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的气体制备方程式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77426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化学的气体制备方程式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化学的气体制备方程式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化学的气体制备方程式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化学的气体制备方程式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化学的气体制备方程式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化学的气体制备方程式总结.docx

《高中化学的气体制备方程式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的气体制备方程式总结.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化学的气体制备方程式总结.docx

高中化学的气体制备方程式总结

高中化学的气体制备方程式总结

  

  1.常见气体的制取和检验⑴氧气

  制取原理——含氧化合物自身分解制取方程式——2KClO32KCl+3O2↑装置——略微向下倾斜的大试管,加热检验——带火星木条,复燃收集——排水法或向上排气法⑵氢气

  制取原理——活泼金属与弱氧化性酸的置换制取方程式——Zn+H2SO4===H2SO4+H2↑装置——启普发生器

  检验——点燃,淡蓝色火焰,在容器壁上有水珠收集——排水法或向下排气法⑶氯气

  制取原理——强氧化剂氧化含氧化合物

  制取方程式——MnO2+4HCl(浓)MnCl2+Cl2↑+2H2O装置——分液漏斗,圆底烧瓶,加热

  检验——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

  除杂质——先通入饱和食盐水(除HCl),再通入浓H2SO4(除水蒸气)收集——排饱和食盐水法或向上排气法

  尾气回收——Cl2+2NaOH===NaCl+NaClO+H2O⑷硫化氢

  ①制取原理——强酸与强碱的复分解反应②制取方程式——FeS+2HCl===FeCl2+H2S↑③装置——启普发生器

  ④检验——能使湿润的醋酸铅试纸变黑

  ⑤除杂质——先通入饱和NaHS溶液(除HCl),再通入固体CaCl2(或P2O5)(除水蒸气)⑥收集——向上排气法

  ⑦尾气回收——H2S+2NaOH===Na2S+H2O或H2S+NaOH===NaHS+H2O⑸二氧化硫

  ①制取原理——稳定性强酸与不稳定性弱酸盐的复分解②制取方程式——Na2SO3+H2SO4===Na2SO4+SO2↑+H2O③装置——分液漏斗,圆底烧瓶

  ④检验——先通入品红试液,褪色,后加热又恢复原红色;⑤除杂质——通入浓H2SO4(除水蒸气)⑥收集——向上排气法

  ⑦尾气回收——SO2+2NaOH===Na2SO3+H2O⑹二氧化碳

  ①制取原理——稳定性强酸与不稳定性弱酸盐的复分解②制取方程式——CaCO3+2HCl———CaCl2+CO2↑+H2O③装置——启普发生器

  ④检验——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⑤除杂质——通入饱和NaHCO3溶液(除HCl),再通入浓H2SO4(除水蒸气)⑥收集——排水法或向上排气法

  ⑺氨气

  ①制取原理——固体铵盐与固体强碱的复分解

  ②制取方程式——Ca(OH)2+2NH4Cl———CaCl2+NH3↑+2H2O③装置——略微向下倾斜的大试管,加热④检验——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⑤除杂质——通入碱石灰(除水蒸气)收集——向下排气法⑻氯化氢

  ①制取原理——难挥发酸制易挥发

  ②制取方程式——NaCl+H2SO4———Na2SO4+2HCl↑③装置——分液漏斗,圆底烧瓶,加热

  ④检验——通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稀HNO3沉淀不溶⑤除杂质——通入浓硫酸(除水蒸气)⑥收集——向上排气法⑼二氧化氮

  ①制取原理——不活泼金属与浓硝酸的氧化—还原;②制取方程式——Cu+4HNO3===Cu(NO3)2+2NO2↑+2H2O③装置——分液漏斗,圆底烧瓶(或用大试管,锥形瓶)

  ④检验——红棕色气体,通入AgNO3溶液颜色变浅,但无沉淀生成⑤收集——向上排气法

  ⑥尾气处理——3NO2+H2O===2HNO3+NONO+NO2+2NaOH===2NaNO2+H2O⑩一氧化氮

  ①制取原理——不活泼金属与稀硝酸的氧化—还原;

  ②制取方程式——Cu+8HNO3(稀)===3Cu(NO3)2+2NO↑+4H2O③装置——分液漏斗,圆底烧瓶(或用大试管,锥形瓶)④检验——无色气体,暴露于空气中立即变红棕色⑤收集——排水法⑾一氧化碳

  ①制取原理——浓硫酸对有机物的脱水作用②制取方程式——HCOOHCO↑+H2O③装置——分液漏斗,圆底烧瓶

  ④检验——燃烧,蓝色火焰,无水珠,产生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⑤除杂质——通入浓硫酸(除水蒸气)⑥收集——排水法⑿甲烷

  ①制取方程式——CH3COONa+NaOHCH4↑+Na2CO3②装置——略微向下倾斜的大试管,加热③收集——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⒀乙烯

  ①制取原理——浓硫酸对有机物的脱水作用②制取方程式——CH3CH2OHCH2=CH2↑+H2O③装置——分液漏斗,圆底烧瓶,加热

  ④除杂质——通入NaOH溶液(除SO2,CO2),通入浓硫酸(除水蒸气)收集——排水法⒁乙炔

  ①制取原理——电石强烈吸水作用

  ②制取方程式——CaC2+2H2OCa(OH)2+CHCH↑

  ③装置——分液漏斗,圆底烧瓶(或用大试管,锥形瓶)

