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供给量M1影响因素实证研究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79919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货币供给量M1影响因素实证研究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货币供给量M1影响因素实证研究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货币供给量M1影响因素实证研究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货币供给量M1影响因素实证研究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货币供给量M1影响因素实证研究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货币供给量M1影响因素实证研究1.docx

《中国货币供给量M1影响因素实证研究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货币供给量M1影响因素实证研究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货币供给量M1影响因素实证研究1.docx

中国货币供给量M1影响因素实证研究1

中国货币供给量M1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应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

我国从1994年三季度起由中国人民银行按季向社会公布货币供应量统计监测指标。

参照国际通用原则,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中国人民银行将我国货币供应量指标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M0:

流通中的现金;

  M1:

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M2:

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

  M3:

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等。

  M4:

M4=M3+其它短期流动资产。

其中,M1是通常所说的狭义货币量,流动性较强,是国家中央银行重点调控对象,也就是本文所研究的对象。

货币供应量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环节。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制定日益频繁,货币供应调控难度不断加大,现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货币投放过多或者过少可能给实体经济带来的恶性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风险,对于资本市场,每一次货币政策的变动都会引起其剧烈的反应,而狭义货币供应量M1的变动与资本市场的变动的相关性最强。

对货币供应量的有效的预测可以使投资者预期未来货币政策的方向,以降低买卖证券的风险

文章建立以时间为自变量的回归模型结合Eviews对回归模型进行调整,建立关于我国狭义货币供应量M1的预测组合模型,通过预测货币供应量与市场预期相比较,有效规避资本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由于货币供应量的波动对我国目前稳定物价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如何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来熨平物价上涨,实现经济稳定健康的发展是一个非常有实际意义的课题。

二、理论综述

西方货币需求理论由来已久,是西方经济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古典货币理论、凯恩斯的货币理论和现代货币学派理论,三者皆是西方经济学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济学派。

古典学派的主要观点是:

认为货币的功能只是媒介;假定经济处于“充分就业”水平,货币流通速度和商品产量在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可视为常数;认为物价水平取决于货币数量的变化;认为货币政策应是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物价水平和币值稳定。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认为,由于货币具有完全的流动性,而人们在心理上具有对流动性的偏好,即人们总是偏好将一定量的货币保持在手中,以应付日常的、临时的和投机性的需要。

因此人们对货币的需求由三个动机决定:

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现代货币主义货币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弗里德曼。

主要观点有:

强调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扩大了对货币需求影响因素的分析;认为利率低货币需求的影响微不足道;认为价格水平的变动取决于货币数量的多少。

国内关于货币供应量也有大量的研究,朱新天等(1993)通过建立基础货币供应量数学模型,揭示货币乘数在信贷计划体制下不规则波动的特殊机理,认为基础货币的投放需要与控制信贷规模相适应。

何运信(2006)通过评估货币乘数的可预测性及央行对于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实现程度,发现近年来我国货币供应量偏离其目标并不完全是控制能力和技术方面的原因。

李海波等(2011)研究发现资本市场中的预期效应,资产组合效应,股票内在价值增长效应,通货膨胀效应会对货币供给产生影响。

孙艳芳(2011)采用ANFIS进行货币供应量预测,混合学习算法调整前提参数和结论参数,自动产生模糊规则,所得结果表明利用ANFIS预测货币供应量有效。

胡俊华(2010)通过分解我国货币供应量的诸多宏观影响因素,建立货币供应量多变量回归模型,预测货币供应。

三、模型设定

本文研究货币供给量M1,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本文假设国内生产总值数值越大,会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增加。

(2)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ForeignExchangeReserve),又称为外汇存底,指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中的外汇部分,即一国政府保有的以外币表示的债权 。

是一个国家货币当局持有并可以随时兑换外国货币的资产。

本文假设外汇储备的增加将会促使货币供给量的增加。

(3)居民消费价格水平

CPI(ConsumerPriceIndex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指在反映一定时期内居民所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

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变动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通货膨胀(或紧缩)的程度。

本文假设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上升会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减少。

(4)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相对)

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相对)对国内货币供给量的影响与CPI大致相同,故假定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相对)的提高会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增加。

(5)城乡居民人民币存款

城乡居民人民币存款为城乡居民在年末人民币存款总额,城乡居民人民币存款越高,则需要的货币供给量越大。

故假定城乡居民人民币存款越高将促使国内货币供给量的增加。

模型的设计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选取被解释变量货币供给量M1(

)与被解释变量GDP国内生产总值

,WHCB外汇储备

,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相对)

