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87510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农村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农村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农村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新农村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新农村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农村资料.docx

《新农村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农村资料.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农村资料.docx

新农村资料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

1号)和《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1)重大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做出的重大决策。

我市作为农业大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仍然在农村,解决“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加快我市现代化进程,必须改善工农城乡关系;构建和谐开封,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开封复兴,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以解决好380多万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为着力点,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现实意

义,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准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

(2)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和市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

观,贯彻统筹城乡发展方略,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遵照“规划先行,突出重

点,搞好试点,扎实推进”的基本思路,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发展农村生产力、富裕农民为核心,以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为途径,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开放,协调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

(3)目标任务。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不断演进的动态过程,我市要围绕建立新机制、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家园、塑造新风尚、建设新班子,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十一五”期间的

主要目标是:

全市农业总产值提高到330亿元,农民人均纯

收入达到3800元,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220万吨左右,农民生活水平有明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农村各项事业有较快发展,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有较大提高。

(4)基本原则。

坚持一切从开封实际出发,科学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推进;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抓农

业,努力盘活农村资源,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带动与分类推进相结合;坚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要注重实效,切忌搞形式主义;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切忌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切忌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切忌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切忌包办代替。

(5)实施步骤。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计划分步推进。

一是科学规划。

科学编制《开圭寸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按照城镇发展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2006年完成330个示范村、整治村村庄规划,“^一五”末完成所有村庄规划。

二是开展试点。

从2006年开始,实施“30300工程”。

“30”,即30个村示范。

每县选择4个、每区选择2个位于城乡结合部、建制镇或公路沿线等区域、基础条件较好的行政村,进行新农村建设试点。

示范村建设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主导产业明确。

有1

—2个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主导产业收益占农民总收入的比重达到50浓上。

农民生活宽裕。

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显著提高,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明显高于全市人均水平。

风民俗文明。

村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尊老敬贤,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人际和谐。

无赌博、封建迷信现象,无群体事件,无重大犯罪案件发生,农民社会安全满意度达到85%以上。

服务设施健全。

村有文化体育活动场所,有教育和培训场地,有达标卫生室,有新型连锁“农家店”。

社会保障

完善。

五保户供养、农村低保和特困户救助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村医疗有基本保障。

基础设施完备。

村通油路、通电、通自来水、通广播电视、通电话、通“宽带”。

村容

村貌整洁。

村庄规划建设规范有序,农户房前屋后整洁卫生

无“四乱”(乱堆放、舌L扔倒、舌L张挂、乱涂画),并配套

“四个一”(一座沼气池、一间卫生厨、一个卫生厕、一个清洁圈)。

民主管理规范。

“两委”班子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村民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和“两委”班子的满意率达到85%以上。

“300”,即300个村整治。

每县选择50个、每区选择10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产业支撑、不同区域类型的村,开展村庄整治。

主要是以“三清四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圈、改路)和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的村容村貌整治。

三是扎实推进。

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市每个村都要根据本地条件,突出自身优势,找准突破口,从农民最迫切、最容易办的事做起,取得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党的建设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的新进展、新突破,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建设。

三、围绕生产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支撑

(6)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继续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调整粮食品种品质结构,执行好国家对粮食生产的扶持政策,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006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210万吨。

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农业。

从今年起,加大对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到2010年,全市要发展优质粮食360万亩、优质棉花100万亩、优质花生100万亩、汴梁西瓜50万亩、

无公害蔬菜150万亩,加快发展菊花、食用菌、优质小杂果、沿黄水产品等特色农产品,逐步使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进一步调整畜牧业结构。

继续抓好尉氏县贾鲁河滩蛋鸭、通许县瘦肉型猪、开封县吉利蛋鸡等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加快沿黄绿色奶业示范带和中原皓月肉牛养殖、生猪养殖基地建设。

扩大畜禽良种补贴规模,支持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

抓好“2116”

骨干工程(生猪屠宰加工200万头、肉鸭屠宰加工1000万只、肉鸡屠宰加工1000万只、牛羊肉加工6万吨),大力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

