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过河》教学案例及案例分析点评.docx
《二年级数学下册《过河》教学案例及案例分析点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数学下册《过河》教学案例及案例分析点评.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年级数学下册《过河》教学案例及案例分析点评
二年级数学下册《过河》教学案例及案例分析点评
一、初试之觉
《过河》教学实践与感悟
教学设想:
《过河》是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
我利用“春游”这一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并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汇报→验证→猜测→尝试”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
教学时,我充分利用“过河”这个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和解答什么问题,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想法。
然后独立试做,当把两个算式合在一起时(29+25=54,54÷9=6),出现29+25÷9时,引导学生讨论该算式是否符合解决问题的顺序,结合具体情境发现问题。
同时将小括号介绍给同学们,使学生领会到:
“有小括号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这一主要概念。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19-2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过河”的情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3.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
春天。
师:
是啊,阳春三月,这么好的天气,你们最想干什么呢?
生:
春游、植树……
师:
我们的好朋友笑笑所在的班级正准备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春游呢!
课件出示过河情境图
师:
同学们快来看看,他们现在在哪儿?
生:
河边。
师:
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
他们想要过河。
师:
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过河》(板书课题)
二、新课传授
出示过河情境图
师:
请大家仔细看图,从图中可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
师:
刚才同学们都说得很好,“河岸上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他们想要过河,每条船限乘9人,至少需要几条船?
”现在请同学们动动脑,想一想,帮助笑笑他们解决问题。
学生动手列式:
29+25=54(人)54÷9=6(条)
师:
如果用我们前面学过的知识列成综合算式,谁来试一试?
学:
29+28÷9
师:
这样列式行不行呢?
为什么?
小组进行讨论
学生汇报结果:
这样列式不行,因为这算式是把女生人数去除以9,而不是用总人数去除以9。
师:
那我们该怎么办?
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表示这部分应该先算呢?
学生探究:
实物台上展示——用小括号(29+25)÷9
师:
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板书)
那么这个带小括号的算式该怎么读呢?
师范读,学生跟读
师:
相信同学们知道了带小括号的算式该怎么算,请快速准确的在书上写出来。
指名完成:
(29+25)÷9
=54÷9
=6(条)
三、巩固练习
师:
同学们,在你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帮助笑笑他们解决了”过河“问题,现在坐着6条船来到了河岸,这时,来了几只小动物,他们想考笑笑他们,你们愿意参加吗?
课件出示:
1、比一比,谁的眼力好。
(说出运算顺序)
30+8×4(30+8)×4
5×2+35×(2+3)
80-64+880-(64+8)
5×9-5(26-20)×8
2、比一比,谁判断的最准确。
(1)(10+3)×5与10+3×5都要先算乘法。
(2)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3)81减去6乘6的积,列式为(81-6)×6。
3、比一比,谁算的又对有又快。
5×(36-29)(83-35)÷894-(25+19)
4、生活应用
师:
在同学们的帮助下,笑笑班级顺利地到达了目的地。
(出示森林图)他们在这玩得可开心了,临走时,笑笑想买一些土特产带回去,于是他来到森林特产店。
(出示购物图)野菜4元,木耳5元,叶帖画3元,竹笋2元,根雕6元,拐杖7元。
笑笑买了些什么?
生:
她想买一袋野菜和三袋木耳。
师:
淘气呢?
生:
野菜和木耳各买三袋。
师:
那他们要付多少钱呢?
请你们帮忙算一算。
学生计算后展示不同计算方法
四、归纳总结
师:
同学们,今天有什么收获?
生:
认识了小括号。
生:
帮助笑笑解决了问题
生:
知道了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
师:
其实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同学们做生活的有心人,把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以后的生活中去!
自我反省:
在教学中,存在这样的几个问题:
1、让学生流露自已的观念的机会太少。
教学时只要学生回答对问题或提出某种创意,我就没再让其他学生发言,完全按照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
2、没有充分发挥表扬和激励功能,老师表扬和激励性的语言太少了,使得后半课的课堂有些沉闷。
学生注意力有些不集中。
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应巧妙运用激励性语言,撩拨学生创新的欲望。
使学生乐于交流。
点评:
[亮点]李新老师是位年青教师,虽然首次接触课改教材,却能很好把握新课程理念,创设情境,利用学生感兴趣“春游”导入新课,穿插前尾,把单调、枯燥的一节计算教学课营造为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不知不觉进入了教学活动中,主动探究新知。
本节课的亮点之处是彰显学生个性,鼓励解决策略的多样化。
数学寓意生活,又高于生活,本节课中,李新老师在学生获得新知后,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购买土特产”,如“淘气购买银鱼和木耳各三袋需要付多少钱?
