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检测题解析版.docx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检测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检测题解析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检测题解析版
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检测题
考试时间:
150分钟 满分:
12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积累与运用(每小题2分,共16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
A.琐屑(xiè) 箴言(jiǎn) 重岩叠嶂(chóng)
B.重峦(luán)遒劲(qiú)惟妙惟肖(xiào)
C.荫庇(bì)嶙峋(lín)长途跋涉(bá)
D.谦逊(xùn)枢纽(shū)无动于衷(zhōng)
【解析】A项,“箴”应读“zhē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D )
A.干躁 佃农 入木三分
B.琢磨 轩谢 珠光宝气
C.题拔 喧嚣 任劳任怨
D.臃肿 竹柏 鸢飞戾天
【解析】A项,干燥;B项,轩榭;C项,题跋。
3.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C )
A.五一期间,织金洞游人如织,摩肩接踵。
B.蜀锦的传统技艺让许多现代工厂生产出来的锦缎黯然失色。
C.韩国政府自出心裁地部署“萨德”,引起周边国家的强烈不满。
D.网络是柄双刃剑,它虽然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但是也会藏污纳垢。
【解析】“自出心裁”指出于自己的创造,不抄袭、模仿别人。
与语境不符。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 )
A.自从国家公布了“全面取消漫游费”的政策后,迅速引发了社会各个方面的热议。
B.《流浪地球》上映时,电影院内坐满了人,只有一个位子还空着。
C.“三月三”期间,我市进行了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传播壮乡文化的活动。
D.中国首位歼-10女飞行员余旭的奉献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们。
【解析】A项,成分残缺,缺主语,去掉“自从”;B项,前后矛盾,改为“电影院内只有一个位子还空着”;C项,搭配不当,把“进行”改为“开展”。
5.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D )
A.咱们分别时你送给我的礼物,我一直惠存着。
B.你的文章,我已经看了,对其中不妥的几处,我斗胆加以斧正。
C.大作已拜读,唯几处有疑,特致函垂询。
D.拙作奉上,自己总觉得惶恐不安,望哂笑之余,不吝赐教。
【解析】A项“惠存”是敬辞,表示请对方保存;B项“斧正”是敬辞,表示请别人修改自己的文章;C项“垂询”也是敬辞,表示别人(一般是长辈或上级)询问自己。
6.(2018·江西)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元阳的哈尼梯田依山顺势,层层叠叠,连绵向上,直通云海。
无论登上哪座山顶,绕着山路转一圈,每个角度都能见到不一样的梯田。
____________春季,微风过处,梯田波光粼粼,像极了木刻年画;夏季,禾苗生长,梯田青翠欲滴,自是清新水彩画……
A.然而,哈尼梯田的模样,却受到季节因素的影响。
B.不过,哈尼梯田是什么样子,更取决于你在什么季节看到它。
C.是啊,“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D.这样,无论什么季节看哈尼梯田,它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解析】B项引出不同季节看梯田样子不同,衔接自然。
7.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C )
A.李白,唐代诗人,我们曾学过他的作品《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渡荆门送别》。
B.《背影》《昆明的雨》《藤野先生》的作者分别是朱自清、汪曾祺、鲁迅,文体都是散文。
C.《史记》,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作者是西汉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
D.《三峡》选自《水经注校证》,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与朱元思书》选自《吴均集校注》,作者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
两篇文章都是描写山水的佳作。
【解析】C项《史记》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8.下列关于文学名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C )
A.《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花费三十年时间写成的科普巨著,共十卷,又名《昆虫物语》或《昆虫学札记》。
B.《昆虫记》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
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昆虫在作者的笔下,都赋予了人的性格。
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无不渗透着作者对人类的思考。
