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幼儿破坏性行为的成因及有效控制.docx
《学前教育幼儿破坏性行为的成因及有效控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教育幼儿破坏性行为的成因及有效控制.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前教育幼儿破坏性行为的成因及有效控制
摘要
幼儿破坏性行为是一种常见的问题行为,不仅会影响幼儿身体与心理发育和社会化过程,还可能会导致在青少年以及成年期产生反社会和违法犯罪行为。
由于幼儿破坏性行为发生频率较高,深入分析破坏性行为的成因以及如何有效控制幼儿破坏性行为是当今学前教育大的重点内容。
本研究以西安市Y幼儿园大中小班的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观察法观察幼儿破坏性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行为特点,利用观察所得记录以及相关文献研究分析幼儿破坏性行为成因,从幼儿自身以及教师教育方面对幼儿在教室,操场等场所以及各个活动环节中幼儿的破坏性行为提出有效控制的建议。
关键词:
破坏行为,成因,有效控制,影响因素
一、引言
目前我国儿童问题行为的检出率呈不断上升之势,近五年的资料显示,我国儿童问题行为的检出率在13.97%~19%之间。
幼儿阶段是儿童人格和认识发展的黄金阶段,也是儿童行为形成与发展的关键阶段。
这一时期产生的破坏性行为的问题可能会影响到成年以后的发展,青少年和成年以后出现的行为问题都与幼儿阶段出现的行为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有效控制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及时总结幼儿破坏性行为的成因,并采取及时的有效控制,从而降低幼儿破坏性行为的发生率,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以及将来的生活、学习都具有重要意义。
徐晓英认为破坏性行为是一种儿童心理偏差而产生的经常性的行为问题。
儿童因认知有限或好奇心的驱动经常做出破坏性行为。
龙路英在《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箱庭干预研究》中把幼儿的破坏性行为和喜欢发脾气、好打架、争吵、爱说慌、喜欢嫉妒、好强欺弱小、搞恶作剧、不能和别的幼儿友好相处、偷窃等幼儿的行为都一同列为我国幼儿在社会行为方面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夏君认为幼儿破坏性行为是幼儿对物品有意或无意的一种发泄行为。
莫书亮等人的研究表明攻击-破坏行为与心理理论存在一定的关系。
杨丽珠等人的研究表明儿童攻击-破坏性行为中班幼儿破坏性行为明显多于小班、大班,破坏性行为还存在性别差异。
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发现幼儿的心理与生理的不同状态对破坏性行为都有一定的影响,并且教师的教育方法也有一定作用,为此本次研究从幼儿自身生理与心理的发展状态及教师教育方面对幼儿破坏性行为影响及如何有效控制进行探讨。
二、影响幼儿破坏性行为的因素
综合以上观察现状我们可以看出幼儿破坏性行为受到年龄、性别的影响并受不同活动情境的制约与影响。
由此我们在分析幼儿破坏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时要细致,幼儿的许多行为看起来都像是破坏性行为,但通过细致观察后可以看出,他们的破坏本质是不同的。
有一些是有意的,有些是无意的;有些是故意的,有些是情绪过激的表现;有些是针对物品,有些针对他人;有些是对他人有伤害的,有些则是没有伤害的。
所以,我们在分析幼儿破坏性行为的成因时,不能只看表面,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本质中分析幼儿破坏性行为的成因。
具体来说,幼儿破坏性行为的成因有以下几点:
(一)幼儿方面
1.好奇心
好奇心是学前阶段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特点,他们对任何东西都很好奇,有强烈的探究欲望,总想通过摸一摸、看一看、踢一踢、撕一撕、拆一拆、摔一摔等方式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在这一原因下幼儿的破坏性行为更多是探索,试探。
在本次观察中,有幼儿将教室环创撕扯下来,是为了看看纸下面画着什么。
虽然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但这是幼儿主动探究,理解世界的一种学习方式,我们应保护并加以正确的引导。
