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推荐微生物复习详细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000568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54.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推荐微生物复习详细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推荐微生物复习详细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推荐微生物复习详细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推荐微生物复习详细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推荐微生物复习详细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推荐微生物复习详细资料.docx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推荐微生物复习详细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推荐微生物复习详细资料.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推荐微生物复习详细资料.docx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推荐微生物复习详细资料

兽医微生物学期末复习

绪言

1、微生物学与微生物

微生物:

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繁殖快,分布广,易于分离培养,肉眼看不见的最小生物,统称为微生物。

主要包括:

细菌、放线菌、霉形体、螺旋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真菌、病毒

微生物学:

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作用及与人类、生态关系的科学。

2、微生物的发展:

形态学时期→生理学及免疫学的奠基时期→近代及现代微生物学

3、兽医微生物学:

主要研究与动物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对动物的致病机理、特异性诊断方法以及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措施,以控制甚至消灭此类疾病为目的的一门学科。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细菌的形态

1、细菌的大小:

个体微小,要经染色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

测定其大小的单位是微米或纳米。

繁殖方式为简单的裂殖。

细菌:

是一类具有细胞壁的属于原核细胞型的单细胞微生物,其个体微小、形态简单,其结构略有分化,具有DNA和RNA,主要靠二裂法繁殖,并可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繁殖。

2、外形和排列方式:

球状、杆状、螺旋状

球菌:

双球菌、链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

杆菌:

单杆菌、双杆菌、链杆菌

螺旋状菌:

弧菌、螺菌

3、细菌的群体形态:

菌落:

某个细菌在适合生长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者内部,在适宜的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分裂繁殖出巨大数量的菌体,形成一个肉眼可见、有一定独立形态的群体,成为菌落,又称克隆。

若长出的菌落连成一片,称为菌苔。

细菌的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体、间体

细胞壁:

是菌细胞外层的一层无色透明、坚韧而具一定弹性的膜状结构;具有维持细菌的固有形态、保护细菌免受损害、对物质的进出具有选择性分子筛的屏障作用。

间体:

间体:

是细胞膜凹入细胞质内形成的一种囊状、管状或层状的结构,革兰氏阳性菌较为常见。

其功能和真核细胞的线粒体相似,与呼吸有关,并有促进细胞分裂的作用。

质粒:

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DNA。

分子量比染色体小,可携带某些遗传信息,例如耐药因子、细菌毒素及某些菌毛的基因均编码在质粒上。

可独立复制,失去质粒的细菌仍能正常存活。

具有与外来基因重组的功能。

4、细胞壁:

位于细胞最外层,包围整个菌体的一层坚韧而具有弹性的膜。

5、革兰氏染色原理:

[铵结晶紫(除分支杆菌外,其余均为蓝紫色);革兰氏染液(媒染剂,使染料吸附于细菌表面);95%酒精(脱色);石炭酸复红]

细菌对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的,在染色过程中,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脱色,因此,呈现蓝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而脂类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液(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红色。

G+细菌:

主要成分是肽聚糖,还有大量磷壁酸(细胞壁特有成分)。

肽聚糖(peptidoglycan)由糖链支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三部分组成。

磷壁酸(teichoicacid)由核糖醇或甘油残基经磷酸二酯键相互联结而成。

G-细菌:

外膜、周质间隙。

外膜:

脂多糖、磷脂、蛋白质、脂蛋白。

脂多糖(LPS)革兰氏阴性菌所特有。

由类脂A(lipidA)、核心多糖和侧链多糖(菌体抗原/O抗原)组成。

外膜蛋白(OMP)

6、细胞壁缺陷型细菌

L型细菌:

细胞壁缺失或没有细胞壁的细菌变形(能长久或短暂的进行有丝分裂)。

原生质体:

G+细菌经溶菌酶或青霉素处理后,可完全除去细胞壁,形成仅由细胞膜包住的细胞质的菌体。

球状体(原生质球):

溶菌霉等作用G-细菌,仅能出去细胞壁外层的肽聚糖,形成有外膜包围的菌体,称为…。

补充:

青霉素类抗菌作用的机理:

抑制肽聚糖的合成

串珠试验:

在有微量青霉素存在时,炭疽杆菌可形成L型菌,菌体呈“串珠状”,类似“串珠状菌链”;而类炭疽杆菌由于对青霉素不敏感,则不具有此特性。

7、特殊结构:

