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试验区文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00932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9.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节试验区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毕节试验区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毕节试验区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毕节试验区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毕节试验区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毕节试验区文化.docx

《毕节试验区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节试验区文化.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毕节试验区文化.docx

毕节试验区文化

毕节试验区文化

毕节试验区自然风光独特秀美,广泛分布的碳酸盐类岩石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经过千百万年的溶蚀、侵蚀和堆积,形成了从地表到地下的奇形异状的岩溶地貌景观。

鬼斧神工的“织金洞”、雄伟壮观的“贵州屋脊韭菜坪”、奇秀谲怪的“九洞天”、妍压群芳的百里杜鹃、流水湍急的总溪河、波光潋滟的高原明珠草海、幽深静寂的油杉河、旷远宏阔的百草坪……成为毕节试验区最有魅力、最有竞争力的自然文化资源。

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是我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三个文化区之一,它向我们勾画出了远古人类活动的情景,是我国长江以南旧石器时代的重要代表。

恩格斯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过程中的作用》发表100周年的时候,在这里拍摄了《中国古人类》科教影片;自从司马迁的《史记》问世以来,古夜郎就成为一个神话中的国度。

2001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赫章可乐考古,掀开了古夜郎神秘的面纱;2005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威宁中水考古,填补了贵州史前文化遗存的空白,为研究中国史前时期祭祀活动和早期宗教信仰提供了新的资料;毕节是红军浴血奋战过的地方。

1936年,红军在这里建立的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历时半年之久。

红军的活动,留下了大量的革命文物和遗址,成为革命先辈卓越功勋的历史见证。

全区7个县(市)及179个镇、乡、办事处被省委、省政府划定为革命老区。

毕节试验区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06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6个。

【3】毕节试验区这座风光如画的高原上,居住着56个民族中的35个民族。

以奢香文化为代表的彝族文化、以“滚山珠”为代表的苗族文化、以伯格理为代表的外来文化,以及精巧玲珑的民间工艺美术品,构成了黔西北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资源。

史前文化、夜郎文化、高原文化、溶洞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毕节试验区文化资源丰富厚重,璀璨绚丽。

但文化资源多并不等于文化产业强。

从毕节试验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看,存在诸多矛盾,如:

文化发展的紧迫形势与人们对文化产业认识的滞后,甚至存在误区;群众文化消费快速增长与文化生产方式落后、文化经营单位机制不活的矛盾;文化产业对资金的极大需求与社会资本难以进入的矛盾;旅游业文化含量低;高端文化产业人才匮乏;一些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和技巧后继乏人等等。

如何充分挖掘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何提炼文化资源的市场价值,如何对文化资源进行产业整合,是我区文化产业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

毕节试验区在发展文化产业时,应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毕节地区历史悠久,历史文脉清晰。

以毕节扒耳岩巨猿化石出土地点、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毕节大洞、扁扁洞为代表的史前文化;以威宁中水遗址、毕节青场瓦窑村遗址、赫章可乐遗址为代表的夜郎时期文化;以大方宣慰府九层衙遗址、奢香墓、毕节大屯土司庄园、彝文碑、水西营盘群为代表的彝文化以及精湛的明、清古建筑文化、晚清墓雕石刻文化和近现代红色文化、工业遗产文化和及源远流长、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构成了毕节地区丰富多彩而独具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

由于历史的原因,许许多多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随之消失。

对原有的历史文化遗迹和残留下来的遗产,急需挖掘、整理和保护。

如何把优秀的文化遗产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重任。

毕节地区是胡锦涛主席时任贵州省委书记时倡导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试验区,通过20多年的开发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

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形势下,如何保护好、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资源。

,受到地委、行署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作为业务主管部门,抓住机遇、建言献策、提供相关资料和初步方案,充分履行参谋和助手的职能作用,促成文物保护春天的到来,是职责所系。

地委、行署于2007年将毕节城区的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红六军团政治部旧址、“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三个红色文化宣传基地和大方奢香博物馆的提升建设工程纳入到地区年度十件实事之一,这一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的保护提升建设工程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深受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的赞誉。

地区文化和体育局在三次文物普查的基础上,收集、整理、汇编了全区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基本情况,将我区的资源家底、资源特色、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情况,向地委、行署作了专题汇报,为地委、行署制定历史文化保护与建设发展提供了详实的实物资料。