2.对其他幼儿的违规行为做出的反应
有时候幼儿表现出的破坏性行为,并不是始于对事物的好奇心,而是对与其他幼儿的不良或违规行为而做出的反应。
对未遵守规则的幼儿的愤怒而引起的破坏性行为的发生。
比如,观察记录中,幼儿因游戏进度被不遵守规则的幼儿所打扰进而将他推倒在地。
又如,益智区中幼儿将自己喜欢的玩具按规则交换出去,但因为其他幼儿没能遵守规则将玩具还给他而引起的破坏性行为。
3.为表现自己,吸引他人的注意力
幼儿破坏性行为也是幼儿为表现自己,吸引他人注意力的方式。
幼儿希望引起注意的有可能是某个特定的人,也有可能是某个特别的群体。
比如,观察记录中,幼儿因想提前被家长接回家,哭泣未果后将积木提的到处都是。
又如,午饭时,大家都在认真吃饭,该幼儿突然站起来将碗扔到了地上。
再比如,幼儿总是去将教师用的小黑板推到。
还比如,有的幼儿错误地认为,干别的小朋友不敢干的就是比别人勇敢,于是他们经常在教室里捣乱别人,拿这个小朋友的彩笔,推倒另一个小朋友的积木“乐此不疲”。
4.自尊心
学前阶段幼儿的自尊心逐步发展,但由于这一年龄阶段幼儿无法用语言去很好的表达,而遇到他人不正确的指责时,没有办法解决所以演变成用破坏性行为来表达。
比如,观察记录中幼儿因被指责浪费粮食而引发的破坏性行为。
又如,推倒比自己垒的高的积木。
再比如,因为老师表扬了其他小朋友却没有表扬自己所以撕坏了别人的画的行为。
5.宣泄不良情绪
破坏也是幼儿用来宣泄不良情绪的一种方式,这与成人在极度生气的情况下做出的破坏性行为一致,当幼儿非常生气的时候,他们也会通过摔东西、扔玩具等激进的方式来宣泄心中的压抑和愤怒。
有的幼儿因为自己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就破坏玩具宣泄;有的幼儿因为被嘲笑,就用破坏性行为表现自己的不满;还有可能时在家被家长打骂了,心里委屈就用破坏行为宣泄。
(二)教师方面
1.对幼儿破坏性行为不重视
教师对幼儿的破坏性行为的重视程度影响着幼儿对破坏性行为的认识。
教师不重视幼儿的破坏性行为会使幼儿对破坏性行为的影响产生错误的判断,幼儿会认为破坏性行为是被默许的,是正确的。
在这种情况下幼儿破坏性行为发生的频率会增高而破坏性行为所造成的影响也会加重。
2.进行教育活动时语言不规范
教师在面对幼儿破坏性时,应使用恰当的语言用词,不能有辱骂等贬义词。
要注意态度,防止因为态度语言的不恰当使幼儿产生自卑或者叛逆心理,加剧破坏性行为的发生。
3.没有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教师一日活动中,要注意与其他教师交流中的语言、与幼儿交流时的态度以及自己的行为举止。
做到言传身教,树立教师的榜样作用。
比如:
教师不小心弄坏了环创,那么作为教师要及时做好修复,为幼儿做表率。
(三)家长方面
1.不懂教育,不会教育
受各方面因素的限制,有的家长对幼儿教育的不重视,忽视幼儿破坏性行为,而有的家长重视教育但是缺少方法,面对幼儿破坏性行为“束手无策”。
这些都是影响幼儿破坏性行为的因素。
2.家园合作不密切
幼儿在幼儿园出现破坏性行为时,教师会对其进行教育。
如果幼儿回到家也出现了破坏性行为但没有被父母及时发现制止,会使幼儿出现在幼儿园很乖巧但回到家就不一样了。
如果家长能主动向教师反馈幼儿在家的情况做到幼儿园与家庭的教育合力,这样可以有效控制幼儿破坏性行为的发生。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研究对象及观察过程
本次研究,观察对象为西安地区Y幼儿园大,中,小班幼儿。
Y幼儿园是一所民办园,行政管辖部门隶属长安区教育局,共有12个教学班,收托360余名适龄幼儿。
园所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建筑体为三层,面积约3300平方米,户外场地面积约3600平方米。
从2018年9月到2018年12月,观察并记录了Y幼儿园大、中、小班乱涂乱画,摔碗,摔积木,破坏活动区角建设,撕毁环创、幼儿绘画作品以及图书等幼儿破坏性行为19件。
地点涉及教室,操场,幼儿休息室以及楼道等场所。
(二)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
表2.1年龄阶段
破坏行为
小班
中班
大班
总计
次数
3
14
2
19
经观察发现,在学前阶段(3-6岁)的幼儿均出现了破坏性行为,其中,中班幼儿破坏性行为发生的频率较高,大班破坏性行为最少。
小班幼儿的破坏能力受年龄与认知发展的控制,教师更易发现并控制,因此能真正出现破坏性行为的情况较少;中班幼儿认知的发展促使好奇心的增加且规则意识尚在发展,因此中班幼儿破坏性行为发生次数较多;而大班幼儿有一定的自控能力且规则意识更加完善并不断发展,大多数可以通过相对正确的方式去探索,因此破坏性行为也相对较少。
表2.2性别差异
破坏行为
男孩
女孩
总计
次数
14
