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56904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78.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doc.docx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doc.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doc.docx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doc

 

强师德抓常规

促教研重质量

 

有效备课说课听课评课

 

乐陵市安居小学校本教研读本

2010年8月

 

前言

教学的有效性内在地包含了备课的有效性、上课的有效性、听课和评课的有效性,并以上课的有效性为核心,即备课是为上课服务,是实现上课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听课和评课围绕上课展开,同时促进上课的有效。

那么,怎么备课、上课、听课和评课才是有效的呢?

首先,备课、上课、听课和评课是老师的“家常便饭”,就像人们总是不断地改善家常便饭,使之营养丰富又色香味俱全一样,老师也总是不断的改进备课、上课、听课和评课,使之更有效更充满生命活力。

并且这种追求都是没有止境的,是一个永恒的过程。

其次,我们应从课程标准中、从实践中、从案例中提炼一些普通、可操作的东西,供老师们借鉴、参考、实践,更为重要的是希望能够以此点醒老师们的潜质、启发老师们的思考、促进老师们孜孜以求,共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读就懂、一懂就用,是我们的追求;用而有效、共同成长,是我们的目标。

一备课篇

备课也是这样,首先是从精神上、从思想上重视课、准备课——谨慎而为,态度决定行动;其次,才是物质上、行动上准备课。

在新课程背景下,这种“精神”“思想”除了一贯的“爱岗敬业”外,还有一层就是“新课程理念”,即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备课行动,这样的备课才是有效的。

那么,怎么做才符合“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备课行动”呢?

我们认为,研读课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思考反省等,是看不见的准备,即“慎”,这种准备是上位的,看似“无用”,却“无所不用”;撰写教案、设计练习、反思笔记等,是看得见的准备,瞄准“有用、有效”;集体备课,则是群策群力的准备(个体有备而来是前提,集体彼此分享是关键;个体再备而归是目的,共同进步、共同成长是归宿)。

这三个方面的准备和谐统一,就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

主题一研读课标

一引语

课程标准为什么能作为“教学指南”呢?

国家课程标准是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制定的。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学生在该阶段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

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因此,要使自己的教学有方向、有目标、有效益,就必须熟读课程标准、研究课程标准,名师如此,普通教师更是如此。

二、要点

怎样研读课程标准呢?

我们可以把握住以下几个要点:

1、读“前言”把握基本理念。

各学科课程标准都在第一部分的“前言”中,规定了“课程性质与地位”,提出了该学科的新理念,这是课程标准的核心。

如课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写道“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语文要安排那么多的课时?

你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

“因为‘语文是最重要的”!

“前言”中还提出了四大“基本理念”,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语文教学改革方向的途径。

数学课程标准最新修改稿对“数学”做了界定,“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同时“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并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适应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并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在教学中“要符合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前言部分从“数学是什么”“数学教育做什么”和“数学课程怎么教”中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数学活动、学习评价和信息技术六个方面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数学的基本理念。

2、读目标,增强目标意识

(1)确立“三维”目标。

课程标准首次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设定为课程目标,与“知识和能力”目标并列,即从“三个维度”来设计,并把“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为一体、协调一致,确保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目标的实现。

(2)熟记学段目标。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后,分学段提出具体目标,便于操作,利于实施。

如语文课程标准针对五大块,即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提出具体目标;数学课程标准把课程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领域,并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个方面三个学段的数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这些目标直接指导着教师的教学,确保了教学的效益,必须熟读熟记,像于永正那样的一流名师都“总是把课程标准中各年段的教学目标复印下来,贴在备课本上的首页上,作为‘教学指南’,经常翻看,‘温故而知新’”。

这样,从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三位一体”,整体考虑每一节课。

3、读“实施建议”,提高操作能力。

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分别就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和评价提出具体建议。

这些建议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可以说是“金玉良言”。

比如教材编写建议,我们了解教材了怎么编,才能成为更好的“课程的实施者、开发者和建设者”,才能更好地“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

比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你就会摒弃教师“一言堂、拒绝“串讲串问”,把时间腾出来让学生直面文字、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比如作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你就会放弃写作知识和灌输、统一标准的桎梏,而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甚至异想天开,学生的作文也就会多一些自我、多一些创意,多一些灵气了。

数学课程标准从教学、评价和教材编写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如在教学建议中,课标明确指出:

“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要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引导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指出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

“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合理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等等。

