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专题复习中的几个着力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59421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4.3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专题复习中的几个着力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农业专题复习中的几个着力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农业专题复习中的几个着力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农业专题复习中的几个着力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农业专题复习中的几个着力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专题复习中的几个着力点.docx

《农业专题复习中的几个着力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专题复习中的几个着力点.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业专题复习中的几个着力点.docx

农业专题复习中的几个着力点

农业专题复习中的几个着力点

在高三备考复习中,农业是一个重点内容。

高考钟情人文考查,更关注对农业的命题。

知识的完整性在于体系的构建与优化,研究06高考试题,整合初、高中教材,农业专题复习应主要确定以下要点。

一、了解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对农业进行区位分析

1.地理要素构成:

地理要素可分为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

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人文地理要素主要包括农业、工业、交通、科技、人口、城市、商贸、旅游等。

2.联系法对地理要素进行影响分析:

地理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

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共同“改造”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在对地理要素进行影响分析时要积极思考、发散思维,充分调运所学,建立与其它地理要素的“映射”关系。

3.构建和优化农业区位分析模式:

影响农业布局的因素可分为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基本等同于地理要素,但略有差异。

自然因素是影响农业布局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源和土壤;社会经济因素决定农业布局,主要包括地价、市场、交通、政策、科技、劳动和生活习惯。

这是农业区位分析的基本模式,不同类型的农业影响因素差异很大,如林业与渔业,水稻种植业与商品谷物农业等。

4.区分有利和不利因素,力求趋利避害

区位因素包括有利(优势)和不利(限制)因素。

在区位分析中要明确问题指向,结合区域背景回归题目;在区域发展中要协调区域要素,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对不利因素进行改造,力求趋利避害。

在解题中我们常会遇到,某些区位因素既是区域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又是局部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如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是水源,而河西走廊成为西北“粮棉瓜果之乡”的有利条件却是水源——祁连山冰雪融水补给,解决了局部区域缺水的现状。

 

例1(2006年重庆文综卷)第39题第

(2)问(如图):

简要分析C商品棉基地发展的区位优势。

解析:

区位分析首先是定位问题,图中阴影部分是我国商品棉基地,具体定位为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

影响商品棉基地布局的区位因素,要结合棉花生产的特点,其生长的自然条件受地形、气候、土壤和水源影响,社会经济因素主要从政策支持、劳动力、交通条件、消费市场、种植历史、科学技术等方面考虑。

所给答案未涉及政策、科技因素,应该补全。

如早期商品棉基地的建设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科学育种,选择优质的棉花品种,如何抗旱等都离不开农业技术的指导。

答案:

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光、热资源丰富,降水适中;劳动力丰富,植棉历史悠久;交通便利;市场广阔(棉纺织工业基础好)。

二、了解重要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对区域农业特点进行比较

1.粮食作物——南方的水稻和北方的小麦

(1)小麦耐寒、耐旱,适应性强,分布比较广。

它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分布最广泛的粮食作物。

世界的小麦生产,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气候区和我国的半湿润、半干旱区。

春小麦在春季播种,夏季收获,生长期一般为80天至120天。

春小麦多分布在纬度较高或海拔较高、热量条件较差的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中温带的东北平原、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新疆和青藏高原。

冬小麦在秋季播种,次年夏季收获,生长期较长,南方为120天,北方为270天。

我国主要分布在暖温带的黄淮海平原地区,长江以南地区也有分布,受饮食习惯影响商品率高。

目前,我国专用小麦优质区域重点是:

黄淮海优质小麦带、长江下游优质小麦带、大兴安岭沿麓优质小麦带。

(2)水稻喜温、喜湿。

根据对热量条件的不同要求,可分为一季稻,双季稻和三季稻。

我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以单季稻为主,以南地区以双季稻为主。

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地区是我国最主要的水稻种植区。

2.经济作物——棉花、油菜、花生、芝麻、甘蔗和甜菜

(1)棉花:

喜湿、喜光、生长期长。

中国、美国和中亚是世界三大产棉基地。

我国的棉花生产相对集中在黄河中下游、长江流域和西北内陆地区。

我国有五大商品棉基地:

江汉平原、黄淮平原、长江中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和南疆。

(2)油菜:

是我国播种面积最大的油料作物,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

(3)花生:

其重要性居于首位,主要分布在温带、亚热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山东产量最多。

 (4)芝麻:

