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教师招聘考试教育教学技能12份练习卷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78995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6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圳教师招聘考试教育教学技能12份练习卷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深圳教师招聘考试教育教学技能12份练习卷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深圳教师招聘考试教育教学技能12份练习卷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深圳教师招聘考试教育教学技能12份练习卷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深圳教师招聘考试教育教学技能12份练习卷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深圳教师招聘考试教育教学技能12份练习卷及答案.docx

《深圳教师招聘考试教育教学技能12份练习卷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教师招聘考试教育教学技能12份练习卷及答案.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深圳教师招聘考试教育教学技能12份练习卷及答案.docx

深圳教师招聘考试教育教学技能12份练习卷及答案

教育教学技能

(高中教师)

一、高中教师的教育素养

1.教育目的论

(1)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2)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是一个国家教育工作总的要求。

教育方针具有政策的规定性,一定时期内具有强制性。

(3)教育目的的主要功能:

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

(4)教育目的论

①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②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主张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决定;主要反应古代社会的特征和要求。

③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代表人物有卢梭、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

④教育无目的论:

代表人物杜威,并非真正的教育无目的,是认为无教育过程之外的“外在”目的)

(5)“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

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6)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为90年代以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人才”,规定“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7)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以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有鲜明的政治方向;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8)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要注重培养的人才素质:

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开放思想和崇高理想。

(9)落实教育目的,正确处理以下关系:

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两个全面”指“全面发展”和“面向全体”);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

2.高中教育的性质和职能

(1)性质:

普通高中教育属于中等普通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实施的基础教育,旨在提高国民素质。

相对于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而言,普通高中主要实施普通教育,即以传递人类最普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普遍价值为己任。

(2)职能:

①向高等学校输送生源。

②向社会提供劳动后备力量。

③为青少年终身发展奠定高层次的教育基础。

3.教师的角色和素质修养

(1)教师的角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章第三条全面、科学地界定了教师的概念: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涵义如下:

①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②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职业旨在促进受教育者社会化。

教师的职业角色:

(1)教师是知识和技能的传递着。

(2)教师是促进学生实现社会化的主要但当者。

(3)教师是示范者。

(4)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管理者和推动者。

(2)教师的素质修养

①、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

具有所教学科的全面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全面扎实掌握,进一步精益求精,还要扩展相关领域的知识;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②、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

具有教育理论知识,并有用于实践的能力;具有观察儿童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具有运用教育机智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

③、职业道德素养。

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于无私奉献;热爱学生:

对学生的理解感和尊重感以及期待感;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4.高中的师生关系

(1)民主型:

这种类型是以开放、平等、互助为主要心态和行为特征的。

这种关系的形成往往源于教师的民主意识、平等观念、创造精神以及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人格力量。

(2)慈爱型:

这一类型是以真挚、亲密、互谅为其心态和行为特征的。

但慈爱型的师生关系也会呈现以下情况:

①教师事无巨细都要过问,容易使学生产生过多的依赖感。

②教师往往处于爱心,轻易对学生的过失予以原谅。

③当教师与不同学生亲密程度发生差异时,便容易导致学生的两极分化。

④若教师的爱心与其业务能力不平衡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3)管理型:

这一类型是以规范、严格、理智、遵从为其心态和行为特征的。

由于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仅以管理为目的,因此,这种关系往往会导致出现:

①缺乏情感交流,理智中带有冷淡。

因此,不可能有深度交往,师生间总觉得有一种距离感。

②若教师的业务水平较高,学生则会对教师产生可敬不可亲,可敬不可近的心态。

③若教师的工作能力较低时,学生则会对教师产生轻视、冷漠的心态。

④在较听话的低年级学生或者是有较强能力的高年级学生中,管理型的教师往往容易被接受。

⑤在比较差和乱的班级,管理型的关系往往会导致学生表里不一、内外不一、前后不一的双重人格倾向。

(4)专制型:

这一类型是以命令、权威、服从、疏远为其心态和行为特征的。

但由于教师的专断,会产生如下情况:

①学生对教师表面服从,背后抗拒,导致不良行为的产生和不正常的心理。

②在教师的威严下,学生可能从惧怕慢慢发展成个性压抑,导致独立意识的消失。

③在专制压力下,学生由消极对抗慢慢发展到独立自主和个人的奋起,有时反而有利于学生个性的成熟。

④在“高压政策”下,可能会造成学生间的猜疑和隔阂,导致同学间小团体和派系的产生。

(5)放任型:

这一类型是以无序、随意、放纵为其心态和行为的特征的。

在这种心态下,部分学生会对自己放纵、任性;而部分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则可能会更具独立精神。