地委书记秦如培、副书记安金黎等领导通过长期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在全面掌握全区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及资源特色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论证后,结合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广大民众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结合试验区文化产业和旅游发展的需要,形成了毕节地区历史文化“五古”保护建设发展五年规划。

“五古”,即古城、古镇、古寨、古驿道、古建筑。

它们是人类社会发展文明的结晶,承载着优秀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凝结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对它们实施保护建设,符合毕节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特点,符合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符合试验区跨越发展的总体目标。

 历史人物

奢香(1361~1396)女,彝族,名舍兹,四川古蔺人。

明代贵州彝族政治家。

明洪武八年(1375)奢香年14,与贵州宣慰使陇赞阿期(霭翠)完婚。

洪武十四年霭翠病逝,奢香代袭贵州宣慰使,管理水西。

是年,朱元璋派傅友德、沐英率兵30万,征讨元梁王巴匝剌瓦尔密,乌撒、芒部族人起兵于贵州阻拒明军入滇。

奢香审时度势,以统一西南大业为重,积极支持明军入滇,促进明王朝完成统一西南的版图。

洪武十七年,明朝封疆大吏、贵州都督马晔不顾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在役使官兵开普定驿传时,采用“欲辱香激诸罗怒,俟其反而后加兵”的手段,指使壮士裸香而笞其背。

香受辱,激怒彝族48部,咸集奢香军门,“愿尽死力助香反”,奢香当众表明“反非吾意”,说服各部谨守疆土,使马晔阴谋未能得逞。

事后,奢香赴金陵(南京)向朱元璋反映马晔情况。

返回后,积极组织人力,开驿道,靖边乱,沟通贵州与云南、四川的道路,促进境内经济文化发展,为加强彝汉人民团结,密切西南边疆与朝廷关系,作出杰出贡献。

洪武二十九年奢香病逝,终年35岁。

为肯定奢香维护祖国统一的贡献,朱元璋诰封香为“顺德夫人”,遣使专程前往奠祭。

墓葬按明代正三品规模营造,给以很高的荣誉。

李世杰(1716~1794)字汉三,一字云岩,黔西县人。

父李植,官两淮富安场盐大使。

世杰少年读书之余,兼习骑射、拳勇、管弦。

年20余岁,请父捐资入仕途,官江苏常熟黄泗浦巡检。

地方人颂其办事廉明。

总督尹继善、巡抚庄有恭爱其才,升迁为金坛主簿,并倡议同官辈资助,报捐知州,任泰州知州。

在泰州五年,政绩显著,迁镇江府知府。

乙酉(1765)年乾隆南巡,世杰借应周备,百姓未受惊扰,再迁安徽芜湖道。

辛卯(1771)补四川盐驿道才一月,擢四川按察使。

是年冬,清军征金川,世杰总办南路军粮,5年间无一差误。

后升授湖北布政使,复奉命巡抚广西,随又署湖南巡抚、河南巡抚,再升任四川总督。

乾隆五十年(1785),世杰年届七十,入京赴千叟寿宴,受到奖赐。

次年调任两江总督,淬励精神,公忠于事。

积劳病后奏请解任。

清廷以四川政事较两江简略,又调回四川。

后因病准离川进京,授兵部尚书,紫禁城坐肩舆,召见时由内侍搀扶,备受优遇。

其后因病告老回黔西。

离京前,以贵州地处边陲,士子进京赶考诸多困难为由,奏请照顾,乾隆即降旨饬沿途府、州、县,凡贵州举子进京应试,以火牌资送。

乾隆四十四至四十七年间,世杰回黔服母丧,创文峰书院,捐田50余亩作学田。

又修开元寺,立东山石屏,培葺王公(阳明)祠,重修魁阁兼缮完文峰塔结顶工程。

世杰为官50余年,勤政爱民,备受乾隆器重,先后赐《御制诗》、《时晴斋法帖》及福字如意、寿杖、朝珠、珍珠手串等,病逝后,赐谥“恭勤”。

世杰著作有《世杰奏议》、《家小记事诗》、《南征草》等。

丁宝桢(1820~1886)字稚璜,织金县人。

先世自江西临川迁平远州牛场。

祖必荣,四川昭化知县。

父世棻,镇远训导。

宝桢举道光二十三年乡试,中第22名举人。

咸丰三年(1852)中进士,授庶吉士。

因母丧回乡,时值地方战事蔓及平远,宝桢参与练兵作战,战平授湖南岳州府知府,继又任山东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清廷以其作战有功,累予嘉奖。

