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15 种群和群落细胞的分子组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70292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50.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15 种群和群落细胞的分子组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考生物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15 种群和群落细胞的分子组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考生物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15 种群和群落细胞的分子组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考生物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15 种群和群落细胞的分子组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考生物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15 种群和群落细胞的分子组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15 种群和群落细胞的分子组成.docx

《高考生物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15 种群和群落细胞的分子组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15 种群和群落细胞的分子组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15 种群和群落细胞的分子组成.docx

高考生物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专题15种群和群落细胞的分子组成

2014年高考生物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专题15种群和群落细胞的分子组成

1.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

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D.用标志(记)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

2.下表是调查某野山羊种群生存状况的原始数据。

若把表中数据转换为种群存活曲线图并进行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年龄

(年)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存活数

(只)

1000

801

789

776

764

734

688

640

571

439

252

96

6

3

死亡数

(只)

199

12

13

12

30

46

48

69

132

187

156

90

3

3

A.存活曲线图中横坐标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年龄,纵坐标的来源于存活数

B.该种群的存活曲线呈凹形(类型Ⅲ)

C.该种群中大多数个体在平均生理年龄后死亡

D.分析存活曲线可知该种群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3.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表。

三个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为()

年龄期

个体数

幼年期

600

400

200

成年期

400

400

400

老年期

200

400

600

A.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

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

5.关于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A.酵母菌既含有核基因,又含有线粒体基因

B.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终产物经主动运输运到

细胞外

C.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在培养早期呈“J”型增长

D.碳源充足和不充足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不同

6.在野外试验站,研究棉蚜发生期开放和封闭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1和20头/叶)的棉蚜种群密度变化,各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结果如图。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A.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衰退,可能与迁出有关

B.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达到密度峰值,可能与迁入有关

C.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群数量均在达到K值时开始衰退

D.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内斗争均在种群衰退时开始减弱

8.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S”型增长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9.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10.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B.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12.金合欢蚁生活在金合欢树上,以金合欢树的花蜜等为食,同时也保护金合欢树免受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

如果去除金合欢蚁,则金合欢树的生长减缓且存活率降低。

由此不能得出的推论是()

A.金合欢蚁从金合欢树获得能量

B.金合欢蚁为自己驱逐竞争者

C.金合欢蚁为金合欢树驱逐竞争者

D.金合欢蚁和金合欢树共同(协同)进化

13.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B.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原)生演替的速度快

D.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原)生演替

14.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

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猛禽

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

(2)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____________决定的;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_________。

若在农田周围合理植树可控制鼠害,从而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该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关系,使人们从中更多获益。

 

5.【解析】选B。

A项,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含有线粒体和细胞核,因此含有核基因和线粒体基因;B项,

11.【解析】选C。

由图可知,纯茶园的物种数少,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差,易暴发虫害;10月份的杉茶间作园的物种数最大,但并不能

说明各物种在此时的种群密度最大;同时也可以看出,6月份时,梨茶

易错起源1、种群的特征

例1.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1.种群特征

(1)种群概念: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如一块棉田中的所有棉蚜。

(2)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内容。

2.种群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种群个体数量越多,即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2)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出生率与死亡率及迁入率与迁出率的差值为正时,种群数量增加:

反之,种群数量减少。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性比率)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1.种群必须具备“三同”

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物种。

2.标志(记)重捕法的要求

(1)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分布均匀;

(2)未标志个体和被标志个体都有同样被捕获的机会;

(3)调查期中没有迁入和迁出;

(4)调查期中没有新个体的出生和死亡;

(5)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3.种群的特征在生产中

的应用

(1)城市人口的剧增——迁入率>迁出率造成的;

(2)中国人口的增长——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能单纯说是出生率高造成的;

(3)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增长率下降;

(4)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改变性别比例(性比率)来降低出生率;

(5)将性外激素释放到大田里,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降低出生率;

(6)性别比例(性比率)中,♂多于♀的,如蚂蚁等;♀多于♂的,如人工控制的种群——牛、鸡等。

易错起源2、种群数量的变化

例2.如图中,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

(1)图中曲线______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较轻。

当曲线Ⅲ趋近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已不宜采取______保护的措施。

图中阴影部分可能引起该种群的______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种进化。

(2)若图中物种处于最高营养级,当其数量下降,且其他条件不变时,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会______。

处于该营养级物种的种间关系是______。

(3)若图中物种为食草动物,当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

____功能。

(4)人类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过度利用也会导致出现图中的三种情况。

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表现为“J”型增长,因此需控制“J”型增长数学方程式中_______参数,以实现人口和野生动物资源的