这些教学建议聚集实施过程的重点、难点,是行动的航标、教学的指南。

4、读“附录”,和孩子一起成长。

语文课程标准还特设“附录”,提出了背诵优秀诗文的篇目、课外阅读的书目和语法修辞知识的要点。

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背一背这些优秀诗文,再去认真阅读这些优秀图书。

和学生一起读书、一起成长,是教师独有的福分。

这种福分会转化为教师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这种幸福感和成就感就像一粒粒种子,播种在孩子的心田。

数学课程标准按四大领域“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在附录中收录了内容标准及教学建议中的几十个案例,这些案例在说明中指出了案例的适用年级和学生相关知识背景的分析,并为教学中如何设计呈现教学内容、如何设计教学活动、如何运用这些素材提出了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实施意见,认真解读这些案例,就能从较高的视角高瞻远瞩、瞻前顾后、整体把握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

“磨刀不误砍柴工”。

老师研读课程标准是“磨刀”是把力气用在刀刃上。

可惜,一些老师并没有意识到它、没有重视它,只顾埋头使劲“砍柴”,而忽视了轻松“磨刀”。

“练武不练功,到头一场空”。

教师不读课程标准,就如练武之人不练功。

台湾省老师的至高荣誉奖——“师铎奖”获得者桃园县中坜市大仑小学王家珍老师发表评论说:

“尤其赞同您备课的第一步——研读课程标准。

很多教师忘了这点,终究‘事倍功半’。

方向对了,教学效能才能彰显吧。

主题二钻研教材

一引语

教材是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载体,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也是政策性很强的课程资源。

如果把课程标准化作圆心,那么老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就是半径,无论圆有多大,都离不开圆心这个核心元素,教师通过理解教材来理解课程标准,同时用课程标准来驾驭教材。

但是,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第一,必须重视其他课程资源的合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使教科书与其他课程资源相互补充、相互整合、取长补短。

第二,在使用教材上,要坚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教材”,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想境界,促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真正成为新课程教材的创生者、开发者、体验者、实践者,成为教育教学的决策者。

“这法那法,读不懂教材就没法;千教万教,教不好教材就白教。

”但是,由于教材的相对固定性,我们还是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生活,自觉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培养目标衡量,分析教材内容,创造性地用好、用活新教材。

“年年岁岁‘课’相似,岁岁年年‘教’不同”。

二、要点

我们如何读懂教材、钻研教材,实现“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呢?

(一)解读文本,充分与作者、编者对话。

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内化教材的精神,充分与作者、编者对话,走进作者和编者的心灵。

1、朗读,读出情感。

教师应该也必须把教学的内容(课文)朗读好,做到用普通话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做到口中读出声音、眼中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手中读出笔记。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认为:

“老师朗读得好,备课就完成了一大半工作。

”老师朗读得好,课堂上才能自信地让学生跟你读。

台湾王财贵教授认为“跟我读”是最简洁、最有效的朗读指导方法。

师生都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灵性的,充满情趣的,也一定是有效的。

读好了,一切讲解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2、默读,读出见解。

教师要潜下心来,与作者、编者对话,做到读懂、读透、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何谓“读懂、读透、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我们认为,至少要明白教材的意图、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还要有自己的思考和价值判断。

这就是余文森教授一再强调的“要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的要义。

什么是“有思想”?

即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做一个具有“自由的思想和健全的人格”的现代教师。

有一种痛苦,其实是快乐,是直抵内心的快乐,那便是思考,比如,我上《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一课,在研读教材时,我发现编者说“全诗热情歌颂了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无情鞭挞了反动统治者”,对于现在的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如何体会“无情鞭挞了反动统治者”这一思想内涵呢?

我进行大胆地调整,定位为“引导学生对‘生’与‘死’进行思考,确立‘生’是‘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着’而牺牲的生命价值观教育”;比如我上《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不仅唤醒同学们对“小女孩”的同情,即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不要放弃对生、对美、对善良、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这样,在你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就能够“嘴上带着微笑”,等等。

(二)读《教师教学用书》,“站在编者的肩膀上”看教材,与编者对话。

《教师教学用书》是教学的直接理论依据,是教师备课的最重要的参考资料。

《教师教学用书》的《说明》部分对全册教材的基本结构、主要特点、教学目标和需要注意的问题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是我们把握该册教材和教学的重要依据,让我们“胸有全册”;《教师教学用书》的每个单元,先是“导读”提示整组教材的主题、特点、训练点等,让我们“胸有全组”;《教师教学用书》的每篇课文,包括教材解读、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等,让我们“胸有全篇”。

