寒月犹如严霜。

上下交映,只见整个大漠一片白茫茫,令人顿觉不寒而栗。

诗人从地点、景物、气候三个方面着意刻画,反复渲染,营造出一个悲凉的氛围,为后两句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之情蓄势。

第三“把”,弄清诗词中对战争场面的描写

这就需要:

(1)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意象(器物),如:

旗、鼓、干、戈,号角、鼓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2)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楼兰、阴山、边隅、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如上例中的“鼓角”“边隅”,再结合“用兵”“流血”等词,诗歌的情感就显而易见了。

第四“把”,体味边塞诗的艺术风格和技巧

边塞诗词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有的豪迈旷达,有的雄奇壮美,有的豪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

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深刻体味,才可能准确领会边塞诗词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

边塞诗词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对比、烘托、用典等手法来丰富内容,强化情感,要认真分析这些表达方式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一、基础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羌笛(qiānɡ)     戍楼(wù)

靛蓝(diàn)粗糙(cāo)

B.渠黎(qú)单于(chán)

糟粕(pò)锲而不舍(qiè)

C.献捷(jié)刁斗(diāo)

刍议(chú)亚相(xiànɡ)

D.幽怨(yōu)乳媪(ǎo)

玉醅(pēi)旄头(máo)

解析:

选A A项,“戍”应读“shù”。

2.下列对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汉家大将西出师   汉家:

这里实借汉以指唐

B.平沙莽莽黄入天莽莽:

茫无边际的样子

C.应将性命逐轻车逐:

追随

D.行人刁斗风沙暗行人:

过路的人

解析:

选D D项,行人:

出征的将士。

3.指出下列诗句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    )

(2)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

(    )

(3)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

(    )

(4)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