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册劝学同步训练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57633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上册劝学同步训练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二语文上册劝学同步训练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二语文上册劝学同步训练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二语文上册劝学同步训练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二语文上册劝学同步训练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上册劝学同步训练题及答案.docx

《高二语文上册劝学同步训练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上册劝学同步训练题及答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语文上册劝学同步训练题及答案.docx

高二语文上册劝学同步训练题及答案

高二语文上册劝学同步训练题及答案

劝学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靛青(  )    蓼蓝(  )木直中绳(  )参省(  )须臾(  )以为轮(  )跬步(  )生非异(  )槁暴(  )骐骥(  )驽马(  )�而望矣(  )二螯(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劝学(       )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吾尝�而望矣(       )(4)假舆马者(       )(5)而绝江河(       )(6)风雨兴焉(       )(7)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9)驽马十驾(       )(10)用心躁也(       )3.文学常识填空。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______,______期______家,是儒家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

作品有______,现存______篇。

4.名句填空。

(1)(2009江苏高考,10)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2009福建高考,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

(3)(2009天津高考,14)______________,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2009全国高考Ⅱ,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不复挺者,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非利足也,____________;假舟楫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朽木不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一也。

(8)《劝学》的中心论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iàn liǎo zhòn�馈�xǐn�馈�yú róu kuǐ xìn�馈〃括�opù jì nú qì áo qiè lòu2.

(1)鼓励 

(2)检查,省察 (3)提起脚后跟(4)借助,利用 (5)横渡 (6)在这里兴起 (7)指人的智慧 (8)没有用来……的(办法) (9)马拉车十天所走的路程 (10)浮躁,不专心3.况 战国末 思想 《荀子》 324.

(1)吾尝�而望矣 

(2)金就砺则利 (3)吾尝终日而思矣 (4)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功在不舍 (5)虽有槁暴 使之然也 (6)假舆马者 而致千里 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 (7)锲而舍之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8)学不可以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声非加疾也(强,这里指声音宏大)B.而闻者彰(清楚)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少许,少量,少部分)D.而绝江河(横渡)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中“水”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用心一也D.范增数目项王7.下列句中“焉”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B.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8.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了十个比喻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

B.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不知到知、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不舍”与“舍”。

D.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对比论证,意在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

9.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答案:

5.C 解析:

“须臾”为“片刻”的意思。

6.D 解析:

D项与例句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A、B两项为名词作状语;C项,数词活用作动词。

7.D 解析:

A、B、C三项中的“焉”均为兼词,是“于之,在这(那)里”的意思;D项中的“焉”是语气助词。

8.C 解析:

原文“朽木不折”是说“舍”,“金石可镂”是说“不舍”,C项正好说反了。

9.参考答案:

(1)所以,不积累半步一步,就无法到达千里之外的地方;不积累涓涓细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喝地下泉水,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呀。

解析:

(1)关键词是“无以”,相当于“没有用来……的(办法)”。

(2)关键点: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定语后置句,“……,用心一也”是判断句。

一、基础积累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君子非生异也B.木直中绳,以为轮C.驽马十驾,功在不舍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答案:

C 解析:

A项,“生”通“性”;B项,“”通“�А保�D项,“有”通“又”。

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B.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C.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答案:

B 解析:

B项与例句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A项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C项为动词活用作名词;D项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义不同的一项是(  )A.不如须臾之所学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D.吾尝终日而思矣答案:

C 解析:

“黄泉”古义为泉水;今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的人指阴间。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答案:

C 解析:

①连词,表修饰关系;②连词,表并列关系。

③介词,从;④介词,比。

5.下列各句在句式方面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介宾短语后置)B.冰,水为之。

(判断句)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宾语前置)D.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省略句)答案:

C 解析:

C项为定语后置句,“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三段节选自《荀子•劝学》的文字,按要求完成6~9题。

[甲]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p而动①,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②。

[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③之根是为芷,其渐之��,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注:

①端而言,�p而动:

意思是说极细微的言行。

端,微言;�p,微动。

②禽犊:

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以小禽兽做礼物。

③兰槐:

一种香料。

6.给[甲]文中画线部分的句子加上标点。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形乎动静    形:

形状,形体。

B.其渐之��渐:

浸泡。

C.游必就士就:

接近。

D.长而异俗长:

长大成人。

8.从“劝学”的目的出发,概括这三段文字的基本观点。

(1)[甲]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丙]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翻译下面句子。

(1)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2)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6.参考答案: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

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解析:

理解了文意,加标点并不难,而理解文意的前提是正确断句。

所以,这道题既是考查标点,更是考查对文意的理解。

7.A 解析:

“形”应为动词“表现”。

8.参考答案:

(1)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

(2)外在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后天的学习也是这样。

(3)后天的学习可以使人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必须给予重视。

解析:

这里的几段文字与课文部分保持着基本相同的行文风格,即通过大量比喻和具体事例来论证观点。

概括这几段文字的观点,务必要联系对课文部分的理解。

9.

