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93460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36.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宁波市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浙江省宁波市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浙江省宁波市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浙江省宁波市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浙江省宁波市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宁波市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浙江省宁波市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宁波市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宁波市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浙江省宁波市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浙江省宁波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

历史试题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

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大题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清明节是中国传统最重要的祭祀节日,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与这一现象密切相关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王位世袭制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宗法制,材料中涉及的是清明纪念亲人的活动,体现出来的是血缘关系的体现,所以是宗法制在当今社会的影响,B项正确,C是地方行政制度D是皇位世袭的制度A是西周时期的地方政治制度。

2.“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史记集解》)。

这一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秦以前人们以金玉为印

B.秦朝时期玉玺为皇帝独有

C.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D.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等信息反映的是与皇帝制度密切相关的规定,其实质问题是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故答案为C项。

A、B项不是“实质问题”,D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

3.下图所示的中国古代的官职的职责是

A.监察地方政治

B.管理地方行政

C.征收地方赋税

D.掌管地方军事

【答案】A

【解析】

【详解】刺史是西汉时期设立的对地方官员进行监察的官职,其职责是监察地方政治。

故答案为A项。

其他三项均不属于刺史的职权,与史实不符,排除B、C、D项。

4.《荀子·儒效篇》记载: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占五十三人。

”由此可知,西周分封制的分封主要对象是

A.功臣

B.王族

C.旧贵族

D.嫡长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占五十三人”来看,西周分封制的分封主要对象是王族。

故答案为B项。

A、C项也是分封的对象,但不是材料信息反映的“主要对象”,排除;嫡长子是宗法制规定的拥有特殊地位的继承人,排除D项。

【点睛】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

在分封中,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地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

分派到地方的诸侯也可对下分封,从而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5.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妻妾

一般称谓

妻(正室)

三哥(20岁)四哥(17岁)

妾一(侧室)

大哥(25岁)

妾二(侧室)

二哥(22岁)

 

A.三哥

B.四哥

C.大哥

D.二哥

【答案】A

【解析】

【详解】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从表格信息来看,三哥为嫡长子,因此按照这一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三哥。

故答案为A项。

四哥是嫡子,但不是嫡长子;大哥、二哥均为庶子。

排除B、C、D项。

【点睛】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

嫡长子是妻所生的长子,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

妾所生之子为庶子,他们和嫡长子之外的嫡子被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

由嫡长子继承的王位可以确保周王朝世世代代大宗的地位,小宗在自己的封地内又为大宗,其继承者也必须是嫡长子。

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在于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

6.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专制的重要手段。

下列各项中,属于宋朝削弱相权的重要措施是

①增设参知政事

②设立枢密使

③设立三司使

④设置刺史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宋朝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削弱相权,①②③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项。

刺史是汉朝设立的监察地方官员的官职,排除含有④的A、B、D项。

【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

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

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

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

7.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

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①周王室: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②周王室:

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诸侯国:

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④卿大夫封地:

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宗法制下,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

诸侯与卿大夫、卿大夫与士的关系,依此类推。

①不对,周王正妻所生之子不一定是嫡长子,因此不一定成为大宗。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

8.中国古代某地发生洪灾,内阁大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接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情境最有可能出现于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内阁大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送工郡、户部执行赈灾”信息反映的是内阁体制下政府的运作方式,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考点: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代内阁

9.从秦朝到清朝,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下列与此相关的政治措施,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设置军机处

②创立皇帝制度

③实行三省六部制

④废丞相,设内阁

A.②③④①

B.①③②④

C.①④③②

D.③②④①

【答案】A

【解析】

是清朝设立;②是秦朝设立;③是隋唐时期;④是明朝时期,选择A正确。

10.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

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名犯了错误,他最有可能的理由是

A.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

B.丞相制度早在明太祖时已经被废除,所以称“宰相刘罗锅”会误导观众。

C.刘墉既不是驼背,也不是宰相,所以剧名错误。

D.他没有理由,只不过是哗众取宠。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宰相是丞相的俗称,丞相制度在秦朝由秦始皇创立,到明太祖朱元璋废除。

清朝没有“宰相”,称“宰相刘罗锅”是犯了一个历史低级错误。

不符合历史事实,故B正确;A、B和D说法均和历史没有关系。

考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丞相制度废除

11.清朝有这样一个机构,它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这一机构应该是()

A.内阁B.中书省C.六部D.军机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找出题干中的关键信息“雍正时期”“简陋”“每日召见”“拟写”等等,不难分析出是军机处里的军机大臣。

故选D。

A项在清朝只负责一般事务;BC项是隋唐时期实行的中央机构,负责起草诏令和执行诏令的内容。

考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

12.西周时期,周天子向诸侯,诸侯向卿大夫“授民授疆土”以建立邦国的政治制度是

A.世袭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宗法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

根据“授民授疆土”可知是分封制的内容,而建立邦国主要是巩固统治,故B项正确;A项是权力的传承制度;C项是秦朝推行的;D项不符合材料。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13.下图出自《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书,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制度,这种制度确立的意义有

①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②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③官僚政治由此取代贵族政治

