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香訫堂志.docx
《重修香訫堂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修香訫堂志.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修香訫堂志
重修香訫堂志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磅Normal0重修香訫堂志
缘起本志之编写,为机缘所致,经至友邱胜火、朱民鸿二位先生引见,幸会香訫堂主人陈振正大居士。
初到时但见群峰环绕,草木青翠,远眺五指、大霸,近观芎林、竹东,视野极佳,冈陵起伏,流水淙淙有如天籁,不愧人间仙境,佛门圣地,世外桃源。
堂主引领礼佛参拜,并提供堂志予愚参读,是书年代久远,得以保存弥足可贵,主人嘱愚予以重修,愚于宗教、历史纯属门外,又才疏学浅,愧不敢当,在主人盛情之下,笔者参考旧志、台湾通史、台湾省通志、锺氏大族谱、金幢教源流、马西沙、王见川等先生论文,仓促写成,错误之处尚纥诸贤指教,则感激之至。
莆田沐恩弟子陈顺发于竹市十七帖斋民国八十八年十一月
第一章沿革香訫堂以广播佛教三大派之一:
金幢派教义为主旨,名为蔡公派下。
根据民国四十二年十二月发行之新竹文献会通讯第九号会刊,名胜古迹篇刊载:
香訫堂,建在新埔镇新北里,凉伞顶山山腹,龙华派之梵堂也。
嘉庆初年,有僧盘空锺兆星,广东省镇平人,壮岁来台,雇工作活,粒积赀财,买得本堂基地,结菴斋佛,名香訫堂。
「龙华派笔误应为金幢派」由是观之香訫堂,自古即为闻名遐迩之名胜古迹,又据旧志所载,教主原创者系王祖师,道号太虚老祖,曾拜西域摩诃无上祖师之弟子,太元真人为师,承授三一之道心印妙法;后授董住世祖,祖传蔡公,公再传承本师,师传各会首领流传至今。
后世弟子尊称无上祖师曰天地老爷,称太原真人为家乡老爷,尊蔡公为蔡老师,凡称老爷是曰祖师。
香訫堂始创祖师,锺兆星师祖,原住广东省嘉应州镇平县人氏讳兆星大居士、年二十余岁皈依佛门,三十有余渡台,初与人作苦力、雇工;勤俭忠良,后积余金购置土地数处,此香訫堂地基及山场田烟埔地等。
锺祖师因皈依佛门,深通地理,见淡水厅北打铁坑〈今新竹县新埔镇新北里〉,地当店仔湖台地,霄里溪北翼,群峰宽广,故将地园施出建斋堂名曰香訫堂。
锺祖师来台之前,曾于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南门外蔡宅村〈今福建省莆田市南门外蔡宅〉树德堂修持;是因本堂直传自树德堂,树德堂即为本堂之祖堂,其传承有自,后人不可或忘。
本堂开山始祖锺兆星生年不祥,开基于嘉庆元年至道光七年交下。
二代祖卢必光公接令至道光八年戊子三月止任期一年。
三代祖锺阿五公法号玄明接令至同治十二年癸酉六月止任期三十五年。
四代祖潘有庆公接令至光绪六年丙辰七月止任期一年。
五代祖徐明远公接令至光绪十三年丁亥二月止共七年。
六代祖锺兴传公同卢三源公共同接令其后传三源公,后由三源公办理故不载年期。
三源公同新传公接令退位不理,统皈三源祖办理光绪十三年丁亥二月接令至民国八年〈大正八年〉,已末十二月六日交下越二年辛酉八月止共三十四年。
七代祖陈贞城公号德行接令至民国三十六年丁亥六月止共三十四年。
八代祖陈训云公字玉印法号通宝接令至民国七十五年丙寅五月止任期二十九年止。
现任为第九代堂主陈振正法名宗正。
金幢教派香訫堂自锺祖师开山迄今二百余年,衣鉢相传,立书交付,可为传承有序,今尚遗留镇山宝物,先祖法衣、交付书、古籍经典,一脉相成,岂可夺志?