”学生列式为:
4×3+5×3和4×(5+3)。
不仅能让学生应用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鼓励学生解决的多样化。
[误区]本节课是一节计算教学课为内容,还是一节二步计算应用题内容呢?
新教师往往把握新教材的重、难点上有误区。
[改进]大家一致认为,本节课是一节计算教学课,应侧重在计算的技能方法,计算法则上,因此,可以在新课之前应温习旧知,例如让学生说出运算顺序,为带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做好铺垫。
又如,教材中要求学生把两个分步式合并成一个带有小括号的综合算式,是这节课的难点,因此课前也应进行练习两个分步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从而为突破难点做好铺垫。
二、复试之味
——《过河》教学实录与反思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P19-P2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过河”的情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3.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并运用小括号,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
春天。
师:
对,在这春光明媚、春暖花开的季节,正是春游的好日子,你们喜欢春游吗?
生:
喜欢
师:
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春游!
(出示鄱阳湖风光图片)
师:
你们看,这就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
它位于长江中下游交界处,江西的北部,像一个巨大的宝葫芦,想去吗?
那我们跟着导游赶紧出发吧!
(出示汽车动画图片)
师:
导游听说我们班的同学们非常聪明,想考考大家数学学得怎么样,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生:
愿意!
课件出示复习题:
1.比一比,看谁的眼力好。
30+8×4
5×2+3
80-64+8
5×9-5
2.把二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
7×6=4260-42=18
6÷2=318-3=15
学生回答
师: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到了鄱阳湖(出示图片)这里烟波浩淼、水草丰美,湖中有大量长江流域的珍贵鱼类漫游,每年有许多珍惜的鸟类栖息在这里,使得鄱阳湖的风景显得更加宜人。
看到这美丽风景,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
鄱阳湖太美了
生:
有机会的话我要带爸妈一起来。
……
师:
导游告诉老师在鄱阳湖与长江汇合处孑然兀立着一座丰姿秀逸的山——这就是小孤山。
那里水深崖陡,美景天成,是万里长江的决胜,江上第一奇景,被誉为长江绝岛。
小孤山这么美,你们想去吗?
生:
想!
师:
那快看看我们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
要坐船。
师:
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过河。
(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出示情景图
师:
请大家仔细看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呢?
生:
男生29人
女生25人
每条船限乘9人
至少需要几条船?
师:
你们先估计一下,大概需要几条船?
你是怎么估的?
生1:
我估计大概需要7条船。
我把男生看成30人,女生看成30人,这样用总人数60人除以9,大约需要7条船。
生2:
我估计大概需要6条船。
方法和前面的同学差不多,只是人数多算了,所以我从7条里减掉1条船,大约需要6条船。
师:
那么到底需要几条船呢?
谁会列式回答
生:
29+25=54(人)54÷9=6(条)
师:
谁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知识把分步式列成综合算式
生:
29+25÷9
师:
这样列式行不行?
请小组讨论
生1:
不行,因为这样就不是先算加法了
生2:
不行,因为这样就先算女生要几条船,男生没算
师:
那我们该怎么办?
用什么样的方法表示这部分应该先算呢?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创造一个符号,把它写在答题卡上。
小组合作交流
展示29+25÷929+25÷9(29+25)÷9
师:
请你们讲讲你的创意?
生1:
我用划横线表示这部分先算
生2:
我把先算的部分用线框起来
生3:
我用括号表示29+25先算
师:
这么多的表示方式,如果每个人都用自己喜欢的符号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生:
别人写的我们看不懂。
师:
是啊,所以在数学上使用统一的符号——()小括号(板书)
你们觉得小括号在咱们生活像什么?
生1:
像两面墙。
生2:
像茶杯的把手。
生3:
像一对耳朵。
……
师:
同学们想的都很贴切,以后只要在数学算式中发现了小括号,就一定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板书)
那这道算式小括号放在那儿呢?