,城乡居民人民币存款

本文将模型形式设定为:

M1货币供应量,单位亿人民币;

GDP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亿人民币;

外汇储备,单位亿人民币;

CPI将年作为参考年;

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相对数);

城乡居民人民币存款,单位亿人民币。

四、数据的收集

本篇文章收集了1990年至2011年的有关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数值,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和《中国统计年鉴2012》。

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年度

M1货币供应量

GDP国内生产总值

WHCB外汇储备

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相对)

城乡居民人民币存款

1990

6950.7

18718.32

110.93

216.4

833

92449

1991

8633.3

21826.2

217.12

223.8

932

11757.3

1992

11731.5

26937.28

194.43

238.1

1116

15203.5

1993

16280.4

35260.02

211.99

273.1

1393

21518.8

1994

20540.7

48108.46

516.2

339

1833

29662.3

1995

23987.1

59810.53

735.97

396.9

2355

58520.8

1996

28514.8

70142.49

1050.29

429.9

2789

46279.8

1997

34826.3

78060.84

1398.9

441.9

3002

53407.5

1998

38953.7

83024.28

1449.59

438.4

3159

53407.8

1999

45837.2

88479.15

1546.75

432.2

3346

59621.8

2000

53147.2

98000.45

1655.74

434

3632

64332.4

2001

59871.6

108068.22

2121.65

437

3887

73762.4

2002

70881.8

119095.69

2864.07

433.5

4144

86910.7

2003

84118.6

135173.98

4032.51

438.7

4475

103617.7

2004

95969.7

159586.75

6099.32

455.8

5032

119555.4

2005

107278.8

185808.56

8188.72

464

5573

141051.0

2006

126035.1

217522.67

10663.4

471

6263

161587.3

2007

152560.1

267763.66

15282.49

493.6

7255

172534.2

2008

166217.1

316228.82

19460.3

522.7

8349

217885.4

2009

220002

343464.69

23991.52

519

9098

260771.7

2010

266622

400041.2

28473.38

536.1

9968

303302.5

2011

289847

471564

31811.48

548

10955

343635.9

五、模型的估计与调整

1.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由于本文采取的是时间序列数据,所以必须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

从检验结果看,在1%,5%,10%水平下,单位根检验的Mackinnon临界值分别为-3.8573、-3.0403、-2.6605,t统计量值为-5.9453,小于相应临界值,从而拒绝H0,即为平稳序列。

经检验各解释变量时间序列均为平稳序列。

从而可以利用改时间序列数据建立经济模型。

2.模型估计

对模型进行ols估计,结果如下: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各个变量的p分别为09147、0.1034、0.5449、0.5352、0.3572、0.3337,都高于通常的0.05,说明显著性较差,相关度不高,变量没有通过检验。

同时,我们注意到可绝系数R²=0.991675,但是模型中大部分参数估计值不显著,意味着自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GDP包含了外汇储备,影响CPI,并且和误差项相关。

所以,需要对模型进行进一步修正。

3.多重共线问题

(1)检验多重共线问题

利用Eviews作出相关系数矩阵,图如下:

默认为相关系数大于0.8较高,从上表可以看出解释变量见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所以必须对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进行修正。

(2)修正多重共线性

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检验和解决多重共线性问题。

分别作Y对X1、X2、X3、X4、X5的一元回归,具体结果如图所示:

具体对X2,X3,X4和X5一元回归结果图不一一展示。

最后的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变量

X1

X2

X3

X4

X5

数估计值

0.6398

8.3165

655.6

27.5537

0.8734

T统计量值

42.9137

21.5189

5.4476

24.5759

23.3152

0.9892

0.9723

0.5974

0.9682

0.9645

0.9887

0.9709

0.5772

0.9666

0.9627

可以看出,加入X1的方程的修正可决系数最大,以X1为基础,顺次加入其它变量,逐步回。

对X1和X2的回归结果如图所示

同上相同,具体回归结果图不一一展示,最终可决系数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

变量

X1,X2

X1,X3

X1,X4

X1,X5

0.9895

0.9893

0.9884

0.9897

经比较,新加入的X5的方程的修正可决系数最高,且各变量参数回归系数的的t检验值显著,因此选择保留X5,再加入其它新变量逐步回归,对X1,X2,X5的回归结果如下图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各个回归参数的t统计量值的绝对值均大于2,表明回归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同时p值也均小于0.05,说明显著性水平高。