(1)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地方,交游必须要接近读书人,这是为了防止邪恶的影响而接近中正的方法。

(2)出生时的哭声相同,长大之后的习俗却各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他们这样的。

参考译文:

[甲]君子做学问,是把所学的听入耳中,记在心里,融会贯通到整个身心,表现在一举一动上,即使是极细小的言行,都可以作为别人效法的榜样。

小人做学问,把学到的听入耳中,从嘴里说出来。

嘴巴与耳朵间的距离不过四寸,怎么能使自己七尺之躯的美德得到修养而完美?

古时候的学者,学习是为了进德修业;当今的学者,学习却是为了向人炫耀。

君子做学问,为的是使自身完美;小人做学问,把学问当做和别人相见的小礼物。

[乙]蓬草生长在麻丛中间,不用扶持就是挺直的;白色的沙子混在黑泥里,就与黑泥是一样的颜色了。

兰槐的根就是白芷,把它浸在臭水里,君子就不接近它,老百姓也不会佩带它。

这并不是因为它的本质不好,而是因为浸在臭水里的缘故。

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地方,交游必须要接近读书人,这是为了防止邪恶的影响而接近中正的方法。

[丙]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下临深谷,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学习先王的遗言,就不知道学问的渊博。

干国、越国、夷族、貉族的孩子,出生时的哭声相同,长大之后的习俗却各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他们这样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皇甫谧耽学皇甫谧字士安,安定朝那人也。

出后叔父,徙居新安。

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

尝得瓜果,辄进所后叔母任氏。

任氏曰:

“《孝经》云:

‘三牲之养,犹为不孝。

’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

”因叹曰:

“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

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缺,何尔鲁钝之甚也!

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

”因对之流涕。

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

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

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

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

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

或劝谧修名广交。

谧以为居田里之中亦可以乐尧舜之道,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事务繁杂),然后为名乎?

遂不仕。

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

或有箴其过笃,将损耗精神。

谧曰:

“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

”城阳太守梁柳,谧从姑子也。

当之官,人劝谧饯之。

谧曰:

“柳为布衣时过吾,吾送柳不出门,食不过盐菜。

贫者不以酒肉为礼,今作郡而送之,是贵城阳太守而贱梁柳,岂中古人之道?

是非吾心所安也。

”时魏郡召上计掾,举孝廉。

景元初,相国辟,皆不行。

其后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谧上疏自陈,辞切言至,遂见听许。

自表就帝借书,帝送一车书与之。

太康三年卒,时年六十八。

所著甚多,并重于世。

(节选自《晋书•皇甫谧传》)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昔孟母三徙以成仁(迁移)B.或有箴其过笃(劝诫)C.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命运)D.辞切言至,遂见听许(看见)11.比较下面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修”字不同,两个“过”字相同。

B.两个“修”字相同,两个“过”字不同。

C.两个“修”字不同,两个“过”字不同。

D.两个“修”字相同,两个“过”字相同。

12.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皇甫谧是安定朝那人,后随父亲迁居新安。

到二十岁还不好好学习,终日无节制地游荡。

B.皇甫谧能够听从教导,痛改前非,奋发图强,好学不怠。

C.皇甫谧清心寡欲,淡泊名利,耽玩典籍,终身不仕。

D.皇甫谧待人诚恳,始终如一,不以穷达而有所不同。

13.翻译句子。

(1)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

(2)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

(3)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然后为名乎?

答案:

10.D 解析:

“见”表示被动的意义。

11.C 解析:

(1)组“修”前句应为“修饰”,后句应为“长”;第

(2)组“过”前句应为“拜访”,后句应为“超过”。

12.A 解析:

原文中“(皇甫谧)出后叔父”即过继给他叔父为子。

随叔父迁居新安。

13.参考答案:

(1)修身立德,专心学习,是你自己有所得,我能得到什么呢?