C.《昆虫记》仅详尽地记录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研究成果,对法布尔痴迷昆虫研究的动因、生平抱负、知识背景和生活状况等并无记载。
D.《昆虫记》一书,通过详细、深刻地描绘各种昆虫的外部形态和生物习性,记录各种昆虫的生活和为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既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又传播了科学知识,体现了作者观察细致入微、孜孜不倦的科学探索精神。
二、现代文阅读
(一)(每小题2分,共6分)
壮族舞蹈之师公舞
①舞蹈,在五千年前便已出现,它产生于奴隶社会,发展到秦汉之际已形成一定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舞蹈的类别与形式多种多样,各民族也拥有自己独特的舞蹈。
而壮族“师公舞”便是流传于广西武鸣、邕宁、都安等县的一种属梅山教派的祭祀舞蹈,它历史悠久,舞蹈语汇比较丰富,民族特色浓郁,是壮族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广西壮族人民聚居的地区,传统习俗有天旱求雨、丰收酬神、驱鬼逐疫或料理丧事,需请“梅山教”师公(壮语称“公筛”,即巫师)主持盛大的祭祀仪式。
这种仪式的称谓各地不一,有“打醮”“做斋”“古筛”“调芒庙”“调筛”“唱师”等称呼。
师公在祭祀仪式中,除了进行念咒、卜卦、请神、驱鬼等巫术活动外,主要是戴面具跳神,并演唱各位神的传说故事,此舞蹈,被称之为“师公舞”。
③“师公舞”源于何时有着不同的说法。
一说源于周代,其唱本中确有“周朝唱师传下来”“三元三圣号真君,周兴幽厉作谏臣,辞职参师为正教,究竟五行秘密文”等唱词;一说源于黄帝时代,说黄帝就是运用梅山教密文战胜蚩尤的;又传唐、葛、周为皇帝母亲击鼓舞蹈,驱邪治病,皇帝封其为三元,遂“三元教”广为流传;又一说源于汉代,葛诸亮南征十洞蛮王时,有梅山教徒随征,后流落于十万大山传教,由此出现师公。
以上种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师公舞”起源甚古,此外,师公舞与岭南古代傩舞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④傩舞,作为一种驱鬼逐疫的古礼与民间习俗,早在周代已盛行于宫廷和中原地区的北方农村。
古代傩礼是驱鬼逐疫,时间在除夕前一日和老人丧葬时,方相氏戴面具扮傩,服装是玄衣朱裳,道具是戈、盾,这些与师公在“打醮”“做斋”仪式中的祭祀内容、服饰道具都有相同之处。
仪式最后,师公穿红袍、戴面具、执赶鬼杖或剑器到各家各户赶鬼的场面,则与方相氏索室驱疫如出一辙。
再将在宋代已闻名京师的“桂林傩舞”与壮族“师公舞”相比,则发现有更多的共同之处。
另外,在打击乐伴奏中,均以蜂鼓作为主要乐器,而且都说是由五乐师傅所制,这就说明壮族“师公舞”与傩舞的关系很密切。
⑤由于壮族人民聚居的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人民的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的差异,各地“师公舞”的表演形式、风格特点和演唱内容也各不相同。
一般来讲师公舞的风格古朴淳厚,动作沉稳健壮,其基本要求是:
马步要矮、身要摆,胯要扭、膝要颤。
舞蹈时,经常在一个强烈的鼓点上突然吐气屈膝,身体随之反复摆动,腿部动作丰富多样,既有特点,又富于韵味。
⑥师公舞都用蜂鼓、扁鼓、锣、镲等打击乐器伴奏,其中蜂鼓起主导作用,蜂鼓因形似黄蜂而得名,鼓身用陶土烧成,内空,一头大,一头小,均蒙以羊皮,小的一头用棍击打,鼓声清脆悦耳,另一端以手拍击,鼓声浑厚深沉,双手交替击打,变化多端。
舞蹈结束,由童子戴面具,持二环杖到各家各户赶鬼,最后将一纸船点燃了丢下河去,壮族人民借此以示驱邪得福,祈求吉祥平安。
9.下列关于“师公舞”特征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B )
A.师公舞是流传于广西武鸣、邕宁、都安等县的一种属梅山教派的祭祀舞蹈,历史悠久,舞蹈语汇比较丰富。
B.师公舞是壮族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岭南古代傩舞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C.师公舞一般风格古朴淳厚,动作沉稳健壮,其基本要求是:
马步要矮、身要摆,胯要扭、膝要颤。
D.师公舞都用打击乐器伴奏,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蜂鼓,它因形似黄蜂而得名,鼓身用陶土烧成。
10.下列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文章第②段中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对“师公舞”作了详细的说明。
B.文章按照“师公舞”的起源地点、表演形式、风格特点等思路行文,运用逻辑顺序来说明“师公舞”。
C.文章第⑤段中加点词“基本”不能删去,删去后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本文语言平实、简明,引用资料丰富、准确;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解析】采用了“总一分”的结构形式。
11.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C )
A.广西壮族人民聚居的地区在天旱求雨、丰收酬神、驱鬼逐疫或料理丧事时会请师公主持盛大的祭祀仪式。
B.师公舞源于何时说法不一,但这些说法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师公舞”起源甚古。
C.傩舞早在周代就已盛行于宫廷和中原地区的北方农村,它是“师公舞”的源头。
D.在舞“师公舞”时,经常在一个强烈的鼓点上突然吐气屈膝,身体随之反复摆动,腿部动作丰富多样。
【解析】由第④段可知,“傩舞”与“师公舞”关系密切,并未说它是“师公舞”的源头。
