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知识整理.docx
《会计学知识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计学知识整理.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会计学知识整理
会计学知识整理
第一章总论
1.1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会计的基本假设
1.定义:
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定。
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2.会计主体:
①定义:
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②说明,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
一般来讲,法律主体必然是一个会计主体,但反之,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3.持续经营:
①定义:
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义务。
②作用:
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4.会计分期:
①定义:
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②目的:
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报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③划分会计期间,一般划分为年度和中期。
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
④作用:
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和以前期间、以后期间的差别,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进而出现了折旧、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
5.货币计量:
①定义:
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②选择货币计量的原因:
由货币本身的属性决定的。
货币为一般等价物,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等特点。
其他计量单位,如重量、长度等,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无法在量上进行汇总和比较,不便于会计计量和管理。
③缺陷:
某些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如企业经营战略、研发能力、市场竞争力等,往往难以用货币计量。
1.2会计基础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
权责发生制:
1.定义:
要求,
①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利润表。
②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2.优点:
可以更加真实、公允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
收付实现制:
定义:
是指直接以款项的收付为标准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会计核算准则,凡是收到款项,立即确认收入;凡是发生支出,立即确认为费用。
1.3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是指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等。
可靠性:
①定义:
是指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以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②要求:
a须将符合会计要素定义及其确认条件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如实反映在财务报表中。
b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
c包括在财务报告的会计信息应当是中立的,无偏的。
相关性:
①定义:
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预测。
②要求:
需要企业在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决策模式和信息需要。
③说明:
相关性是以可靠性为基础的,两者并不矛盾。
可比性:
①定义:
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
具有两层含义,a.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纵向可比);b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横向可比)。
实质重于形式:
①定义:
是指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②具体情形:
a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作为自有固定资产核算;
b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出的固定资产,不作为自有固定资产核算;
c售后回购不能确认销售收入;
d售后租回形成融资租赁的,不确认商品销售收入。
重要性:
①定义:
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事项。
谨慎性:
①定义:
是指企业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
及时性:
①定义:
是指要求企业对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1.1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会计要素
①定义:
是根据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所确定的财务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
②分类:
按性质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③说明: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侧重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收入、费用和利润要素侧重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资产:
①定义:
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②特征:
a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b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
c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③确认条件:
a.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b.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负债:
①定义:
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②特征:
a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
b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c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③确认条件:
a.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b.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可靠计量。
所有者权益:
①定义:
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②说明:
也称股东权益,是所有者对资产的剩余索取权,既反映了所有者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有体现了保护债权人权益的理念。
③来源构成:
包括所有者投入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
其中,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又称为留存收益。
④确认条件:
须依赖于其他会计要素,尤其是资产和负债的确认。
收入:
①定义:
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②特征:
a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
b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c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
③确认条件:
a与该收入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B经济利益流入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增加或者负债的减少;
C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
利润:
①定义:
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通常情况下,企业实现了利润,表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将增加,业绩得到提升。
②来源构成:
包括收入减去费用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③确认条件:
利润的确认依赖于收入和费用以及利得和损失的确认,金额的确定也主要取决于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金额的计量。
1.2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
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
①定义:
从会计角度,计量属性反映的是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
第二章金融资产
2.1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2.2金融资产转移
金融资产
1.定义:
属于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
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项、股权投资、债券投资和金融衍生工具形成的资产等。
2.要求:
需要在初始确认时,分成以下4类:
