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重点文综历史专项汇编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64882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47.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重点文综历史专项汇编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重点文综历史专项汇编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重点文综历史专项汇编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重点文综历史专项汇编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重点文综历史专项汇编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重点文综历史专项汇编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解析版.docx

《高考重点文综历史专项汇编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重点文综历史专项汇编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解析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重点文综历史专项汇编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解析版.docx

高考重点文综历史专项汇编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解析版

2019年高考重点文综历史专项汇编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解析版

【一】选择题,每题4分,48分〔本大题共12小题,〕

以下是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产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

长袍马褂

中山装、西装等

中餐

西餐

马车、轿子

人力车、火车、电车、汽车等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自由恋爱、新式婚礼

A.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政治运动的推动

B.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C.民国政府移风易俗,废除陋习的政策

D.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D

注意限定信息〝根本原因〞,依据〝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信息可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在服饰、建筑、饮食、交通、婚姻礼俗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达了中西合壁的特点.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政治运动是推动因素之一,不是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

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是外部因素,不是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

民国政府移风易俗,废除陋习的政策是政治因素,不是根本原因,故C项错误.

从生产力角度来看,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是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根本原因,故D项正确.

应选D、

此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与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的根本原因.考查学生识图、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题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表格的分析理解和注意限定信息〝根本原因〞,结合所学解答即可.需要掌握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原因.

民国初年«申报»有一首打油诗称:

〝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

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依亲手挽郎行。

〞这首诗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新闻媒体歌颂婚姻自由B.辛亥革命推动女权运动

C.社会生活逐步文明开化D.新式婚礼成为流行形式

C

AD项表达不出〝实质问题〞,故AD错误;

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B错误;

〝无媒婚嫁始文明〞说明近代以来人们追求〝婚姻自由〞,从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近代以来的〝婚姻自由〞,社会生活逐步文明开化,故C正确.

应选C、

此题考查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

一方面,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是伴随着大炮和殖民主义侵略强行进入中国人的生活的,它破坏了中国长期安定、宁静的社会环境,也迫使中国人不得不放弃原有的生活方式去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承受了这种变化所带来的阵痛.

另一方面,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器具、新事物和新的生活方式又有一定的先进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而且这些东西一进入中国,就对传统的落后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起了强大的破坏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引发了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的新变革.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无媒婚嫁始文明〞等及题干要求〝反映的实质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

1904年,上海天足会发行了书目30多种,其中包括«张尚书〔之洞〕劝戒缠足章程叙»、«袁宫保〔世凯〕劝戒缠足示»、«劝戒缠足示谕»等。

对此理解正确的选项是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  〕

A.民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B.移风易俗借助了官方的权威

C.上海率先出现社会习俗的嬗变D.废止缠足已为社会各阶层接受

B

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元旦,与题目中的1904年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

材料中上海天足会发行的书目中包括了张之洞、袁世凯等朝廷大员的文章,说明当时的废止缠足的移风易俗借助了官方的权威,故B项正确.

废止缠足在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曾经加以提倡,材料不能说明上海率先出现社会习俗的嬗变,故C项错误.

废止缠足在大城市得以推行,但不代表已为社会各阶层接受,在农村和边远地区传统习俗依然根深蒂固,故D项错误.

应选B、

此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需要掌握近代移风易俗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此题考查对近代移风易俗的特点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广泛吸收西方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近现代民族服饰是〔  〕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B

抓住题干关键信息〝广泛吸收西方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近现代民族服饰〞,图1 是中国自己的长袍马褂,不符合题意,故①错误.

图2是中山装,是吸收西方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近现代民族服饰,故②正确.

图3是改良后的旗袍,是吸收西方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近现代民族服饰,故③正确.

图4是苏式服饰,不符合题意,故④错误.故B项正确.

应选B、

此题考查近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考查广泛吸收西方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近现代民族服饰.考查学生识图、抓住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广泛吸收西方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近现代民族服饰〞,调用所学知识对题干图片服饰的分析.

1894年7月2日,一家商行在«天津早报»上刊登了一那么广告:

〝本行新到洋醋、东洋竹篮仔、吕宋酸果、白兰地等,恭候光临〞。

材料反映了〔  〕

A.物质生活的时尚发生变化B.维新变法使生活观念转变

C.报纸开始刊登商业广告D.市民衣食住行基本西化

A

辛亥革命后,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一度成为国民政府文官制服的新式服装是〔  〕

A.中山装B.马褂C.长袍D.绿军装

A

A、中山装,民国时期,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巩固,中山装成为国民政府的统一服饰,正确;

B、C、为传统服装,排除;

D、建国之后,流行的服饰,排除;

应选A、

民国时期,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巩固,中山装成为国民政府的统一服饰.

