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复习教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89593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革复习教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改革复习教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改革复习教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改革复习教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改革复习教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改革复习教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

《改革复习教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革复习教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改革复习教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

改革复习教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命题规律探究

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

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要能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就有必要学习和掌握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史实。

本专题根据考纲设置了中外历史上的六个影响较大的改革史的综合复习,重点、热点问题有索伦改革的基本特点及其影响;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对各自国家近代化的推动作用和局限性;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特点以及对其失败原因的探究。

通过这些基本史实,认识改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本专题在各地的高考考试说明中都定位选考内容,从内容上看,侧重古今、中外改革的对比,关注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从题型上看,本专题的内容都以非选择题形式命题,在复习中,应当加强材料题的训练和讲评。

在解题方法技巧上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改革的背景说,任何改革从根本上说都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

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伴而生,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理解改革的必然性。

其次从改革的进程来看,任何一场改革都会涉及到经济关系的组合和各阶层利益的调整,因此,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和旧观念的阻挠,这就决定了改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第三从改革的结果来看,改革有成有败,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有:

(1)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2)改革势力与反对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政治地位的高低强弱,改革者的策略方针是否得当,否则进步的改革也会失败。

第四,学习本专题的知识时要能适当运用纵横联系、分析比较等方法,注意古今联系对比和中外改革的对比分析。

第五还要关注改革家的坚强不屈的品质,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对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考点1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标纲一体解读

课程标准

考纲要求

分析解读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商鞅变法

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有哪些?

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2、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有哪些?

其特点是什么?

3、商鞅变法的影响有哪些?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王安石变法

1、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戊戌变法

1、戊戌变法的背景是什么?

2、康梁等人提出了哪些政治主张?

3、百日维新的特点有哪些?

4、对于戊戌变法的失败有何认识?

考点全面解析

考点详解

一、商鞅变法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

1、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融合和大变革时期。

(1)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趋于瓦解,诸侯纷争。

(2)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之间走向融合,国家出现统一的趋势。

(3)春秋战国时期也是大变革时期。

在经济上,随着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也随之确立起来,出现了新兴地主阶级。

在政治上,为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实现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变法。

在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而法家思想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

这一时期法家的代表有商鞅等人。

2、秦国国情:

秦国和东方诸国相比落后,秦国国君立志改变落后状况,招揽贤能,为变法改革创造了可能性。

3、商鞅的个人因素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

1、指导思想:

法家理论

2、目的(宗旨):

富国强兵

3、具体内容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①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③统一度量衡

(2)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改革

①实行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②推广县制③制定秦律

(3)提高战斗力的军事改革:

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

(4)加强思想控制的文化改革:

“燔诗书而明法令”

(5)改革旧俗:

“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三)商鞅变法的结果及其历史作用

1、商鞅变法的结果:

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

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政治支柱。

其法未败的原因:

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潮流。

2、商鞅变法的特点:

实行最彻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

3、商鞅变法的性质:

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

4、商鞅变法的作用:

(1)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农业生产。

(2)政治上封建国家机器更加健全,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3)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使秦国在兼并战争掌握了主动权。

总之,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5、商鞅变法的局限:

(1)轻视教化,严刑峻法。

(2)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3)文化高压政策,压制工商业对后来的秦朝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王安石变法

1、背景

(1)社会危机

①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A、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农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尖锐;

B、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民族矛盾尖锐;

C、改革派和保守派的斗争使得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②积贫积弱局面形成

北宋统治者集中军权、财权和行政权,导致冗官、冗兵、冗费现象,“三冗”局面的出现造成并加剧了积贫积弱局面。

(2)有利条件

①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②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2、内容

(1)富国之法:

主要有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

这些法令的共同点是为了增加国家收入,改变积贫局面。

(2)强兵之法:

主要有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

这些法令的共同之处是为了增强军队的战斗力,改变积弱局面。

(3)取士之法:

主要有改革科举、整顿太学。

这些措施的共同点是为变法选拨有用之才。

3、历史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1)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3)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