优质油料作物,喜温怕涝,生产期较短而热量要求较高。

主要分布在河南省。

 (5)甘蔗:

是热带、亚热带作物,具有喜高温,需水量大,吸肥多,生长期长的特点,是我国南方的糖料作物,主要分布在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福建和海南。

 3.区域农业特点的描述与比较

 区域农业类型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共同制约。

区域农业特点主要包括农业地位、农业类型(按生产对象分;按投入多少分;按产品用途分;按土地利用分;按地域特色分;按农业地域类型分)、主要农产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产品、林产品、水产品)、主要农业分布地区、农业耕作方式和耕作制度、农业经营方式、农业现代化水平、商品率和劳动生产率。

描述和比较农业特点时要抓住农业的主要特征,不是面面具到,而要突出其主要方面。

例2简要说明印度和巴西两地农业的主要特点和主要农产品。

解析:

印度和巴西都为发展中国家,农业特点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经营方式、农业现代化水平、劳动生产率上。

自然条件的差异决定两国主要农业产品的差异。

答案:

印度的农业生产以个体经营为主,耕作技术比较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低。

单位面积产量较低,生产潜力较大;主要农产品有棉花、花生等。

巴西的农业生产以种植业园经营为主,生产技术水平较高。

主要农产品有棉花、大豆、咖啡、甘蔗、可可。

三、粮食生产与商品粮基地建设

 1.粮食生产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

粮食生产是农业各部门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农业合理布局的关键。

我国农业发展的方针是:

①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发挥地区优势,建设区域性商品生产基地;②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多种经营。

目前世界粮食出口国主要有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国。

2.商品粮基地与商品谷物农业

⑴商品性农业基地选建条件:

生产条件好;农业经济基础好,有发展前景;商品率高;增产潜力大;连片集中,交通便利;市场需求量大;政策支持鼓励;科技水平高(农业育种、机械化程度)。

⑵我国有九大商品粮基地:

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淮地区、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

就农业地域类型而言,有三种: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是商品谷物农业;珠江三角洲的生态农业(基塘农业)是混合农业;其它的是水稻种植业。

另外:

太湖平原、闽南三角地区(泉州、漳州、厦门)和珠江三角洲为我国的出口商品基地,也是典型的混合农业。

⑶商品谷物农业:

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种植作物主要是小麦和玉米。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是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

发达的国家的商品谷物农业一般是家庭经营,我国东北、西北地区的商品谷物农场一般是国营的。

例3分别是说明美国与东北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及共同注意的环境问题。

 解析:

影响商品性农业布局的因素更强调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如土地租金高低、科技水平、交通的通达性、市场的广阔程度等。

我国东北地区与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发展存在很大差异,其生产特点在对象上都以种植业为主,其差异主要体现在科技水平上,美国是高度的机械化,而且实现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社会化。

 答案:

东北开垦较晚,机械化水平较高,商品率较高,种植业为主;美国高度机械化,集约化,实现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社会化,以种植业为主。

共同注意的问题: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

 四、世界上典型农业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1.我国牧区发展可从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借鉴

①建设人工草场,以减轻天然草场压力;②加强牧区交通运输建设和畜产品的加工工业,扩大市场范围和增强市场的竞争力;③加大科技投入,集约经营。

 2.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可借鉴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

 ①扩大生产规模;②发展先进的科技和一流的科技服务体系;③加大农业一体化经营,延长生产链,提高经济效益。

3.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对我国农业的借鉴意义

 ①大力建设生态农业体系,如在南方建立林业—农田农业生态系统,防止水土流失;②发展多样化经济,如南方丘陵山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优势发展林—草—田—塘多种经济;③发展多种经营,根据国内外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商品农业。

4.热带企业化种植园农业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①我国的一些热带经济作物种植园应加大科技投入和基础设施,提高经济作物的产量和质量;②建立较大面积人工橡胶林生态系统,增加森林的覆盖率,可以起到调节小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和生物自肥的作用,不仅有良好的生态效益,还可达到永续利用资源的目的。

 5.世界乳畜业对我国的乳畜生产的借鉴意义

①中国大城周围的乳畜业生产应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完善生产的社会服务体系;②应根据市场的需求灵活调整产品的生产结构,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