④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需要

A.①②④B.②③④C.②④D.①③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图示可以判断这是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

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①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在秦朝,③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是郡县制的实行,所以选C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

14.《左传》记载:

“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这则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有()

①分封制②宗法制③科举制④郡县制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文言文的解读,依据材料中“天子建国”“诸侯立家“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等关键信息,说明了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所以A的表述符合题意。

故选A。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分封制、宗法制

15.假设你是唐太宗时的一名中书省的长官,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你会怎样做

A.交唐太宗裁定B.交门下省审议

C.交兵部出兵D.交内阁处理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职责。

三省六部制下设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尚书省下设六部。

三省中中书省起草诏书,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本题中中书省的长官起草了诏令,按程序应该交给门下省审议,故应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16.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

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D.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答案】C

【解析】

【详解】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从材料信息来看,内阁地位有所上升,但职权仍然是随侍皇帝,提供顾问。

故答案为C项。

内阁大学士本身就是朝中官员,排除A项;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决策机构,排除B项;“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并不表明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排除D项。

17.1399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叛侄儿朱允炆,攻占都城南京,赶跑了当时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登上皇帝宝座,史称明成祖。

他虽然成功开创了中国封建历史上著名的“永乐盛世”,但后来封建史家仍以“篡位”视之,主要是因为他

A.是以武力夺取皇位的

B.违背了嫡长子继承制

C.违背封建道德规范

D.不符合封建史家的利益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他不是嫡长子,按照宗法制度他无权继承皇位,所以答案选择B项。

朱允炆是朱元璋嫡长子朱标的嫡长子,他有继承权。

A项符合材料内容,但不是主要原因,所以排除A项。

C项是无关项。

D项说法本身不正确,史家修史并不是为其自身利益服务,他应该是服务于他所生存的封建王朝利益的。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度

18.下图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这一时期管理①区域的机构是

A.宣政院

B.中书省

C.行中书省

D.枢密院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图中①位于元朝首都大都一带,属于京畿地区,是元朝中书省的管辖范围,中书省管辖河北、山西、山东等京畿地区故,B正确。

图中①位于元朝首都大都一带,属于京畿地区,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元朝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故AC错误。

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机关,而不是管辖图中①的机构,故D错误。

19.有史家认为:

从秦汉起,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是官僚体制,而官僚体制的主要内容是官僚的选拔和权力的制衡问题。

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权力的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A.废分封,置郡县

B.组成决策机构“中朝”

C.废丞相,设内阁

D.确立三省六部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隋唐时期形成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故答案为D项。

秦朝统一后废分封,置郡县,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组成决策机构“中朝”,排除B项;明朝时期废丞相,设内阁,排除C项。

20.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

如此安排的主要原因是

①军机处官员能更好地照顾皇帝的生活起居

②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③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④受外界干扰少,办事效率较高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可得出军机处易于保密,而且便于皇帝宣召,故②③两项正确;此外,这样位置较近的设置也有提高办事效率的考虑,故④项正确;军机处并不是负责皇帝生活起居的机构,因此①项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是个组合型的选择题。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不负责皇帝的起居,排除①;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21.有人认为秦始皇是“一代暴君”,但明代李贽称他为“千古一帝”。

这个史上功过参半的君王,以下属于他统治时期所采取的措施有()

①开创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②在“西南夷”修筑“五尺道”③开凿灵渠以便抗击匈奴④在全国实施郡县制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①项错误,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在夏朝时期就开始了;②项正确,为了加强对西南地区的联系修筑了五尺道;③项错误,灵渠是在中国的岭南地区,不是在北方抗击匈奴的屏障;④项正确,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因此②④正确,故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名师点睛】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政治上:

建立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秦朝统一全国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巩固,在政治上废除分封制,实心郡县制,在南方设立南海、桂林、象郡,加强对地方的统治;②经济上:

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③文化上:

统一文字;④思想上:

焚书坑儒;⑤军事上:

北筑长城、南修灵渠。

22.一名日本人在重庆拿到了清政府准许其开办工厂的营业执照,这一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

A.1840年

B.1860年

C.1895年

D.1901年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895年《马关条约》中允许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内容,因此题干中的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1895年,故C项正确,AB项错误;D项与题干“最早”的要求不符,排除。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马关条约

23.1894年北洋舰队丧失黄海海域制海权,以及后来全军覆没的主要原因是

A.黄海海战使主力被歼

B.实力对比敌强我弱

C.战备不足,指挥失当

D.李鸿章的“避战保船”方针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北洋舰队失败的原因。

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的主力尚存,但是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避战保船”最终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所以选D。

24.“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

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下列人物与此诗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对应确切的是:

A.李宗仁、张自忠

B.丘逢甲、徐骧

C.蔡廷锴、蒋光鼐

D.邓世昌、刘步蟾

【答案】D

【解析】

【详解】诗中的“东沟海战”是指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在这次海战中北洋水师将领邓世昌、刘步蟾等指挥清军英勇作战,其中邓世昌为国捐躯。