(4)节省了军费开支

(5)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4、历史教训

(1)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2)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效果能否得到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

(3)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4)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三、戊戌变法

1、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

(1)政治:

①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向中国大规模资本输出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②清政府统治腐败,使得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2)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政治变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3)思想: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传播。

康梁的维新思想

①康有为的变法思想

思想特点:

将西方资本主义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主要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系统的阐发了变法理论。

②梁启超的变法主张

1896年8月,梁启超发表了《变法通议》等文章,其主张为:

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

2、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1)公车上书:

1895年4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了“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2)学会、报纸、学堂的创办:

主要有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的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强学会,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等刊物,1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办,1897年陈宝箴创办了《时务学堂》。

(3)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百日维新

①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康有为上书光绪帝,重申了国家面临的严重危机,主张向日本学习,实行全面改革,引起光绪帝的共鸣。

②保国会的成立

1898年春,康有为在北京发起了保国会,具有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③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主要内容:

内容

进步性和局限性

政治

上书办报裁冗员

进步: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精简机构,提高效率

局限:

没有涉及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经济

投资厂路开矿产

进步:

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

局限:

没有触动到封建土地所有制

军事

裁汰绿营西法练

进步: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有利于培养维新人才

文教

废八留学改书院

进步:

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抗外来侵略

历史意义: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其局限性在于,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有为等人提出的“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因此,百日维新的举措与维新派的许多主张相比仍比较保守和落后。

(4)百日维新的失败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戊戌六君子”被杀,新政除京师大学堂外全部取消。

百日维新宣告失败。

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是这场变法的领导者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群众,将希望寄托于没有实权的皇帝,甚至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这些因素决定了维新派的失败在所难免。

3、维新变法的历史意义

(1)是一次思想解放的启蒙运动。

维新思想使国人心态随之改变,学习西方成为一种时尚,变革成为一股潮流,清末新政沿用维新方案是例证。

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2)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维新变法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唤起近代民族意识,促进民族觉醒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3)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制,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重点难点突破(小四号宋体加粗)

1、如何认识商鞅变法的性质:

历史事件的性质一般为“阶级+达到目的的手段”。

商鞅变法是一次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的政治改革运动。

这一性质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认识:

第一,从背景来看,商鞅变法是在战国时期奴隶制度日益崩溃,封建生产关系逐步确立,新兴地主要求掌握政权,建立封建制度的背景下进行的。

第二,从内容来看,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大方面的变革。

“废井田,开阡陌”实质在于承认土地私有,从法律上确认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对经济基础的变革。

推行县制及按军功授爵则否定了分封制和宗法制,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基础,是对上层建筑的变革。

第三,从影响来看,商鞅变法使封建制度在秦国得以最终确立,并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为秦统一和建立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基础。

2、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

主要原因有:

(1)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受到大地主、大官僚的阻挠和破坏。

(2)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

(3)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

(4)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第一点是主要原因,这也充分说明,改革必然会受到既得利益者的反对,由此得出的教训是:

改革之路是艰辛的,必然会充满阻力,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得当的措施,能兼顾各方利益,并且要注意用人。

3、维新变法的时机是否成熟?

为什么?

(1)从政治危机的角度看,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深重,统治者觉察到国破家亡的危机,通过维新变法改变现状显得极为迫切,从经济角度看,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具备一定的阶级基础,从思想角度来看,维新思想的传播经历了早期的维新思想和康梁等人的传播,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具有一定的思想启蒙的作用,由此我们可以说维新变法的时机已经成熟。

(2)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仍不充分,仍然弱于封建势力,从康梁维新思想来说,仅仅限于上层和知识分子,没有改变保守的政治思想占据社会主流的现状,很难形成一股强有力的政治变革的推动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维新变法的时机尚未成熟,这也便于我们理解为什么维新变法运动最终失败。

4、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1)社会背景

日本明治维新前,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在倒幕派的领导下推翻了幕府统治,为明治维新扫清了障碍。