五、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①滥砍滥伐森林引起的水土流失严重(水蚀);②滥垦草原或过度放牧导致荒漠化面积扩大(风蚀和沙漠侵吞);③不合理灌溉引起的次生盐碱化;④城市、工交基本建设用地和农村住房不断扩大占用耕地,大量农田丧失;⑤草场资源超载,森林资源减少;⑥宜农荒地、沿海滩涂闲置,未能有效利用。

 2.国外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国外农业发展的特点是能源消耗太多(石油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环境污染严重。

大量化肥、农药、除草剂的投施,严重污染了土壤、大气、水源和食品。

大量投施化肥对土壤会造成:

①破坏土壤结构;②使土壤酸度增大;③板结变硬。

3.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①西北地区、青藏地区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问题;②黄土高原和我国南方低山、丘陵水土流失问题;③黄淮海平原旱涝、风沙、盐碱的治理问题;④南方红壤土地的治理和改造,东北黑土的合理利用与保护;⑤东北森林、沼泽的保护和合理利用;⑥长江中下游平原洪涝灾害的成因及治理。

4.农业结构不合理

 农、林、牧、副、渔业没有全面发展,种植业比重太大,林业、渔业比重太小,各地农业发展不平衡。

36.(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图4中的三幅图分别示意某地区的地形,1-5月气温变化和降水季节分配。

图4

(1)评价图中城市所在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

(12分)

(2)指出2009-2010年冬春季节该地区降水和气温的突出变化,并说明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4分)

37.(37分)阅读分析材料和图表.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古马里是13世纪~l6世纪期问西非萆原上蘩荣的贸易帝国。

图l2示意该区域的地理环境。

材料二N国是非洲的人口大国,需要大量进口粮食。

近年来.中国与N国积极合作.在该国推广高产水稻种植。

表3表示N国主要粮食作物的构成。

(1)指出尼尔尔河从P点到Q点河段的水量变化趋势,并分析其自然原因。

(8分)

【解析】考查区域自然地理概况.根据图中纬度(线)可知,该河段所处区域为副热带地区,由于受到副热带高原的控制,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加上少支流汇入;河水下渗严重,所以河流水量不断减少.

【答案】变化趋势,水量减少.原因:

该河段所处区域降水量少而蒸发量大(流经半干旱干旱地区),少支流汇入,河水下渗严重

(2)比较甲、乙两地6—8月降水量的主要差异,并分析原因。

(10分)

【解析】从两地降水柱状图可以看出6-8月降水量的主要差异:

甲由于受到海洋气流和沿海暖流的影响,加上地处山地迎风坡地带,所以降水丰沛;而乙地受到寒流影响,降水较少.

【答案】主要差异:

甲地降水量明显大于乙地.原因:

甲地受来自西南气流和沿海暖流影响,地处山地迎风坡,西南气流受地形抬升明显,降水丰富;乙地地形平坦,受沿岸寒流影响,降水较少.

(3)简述在N国推广高产水稻种植将面临的限制性因索。

(9分)

【解析】从图中看出N国位于半干旱干旱地区,降水不足,加上该国经济落后,种植业历史较晚,经验不足,生产技术落后,水利设施不完善,机械化水平地等.

【答案】水稻种植业经验不足,生产技术落后,水利设施不完善,机械化水平较低,传统生产观念和主食消费习惯的影响.

(4)根据古马里帝国所处的地理环境。

分析其兴盛的可能原因。

(10分)

【解析】考查区域地理概况.从图中看出,古罗马帝国位于北非高原,地形比较平坦,为热岛草原气候,草原广阔;有河流,水资源丰富;处于古代贸易的交通要道等。

【答案】地形平坦,草原广阔,河流水资源较丰富,灌溉农业及牧业较为发达,地处古代贸易交通之要道.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文科综合地理详解(word高清地图重绘)

第一卷(选择题  共128分)

本题共32小题,每小题4分,共128分。

在媒体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提出,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图6表示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

完成23~24题。

23.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是

 A.降幅超过升幅                           B.逐年上升

 C.升高约2.1℃                            D.波动上升

【解析】:

考查读图判读分析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1962-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总趋势是波动上升的,升高了1°C多.

