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教程考试重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79004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教程考试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社会学教程考试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社会学教程考试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社会学教程考试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社会学教程考试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学教程考试重点.docx

《社会学教程考试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教程考试重点.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学教程考试重点.docx

社会学教程考试重点

社会学教程考试重点

绪论

1、社会学的产生标志:

孔德,《实证哲学教程》【选择】

实证方法认为科学的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才可以接受。

2、斯宾塞的观点:

社会的进化过程同生物进化一样,生存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也在社会中起支配作用。

3、迪尔凯姆的观点:

社会学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用社会事实来说明社会问题。

4、社会学学科特点:

(1)整体性观点、

(2)方法和知识的综合性、(3)科学性、(4)应用性、(5)建设性和批判性【简答】

第一章社会及其构成

1、社会实在论认为社会本身是真正的客观存在,它是独立于个人,更是超乎于个人的另一个整体。

这一整体比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更大一些,社会有自己的结构和运转规则,而这些规则又不一定反映个体意志。

2、社会唯名论认为只有每个个体的存在才是客观真实的,社会不过是用来称谓一群人的名称而已。

它是个人及其行为的一种组合。

3、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器物和其他物质产品、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俗、信仰和价值等。

【名词解释】

4、文化的结构:

文化元素、文化丛、文化模式【选择】

5、文化元素是指文化中的最小而有意义的单位,即它是独立地能反映某种文化意义的东西。

6、文化丛是指由相关的文化元素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功能单位。

【名词解释】

7、文化模式是相关文化丛经过有秩序、有条理的整合而形成的整体。

8、文化的功能:

(1)整合功能、

(2)导向功能、(3)维持秩序的功能、(4)传续功能【简答】

9、亚文化是指在一定族群范围内处于次要地位的文化。

10、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用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论其他民族的文化。

第二章人的社会化

1、社会化的含义:

是个人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整合到群体中去的过程。

【名词解释】

2、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

(2)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3)学习社会行为规范、(4)明确生活目标、(5)培养社会角色【简答】

3、社会化结构:

家庭、同龄群体、学校、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

【选择】

4、心理上的断乳是指少年、青年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力图脱离家庭及其他方面的监护、独立自主地进入某些社会生活领域,但是他们又经验不足,从而产生的危机状况。

5、继续社会化是人们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以适应社会生活、适应角色变化的过程。

【简答】

6、再社会化是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其基本上已不适用,而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

7、个性的含义:

个性作为个体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一般表现为它的倾向性,即在一定的、具体的条件下对个体的某种态度和行动的积极的、选择性的推动。

8、社会个性的含义:

建立在个体的个性基础之上,是群体中大多数人共有的个性特点。

第四章社会互动

1、社会行动:

指向他人、并以他人的符合自己预想的反应为目的的行为。

【名词解释】

2、社会互动(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

使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是发生于个人之见、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

【名词解释】

3、社会互动的类型:

(1)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的社会互动:

人际互动、群体互动

(2)不同性质的社会互动:

合作、竞争、冲突(3)集体行为

4、集体行为是指缺乏组织的一群人受到某一因素的刺激或影响而形成的众多人的共同行为。

5、集体行为的特征:

群体性、非组织性、突发性【选择】

6、拟剧论是从符号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具有自身特点的、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

研究的是人们运用哪些技巧在别人心目中创造印象。

戈夫曼将人们运用各种技巧和方法左右他人,以在他人那里建立良好印象的过程称为“印象管理”。

7、社会交换论:

霍曼斯、布劳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看作交换行为。

霍曼斯—行为主义:

一切行为都可以用刺激—反应的公式来表示,不论是动物还是人类行为。

布劳—社会结构:

交换的主体可以由个人扩展到群体和社会组织,于是交换也可以创造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

8、社会角色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9、社会角色的类型:

(1)先赋角色与自赋角色、

(2)规定角色与开放角色(3)理想角色与实际角色

10、角色扮演是指一个人承担某种社会角色,并按着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

11、角色扮演中的问题:

角色混淆:

角色认知不清、场景分辨不清

角色紧张:

疲于应付

角色冲突:

角色之间、内部出现矛盾

角色失败:

未能和无法成功的扮演某种角色【案例分析】

第三章初级社会群体

1;社会群体是指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群体,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一群人的合成体。

2、社会群体的类型:

(1)按群体的规模分类:

小群体和大群体、

(2)按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分类:

初级社会群体和次级社会群体、(3)按群体内部行为规范的正式程度分类: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4)按群体形成的基本缘由分类:

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和趣缘群体、(5)其他分类:

内群体和外群体、参照群体

3、内群体是指一个人所属于的、对其有认同感和忠诚的群体。

4、参照群体也称参考群体,是人们在确定自己的地位时与之进行比较的人类群体,是人们在决定其行为和态度时所参照的群体。

5、初级社会群体的的特征:

(1)规模较小、

(2)持续的直接而全面的交往、(3)人际关系亲密、(4)非正式控制【简答】

6、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1)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场所、

(2)个人走向社会的桥梁、(3)满足人的多方面的需要、(4)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5)初级社会群体的负功能:

抑制个人发展、损害社会利益【简答】

7、家庭类型:

核心家庭指由一对夫妻及未婚子女组成,主要强调夫妻关系。

主干家庭指由两对以上的均为异代的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

联合家庭指家庭中任何一代含有两对及两对以上同代夫妻组成。

【选择】

第六章

社会组织的特征:

1.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组织起来的群体2.目标简单、明确3.组织成员关系不那么亲密4.社会组织成员可替代性强【简答】

社会组织的类型:

1.帕森斯从社会体系的角度分类(经济生产组织、政治目标组织、整合组织、模式维持组织)2.布劳从组织受惠者的角度分类(互利组织、服务组织、经营组织、公益组织)3.艾兹奥尼从权威性性质分类(强制性组织、功利性组织、规范性组织)

韦伯科层制:

1.分工明确2.等级化形成权威体系3.纪律严明有成文规章4.行政人员因具备专业技能资格而被选中5.行政人员升迁取决于年资、政绩、上司评价6.行政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组织中的职务是他们的职业

科层制的功能:

1.追求高效率的目标2.成员行为具有准确性、稳定性、可靠性3.能人结构、密切配合、事本主义原则有效保障组织运转

科层制的负功能:

1.官僚主义导致目标置换(把规则当作目标)2.按专才选用人员,专家遇到专业范围外的问题束手无策,导致训练出的无能3.严格分层导致上下级沟通繁琐4.事本主义导致成员间缺乏情感沟通,影响工作积极性5.彼得原理:

官僚制内成员会一级一级爬到他力有未逮的地步

第七章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

1、马克思的阶级理论

第一、阶级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以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前提。

本质是剥削

第二、阶级是有相同的经济地位和共同利益的社会集团,共同的利益使他们具有共同行动的可能性

第三、阶级内部可以划分为不同阶层,同一阶级的不同阶层在对待问题的态度上有差异,但他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第四、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的必然产物,当阶级矛盾不可协调时,就可能爆发社会革命。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第五、阶级的消亡有赖于消除阶级产生的基础,消灭私有制和生产力高度发展是阶级消亡的基础。

2、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

财富经济—经济标准、权力—政治标准、声望—社会标准【

3、社会分层的功能:

(1)功能论、

(2)冲突论、(3)关于社会分层与社会平等问题

4、社会流动的类型:

(1)按社会流动的方向划分:

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2)按流动主体的特征划分:

群体流动和个人流动、(3)按流动的参照基点划分:

代际流动和一生流动

5、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

(1)社会结构的性质、

(2)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程度、(3)教育的普及与发展、(4)家庭背景、(5)社会网络资源【简答!

6、我国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八章社区

1、社区的来源:

滕尼斯写了《社区与社会》一书以论述社会的变迁。

他认为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生活状态,其中前者是指由具有共同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所形成的、关系密切、富有人情味的社会组合方式。

后者是由契约关系和理性意志形成的社会组合。

2、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内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共同体。

3、社区的构成:

(1)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人群、

(2)一定的地域界限、(3)共同的社会生活、(4)社区文化、(5)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简答!

4、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

【名词解释】

5、郊区化是指人口从城市中心区迁移到郊区的现象。

6、逆城市化是城市人口迁往农村居住和农村地区人口增加的现象。

7、当前我国的城市化战略

城市发展方针:

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我们可以把农村居民过上城市居民那样的生活,即生活方式的城市化称为城式化,这是农村居民的就地“城市化”。

第九章社会制度

1、社会制度的类型:

(1)本原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和家庭制度)与派生的社会制度(政治、教育、宗教制度、社会福利、科学制度、医疗卫生制度)、

(2)正式制度(法律)与非正式制度(道德、习俗)

2、社会制度的功能;

(1)满足人的需要、

(2)导向功能、(3)整合与控制功能、(4)文化传递功能、(5)社会制度的负功能:

制度压制个性、阻碍社会变迁【简答!

3、负功能是指某一部分行动的后果降低了整体(系统)的适应力和活力的现象,即消极作用。

4、潜功能是指那些行动者没有预料到和认识到的、有助于系统的调整和适应的客观后果。

第一十章社会问题【案例分析】

1、社会问题是指社会中发生的被多数人认为是不合需要或不能容忍的事件或情况,而需要运用社会群体的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2、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

破坏性、普遍性、复杂性、时空特征

3、社会解组论认为社会是一个组织起来的体系,社会规范是其维护者,社会的剧烈变动使原来的社会规范失效,社会松散,于是社会问题发生。

4、价值冲突论认为社会并不是整合的,而是存在着不同的利益群体,这些不同利益群体各自持有自己的价值观念,当这些价值观念互相对立和冲突时就会产生社会问题。

5、偏差行为论认为社会规范是指导人们的行为并实现社会整合的工具,人们对社会行为规范的偏离就是对社会整合的破坏,这种危害普遍的社会原则的现象蔓延开来就是社会问题。

6、标签论认为一些群体(主要是弱势群体)的偏差行为是由于强势群体的狂加标签而产生的。

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施加标签才是问题的实质。

第一十一章社会控制

1、社会控制的类型:

(1)统治与制约、

(2)正式控制与非正式控制、(3)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4)积极的控制与消极的控制

2、社会控制的功能:

(1)维持社会秩序、

(2)维持正常生活、(3)促进社会发展、(4)社会控制的反功能:

不合理的社会控制不能维护多数人的利益,僵硬而有力的社会控制不利于人们对合理目标的追求

3、社会控制的方式:

(1)习俗(违背习俗收到指责、攻击和孤立)、道德(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宗教(教育和制裁)、

(2)政权、法律和纪律、(3)社会舆论与群体意识

4、越轨行为是指违反社会规范的、出格的行为。

5、失范理论认为社会的正常状态是社会各部分相互协调处于整合状态。

失范是指社会失去行为规范而出现的反常状态。

6、亚文化群体论认为所谓偏差者或越轨者并不是自己有意违反社会规范,实际上他们也在遵从行为规范,无非在主流文化群体看来属于越轨亚文化。

亚文化群体是指一定社会中、在文化价值上与主体社会有显著差异的群体。

7、越轨行为的控制:

(1)周密地推进改革,减少社会解组现象,制定社会政策,减轻对弱势群体的伤害、

(2)建立社会预警系统、(3)重建社会道德体系、(4)加强法制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