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我们身边的科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我们身边的科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我们身边的科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我们身边的科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授课类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
学
目
标
1.能够在生活中发现科学知识。
2.能够从现象入手,分析其中简单的道理。
3.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认真观察能力,写下自己的发现。
教学重点
掌握写科技作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按一定顺序口述自己的试验过程。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多媒体,两个鸡蛋(一个生的,一个熟的),塑料尺子,碎纸屑,头发。
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意图
一、一分钟演讲
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上课之前我们进行一分钟演讲,请丁雅泽同学上台主持,大家欢迎。
演讲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演讲的标准。
(课件)谁来读一下?
生1生2------谁来点评一下?
意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谈话导入
刚才两位同学的演讲都很成功。
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存在科学。
今天我们要去“科学王国”走一走,长一长见识。
同学们带上准备好的科学知识,我们的“科学王国”一定会非常有趣(板书:
我们身边的科学齐读课题)。
请大家看一段视频(课件)
从学生的经验世界出发,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方式探究,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价值和社会意义时,他们最想学习。
3、看一看
同学们看了这几个视频,你学到了什么?
(生答)我知道了夏天小狗吐舌头是为了散热,影子有长有短是因为光源照射的角度不同。
1、现在请大家看老师手中拿了什么?
(鸡蛋)我手中这两个鸡蛋一个是生的,一个是熟的,
2、用什么办法辨别出哪个是生的,那个是熟的呢?
哪位同学来示范一下?
很好!
3、谁知道哪个是熟鸡蛋?
哪个是生鸡蛋?
为什么?
(课件:
熟鸡蛋的蛋白和蛋黄都是固体,会随着鸡蛋一起转动,所以较快;而生鸡蛋的蛋白是液体,蛋黄是半固体,液体的速度赶不上鸡蛋壳,拖累了蛋壳,所以较慢。
)
让学生学会动手,并从中找到问题,思考问题。
学会分析简单的科学现象
4、做一做
1、(课件)请同学们拿出直尺、圆珠笔或者三角板,一张纸。
请大家看大屏幕,根据上面的步骤同桌合作进行试验。
2、汇报:
通过刚才的试验,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为什么?
3、(课件)小结:
1)、塑料和毛皮摩擦,能够产生静电吸起微小物质。
2)、静电存在的时间很短暂。
3)铅笔或者铁制的钢笔不会产生静电,静电吸不起来较大的物体。
4、除了我们做的这些实验,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还有哪些?
(课件)
5、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科学,只要你细心观察,多多去想。
5、写一写
1、(课件)看老师的这篇习作,谁来读一下?
划线句子分别是什么句(比喻句、反问句)
2、第一段写了什么?
第二段写了什么?
第三段呢?
(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也总结一个方法)
3、(课件)(指名读)
同学们已经在心里构思出了自己今天要写的习作内容,现在就根据写作要求动手写吧。
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观察现象能力。
学习写作方法,操作过程:
用上“先……再…………然后……最后……”的句式。
第二课时赏评展示(刘茂菊)
六、引领赏评,学习评改(评一评)
1、明确评价内容和要求。
同学们,我看好多同学已经完成了习作,下面我们一起来赏评我们的习作。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评价要求(课件)
课件出示要求。
指名评价要求
过渡:
我们知道本次习作的评价内容和要求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怎样评改习作。
2、引领评价,学习赏评方法。
A.课件出示评改符号,引导学习。
B.佳句赏评
在培养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
七、小组合作,交互评价
A、下面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生在组内互相阅读同学的习作,运用学习的赏评方法,从词、句、段、篇等方面,找出优点,进行赏评。
B、课件出示评改方法要求,引导学习。
写到互评上,采取语言+签名的形式。
学生试着修改习作
八、自主修改,完善习作(改一改)
A、交互评价后,习作反馈到本人手中。
每个同学认真阅读其他同学对自己习作的评价,结合本次评价标准,自己修改,完善习作。
B、出示课件
C、对照本次习作要求,自主评价。
写到自评上。
九、快乐展示,踊跃评价,出示课件要求(展一展)
1、组内展示赏评。
每一位同学小组内朗读自己的习作,其他同学认真听。
2、班内展示赏评:
A、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来展示?
B、谁来评价一下?
