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学案 1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70025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59.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五学案 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八五学案 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八五学案 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八五学案 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八五学案 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五学案 11.docx

《八五学案 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五学案 11.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五学案 11.docx

八五学案11

广州卓越教育机构一对一

初二语文同步学案(第五单元)

芳村校区:

颜华玲

21桃花源记 

1-1课内知识回顾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作者是(东晋)朝的(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后人称为(靖节先生)是我国(山水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代表作品《饮酒》、《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闲情赋》等。

二、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俨yǎn然阡陌qiānm0垂髫tiáo诣yì

间jiàn隔问津jīn此中人语yù云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

沿着。

(2)仿佛若有光。

仿佛:

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

类。

(4)悉如外人。

悉:

都。

(5)具答之。

具:

详尽,详细。

(6)问今是何世。

世:

朝代。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言:

详细地说出。

(8)皆叹惋。

惋:

惊讶、惊奇。

(9)便扶向路。

扶:

沿、顺着。

向:

先前

(10)及郡下,诣太守。

及:

到。

诣:

拜见。

(11)处处志之。

志:

做标记。

(12)欣然规往。

规:

计划。

(13)未果,寻病终。

未果:

没有实现。

寻:

随即,不久。

(14)后遂无问津者。

津:

渡口。

(15)寻向所志。

志:

动词,做标志。

3.通假字

便要还家。

“要”通“邀”,解释为:

邀请。

4.古今异义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古义:

妻子儿女。

今义:

男子的配偶。

         绝境:

古义:

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

山穷水尽的地步。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

古义:

交错相通。

今义:

各种运输事业的总称。

(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

古义:

鲜艳美丽。

今义:

食物味道好。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

古义:

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

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5)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

古义:

不值得。

 今义:

不充足,不够。

5.请写出出自本课的成语,并解释其意思。

(1)世外桃源。

意思:

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豁然开朗。

意思:

形容由狭窄昏暗一下子变而为开阔敞亮。

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后突然明白。

(3)无人问津。

意思:

比喻没有人过问或尝试。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描写桃花林优美景色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内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表现桃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表现桃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句子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觉得这种景象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

点拨:

重点理解“异”“穷”等词。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整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明净的水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点拨:

重点理解“平旷”“俨然”“属”等词语。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点拨:

重点理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词语。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他们)自己说祖上为躲避秦朝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点拨:

重点理解“妻子”“邑人”“绝境”等词语。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点拨:

重点理解“何世”“乃”“无论”等词语。

3、课文理解

1、整体感知

全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描写了从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到离开桃花源、然后再寻桃花源而不得的经过,描写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理想社会作者虚构了这么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是他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寄托了他的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但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这只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空想,又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

2、第二段文字描写了美好的乡间图景,请从下列三个方面分别指出“美好”的含义  

A:

自然环境:

(优美、富饶) 

 B:

社会环境:

(安定、和平)  

C:

人们生活:

(自由、快乐)

3、陶渊明的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为现实?

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不能变为现实,虽然这种理想只是他的一种空想,却对现实生活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积极意义:

寄托作者的社会、政治理想,反映人民反压迫反战争的美好愿望

消极意义:

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这只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空想,又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

1-2〖巩固训练〗

一、下列句中加点字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4分)

A.①渔人甚异之②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B.①太守即遣人随其往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①寻病终②寻向所志

D.①诣太守,说如此②不亦说乎

二、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4分)

A.便要还家B.屋舍俨然C.项为之强D.满坐寂然

三、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5分)

豁然()俨然()阡陌()怡然()垂髫()

四、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9分)

1、欲穷其林____________2、仿佛若有光____________3、初极狭,才通人_________

4、屋舍俨然____________5、阡陌交通______________6、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____

7、便要还家____________8、皆叹惋________________9、欣然规往_______________

五、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8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六、填空。

(6分)

1、根据文章内容,恰当选用文中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________”。

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________”。

离开桃花源时,他“________”,但再来寻找时,还是“________”。

2、理解文章内容,并填空。

本文以_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寄托作者美好社会理想的世外桃源。

从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可看出,桃花源人不愿外界打扰,希望过和平安宁的生活。

七、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1、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原因是:

(1)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

2、文中最后写刘子骥“规往”“未果,寻病终”,后无人“问津”,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根据下列的提示,写出相应的成语。

(4分)

1、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成语:

___________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成语:

___________

【重难点突破】

一、通假字

便要还家:

二、一词多义

(1)便舍船

(2)屋舍俨然

(1)寻向所志

(2)寻病终

(1)见渔人,乃大惊。

(2)乃不知有汉

(1)处处志之:

(2)寻向所志:

(1)忘路之远近

(2)闻之,欣然规往

 (3)处处志之(4)渔人甚异之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6)具答之

(1)遂与外人间隔

(2)遂迷(3)后遂无问津者

(1)便得一山

(2)得其船

三、古今异义:

(1)交通:

古义:

今义:

(2)妻子:

古义:

今义:

(3)间隔:

古义:

今义:

(4)绝境:

古义:

今义:

(5)无论:

古义:

今义:

四、特殊句式

(1)省略句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士也。

(“……”表判断)

(3)倒装句:

不复出焉。

(应为“不复焉出”)

五、按要求默写句子。

(1)描写桃林美景的句子。

(2)描述桃源环境及桃花源人美好生活的句子。

(3)描写桃花源人好客的句子。

(4)描写桃源人厌恶战争的句子。

六、理解文章内容

1、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

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中考链接】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列加点字与“皆叹惋”句中的“皆”字意义不同的是()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阡陌交通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C、无论魏晋D、设酒杀鸡作食

⒊有些成语出自本文,请写出两个、

4、翻译句子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

                                    

22短文两篇

陋室铭

 

1-2〖课内回顾〗

1.主题: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2.重点字词解释

(1)在:

在乎、在于,动词。

(2)名:

名词作动词,著名。

(3)灵:

名词作动词,灵异,神奇,也有灵气的意思。

(4)斯:

指示代词,这。

是:

判断动词。

陋室:

简陋的屋子。

(5)惟:

只有,只要,唯独。

(6)惟吾德馨:

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觉得有什么简陋的了)。

德馨:

品德高尚。

馨,散布得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吾,我,这里指作者,陋室的主人。

(7)上:

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蔓延。

(8)鸿儒:

即大儒,学识渊博的人,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

鸿:

同“鸿”大,学识渊博。

儒:

旧指读书人。

(9)白丁:

原指没有官职的人,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浅薄无知的人。

(10)调(tiáo)素琴:

调,弹奏;素琴,没有任何装饰的琴。

(11)金经:

泛指佛经。

(12)丝竹:

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这管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3)乱耳:

扰乱耳朵。

乱,扰乱。

(14)案牍(dú):

官府的公文。

(15)劳形:

使身体劳累。

形,形体、身体。

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16)何陋之有:

有什么简陋呢?

之,助词,无实意,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全句意为“有何陋”。

(17)草色入帘青:

这里是“映入”的意思。

(18)无丝竹之乱耳:

之:

助词,定语“乱耳”后置的标志。

5.作者提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用意:

作者借这南阳的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诸葛亮与杨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

6.文末提出“何陋之有”,即陋室不陋,请说明理由:

  人品高尚(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景色宜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幽雅、恬静)

  来人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生活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7.古今异义:

  在:

古义(在乎,动词)今义(表示某物在某地,介词)

  馨:

古义(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今义(芳香)

  调:

古义(调弄)今义(调动)

  形:

古义(身体)今义(形状)

8.词类活用:

  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变得有名。

有龙则灵,形容词作动词,变成灵异的水。

  苔痕上阶绿,上,名词作动词,蔓上。

绿,名词作动词,变绿。

  草色入帘青,青,名词作状语,使……变青。

  惟吾德馨,馨,名词活用为动词,道德美好高尚。

  无丝竹之乱耳,乱,形容词作动词,使……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劳,形容词作动词,使……劳累。

 

9.一词多义:

  1.之:

  ①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无丝竹之乱耳②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何陋之有

  2.往来:

  ①表示交往的人:

往来无白丁②表示来来往往的人:

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3.是:

  ①判断词,是:

斯是陋室②这个、那个:

当是时(《口技》)

  4.名:

  ①著名:

有仙则名②名词作动词:

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9、倒装句何陋之有(应为“有何陋”)

10.内容理解

⒈表现陋室环境的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⒉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⒊表现陋室主人高雅生活的句子:

调素琴,阅金经。

⒋提挈全文大意的词:

德馨。

⒌拿"陋室"与古代贤人“名人”相类比的句子: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⒍点明主旨的句子: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⒎本文开头起兴,以虚衬实的句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⒏本文写法:

托物言志

⒐作者情感:

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⒑本文对偶句: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③、调素琴,阅金经。

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1、《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12、《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3、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4、《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

孔子云:

何陋之有?

15、《陋室铭》一文中,作者在结尾提到古代贤士,并且引孔子的话,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

提到古代贤士的一句话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6、《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1.重点句子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3)何陋之有?