5
19
由表2.2可以看出,幼儿在出现破坏性行为频次方面,性别差异十分明显。
赖清文通过对男女幼儿在两项任务和任务分值上进行的方差分析得出结论:
幼儿规则意识的发展水平存在性别差异,女孩的规则意识发展水平高于男孩。
因此规则意识的发展水平导致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出现破破坏性行为,此外也和教师与家长对待男孩女孩不同的教养方式有关。
(注:
活动室包括但不限于美工室,科技馆,图书阅览室等)
图2.3不同活动场地的差异
由图2.3我们可以看出,室内活动中教室是破坏性行为高发地区,原因有两个:
第一,相比活动室而言教室是幼儿最常待的地方,更熟悉;第二,教室幼儿较多,不像活动室是以小组进行的,教室难免会照顾不到每一位幼儿,会出现不能及时阻止幼儿破坏性行为的情况。
室外活动中出现的幼儿破坏性行为明显小于室内,其中操场出现幼儿破坏性行为的频次高于走廊。
图2.4不同活动环节下的差异
由图2.4可以看出幼儿在教学环节中破坏性行为出现频次较多。
有与同伴起争执而引起破坏性行为,也有为引得老师同学注意以及因受委屈而引起。
喝水环节大多是想争第一或是遵守规则的幼儿与不遵守规则的幼儿所起的冲突演化而成的破坏性行为。
午睡和离园环节大部分是幼儿消极等待而引起的,例如:
不午休的幼儿将床上的螺丝拆下,抠泡沫垫;家长接送太迟导致幼儿在教室里等待时间过长引起幼儿寻找“有意思”的事进而演变成破坏性行为。
四、幼儿破坏性行为有效控制的建议
(一)幼儿方面
1.运用适当的方式满足好奇心
幼儿有时的破坏性行为不是单纯的破坏,而是有自己的目的,是自主探索学习的初步尝试,幼儿创造性地尝试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一些无意破坏。
所以,作为老师应该认真观察幼儿行为的同时也找到真正的动机并对幼儿进行积极的引导,教会幼儿运用正确的方式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头上。
儿童的双手掌握的技巧越高超,这个孩子就越聪明。
”例如:
幼儿为看到更多的画将环创撕坏,老师耐心地引导,向幼儿提出了要求和改进措施,让幼儿意识到自己行为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可见,对这些貌似破坏性行为的探索行为应加以及时,正确的引导,让幼儿用适当的方式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可以有效规避幼儿破坏性行为的产生。
2.引导正确的情绪表达方式
有些幼儿脾气很不好,一不高兴就乱摔东西,或者拿玩具、物品撒气。
这是由于幼儿还不懂应该怎样正确表达自己情绪。
对于这样的幼儿而言,耐心指导很重要。
作为教师,应树立榜样作用,在日常活动中不将自己的脾气带入与幼儿的交往中,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分享自己所遇到的事情,并且告诉幼儿老师是怎么解决的。
这样时间久了,耳濡目染,幼儿也就慢慢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发泄自己的情绪。
遇到不高兴的事,也会用向你诉说的办法来调整自己的情绪。
其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设情绪宣泄区角,如设置一些沙袋让幼儿发泄自己的情绪,玩搭好积木后全部推倒等具有“破坏性”的游戏活动,教幼儿用冷水拍拍自己的脸。
这类做法在日本、韩国等地较为提倡有助于培养幼儿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及行为。
3.运用适当的奖励与控制
有些幼儿好动过于活泼,一旦老师不注意他,就会时不时搞破坏。
对于这类幼儿,首先需要加以有效的控制,比如将幼儿经常破坏的东西放到看不见或者够不着的地方;其次,还要有激励手段。
比如,用奖励该幼儿喜欢的贴纸,小玩具等。
用奖励的形式,让幼儿进行自我约束。
在具体育儿实践中,乔.弗洛斯特在他的著作《超级保姆的育儿问答》、《乔.弗洛斯特的儿章养育法》等从书中写到,通过制定幼儿与成人共同遵守的规则,约定来改善幼儿不服管教等行为。
4.提供良好的榜样和环境条件
幼儿模仿力极强,容易受到各方面的暗示。
教师除了以身作则,不打骂幼儿外,还要对幼儿能接触到的书籍,影视作品进行选择,避免暴力等镜头的不良影响。
提供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的玩具,即不过于复杂也不是很简单的玩具,这也是减少破坏行为的有效手段之一。
太复杂的玩具幼儿不会玩,太简单的玩具幼儿又觉得没意思。
两者都会使幼儿失去了玩的兴趣,从而可能导致幼儿破坏玩具等行为的产生。
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符合幼儿发展规律的玩具给幼儿玩。