继续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力度,今年市、县动物疫病监控中心要全面投入使用。

“十一五”末,全市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畜

产品加工业产值与畜牧业产值比达到1.5:

1。

积极发展水产

业,“^一五”末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2.7万吨。

加快林板

一体化发展,“十一五”末,全市林板加工业产值达到7亿

元以上。

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一五”末,建成杞县大蒜、兰考板材、尉氏制革等农产品出口基地,全市农产品出口额达到1亿美元。

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推广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病虫害综合防治、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沼气治污和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等技术。

“十一五”期间,推广应用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面积200万亩。

(7)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支持围绕小麦、大蒜、

生猪、棉花、鸭、奶牛等支柱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2006

年继续扶持中原皓月、开封万润、汇源集团、华中家禽、天丰面粉、祁福奶业、尉氏棉纺集团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全市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突破30家。

“十一五”末,全市培

育年产值超10亿元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5-6家,龙头企业带动农户40万户、基地550万亩。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扶持1200个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争取60%以上的农户参加农业产业化经营。

(8)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农田水利建设。

加大

公共财政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支持力度,鼓励和吸引民营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支持农民自觉投工投劳和其他生产组织形式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加快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建设,加强以黄河堤防加固为重点的防洪工程体系建设,保障防洪安全。

加快建设赵口引黄灌区二期工程、三义寨引黄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工程。

加强水资源保护,发展节水型农业。

2006年,重点抓好涡河、贾鲁河、黄蔡河骨干河道整治和赵口引黄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农业灌溉三期工程。

“^一五”末,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80万亩,旱涝保收田达到370万亩,农业年需水量控制在13亿立方米以下。

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

重点支持中低产田改造,“十一五”期间改造中低产田40万亩。

进一步扩大

“沃土工程”规模,建设10个万亩“沃土工程”综合示范基地。

强化气象服务农业功能,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生命财产安全。

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9)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

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加强农业科研机构的建设,鼓励大中型涉农企业

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积极争取市级农业科研所(中心)进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设立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专项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十一五”期间重点支持“河南省超级小麦遗传育种国际合作研究试验”和“开封市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2-5家国家、省级农业类研究与开发基地建设。

加快农业新成果新技术转化推广步伐。

大力实施“种子工程”“植保工程”,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

“十一五”末,全市主要动植物优良品种实现1-2次更新

换代,主要农作物优质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全市科技

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48%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

(10)建立健全农业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农技推广体系。

建立和完善市、县两级跨区域、专业性的新型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站和基层农技推广体

系,稳步推进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

加快推进"三电(电脑、电话、电视)合一”建设,2006年力争市级完成“三电合一”建设。

“十一五”末,县级“三电合一”建设,乡镇信息服务站及村级信息服务室建设全部完成。

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加快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严把农产品生产、市场准入和质量检测关口,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2006年力争鲜活农产品市场抽查合格率提高2个百分点,“^一五”末达到

98%以上。

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加快以豫东蔬菜农产品批发市场、繁塔无公害蔬菜大市场为代表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改造升级。

加快建设开封市粮食物流中心和兰考县板材、尉氏县棉花纺织、杞县大蒜、开封县食品、通许县农副产品等专业物流中心。

认真落实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有关政策,努力改善农产品物流环境。

鼓励商贸企业、邮政系统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大力推进农村日用消费品和生产资料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网络和配送中心建设,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

支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从2005年起用三年时间,全国建25万家“农家店”)建设,依靠供销社现有网络,2006年再建成1000家标准"农家店",力争用三年时间,使全市连锁"农家店”覆盖率达到100%

四、围绕生活宽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11)培育壮大县域经济。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对外开放统揽县域经济发展全局,做大做强县城,把县城建成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基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基地、农用工业品供应基地,增强县城吸纳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和农产品的加工销售能力,使其尽快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龙头。

支持尉氏县尽快实现县改市。

做大做强块状特色经济,推进“一村一品”、“数村一品”,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支柱产业。

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引导工业企业向工业特色镇集中。

发挥城镇在提升产业层次和联结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节点作用,重点推进朱仙镇等8个重点镇建设。

“十一五”末,力争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8%以上,城镇每年新吸纳就业人员6万人左右。