山不自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新埔镇旧称吧哩国旧原住民平埔族住地,开发极早;全盛时于淡水厅时代,仅次于竹堑城〈今新竹市,时为淡水厅治〉。
可见其繁华盛况,但民风淳朴,持有客家俭勤本色,香訫堂地当新埔凉伞顶山,霄里溪发源处,山南为三洽水及直坑、南坑、北坑、三水会合之处,无怪刊舆名家直呼绝佳风水地,其庙务之发达,指日可待也!
第二章 教义 夫佛家以慈悲为本,宏忍为宗;先民来台,均承佛训开荒拓地,安身立家,是故吾台斋堂极多,惜以新竹为最彰化次之;斋教三大派为先天、龙华、金幢,皆传自慧能大师迄明代始分:
先天有三乘之别,龙华亦分九品,金幢但称护法,余为大众。
佛说众生平等,由是观之金幢仍笃行为主。
盖,斋徒大众以修行为主,禁杀生绝五辛,可谓能清其体,清其体而后能澄其心,澄其心而后能绝其虑,绝其虑而后能明其性,明其性而后能通其道,通其道而后可以梧生死解轮回自度而度人也!
金幢出自罗教,基本秉承罗教之人开梧世界本体的教义,谓世间之事,由此本体产生,人开梧本体即人回本乡,且宇宙不在人身之外而于内,换言之「人之本性为世界之本体」。
原创王教主,传承太元真人之:
直指人心,见佛成性:
为立教之奎帛,亦是金幢教义之精髓,信徒大众若能解悉,人本善而力行,则不致乖离太远,此与儒家之「致良知」不谋而合,亦不离我佛所谓「波罗蜜」之道。
金幢教重要经典「多罗妙法经」即说为明心见性,超生了死之正道,有别于教。
本经序言谈到奥旨:
夫如来之宝藏〈指多罗经〉能开蕴空,而妙法威音之真性,指空性之假身,修当来之佛性,了三世之妙音,言言超凡入圣,句句了达生死。
又本经最后一品即万性皈宗第八十一说又谓:
夫如来之宝卷,乃诸佛之本源,收万法而千宗剖玄机,而真言中奥妙圣景,证明末后,谏圆儒、道、释之皈一,天地人之相连,言言剖中圣理,步步踏破三玄。
诸如此类,再三阐述,以人为本体之思想,诸如天定三会论、轮回论、宇宙论、本性论、解脱论。
除肯定佛教之轮回说外与金幢教特有之人为本体论为宗。
香訫堂传承金幢教义外,并规谕信徒大众,持斋之余,行为谨受三皈五戒、奉行五常三纲,上助国家,下劝愚迷;谨言慎行,俭勤治家,报答四恩,手持十善,众善奉行,诸恶莫做!
统观斋教之思想,理想为出家、离世、求道、开悟、戒律、清修等等,教徒信众致力于宗教理想与现实生活结合一体,共同追求东方之真、善、美。
「我心自有佛,自佛即真佛」金幢教义与他教派虽异;科仪或有别,教义则大同小异!
第三章堂规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香訫堂亦然!
旧志载有「入堂修斋者,规律如下」但入堂修斋者必自备养生资金贰佰圆〈旧银圆〉〈下同〉交于堂主生放利息,生作伙食费,王作丧葬费,遗骨葬祀;如出参佰元以上但清修即可,贰佰圆者兼习艺事。
若无备金入堂者,或做十年苦工,堂主年给八元予以置衣费用,年限若至,与一般出金者功果无异!
以上诸规,今日不复存在。
又民国十八年岁次己已〈昭和四年〉刊行香訫堂日用堂规〈原本附印〉今摘要如下:
日用堂规,开宗明义即言大众一堂共住,盖为究名无量劫,未明大事;度现前生死,续佛祖慧命,不为别是也!
苟无此志,来此为何?
所以宜各自发出尘之心;从朝至暮,举止动静及一切微细威仪应当事事检察,循规蹈矩,不可忽略,所谓身安则道龙也兀有规条开列于后,大众勉砃。
细观上文,即知香訫堂宏道卫教之用心良苦,句句发人深省,诚佛门宝律也!
此堂规为七代祖陈贞城公德性大师,手抄玉本,规划周详,订律甚明,也可知是时住堂信众极多,如无明律,难以服众,诚一时之盛事也!