  ④检验——无色气体,能燃烧,产生明亮的火焰,并冒出浓的黑烟⑤除杂质——通入硫酸铜溶液(除H2S,PH3),通入浓硫酸(除水蒸气)收集——排水法或向下排气法。

  2.一些快速制法(即无需加热)(手打版)2H2O2=催化剂MnO2==2H2O+O2

  2Na2O2+2H2O=4Na++4OH-+O2KMnO4与浓盐酸

  16HCl+2KMnO4=2KCl+2MnCl2+8H2O+5Cl2将浓硫酸逐滴加入浓HCl中

  将CaO或者Ca(OH)2或者NaOH加入浓氨水  加氧化钙是利用其与水反应消耗水且放热加Ca(OH)2或者NaOH利用其与水反应放热NaH+H20→NaOH+H2↑(较少考,但03年上海考过)

  政治+哲学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第一框题:

人民民主专政一、国家1、本质

  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2、根本属性

  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二、我国的国家性质1、我国的国家性质

  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本质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最大特点

  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三、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

  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而且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2、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第二框题:

政治权利和义务四、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1、政治权利和自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政治自监督权★2、政治性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2)遵守宪法和法律;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五、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2、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的原则  关系

  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

权利与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

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

权利的实现要求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要求权利的实现。

  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框题:

政治生活六、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3、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第一框题:

民主选举

  一、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等选举方式及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二、选举方式受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1、制约选举方式的因素

  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2、我国目前的选举方式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三、公民要珍惜自己的选举权1、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重要性

  选民参加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

是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

公民行使好这一权利,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素养高低的体现。

2、怎样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理性思考、判断的基础上,审慎投票。

第二框题:

民主决策四、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方式

  社情民意反映制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度  

  论证会、座谈会

  依据

  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公民享有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公示

  听证会

  五、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从决策者的角度看:

  ①有助于决策者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②有利于决策者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从公民的角度看:

  ①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②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第三框题:

民主管理

  六、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的性质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七、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

  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型工程重点推进。

第四框题:

民主监督

  八、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的渠道和方式

  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九、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意义

  ①实行民主监督,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②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十、正确行使公民的监督权

  1、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

  2、必须采取合法的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综合探究:

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

  十一、公民积极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

  1、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2、有序与无序参与政治的区别

  是否遵循法律、规则、程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是否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第一框题:

政府的职能

  一、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1、政府的性质

  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

2、主要职能

  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第二框题:

政府的责任

  二、对人民负责是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1、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

  2、政府的原则—对人民负责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②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第一框题:

政府的权利--依法行使一、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1、必要性:

  我国政府的原则

  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2、意义

  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

  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二、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的基本要求

  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第二框题:

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

  一、依靠民主和法制,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1、原因

  权力是把双刃剑。

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2、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

  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二、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1、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2、中国共产党的监督3、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4、社会和公民的监督5、司法机关的监督

  6、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三、政府接受监督的重要意义

  政府接受监督是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

  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才能更好的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的决策;

  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具有权威和公信力的政府。

  综合探究:

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

  1、一个政府能否具有这种权威是国家性质决定的。

  2、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自觉地认可和接受,这是区别有无权威政府的标志。

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一框题:

人民代表大会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职权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性质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

  2、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3、人大的职权

  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二、人大代表的产生方式、任期、权力和义务1、地位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2、人大代表与权力和义务权力

  人大代表享有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义务

  人大代表应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第二框题: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1、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2、表现

  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的关系上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它国家机关的关系上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

  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1、必要性

  实践证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是中国人民奋斗的结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

2、优越性

  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它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它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第一框题:

中国共产党执政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1、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3、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归根到底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2、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3、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它的宗旨

  三、中国共产党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3、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四、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及三者间的联系1、党的执政方式科学执政

  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第二框题: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一、马列主义二、毛泽东思想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

  主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内容: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主题: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本质: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第三框题: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会大于部分之和。

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整体和部分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

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

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

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

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5矛盾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

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对立统一。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方法论】:

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全面分析矛盾,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片面性、一点论

  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内容】: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

  【方法论】: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相互联结的。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

二者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在这个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特殊性。

在这个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普遍性。

  【方法论】:

这一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原理也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即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要把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结合起来。

  8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

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9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

  【原理内容】:

事物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

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10.量变和质变相互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坚持适度原则,控制量变的限度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

11.量变和质变相互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坚持适度原则,控制量变的限度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

12.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联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1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认识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

  1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推动了社会

  的全面进步;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方法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①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②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15.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

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在这种相互作用之中,人们不断地改善着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实现着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的不断完善这样双重的目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要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①改造自己的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②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

③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16.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原理内容】价值观是人们在价值基础上形成的如何断定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

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①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不同。

②价值观不同,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向不同。

③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17.集体主义价值观是正确的价值取向

  【原理内容】①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它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③它是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

  【方法论】要求我们①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②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

③要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18.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原理

  【原理内容】在人生价值的两方面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应该是居于首位的,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因为: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

  【方法论】①在实现人生价值过程中,将贡献与索取有机结合起来;②利用和创造条件,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发扬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

③走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误区。

【应用范围】:

说明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一些先进人物的价值正是体现在于他们对社会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