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2年中国传媒大学文史综合试题.docx
《0012年中国传媒大学文史综合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012年中国传媒大学文史综合试题.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012年中国传媒大学文史综合试题
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813综合考试新闻传播学考研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5分)
1、《战国策》
2、王安石变法
3、司各特
4、叶圣陶
5、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6、英国东印度公司
7、比拟
二、简答题(1、2题每题15分,3题10分)
1、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2、鲁迅的小说的艺术和思想成就。
3、地理大发现的内容及历史意义。
三、古文阅读(25分)
金人瑞(金圣叹)《文章三境》
1、古词解释十个(10分)
2、读后感,不超过300字。
(15分)
四、政论写作(50分)
广东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从优秀工人、农民中招聘,根据这一现象,以新闻传播的角色对这一社会现象,向公众阐释你的观点。
篇幅1200字左右。
800<1200<1400,超过1400或者不足800酌情扣分(不超过5分)。
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究生入学考试【811】新闻传播学综合
一、名词解释(共7题,每题5分,共35分)
1.公安派
2.朱自清
3.《天工开物》
4.中法新约
5.薄伽丘
6.欧洲工业革命
7.行话
二、 简答题(1、2题15分,第3题10分,总共40分)
1、 试述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对我国思想文化的主要贡献和重要影响。
2、 简述唐宋时期中外文化、经济的交流情况。
3、 略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发展和过程。
三、古文阅读(25分)
晁错的《论贵粟疏》选段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夫腹饥不得食,【膚】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備】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择也。
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
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
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
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
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
是故明君贵五【穀】而贱金玉。
1、(每空1分,总共3分)
答案:
吴王刘濞;汉景帝;鲁迅的《》
2、 请将文中用【】的繁体字写出对应的简化汉字(每个1分,总共3分)
(1)膚—肤;
(2)備—备; (3)穀—谷.
3、请将文中划线的黑体字解释出来(每个1分,总共4分)
(1)务:
尽力、务求。
(2)牧:
养,引申为统治、管理。
(3)石:
音“担”,与升、斗并为量词。
/重量单位。
汉制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4)中人:
普通的人。
4、结合此文,写一则读后感,300字左右(15分)
附译文:
人在寒冷的时候,不会等有了轻暖的皮衣才穿;饥饿的时候,也不会等有了美味才吃;饥寒交迫,就顾不上廉耻了。
人之常情是:
一天不吃两顿饭就要挨饿,整年不做衣服穿就会受冻。
那么,肚子饿了没饭吃,身上冷了无衣穿,即使是慈母也不能留住她的儿子,国君又怎能保有他的百姓呢?
贤明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让人民从事农业生产,减轻他们的赋税,大量贮备粮食,以便充实仓库,防备水旱灾荒,因此也就能够拥有人民。
百姓呢,在于君主用什么办法来管理他们,他们追逐利益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不管东南西北。
珠玉金银这些东西,饿了不能当饭吃,冷了不能当衣穿;然而人们还是看重它,这是因为君主需要它的缘故。
珠玉金银这些物品,轻便小巧,容易收藏,拿在手里,可以周游全国而无饥寒的威胁。
这就会使臣子轻易地背弃他的君主,而百姓也随便地离开家乡,盗贼受到了鼓励,犯法逃亡的人有了便于携带的财物。
粟米和布帛的原料生在地里,在一定的季节里成长,收获也需要人力,并非短时间内可以成事。
几石重的粮食,一般人拿不动它,也不为奸邪的人所贪图;可是这些东西一天得不到就要挨饿受冻。
因此,贤明的君主重视五谷而轻视金玉。
四、政论文写作(50分)
材料: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北京益派市场咨询公司,对207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仅25.7%的人在生活中有较多手写机会,大多数人(74.2%)表示手写机会不多,83.0%的人承认,自己有提笔忘字的经历。
公众在什么情况下会选择手写?
调查中,70.8%的人首选“签名”,68.4%的人选择“考试”,65.7%的人“记笔记”时会手写。
接下来还有“写日记”(35.4%)、“写文章”(29.8)、“写信”(23.1%)、“用手写电子产品时”(14.3%)、“写春联”(7.8%)等。
手写时代渐行渐远会带来什么后果?