由上表看出,截距项c和变量X4和X5的回归系数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所以应该舍弃变量X4。

通过上述回归,选定变量X1X3X5,并继续引入变量进行逐步回归。

引入变量X4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由此表看出,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由此表看出,t统计量值较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所以最终选定的变量为X1、X3和X5。

4.自相关检验

(1)DW检验

选定在在0.05显著性水平上,样本容量为22,k=3的情况下,d=1.053 d=1.664

(2)作

散点图检验

图12

散点图

通过散点图可以得知,残差序列与其滞后一期的序列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同方向变动),因此残差序列存在某种程度的正自相关问题。

(3)作C-O迭代法

将log(y),log(X1),log(X3),log(X5),AR

(1)进行最小二乘法,即设定模型存在1阶正自相关,结果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看出,各变量回归系数t统计量值都较好,另修正的可决系数为0.997388,都说明模型对变量的解释程度好。

同时在样本容量n=22时,k=3时,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的dL=1.053dU=1.664,1.664=dU﹤DW=2.040543﹤4-dU=2.336,说明模型此时无自相关。

将log(y),log(X1),log(X3),log(X5),AR

(1),AR

(2)继续进行最小二乘法,即设定模型存在2阶正自相关,结果如下图所示。

此时,拟合优度修正值没有1阶的更显著,且个别变量值回归系数不显著故模型存在1阶正自相关,不必继续迭代下去。

所以模型可以表述为

Log(Y)=5.7192+1.0667Log(X1)—1.2442Log(X3)+0.0611Log(X5)

(1.9367)(0.1560)(0.3520)(0.0232)

T=(2.9532)(6.4260)(-3.5342)(2.6337)

R²=0.9979R²=0.9974DW=2.0405

(ui=0.84ui-1)

5.异方差问题

本篇文章对该模型的异方差检验采用White检验,对模型的White检验的检验结果如下表所述

系数都未通过t检验,因此在显著性水平下接受原假设,认为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六、本文的结论

(1)国内生产总值确实对货币供给量有显著的影响,国内生产总值越大,说明经济状况好,市场活跃,经济总量大,市场参与者活跃,所以将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增加

(2)消费价格指数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十通过通货膨胀引起的,通货膨胀越严重,人们的购买力减弱,市场活跃度降低,经济低迷,这会对货币供给量产生影响

(3)城乡居民人民币存款对货币供给量有影响,如果城乡居民人民币存款过多,意味着在市场中流通的货币减少或过少,这必将影响经济的良好运行,会一定程度上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增加。

七、政策建议

1.公开市场业务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开展的公开市场业务,即当经济过热、货币供给过多时,央行通过发行央票或正回购等公开市场操作,卖出债券,收回市场中的资金;当货币供应量过少时,央行则在公开市场中买入国债、央票等,又将资金投入市场。

在当前许多国家,公开市场操作是其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

从交易品种看,公开市场业务主要包括发行央行票据、回购交易和现券交易。

中央银行通过同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达到调控社会货币供应量的目标。

2.是实行积极的财税政策。

在目前CPI持续上涨的情况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当然不可能抑制CPI的上涨。

但通过适当增加员工工资等,可以舒缓大家对物价上涨的经济及心理压力,等于给人们吃了一颗定心丸,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

扩大消费,刺激人们的消费。

扩大消费的实质并不是要降低高速的经济增长率.而是要通过经济增长结构的调整,平衡总需求结构,以寻求长期稳定的增长。

3.注重推动国债市场的发展,渐进地增发短期国债,放松利率管制,降低我国国债的融资成本,促进国债二级市场的发展,增强国债的流动性,为未来采用短期国债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创造工具条件。

增加中国人民银行和各大商业银行的短期国债持有量,逐渐将短期国债培养成为我国的核心工具,将国债市场培养为我国的核心市场,再由短期国债市场引导其它货币子市场,逐步建立一个活跃的、富有广度、深度和弹性的完备的货币市场体系。

另外,中央银行应在国债市场有所发展的条件下,注重回购市场的发展,使其成为中央银行对宏观经济进行微调的适宜市场,进一步增强货币调控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参考文献:

[1]庞皓《计量经济学》科学出版社2007.1

[2]王青《广义货币供给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经济视角2011.1

[3]殷琦《我国货币供给微观基础的完整性理论模型》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

[4]胡建渊陈方正《我国货币供应量目标可控性不足的原因及对策》财贸经济2005.7

[5]向祥华董红霞《论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经济经纬2004.3

[6]邓子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当代财经2006.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