(12)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建立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组织,加强与输入地劳务协作,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

强化就业培训,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进一步开展贫困地区劳动力技能培训,加大培训投入,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

“十一五”期间,每年农村劳动力技能培

训15万人以上,其中免费培训5万人以上。

鼓励区域内各类企业就地招工,引导农民到市区或城镇从事商贸、餐饮、娱乐等个体经营,不断拓宽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

建立健全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保障机制,促进农民转岗就业和域外、境外就业。

2006年,全市计划劳务输出100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50亿元。

“十一五”期间,每年劳务输出稳定在100万人次以上。

2010年劳务收入实现80亿元以上。

(13)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统筹规划扶贫开发工作,整

村推进扶贫与新农村建设整治村有机结合。

2006年完成30个村的整村推进和3.5万人脱贫任务,“十一五”期间完成

150个村的整村推进和15万人脱贫任务。

加快产业化扶贫步伐,引导贫困地区调整农业结构。

五、围绕乡风文明,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事业

(14)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巩固和提高农村九年制

义务教育,“^一五”末,全市农村小学入学率达到100%

初中入学率达到98%对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继续实

施“两免一补”政策,2007年对全市农村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

积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十一五”末,农村学前三年受教育率达到60%左右。

大力发展农村高

中教育。

“^一五”末,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

普通高中在校生达到7.8万人。

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十一五”末,各县均建成1所县级职教中心、1

-2所示范性乡镇成人学校,职业学校农村在校生达到5.2

万人。

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不断完善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长效机制。

从2006年起,全市农村中小学财政预算内安排的公用经费标准调整为小学年生均20元,中学(包括中等职业

学校)年生均30元。

加强对农村中小学收费的监管,进一步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十一五”末,所有中小学教师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

建立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

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15)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

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

医疗制度试点,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扩大到2

个,人均财政补贴标准提高到40元,覆盖人数达到109.5万人。

200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覆盖全市农民。

继续加强以乡镇为重点的农村卫生服务基础设施建设,2006

年,新改造24所乡镇卫生院。

逐步加强村卫生所(室)规范化建设,并对乡村医生实行补助制度。

分步改造县级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院。

继续做好艾滋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帮扶工作。

对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实行集中配送药品,保证农民用上安全有效、价格低廉的药品。

加大农村地方病、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病等疾病的防治力度。

加大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力度。

继续组织城市医疗机构和人员对口支援农村。

(16)完善人口计生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多层次的计划

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实行“计生贫困家庭救助”、“减免农村独生子女新型医疗参合费用”、“节育奖”等优惠政策。

全面启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活动,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建设。

坚持农村现行生育政策,进一步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一五”末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

以内。

全面推进“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合格村、示范村”创建活动,年内争创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示范村100个。

积极开展

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形成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新观念。

(17)繁荣农村文化体育事业。

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采取多元化投资方式,加大对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的投入,完善农村文化活动场所。

“十一五”末,全面实现县(区)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的目标。

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十一五”末,实现市有分中心,并逐步建成覆盖全市农村的基层网络。

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放映

“2131”工程(二^一世纪初农村每月每村放映一场电影)加快实现全市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增加县、乡、村体育设施建设投入,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提高广大农民的健康水平。

(18)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社会化发放制度。

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加强乡村敬老院建设与管理,确保年内五保供养对象集中供养率提高到20%“十一五”末达到50%以上。

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把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保障范围,按每人每月不低于20元的标准实施补

助,做到应保尽保。

全面落实农村义务兵优待和在乡优抚对象的抚恤补助政策,确保优待、抚恤金及时足额发放。

(19)积极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

广泛开展争创文明示范村、文明信用村、文明生态村和“十星级文明户”“文明

信用户”“五好农户”活动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

充分发挥基层党校、农民夜校和文化大院的教育阵地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加快推进农村殡葬改革,“十一五”末火化率力争达到

85%以上。

弓I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和谐文明、积极向上的社会新风尚。

(20)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

加强农民技能培训。

整合农业广播学校等农业培训资源,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科技和技术推广培训。

加大绿色证书培训力度,培养适应现代农业生产需要的农民技术骨干。

实施

“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素质工程”,重点培养专业农户、农村经纪人等农村实用人才。