荚膜、S层、鞭毛、菌毛、芽孢

荚膜:

一部分细菌在其生活过程中,可在细胞壁的外面产生一种粘液样的物质,包围整个菌体,称为荚膜。

S层:

某些细菌的一种特殊的表层结构,由单一的蛋白质亚单位组成,是一种最简单的生物膜,其功能除作为分子筛和离子通道外还具有类似荚膜的保护屏障作用,能抗噬菌体、蛭弧菌和蛋白酶。

鞭毛:

大多数弧菌/螺菌,某些杆菌和个别球菌,有突出于菌体表面的细长丝状物,称为鞭毛。

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具有规律的收缩,引起菌体的运动;鞭毛与细菌的致病性也有关系)

菌毛:

某些G-菌和少数G+菌,菌体上生有一种比鞭毛数量多、形状较直、较细、较短的毛发状细丝,也称为菌毛;可以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

与运动力无关,普通菌毛与黏附有关,性菌毛与接合有关。

芽胞:

某些G+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可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者卵圆形的休眠体,称为芽孢。

(中央芽胞、偏端芽胞、顶端芽胞、游离芽胞)

补充:

芽孢具有较厚的芽孢壁,多层芽孢膜,结构坚实含水量少,折光性强,结构多层而且密,各种理化因子不易透入,含水量少,蛋白质受热不容易变性,此外芽孢内含有一类特殊的蛋白质称为酸溶性芽孢小蛋白,与芽孢芯髓内的DNA紧密结合使之免受辐射、干燥、高温等破坏,芽孢不能分裂繁殖是细菌抵抗外界不良环境保存生命的一种休眠结构。

芽孢结构多层而且密,各种理化因子不易透入,含水量少,蛋白质受热不容易变性,芽胞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比繁殖体强得多,特别耐高温和渗透压作用,一般化学药品也不容易渗透进去。

杀灭芽胞最有效的方法是高温灭菌法(判断高压灭菌器是否有效常以能否杀灭芽胞为标准)

第二章细菌的生长繁殖与生态

8、细菌的化学组成:

水分、矿物质、有机物

9、细菌的新陈代谢过程可按其功能分为物质摄取、生物合成、聚合作用和组装四个步骤。

营养物质的吸收与转运:

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运输、基团转位

10、生物合成:

作为鉴别细菌的主要措施,细菌生物合成环节可被药物影响。

11、个体:

无性繁殖,二等分裂,世代时间

群体:

迟缓期、对数期(对抗菌药物较敏感)、稳定期(毒素等代谢产物产生)、衰亡期(生长曲线的应用)

生长曲线:

如果将细菌接种在液体培养基并置于适宜的温度条件,定时取样检查活菌数,可发现其生长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以时间为横坐标,以活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可绘制出一条曲线,称为“生长曲线”。

12、人工培养

条件:

充足的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合适的酸碱度(PH7.2-7.6)以及必要的气体环境

特殊:

霍乱弧菌最适为7.8-8.0,乳酸杆菌在PH3.4-4.5时可生长,霉菌则在PH3.0-6,0生长良好

氧气:

需氧菌、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微嗜氧菌

培养基,按用途不同可分为:

基础培养基、增菌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厌氧培养基

补充:

基础:

液体、固体和半固体。

在液体(肉汤)培养基中,加入2-3%琼脂即为固体培养基,加入0.2-0.5%琼脂即为半固体培养基

接种并观察细菌在平板上的菌落特征:

形态、大小、边缘、表面构造(湿润度和光滑度)、隆起度、透明度、颜色等,及在血平板上的溶血现象(β溶血、α溶血)。

13、细菌的生化试验(分解产物的检测)

糖类分解试验:

细菌分解糖的能力是不同的,与其体内分解各种糖的酶有关,加入指示剂。

结果:

⊕:

产酸不产气;○:

产气;-:

阴性(产酸)

VP试验:

大肠杆菌与产气杆菌均分解葡萄糖⊕,为区分两菌可采用VP试验及甲基红试验。

结果:

生成红色化合物,称VP阳性。

甲基红试验:

指示剂甲基红

结果:

