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环境技术知识点精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58723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环境技术知识点精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生物环境技术知识点精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生物环境技术知识点精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生物环境技术知识点精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生物环境技术知识点精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环境技术知识点精讲.docx

《生物环境技术知识点精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环境技术知识点精讲.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环境技术知识点精讲.docx

生物环境技术知识点精讲

1环境质量(EnvironmentalQuality)

一般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2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

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3自然突变环境污染

是指自然过程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的现象。

4环境效应

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系统,导致其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所衍生的效应。

环境效应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可分为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化学效应和环境物理效应。

5环境生物效应

是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

6环境化学效应

是指在多种环境条件影响下,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环境效果。

如:

(1)环境的酸化:

主要是由于酸雨造成地面水体和土壤的酸度增加。

(2)土壤的盐碱化、地下水硬度的升高、光化学烟雾的发生等。

(3)环境碱化,是由于大量的可溶性盐、碱类物质在水体和土壤中长期积累造成的。

7环境物理效应

是物理作用引起的环境效果。

如:

(1)、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噪声、地面沉降等。

8污染源

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称为污染源。

通常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9污染物

是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

?

10优先控制污染物

由于有毒物质品种繁多,不可能对每一种污染物都制定控制标准,因而提出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称之为优先污染物或称为优先控制污染物。

?

11生物净化

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生物体的某些组织或功能,去除环境中已经存在的污染物和有毒物质,使环境得以净化

12防护性和非防护性生化反应

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后,发生保护生物体,抵抗污染物伤害的生物净化,称之为防护性生化反应,不起保护作用,叫非防护性生化反应。

13需氧污染物

1、定义:

是指废水中所含的能被微生物降解的有机物。

有些是有毒的,但这类有机物大部分本身是无毒的。

14生物化学需(耗)氧量(简称BOD)

a定义:

表示在一定条件下(20℃),单位体积废水中所含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完全分解所消耗的分子氧的数量。

单位为mg(氧)/L(废水)

b表达方式:

有BOD5和BOD20之分,BOD5最常用。

15化学耗氧量(简称COD)

a定义:

用化学氧化剂氧化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用所消耗的氧化剂中的氧来表示有机物的多少,单位为mg/L。

b表达方式:

常用的氧化剂有K2Cr2O7和KMnO4,分别用CODCr和CODMn表示。

一般用CODCr,而CODMn只是适用一般废水

16废水可生化性的含义

是指通过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改变废水中所含污染物的化学结构、化学和物理性能,所能达到的程度。

17活性污泥

有机废水经过一段时间的嚗气后,水中会产生一种以好氧菌为主体的茶褐色絮凝体,其中含有大量的活性微生物,这种污泥絮体就是活性污泥。

18菌胶团

是由细菌以及分泌的胶质物质组成的细小颗粒。

菌胶团是活性污泥的结构和功能的中心。

19丝状菌性污泥膨胀:

丝状菌生长繁殖过快,菌胶团生长受到抑制,丝状菌伸出污泥表面之外,使得絮体松散、沉淀性能恶化、体积膨胀、污泥沉降体积及污泥体积指数均很高,称丝状菌性污泥膨胀。

20非丝状菌性污泥膨胀

污泥中没有大量的丝状菌,含有过量的结合水,为90%左右,是由于在污泥菌体外积蓄粘性多糖类而形成的。

称为:

水涨性污泥膨胀或菌胶团污泥膨胀。

21、污泥浓度(MLSS)

指1L混合液内所含悬浮固体的质量,单位为g/L或mg/L。

22污泥沉降比(SV)

是指一定量曝气池中的混合液,静置30min后,沉淀污泥与废水的体积比,用%表示

23污泥负荷

将有机底物与活性污泥的质量比(F/M),即单位质量活性污泥(kgMLSS)或单位体积曝气池(m3)在单位时间(d)内所承受的有机物的量(kgBOD),称为污泥负荷,用L表示

24去除负荷

有时为了表示有机物的去除情况,采用去除负荷L。

,即单位质量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内去除的有机物的量,计算式如下

L。

=Q(So-Se)×24/VX×1000=ηL

η=So-Se/So×100

式中Se——处理后出水BOD5或COD浓度,mg/L;