再拜读其皈依三宝证书〈原本附印〉,三依十愿,皈依十法,发四宏愿,受持五戒,行六度行。
知其传教之大、规戒之深。
具因证发印于曰本据台时,但发行者因心思故国,竟然上印中华民国国号,而遭日人下令禁止;其爱国情操令人敬佩,岂高山仰止耳!
第四章流派佛教东传,随朝代替换,各有盛衰,与诸地民情之回异,衍出不同派。
金幢创教教主,王祖师其人其事说法不一;今之学者马西沙、王见川二贤,看法互异,究竟谁说为是,愚不才弗敢论定!
综而观之,王祖师即为王佐塘公,直隶〈今河北〉人,生于明朝中叶间,迄万历四十六或四十七归天,寿八十有余,应可肯定!
金幢教由王佐塘公创教,至崇祯年间,复由董住世祖发扬光大,盛传于闵、台之间;董住世祖讳应亮〈二祖〉,奉教主王祖师之命,驻苏州度张天祥、叶邬,至温州于平阳县海边,化度宁海孝户人蔡文举,后人称之蔡阿公。
天启二年蔡公奉命,南下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南门外蔡宅村,创建树德堂,继之度人传教,香訫堂开山祖师,锺兆星公持庙种,直接由树德堂,播迁来台;因之香訫堂为树德堂嫡传堂宇,亦为创教王祖师嫡传堂宇,信众即是王祖师弟子。
暌诸金幢教文献,树德祖堂,乃金幢教南传重要据点,如「树德堂堂谱」与「蔡公出世」足可佐证,其详登细载蔡公派下之渊源,香訫堂至今乃保有开山祖师,自祖堂持来之文物;如经典、法器、袈裟等,历经二百余年,多次烽火,保存之完整,诚弥足可贵。
香訫堂信众,遍及岛内各地,甚有远传至,南投开山立堂者,而本堂犹是,北台湾硕果仅存的,金幢派发源地,其于佛教、斋教、金幢教、蔡公派下一眿相承,香訫堂之重要由是可见。
第五章经典金幢教经典数多,据史料可稽者,略述于后。
护道榜文、悬华宝藏、九莲经、皇极金丹九莲信归真还乡宝卷、妙法多罗经,佛说皇极金丹九莲证性皈真实卷、谱静如来钥匙通天宝卷等。
尚有九阙经、阐道机、收殡经、空还源、五四派宝卷、十五件法宝、多罗经、皇极收圆、圆满宝藏、证明来路、贤心境、机理真言。
尚有一般佛经简略之。
金幢派正依经典,细综合佛、道、儒三教之思想,有别于其他教派。
经典中有一句重要掲言,摘录予后,以资参考:
甲子临凡九转,壬子定派分宗,己未逢拙遇难,庚午入圣归宫。
第六章建置一香訫堂,初创于清嘉庆元年,建置之初,盖草为庵;备极简陋;信徒大众,日间耕作开辟;晨昏礼佛,实可谓倍尽辛劳,创堂二百余年,历经烽火战乱迭有修复。
清道光初年,改修正厅三间,易换瓦盖。
十五年建庙前拱亭。
二十四年建二侧厢房十五间。
清咸丰元年建中庭。
清咸丰九年己未,重修正厅三间。
清光绪九年,重修周堂。
光绪廿一年己未割台:
抗日义师在姜绍祖〈北埔人〉胡嘉猷〈新埔人〉领导之下,于龙潭坡与新埔间誓死抗敌护乡,义军以香訫堂为据地,在日寇交火下,本堂惨遭烧尽。
至再行改筑前殿三间,后陆续添横屋及修缮左堂。
民国九年〈大正九年〉再修整正厅三间点柱。
民国二十六年,日军侵华,被战火所损,待台湾光复后,于民国四十年至五十年间多次修复。
民国六十年间有詹姓老妇,先是毁坏本堂供佛之龙泉井继而擅自将开堂初之半月型莲花池填平,破坏本堂地理龙脉,其心可诛,令人唾弃,更有甚者于民国七十九年间本堂咸丰时所制之石造天公炉被窃,八十五年注生娘娘、送子童男、送子玉女诸圣像亦被盗,惜乎!
悲夫!
虽本堂不复旧观,但根基仍在,修复可期!