此题以辛亥革命政府文官制服为考查背景,考查对近现代物质生活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课本知识点的识记能力.

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稍有赢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望族之家。

〞民国初年,这种社会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种变化说明当时

A.服饰西化现象逐渐风靡上海B.政治变革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C.攀比之风盛行导致风气败坏D.上海社会等级观念日益淡化

D

此题考查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理解知识的能力。

结合所学可知,在中国古代,服装是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但到了近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服装的这种作用逐渐淡化,只要有经济实力,无论那一阶层,均可衣着华丽。

材料中的上海描述的就是这种变化的反映,这说明了上海传统的等级尊卑观念逐渐发生了改变,等级观念日益淡化,D符合题意;A材料无法表达,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政治变革,排除B;C属于对材料的表面理解,排除。

应选D。

以下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辩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C

民国的建立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ABD三项分别从婚俗、服饰、打扮等方面反映了民国初年人们思想的进步,故ABD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C项仍然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传统风气,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应选C、

此题考查近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考查民国初年的社会风尚.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能力.

此题解题的关键是对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特征的识记.需要掌握中国近现代习俗风尚发生变革具体的表现.中国近现代习俗风尚发生变革具体的表现:

〔1〕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解放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了强烈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一些城市还建立了殡仪馆与公墓.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以土葬为主开始向以火葬为主改革.

〔3〕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女子在获得教育权利的同时,也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20世纪初,上海«良友»画报中女性读书成为重要题材,其中«女子读天演论»是典型的代表作,画报中女子气质娴静,手握书卷,这幅作品呈现了书的名字——«天演论»,却不是«女诫»或«列女传»等女学教材。

这种情况最能说明

A.新式学堂教育发展迅速B.上海成为女性解放的中心

C.维新思潮成为时代主流D.民族危机冲击着传统观念

D

此题考查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旨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史记能力和对材料。

〝物竞天择〞、〝生存竞争〞等观点在当时处于民族危难况关头的中国知识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上海女性不读传统女学教材,而去读政治改革性文章,这冲击了保守的思想体系,故D项正确。

A项新式教育发展的情材料无法表达;B项说法绝对化,材料也没有说明上海成为女性解放的中心;题干未表达出维新思想的发展状况,故排除ABC项,应选D。

«申报»1907年9月:

〝在他处那么欲俭尚易,在沪上那么欲俭尚难。

沪上各业中于勤俭二字全无体会,不独上等者不能俭,即降而于车夫亦且不知俭;商人讲究体面排场,追求奢侈豪华,相互攀比,斗富争雄。

〞材料最能说明〔  〕

A.商人追求奢华为的是证实自己的社会价值

B.西学东渐影响下人们政治经济观发生变化

C.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发生巨变

D.沪上不知勤俭说明社会财富有了极度增加

C

〝沪上各业中于勤俭二字全无体会,不独上等者不能俭,即降而于车夫亦且不知俭〞说明在西方思想的影响下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发生巨变,故C正确;

ABD材料未表达,故ABD错误.

应选C、

此题考查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从政治上来看,有外在与内在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鸦片战争使国门大开、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对社会生活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更主动地融入世界,引起了社会生活的极大变化.

另一方面是,中国社会内部新兴进步力量在理论上与实践上的努力.中国近现代史上三次历史性巨变对社会生活的变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呈现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生活特色;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与世界的差距越来越小.

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器具、新事物和新的生活方式又有一定的先进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而且这些东西一进入中国,就对传统的落后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起了强大的破坏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引发了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的新变革.

1913年1月,«大公报»发文描述女性积极参加社会政活动的现象:

〝于是有所谓女子北伐军,女子敢死队,女子同盟会,女子参政团,女子自由党。

〞这种现象反映了〔  〕

A.自由平等的时代诉求B.救亡图存的历史潮流

C.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D.婚姻自主的社会风尚

A

依据题干〝1913年1月〞、〝女子北伐军,女子敢死队,女子同盟会,女子参政团,女子自由党〞,结合所学可知,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临时约法»宣扬了自由、民主、平等的理念,所以女子参与政治活动,是对自由平等思想的响应,故A项正确.

救亡图存就是反帝反封建,材料未表达,故B项错误.

民主共和,在当时主要表达在反对封建专制,材料并未表达,故C项错误.

女子参与社会政治活动,与婚姻自主无关,故D项错误.

应选A、

此题考查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考查民国时期女性积极参加社会政活动的现象反映的问题.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题解题的关键是对关键信息〝1913年1月〞、〝女子北伐军,女子敢死队,女子同盟会,女子参政团,女子自由党〞的分析理解,结合所学解答即可.