生:
给29+25加小括号。
师:
那带小括号的算式怎么读呢?
师带读
师:
我们会读这个综合算式,那会计算吗?
在书上19页完成。
学生计算
师:
通过对“过河”问题的解决,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符号朋友——小括号,谁能讲讲小括号有什么作用?
生1:
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
生2:
算式中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三、知识反馈
师:
我们已经到了小孤山,你们看这是导游给我们的游览线路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
我知道小孤山有四个著名的景点
生:
我知道要先去龙耳洞
师:
导游在每个景点都设置了关卡,只有答对了才能看到景点风景,咱们看看每一个景点设置了怎样的关卡。
出示课件
1.比一比,看谁的眼力好。
(30+8)×4
5×(2+3)
80-(64+8)
5×(9-5)
(注:
采用前复习题1的题目,小括号采用动画飞入的效果)
学生答对后出示龙耳洞风景图片(配音乐及解说词:
陡峭的山崖上有上下两穴,曲折幽深。
两穴相连,状若龙耳洞的外壳内巢,故名龙耳洞。
)
2、比一比,看谁判断最准确。
①(10+3)×5与10+3×5都要先算乘法。
()
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③81减去6乘6的积,列式为(81—6)×6。
()
学生答对后出示半边塔风景图片(配音乐及解说词:
塔身半边隐入岩壁,半边露出三方五层,故名半边塔,也叫送子塔。
)
3、比一比,看谁算得有对有快。
5×(36-29)
(83-35)÷6
94-(25+19)
学生答对后出示梳妆亭风景图片(配音乐及解说词:
梳妆亭位于小孤山西峰顶端,由于小孤山远看像一位美女,每天要梳妆打扮,人们由此想象而成)。
4、把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
分步:
分步:
18—6=1213—4=9
12÷2=64×9=36
学生答对后出示拦江石风景图片(配音乐及解说词:
此石在山的东北角,民间传为女娲补天时遗落在长江中的一块石头)。
师:
这儿的风景很美,同学们表现得也很棒!
玩了这么久咱们也该回家了。
听导游说小孤山的土特产很有名,咱们也去买一些回家送给爸爸妈妈吧!
出示购物情境图
师:
你们看看笑笑和淘气分别买了什么?
生:
笑笑想买一袋银鱼和三袋木耳。
淘气是银鱼和木耳各买三袋。
师:
请你帮助笑笑和淘气解决问题
学生计算后进行交流
四、归纳总结
师:
今天的春游活动,同学们表现得很好,那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
生:
我认识了小括号。
生:
我看到了鄱阳湖风景和小孤山风景。
生:
我知道了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
附板书设计:
过河
29+25=54(人)()
54÷9=6(条)小括号
(29+25)÷9算式中有小括号的,
=54÷9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6(条)
小组展示:
29+25÷929+25÷9(29+25)÷9
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过河》这一内容,教材创设了“过河”的情境。
通过“河岸上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每条船限乘9人,至少需要几条船”这一问题的解决,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掌握带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我在设计本课时力求将单一、枯燥的计算融入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推进素质教育。
教学时,我充分利用这个情境图,让学生先说一说图的意思和要解答什么问题。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看图能力及获取数学信息、提问题的能力。
然后独立试做。
学生会出现分步进行计算的式子。
29+25=54(人)54÷9=6(条)
把两个算式合在一起时,可能会出现29+25÷9。
让学生互相讨论所列算式的合理性。
这样学生发生了认知冲突,由此体会到引入新符号的必要性。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造一个符号表示先算的部分,开放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给学生留有大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
在教学《过河》一课时存在这样的问题:
一、过分注重情境的创设,让情境创设变得形式化了,忽略了数学知识的比重。
二、急于求成,学生没有充分理解小括号的含义就让学生应用。
三、没有很好的把学生出现的错误作为教育资源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学习。
学生都能明白小括号的含义,但是我通过教学觉得单从一道计算题中理解起来是不难,如5
×(36-29),(83-35)÷6,学生都知道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可是把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带小括号的综合算式就不会了。
如果能利用这些错误的资源让学生动手去算一算,亲自探究自己出现的问题,自然就能更好的理解小括号了。
应用起来也就不难了。
点评:
经过了一次教学实践,李新老师能较好把握本节课的重、难点,从知识的整体出发,注重知识的前后连贯,在教学策略上进行处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螺旋上升。