金幢教香訫堂,历经战火,更甚者居心不良,心述不正之徒蓄意破坏,叨在今堂主,陈振正夫妇热心护教卫堂,众多信士大徳,发心相助;又蒙诸佛,历代教主与祖师保佑,致庙堂尚称完整,现置内、外二堂;及二侧厢房,内殿奉金幢之家乡老爷圣位铭文如左:
无莲台天地君亲师极宝座前置明宣德年制檀炉与古鉢各一;为开山祖师自祖堂福建莆田树德堂护持至台,衣鉢相传,信哉!
百宝光中垂圣相,二侧对联曰千华台上露金容。
大殿供奉三宝佛、观世音菩萨、左右护法等诸圣像。
并存莲座型金银古香炉、钟鼓诸法器。
左翼偏殿供奉天上圣母、关圣帝君、莆田守护神等圣像。
右翼偏殿供奉目莲尊者、灶君爷、土地公等圣像。
另设祖师堂供奉开山与历代祖师莲位、祭祀公业香訫堂等派下之长生禄位。
尚置功德堂供奉,本堂共修枉生者莲位,与发心建堂大德长生禄位。
大堂前廊置锺曾玉妹等大德捐赠之十方大香炉。
佛德慈悲八面宏开真妙相!
内殿对联曰法藏深奥千秋常着大光明。
香热鼎炉烟结祥云朝大觉,又内殿对联曰訫鸣钟鼓声超法界正圆通。
香集凉山二百载祇园欣再建,中柱互朝对联曰訫开慧海万千年宝筏庆长存。
香遶祇陀园长护文殊弘正法,外柱互朝对联曰訫生兜率院翘瞻弥勒降真灵。
香火盛千秋一朵慈云普世界,大门中对联曰訫经传万古满天法两洒人门。
香气霭凉山供偈清风生佛境,大门左侧对联曰訫声辉宝岛潭经皎月照天心。
香气透灵山五蕴通明登彼岸,大门右侧对联曰訫经开觉路六根清净照慈航。
睽之以上诸对联,书法沧劲有力,联词字字禅机,对句工整,虽不知出字何人手笔,诚艺术瑰宝,不可等闲视之!
香訫堂尚保存古碑甚多,其中清晰可辨者,有三方;分别为道光七年丁亥岁十一月香訫堂开山盘空道人立;次为道光二十五年正月信妇宋刘氏所立其侄刘陈旺代笔,再为同治十二年癸酉岁四月范殿赐亲笔叩答〈原本附印〉。
观以上碑文,可悉之香訫堂过去一般。
右挂中堂为无名氏所题禅并附诗一首:
禅机无那归心法,能悟真心一物无;当眼色空皆幻化,佛生何有相处乎?
并悬挂达摩祖师圣像,为民国二十一年壬申仲冬二月碧鹤善妙大师所写,并题字。
吾本来兹土传法度迷津,曰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来。
堂前挂着诸多文证、相片及藏有多卷经书,俾后人修习悟道有所助也。
第七章建置二创教教主王佐塘公,于创教倡导时,蒙受不白之冤;金幢教在北台第一嫡传庙堂----香訫堂,亦在昏官、污吏、劣绅、恶霸联手巧取强夺之下,逢拙蒙冤,相信天理昭昭报应不爽;金幢终将冤洗,香訫亦会曲解。
话及战后,吾台光复;省政当局令下,土地原所有者,应重造表申报;并订申报书,应取得里长签章证明,是时堂主陈贞城公〈德性〉依法申报,并取得里长锺XX签章属实。
〈以上见民国三十五年省土地关系人缴验凭证申报书〉因锺性里长于贞城公,向其取里长证明之故,对本堂公业土地财产申报经过知之甚详,了若指掌;从此萌生邪念,于民国三十六年二二八事件动乱之际,锺某认有机可乘,假其里长之职,藉搜检逃犯之名,带人入侵佛门圣地、本堂内殿,强行带走本堂公业名下所有,不动产凭证、备品等诸多种重要文件证明,致贞城公于同年十月气愤填胸而死,呜呼!
人心之恶,不过如此,假公为私,其心可恶,其行可诛;无怪乎贞城公于临终之际,再三叮咛其后代子孙,勿忘此千古奇冤!