【答案】:

D

24.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A.各地的生长期缩短                       B.低温冻害损失减小

 C.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D.天然湿地面积扩大

【解析】:

考查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

根据图中气温变化,可以看出,气温升高,各地的生长期将增长;但是却更易受低温冻害影响;而由于气温升高,蒸发增加,气候将变干,天然湿地面积将缩小。

【答案】C

 今日水资源严重短缺西安市隋唐时期用水充足,有“陆海”(指湖泊和沼泽很多)的美称。

图7十一古长安(今西安市长安区)“八水”位置。

完成25-26题。

25.“八水绕长安”德地质成因之一是渭河平原地壳

 A.水平诸断     B。

褶皱凹陷   C.断裂陷落    D。

水平张裂

【解析】此题考查地质作用及地貌。

渭河平原为断裂陷落的地堑。

【答案】C

26.古长安“陆海”今日不复存在的重要原因是

 A.秦岭北坡森林植被被破坏     B。

渭河流域水体污染严重

 C.渭河下游汛期水位上升       D.秦岭难坡耕地面积增加

【解析】:

此题考查环境问题的产生。

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强,人们为了要开垦荒地,增加耕地,大量破坏了植被,使得古长安“陆海”不复存在.

【答案】A

 目前我国每年需要通过远洋货轮进口大量铁矿石。

图8所示区域是我国重要的铁矿石进口地。

完成27-28题。

27.7月份将该地铁矿石运往上海,货轮在航行过程中总体上

 A.顺风顺水    B.顺风逆水         C.逆风顺水          D.逆风逆水

【解析】:

此题考查读图判读分析能力.根据图中经纬度可以看出,此区域为澳大利亚西北部.该地铁矿运往上海,轮船在航线过程中需要经过北印度洋,利用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7月盛行偏南风,所以总体顺风顺水.

【答案】:

A

28.图示区域铁矿开采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主题要是

 A.森林锐减    B.土地沙漠化          C.土地盐渍化         D.物种灭绝

【解析】:

此题考查区域生态问题.由于此区域地处南回归线附近,气候干旱,铁矿石开采会破坏植被,导致土地沙漠化.

【答案】B.

  11月22日,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观测房屋采光状况时,发现甲楼阴影恰好遮住乙楼三层中部(如图9所示),在甲楼顶层GPS测得纬度为31.8366º、经度为117.2179º、高度为96m。

29~30题。

29.隔25小时再次观测时,甲楼阴影可遮挡乙楼

 A.二层西部   B.四层东部        C.五层西部.       D七层东部

【解析】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根据材料和图可以看出该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位于北半球,隔25小时再次观测时,太阳直射点往南移动了,高度角减小,影子向楼上移动;且太阳向西边移动,所以甲楼阴影将向东移动。

所以选B。

【答案】B

30.此后一个月内

 A.法国进图冷饮畅销期 B.广东省进入雨季 C.澳大利亚播种冬小麦 D.云南省昼短夜长

【解析】此后一个月,即12月22日,为冬至日。

法国、广东省、云南省均位于北半球,澳大利亚为南半球。

所以AB不对;澳大利亚播种小麦的时间为3—5月,C不符合。

所以选D。

【答案】D

 石英是一种稳定物质,广泛存在于岩石、沙头中,深海沉积物中的石英短时期内不会自生自灭。

图10北太平洋沉积物种中石英行量分布。

完成31——32题。

 

31北太平洋沉积物中的石英主要源自

 A北美西部荒漠地区             B 日本东侧海底火山

 C 亚洲内陆荒漠地区            D  北美西侧海底火山

【解析】:

考查风力作用与地貌.根据题意可知,北太平洋沉积物应当为风力作用的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为中纬度盛行西风的结果,所以选C

【答案】C

32 石英粉尘从源地到达北太平洋主要通过

 A大气环流   B大洋环流     C 水循环      D 岩石圈物质循环

【解析】此题考查自然环境的物质运动.石英粉尘的移动是风力作用的结果,是大气环流的结果.

【答案】:

A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72分)

33.(28分)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我国纺织服装工业产业布局不尽合理,80%的生产能力集中在沿海地区。

鼓励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纺织服装加工基地。

 材料二:

《安徽省人口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指出,2005年全省外出人员达1000万左右。

把人口发展纳入城乡经济、社会规划统筹考虑,利用区域规划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

                     安徽省部分人口迁移及承接部分服装加工基地示意图

(1)分析图示服装加工基地转移和人口迁移的原因。

(15分)

【解析】考查工业区的变化和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服装加工基地,需要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安徽与广东等省相比,原材料\劳动力\水\土地\能源等供给充足,生产成本较低,具有这些优势;加之广东等省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生态环境压力增大,安徽对外交通日益完善,市场广阔,政策扶持力度大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服装加工基地向安徽转移.而广东等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就业机会多,经济收入高,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是人们向往的地方.所以人口向广东等省迁移.

