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训练 中考语文总复习.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96156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阅读训练 中考语文总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文言文阅读训练 中考语文总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文言文阅读训练 中考语文总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文言文阅读训练 中考语文总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文言文阅读训练 中考语文总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阅读训练 中考语文总复习.docx

《文言文阅读训练 中考语文总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训练 中考语文总复习.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阅读训练 中考语文总复习.docx

文言文阅读训练中考语文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训练(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2讲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一 2011版课标23篇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

(一)论语(节选)

1.本文节选自《论语》,这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标两处)

可/以/为师矣。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有朋自远方来  朋:

志同道合的人

(2)人不知而不愠  愠:

生气,恼怒

(3)不亦君子乎   君子:

指有才德的人

(4)学而不思则罔  罔: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5)思而不学则殆  殆:

疑惑

(6)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

好的方面,优点

4.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B)

A.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

B.①可以为师矣  ②何以战(《曹刿论战》)

C.①必有我师焉  ②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D.①有朋自远方来 ②自三峡七百里中(《三峡》)

【解析】A.连词,表转折,但是,却/连词,表顺承,就、接着;B.介词,凭借;C.于此,“在其中”的意思/助词,无实意;D.从/在。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是)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不解。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几个人(一同)走路,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6.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围绕“选择他人的优点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回答即可。

7.请写出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

围绕“只读书不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适从。

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疑惑”回答即可。

8.做到孔子教导的“人不知而不愠”,对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有何益处?

①不怨天尤人,能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

②宽容对待别人,能让人际关系更和谐融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见【课文在线】

【乙】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之曰:

“或谓君不善①学,信乎?

”王生不说,曰:

“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李生说之曰: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

”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②走。

居五日,李生故③寻王生,告之曰: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

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

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④改之乎?

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王生惊觉,谢曰:

“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请铭之坐⑤右,以昭炯戒。

________________

①善:

善于,擅长。

②还(xuán):

通“旋”,转身。

③故:

特意,故意。

④盍:

何不。

⑤坐:

通“座”。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1)温故而知新  新:

新的理解和体会

(2)学而不思则罔 而:

连词,表转折

(3)王生不说   说:

通“悦”,愉快,高兴

(4)王生惊觉,谢曰 谢:

认错,道歉

10.用“/”给【乙】段中的画线句子断句。

(标两处)

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取别人的优点来学习,希望听到真理啊!

12.【甲】【乙】两文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学习方法。

那么孔子和李生都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善学者”?

这对我们又有怎样的启发?

学贵善思,择善而从。

启发:

在我们求学的过程中,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如果方法不正确,可能事倍功半,像文中所说的那位好学而不得法的王生,即使拥有再多的知识,学习方法不正确,也只能是一个两脚书柜而已。

附【乙】文参考译文:

王生好学,但没有方法。

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

“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

”王生(对此感到)不高兴,说:

“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

”李生劝他说:

“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一无所得’,学习重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凭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

”王生更恼火,不对李生的话做任何应答,转身就跑了。

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

“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取别人的优点来学习,希望听到真理啊!

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开,几乎要将人拒绝在千里之外,难道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吗?

学习最忌讳的事,就是没有超过满足于自己所学的知识的,你为什么不改正呢?

如果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

”王生这才醒悟过来,道歉说:

“我真不聪明,现在才知道你说得对。

请允许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作醒目的警戒。

(二)曹刿论战 

《左传》

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这是一部记录春秋时期历史的书。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齐师伐我     师:

军队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

指安身 专:

独自享有

(3)小惠未遍 遍:

遍及、普遍

(4)必以信 信:

实情

(5)小信未孚 孚:

使信服

(6)神弗福也 福:

赐福,保佑

(7)虽不能察 察:

明察

(8)必以情 情:

诚,诚实。

这里指诚心

(9)忠之属也忠:

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属:

(10)战则请从从:

跟随

(11)齐师败绩败绩:

大败

(12)公将驰之驰:

驱车追赶

(13)遂逐齐师遂:

于是,就

(14)既克既:

已经

(15)一鼓作气作:

鼓起

(16)三而竭竭:

(士气)枯竭

(17)彼竭我盈盈:

充满。

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18)难测也测:

推测,估计

(19)惧有伏焉伏:

埋伏

(20)望其旗靡靡:

倒下

3.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

A.必以信   小信未孚

B.齐人三鼓  一鼓作气

C.遂逐齐师  故逐之

D.既克    彼竭我盈,故克之

【解析】A.实情/信用;B.击鼓;C.追赶,追击;D.战胜。

4.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A.①登轼而望之  ②学而时习之(《论语》)

B.①战于长勺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C.①何以战②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D.①乃入见②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解析】A.表顺承,可不译;B.介词,在/比;C.介词,凭、靠/介词,来;D.于是,就/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他)向下查看齐军战车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减弱了,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已经枯竭了。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到他们的车辙乱了,望见他们的战旗倒下了,(知道他们真是被打败了),所以(请您下令)追击他们。

6.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取信于民。

7.请你说说选文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①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和神,而不是百姓。

②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未察敌情,贸然进军、不懂军事。

③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道原因,再次暴露了其“鄙”。

8.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

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①政治方面:

战前三问。

说明他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有远见。

②军事方面:

善于观察敌情,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或:

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9.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

请找出一处做简要分析。

①“公将战”表现鲁庄公面对强敌毫不畏惧。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或:

勤政爱民)。

③“公与之乘”表现鲁庄公礼贤下士。

④“公问其故”表现鲁庄公不耻下问。

⑤鲁庄公发现曹刿才华出众,加以重用,表现鲁庄公知人善任。

⑥在作战时机的选择上,两次遭到曹刿否定,鲁庄公毫不介意,表现鲁庄公胸怀宽广,从善如流。

10.阅读以下链接材料,并结合选文内容,说出你探究的结论及理由。

【链接】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军与秦军对峙。

赵王急于求胜,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执意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指挥作战。

赵括一到长平,立即改守为攻,主动全线出击,结果中了秦军佯败之计,导致四十余万赵兵被坑杀。

鲁庄公能够听取曹刿的建议取得了胜利;而材料中的赵王不能知人善用,导致了失败。

围绕“君主要善于听取谏言,知人善任”回答即可。

(2018•怀化)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见【课文在线】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

宋人既②成列,楚人未既济③。

司马④曰: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

“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

“未可。

”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⑥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

“君子不重伤⑦,不禽⑧二毛⑨。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⑩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B11,不鼓不成列。

(选自《子鱼论战》)

________________

①宋公:

宋襄公。

泓:

泓水,河流。

②既:

尽,全部。

③济:

这里指渡过泓水。

④司马:

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⑤陈:

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

⑥门官:

国军的卫士。

⑦重(Chóng)伤:

这里指不对受伤的敌人再次攻击。

⑧禽:

同“擒”。

⑨二毛:

头发花白的人。

⑩阻隘:

这里指险要的地势。

B11亡国之余:

亡国者的后代。

10.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

(1)牺牲玉帛  牺牲:

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2)肉食者鄙鄙:

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3)门官歼焉歼:

被杀死

(4)公伤股股:

大腿

1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或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

A.①肉食者谋之   ②古之为军也

B.①何以战②又以告

C.①战于长勺②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D.①既济而未成列②登轼而望之

【解析】A.代词,代指战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介词,用,靠/介词,按照;C.介词,在;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

13.请用“/”给下面句子标出朗读停顿。

(只标一处)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作战,靠的是勇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

15.【乙】文中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及其未既济(或:

既济而未成列)”。

16.你认为造成这两场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以“君子道德”之义作战,妇人之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附【乙】文参考译文:

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

宋军已全部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

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

“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

”宋襄公说:

“不行。

”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

宋襄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