η---BOD5或COD的去除效率。

也称氧化能力,%

25细胞的平均停留时间θc也称泥龄。

是微生物在曝气池中的平均培养时间。

26剩余污泥

单位时间流出的污泥量

27挂膜

将生物膜引入新投入运行的填料上,称为挂膜。

28投配率:

即每天所投加的湿污泥体积占消化器有效容积的百分数。

29过滤是使含悬浮物的废水,流过具有一定孔隙率的过滤介质,水中的悬浮物被截留在介质表面或内部而除去。

30级配:

就是滤料的粒径范围及在此范围内各种粒径的滤料数量比例

31有效直径:

是指能使10%的滤料通过的筛孔直径,以D10表示,单位是mm。

32不均匀系数:

D80与D10的比值就称为滤料的不均匀系数,以K80表示。

D80表示能使80%的滤料通过的筛孔直径。

33滤料的纳污能力:

滤料层承纳污染物的容量常用纳污能力来表示。

定义:

在保证出水水质的条件下,在过滤周期内单位体积滤料中能截留的污物量,以kg/m3或g/cm3表示。

34滤料的空隙率;是指一定体积的滤层中,空隙所占体积与总体积的比值。

35反冲洗强度:

单位时间内单位滤池面积所通过的反冲洗水量称为反冲洗强度,通常用q表示,它的单位是L/(m2?

s)。

36生物测试的定义

指系统地利用生物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因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

所利用的生物反应包括:

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级水平上的反应。

37生物监测的定义

是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

或者说:

生态监测就是利用生命系统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反应做“仪器”来监测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

38大气污染生物监测定义:

是指利用生物对大气污染物的反应,监测有害气体的成分和含量,以了解大气的环境质量状况。

39大气污染植物监测定义:

利用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反应,监测有害气体的成分和含量以了解大气环境质量状况。

40指示生物

即对环境中某些物质,包括污染物的作用或环境条件的改变能较敏感和快速地产生明显反应的生物,通过其所作的反应可了解环境的现状和变化。

一问答题

1全球性坏境问题是什么

温室效应,臭氧层耗竭,持久性环境污染物,污染转移,人口问题,城市化问题,淡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洋污染,危险废弃物越境转移。

2中国环境问题的特征是什么?

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已在我国出现。

面临全球最严峻,最复杂的环境问题

出现结构性,复合型环境污染

3污染的形成

一般说来,人类凭借科学、技术手段,从自然界中(环境)获取其生产、生活所必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由于人类目前尚不能完全消耗和利用从环境中所获得的物质和能量;即在社会性消费和生活消费过程中,不为人类所利用的物质或能量,有的就会形成污染或影响生态系统平衡。

有的污染物往往是有用物质,有的甚至是人和生物生存所必需的营养元素。

例如:

锌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过量引起人体中毒

4全球性重大环境污染危害及治理

酸雨、二噁英、臭氧空洞、赤潮、温室效应

震惊世界的八大公害

马斯河谷事件(1930)

多诺拉烟雾事件(1948)

伦敦烟雾事件(1952)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1943)

水俣病事件(1953)

富山事件(1931-1972)

四日事件(1955以来)

米糠油事件(1968)

5空气中微生物的种类及分布

种类空气中的微生物没有固定的类群,其分布常因地区而不同。

常见的真菌:

曲霉、毛霉、白地霉和色串孢霉等,主要是这些真菌的孢子。

常见的细菌:

芽孢杆菌、微球菌和产色素细菌等。

还有一些人类的病原菌:

如结核杆菌、白喉杆菌、肺炎球菌、溶血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麻疹病毒、流感病毒和脊髓灰质病毒等。

分布空气中微生物随风水平传播的距离几乎是无限的,很多微生物的分布是全球性的。

6淡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

淡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

土壤中大部分细菌、放线菌和真菌,在水体中都能找到,成为淡水中的固有种类。

包括:

一些能分解各种有机物的腐生菌,如芽孢杆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粪链球菌等;

甚至还含有:

伤寒、痢疾、霍乱、肝炎等人类病原菌

7微生物再静水水域的垂直分布规律

上层水体(水面下0~10m深处):

主要有好氧细菌(如假单胞菌、柄杆菌、浮游球衣菌等)、真菌和藻类;