锺某见其毒计得逞,非法持有本堂公业所有凭证后,即勾结原依本堂生活无家可归,当杂役之詹性老妇任住持,非法向政府虚设「香訫堂」,锺某自任管理人;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恶妇恩将仇报,悲夫!
民国五十三年六月三十日、民国六十二年五月十日,锺姓男子,先后向新竹县政府,假报虚设「香訫堂」之登记,见登记证门牌号码分别为新埔镇新北里凉伞山与新埔镇新北里,根本无财产,在违反正常法则下,竟然许可,不知是昏官不察?
或另有企图?
令人何以心服,为官之渎职,末此为甚!
民国七十二年二月二十一日,锺某再施故计,第三次伪造文书,向县府重复虚设「香訫堂」,而此次竟以坐落新埔镇北打铁坑大北坑小段四之二号基地门牌码原为二号;且书面非上述土地之四号,而土地又是空屋,显然非本堂公业设置庙堂所在,依内政部各法令、内规,在没取得土地所有人同意书、捐赠书、印鉴证明下,无法办理,但锺某无视于法律之存在,即贸然办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意图侵占本堂公业财产之心,昭然若揭!
本堂志第一章沿革篇,详列自开山祖师,历经九代传承,依衣鉢相传,于法、于理、于情,均属有据,锺某履行移花接木,混水摸鱼,一再以非法取得之证明虚设香訫堂,莫非为夺取本堂之产业,有牛头不对马嘴之事,昏官不察,违法乱纪,倒行逆施,令人发指!
另有关本堂公业不动产,被锺某就非法变更登记事,因现任堂主据实陈情,而得以将本堂公业土地部分恢复原状,尚有部分被非法侵占。
做贼喊捉贼,狡猾之至,锺某屡以伪造文书,重复虚设「香訫堂」再以偷天换日,瞒天过海之计,非法变更香訫堂公业财产后,更于八十年间向新竹地检署告现任堂主窃占,经侦查终结为不起诉处分;锺某提再议,承办检察官许姓〈现退休转业〉,竟巧合的与司法黄牛谢某事先与谈好之起诉后〈八十万元〉交保相合。
〈有录音为证〉而法官更判二年六个月徒刑,陈堂主因再提上诉,终经高等法院平反〈如证附印〉,也获冤狱赔偿,若吾是新竹地院、地检署之那二位法官、检察官,吾将羞愧至死或自杀以谢国人,再转任律师亦是黑牌律师耳!
其再转任律师,以何面目执业!
单就锺某于民国三十五年六月十八日,为贞城公签印公业产报一事即可察之秋毫,锺某伪造之立觉书于其签印公业产报之前为锺某伪造立觉书之后即可了之,岂有接立觉书后再行为让权之人认可产权归属呢?
矛盾之事莫过如此?
而立觉书除二位签名者字同体外,以一个本人曾手抄佛经者,竟会将本人名讳错写?
司法岂能尽信?
司法官之操守真如皇后贞操夫?
锺祖师承嗣问题另以列传引述,锺某与之毫无瓜葛,聚众所之,开台圣王郑成功,如言姓郑之人,皆可与郑成功攀上关系,岂不天下大乱?