在山东10年间,以果断作风整饬吏事,革除苛政,为百姓称道。

光绪元年(1875)三月,清廷以宝桢力膺艰巨,督率有力,予以优叙。

同治八年(1869),太监安德海,以柔媚而得慈禧太后宠信,授六品蓝翎,狐假虎威,朝官敢怒而不敢言。

宝桢不畏权势,力奏朝廷,将安德海斩首,从此名闻天下。

光绪元年(1875),在山东创设泺口制造机器局,自造枪炮,是为山东“洋务”之始。

光绪二年,宝桢升任四川总督后,继续提倡“洋务”,创办四川机器局,四川近代工业自此发端。

中法战争爆发,宝桢以自制军械装备五营军旅,交鲍超统带,奔赴云南边疆要害地方驻扎,为岑毓英抗法后继之师,四川所制枪炮弹药得以大用。

任四川总督初期,宝桢推行盐政改革,成效卓著,增加了四川财政收入;为解决贵州用盐问题,宝桢在川黔边境设立四岸,川黔盐运畅通,贵州人民深受其利。

光绪十二年,宝桢卒于成都,终年67年。

噩耗传出,山东父老莫不悲恸,请求将其灵柩迁葬山东历城(今济南市)华山,清廷下诏追赠为太子太保,谥文诚公,自此,人皆以“丁宫保”、“丁文诚公”称之。

有《丁文诚公遗集》、《丁文诚公奏稿》传世。

柏格理(1864~1915)原名柏撒母耳,英籍传教士。

1887年冬到云南昭通布道传教。

1905年柏格理到威宁石门坎建筑教堂和学校,1910年建成光华小学。

1906年,柏格理同汉、苗教徒共研苗族语言,以拉丁字母为基础,为苗族创造文字“老苗文”、“坡拉字母”,至今仍为当地通用文字。

1913年后,柏格理选送石门坎小学苗族毕业生赴成都协和中学及华西大学深造。

这些学生毕业后,有的回石门坎任教。

1915年,石门坎伤寒病流行,学生患伤寒病者众,柏格理夫妇为患者精心治理。

因护理学生,柏格理染上伤寒病,于1915年9月16日病逝于石门坎,终年51岁。

余若瑔(1870~1934)字达父,彝族,毕节县人。

少时天资聪颖,勤奋读书。

及长,与周素园同受业于本县进士葛子惠门下,学业大进。

1906年春东渡日本留学,考入日本江户和佛山大学攻读法政。

时值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遂参加革命活动。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赴贵阳与素园会晤。

贵州光复后,被选为立法院议员。

唐继尧与宪政党等旧势力密谋改立法院为参议会后,将余若瑔除名。

若瑔被迫离省,颠沛于外,与平刚、周素园等在京聚晤,揭露黔省政变情况,呼吁伸张正义。

后在北京开设律师事务所,兼任法学校教员。

数年后返回故里,闭门隐居,潜心诗文,从事著述。

因兵匪频繁,乃携眷至贵阳。

经周素园推荐,任省审判厅刑庭庭长。

民国23年(1934),王家烈任贵州省主席时,聘其为名誉顾问,不久即病殁于贵阳寄寓。

其灵柩葬于毕节县大屯乡白泥塘,周素园为其墓碑撰文。

若瑔是有名的彝族诗人、学者和法律学家,饱学经史,通晓汉语、彝语和日语,其主要著述有《雅堂诗集》、《罂石精舍文集》、《蠖盒拾尘录》、《且兰考》、《且兰野史》等。

周素园(1879~1958)又名培艺,别字树元、澍元,毕节县人,清末贡生。

年青时深痛清廷腐败,立志改良政治,寻找救国之策。

1905年,素园在贵州路矿总公司副总经理于德楷等资助下,筹办《黔报》,于1907年8月17日创刊,为贵州第一份报纸。

利用《黔报》宣传爱国主义,反对列强瓜分中国。

同年11月,与张百麟等发起建立贵州自治学社,为推翻清王朝反动统治从思想上、组织上秘密进行准备。

1910年底,通过同盟会贵州支部长平刚的介绍,自治学社集体参加同盟会,成为孙中山领导下的革命团体。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后,11月3日自治学社发动武装起义,一举夺取政权,建立大汉贵州军政府,素园出任行政总理。