中层水体(水深20~30m):

主要有光合细菌(如红硫细菌和绿硫细菌)以及厌氧细菌;

底层水体(30m以下及湖底泥):

主要有脱硫弧菌属、甲烷杆菌属和甲烷球菌属等厌氧细菌和放线菌。

微生物的数量:

以5~10m深处为最多,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8微生物在淡水体中水平分布规律

沿岸水域有机物较多,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也多;

离岸越远的水域,微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

在海水中垂直分布规律:

距海面0~lOm以下至25~50m处:

微生物数量较多;

50m以下:

微生物的数量随海水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在海底沉积物上,因有很丰富的有机物,微生物的数量增多。

垂直分布:

海面有好氧的异养菌;再往下为兼性厌氧微生物;

海底有兼性厌氧菌、厌氧异养菌及硫酸还原菌等。

水平分布:

在近海岸由于有机物含量多,微生物较多;离海岸越远,微生物越少。

9土壤中微生物的分布

微生物的数量与土层的深度有关,一般土壤表层微生物最多,随着土层的加深,微生物的数量逐步减少。

10产硫化氢的微生物,主要有两种:

一是,反硫化细菌,将硫酸盐还原为硫化氢;

二是,异养微生物,在分解有机硫化物时,释放硫化氢。

11分解纤维素,分解半纤维素和蛋白质的微生物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大多数能分解半纤维素。

许多芽孢杆菌、假单胞菌、节细菌及放线菌能分解半纤维素。

霉菌有根霉、曲霉、小克银汉霉、青霉及镰刀霉。

降解蛋白质的微生物

好氧细菌:

链球菌和葡萄球菌。

好氧芽孢细菌:

枯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蜡状芽孢杆菌。

兼性厌氧菌:

变形杆菌、假单胞菌。

厌氧菌:

腐败梭状芽孢杆菌、生孢梭状芽孢杆菌。

此外,还有曲霉、毛霉和木霉等真菌以及链霉菌(放线菌)。

12生物对金属的转化的特点

微生物具有适应金属化合物的生长,并代谢这些物质的活性。

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可改变环境中金属的存在状态,改变它们的性质,包括生物效应。

环境中微生物对金属的转化,主要是氧化还原和甲基化作用。

13汞的氧化、还原和甲基化的微生物

环境中的无机汞有下列三种形式存在:

Hg22+、Hg2+和Hg0。

1、1、汞的氧化和还原

在有氧条件下,某些细菌,如柠檬酸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使元素汞氧化。

另外有些细菌,如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使无机或有机汞化物中的二价汞离子还原为元素汞。

无论在好氧或厌氧条件下,都可能存在能使汞甲基化的微生物。

汞的甲基化过程在环境中可自发进行能降解甲基汞的微生物包括:

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和专性厌氧菌。

在自然界,形成甲基汞的同时进行着脱甲基作用。

在天然水体的沉积物中,甲基化和脱甲基化过程保持动态平衡。

因此,在一般情况下,环境中甲基汞浓度维持在最低水平。

但是,在有机污染严重、pH值较低的环境中容易形成和释放甲基汞

14砷的氧化、还原和甲基化

A使亚砷酸盐氧化为砷酸盐的微生物

假单胞菌、黄单胞菌、节杆菌、产碱菌等能氧化亚砷酸盐为砷酸盐,使之毒性减弱。

微生物使湖泊中亚砷酸盐氧化为砷酸盐的这种活性,是生物能够生存的主要原因。

土壤中也存在砷的氧化。

当施入亚砷酸盐后,三价砷逐渐消失,而产生五价砷。

B使砷酸盐还原为亚砷酸盐的微生物

有些细菌:

如酵母菌、小球藻等,可使砷酸盐还原为更毒的亚砷酸盐。

海洋中的细菌也有这种还原作用。

尽管认为As5+是热力学上最稳定的形式,实际上海水中三价砷很缓慢的氧化。

15防护性生化反应的机理:

通过降低细胞中游离污染物的浓度,从而防止或限制细胞组成部分发生可能的有害反应。

16混合功能氧化酶(MFO)J解毒作用

作用是代谢非极性的亲脂性有机化合物,包括内源性和外源性化合物

解毒作用:

对外源性化合物,如多环芳烃和药物,经混合功能氧化酶作用,形成极性较大的产物,大多数被转化成低毒、易溶的代谢产物,易于从体内排出。

17不可逆性抑制。

非竞争性抑制,。

竞争性抑制

由于污染物与酶蛋白的活性中心功能基因不可逆性结合而引起的抑制铅、汞等重金属,与酶活性中心上的半胱氨酸残基的巯基结合,抑制酶的活性,是不可逆性抑制。

是一种可逆性抑制。

最常见的非竞争性抑制是某些污染物与酶分子中半胱氨酸残基的巯基可逆性结合,引起酶构型改变,使酶活性受到可逆性抑制。

竞争性抑制的特点是:

当底物浓度增加时,抑制作用减弱。

竞争性抑制作用的强弱取决于抑制剂的浓度与底物浓度的相对比例。

这是因为竞争性抑制剂与酶的正常底物在化学结构上相似,与酶活性中心结合部位相同。

但竞争性抑制剂不被酶所代谢。

18污染物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

污染物与生物大分子反应,导致生物大分子的化学性损伤,从而影响生物大分子的功能,产生毒性效应。

19蛋白质化学损伤后的生物学效应:

(1)、细胞膜结构及通透性改变;

(2)、引起亚细胞结构和功能损伤;

(3)、影响酶的催化功能,进而引起代谢异常及能量供应障碍;

(4)、导致遗传毒性;

(5)、引起机体特殊的免疫反应;

(6)、引起机体繁殖功能障碍

20金属硫蛋白的作用:

对二价金属离子具极高的亲和力;

在细胞内起贮存必需的微量金属如Zn、Cu和结合有毒金属如Cd、Hg的作用;

它与必需金属的结合,起调节这些金属在细胞内浓度的作用;

而与有毒金属结合,则以保护细胞免受金属毒性影响

21污染物在细胞和器官再个体,群落水平上的影响

污染物对细胞的损伤,可表现为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对动物:

主要有死亡、行为改变、繁殖下降、生长和发育抑制、疾病敏感性增加和代谢率变化。

污染物可导致群落组成和结构的改变,包括优势种变化、生物量、丰度、种的多样性等。

环境污染后,原有生物与环境中多种物质关系发生变化,出现新的生物与环境的物质循环关系。

一般是耐污种在污染环境中增多,而敏感种逐渐消失,狭污性种群被广污性种群所代替,群落组成和结构发生改变。

22废水处理的三级方法

一级处理:

也叫初级处理,该过程只能除去废水中的大颗粒的悬浮物及漂浮物,很难达到排放标准。

二级处理:

一般可以除去细小的或呈胶体态的悬浮物及有机物,一般能达到排放标准。

三级处理,也称深度处理:

进一步除去废水中的胶体及溶解态的污染物,一般可达到回用的目的。

23活性污泥组成

活性污泥M=Ma+Me+Mi+Mii

1)Ma—具有代谢功能的活性微生物群体。

包括:

好氧细菌(异养型原核细菌)。

真菌、放线菌、酵母菌。

原生动物。

后生动物。

2)Me—微生物自身氧化的残留物。

3)Mi—活性污泥吸附的污水中不能降解的惰性有机物,有机物(75~85%)。

4)Mii—活性污泥吸附污水中的无机物。

无机物(由原污水带入的)(15~25%)。

24好氧活性污泥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及特征

一般生长规律用曲线来反映

按生长速率可以分为四个生长期

对数生长期。

、静止期。

衰老期,停滞期

25微生物的营养

(1)、水处理中微生物对C、N、P三大营养元素的要求:

对好氧生物处理CODBD:

N:

P=100:

5:

1。

对厌氧生物处理CODBD:

N:

P=(350~500):

5:

1。

26细菌在活性污泥中的存在状态

以游离和絮凝体两种状态存在。

在培养初期和某些非正常状态下,游离状的细菌较多。

在培养成熟时,游离细菌逐渐被自身所分泌的多糖类胶体物质所包埋,而絮凝成为絮凝体,即菌胶团。

在正常运行的活性污泥系统中,细菌主要呈菌胶团状态存在。

27菌胶团的作用

可分为四个方面:

(1)具有很强的吸附和分解有机物的能力;

(2)为原生和微型后生动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去除毒物、提供食料、溶解氧升高)。

(3)为原生和微型后生动物提供附着场所。

(4)通过菌胶团的颜色、透明度、数量、颗粒大小及松散程度,可衡量活性污泥的性能。

28菌胶团的形状、结构与沉降性能

(1)圆形、封闭、紧密的颗粒相互间易于凝聚、浓缩、沉降性能良好;

(2)不规则形状颗粒,菌胶团细菌排列疏松,沉降性能较差;

(3)松散颗粒:

形状无规则,颗粒边缘与外部悬液界限不清晰,沉降性能极差。

29构成活性污泥微生物的四个条件

(1)能依靠污水所含有的物质或微生物代谢分解物质作为营养而增殖的。

(2)能适应曝气池中的环境条件(溶解氧、PH、水温等)而增殖的。

(3)能耐受污水中的有毒物质。

(4)能与曝气池内活性污泥中已存在的各种微生物共存。

30活性污泥生物相的季节变化

春:

钟虫属和楯纤虫属;

夏:

累枝虫属和楯纤虫属;

秋:

楯纤虫属和钟虫属;

冬:

钟虫属和盖虫属。

豆性虫属和鞭毛虫类在低温时出现较多。

2、不同系统中的生物相变化污泥中的生物相

曝气池活性污泥中优势种属是纤毛类;

二沉池都是以藻类为中心的污泥;

沉淀池中优势种属为颤藻类和毛枝藻。

水中的生物相

纤毛虫类;鞭毛虫类;肉足类;分裂菌类。

31鞭毛纲。

肉足虫。

轮虫。

钟虫

鞭毛虫一般生活在有机质丰富的水体中。

在生物处理系统中,活性污泥培养初期或处理效果差时出现鞭毛虫,可作污水处理的指示生物。

肉足虫的指示

变形虫、表壳虫、磷壳虫,多喜欢生活在有机质较丰富的水体中。

在污水处理系统中,在活性污泥培养中期出现。

对溶解氧的指示

正常情况下伸缩泡定期收缩和舒张,但当水中溶解氧降低到1mg/L以下时,

伸缩泡就不活动,而处于舒张状态。

故可通过对伸缩泡的观察来推断水中溶解氧的状况

轮虫的指示

常在运行正常、水质较好、有机物含量较低时出现。

轮虫是清洁水体和污水生物处理效果好的指示生物。

但当污泥老化解絮、污泥碎屑较多时,会刺激轮虫大量增殖,数量可多至lmL中近万个,这是污泥老化解絮的标志。

32产生污泥膨胀的原因控制污泥膨胀的措施

(1)、丝状菌:

是主要原因。

(2)、有机物:

①废水中碳源含量多且以糖类为主时,发生非丝状菌性污泥膨胀。

②废水中可溶性有机物含量多时,易发生丝状菌膨胀;

(3)、溶解氧浓度:

曝气池内溶解氧低于0.7~2.0mg/L,适宜丝状菌生长。

(4)、营养条件:

一般细菌营养为:

BOD5:

N:

P=100:

5:

1。

当BOD:

N及BOD:

P很高时,特别是N不足时,适宜丝状菌生长。

(5)、pH值:

酸性环境(pH=4.5~6.5)适宜丝状菌生长;

中性环境(pH=6~8)适宜菌胶团生长。

(6)、BOD污泥负荷:

当高于O.5kg/[kg(MLSS)?

d]时,适宜丝状菌生长。

控制污泥膨胀的措施

A保持曝气池溶解氧在2mg/L以上;

BOD污泥负荷在O.2~O.3kg/[kg(MLSS)?

d]为宜。

B凝聚和杀菌

添加铁盐(FeCl25~50mg/L)。

铝盐(10~100mg/L)。

氯(10~20mg/L)。

H2O2(40~200mg/L)。

前两者连续添加,后两者间歇添加。

C调整pH值。

D调整营养配比投加含氮化合物。

活性污泥系统三要素:

泥、水、气

通过排泥和回流,维持系统中微生物的量。

通过曝气,控制曝气池内的溶解氧。

通过均质匀量进水,提供营养,满足生物生长。

33活性污泥系统三要素:

泥、水、气

通过排泥和回流,维持系统中微生物的量。

通过曝气,控制曝气池内的溶解氧。

通过均质匀量进水,提供营养,满足生物生长。

34传统活性污泥曝气法的特征

池首往往供氧不足,后段供氧过剩,池前段DO浓度较低,沿池长逐渐增高

35阶段曝气法特征

分段多点进水,负荷分布均匀,均化了需氧量,活性污泥浓度沿池长逐渐降低

提高了耐水质,水量冲击负荷的能力。

(3)活性污泥浓度沿池长逐渐降低。

36活性污泥法运行方式的表现特征

①利用生物絮凝体为生化反应的主体物;

②利用曝气设备向生化反应系统分散空气或氧气,为微生物提供氧源;

③对反应介质进行搅拌,以增加生化反应传质过程;

④采用沉淀方式去除有机物,降低出水中微生物的固体含量;并排出一部分生物固体。

⑤通过回流,使部分微生物絮凝体返回到反应系统;

⑥为保证系统内生物细胞的稳定生长,需要一定的停留时间。

37厌氧过程的三个阶段

1、水解阶段

由水解和发酵性细菌,将废水中的有机物分解为脂肪酸、醇类、二氧化碳、氨和氢等。

主要由厌氧微生物分泌的胞外酶,水解有机污染物。

细菌的种类和数量,按分解的物质分为三类:

纤维素分解菌;(多糖水解成单糖)

脂肪分解菌;(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蛋白质分解菌;(蛋白质分解成多肽和氨基酸)。

2、酸化阶段

利用乙酸细菌和芽胞杆菌等:

将第一阶段的脂肪酸等,进一步转化为乙酸和氢;

降解较高级的脂肪酸,如长链硬脂酸;

降解芳香族酸,如苯基醋酸,产生乙酸和氢。

3、产甲烷化阶段

由产甲烷菌:

利用CO2、CO、H2合成CH4。

利用甲酸、乙酸、甲醇等生成CH4。

厌氧生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但在厌氧反应器中,三个阶段是同时进行的,并保持某种动态平衡;这种平衡受到环境的pH值、温度、有机负荷等因素所约束。

38厌氧消化池微生物群体之间的关系

1、协同

产酸菌的代谢产物是甲烷菌的营养物质,甲烷菌利用这些物质进行生命活动和转化成甲烷。

在正常情况下,两大类微生物的代谢水平处于平衡状态。

2、抑制

如果产酸菌的数量急增,有机酸的积累增多,发酵介质的pH会明显下降,甲烷菌的生命活动将受到抑制。

39普通消化池的优点

可以直接处理悬浮固体含量较高或颗粒较大的料液;

消化反应和固液分离在同一个池中进行,结构简单。

4、普通消化池的缺点

无法保持或补充活性污泥,池内难以保持大量的微生物;

出现料液分层现象,微生物不能与料液均匀接触,消化效果较差。

解决方法:

即搅拌。

普通消化池消化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在消化池内,酸化和产甲烷两个阶段的不同类型的微生物混合生长,无法保证各自的最佳生长条件。

微生物的流失,使消化池内微生物浓度较低,影响了消化分解能力

40厌氧接触法优点,缺点

1、优点

通过污泥回流,保持消化池内污泥浓度较高,一般为10-15g/L,耐冲击能力强;

消化池的容积负荷较普通消化池高;水力停留时间比普通消化池大大缩短,如常温下,普通消化池为15-30天,而接触法小于10天;

可以直接处理悬浮固体含量较高或颗粒较大的料液,不存在堵塞问题;

混合液经沉降后,出水水质较好。

2、缺点

需增加沉淀池和污泥回流设备。

存在混合液在沉淀池中固液分离困难的缺点

41混合液固液分离困难的原因

由于混合液中污泥上附着大量的微小沼气泡,易引起污泥上浮;

混合液中的污泥仍具有产甲烷活性,在沉淀过程中仍能继续产气,从而妨碍污泥颗粒的沉降和压缩。

因此,混合液在进入沉淀池前要进行脱气预处理

42厌氧生物滤池的特点:

滤池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