发挥教育、卫生、宣传、科技、妇联、共青团等部门的优势,加强农民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文明教育,积极开展科普教育,开展经常性的卫生健康教育,教育引导农民树立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观念和文明卫生意识。

“十一五”期间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50万人。

六、围绕村容整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21)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农村公路建设。

2006年全部行政村通油路,建成80个乡镇客运站和400个行政村招呼站。

“十一五”期间,新(改)建农村公路2263公里,每个乡(镇)建成一座客运站,65%以上自然村通油路。

完成农村电网改造续建配套工程,巩固“两改一同价”成果,加大电价检查、治理,确保农村低压电价合格率达到100%实施农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和通讯工程,加快广播电视网络发展,

“十一五”末广播电视无线信号实现全覆盖,所有行政村通“宽带”,开通全部乡镇及行政村的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

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年内让13万农民喝上洁净水,“十一五”期间,解决农村安全饮水60万人。

(22)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治理。

以创建卫生村镇、卫生家庭为载体,加大村容整治,普及农村户用沼气,推进改院、改厕、改厨、改圈,改善农民居住环境。

2006年农村沼气入户率达到10%。

2010年农村沼气入户率达到20%,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50%左右。

加快适宜的生活污水净化处理设施建设,逐步推行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建立“村收、乡运、县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和资源化综合利用系统。

(23)推进乡村生态绿化建设。

进一步加大村镇绿化、防沙治沙、生态公益林保护等重点林业工程的建设力度,稳步提高我市的平原绿化总体水平。

“^一五”末,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左右,形成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达到平原绿化高级标准,基本形成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林业生态环境,实现“村庄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农田林网化、庭院花园化”。

七、围绕管理民主,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政治保障

(24)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认真开展第三批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把教育活动和新农村建设规划

结合起来,重点搞好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村容村貌规划、和谐村建设规划。

深入开展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争创

“五好”(有一个好的班子,尤其是有一个好的支部书记;有一支好的党员干部队伍;有一个好的工作机制;有一个好的小康建设业绩;有一个群众满意的好形象)村党支部,“五好”(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乡镇党委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活动,大力实施“双培双强”(把农村党员干部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农村党员干部;自己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工程。

改进新形势下农村党支部的工作机制。

继续加强农村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实施农村党员干部培训“百千万”工程(省、市、县组织部门分别培训300名乡镇党委书记、1000名村党支部书记、10000名农村党员干部),不断增强农村广大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

(25)积极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

进一步加强

村委会、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制度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深入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创建活动,2006年完成2个县的创建工作,“十一五”期间,全市要全部达到标准。

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危害农村治安的违法犯罪活动,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

依法加强对农村宗教事务的管理,严厉打击“邪教”组织。

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群防群治工作,深化“平安乡镇”、“平安村”、“平安农户”等基层安全创建活动。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律素质,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引导农民以合法理性的方式反映自己的民意宿求。

强化人民调解工作,及时化解民间纠纷,增进农村安定团结。

八、深化农村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

(26)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深化和完善乡镇机构改革,严格控制机构编制,5年内乡镇机构编制只减不增。

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深化农村学校人事和财务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教职工聘用制。

完善“乡财县管乡用”的财政管理方式。

建立防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的有效机制,探索逐步化解旧债的具体办法。

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巩固农

村税费改革成果。

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将农业职工土地承包费中类似农村“乡镇五项统筹”的费用全部减除,农场由此减少的收入由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27)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引导金融机构调整信贷结构,提高对农业的信贷投放比例。

巩固和发展农村信用社

改革成果,加大支农服务力度,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发放范围,简化审批手续。

进一步发挥农业银行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加大农业发展银行对粮棉油加工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金支持力度。

鼓励引导扶持担保机构积极拓展农村担保业务,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抵押担保难问题。

(28)统筹推进农村其他改革。

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统

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加强农村土地承包规范管理,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试点。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

加强宅基地管理,科学规划新农村建设用地,解决农村土地浪费问题。

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制定统一的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