大肠杆菌分解G产生丙酮酸,培养液呈酸性pH<5.4,指示剂呈红色。

阳性。

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能利用枸橼酸盐作为唯一碳源的细菌如产气杆菌,使培养基变为碱性,使指示剂溴麝香草酚蓝(BTB)由淡绿转为深蓝→阳性

结果:

大肠杆菌→阴性

吲哚试验:

某些细菌能分解培养基中的色氨酸产生吲哚+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醛→玫瑰吲哚(阳性)

注意:

生化反应→鉴别细菌,对革兰氏染色反应和菌体以及菌落形态相同或者相似的细菌尤为必要。

其中吲哚(I)、甲基红(M)、VP(Vi)、枸橼酸盐利用(C)4种试验常用于鉴定肠道杆菌,合称为IMViC试验

菌名

吲哚

甲基红

VP

枸橼酸盐

大肠杆菌(不产硫化氢)

+

+

-

-

产气杆菌

-

-

+

+

沙门菌(产硫化氢)

-

+

-

+

第三章外界因素

14、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常用名词:

杀菌作用(bacteriocidicaction):

某些物质或因素所具有的在一定条件下杀死微生物的作用。

抑菌作用(bacteriostaticaction):

某些物质或因素所具有的抑制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作。

抗菌作用(antibioticaction):

某些物质所具有的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作用。

灭菌(sterilization):

杀灭物体中所有的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及其芽胞、孢子。

消毒(disinfection):

指杀灭物体中的所有病原微生物。

防腐(antisepsis):

指阻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无菌(asepsis):

指没有活的微生物的状态。

滤过除菌(sterilizationbyfiltration):

指通过滤的方法除去材料中的细菌。

⑴物理因素:

高温、辐射、滤过、干燥

1、高温

干热灭菌法:

火焰灭菌法、热空气灭菌法

湿热灭菌法:

煮沸灭菌、巴氏消毒法→牛奶&酒精、流通蒸汽灭菌、高压蒸汽灭菌→芽孢等。

2、低温:

菌种保存,快速冷冻和快速解冻,加10%甘油等作保护剂。

3、干燥

4、辐射

光感作用、光复活作用。

可见光,阳光,紫外线(200-300nm),其中265~266nm的杀菌能力最强

⑵化学因素

A消毒剂的种类及应用:

1、菌体蛋白变性或凝固,如酚、醇、酸、碱、醛、重金属等。

2、损伤胞浆膜,如表面活性剂、脂溶剂等。

3、干扰细菌的酶代谢,如氧化剂、重金属盐等。

4、改变核酸的功能,如染料、烷化剂等。

B影响消毒剂作用的因素:

1、消毒剂的性质、浓度和作用时间

2、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3、温度

4、酸碱度

5、有机物

6、药物的相互颉颃

⑶生物因素

抗生素:

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抑制或杀死另一些微生物的物质。

主要作用机理为:

干扰细胞壁的合成、损伤细胞浆面影响通透性、影响菌体蛋白的合成、影响核酸的合成。

植物杀菌素:

植物中存在的杀菌物质

细菌素:

由细菌产生的具有杀菌作用的蛋白质。

只能作用同种不同株或亲缘关系较近的细菌。

噬菌体(bacteriophage,phage):

感染细菌的病毒。

补充:

A抗原性及抵抗力:

具抗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

B增殖过程:

吸附、侵入、增殖、裂解。

C、与寄主细菌的关系:

溶菌反应,溶原性

D、实际应用:

用于细菌的鉴定和分型

第四章细菌在自然界分布

土壤、水、空气

细菌检查的方法:

细菌总数、大肠菌群、大肠杆菌指数、大肠杆菌价

补充:

水质细菌学检查三项指标

指标名称

意义

国家标准

菌总数

检定1ml自来水中所含各种活细菌数

<100个

大肠杆菌价

能检出1个大肠杆菌的最小自来水量

>300ml

大肠杆菌指数

在1000ml自来水中检出的大肠杆菌数

<3个

15、细菌在人体分布

正常菌群:

正常情况下,寄居于动物体对机体无害且有益和必需的微生物类群。

作用:

生物拮抗、营养作用、免疫作用、衰老作用

菌群失调:

指机体、菌群、环境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发生改变,导致宿主机体某个部位的正常菌群中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栖居处发生改变。

菌群失调症:

指严重的菌群失调使机体发生功能紊乱表现出明显临床症状者。

菌群失调症又叫菌群交替症(二次感染)。

悉生动物:

一切生命形态都知道的动物。

无菌动物(GF):

不携带任何微生物的动物。

无特定病原动物(SPF):

不存在某些特定的具有病原性或潜在病原性微生物的动物

清洁动物:

来源于剖腹产,饲养于半屏障系统,其体内外不能携带人畜共患病和动物主要传染病的病原。

普通动物:

指在开放条件下饲养,其体内外存在着多种微生物和寄生虫,但不能携带人畜共患病病原微生物的动物。

第五章病原菌的致病作用

要点提示

a、病原菌致病性和毒力的概念:

病原菌致病性是指一定种类的病原菌,在一定条件下能在宿主体内引起感染的能力,毒力是病原菌致病性程度的大小。

b、病原菌侵袭力的概念:

侵袭力导致病原菌在机体内定殖、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内化作用、繁殖与扩散。

c、病原菌逃避宿主防御机制:

包括抗吞噬作用和抗体液免疫机制。

d、细菌毒素、外毒素、内毒素、类毒素和抗毒素的概念,以及内、外毒素的区别。

16、感染:

指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或增殖。

发病:

病原微生物感染后,对宿主造成明显的损害。

病原菌:

那些能导致机体发病的细菌。

致病性:

一定种类的病原菌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在宿主体内引起感染的能力。

毒力(virulent):

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程度。

17、细菌致病性的确定→柯赫氏法则:

a、特殊的病原菌应存在于同一疾病中,在健康者中不存在。

b、此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和纯化。

c、此纯培养物接种易感动物,能导致同样的病症。

d、自实验感染的动物体内能重新获得该病原菌的纯种。

从分子水平解释科赫法则:

a、应在治病菌株中检出某些基因或其产物,而无毒力菌株中无;

b、如有毒力菌株的某个基因被损坏,则菌株的毒力应减弱或消除,或将此基因克隆到无毒菌株内,后者称为有毒力菌株;

c、将细菌接种动物时,这个基因应在感染的过程中表达;

d、在接种动物检测到这个基因产物的抗体或产生免疫保护

18、细菌毒力的测定:

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感染量(ID50)

ID50的计算方法

细菌

稀释度

感染:

接种

感染累计

未感染累计

感染比率

感染百分率

10-3

4/4

9

0

9/9

100

10-4

3/4

5

1

5/6

83

10-5

2/4

2

3

2/5

40

10-6

0/4

0

7

0/7

0

高于50%的感染率-50%/高于50%的感染率-低于50%的感染率=(83-50)/(83-40)=0.7

因此,10-4.7的细菌悬液0.1毫升表示1个ID50,即这一稀释度可以使50%接种动物的发生感染。

19、毒力因子:

构成细菌毒力的物质。

包括侵袭力和毒素。

侵袭力:

病原菌在机体内定植,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内化作用,繁殖和扩散,这种能力称为侵袭力。

它由定植、荚膜及其它表面物质和酶类构成。

a、定植:

细菌感染的第一步,主要定植于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尿道及眼结膜等。

粘附素:

凡具有年粘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成分。

→G-菌毛,非菌毛粘附素(OMP、G+脂磷壁酸LTA)

b、荚膜:

具有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消化能力。

此外,某些细菌的表面物质如溶血性链球菌的M-蛋白、大肠杆菌的K抗原、伤寒杆菌的Vi抗原等也可抗吞噬。

c、酶类:

透明胶质酶、纤维蛋白溶酶、胶原酶、凝固酶等。

毒素

类毒素:

外毒素在0.4%甲醛溶液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可以脱毒,仍保留原有的抗原性,称之为类毒素。

外毒素:

某些病原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所产生的对宿主细胞有毒性的可溶性蛋白质,大多数外毒素在菌体内合成后必须分泌于细胞外,故名外毒素,外毒素的毒性极强,有高度的特异性,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而使机体具有免疫保护作用,这种抗体称为抗毒素。

内毒素:

内毒素是特指革兰氏阴性菌外膜中的脂多糖(LPS)成分,细菌在死亡后破裂或用人工方法裂解菌体之后才能释放。

细菌外毒素和内毒素基本特性比较

特性

外毒素

内毒素

化学性质

蛋白质

脂多糖

产生

由某些革兰氏阳性或阴性菌分泌

由革兰氏阴性菌菌体裂解产生

理化特性

不耐热,不稳定,易受氧化剂破坏

耐热,稳定,能被酸水解

毒性作用

特异性。

为细胞毒素、肠毒素或神经毒素,对特定的细胞或组织发挥特定的作用。

全身性。

致发热、腹泻、呕吐

毒性程度

高,往往致死

弱,很少致死

致热性

对宿主不致热

常致宿主发热

免疫原性

强,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

较弱,免疫应答不足于中和毒性

能否产生类毒素

能,用甲醛处理

不能

20、III型分泌系统

病原菌与宿主接触后,启动这一系统,细菌分泌与毒力有关的多种蛋白质,与相应的伴侣蛋白结合,从细菌的胞浆直接进入宿主细胞将,发挥毒性作用。

III型分泌系统通常由30-40KB的基因组编码,以毒力岛的形式存在于细菌的大质粒或染色体中。

21、细菌毒力的增强与减弱

A、毒力增强的方法:

a.连续通过易感动物;

b.被温和噬菌体感染。

B、毒力减弱的方法:

a.通过非易感动物;

b.在较高温度下培养;

c.在含有特殊化学物质的培养基中培养;

d.在含有特异抗血清、特异噬菌体或抗生素的培养基中培养。

C、基因工程方法增强毒力和减毒

例如:

AIV→反向遗传操作系统

-N-P-M-G-L-→狂犬病无毒疫苗

22、病原菌引起传染的必要条件

a、病原菌有足够的毒力

b、达到一定数量

c、有适宜的浸入门户

23、传染的表现形式

传染病发生的三要素:

传染源、媒介、易感动物

隐性传染:

不表现或仅表现出较微临床症状

显性传染:

具有明显临床症状

带菌现象:

愈后,病原菌仍存在,并不断排出体外

24、局部传染与全身传染

a、毒血症:

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毒素侵入血流和淋巴液,运至敏感

的组织或器官,引起独特的中毒症状,而细菌不进入血流,如破伤风。

b、菌血症:

病原菌自局部病灶侵入血流,并不在血液中繁殖,只能短暂经过,但也能传至机体的其它部位。

如伤寒病初期。

c、败血症:

病原菌侵入血液,并在血中大量生长繁殖,造成机体严重的病理损害,引起显著的临床症状。

d、脓毒血症:

于感染化脓菌发生败血症的同时,化脓菌经血液循环到达其它脏器或

组织,引起化脓性全身病变的传染。

第六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要点提示:

a、质粒的类型:

按照生物学形状分三种、按照与细菌染色体关系分两种、按照转移性质分两种,其他类型还有自杀性质粒和穿梭质粒。

因为与现代基因工程有关,概念很重要。

b、转位因子的概念和特点需要掌握,其种类包括插入序列、转座子和促变(Mu)噬菌体。

c、毒力岛的概念是现代细菌学中很重要的概念,包括六个特点。

d、转化、转导、接合是细菌间相互传递遗传物质的重要机制。

原生质体融合是一种人为获得优良性状细菌的方式。

25、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

基因组、质粒、转座因子、毒力岛

遗传:

所谓细菌的遗传系指亲代细菌与子代细菌相似性,它使细菌的形状保持相对稳定,是各种细菌存在的根据

变异:

所谓细菌的变异是指亲代以及子代之间的不相似性,细菌得以发展进化

基因组:

细菌的基因组位于核体,是遗传的主要物质基础。

核体又称染色体,是由两条环状双螺旋DNA长链组成,含细菌的遗传基因,控制细菌的遗传和变异

核质:

染色体DNA在细菌胞浆中呈螺旋状缠绕成团,外无核膜包被,故称核质

质粒:

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多为环状DNA分子。

质粒可以自身复制,随宿主菌分裂传到子代菌体。

转座因子:

近年来发现微生物的某些DNA片段作为一个毒力的单位可在染色体上移动,此种移动甚至可发生在不同种细胞之间,这种可移动的DNA片段称之为转座因子。

有三种类型:

插入序列、转座子、以及某些特殊的噬菌体

毒力岛(PAI):

是指病原菌的某个或某些毒力基因群,分子结构和功能有别于细菌染色体,但位于细菌染色体之内,因此称之为“岛

26、基因突变

A:

变异类型

a、形态变异:

L型、衰老型。

b、结构变异:

荚膜变异、芽胞变异、鞭毛变异。

c、培养特性变异:

S-R变异后性状改变

d、菌落变异

e、毒力变异:

f、生化特性变异:

g、耐药性变异:

h、抗原性变异

B:

变异的本质:

遗传性变异、非遗传变异

C:

诱发细菌变异的方法:

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基因工程方法

27、基因转移:

突变-转化-转到-结合

28、细菌遗传变异研究的实际意义

理论上:

实践上:

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制备疫苗菌株、农业生产上的苗种、消除环境污染

29、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采用“国际细菌命名法”即“双名法”:

学名用拉丁文,由属名和种名两部分组成,属名第一个字母必需大写,其余均小写

30、细菌分类鉴定的标准

A、传统标准:

形态、染色、培养、细胞壁、生理生化和免疫学特征。

B、现代标准:

a、DNA(G+C)%值:

5%以内为同一种,超过10%则为不同属。

b、解链(Tm):

Tm=69.3+0.41(G+C)

c、核酸分子杂交:

60-70%以上,同一种;50%以下,不同种。

d、16SrRNA寡核苷酸编目:

测定核苷酸序。

第二篇细菌学各论

李丹毒,白结核,芽孢球菌除淋膜,

若问芽孢菌有何,炭气肿疽破三梭,

这些细菌均阳性,其他细菌阴性多。

1、一些检测方法:

血清学反应:

抗原抗体在体外结合的反应,因实施反应的某些重要因素是含抗体的动物血清,故名血清学反应。

凝集反应→直接凝集反应:

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性Ag与相应Ig混合以后,在电解质参与下,经过一定时间Ag颗粒相互凝集形成肉眼可见凝集块。

参与凝集反应的Ag称凝集原,Ig称凝集素。

间接凝集反应:

先将可溶性Ag或Ig吸附于一种与免疫无关的有一定大小的颗粒载体表面制成固相Ag或Ig,再与相应的待检Ig或Ag结合产生的反应。

分为两类:

HA&HI

沉淀反应:

胶体状态的可溶性Ag(如细菌和寄生虫的浸出液、组织浸出液、培养滤液、动物血清等)与相应Ig混合后,经一定时间,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

临床上常用于诊断炭疽、梅素、鼠疫、猪丹毒、气肿疽等传染病。

补体结合反应(简称补反CFT):

是指在补体参加下,以绵羊红细胞(Ag)和抗绵羊溶血素(Ig)作为指示系统的抗原抗体反应。

(补体是酶类物质,但均以无活性的前体形

式存在于血清中)

中和试验:

病毒或毒素与相应Ig以一定比例混合后,经过一定时间,病毒丧失对易感动物的致病性,或消除毒素在试管内的溶血现象,谓之中和反应。

该试验既可在体外进行,也可在体内进行,可利用小动物、鸡胚、活细胞等作试验。

2、球菌→阳性:

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阴性:

淋球菌、脑膜炎球菌

以下细菌各论复习按照老师的提纲

一、革兰阳性球菌

葡萄球菌的致病性及毒力因子:

毒力因子主要包括酶(凝固酶、耐热核酸酶、纤维蛋白溶酶、透明质酸酶)和毒素(a毒素、肠毒素),可引起两类疾病:

侵袭性疾病:

主要引起化脓性炎症。

通过各种途径侵入机体,导致皮肤或器官的多种感染,甚至败血症。

毒素性疾病:

由葡萄球菌产生的外毒素引起。

链球菌的分类及致病性

(一)根据抗原结构分

a.属特异性抗原(P抗原):

核蛋白抗原

b.群特异性抗原(C抗原):

多糖抗原

c.型特异性抗原:

蛋白质抗原,又称表面抗原。

(二)根据溶血现象分类

a.α型溶血性链球菌

菌落周围有不透明草绿色溶血环。

多为条件性致病菌。

b.β型溶血性链球菌菌落周围形成完全透明的无色的溶血环。

致病力强。

c.γ型链球菌 不产生溶血素,菌落周围无溶血环,也称为不溶血性链球菌。

无致病性,常存在于乳类和粪便中,偶尔引起感染。

致病物质

脂磷壁酸(LTA):

重要的粘附素

M蛋白:

细胞壁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