调查中,71.4%的人认为这会削弱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64.5%的人觉得后果是“书法艺术会趋于消亡”;56.0%的人认为“写作者的个性无从体现”。
同时,也有7.9%的人觉得不会有什么严重后果。
根据现在人们“提笔忘字”的社会现象,结合材料(材料略),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字数1200字左右,少于800字或者多于1400字将酌情扣分。
2010年综合基础(新闻传播学类)试题
一、专业词语解释(一题6分,共30分)
1、楚辞
2、活字印刷
3、沈从文
4、义和团运动
5、福楼拜
二、填空题(一空1分,共20分)
1、根据下面三段文字写出相关成语
①汉·刘向《说苑·权谋》:
“此所谓福不重至,祸必重来者也。
”(答案: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②宋·苏轼《谢宣召入学士院状》:
“圣旨召臣入院充学士,承旨使,星下独生蓬荜之光华。
”(蓬荜生辉)
③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对曰:
‘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身无长物)
2、下面有关高风亮节的名言写出其作者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出处:
孟子《孟子·滕文公下》)
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出处: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出处:
屈原《楚辞·渔父》)
④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出处:
诸葛亮《诫子书》)
3、关于古代文体发展脉络:
(这题太长,后来翻《文史要览》对的!
)
最早的文体,是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歌谣。
早起文学的另一重要类型是神话。
现存的中国古代神话,主要保存在《山海经》、《淮南子》等几部不同类型的著作中。
作为中国最早书面记载的甲骨卜辞,可视为中国散文的雏形。
汉代时文学的价值开始受到重视的时代。
出现了汉赋。
从南宋晋末宋初开始,诗坛上相继出现了以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诗”派和易沈约为代表的“永明体”诗歌和以宫廷文人为创作主体的“宫体诗”。
答案:
歌谣(或古谣谚),神话传说,甲骨卜辞,汉赋(或辞赋、大赋),山水派,永明体(这个太冷门了……)
4、我国古代出了统一的封建王朝外还有几个较长的分裂时期,包括:
始于魏国代汉的三国时期,由前秦和东晋之间的淝水之战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的十六国时期,南朝是南北朝时期宋、齐、梁、陈这四个在南方前后相继的的总称,五代十国是唐朝灭亡后在中国中原地区相继出现的五个朝代和十个割据政权的合称。
5、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伟大结晶,其中北半球日照最长的一天是“夏至”,一年中最热的一天是“大暑”,开始凝结露水的日子是“白露”。
三、简答题(一题10分,共30分)
1、简述赋这一文体的特点及发展流变
2、简述古代历史的主要体裁形式
3、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的过程及成就其历史影响
四、阅读题(20分)
报任安书(节选)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乃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1、填空(每空1分,共三分)
文中的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相当于现在的信,提到的仲尼是孔子,《吕览》是指《吕氏春秋》。
2、写出文中繁体字对应的现在标准写法(每空1分,共3分)
滅-灭鬱-郁竊-窃
3、写出下列词语的解释
①倜傥:
才能卓异②厄:
困厄、困苦危难③愠色:
怨怒时的脸色④偿:
补偿(注:
解释均来自《文史要览》)
4、根据上文写一篇读后感,不少于200字(10分)
五、政论文写作(50分)
题目:
对干部读书现状的思考
(题目也可自拟)
字数要求:
1200字左右,超过1400字或少于800字适当扣分
2008年中国传媒大学文史综合【新闻传播学】试题
一,专业词语解释(5*6分=30分)
1、甲骨卜辞
2、乡土文学
3、曹魏屯田
4、一千零一夜
5、通假
二,填空(每空1分,共20空,20分)
1、中国古代小说的演变过程,从先秦时期的()到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志怪”小说,唐朝后期流行起(),宋朝则随着城市阶级的发展,出现(),明清时期出现以《红楼梦》《金瓶梅》为代表的(),明末出现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短篇作品。
2、东晋,十六国时期,我国北方出现了16个主要由5个少数民族首领建立的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这五个少数民族分别是匈奴,(),(),羯,()
3、沈从文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多以自己的家乡()为背景,表现出淳朴的乡村生活,他的代表作()和()揭露了城市生活的黑暗.腐朽。
他曾经两次被提名()文学奖,是我国十分优秀的作家。