1912年3月,贵州军政府被颠覆,素园取道毕节入川,开始政治流亡生活。

1921年10月回贵阳,任黔军总司令部参议,后又兼任秘书长。

1922年5月,任黔军总司令部秘书长。

8月,任省政务厅长兼省府秘书长。

1924年任川黔边防督办公署秘书长。

1925年9月回到毕节。

此后10年,闭门读书,熟读历史和中外资产阶级先驱思想家的名著,研究马列主义。

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到达毕节,素园担任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员,跟随红军长征。

抗日战争爆发后,素园被任命为八路军高级参议。

后因病久治不愈,向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反映回贵州继续为党工作。

解放初,毕节各界推选素园为支前委员会主任。

1950年初应中共贵州省委邀请赴贵阳,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贵州省人民政府副主席。

1951年10月出席全国政协第二次全体会议,1954年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被选为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1958年2月1日,素园因病逝世,享年79岁。

中共中央统战部、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政协以及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副总理贺龙等发来唁电。

省委挽联写道:

“万里共长征,人民事业资匡助;一心服真理,马列宏谟有会通。

钱壮飞(1895~1935)浙江湖州市人。

1913年考入北京医科大学,1919年在该校毕业。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1928年夏,根据党的工作需要,经周恩来、陈赓同志安排,报考上海无线电管理局无线电专业训练班。

毕业后,被委任为无线电管理局机要秘书。

从此打入国民党内部。

后调南京国民党中组部调查科任机要秘书,战斗在国民党高级情报机关里,为党中央粉碎国民党一、二次围剿,提供了许多重要情报。

周恩来称其为党在白区敌后工作的“三杰之一”。

1931年10月因叛徒告密,暴露身份,撤离国民党中调科到达江西瑞金,任中央军委二局副局长,参加长征。

遵义会议后,中央军委进抵沙土,准备南渡乌江。

钱壮飞只身深入敌封锁区后山乡乌江边上,侦察敌情,了解渡江路线,不幸于江边丛山密林中,被当地土匪杀害,时年40岁。

钱壮飞烈士墓建造于金沙县后山乡。

黎又霖(1895~1949)又名万里,黔西人。

幼读私塾,16岁入贵阳南明学校读书,毕业后考入北平政法大学。

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后在北平主办《民声报》,由黄季陆介绍参加国民党。

1922年,投笔从戎,到国民革命军十一军二师当参谋。

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又霖离开军界,到上海任同济大学教授和华侨工商学院总务长。

1933年11月,赴闽参加蒋光鼐等人组织的福建人民革命政府,从事抗日反蒋工作。

1937年11月到重庆,任国民党军政部江西战时干部训练团上校政治教官。

1941年参加沈钧儒等组织的中国民主政治同盟工作。

1944年参加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工作。

1947年底,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又霖任民革中央四川省负责人,从事军运策反和营救难友等工作。

由于奸细告密,于1949年8月19日被捕。

1949年11月27日,和其他难友被国民党特务屠杀,时年54岁。

1950年4月4日,重庆市人民政府追认黎又霖为革命烈士。

丁道衡(1899~1955)号仲良,织金县人。

幼年在私塾读书,1919年在贵阳省立模范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甲部,1921年升入本科地质系。

1926年毕业时以成绩优异留校任助教,从事地质古生物研究。

1927年,随西北科学考察团考察地质古生物及矿产。

历时3年,完成西北科学考察任务。

在考察中首次发现白云鄂博铁矿,为祖国开发西北留下极珍贵的资料。

1930年10月回北大任助教。

次年3~8月兼任北京女子师范学院讲师。

1934年8月,留学德国柏林大学地质系,攻地质构造。

1935年转德国马堡大学研究无脊椎动物化石,获博士学位,被英国皇家学会聘为会员。

1937年12月,任云南省建设厅技正,1939年9月至1940年3月随川康科学考察团在四川、西康一带实地考察。

1940年3月受聘于武汉大学任矿冶系教授。

1942年8月回贵州,矢志教育,培育家乡人才,创建工农学院于安顺,并附设工业职业学校,亲任校长。

后学院迁贵阳,改组并入贵州大学工学院,道衡任院长。

1948年被选为贵大教授会主席。

贵阳解放后,任贵州大学接管会主任委员,当选贵州省人民委员会委员。

西南军政委员会成立后任委员兼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1952年12月任重庆大学地质系主任、教授。