同时,不要一次给的太多,做到数量适宜,品种单一。
如果幼儿把玩具损坏了,教师可以现场阻止进行随机教育,引导幼儿懂得爱护物品和玩具。
(二)教师方面
在幼儿园中,教师的教育无时无刻都存在着,笔者在实习期间看到了不同老师处理相似问题的教育方法各有不同。
以下是笔者总结分析后得到的较为科学的教育方法的建议:
1.教师要关注所有幼儿,做到事事关心
有的幼儿教师怀揣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特别是年龄较长的幼儿教师,他们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幼儿似乎已经见怪不怪,疲于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职业倦怠消磨了他们的耐心,消磨了他们钻研的意志。
教师应时刻注意每一位幼儿的行为,对于有破坏性幼儿更应该注意,一方面大部分幼儿的破坏性行为是想引起注意,而忽视恰恰是幼儿觉得不被重视,从而导致破坏性行为升级;另一方面幼儿早期对正确与错误的判断大都来自权威也就是教师的反应。
在他第一次撕坏了书但没有人告诉他这种行为是错误的,那么再一再二之后幼儿潜意识里会认为撕书是一件可以做的事情,继而会有更多的破坏性行为的产生。
所以在教师教育中要杜绝忽视。
2.教师教育方法要科学
在幼儿出现了破坏性行为时,场面一定是混乱的,有可能正在组织教学活动,有可能正操心幼儿户外活动,上下楼梯的安全时,这个时候教师一定是生气的,但生气归生气在教育幼儿时不能将情绪带到孩子身上,老师一顿数落并不能让幼儿认识到错误有多严重,同时幼儿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导致恶性循环。
那在我们的教育活动中应让幼儿自己来说出自己认为自己有没有错,哪里错,教师帮助幼儿总结并分析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处理,来杜绝破坏性行为的再次发生。
3.教师要冷静判断,科学处理
在实习期间不止一次的看到个别教师对经常有问题行为的幼儿教育上的疏失,会有老师单纯运用惩罚去试图制止幼儿破坏性行为。
不仅如此,惩罚的长期结果是孩子往往会采用愤恨、报复、反叛、退缩回敬我们。
但作为幼儿教师不能单一的看待幼儿行为,教师需要去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从而去判断这一行为如何处理才是最有效的,简单的训斥反而会引起叛逆心理还会使幼儿觉得不被重视。
4.教师应重视语言用词
作为幼儿教师保护幼儿自尊心是很有必要的,在班级幼儿面前应该以表扬为主,让幼儿感到被表扬,被喜欢的感觉,对幼儿减少破坏性行为有很好的帮助。
避免在幼儿犯错时,一味使用否定性的语言会使幼儿产生自卑或逆反心理,加剧幼儿破坏性行为的产生。
因此教师运用语言词语要得当,避免对幼儿的伤害。
(三)家长方面
家长作为幼儿最信任的人,应重视对幼儿地教育问题。
发现幼儿出现破坏性行为时一定要及时制止,如果在教育方法上有疑问要与幼儿园老师进行及时的沟通,共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结语
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破坏性行为每天都有发生,有的被老师及时发现,有些甚至能造成一定损失。
幼儿破坏性行为成因多且复杂,不仅要注意幼儿年龄与性别差异还要根据不同情景进行分析,其中好奇心、自尊心、吸引他人注意力以及宣泄不良情绪是幼儿破坏性行为的主要成因。
而对于幼儿破坏性行为的有效控制,从幼儿自身以及教师教育方面提出建议,主要包括幼儿情绪控制,学会运用正确的方式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利用榜样的力量以及教师要注意语言的运用,要做到事事关心,冷静处理幼儿破坏性行为。
通过以上的研究,进一步了解幼儿破坏性行为的成因以及有效控制的方法,让教师更科学的认识和处理幼儿破坏性行为。
学前阶段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及时且有效的规避破坏性行为,对幼儿今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丽珠,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M].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英]Jo.Frost著.彭相珍译.超级保姆育儿法-规范和塑造孩子良好行为的五项指南[M].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2016.