(2)他家很贫穷,要亲自耕种,每每带着经书去干农活。

(3)何必结交达官贵人,为公事忙碌,然后得到好名声呢?

解析:

(1)句“修”(修身立德)、“笃”(专心致志)、“何”(什么),要注意特殊句式“何有”(有什么呢)是宾语前置句。

(2)句“躬”(亲自)、“农”(活用为动词“干农活”)。

(3)句注意固定句式“何必……乎?

”(何必……呢?

)、“崇接”(向上攀附)、“事”(为……从事、忙碌)。

参考译文:

皇甫谧,字士安,是安定朝那人。

皇甫谧出生后即过继给他叔父为子,随叔父迁居新安。

他到二十岁还不好好学习,终日无节制地游荡,有人以为他呆傻。

曾经得到一些瓜果,即进呈给他的叔母任氏。

任氏说:

“《孝经》说:

‘虽然每天用牛、羊、猪三牲来奉养父母,仍然是不孝之人。

’你今年近二十,眼睛没有阅读过书本,心中不懂道理,没有什么可以安慰我。

”因此叹息说:

“从前,孟轲的母亲迁居了三次,使孟子成为仁德的大儒;曾参的父亲杀猪使信守诺言的教育常存。

难道是我没有选择好邻居,教育方法有所缺欠,所以你才会如此鲁莽愚蠢吗!

修身立德,专心学习,是你自己有所得,我能得到什么呢?

”于是面对皇甫谧涕泪交流。

皇甫谧深受感动,并激发了他的志气,于是到同乡人席坦处学习,勤读不倦。

他家很贫穷,要亲自耕种,每每带着经书去干农活。

于是广泛地阅读了国家的重要文献和诸子百家学说。

他性格沉静,很少欲念,开始有崇高的志向,就以写作为事业。

后来得了风痹症,仍不停地阅读和写作。

有人劝皇甫谧多和达官贵人交往,以博得好名声。

皇甫谧认为隐居田里也可以享有尧舜之道的美名,又何必结交达官贵人,为公事忙碌,然后得到名声呢?

于是皇甫谧没有去做官。

他潜心玩味经典册籍,甚至废寝忘食,故当时人说他是“书淫”。

有人告诫他,过于专心将会耗损精神。

皇甫谧说:

“早晨学到了道理,黄昏死去也是值得的,何况生命的长短,分明是被上天所预定所掌握的呢!

”城阳太守梁柳是皇甫谧父亲堂姊妹的儿子。

当梁柳要去城阳赴任时,有人劝皇甫谧为他饯行。

皇甫谧说:

“梁柳未做官时探望过我,我都不出门迎送,吃饭也不过盐菜之类。

贫穷的人不以酒肉来招待。

现在他当了郡太守而以酒宴为他饯行,这样做是看重城阳太守的官职却看轻了梁柳本人,难道这符合古人的为人之道吗?

那样做我的心会不安的。

”当时魏郡守曾召他充任上计掾,也曾举荐他为孝廉。

景元初,相国也曾征召他,但皇甫谧都不赴任。

从那以后魏武帝屡次下诏敦促逼迫出仕朝廷,皇甫谧上书陈述,皇甫谧的恳切言词,终于获得了准许。

自己上书给皇上要求借书,皇帝送他一车书。

太康三年去世,时年六十八岁。

皇甫谧著诗文甚多,皆为世人所重视。

三、语言表达14.中国文化传统中有许多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的古训,它们不仅寓意深刻,而且对人们有警示作用。

例如,“学不可以已”的意思是学习不能够停下来,要活到老学到老。

这则古训提示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请根据示例向大家推荐一条你最喜欢的古训,要求语言简明、连贯。

(1)我最喜欢的一句古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句古训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推荐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句古训警示人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自己不愿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3)这句古训利于克服自私自利的狭隘思想,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4)要换位思考,尊重他人解析:

本题比较简单。

根据题目中的提示,首先要找一句古训(如:

题干中“学不可以已”),古训实质上就是古代格言、俗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然后指出这则古训的含意(如:

题干中“学习不能够停下来,要活到老学到老”),实质上就是用现代汉语翻译,指出它的字面意思,再联系个人及现实阐明喜欢的原因,最后指出它的教育意义(如:

题干中“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15.联系《劝学》一文,给下面的对联写出下联。

上联:

孔子论语,勤学必温故知新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

荀子劝学,博学则青出于蓝解析:

解答此题,应首先分析上联的特点:

“论语”既指孔子谈论学习之语录,又指孔子的著作,同时“温故知新”的名言又是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

这样,结合题目要求,就能对出下联。

另外注意下联主要从内容上与上联对应即可。

类文欣赏天论(节选)《荀子》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n怪不能使之凶。

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n怪未生而凶。

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治乱,天邪?