协调发展。

(4)“J”型增长数学方程式为Nt=N0λt,λ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因此控制λ参数,可以

1.种群增长的“J”型和“S”型曲线比较

项目

“J”型曲线

“S”型曲线

前提

条件

环境资源无限

环境资源有限

λ

保持不变

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下降

种群

增长率

保持稳定

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下降

图像

模型

种群

增长

速率

K值

无K值

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

联系

“J”型增长曲线“S”型增长曲线

2.K值与K/2在实践中的应用

灭鼠

捕鱼

K/2(最大增长速率)

灭鼠后,鼠的种群数量若在K/2附近,这时鼠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增加,无法达到灭鼠效果

捕捞后使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鱼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回升

K值(环境容纳量)

改变环境,降低K值,使之不适合鼠生存

保证鱼生存的环境条件,尽量提升K值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前提条件(判断依据):

若出现以下五种情况即可判断为“J”型曲线:

①理想条件下;②实验室条件下;③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几个条件同时满足;④无环境阻力。

(2)公式:

Nt=N0·λt(N0为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种群的数量,λ表示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若λ>1,种群密度增大,为增长型种群;λ<1,种群密度减小,为衰退型(下降型)种群;λ=1,数量不变,为稳定型种群)。

易错起源3、群落的结构

例3.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A.田鼠和杂草B.豌豆和杂草

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

1.群落的种间关系

关系

名称

数量

坐标图

物质、能量

关系图

特点

举例

互利

共生

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地衣中真菌与藻类、大豆与根瘤菌

寄生

----------------

对寄主B有害,对寄生生物A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

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

竞争

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同,如图b

农作物与杂草、牛与羊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呈现出“先为食,数量上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

狼与兔、羊和草、青蛙与昆虫

2.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

①影响因素:

阳光。

②意义:

充分利用光能、为动物提供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水平结构:

不同地段生物种群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呈镶嵌分布。

种间关系的判断

(1)同一物种之间大鱼吃小鱼不叫捕食,应叫种内斗争,因为捕食必须是两物种之间的关系。

(2)关于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

①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

②从变化趋势看,先达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易错起源4、群落的演替

例4.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1.初(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比较

内容

初(原)生演替

次生演替

概念

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速度

缓慢

较快

主要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2.群落演替的原因

(1)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

(2)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灾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

(3)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4)人类活动的干扰。

区分演替类型的两种方法

(1)从起点上:

①原先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的环境发生的演替是初(原)生演替;

②原有群落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2)从时间速度上:

①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是初(原)生演替;

②经历的时间短,速度较快是次生演替。

1.有关种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产量提升

B.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往往表现出明显上下波动,因此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

C.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

鲫鱼种群的增长需持续投放饲料等

D.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

2.假定当年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λ倍,右图表示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0~a年,种群数

量不变

B.b年时,种群数量最少

C.b~c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J”型增长

D.b~d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S”型增长

3.右图中的实线表示某岛屿上鹿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该环境中鹿群

的K值始终恒定不变

B.c点时鹿群的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

C.a点时的增长率小于d点时的增长率

D.cd段时间内可能有较多的捕食者

4.太平洋深处的一座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

由于植被茂盛、物种独特,登岛研究的人员逐渐增多。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岛屿物种发展到现阶段是初生演替的结果

B.研究人员的到来可能会影响该岛屿的群落演替

C.调查岛上一种陆生动物的种群密度需要考虑迁入和迁出的影响

D.群落演替过程中岛屿上物种多样性增加

5.巨尾桉具有速生、高产的特点。

某地区将天然林全部砍伐烧毁,大量单一种植巨尾桉,对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天然林替换成巨尾桉林的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B.天然林替换成巨尾桉林后物种丰富度增加

C.在巨尾桉林中混种其他林木有利于改善该地区环境

D.巨尾桉林比天然林的抵抗力稳定性高

6.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

A.田鼠和杂草

B.豌豆和杂草

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

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

7.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

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下图。

据图判断

正确的是(  )

A.纯茶园物种数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

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

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月份时最为复杂

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

8.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

其中错误的是(  )

A.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B.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

C.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若边缘有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9.珍稀物种保护的最大问题是栖息地的破碎。

人类已经把大部分陆地表面积用于从事农业,而很多野生动物是无法在农业景观中生存的。

其余的陆地表面积很多都在经历破碎过程或已经破碎成许多很小的板块

下图可以

体现出栖息地破碎对种群动态有影响。

下列关于栖息地破碎对种群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对于白脸猴来说,栖息地越大,种内斗争越少,个体