大胆朗读自己的习作
十、作业
课下请同学们根据今天学到的科学小知识和自己的课外知识,制作一份《我们身边的科学》的手抄报。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学情分析
一、习作指导课,激发兴趣尤为重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习作的小主人,如果学生都无兴趣参与,习作指导课将是一个空壳。
我非常注意激发学生兴趣,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说话、写话的兴趣。
课前创设情境导语,结合身边真实的情景,灵活的引入课堂习作内容。
学生一下子找到自己说话写话的方向,情绪高涨地进入课堂,不像我们平时的作文课,老师简单枯燥地让学生读一读习作要求,自己讲一下要求,学生就动笔作文,结果许多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有的学生胡编乱造几句。
时间一长,提起作文,学生就“头疼”。
教学语言幽默风趣,教学机智非常灵活,大胆放手,将说话写话的权利放给学生,给予激励性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参与度达到了百分百。
二、习作指导课,应重视方法的迁移和运用。
反思我们平时的教学,老师分析了不少,也讲了不少的表达方式。
可是,怎样真正应用到作文实际中,达到学以致用,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今天,我结合课本片段、下水作文片段,认真指导学生读片段,分析片段,自主性发现片段的表达方式,再模仿片段写法,真实地表达。
从指导写作到评改作文片段,始终没有离开方法的迁移应用效果的分析。
发现学生的写作漏洞,老师及时引导,点拨,使学生作文一步步达到生动具体的程度。
我想,以后的作文教学,要注意阅读与习作相结合,要结合课文表达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应用。
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本体性教学目的。
三、注意词语积累与习作相结合。
平时的课堂教学、课外阅读中,学生积累了不少好词佳句。
学生写作文之前,如果老师根据需要,给出部分好词语,让学生选择性应用到作文中,作文词汇丰富,加之表达方式的迁移应用,学生作文就不会干巴巴,语言表达必然优美动人。
几位老师都重视提供词语,让学生选择应用。
其实,我觉得更应该重视平时的阅读积累,鼓励应用平时知道的词语,学生才不会那么死板地只会用老师给的词语,应该提醒学生大胆应用平时知道的词语,可以让学生说说哪些词语适合这一方面的描写,尽量应用。
通过这次听课学习,我受益匪浅,今后的习作指导课中,我应当多一些鼓励性评价。
在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
每一块的指导中,要尽量做到具体到位的指导,注意课文表达方法的迁移应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还要注意平时多练笔,让学生有语言表达的欲望。
效果分析
本节课绝大部分时间留给了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开口,克服紧张、害怕、逃避等消极心理。
在师生共同构建的学习共同体中,教师只是教学中的引导者,以参加者的身份和学生交换意见,以学习顾问的身份发表见解。
评价中既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关注交流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也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让每位学生都获得发展。
本课教学有三个主要的环节,第一环节:
让学生观察试验现象,思考其中的原理。
第二环节:
让学生利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进行摩擦起电试验。
试验中仔细观察,口述步骤,进而突破难点。
第三环节:
让学生自己总结发现例文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把研究活动向纵深推进。
学生在相互争论、研讨的过程中交流、分享研究成果,在互动中生成知识;同时养成善于倾听、平等交流、尊重他人、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反思
《我们身边的科学》这节习作教学结束后,感觉较成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总结出来,为以后教学积累经验。
1、面向全体学生组织教学活动,注意张扬学生的个性。
2、注重教材的二次开发。
为了加强对试验的动手能力,我对原有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通过修改,学生真真正正感受到生活中有科学,科学就在身边。
学生能看得到、摸的到、想得到。
展示了科学深层次特有的美丽及生命力。
3、体现了科学学习的价值。
让学生亲自做,并且仔细观察,写下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感,很形象的体现了科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性,体现了科学价值。
4、始终关注学生的感受,注意良好习惯的培养。
本节课,无论是开课时对科学常识的渗透,课堂演示的试验,还是学生亲自操作,都注重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注重学生的感受,并很注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5、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
课堂中没有教师生硬的讲解与演示,而是让学生在组内讨论交流,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和掌握知识。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总之,本节课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精心设计。
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学生不光学到了知识,其动手能力、交流合作技巧也得到了发展。
教材分析
《我们身边的科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上的口语交际。
本单元安排这次习作,目的是引领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感悟科学的真谛,同时,也必须指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科学知识和培养写作的能力。
本册教材前面的几个单元已经写过看图写人,写事、写景……它不仅标志着学生认知的多元化,从熟悉的关心的生活入手,同时也注意了写作题材的多元化,保持学生作文的新鲜感,逐步培养他们的写作的兴趣。
评测练习
一、口述自己的试验过程。
1、
2、
3、
二、小练笔
写一写生活中科学小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