1953年当选为重庆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重庆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兼重庆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地质学会重庆分会理事长。

1954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2月21日病逝于重庆,时年55岁,葬于重庆市小龙坎平顶山巅。

林青(1911~1935)原名李远方,字肃如,号矛戈,毕节县人。

小学毕业后出走重庆当演员。

在剧团受到进步思潮的影响,于1926年底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四川军阀制造重庆“三·三一”惨案时,林青被捕。

经营救出狱后,考入西南美术专科学校学习。

1930年,被中共组织派往上海,在沪东共青团区委工作,不久转为中共党员。

“九·一八”事变后,与在上海的毕节人缪正元等组织朝阳音乐社,在工人中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1933年初冬,林、缪二人回到毕节后,与老同学秦天真组建毕节草原艺术研究社,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1934年1月,林青介绍秦天真加入中国共产党。

三名党员组成毕节党支部,林青任书记。

在党支部领导下,草原社成员发展到200多人,并把活动范围扩展到农村。

1934年6月,林青等支部成员和部分骨干离开毕节,转移到安顺、贵阳等地进行革命活动。

1934年底,全省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10多个,党员发展到40多人。

1935年1月,红一方面军长征进入贵州后,林青从贵阳经榕江、思南等地辗转到遵义,向中央组织部长、红军总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长李维汉详细汇报贵州的工作后,李维汉代表党中央承认贵州地下党,并批准成立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任命林青为省工委书记兼遵义县委书记,邓止戈、秦天真为工委委员。

到1935年4月,全省已有11个县、市和贵阳地区10多所学校建立中共县委、支部或小组,形成以省工委为核心的党组织体系,领导全省各族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由于叛徒出卖,1935年7月19日,地下党机关设在贵阳万宝街的联络点被破坏,林青被捕,在狱中遭受酷刑仍坚贞不屈。

1935年9月11日,林青被惨遭杀害,壮烈牺牲,时年仅24岁。

李旭华(1915~1950)名祥顺,安徽肖县人,浙江大学肄业。

中学时代在徐州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先后担任华山县民主政府秘书兼民政科长、游击大队政委。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山、砀山、单虞三县副指挥长,单县县长。

1949年春,由荷泽随军南下,任中共浮梁地、市委秘书长。

9月,奉命进军贵州,11月底,任中共金沙县委书记兼县长。

金沙解放初期,国民党武装和封建地主武装残余势力仍盘踞农村,旭华不顾个人安危亲赴石场区大平乡,敦促逃窜的国民党原金沙县长范毅率残部75人投诚,促使17个乡镇的国民党人员向人民政府投诚,迫使盘踞境内的国民党保安八团缴械投降,金沙全境大部和平解放。

1950年2月9日,仁怀县匪首聚匪众近3000人,攻打金沙县城。

旭华组织城区干部、战士与土匪展开激战,被匪冷枪击中头部,献身殉职,时年35岁。

是年9月15日,金沙县各界人民为旭华树碑。

1986年2月10日,中共金沙县委、金沙县人民政府重建李旭华同志纪念碑于城关沙棠桥畔。

 历史沿革

毕节地区毕节地区历史悠久。

据史料记载,其境殷为荆州西南地,周为蜀国东南境,秦为巴郡之属地,汉属益州之牂牁、犍为两郡所辖,蜀汉分属牂牁、朱提郡,晋分属益州、宁州之牂牁、朱提、建宁3郡,宋齐梁为宁州所辖,隋代系爨蛮之卢鹿部,唐代先属昆明国后为黔州都督府属地,五代时分属郝州、晖州、龚州、宝州、禄州,宋时东部属罗氏鬼国、乌撒部、毗那部,元代为亦溪不薛宣慰司、乌撒乌蒙宣慰司所治,明代分属水西宣慰司、乌撒军民府、永宁宣抚司和乌撒、毕节、赤水、永宁4卫。

清康熙五年(1666)置大定(今大方)、黔西、平远(今织金)3府,改四川乌撒土府为威宁府;二十二年降黔西、平远二府为州隶属大定府;二十六年降大定府为州隶属威宁府,领大定、平远、威宁3州和毕节、永宁2县;雍正七年(1729)升大定州为府领黔西、平远、威宁三州和毕节县、水城厅。