有什么简陋的呢?

1-2【基础巩固】

1、翻译加点的词语

1、斯是陋室2、惟吾德馨

3、谈笑有鸿儒4、往来无白丁

5、可以调素琴6、阅金经

7、无丝竹之乱耳8、无案牍之劳形

9、何陋之有

二、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7、孔子云:

何陋之有?

【重难点突破】

一、词类活用

乱:

劳:

2、特殊句式

1、倒装句  

何陋之有的正确句式为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这两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和“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两句是。

3、理解性默写

1、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2、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4、理解文章内容

1.全文的文眼是什么?

为什么这样说?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

 

3、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4、文中写到哪三位古人?

为什么要写这三位古人?

 

【中考链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⒈《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采用了的写法。

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有仙则名(    )    

(2)斯是陋室()

(3)惟吾德馨(   )       (4)无案牍之劳形()

3.翻译下面的句子。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作者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说明()

A.自己和诸葛亮、扬雄一样都居住在陋室中。

   

B.自己的陋室可以和诸葛庐、子云亭齐名。

   

C.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D.表明作者怀念诸葛亮、扬子云。

 

爱莲说

1-1课内知识回顾

一、文学常识

⑴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北宋朝哲学家、理学家。

谥号“元公”,有《太极图说》、《通书》、《周元公集》。

《爱莲说》是他托物言志的一篇名文。

他被公认为理学的重要创始人,他提出的“太极”和“无极”等哲学范畴和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⑵本文体裁是“说”,说,是一种文体。

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来抒发感情,还可以叙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⑶骈句,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句。

骈句和排比句以外,统称散句。

二、重点字词读音注音

甚蕃(fán)淤泥(yū)濯(zhuó)清涟(lián)枝蔓(màn)亵玩(xiè)隐逸(yì)颐(yí)噫(yī)

三、解释重点实词

甚蕃(很多) 陶渊明独爱菊(惟独)世人盛爱牡丹(非常)

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惟独)(表示转折)(沾染污秽)

濯清涟而不妖(洗涤)(清水)(美丽而不庄重)

不蔓不枝(蔓延)(分枝)香远益清(更加)(清香)

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观赏)(亲近而不庄重)

余谓菊(我)(认为)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

陶后鲜有闻(少)宜乎众矣(应当)(多)中通外直(畅通挺直)    

四、成语与名句。

①出淤泥而不染:

从污泥中生出来,却不沾染污泥。

比喻在污泥的环境里能保持纯洁,不受影响。

②不蔓不枝:

比喻言谈或文章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

五、写作手法:

一是巧用比喻,把菊花比为“隐士”,把牡丹比作“富贵人”,把莲花比喻成“君子”二是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主题。

全文三次用菊花、牡丹衬托莲花。

第一次衬托表明自己的喜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表现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慨叹世上没有几个人和自己的爱好相同。

六、主题思想。

①本文通过对莲可贵品格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既不愿象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象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七、《爱莲说》分段:

  第一段,写“我”爱莲的原因和莲的美好的品格。

  第二段,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八、用原文回答问题

⑴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⑵全文的中心句是:

莲,花之君子者也。

⑶周敦颐《爱莲说》:

咏莲名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⑷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⑸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⑹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⑺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⑻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香远益清。

⑼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

莲,花之君子者也。

⑽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⑾《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⑿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⒀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⒁人们甚爱牡丹的原因是: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⒂同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微斯人,吾谁与归”意境相同一句是: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6)隐寓趋炎附势之风极盛的语句是: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九、问答题

1、“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这句话揭示了什么问题?

答:

揭示了自唐朝以来,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答:

生长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3、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4、《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

文中牡丹、莲花各比喻生活中的什么人?

你怎样看待拜金主义者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牡丹之爱”?

答:

“牡丹”比喻富贵的人。

“莲花”比喻品德高尚的人。

看法:

对有些拜金主义者的贪图富贵追名逐利行为表示鄙夷和厌恶,他们的“有钱能使鬼推磨”是造成世风日衰的祸根,这种“牡丹之爱”要受到批评和否定。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予独爱莲”的“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答:

表达了作者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独字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

1-2【基础巩固】

1、解释加点的词

1、水陆草木之花2、可爱者甚蕃

3、晋陶渊明独爱菊4、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6、濯清涟而不妖

7、不蔓不枝8、香远益清

9、亭亭净植10、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1、予谓菊12、花之隐逸者也

13、菊之爱14、陶后鲜有闻

15、宜乎众矣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水陆草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