本次复试的亮点是李新老师重视过程体验,提高计算能力,在课中对新的符号“小括号”的教学处理上很新颖,鼓励学生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利用学生出现的错误的列式“29+25÷9”,积极营造创新氛围,放手让学生充分思考,广泛交流,大胆尝试,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创造改变运算顺序的符号,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的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次复试的可贵之处是通过“春游”这一情境为主题,前后协调一致,首尾响应,贯穿于整课的学习的始终,本意是想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始终沉浸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之中,持续学生的高涨情绪,但在练习的设计上,过频的情境转换,影响了学生对于数学内容本身的关注,也占用了不少的课堂时间,以至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应做适当的调整。
三、成功之悦
——《过河》课堂实录与思考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P19-P2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过河”的情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3.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并运用小括号,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探索“小括号”的应用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师: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
春季
师:
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正是春游的好日子,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春游。
(出示鄱阳湖风光图配音乐)
师:
你瞧,这就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它位于长江中下游交界处,江西的北部,像一个巨大的宝葫芦。
每年有许多珍贵的鸟类栖息在这里,使得鄱阳湖的风景显得更加宜人。
同学们,想去吗?
那我们坐上车赶紧出发吧!
(出示汽车图)
师:
看大家这么高兴,老师想考考你们。
课件出示复习题:
1.比一比,看谁的眼力好。
30+8×4
5×2+3
80-64+8
29+25÷4
2.把二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
7×6=426÷2=3
60-42=1818-3=15
二、主动探究,研究问题。
师: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到了鄱阳湖,在鄱阳湖与长江交汇处,有一座丰姿秀逸的山——这就是小孤山。
那看看我们去小孤山遇到了什么问题?
(出示情境图)
生:
要坐船去。
师:
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
板书课题:
过河
师:
(出示信息图)请大家仔细看图,从图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生答课件出示)
师:
你观察的真仔细,三条信息都找到了。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出示问题)
师:
那我们估计一下,大概需要几条船?
你是怎么估的?
生1:
我估计大概需要7条船。
我把男生看成30人,女生看成30人,这样用总人数60人除以9,大约需要7条船。
生2:
我估计大概需要6条船。
方法和前面的同学差不多,只是人数多算了,所以我从7条里减掉1条船,大约需要6条船。
师:
那么到底需要几条船?
谁会列式解答?
生:
29+25=54(人)
54÷9=6(只)【板书】
师:
第一步先算什么?
生:
先算全班总人数,再除以每条限乘9人。
师:
说得好!
师:
谁能用我们前面学的知识把分步式列成一个综合算式?
生:
29+25÷9
师:
四人小组讨论这样列式行不行?
生1:
不行,因为这样就不是先算加法了
生2:
不行,因为这样就先算女生要几条船,男生没算
师:
这几个小组表达的特别清楚,29+25要先算,咱们必须给它加上一个符号表示出来。
现在请4人小组合作,创造一个符号,写在卡纸上。
小组合作交流
展示29+25÷929+25÷9(29+25)÷9
请学生小组派代表发言。
生1:
我用划横线表示这部分先算
生2:
我把先算的部分用线框起来
生3:
我用括号表示29+25先算
师:
说的真好,你们小组真有创意!
师:
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但这么多的表达方式,如果每个人都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来表示,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
别人写的我们看不懂。
师:
是啊,所以在数学上使用统一的符号(),它叫小括号(板书)
师:
小括号像咱们生活中的什么?
生1:
像两面墙。
生2:
像茶杯的把手。
生3:
像一对耳朵。
……
师:
小括号的作用可大了,以后,大家看到算式中有小括号,就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师:
那这道算式小括号放在哪儿呢?
29+25
师:
加了小括号的算式怎么读呢?
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师:
会计算吗?
学生计算,板书完成:
(29+25)÷9
=54÷9
=6(条)
师:
通过对“过河”问题的解决,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符号朋友——小括号,谁能讲讲小括号有什么作用?