[3]陈辉.幼儿行为问题应对[M].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4]简·尼尔森.玉冰译.正面管教[M].北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5]宗金莎,李雪平.亲子关系对3-7岁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J].社会心理科学,2013(02).
[6]徐晓英.浅析幼儿破坏性行为的成因及对策[J].学周刊,2019(09).
[7]莫书亮,陶莉莉,贾蒙蒙,周宗奎.3~5岁儿童的攻击—破坏行为与心理理论、气质的关系[J].心理研究,2012(01).
[8]樊遵贤.不要熄灭幼儿的智慧火花[J].幼儿教育,2000(01).
[9]夏君.幼儿破坏性行为的分析与矫正[J].当代学前教育,2014(02).
[10]汪文静.教师应对幼儿问题行为存在的问题及矫正[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02).
[11]陈昱翀,何珍,文萍.“热”执行对破坏性行为障碍4岁幼儿抑制控制与工作记忆的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2017(04).
[12]包小琴.立足游戏探索童心—减少小班幼儿“破坏性”行为的策略研究[J].好家长,2018(46).
[13]王雯慧.游戏活动中幼儿不良行为心理的分析与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32).
[14]黄琼.如何对待幼儿的不良行为[J].当代学前教育,2007(04).
[15]苏林雁,罗学荣,杨志伟,万国斌,李雪荣.破坏性行为障碍的性别差异[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6(05).
[16]韩晶晶,张劲松.破坏性行为障碍儿童青少年情绪认知特点的研究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01).
[17]HeidemarieLohmann,MichaelTomasello.TheRoleofLanguageintheDevelopmentofFalseBeliefUnderstanding:
ATrainingStudy[J].ChildDevelopment,2003(4).
[18]PernerJ,LeekamSR,WimmerH.Three-year-olds'Difficultywithfalsebelief:
Thecaseforaconceptualdeficit[J].BritishJournalofDevelopmentalPsychology,2011
(2).
[19]SchutterDJLG,BokhovenIV,VanderschurenLJMJ,etal.RiskyDecisionMakinginSubstanceDependentAdolescentswithaDisruptiveBehaviorDisorder[J].JournalofAbnormalChildPsychology,2011(3).
[20]BrandburgN.A.et.al.Theepidemiologyofchildhoodpsychiatricdisorders,prevalencefindingfromrecentstudies,J.Am.ChildAdolesc[J].Psychia-try,1990(12).
[21]龙路英.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箱庭干预研究[D].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2008.
[22]赖清文.3~5岁幼儿规则意识发展特点及其与气质的关系研究[D].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2013.
[23]任小慧.小组工作介入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效果研究[D].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2018.
[24]乔丽红.4-5岁儿童心理理论发展、语言与攻击—破坏性行为的相关性研究[D].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2014.
[25]李永慧.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其社会行为、家庭环境关系的研究[D].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