锺某人加诸于贞城公、玉印公与现任堂主振正大居士之苦真是笔墨难以言谕,有昏官污吏外尚有地痞流氓,活文攻或武吓,均有据可查。
编此段,凭持正义之心,春秋之笔,但众前辈明察之,予以陈贞城公祖孙三代一个公道。
第八章列章一、创教教主王佐塘公金幢教主王佐塘,嘉靖十七年〈公元一五三八〉十二月初八,降生于北直隶通州方仁县。
其人又称王佐塘,号太虚,又号光明,教众尊称先天祖或太虚空老爷。
家里资产甚丰,早年颇好道,贤妻郑氏。
父母双亡后,云游四处,曾至真定府,泺州一带参访名师。
中年后回北京,遇西域太元真人,得授真传与宝经十二部。
从此心地开悟,创立金幢教,教化大众。
据〈古佛宗派〉记载,万历十一年〈一五八三〉,王佐塘在京师举挂皇极旗,鸣锣引众,劝人皈依。
遭巡街史拿住,解送刑部。
拘留数载后张天师做证,得释。
曾收有弟子常少松、董应亮。
万历二十六年〈一五九八〉开设玄堂,后一直留在北京。
只在万历四十三年派董应亮至江南等地开荒办道,万历四十五年召其回京。
四十六年将心印传与董应亮,泰昌元年皈天,寿八十三岁。
编者按:
大致录马西沙教授,引王见川教授,对王佐塘公行迹定论,惟王祖师之出生日与籍隶,各方说法不一,致不敢肯定。
愚曰:
佛教盛传中土历久而广,金幢为台湾三大斋教之一,祖师开派分宗,广传教义于东南沿海,辗转来台,一代宗师,高山仰止,虽中道逢拙,得圣上信仰,传承不息。
二、二世教主董应亮公二祖,住世老爷,别号后天讳应亮,生于万历十年〈一五八二年〉六月一日,隶籍北京城外永平府人,自幼失怙,伯母以容貌似女,命其女装,易名青草,卖身严州府李家为婢。
李家闺文乳名玉英,素奉龙华教;二祖住世公受其感化,曾阅读罗祖五部经,旋经友人常少松劝诱,转奉金幢教派,开祖王佐塘甚器重之。
道号住世。
后应亮公与玉英合婚,万历四十七年佐塘公身出囹圄,应亮公被派南下布教,驻苏州度张天祥、叶邬、温州蔡文举三人。
崇祯二年〈一六二九〉开祖危笃,应亮公急还北平,徒祖亮奉开祖遗命,拥应亮公为二祖。
管理玄堂,常少松不服,祖亮以应亮公系开祖转世,少松服之。
崇祯八年白莲教乱,金幢教派亦被波及;二祖被判砾刑时六月十六日,春秋五十五岁,头领二十人被处死,六人流刑,百余人被禁。
应亮公被处归天后,其徒九干十八枝头领,或死或逃,仅存二祖妻李玉英与长女二人幸免。
二祖在世曾劝帝与东、西二宫,持斋受戒,并御勒六部,照会省、府、县一同持斋,帝后因误信谗言,火焚二祖,一朵金莲扥载二祖,跏趺而坐,帝悔过,晚矣。
编者按:
上录金幢教传布与台湾省通志。
愚曰:
二祖命中滇沛,卫教赞道至死,悲夫!
然其子弟如蔡公传教福建,金幢因而不致中断,居功厥伟也!
三、金幢蔡公派老师蔡文举蔡老师文举公号华字;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上榆村人,生于万历十二年〈一五八四〉九月五日,往浙江温州从事贸易,初皈依龙华,后于金华府,遇二祖应亮,遂改宗金幢。
天启二年〈一六二二〉,奉命归莆田于莆田县城南门外建树德堂。
文举公自崇祯二年〈一六二九〉起至十年止,前后八年间,每年上京谒二祖,献纳米银于祖堂,前后十八次。
二祖夫人甚器重之,任福建头领,白莲教做乱,殃及无辜,蔡公被捕下狱,幸得免死,永历八年〈一六五四年〉病殁,享年七十一。
蔡公生平,古道热肠,传施济众,传教尤勤,亲往北柳河瑞清堂朝叩圣源宗派,途中度化九州绅士,收徒数千余人,宗风大振;其徒来台传教者甚多,其子孙亦有来台布教者,本金幢堂开山祖师,盘空道人,兆星即出自其门下。
编者按:
部分节录台湾省通志。
愚曰:
蔡公发心布道,爱也!
多次回京师谒祖,固本,孝也!
致宗风大振,并传来台,功在闽台信众,诚佛门千里驹也!
四、开山祖师盘空道人锺兆星公锺兆星公,号盘空道人,广东省嘉应周镇平县人民,自幼聪颖,喜爱佛学,闻福建省莆田县有树德堂,传教施道,誉满闽粤,年少即入树德堂,蔡公派下休习金幢教义,得教精深,只身来台,于是时淡水厅新埔先做苦力,后做雇工,工作之余,不忘佛学,因勤俭忠良,后积余金购置土地数处,见淡水厅北打铁坑〈今新竹县新埔镇新北里〉为绝佳风水地,乃盖草为庵取名香訫堂,并直接由福建树德堂奉诸神佛与法器供信徒膜拜,传施济众,布教之余,收容孤苦,传为美谭!