4、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王朝中,统治时间最长的王朝是(),统治时间最短的王朝是(),版图最大的王朝是()。
5、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三位伟大的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写了《神曲》,彼特拉克的《阿非利加》以及()的《十日谈》。
6、四大文明古国除了中国保留了自己的文明外,其它都随着时间而消失,他们分别是(),中国,(),()。
三,简答(第一题必答,2、3两题任选一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简述中国古代文体的演变。
2、简答丝绸之路的形成,发展和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
3、简述美国门罗主义的内容及其后果。
四,古文阅读(共20分)
古文是杜牧的《阿房宫赋》
1、后两段加标点(2分)
2、文中六个繁体字,改为规范字(6*0.5=3分)
3、解释用括号标出的词语五个(5*1=5分)
4、写一则读后感(不超过200字,适当联系实际,文字简洁,10分)
五、政论写作(50分)
1、题目:
关于公务员考试“热”的联想
2、可自拟题目,而以本题目为副题
3、篇幅1200字左右,多于1400字或少于800字适当扣分(不超过5分)
中国传媒大学
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811综合考试[新闻传播学]试题
答题说明:
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不需抄题,标明题号即可,答在试题上无效。
一、专业词语解释(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任选题多选,按前5题计分)
1、唐宋传奇
2、太阳社
3、租庸调
4、闭关政策
5、歌德
6、语境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30空、15分)
1、在二十四史当中,除了司马迁的《史记》之外,还包括班固的(《》)、范晔的(《》)、陈寿的(《》)、魏征等的(《》)等著作。
(2分)
2、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古代文论获得了很大发展。
()的《典论。
论文》、陆机的(《》)、()的《文心雕龙》以及挚虞的(《》)等对后代的文学理论和创作产生了较大影响。
(2分)
3、"初唐四杰"指的是四位著名的诗人,他们是()、()、()、()。
(2分)
4、与北宋、南宋对峙的三个少数民族政权分别是()、金、()。
(1分)
5、"三省六部"是西汉以来逐渐形成的封建王朝的最高政府机构。
"三省"一般是指()、()和尚书省;"六部"则指吏部、()、()、兵部、()和()。
(3分)
6、文艺复兴是14至16世纪欧洲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科学、文学和艺术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的《十日谈》、但丁的(《》)、达。
芬奇的肖像画(《》)、米开朗基罗的雕塑(《》)、拉伯雷的长篇小说(《》)以及()的《堂吉诃德》等。
(3分)
7、我国清代"铜城派"散文的领军人物是方苞、()以及()。
而恽敬、李兆洛在接受桐城派影响的同时提出了不同的文学主张,形成又一散文流派,史称()。
后来,曾国藩主张学习桐城派而不墨守桐城派,并"私立门户"创建了(),成为近代著名古文流派之一。
(2分)
三、选择题(每选一分,10分;注明题号和选项序号,如"1、1a")
1、中国境内年代最早的直立人被认为是距今170万年的[1a.北京人;2b.元谋人;3c.山顶洞人].根据考古发现,专家认为最能代表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当属[1a.仰韶文化;2b.大汶口文化;3c.马家窑文化].(2分)
2、明末清初我国出现了几位著名的文学批评家。
其中,金圣叹的杰出贡献在于对[1a.《红楼梦》;2b.《金瓶梅》;3c.《水浒》]的精彩评点;而对《三国志演义》做出评改的是[1a.袁枚;2b.毛宗岗;3c.李渔].(2分)
3、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采用[1a.新闻、行政、法制;2b.行政、立法、司法;3c.法官、总统、记者]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成为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后来美国国会又通过了10条修正案,主要规定人民有言论、出版、集会和宗教信仰等自由,被通称为[1a.新闻自由法案;2b.民主法案;3c.人权法案].(2分)
4、古希腊历史上诞生了三大悲剧诗人,他们代表了古希腊悲剧艺术的最高成就。
其中,被誉为"悲剧之父"的埃斯库罗斯的代表作是[1a.《俄狄浦斯王》;2b.《美狄亚》;3c.《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被誉为"戏剧艺术的荷马"的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是[1a.《俄狄浦斯王》;2b.《美狄亚》;3c.《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欧里庇得斯则被誉为"心理戏剧的鼻祖".古希腊的两部著名史诗,一部名为《伊里亚特》,另一部名为[1a.《神谱》;2b.《奥德赛》;3c.《雅典娜》],它们的作者是[1a.赫西奥德;2b.伊索;3c.荷马].(4分)
四、问答题(4小题,共45分。
前3小题任选2题,每题13分,全答按前2小题计分;第四题必答,19分)
1、何谓小说?