曰:

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

时邪?

曰:

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

地邪?

曰:

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曰:

是何也?

曰:

无何也。

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尝有之。

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

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

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

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

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赏析:

读《荀子•天论》,无疑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暗自惊讶这位战国末期的哲学家何以会具有如此明晰的思想。

当荀子的同时代人尚在那里笃信“天”的神秘与神性之时,荀子的这一“天论”,却第一次竖起一面朴素、唯物地理解天行、天道的思想的旗帜。

荀子所说的“天”,是那种不以人的主观愿望与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

《天论》中最著名的名言之一,叫做“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翻译成白话文,是说自然界运行的规律是固有的,既不因尧而存在,也不因桀而消失。

荀子说,你想想看,天下大治或者天下大乱,难道与天(自然)有什么关系吗?

没有。

无论日月、星辰还是历象、节气,在大禹与夏桀时代都是一样的,但是,大禹治理得国富民安、井井有条,而夏桀呢,是典型的乱世昏君。

可见,“治乱非天也”。

这是《天论》所得出的一个有力的结论。

尽管《荀子•天论》具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但它关于天人关系的思考,无疑代表了当时最高的思想水准。

参考译文:

天体的运行有它不变的常规,它不因为有了尧而存在,也不因为有了桀而消失。

用合理的措施适应它就吉祥,用不合理的措施对待它就遭殃。

加强农业生产而节约费用,那么天就不能使人贫穷;衣食充足而按时劳作,那么天就不能使人患病;遵循礼义正道而不违背,那么天就不能使人遭祸。

所以水灾旱灾不能使人挨饿,严寒酷暑不能使人生病,妖魔鬼怪不能使人遭难。

农业荒废而又奢侈浪费,那么天就不能使人富裕起来;衣食不足而又懒惰少动,那么天就不能使人健康长寿;违背正道而任意妄为,那么天就不能使人吉祥如意。

因此水旱灾害没来到就有饥荒,严寒酷暑没迫近就有疾病,妖怪现象没出现就有灾祸。

所处的天时条件与太平盛世是相同的,但遇到的灾难祸患却与太平盛世不同,这不能归罪于上天,而是由于人所实行的措施造成的。

……社会的治和乱是上天决定的吗?

回答是:

日月星辰、历象,这些在禹和桀的时代都是相同的,而禹使天下安定,桀使天下混乱,可见治和乱不是上天决定的。

是由时令决定的吗?

回答是:

万物春天发芽,夏天成长,秋天收获,冬天收藏,这些在禹和桀的时代又都是相同的,而禹使天下安宁,桀使天下混乱,可见治和乱不是时令决定的。

是由大地决定的吗?

回答是:

万物有了土地就能生长,离开了土地就要死亡,这些在禹和桀的时代又都是相同的,而禹使天下安宁,桀使天下混乱,可见治和乱不是由大地决定的。

……流星坠落,树木发出声响,普通人都很恐惧。

有人问:

这是怎么回事?

回答是:

这没有什么。

这是由于天地的变动,阴阳的转化造成的,是事物中少见的现象。

对它们感到奇怪,是可以的;而惧怕它们,就错了。

日蚀、月蚀的发生,刮风下雨的不合时节,怪星的偶尔出现,这些是无论什么时代都曾经有过的。

君王贤明而政治清平,那么这些现象即使同时发生,也并没有什么害处。

如果君王昏庸而政治险恶,那么这些现象即使一种也没发生,也并没有什么好处。

流星的坠落,树木的鸣叫,这是由于天地的变动,阴阳的转化造成的,是事物中少见的现象。

对它们感到奇怪,是可以的;而害怕它们,就错了。

……尊崇天而仰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它当做物来畜养并控制它?

顺从天而歌颂它,哪里比得上控制天命并利用它?

盼望天时而等待它,哪里比得上顺应时节并利用它?

听凭万物自然生长繁衍,哪里比得上施展才能并变革它?

空想着役使万物,哪里比得上管理好万物而不浪费它?

仰慕万物生长繁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