据国家××局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呈持续下降趋势:

1982年为144.6公斤,2019年降至78.5公斤,这说明〔  〕

A.自然灾害致粮食产量下降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困境

C.居民膳食结构日益多样化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没有过发生大面积、持续性的自然灾害,所以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呈持续下降与自然灾害无关,故A项错误;

1982年之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效,粮食产量连年增加,故B项错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不断提高,城市居民膳食结构由以粮为主向多样化转变,故C项正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之后,这与题干中提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呈持续下降趋势〞不符,故D项错误.

应选C、

此题考查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

一方面,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是伴随着大炮和殖民主义侵略强行进入中国人的生活的,它破坏了中国长期安定、宁静的社会环境,也迫使中国人不得不放弃原有的生活方式去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承受了这种变化所带来的阵痛.另一方面,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器具、新事物和新的生活方式又有一定的先进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而且这些东西一进入中国,就对传统的落后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起了强大的破坏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引发了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的新变革.

此题属于中档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不断提高,城市居民膳食结构由以粮为主向多样化转变.

【二】非选择题,考查核心素养,基础题25分论述题12分〔本大题共4小题,〕

阅读以下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

西汉建立后面对的是千疮百孔的社会经济,如何迅速发展生产恢复经济,也是汉政权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西汉政权积极倡导树立新的社会主流价值观,至文景时,新的主流价值观逐渐形成,主要包括崇尚自由、讲求仁孝和追求富强等几个方面。

经过汉初数十年的恢复和发展,西汉中期已是民富国强,但先前的无为而治已不再适应社会的需要,西汉又到了需要变革的时期。

武帝甫一即位,就高高举起变革的大旗,内部大刀阔斧地改革,对外主动用兵,以解决内忧外患。

西汉中期形成了强调忠孝、积极进取的主流价值观。

--摘编自陈辉«秦汉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转变及其借鉴意义»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主流价值观的变化与社会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不能使用汉代相关史实〕。

此题考查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需要掌握近代清政府的对外政策及其对近代中国交通的影响。

此题考查对近代清政府的对外政策及其对近代中国交通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难度较大。

社会风尚是一个时代变化的缩影和沉淀。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建安时期士大夫积极进取,曹操到晚年还慷慨高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魏晋之际的名士已没有了建安文人那种建功立业的进取心,也没有那种慷慨的情怀。

«世说新语•任诞»篇言:

刘伶〝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

伶曰:

‘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裤衣,诸君何为入我裤中?

’〞

自东汉后期,朝廷官员或士人的品行、才能、政绩等。

魏晋之际,士人们就非常注重外貌举止。

«世说•容止»云〝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

正夏月,与热汤饼,既敢,大汗出,以朱衣自拭。

色转皎然。

〝面如傅粉,肤色皎然,当时被认为是〝美姿仪〞。

这是一种柔弱之美,时人就以这种柔弱的女性美为尚。

魏晋时期,社会动乱政治黑暗,老庄思想也乘儒学衰微之机而迅速扩大其影响,一些士大夫开始习老庄,崇尚自然。

阮籍、嵇康为首的〝竹林七贤〞为反抗名教而公开标榜〝自然〞,提出要〝越名教而任自然〞追求一种自由自在、闲适愉悦、与自然相亲、心与道冥的理想人生。

并且投身自然,优游山林。

--孙海洋,刘龙洲«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时期审美风尚的变迁»材料二:

道光年间,洋务未起,时桂子栏杆、桂子扣无地无之。

凡物稍饰观,人少轩昂,皆曰洋气〞〝自泰西互市后,凡洋钱洋烟洋布等货,无不以洋为贵。

甚有非洋而冒为洋者……世俗好异如此,有心世道者,能不感慨系之者哉!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材料三:

甲午战争后,外国人在华开设保险公司的情况多了起来……20世纪初,一些外国整容师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招揽生意,有钱人妻妾小姐趋之假设骛。

戊戌时期,全国各地成立了许多学会,……部分学会用西方星期的概念组织活动,于是就把7日一休息的时间观念传输进来……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魏晋时期社会审美风尚的变化,并分析变化原因。

〔2〕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三,中国近代社会风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并结合所学分析影响中国近代社会风尚变化的因素。

此题考查中国古代和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

考查魏晋时期社会审美风尚的变化及其原因;中国近代社会风尚发生的变化及其因素。

需要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表现和原因。

此题考查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和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

现代中国的生活巨变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论题,阐达须史论结合。

此题考查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社会生活状况。

需要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改革开放时期社会生活状况及其原因。

此题考查对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改革开放时期社会生活状况及其原因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图示、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妇女的解放,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中国经济和政治以及思想文化发展的过程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此题,要搞清楚维新变法运动以后中国社会思想政治经济发展的过程特征,还要搞清楚近代中国社会女子地位提高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