简述古代小说发展脉络。
2、明代推行的中央集权政策和措施及其影响。
3、略述欧洲启蒙运动取得的成就及其意义。
4、下面是明代方孝孺的文章《"书不可尽信"说》(节录),请仔细阅读后按后面三项要求完成答案。
书不可尽信也而紀载之詞为尤甚同時而仕同堂而语十人书之则其事各异盖闻有详略辞有工拙而意之所向好恶不同以好恶之私持不审之论而其词义不足以发之能不失其真者鲜矣况於世之相远或数百年耳不闻其言目不睹其事身不预当时之得失意揣心构以补其所不足而増其所未备或有所畏而不敢直书或有旧恩故怨而过为毁誉或务奇衒愽而信传闻之辞或欲骇人之视听而驾为浮辨自左氏司馬迁班固不能免乎此弊况世之庸史其能传信而不诬哉茍不因人君之贤否以考其政之治乱因行事之忠詐以定其人之功罪而欲尽信史之言則奸邪或幸免而无所惩豪杰之士咸有遗恨矣……(略《晋书》记载中为司马师隐恶的事例)
孟子于武成取二三冊武成以圣人之事孟子犹不信而非之况庸史之所述奸雄之事为奈何尽信之乎信其所宜信而斥其不可信者此笃于信者也徒信而不知其非安在其能信乎孟子非不信书也不為茍信乃所以善信也余非不信史也,盖学孟子而未能也。
……(文据四库全书《逊志斋集》卷五)
(1)为未标点的段落加标点符号,(4分;标点错3处以下不扣分,3处以上——包括前3处,每处扣0.2分,扣完4分为止。
标点时写前、后两字,如"史也,盖学".)
(2)解释用粗楷体加下划线标出的语词(7分,每小题1分)
①其事各异——
②不审之论——
③或——
④务奇衒博——
⑤其能——
⑥取——
⑦不为苟信——
(3)请写一则读后感(8分;内容5分,文字表达3分;要求:
适当联系实际,内容集中,文字简洁,不超过200字)
五、政论写作(50分)
1、题目:
我看中国人过"洋节"
2、写作要求:
(1)可以自定主标题,而以"我看中国人过'洋节'"作为副题
(2)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现实;
(3)力求论点集中、中肯、有新意,文字简洁、生动;
(4)篇幅1200字左右,多于1400字或少于800字适当扣分(不超过5分)
(5)字迹清楚,最好用深色笔书写。
3、提示:
12月25日是西方传统的圣诞节。
据媒体报道,针对"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热衷过圣诞节"的情况,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等名校或科研单位的10位博士发出联合署名倡议书,号召网友慎对圣诞节,并力图通过此联署文章"唤醒国人、抵御西方文化扩张".与"洋节"升温产生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传统节日的日益冷清。
这种现状值得我们深思。
请你以新闻传播工作者的身份,面向社会公众,有理有据地阐述对于这一现象的看法。
中国传媒大学2006年综合考试[新闻传播学]试题
一、专业词语解释(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先秦寓言
2、乡土文学
3、井田制
4、倭寇
5、《十日谈》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30空、15分)
1、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反映被压迫农民的利益和要求的作家。
他的第一个小说集(《 》),主要是描绘农村生活和农民形象的作品。
其中(《 》),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未庄为背景,通过塑造深受精神毒害的贫苦农民( )的形象,提出了启发农民的民主主义觉悟的严重课题。
(《 》)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及回忆,描写旧中国农村急速破产的萧索、凄凉的生活图景;透过描述闰土怎样由生机焕发的小英雄变成精神麻木的人,控斥糟蹋农民和农村的各种黑暗社会势力,发出“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呐喊,期待被迫害者醒悟过来开辟自己的生活道路。
第二个小说集(《 》)中的《祝福》描写了一个善良、安分的劳动妇女( )悲惨的一生,揭露封建主义的极端野蛮性和残酷性。
此外,还有( )、( )(这两处无固定答案)等许多篇章,从不同角度反映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农村社会生活和农民的种种悲惨遭遇。
(4分)
2、有位现代学者指出,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家出现三个知名文学家的只有三例,即三国魏的( )和曹丕、曹植父子,北宋的苏洵和( )、( )父子,以及明代的公安“三袁”即袁宗道、( )和袁中道兄弟。
(2分)
3、“春秋五霸”究竟指哪五人?