民国初废府置县,域内所有县归贵西道管辖;民国24年(1935),贵州省政府设毕节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毕节、大定、黔西、威宁、水城县;民国30年在原建制析设纳雍、金沙2县,织金县改隶第四行政督察区;民国31年析威宁县东北部置赫章县,至此贵州第四行政督察区共辖毕节、大定、黔西、金沙、织金、纳雍、水城、威宁、赫章9县。

解放初期,成立贵州省人民政府毕节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民国末第四行政督察区所属各县。

1950年,县以下设区人民政府,全专区9个县共辖55个区。

1953年,全区人民政府改为区公所,为县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区下设乡、镇人民政府,为县辖一级政权组织。

1955年,威宁县改建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1958年,改乡、镇为人民公社,全专区共建人民公社671个;是年大定县更名为大方县。

1970年,水城县并入水城特区划归六盘水地区管辖,是年毕节专区更名毕节地区,辖毕节、大方、黔西、金沙、织金、纳雍、赫章县和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1991年,全地区共有89个区,736个乡镇,其中87个镇153个民族乡。

1991~1992年,开展建镇并乡撤区,其后县以下行政建置为乡、镇。

1994年,毕节县撤县建市(县级),其后毕节地区即辖7县1市。

毕节市毕节,汉唐为彝族比跻系世居。

元朝初年,平迟安德长官司修建驿馆,开馆之日适逢除夕,是一年里最后一个节日,因古称“毕跻”,故转音取名毕节驿。

周初为卢国南境,战国为夜郎国西北境。

秦属蜀郡东南部地。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置平夷县,属牂牁郡。

晋建兴元年(313)置平夷郡,平夷县为郡治,东晋简文帝时改为平蛮郡、平蛮县。

南北朝至隋无变。

唐宋为羁縻禄州。

元属亦溪不薛及永宁路边地。

明洪武七年(1374)置毕节卫,二十一年置层台卫、赤水卫,二十七年废层台卫。

清康熙二十六年裁毕节、赤水2卫,改置毕节县,属威宁府。

雍正七年,改属大定府。

民国2年,毕节县属黔西道,7年黔西道移治毕节,改名贵西道,12年撤贵西道,直属于省。

民国24年后为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地。

1949年11月28日解放,1950年后为毕节专员公署所在地,1994年4月撤县改为毕节市。

大方县大方之名缘于筑城将官姓氏。

明崇祯八年(1635),副将方国安奉命筑屯军城堡,建成之后,取名大方。

清康熙三年宣慰使安坤反清,次年被吴三桂领兵平定,奏请改土归流,设府治。

康熙五年吏部批复,大方更名大定。

隋以前为平夷县东南部地。

唐为羁縻郝州、犍州。

宋于郝、犍二州外又置姚州。

元置木窝、普冲、普得等处长官司,属顺元路宣抚司,后为亦溪不薛宣慰司。

明属贵州宣慰司安乐亲辖法戈、木胯二则溪地。

清康熙五年,以法戈、火著、木胯、阿架四则溪地置大定府,二十六年降为大定州,属威宁府,雍正七年升为大定府。

民国2年,改大定府为大定县,属黔西道,12年直属于省,24年后属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9年11月25日解放,1950年后属毕节(专)地区,1958年改大定县为大方县。

黔西县黔西之名,来自于亦溪不薛。

彝语亦溪意为水,指六广河,不薛意为西。

亦溪不薛即六广河西边之意。

元代设亦溪不薛总管府。

明洪武十五年,贵州都指挥使马晔在此筑城屯军,取名水西城。

清康熙五年,水西宣慰使安坤反清被诛,废宣慰司,在水西城设黔西府,黔西缘此得名。

黔西唐为龚、义二羁縻州,宋依唐旧,属绍庆府。

元属亦不薛宣慰司。

明属贵州宣慰司安氏亲辖则窝、以著二则溪地。

清康熙五年以则窝、以著、雄所三则溪地置黔西府,二十二年降为黔西州,属大定府,二十六年改隶威宁府,雍正七年改属大定府。

民国3年改为黔西县。

1949年11月25日解放,其后一直属毕节(专)地区。

金沙县民国时期,拟改设县,因境内有新民里,故呈报为新民县。

但全国已有同名县,故改以县城打鼓新场的金宝屯、沙溪坝二地名合为金沙县。

兼寓古语“政治修明,黄金与沙土同价”之意,亦寓披沙沥金之意,金沙缘此得名。

隋大业十年(614),县境东部置信安县,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建义州,改信安县为信宁县,隶义州。

贞观四年(630)移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