三、古诗文阅读(12-15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16-19小题,共10分;本大题共18分)
(一)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2.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感情强烈,情景兼具,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C.这首诗的颈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欣喜愉悦之情,尾联则写出了诗人的忧愤之深。
D.全诗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保家卫国的感情。
【解析】D项,全诗表现了作者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019南宁预测)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3.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必先苦其心志 寻向所志
B.人恒过,然后能改以其境过清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亦我所欲也
14.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劳其筋骨其真不知马也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欲报之于陛下也
C.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5.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文章开头连续举了六个例子,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归纳全文的中心论点,十分精练,鲜明突出。
C.文章采用对比论证的手法,从个人事例说起,再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最后推出论点。
D.文中古代先贤历经苦难取得成功的事例启示我们,以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迎接困难和挑战。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90分)
16.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小题2分,共4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忍,增长(他的)才干。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敌国和祸患,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
(三)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每小题1分,共2分)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自:
从
(2)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止:
停止
18.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19.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2分)
办事不能只凭主观愿望,不能想当然,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灵活处理。
【参考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宝剑从船上坠落到了江中。
(楚国人)急忙在船舷刻下记号,说:
“这儿是我宝剑坠落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跳入水中寻找宝剑。
船已经移动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四、古诗文默写(共10分)
20.按要求填空。
(每空1分)
(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其五)》)
(2)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渔家傲》)
(3)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4)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如梦令》)
(5)王维《使至塞上》中以“征蓬”“归雁”自比,写飘零之感的句子是: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6)默写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前四句: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五、综合性学习(共8分)
21.9月20日,“光明时评”发表了一则名为《“看脸”何成“时代”》的报道,将是否应该“以貌取人”这一话题再次推上热议。
此言一出,对“颜值”一词并不陌生的同学们也纷纷加入了讨论的行列,开展了一次以“可否以‘貌’取人”为主题的辩论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
(1)【观点论述】以“貌”取人古已有之,现今的“看脸时代”更是将其真谛发挥得淋漓尽致。
但是否能仅凭一个人的外貌就判定一个人的所有,而忽略其内在,对“可否以‘貌’取人”你有什么看法?
请表明观点,说明理由。
要求:
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80字以内)(4分)
外
貌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反
映
性
格
,
没
有
人
有
义
务
必
须
透
过
邋
遢
的
外
表
去
发
现
优
秀
的
内
在
。
干
净
整
洁
是
做
人
的
基
本
原
则
。
所
以
,
“
以
貌
取
人
”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是
可
行
的
。
(2)【故事链接】如图是一则寓言故事的片段,将故事简要地叙写出来。
(60字以内)(3分)
一
只
天
鹅
蛋
在
鸭
群
中
破
壳
后
,
因
相
貌
丑
陋
,
被
鸭
群
鄙
弃
,
历
经
千
辛
万
苦
、
重
重
磨
难
之
后
长
成
了
白
天
鹅
。
(3)【对联续写】结合两则材料,将下面的一副对联,续写完整。
(1分)
上联:
慧眼明分真善美
宝
光
细
验
假
恶
丑
下联:
六、现代文阅读
(二)(共12分)
母亲的背影
骆建宗
①每一个背影,都有他的故事。
教书十多年来,每每给学生上朱自清的《背影》这篇课文,我都会情不自禁想起母亲的背影。
②那一年,我考上了湖南的一所大学。
母亲执意要送我去,买了两张最便宜的火车硬座车票。
一下火车,一股寒气就朝我们扑来,这座古城在一场秋雨之后,气温一下降了10多摄氏度。
我们在家乡的暖阳里没回过神,身上穿的还是短袖。
母亲赶紧把我的行李里的外衣拿出来,嘱咐我穿上。
而她自己却只带了一件换洗的短袖。
我叫母亲拿一件我的衣服来穿,她翻来翻去,找出了一件她亲手帮我织的,我穿了好些年的旧毛衣匆匆套上。
③办完报到手续回宿舍的路上,我看着走在前面的母亲,她的肩上驮着我的一包行李。
也许是太重,以至于背有些佝偻,头发已经被雨水打湿,一绺一绺地贴着头皮。
她身上那件毛衣随着我的生长,加了好几次毛线,身子一半是蓝色,一半是灰色,袖子又有半截褐色。
毛衣穿在她身上空荡荡的,看到母亲在宽大衣服里那瘦小的背影,我心里一阵酸楚。
④母亲趁我整理宿舍之际出去了一趟,回来时,她肩上扛着一大袋东西:
我的各种生活用品,一床厚的被子,还有一件新的毛衣。
我问母亲怎么不给自己买一件衣服,母亲漫不经心地回答:
“哦,我找了,都没有我喜欢的款式,算了。
”
⑤晚上睡觉,因为宿舍还没有其他同学来报到,母亲睡在我下铺的空床上,她把新买的厚被子铺在我床上,自己却盖着学校发的薄薄的夏凉被,无论我怎么坚持,她都不跟我换。
半夜里,听到母亲辗转反侧的声音,我醒了过来。
我偷偷看了她一眼,只见她面朝墙蜷缩着身子,把被子紧紧裹在身上,双手扯着被子将它紧紧围住脖子,我看到被子下的脊背在微微颤抖,这时,我的鼻子又是一阵发酸。
⑥第二天早上,依然下着冷雨,我送母亲去车站。
候车时,话语一向不多的母亲变得啰嗦了起来,嘱咐我学会照顾自己,好好吃饭、好好穿衣、好好学习……我只是不断地点头。
检票口,乘客像决了堤的洪水涌向站台。
我也让母亲快点离开,她却把身上那件毛衣脱下,仔细地叠好,郑重地放在我的手上,说:
“我上了车就不冷了。
这件毛衣虽然难看,但是暖和,天冷的时候可以穿在里面。
”说完,她转过身,过检票口,出了候车室的门。
⑦我看见她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短袖衬衫,右肩背着一个黑色的行李包,一出门头发就吹得散乱了。
她正整理着头发,忽然被寒风吹得一阵哆嗦,双手紧紧地抱住了肩。
顿时,右肩上的行李包滑落下来,挂在母亲的臂弯上。
母亲想压着散乱的头发,又想抱着手臂暖和一点,一边又忙着把滑落的行李包往肩上拉,一时之间竟显得手忙脚乱。
⑧外面依然雨落纷纷,看着母亲远去的背影,莫名的难过涌上心头。
这个我曾经那么熟悉的背影,现在却变得有些陌生,她不再青春、不再挺拔、不再从容。
父亲早逝,留下母亲独自一人把我们整个家庭撑起来。
这十多年来,母亲每日起早贪黑,除工作之外,一个人还打几份零工拼命地挣钱,省吃俭用,为了给我们最好的,供我们上学,直到白发爬上两鬓,腰身开始弯曲……母亲的背影很快就要在天桥的拐角处消失了,我张开嘴想再喊一声母亲,喉咙却猛然被堵住了一般发不出声音,只能任由泪水打湿眼眶……
⑨每一个背影都有故事,母亲的背影里,藏的是18年数不完道不尽的,关于爱的故事。
22.本文描写了母亲的三次背影,请你按照时间顺序,仿照示例概括。
(4分)
①办完报到手续回宿舍的路上,我看见母亲穿着我宽大旧毛衣瘦小可怜的背影。
②__晚上睡觉时,我看见母亲裹着薄被子微微颤抖的背影。
③__送母亲去车站时,我看见母亲在寒风中穿着短袖手忙脚乱的背影。
23.文章以《母亲的背影》为题,“背影”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2分)
__①以“背影”为母爱的象征点(或:
母子之情的交汇点);②是文章的线索。
__
24.文中第⑧段说:
“这个我曾经那么熟悉的背影现在却变得有些陌生”,你如何理解“熟悉”和“陌生”这一对看似矛盾的词语?
(2分)
“熟悉”是因为和母亲朝夕相处,“陌生”是因为母亲“不再青春、不再挺拔、不再从容”。
__
25.比较两个刻画背影文段的异同。
(4分)
【甲】我看见她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短袖衬衫,右肩背着一个黑色的行李包,一出门头发就吹得散乱了。
她正整理着头发,忽然被寒风吹得一阵哆嗦,双手紧紧地抱住了肩。
顿时,右肩上的行李包滑落下来,挂在母亲的臂弯上。
母亲想压着散乱的头发,又想抱着手臂暖和一点,一边又忙着把滑落的行李包往肩上拉,一时之间竟显得手忙脚乱。
【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朱自清《背影》)
文段甲
文段乙
不同点
刻画了一个①手忙脚乱的背影
刻画了一个笨拙却努力的背影
共同点
A.都从②__衣着_和③__动作_两个方面来刻画背影
B.联系上下文看,都表现了父母④_对孩子的一片深情
七、作文(50分)
26.人生就是一场旅行。
我们走过山川田野,领略自然风光;走过街市阡陌,感受世俗万象;走过任性自我,磨砺青春锋芒;走过困惑迷惘,把握前进方向……
请以“走过,才明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600字。
(3)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