兆星公为锺氏日兴公派下第十六世,妻庄氏,膝下无嗣于道光七年无疾而终,因无子将堂务交卢必光公接下。
后代代传承至今门下堂主陈振正大居士。
编者按:
参考旧志及锺氏大族谱。
愚曰:
开山传教,本曰难事,为工建置,渡海建堂,更为难上加难,缅怀先人创业,守成不易,后世者不能不查。
五、六代祖卢三源公卢三源公,粤人;自幼对佛学,即生心仰,与佛有缘入香訫堂修持,迄五代祖徐明远公,因故退位,由三源公与锺新传接下,时光绪十三年,后新传公不理堂务,单由三源公视事接管至民国八年交由七代祖贞城公接下。
时逢日寇侵台与革命兴起,本堂屡协助抗日义军,而庙堂遭战火损毁,全凭三源公及其弟子贞城公鸠资复建备极辛劳,并以爱国志节,义助抗日民军及革命志士,功在家国。
编者按:
参考旧志与贞城公自传。
愚曰:
生逢战乱持堂,劳也,心挚救国,忠也,岂高僧可比也!
六、七代祖贞城公香訫堂第七代祖陈贞城公,广东省饶平县店子口人,昆仲五人,排行第四;妻徐氏为南投埔里人,养有螟蛉子名曰训云,字玉印。
自幼好学,饱读诗书,入香訫堂拜三源公为师,法名德性,代三源公处理堂务,并代修堂志,热心佛学,并参助三源公整修庙堂,造桥铺路,邻里称之;乐于助人,兼参法事,是时入堂者,树超百人,传为盛事,此本堂香火鼎盛时也,俟三源公退位,依脉传承于贞城公,仍正式掌理堂务,而为头领,继续修建庙堂于民国三十四年,将令交付八代祖玉印公,一脉相承。
编者按:
此据锺氏大族谱、旧志、交付书。
愚曰:
自幼习佛,热心堂务,兼修堂志,志堂史相传,伟也!
七、八代祖玉印公通宝大居士玉印公讳训云,法名通宝;生父庄公垂隆字阿隆,远祖甘肃天永人;远播广东,后移居台湾新竹。
因家贫祖父别世,无力丧葬,乃学古人卖身葬亲;由贞城公收养为螟蛉子,改姓陈。
幼时随六代祖三源公习佛。
生父阿隆公,仍遁入佛门于艋舺龙山寺为僧,法号上妙下密。
玉印公幼时曾随之。
养父视如己,供其入公学校高等科等求学,在校时成绩优异,多次获奖。
毕业后即先后修习佛学。
昭和六年三月,于新竹州南瀛佛教会毕业,获得修了证书。
昭和十四年七月获盼曹洞宗甲种讲习证书,并代表参加南瀛佛教会等多种佛教团体。
因专心求学故至三十五岁方与锺香妹合婚生有三男五女堪家庭美满。
民国三十四年,贞城公交令后,玉印公正式掌管堂务,时光复之初,百废待举,不容怠慢,于是尽其心力,维修庙堂。
民国三十六年,有不法之徒,觊觎庙产,多方设计,公屡被奸计所害,心瘁之下,尚为力保堂产而劳三十多年,致劳心劳力下于七十五年五月归天。
玉印公辞世前,将衣鉢、交付证明书,传于现任堂主陈振正法名宗正掌理一切堂务。
愚曰:
幼喜佛学慈悲为怀,卖身葬祖孝也!
护教保堂苦也!
终其一生命运多乖,非大智大勇难以当之。
结语修香訫堂志,上凉伞顶山,得堂主陈振正居士夫妇,提供多方古物,更确知其年代久远与衣鉢传承之真,也得之佛法无边、佛理万千。
也因修志得悉,香訫堂近数十年来,庙产被巧取强夺之惨,幸一年多来在朱民鸿先生仗义资助下与诸位信众大德费心费力,已取回多数产业,堂主夫妇热心卫教护堂,气象一新。
冀望有关当局,在发扬中华文化,维护历史古迹理念下,对金幢教于北台湾唯一之二百多年历史古庙,费心予以协助,则香訫堂恢复旧观指日可待也!
每上山蒙朱、邱二友作陪,堂主夫妇盛情款待,于此并致谢忱!
中华民国八十八年十一月七日于香訫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