而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也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其政治势力比较强大。

(2)领导力量

明治维新时,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强大;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守旧势力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3)政策措施

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并且全面行之有效,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在中国的戊戌变法中,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强大,变法诏令如一纸空文,根本不可能实施。

4.国际环境

当时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和镇压中国人民抗击侵略的斗争,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5、思想文化传统

日本西方学说普及较早,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新思想的传播阻力较大。

经典例题解析

1、(09浙江自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孝公任商鞅。

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

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

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二:

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荀子·议兵》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

(6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的原因。

(4分)

【解析】

(1)解题的关键在于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细分材料,能够从材料中区分原因、措施及结果。

(2)材料二主要是说明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军事力量的增强,因而原因的分析主要着眼于其军事方面的措施;本题还要注意题干中的另一提示,根据材料一,因而还需要结合材料一中三晋之人受商鞅之“诱”为秦所用。

【参考答案】

(1)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

“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

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2)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专心应敌于外。

2、(07年江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宋史》

材料二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

一曰和戎,二日青苗,三日免役(也称券役),四日保甲,五日市易。

……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

……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

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四(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

“……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送至民多失业.间里怨嗟。

……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①北宋“积贫”原因,除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一项是什么?

(1分)

②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

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

〈4分)

③依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

(2分)

④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

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

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

(3分)

【解析】第一问和第二问均考查考生知识记忆的情况,要求考生能准确记忆北宋积贫积弱的原因以及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能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分析王安石变法的积极意义。

第三问则主要考查阅读材料从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

第四问选择性的问法,考生首先要能准确把握题意,本题的肯定说和否定说无非是考查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其次考生要选择最有把握的一种说法来作答,要力求结合所学知识自圆其说。

【参考答案】(共10分)

①冗官。

②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农民得以安心生产(保证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人大为增加。

③主要原因:

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

其他原因:

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变祖宗之法,遭到保守派阻挠。

④持肯定意见:

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收人,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积贫”状况起到一定作用。

持否定意见:

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

3、(09福建文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

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明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考其维新之始,XX甚多,惟要义有三:

一曰大誓群臣议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

……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并上毅说,英国的政治制度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工作中定下了基调是:

“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想国会负责的内阁。

——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

(8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

(7分)

【解析】

(1)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正确的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主张是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评价该主张要结合中国当时的国情。

【参考答案】

(1)理由:

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

地位:

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实质:

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

局限性:

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的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在专治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知能拓展训练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

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

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

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

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

——转自[历史风云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

(2)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

(4分)

 

(3)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

(2分)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

(2分)

 

【解析】第一问抓住“食贱则农贫”则可以解决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

第二问也是从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即可。

第三问商鞅及王安石对待商业的态度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许多考生可能会这样作答:

商鞅是抑制商业发展,王安石是鼓励商业的发展,准确来说王安石变法中对待商业的态度是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和操纵,这一点从市易法我们不难看出,关键是考生会忽视其中的差异。

明确其对待商业的不同态度后再分析其原因就比较容易了。

【参考答案】

(1)粮食价格过低。

(2分)

(2)商鞅:

提高粮食价格以增加农民收入,对工商业征收重税。

王安石:

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4分)

(3)商鞅:

主张抑制商业的发展。

原因:

引导人民从事农业,发展小农经济,确立封建制度。

(2分)

王安石:

主张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和操纵,增加政府收入,挽救封建统治。

(2分)

2、(07宁夏文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

“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二: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工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

“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

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

材料三: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梦蕉亭杂记》

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

(5分)

(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

(10分)

【解析】本题难点在于对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考生都会有程式化的表述,呈现出定势思维,往往把老师讲的一搬就好了,结果是导致要点不全,本题只需要紧扣材料,先分析清楚材料中相关要点,再适当结合所学知识即可。

【参考答案】

(1)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

(2)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

3、阅读下列材料:

(12分)

材料一:

其一:

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衡。

其二:

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其三:

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梭伦

材料二: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

夏、殷不易礼而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