生1:
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
生2:
算式中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师:
老师把大家说的编成了一首儿歌
出示“小括号,你真棒,算式有你真奇妙。
改变顺序少不了,先算括号要记牢。
”
学生齐读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师:
好了,坐着船我们已经到了小孤山,进山前,老师还想考考大家!
1、比一比,谁的眼力好
18-9×2
师:
先算什么?
生:
乘法
师:
现在咱们的新朋友淘气的小括号来了(18-9)×2
师:
你们看,现在这道算式先算什么?
生:
加法
师:
为什么不先算乘法?
生:
因为18-9加了小括号,就要先算加法。
师:
大家仔细观察,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
运算顺序、数据一样。
师:
你真会观察。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
后一道算式加了小括号。
师:
那咱们计算一下,结果怎么样?
学生计算
展示得数讨论:
为什么两道题的得数不同?
多让学生说。
师:
大家说的都很好,小括号改变了运算顺序,导致得数不同。
2、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每人选一道题计算)
5×(36-29)(83-35)÷894-(25+19)
学生展示
师:
说说是怎么算的?
……
四、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师:
同学们表现得都非常出色,那我们赶紧一起进去欣赏风景吧!
(出示小孤山风景图片)
师:
这里水深崖陡,美景天成,是万里长江的绝胜,被誉为长江绝岛。
师:
咱们已经到了小孤山的顶峰了。
在返回之前,咱们一起去买些土特产带回家吧!
(出示土特产图)野菜4元,木耳5元,叶帖画3元,竹笋2元,根雕6元,拐杖7元。
师:
你们看笑笑买了什么?
生:
笑笑想买一袋银鱼和三袋木耳。
师:
淘气呢?
生:
淘气是银鱼和木耳各买三袋。
师:
他们要付多少钱呢?
请大家帮他们解决问题。
学生计算
师:
谁帮助笑笑解决了问题?
4+5×3
=4+15
=19(元)
师: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
一袋银鱼是4元加上每袋木耳5元乘以3。
师:
你说的真好,其他同学有和他不一样的吗?
老师也帮笑笑计算出来了:
4+(5×3)
=4+15
=19(元)
你们看看老师算得对吗?
5×3需不需要小括号呢?
小组讨论后汇报
师:
那可要可不要,你会怎么选择呢?
生:
当然不写。
师:
咱们现在来看看淘气要付多少钱?
(学生展示)
生:
(4+5)×3
师:
你是怎么算的?
生:
先算一袋银鱼和一袋木耳的价钱,因不各买了3袋,因而再乘以3
师:
你表达的这么清晰,真棒!
我们刚学的小括号,你就会用了,你真是爱学习的好孩子!
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
4×3+5×3
师:
请介绍一下你的想法。
生:
先算三袋银鱼的价钱和三袋木耳的价钱,再相加。
师:
你表达的这么清晰,真棒!
师:
同学们,你们的方法都很好,有些还把今天刚学的小括号用上了,老师感到特别高兴!
师:
如果你有15元,你打算买些什么?
咱们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一下。
师:
你打算买什么?
找回多少钱?
学生交流
……
五、师生小结畅谈收获
同学们,今天的春游活动就快要结束了,大家肯定特别开心,因为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小括号)谁来向大家介绍小括号?
(学生自由回答)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上和小括号成为更好的朋友!
附板书设计:
过河
29+25=54(人)()
54÷9=6(条)小括号
小括号,你真棒,
算式有你真奇妙。
改变顺序少不了,
先算括号要记牢。
(29+25)÷9
=54÷9
=6(条)
小组展示:
29+25÷929+25÷9(29+25)÷9
课后思考:
这是一节计算教学课,是多数教师不爱上、学生不喜欢听的课,所以在设计这一课时,我努力将自己对新课标的理念体现出来,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关注孩子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但其中也感觉有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
1、尊重教材,创造性地创设学习情境。
新课标提出我们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我设计的活动都是围绕主题情景“过河”而展开的。
我围绕这个情景,引导学生从中寻找数学信息,发现数学问题,进而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
在解决“需要几条船”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掌握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力求学生自主探索。
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并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汇报→验证→猜测、尝试”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
最后,教师从旁引导,点明主题。
3、设计练习,注重运算能力的培养。
练习题设计分为基本练习、对比练习、应用练习三个梯度,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活动一步一步引向深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课堂教学,注重估算能力的培养。
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