生存机会越大

B.白脸猴种群越大,种群维持时间越长,是出生率高的缘故

C.白脸猴种

群越小,种群维持时间越短,是因为气候和疾病等容易导致种群内生物忽然灭绝

D.栖息地的破碎也会导致基因交流的机会减少

10.蓝藻、绿藻和硅藻是湖泊中常见藻类。

某课题组研究了不同pH对3种藻类的生长及

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见图1、图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1和图2分析,3种藻类中pH适应范围最广的是________;在pH为8.0时,3种藻类中利用CO2能力最强的是________。

(2)在培养液中需加入缓冲剂以稳定pH,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实验中需每天定时对藻细胞进行取样计数,请回答以下问题:

①取出的样液中需立即加入固定液,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计数前通常需要将样液稀释,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将样液稀释100倍,采用血球计数板(规格为1mm×1mm×

0.1mm)计数,观察到的计数室中细胞分布见图3,则

培养液中藻细胞的密度是________个/mL。

11.薇甘菊是

多年生藤本植物,能攀爬树冠迅速生长,繁殖能力强,植株覆盖密度大。

薇甘菊入侵后,以其入侵点为圆心向外扩散,划分出薇甘菊入侵区、群落交替区和本土植物区三类样区。

在薇甘菊入侵区,薇甘菊覆盖度大于90%,入侵年龄在5年以上;群落交错区,薇甘菊与当地植物竞争

生长,薇甘菊的覆盖度在10%~30%,入侵年龄在3年左右;本土植物区没有薇甘菊生长、优势种群为本土植物,其覆盖度大于80%。

下表为不同样区(取土样的数量、体积相同)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和类群数统计结果。

请分析回答:

线虫

蜱螨目

弹尾目

其他昆

虫或小动物

个体、总数

类群数

薇甘菊入侵区

1890

226

123

48

2287

15

群落交错区

1198

132

99

114

1543

15

本土植物区

1084

120

143

49

1376

14

数量总计

4172

478

365

211

5209

44

(1)从表中数据可知,在不同样区捕获到的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不尽相同,动物个体数量最多的样区是________________。

薇甘菊入侵后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的________变化影响不大,而对土壤中动物的________变化影响较大。

(2)在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薇甘菊属于________,土壤中的小动物属于________。

(3)薇甘菊入侵5年后,本土植物成片枯萎死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植物大量死亡会使该生态系统中________的数量增加。

因薇甘菊入侵引起的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等的一系列变化称________。

(4)经研究发现一种叫田野菟丝子的植物能吸收薇甘菊的营养并将其致死,使薇甘菊的覆盖度大幅度下降,并使受害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明显增加,田野菟丝子不会致死其他植物。

使

用田野菟丝子对付薇甘菊十分奏效。

田野菟丝子与薇甘菊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这种关系具有一定的________性。

12.某山区25年前发生过森林火灾,焚毁所有林木。

现有一位生态学者

对该山区植被进行调查,得到部分数据如下

表,请回答下

列问题:

树龄(年)

株数

树种

1~2

3~4

5~6

7~8

9~10

11~12

13~14

15~16

17~18

19~20

21~22

赤杨

0

2

5

8

12

20

25

19

14

9

4

栎树

21

15

10

7

5

4

2

0

0

0

0

松树

0

0

0

5

7

11

13

10

5

3

2

杜鹃

2

2

3

1

3

3

4

1

3

2

1

(1)火灾后该地区群落的演替类型是________。

(2)若以大树(树龄>5年)的数量作为森林中树种优势度的指标,则目前该山区优势度指标最高的树种是________。

若此山区不受人为干扰,若干年后,上述四种植物中,优势度指标最高的是________。

(3)请绘制该群落中松树种群不同树龄的株数分布柱状图。

(4)火灾后该地区曾引入一种外地植物,引入物种的种群基因型频率

变化如下表:

基因型

引入前,原地

引入后5年,本地

引入后8

年,本地

AA

51%

57%

61%

aa

11%

17%

21%

通过对该物种在引入前后种群基因频率的比较,请说明该物种在引入前后有没有发生进化?

________。

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析:

选C 天然林替换成巨尾桉林的

过程属于次生演替;天然林替换成巨尾桉林后物种丰富度减少;在巨尾桉林中混种其他林木增加了物种丰富度,增强了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利于改善该

答案:

(1)薇甘菊入侵区 类群数 个体数量

(2)生产者 消费者、分解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