故答案为D项。

李宗仁、张自忠是指挥徐州会战的国民党军队将领,丘逢甲、徐骧是反割台斗争的领导者,蔡廷锴、蒋光鼐是“一二•八”事变中英勇抵抗日军的国军将领,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C项。

25.《宋史包拯传》记载:

“(包拯)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

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后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

后拜枢密副使。

”包拯在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时分别职掌

A.监督百官、管理财政、管理军政

B.管理财政、监督百官、管理军政

C.管理财政、管理军政、监督百官

D.监督百官、管理军政、管理财政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据材料提到,(包拯)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

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后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

后拜枢密副使。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御史中丞监督百官、三司使管理财政、枢密副使管理军政,故A正确。

御史中丞不管理财政,故B错误。

同理,C错误。

三司使不管理军政,故D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中央官制

【名师点睛】宋虽沿唐朝制度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但其主要职权被置于内庭的政事堂所控制;并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凡军机大事,直接对皇帝负责,宰相无权过问。

设三司行使财权。

其结果“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想知”。

又设谏院,以弹劾大臣,使宰相难以在处理朝政中施展作为。

26.颜师古《汉书注》载:

“初分十三州……有常治所。

常以秋分行部,……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所察六条。

”这里记载的“州”是

A.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监察机构

B.隶属于道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

C.设置于郡县之上的地方行政机构

D.取代汉初封国地位的地方机构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初分十三州……有常治所。

常以秋分行部,……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所察六条。

”是指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监察地方,所以材料中的“州”是地方监察机构,所以答案选A,BCD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要求,道作为地方监察机构最早开始于唐代。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监察与谏议

27.一位教师教授中国近代史时要求学生为如图的漫画写一句主题词。

下列分别为四位同学的说法,你认为错误的是

A.甲:

洋人的朝廷

B.乙:

傀儡政府

C.丙: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丁:

相互提携共同发展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清政府称为帝国主义的木偶傀儡,也就说明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因此A、B选项正确。

C选项是当时的大时代背景;D选项不符合史实,两者的关系有明显差异。

28.下面所列是1840年至1901年间中国历史上的三项重大历史事件,以此为线索归纳出的历史主题应该是

A.中华民族的奋起

B.西方列强的入侵

C.晚清政府的改革

D.近代的民主革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干列举了列强侵华的三次战争和签订的三个不平等条约,反映了西方列强的入侵,故B正确。

中华民族的奋起表现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等,排除A;晚清政府的改革表现在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等,排除C;近代的民主革命表现在辛亥革命等,排除D。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名师点睛】“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和“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两部分,实际上这两部分是因果关系,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在复习中应注意结合考纲把握。

中国近代史部分本专题应特别注意两条线:

一是中国如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继续深化的,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另一条就是近代中国各阶级是如何开展救国运动的,如两次鸦片战争、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9.近代一位诗人曾言:

“和议知非策,瀛东弃可伤。

坠天忧不细,筹海患难防。

”又言:

“初传烽火照辽阳,忽见干戈满故乡。

”这首诗反映的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近代”、“瀛东”、“辽阳”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瀛东”指日本,“辽阳”是辽宁的一地名,而“筹海患难防”指的是洋务派筹办海防不能救中国,即甲午战败标志洋务运动实践上的破产,所以该诗反映的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C正确;ABD与题干不符,排除。

所以选C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中日战争

【名师点睛】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1)政治:

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列强竞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严重破坏中国主权,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刺激中国救亡运动高涨。

(2)经济:

宣告了洋务运动失败;使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思想:

民族危机加深,维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蓬勃发展。

30.近代史上,列强获得下列侵略权益的先后顺序是

①协定关税

②领事裁判权

③划定“使馆界”

④在通商口岸设厂

A.①③④②

B.①②④③

C.④①②③

D.②③①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协定关税是在1842年的《南京条约》中取得的,领事裁判权是在1843年的《五口通商章程》中获得的,划定“使馆界”是1901年《辛丑条约》的规定,在通商口岸设厂是日本在1895年《马关条约》中获得的特权,因此正确排列顺序是①②④③,故答案为B项。

其他三项排列错误,排除A、C、D项。

31.阅读下表。

由此可得出的最恰当结论是下表黄海海战中日双方兵力、损失对比表

项目

参战舰艇(艘)

火炮(门)

兵力(人)

舰船损失

伤亡人数

中方

10

191

2052

5艘沉没

1200

日方

12

272

3566

5艘重伤

300

 

A.日本海军损失惨重

B.中国北洋水师全军覆灭

C.中国北洋水师主力尚存

D.日本取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答案】C

【解析】

表格显示黄海海战之后,北洋水师10艘战舰,还剩5艘,说明北洋水师主力尚存,故C正确;日本海军只是损伤5艘战舰,并不是损失惨重,故A错误;B是在威海卫战役中;D中表格没有说明。

32.“当列强为议和大纲激烈讨论之际,在京议和大臣实际上被完全排除在外。

李鸿章抱怨说:

‘此次办理和议,事极艰窘……(各使)自行商议极其秘密,无从揣测,惟先办祸首一节,则倡言不讳。

’”据此判断,与该次议和直接相关的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