二、高中德育的实施

1.高中生思想品德的特点

(1)独立意识进一步增强。

但抗挫折能力差,意志力薄弱,合作精神不够,青春期心理知识缺乏。

学校教育应使高中生需具有很强的独立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养成健康的心理,塑造健全的人格。

(2)交往中由封闭性向开放性发展。

但看问题带有片面性、表面性,部分学生还不能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分析、处理和解决各种问题。

高中生要正确面对交往中的受挫现象,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学会全面地、辩证地、发展地看待事物,并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分析、处理和解决各种问题,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很强的社会责任感,遵守宪法和法律以及校纪校规,抵制违法乱纪行为。

(3)道德素质发展中的矛盾性。

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他们认同社会基本道德规范,但对现实社会道德生活状况又充满困惑,认识水平与行为表现不协调,存在知行脱节的现象。

高中生需要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要能继承中华民族优良的到的传统,自觉遵守社会基本道德规范,努力使道德认识水平与行为相协调,防止知行脱节,争取做到知、情、意、信、行五大要素相互统一。

(4)政治素质形成中的可塑性。

当前的高中生具有很强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热情,在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及国家统一等方面表现出很高的认同度。

但对社会主义认识还存在不少困惑,对国际环境的真实状况理解不够全面。

学校教育应使高中生了解和掌握我国的国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关知识,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及国际、国内政治生活中的常识,培养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精神,自觉维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确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政治方向。

2.高中德育的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基本要求: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

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要把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与引导他们进行实际锻炼结合起来。

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他们成为知行统一、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

基本要求:

理论学习要结合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

(3)疏导原则

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疏导原则也就是循循善诱原则。

基本要求:

讲明道理、疏通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4)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它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

基本要求:

“一分为二”看待学生;长善救失,通过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修养。

(5)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要热爱学生,既要向学生提出合理的、严格的德育要求,又要尊重、信任他们品德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可能,使学生既得到关爱和温暖,又得到成长和进步的动力。

基本要求:

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严格要求学生。

(6)因材施教的原则

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基本要求: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7)在集体中教育的原则

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基本要求:

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为建设良好的集体而努力;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转变影响集体;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

(8)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的原则

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基本要求:

组建教师集体,使校内教育影响一致;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互相配合;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一致。

3.高中德育的实施途径

(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劳动

(4)学校共青团、党支部

(5)班主任工作

上述德育的各个途径各有自身的特点与功能,但他们又互相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高中德育实施途径的整体。

4.高中德育方法的运用

(1)说服法: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认识、启发自觉,取得进步的一种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行为的正面教育方法。

(2)角色扮演法:

是为了让扮演者体验别人的心理态度、处理方式,增进扮演者对他人及其社会角色的理解和认同,于是让学生扮演有异于己的社会角色或者处境特别的求助者,使扮演者暂时处于他人的位置,按照他人的处境或角色来思考问题和处理事情。

(3)情境体验法:

自觉地发现和创设教育情境,通过学生直接或间接的道德体验,使他们在思想和道德情操方面受到感染和熏陶的方法。

表现形式主要包括环境陶冶、艺术熏陶、人格感化,情境手段的运用则可以是已经挑选的自然情境、活动情境和有意识地创设的观察学习情境等。

(4)合作学习法:

具体策略不仅包括双人式学习、小组学习、小队式学习,还包括跨小组的协作式学习、小组间的竞争式学习、全班协作学习等。

正确地运用合作学习法: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合作是一种重要的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具有重大的意义;其次,要么根据学习内容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策略,要么从合作策略出发,合理安排或设计恰当的学习内容;再次,要对合作学习设定一些必要的规章制度,在合理的规则下愉快地合作;最后,要指导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注意掌握一些基本的合作技巧,以便提高合作效率。

(5)榜样示范法:

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先进事迹来教育、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

一要注意“远”、“近”榜样的结合;二要以身作则;三要注意把握好榜样的宣传力度,防止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四是要引导学生进行榜样分析。

(6)实际锻炼法

(7)品德评价法:

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言行做出判断,从而督促受教育者向预定目标努力的一种德育方法。

主要方式有赞许、表扬、奖励、惩罚、操行评定等。

运用品德评价法,一是要注意客观和公正;二是要让师生广泛参与,充分发扬民主精神;三是要把握最佳评价时机;四是要尽量少一些批评和惩罚,多一些赞许和鼓励,必要的批评和惩罚就一定要及时实施,不能过于手软;五是进行操行评定时,要全面、系统,要反映出个体某一阶段的进步与不足,必要时,还需与个性评价结合起来。