【答案】安徽与广东等省相比,原材料、劳动力、水、土地、能源等供给充足,生产成本低;广东等省产业结构升级、生态环境压力增大;安徽临近沿海发达地区,对外交通日益完善,市场广阔,政策扶持力度大。

与安徽相比,广东等省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完善。

(2)据此说明产业转移对安徽省未来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影响。

(13分)

【解析】考查产业转移的意义.产业转移有利于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吸引大量人口的迁入,从而加快城市化进程,提供城市化水平.

【答案】:

安徽的工业化进程加快,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水平提高。

向发达地区迁移的人口减少,其他地区人口迁入增加。

省内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加快,城镇规模扩大,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34.(32分)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区域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受另一个区域物质运动的影响。

某区域不同时期海岸线位置示意图

(1)描述图示期间该区域陆地变化特点,并指出其泥沙主要来源区。

(10分)

【解析】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及其原因。

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入海口,由于流速减慢,泥沙不断沉积形成陆地。

所以该区域陆地面积在不断扩大,并且不断向东北方向扩展;由于泥沙不断在增加,所以延伸速度越来越快。

【答案】陆地面积扩大;向东北方向扩展;延伸速度越来越快。

黄土高原。

(2)泥沙主要来源区哪些气象灾害会加速该区域陆地面积变化?

为什么?

(10分)

【解析】考查黄河的泥沙主要来自黄土高原,容易受到暴雨、洪涝等灾害的影响。

由于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地形破碎,沟谷发育,坡度大,暴雨和洪水对地表的侵蚀强度大,形成的径流搬运能力强,携带大量泥沙,在该区域沉积。

【答案】:

暴雨、洪涝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地形破碎,沟谷发育,坡度大,暴雨和洪水对地表的侵蚀强度大,形成的径流搬运能力强,携带大量泥沙,在该区域沉积。

(3)简述该区域或泥沙主要来源区如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12分)

【解析】:

考查黄土高原国土整治。

针对黄土高原的生态问题,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农业综合开发,转变经营方式,优化产业生产结构等。

【答案】: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排灌条件、推广节水技术和优良品种等;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如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治理盐碱地和风沙地、建设农田防护林网,实现农业综合开发,转变经营方式,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等;优化产业生产结构,如农林牧渔相结合、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等;加强农业生产专业化、地区专门化,如建设各种商品农业基地等。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Ⅱ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部分解析 高清word地图重绘

第Ⅰ卷(选择题 共140分)

 图1是2010年3月中旬发生在我国的沙尘暴的一幅遥感影像。

图中色调白浅云层、被卷到控制的沙尘和陆地表面。

读图1,完成1-3题。

1.该沙尘暴发生地位于

 A.副极地低压带       B.西风带     C.副热带高压带        D.东北信风带

解析:

我国沙尘暴多发区常见于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即位于我国35°N以北,因此为西风带。

2.导致该沙尘暴的天气系统是

 A.反气旋、冷锋            B.反气旋、暖锋     

 C.气旋、冷锋              D.气旋、暖锋

解析:

根据图中的影像可以看出来,是一个逆时针旋转有上升影像,可以判断是气旋活动,加上沙尘暴是冷锋活动的结果,而选C。

3.影像中部显示的是该沙尘暴的

 A.中心区,沙尘扬升          B.边缘区,沙尘扩散

 C.中心区,沙尘沉降          D.边缘区,沙尘沉降

解析:

根据图中的影像可以看出沙尘由陆地逐渐上升到空中,故选A。

 图2示意某河流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的逐年变化。

读图2,完成4~5题。

4.图中信息表明该河流

 A.1950~1969年输沙量与径流量年变化同步

 B.1985年之后输沙量和径流量变化趋势相反

 C.1950~2005年输沙量的变化率高于径流量的变化率

 D.高径流量年份与高输出量年份逐一对应

解析:

从坐标图像可以看出1950~1960年输沙量与径流量年变化不同步,排除A;1985年输沙量和径流量变化趋势相同,排除B;1950~1960高径流量年份与高输出量年份不是一一对应,排除D;所以通过综合判断而选C。

5.比较1984年以来径流量和输出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流域内

 A.气候变暖、变干的速度日益加快    B.水土保持和水利工程效益显著

 C.地质灾害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