a.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b.持有至到期投资;
c.贷款和应收款项;
d.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
持有至到期投资
1.定义:
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2.内容:
包括企业持有的、在活跃市场上有公开报价的国债、企业债券、金融债券等。
3.特征:
①该金融资产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
②企业有明确意图将该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
③企业有能力将该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
摊余成本
1.定义:
是指该金融资产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
①扣除已偿还的本金;②加上或者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③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贷款和应收款项
1.定义:
是指在活跃市场上没有报价、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比如,金融企业发放的贷款和其他债权,但又不限于金融企业发放的贷款和其他债权。
2.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金融资产相比,主要差别在于:
前者不是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金融资产,而且受限较少。
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
1.定义:
是指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除下列各类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
①贷款和应收款项;②持有至到期投资;③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2.特点:
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
3.举例:
从二级市场上购入的、有报价的债券投资、股票投资、基金投资等。
金融资产的转移
1.定义:
是指企业(转出方)将金融资产让与或交付给该金融资产发行方以外的另一方(转入方)。
2.举例:
企业持有的未到期商业票据向银行贴现等
3.两种情形:
①将收取金融资产现金流量的权利转移给另一方;
②将金融资产转移给另一方,但保留收取金融资产现金流量的权利,并承担将收取的现金流量支付给最终收款方的义务。
第三章存货
3.1存货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先进先出法移动加权平均法月末一次加权法个别计价法
存货
1.定义:
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物料等。
2.特征:
区别于固定资产等非流动性资产的最基本特征是,企业持有存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出售,不论是否可供直接出售,如企业的产成品、商品等。
还是需要进一步加工才能出售,如原材料等。
3.内容:
原材料、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商品、周转材料等。
4.确认条件:
①与该存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②该存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发出存货成本的计量方法
可以采用①先进先出法;
是以先购入的存货应先发出(销售或耗用)这样一种存货实物流转假设为前提,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
②移动加权平均法;
存货单位成本=(原有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次进货的实际成本)/(原有库存存货数量+本次进货数量)
本次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次发出存货的数量×本次发货前的存货单位成本;
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数量×本月月末存货单位成本
③月末一次加权法
存货单位成本=(月初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实际成本)/(月初库存存货数量+本月各批进货数量之和)
本月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月发出存货的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④个别计价法;
假设存货的成本流转和实物流转相一致,分别按其购入或生产时所确定的单位成本作为计算各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成本的方法。
3.2可变现净值
可变现净值
1.定义:
是指在日常活动中,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
2.基本特征:
①前提是企业在进行日常活动;
②可变现净值为存货的预计未来净现金流量,而不是存货的售价或合同价
③不同存货可变现净值的构成不同
3.考虑的因素:
①应当以确凿的证据为基础;
②考虑持有存货的目的;
③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影响。
第四章长期股权投资
4.1长期股权投资
长期股权投资
1.定义:
包括以下内容:
①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权益性投资,即对子公司投资;②投资企业与其他合营方一同对被投资单位实施共同控制的权益性投资,即对合营企业投资;③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即对联营企业投资;④投资企业持有的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上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
4.2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法和权益法
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
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法和权益法
成本法:
1.定义:
是指投资按成本计价的方法。
2.适用情况:
①企业持有的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
②投资企业持有的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上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
3.核算方法:
初始投资或追加投资时,按照初始投资或追加投资时的成本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4.核算原则:
收付实现制
权益法
1.定义:
是指投资以初始投资成本计量后,在投资持有期间根据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份额的变动对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的方法。
2.适用范围:
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
3.核算方法:
需要在“长期股权投资—股票投资或其他投资”科目下进一步设置“投资成本”明细科目进行核算。
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
定义:
①控制,是指有权决定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该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
②共同控制,是指按照合同的约定,对某项经济活动共有的控制,仅在与该项经济活动有关的重要财务和经营政策需要分享控制权的投资方一致同意时存在。
③重大影响,是指对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有参与决策的权力,但并不能够控制或者与其他方共同控制这些政策的制定。
第五章固定资产
5.1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
1.定义:
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
①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
②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
其中,这里的“出租”的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以经营租赁方式出租的机器设备类固定资产,不包括以经营租赁方式出租的建筑物。
2.确认条件:
①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②固定资产的成本可以可靠地计量。
3.分类:
①按经济用途分,有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和非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
②按所有权分,有自有固定资产和租入固定资产;
5.2固定资产的折旧折旧应计折旧额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
固定资产折旧
1.定义:
是指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的系统分摊。
2.公式:
应计折旧额=固定资产的原价—预计净残值-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3.影响折旧的因素:
①固定资产原价
②预计净残值
③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④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
4.折旧范围:
除以下情况外,应对所有资产计提折旧:
①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
②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
5.折旧方法:
⑴年限平均法:
a.定义:
又称直线法,是指将固定资产的应计折旧额均衡地分摊到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内的一种方法。
b.数学公式:
年折旧额=(原价-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
=原价×年折旧率
c.优点:
使用较方便。
d.局限性:
固定资产在不同使用年限提供的经济效益是不同的,采用年限平均法具有不合理性。
且固定资产在不同使用年限的维修费用也不一样。
⑵工作量法:
a.定义:
是根据实际工作量计算每期应计提折旧额的一种方法。
b.数学公式: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总工作量
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⑶双倍余额递减法
a.定义:
是指在不考虑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期期初固定资产原价减去累计折旧后的余额和双倍的直线法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一种方法。
b.数学公式:
年折旧额=期初固定资产净值×2/预计使用年限
⑷年数总和法
a定义:
又称年限合计法。
b.数学公式:
年折旧额=(原价-预计净残值)×年折旧率
注:
年折旧率用递减分数来表示。
第六章无形资产
6.1无形资产商誉货币性资产非货币性资产
无形资产
1.定义:
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2.特征:
①由企业拥有或控制并能为其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②不具有实物形态。
③具有可辨认性。
④属于非货币性资产。
3.内容:
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
4.补充:
①商誉的存在无法与企业自身分离,不具有可辨认性,不属于无形资产。
②投资性房地产的土地使用权,也不属于无形资产。
5.确认条件:
①与该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②该无形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商誉
1.定义:
货币性资产与非货币性资产
1.定义:
①货币性资产:
主要有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和短期有价证券等。
②非货币性资产:
是指企业持有的货币资金和将以固定或可确定的金额收取的资产以外的其他资产。
第七章投资性房地产
7.1投资性房地产
投资性房地产
1.定义:
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者资本增值,或者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
2.特征:
①是一种经营活动;
②在用途、状态、目的等方面区别于作为生产经营场所的房地产和用于销售的房地产;
③有两种后续计量方式:
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
3.内容:
①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②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③已出租的建筑物。
第八章资产减值
资产减值估计资产可回收金额的基本方法资产组
资产减值
1.定义:
是指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
此处所指资产,包括单项资产和资产组。
2.核算范围:
包括固定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商誉等。
3.迹象判断:
从两方面判断,包括外部信息来源和内部信息来源。
①外部信息来源,比如资产的市价当期大跌,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推移或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
②内部信息来源,比如有证据表明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者实体已遭损坏。
4.减值测试:
存在资产减值迹象是进行减值测试的必要前提,但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都至少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
估计资产可回收金额的基本方法
1.原则上,应以单项资产为基础,如果难以对单项资产的可回收金额进行估计,应当以该资产所属的资产组为基础确定资产组的可回收金额。
2.方法:
根据①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②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较高者确定。
3.特殊情况:
①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只要有一项超过资产的账面价值,就表明资产没有发生减值,不须再估计另一项金额。
②没有确凿证据表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显著高于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的,可将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视为可回收金额。
③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无法可靠计量,应当以另一个为准。
资产组
1定义:
是指企业可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其产生的现金流入应当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
资产组应当以现金流入相关的资产组成。
2认定资产组考虑的因素:
①资产组能否独立产生现金流入(最关键)
②应当考虑企业管理层对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或者监控方式和对资产持续使用或者处置的决策方式等。
3注意:
资产组认定后,不得随意变更。
第九章负债
9.1短期借款金融负债交易性金融负债财务担保合同应付票据应付账款
短期借款
1.定义:
是指企业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等借入的期限在一年以下(含一年)的各种借款。
金融负债
1.定义:
是负债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①短期借款②应付票据③应付债券④长期借款等。
2.初始确认时分类:
①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
A交易性金融负债;
B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
②其他金融负债。
包括企业购买商品或服务形成的应付账款等
3.注意:
企业在初始确认时对其进行分类后,不得随意变更。
4.确认的条件:
企业成为金融工具合同的一方时,应当确认一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据此条件,应当将衍生工具合同形成的义务,确认为金融负债。
交易性金融负债
1.定义:
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金融负债,可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负债;
①承担该金融负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近期内出售或者回购。
②属于进行集中管理的可辨认金融工具组合的一部分,且有客观证据表明企业近期采用短期获利方式对该组合进行管理。
③属于衍生工具。
(例外:
a被指定为有效套期工具的衍生工具;b属于财务担保合同的衍生工具;c与在活跃市场上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挂钩并需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的衍生工具。
)
财务担保合同:
是指保证人和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的合同。
应付票据
1.定义:
是指由出票人出票,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特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2.分类:
分为带息应付票据和不带息应付票据;
3.带息应付票据,票据的面值即为票据的现值;
不带息应付票据,面值就是票据到期时的应付金额。
应付账款
1.定义:
是指因购买材料、商品或接受劳务供应等而发生的债务。
这是买卖双方由于取得物资或服务与支付货款在时间上的不一致而产生的负债。
2.入账时间的确定:
①物资与发票账单同时到达,待物资验收入库后,按发票账单登记入账;
②物资与发票账单不同时到达,在月份终了将所购物资和应付债务入账,待下月初再用红字予以冲回的办法。
9.2职工薪酬
1.定义:
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
2内容:
①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
②职工福利费
③社会保险费
③住房公积金
④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费
⑤非货币性福利
⑥辞退福利
⑦股份支付
3.核算原则:
除辞退福利外,应根据收益对象,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确认为应付职工薪酬。
第十章所有者权益
10.1权益工具与金融负债
权益工具
1.定义:
是指能证明拥有某个企业在扣除所有负债后的资产中的剩余权益的合同。
2.性质:
从权益的发行来看,属于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部分。
3.举例:
比如企业发行的普通股,认股权证等
4.要求:
在初始确认时,将该金融工具或其组成部分确认为金融资产、金融负债或者权益工具。
金融负债
1.定义:
是负债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①短期借款②应付票据③应付债券④长期借款等。
(详见ch9负债)
10.2资本公积资本溢价(股本溢价)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盈余公积
资本公积
1.定义:
是指企业收到投资者超出其在企业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额的投资,以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
2.内容:
包括资本溢价(股本溢价)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3.资本溢价(股本溢价):
①定义:
是指企业受到投资者的超出其在企业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额的投资。
②形成原因:
溢价发行股票、投资者超额缴入资本等。
4.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①定义:
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损失。
5.说明:
资本公积一般应当设置“资本(或股本)溢价”、“其他资本公积”明细科目核算。
盈余公积
1.定义:
是指企业按照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各种累积资金。
2.划分:
公司制的企业分为法定盈余公积和任意盈余公积。
3.区别:
各自计量的依据不同。
①前者以国家的法律或者行政规章为依据提取;②后者由企业自行决定提取。
4.用途:
①弥补亏损;②转增资本;③扩大企业生产经营。
•
第十一章收入费用利润
11.1销售商品收入现金折扣商业折扣销售折让销售退回
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
①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②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出售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
③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