(8)修养指导法:

也叫自我教育指导法,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受教育者主动地为自己提出目标,采取措施,实现思想转化和进行行为控制,从而使自己逐步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主要内容包括:

自我认识、自我判断、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

要做到:

①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和动机;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激发学生自我修养中的情感体验;注意个体的情感体验、认识冲突中,把握行为指导的时机。

三、高中班主任工作

1.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1)有助于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

班级组织与教育的主要责任人——班主任,承担着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具体地、集中地反映了学校教育的目标和办学理念,综合实施着学校所有育人措施。

(2)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班主任的职责就是通过组织活动和管理,促进班级成员身心的健康发展。

班主任具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社会能力,能够引领未来社会成员更好地认识社会,具备初步的社会经验;班主任具有一定的教育专业能力,能够洞悉学生成长中遇到的思想问题,及时对他们的心理进行恰当的引导和调整,使学生能够健康成长;班主任具有一定的班级管理能力,能够发挥班级的集体力量教育学生,同时能够通过管理和教育,激发学生的潜能,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法定组织者和管理者,能够统筹校内外的各种力量,使之更集中、更协调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3)有利于学校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学校工作是通过纵横交错的工作系统实现教育目标的,终极点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从纵向的角度看,学校体现了严谨的科层组织特点,由上层管理者(校长、副校长)、中层管理者(教导主任、德育处主任)、年级长(或教研室主任)到基层的科任教师和班主任组成,班主任主要负责每位学生的身心成长;从横向的角度看,学校工作划分为若干部分:

学科教学、德育工作、团队工作、课外活动、社会活动和后勤工作,这些工作都是围绕学生的健康成长展开,学校的所有工作最终都联结到班主任工作。

(4)班主任工作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班主任工作是最好的了解学生、养成相应教育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班主任工作还能促进教师管理能力的提高,帮助教师充分认识和运用丰富的教育资源;班主任还能使教师真正感受和体会教师的职责所在,深刻感受灵魂工程师的使命,享受与学生互动时的喜悦,实现教育者服务社会与人类的理想情结。

2.班主任的角色和职责

教育部2006年6月8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中已明确规定:

“中小学班主任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是沟通家长和社区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

”可归纳如下:

(1)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

(2)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3)班主任是学校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者;

(4)班主任是联系校内外各种力量的纽带。

3.高中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

(1)进行班级管理与教育

主要内容有:

组建班集体;指导班级的核心组织开展工作;发挥每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班集体建设。

(2)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①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端正学生的人生态度。

②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③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的行为规范,获取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

④培养学生基本社会能力。

(3)组织与教育学生有效学习

(4)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教育活动

(5)协调各方教育影响

①加强与任课教师的沟通与合作。

②配合学校做好其他教育工作。

③协调家庭与社区的教育力量。

(6)评定学生操行

操行评定应注意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其一,要用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学生;其二,要用发展性的眼光评价学生的行为;其三,评价要以促进学生成长为目的,注意肯定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其四,让更多的人参与评价。

(7)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计划一般分为学期和月(周)计划。

4.高中班主任工作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

是班主任全面了解学生个体和班级整体情况,把握班级特点,找出解决班级问题的方法。

调查研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了解和研究班集体;二是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

调查研究法运用要注意:

第一,实事求是,全面调查;第二,客观分析,发展性地解决。

具体方法有观察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调查法和测量法等。

①观察法

是班主任在自然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了解和研究的方法。

应注意:

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要有科学可行的观察计划;要及时做好原始记录,确保材料的真实性;要对材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去伪存真,透过现象找到本质;写出结论,对观察做出准确、全面的终结性评价。

②谈话法

是班主任有目的、有准备地与学生通过问答方式直接交谈,从中了解学生情况的一种方法。

谈话法的使用要注意:

确定好谈话的目的、内容;对谈话的过程有周密思考;谈话态度要亲切、和蔼、诚恳,尽量不使学生感到紧张,更不能造成对立情绪;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谈话技巧,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说出真心话;和学生谈话时,耐心听取学生意见,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话;谈话后写出谈话记录,记下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2)榜样示范法

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优秀业绩影响学生思想与行为的方法。

实施时要注意:

要注意榜样的适应性(选取榜样时要注意与学生的实际相适应,提高榜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注意榜样的真实可信性;要注意班主任的示范性。

(3)情境感染法

是班主任利用或创设各种教育情境,以境育情,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充分感受情景的教育内容,在认识上发生变化,在情感上引起共鸣的方法。