古代史上有四种不同的记载,涉及八个人,即: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夫差父子、越王勾践。
其中一致的只有两人,即( )和( );其余六人都曾经称霸一方,如( )主要称霸西戎,阖闾、夫差父子和勾践先后称霸吴、越,而( )除控制长江中游两岸以外还曾经一度成为中原的霸主。
(2分)
4、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员的制度,大致经历了如下变化:
西汉开始实行地方官员举荐加考试的( )制,同时以征辟的方式——由皇帝( )或地方主要官员出面征聘知名人士出任某种官职。
魏晋时期实行( )制;这是一种以地方特设机构的考察、定级为基础的选拔、升迁官员的制度,结果却因定级只问门第、不问才能,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沦为世家豪族操纵政权的工具。
隋以后的历代王朝主要通过( )选拔,这种制度代有兴革,一直持续到清代的末年。
(2分)
5、古代史学著作中,有三部著作被后人统称为“三通”。
这就是唐代杜佑的(《 》),南宋( )的《通志》,宋、元时马端临的《文献通考》。
其中《文献通考》是继杜佑著作之后的另一部记载( )沿革的专题史,而《通志》则是沿袭《史记》基本体例的( )体通史。
(2分)
6、请填写下列作家的一部作品(无固定答案):
[1]但丁(意大利)( );[2]罗曼•罗兰(法国)( );
[3]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 );[4]笛福(英国)( );
[5]霍桑(英国)( );[6]塞万提斯(西班牙)( )。
(3分)
三、选择题(每选1分,10分;注明题号和选项序号,如“1、1a”)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文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一批相当有影响的著作。
如[1a.曹操;1b.曹植;1c.曹丕]的《典论•论文》;[2a.陆机;2b.陆云;2c.王粲]的《文赋》;[3a.稽康;3b.刘勰;3c.孔融]德《文心雕龙》,迄今仍然受到文学界、学术界的重视。
(3分)
2、明代自中期开始,先后形成一些文学主张明显不同的文学家流派。
其中以李梦阳、何景明和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前、后七子主张[1a.文章直抒胸臆,报纸自己的本色面目,道其中之所欲言;1b.法不相沿,不拘格套,言人之不能言、之诉语言、之所不敢言,从民间文学中吸取营养;1c.文必秦汉,诗必唐宋]。
以王慎中、唐顺之等为代表的唐宋派主张[2a.文章直抒胸臆,保持自己的本色面目,道其中之所欲言;2b.法不相沿,不拘格套,言人之不能言、之诉语言、之所不敢言,从民间文学中吸取营养;2c.文必秦汉,诗必唐宋]。
以袁宗道兄弟为代表的公安派主张[3a.文章直抒胸臆,保持自己的本色面目,道其中之所欲言;3b.法不相沿,不拘格套,言人之不能言、之诉语言、之所不敢言,从民间文学中吸取营养;3c.文必秦汉,诗必唐宋]。
(3分)
3、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有两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
其一是:
由蒙古人[1a.成吉思汗;1b.窝阔台;1c.忽必烈]入主中原开始的元王朝。
其二是:
自满族人[2a.皇太极;2b.努尔哈赤;2c.福临]即位后入关定都北京,而后统一全国的清王朝。
4、中国的封建王朝中,前后出现过两汉、两晋、两宋这种两相对应、衔接的政权,但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却不尽相同。
其中,两晋主要是因[1a.王室内乱;1b.农民起义;1c.境外民族入侵]而被迫南迁并重新建立政权的。
两宋确是主要因[2a.王室内乱;2b.农民起义;2c.境外民族入侵]而重蹈两晋的老路。
四、问答题(4小题,共45分。
前3小题任选2题,每题13分,全答按前2小题计分;第4题必答,19分。
)
1、何谓“话本”?
它对中国古代小说产生过什么影响?
(13分)
2、略述古代书院的性质和发展。
(13分)
3、“摊丁入地”是什么制度?
推行这一制度意味着什么?
(13分)
4、下面是唐代孙樵《书何易于》一文的摘录,其中某些字、词使用繁体字(卷中首次出现时,以加大不加粗的宋体字标出),请仔细阅读后按后面四项要求完成答卷。
(19分)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1。
縣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2。
刺史崔樸尝乘春自上游多从賓客歌酒3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自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