教育情境具有形象性、感染性和潜意识性,容易引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行为动机;由于情境感染法比较强调在自然状态下接受教育,学生没太多的压力,因此,其教育效果比较明显。

运用此法应注意:

情境创设要与教育要求相一致;情境创设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要优化情境的感染力。

(4)规范制约法

是用规范、制度等约束学生行为,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制定有效的班级规范,对学生思想和行为起规范约束作用,能够实现学生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班级规范使班级管理有章可循,有利于班级学习、生活等各种活动顺利进行;班级规范还是班级成员得以维持、巩固和发展的支柱。

班级规范的内容一般包括:

一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应该遵守的准则,具体可以包括课堂规范、作业规范、出操规范、卫生规范、劳动规范、就餐规范和宿舍规范等;二是执行或违反规范的奖惩规定。

实施规范制约法要注意:

引导学生共同制定班规,并成为全体成员的共同追求;注意加强指导和监督,防止规范软化现象;适当运用奖惩手段,优化规范的运用效果;班主任要起执行规范的示范作用。

(5)舆论影响法

是班主任通过健康向上的集体舆论,促进班级形成积极的、浓厚的环境氛围,从而对身处其中的每一位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的方法。

运用此法要注意:

明确班级发展目标,树立舆论价值导向;注意引导和培养正确的班级舆论;注意利用各种因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6)心理疏导法

是班主任运用心理学知识、方法,对学生给予辅导、疏导或进行沟通,解开学生心理“千千结”,使学生保持心理平衡,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的方法。

常用的心理疏导法有:

心理换位法、宣泄疏导法和认知疏导法(通过引导使学生改变不正确的认知和信念,树立正确的心理认知,以消除或减弱不良的心理情绪和行为的方法)。

心理疏导法的运用要注意:

要客观诊断学生的不良情绪或心理障碍,对症疏导;要及时疏导,防患于未然;要入情、入心、入理地疏导。

(7)行为训练法

是指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劳动等实践活动中,班主任运用心理学的行为改变技术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矫正,使其知行统一,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方法。

行为训练法常用方式有两种:

一是正强化法,在学生表现出一个正确的行为后,给予一个愉快的强化物,以提高该行为的发生率。

高中生应以精神强化为主;二是负强化,在学生表现出一个被期望的行为后,撤销一个令人不快的刺激,以提高该行为的发生率。

行为训练法的运用要注意:

行为训练与说服教育相结合;及时强化,逐步形成习惯。

四、高中课外校外教育活动和共青团工作

1.高中的课外校外活动

(1)课外校外活动的含义

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校外活动是指学生参加校外文化教育机构组织的教育活动。

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是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

(2)课外校外活动的功能

①可以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更加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

能够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能够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学生能广泛地接触现实社会和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大量接收多方面的信息,并不断对其作出反应,因而学生不但加宽课堂教学所提供的知识面,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增强了实践活动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把学到的知识加以应用。

课外活动往往通过讨论的方式进行,学生们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可以加深理解,提高对问题的认识,激发学习的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训练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在活动中接触美、发现美、体验美和创造美,不但提高了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还在传播美,使学生在相互的美的感染与熏陶中得到美的升华;许多活动还为学生走入社会准备了职业基础。

②能够满足学生的多方面需要,使学生更加均衡发展;

③有利于学生特长与个性的发展。

(3)正确处理好学校教育中的几对关系,是课外、校外活动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

①全面教育与特长的关系;②课堂与课外的关系;③长期与短期的关系。

(4)基本要求与特点

①灵活性②综合性③自主性④兴趣性

(5)主要内容

科学技术活动;文化艺术活动;体育活动;公益活动(各种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以及各类公益劳动);社会活动(社会调查、宣传、访问、考查及游览等)

(6)主要形式

群众性活动(报告、讲座,集会,参观、访问、旅行,体育活动,墙报、黑板报、手抄报,社会公益活动);

小组活动(学科小组、劳动和技术小组、体育小组、艺术小组、科学技术制作小组);社团活动;

个别活动。

(7)教师在课外活动中角色:

专业指导、组织与协调、教育者

(8)教师在校外活动中角色:

专业顾问、专业联络和组织监控

(9)课外、校外活动计划的制定

要突出目的性、有效性和完整性。

必须具有如下环节:

指导思想、活动原则、活动目标和活动具体安排、活动管理与评价。

2.高中的课外校外教育工作

(1)课外校外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由学校、班级组织实施的课余教育活动,称为课外教育。

由校外教育机构领导和组织的课余教育活动,称为校外教育。

意义:

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取新知识;是对青少年实施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各种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可以使学生的身心得到积极的休息,促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2)课外校外教育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