在此基础上,我制定了《匆匆》的教学目标:

①掌握本课生字,正确读写“挪移、蒸融、游丝、赤裸裸”等词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③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尝试运用。

④通过搜集资料,抓住重点词、句、段进行揣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学习追问和思考人生意义。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是语文教学目标的简约概括,因此,教学目标的②③两项是教学的重点;又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他们对时光易逝,对人生哲理缺乏实际生活体验和思考,因此“抓住重点词、句、段进行揣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难点。

总之,教师在备课中有了对教材的研读、教法的感悟,才能准确地制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实际情况,不局限于教材内容,积极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把教师、学生、各种设备、资料、环境等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的各种资源都用来服务教学、服务学生,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让教学“实”起来,让知识“靓”起来!

主题三了解学生

一引语

“对牛弹琴”这个成语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

它说的是古时候有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琴弹得非常出色。

一天,他带着琴了外游玩,看见一头牛正在河边吃草。

河边的景色很美,还不时传出牧童的笛声,他非常兴奋,就对着这头牛弹起琴来。

琴声非常动听,可那头牛依旧埋头吃草,根本不理,就像没听见一样。

公明仪看到这种情景非常生气,怪牛愚顽笨拙。

其实不是牛“遇顽笨拙”,而是琴师不了解牛,牛需要的是嫩嫩的青草和拴在鼻子上粗粗的绳子。

你弹什么琴呢?

说话做事不看对象,不了解对象还自以为是,当然没有效益了。

教学也是如此,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

“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源为一句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因素是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备课时要备学生,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和学习能力,了解学生的兴趣和愿望,把教学定位在“最近发展区”,同时要把教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结合起来,使教材充满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

三要点

怎么了解、分析学生呢?

(一)深入了解学生实际,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

从实际的教学过程看,学生在进行学习时,由于每个人的知识背景不同、学习原始状况不同等方面的原因,他们在学习新课文之前,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所以,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我们的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备课。

在备课时不妨认真思考以下一些问题:

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2、通过学习,学生是否已经了解了有关内容,有多少人了了解?

了解了多少?

达到什么程度?

3、哪些知识是重点、难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和引导?

4、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成为课堂的兴奋点?

上述问题可在教学前或开始时进行了解,教师根据了解的实际情况再组织进行下面的教学活动。

这样的备课和上课才能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使学生在一堂课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

(二)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

1、从心理学中了解。

相同年龄的孩子,具有相似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思维特征,即“大同小异”。

2、从学生的生活环境了解。

比如语文,描写农村题材的课文对城市孩子来说就比较陌生,反之亦然;描写古代的、外国的课文,对现代的、中国的孩子来说就比较陌生,就此我们就能确定孩子的学习困难,并采取相应措施。

3、从预习反馈中了解。

课堂教学开始,一般都要检查一下预习情况,让学生提出问题,以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兴奋点,并把学生的“兴趣点”“兴奋点”转化为教学的重点或生长点;同时把教学的重点、难点,转化为学生的兴趣点、兴奋点。

(三)为“学困生”提供特殊服务

备课时要考虑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状况,也要考虑少部分学生的学习困难,切实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

同样一篇课文,学困生应该掌握哪些最基本的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老师要提供什么帮助;同样一篇作文,学困生应该写些什么内容、写到什么程度、老师要提供什么帮助;同样一个练习,学习困生要分几个步骤(分成几个小题进行铺垫)、要给予怎样的辅导;课堂提问,哪些问题是针对学困生而提的;课堂教学,哪些时间为学困生安排,等等,备课时都要思考、设计。

学困生不断地得到个性化辅导,不断进步,不断增强信心,久而久之,就迈进了优秀行列。

主题四设计练习

一引语

练习,是教师根据教材特点、教学需要、学生实际而精心设计的口头练习、书面练习或者综合练习,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人文的涵养、成绩的提高都十分有益,并且“重要的练习、核心的内容,一定要在老师的眼皮底下过”。

就语文而言,广义的练习是“语言文字实践活动”。

“语文教学,就是要瞄准‘语言文字’这个‘工具’(目标明确),充分利用丰富的人文资源(人文渗透),展开生动有趣的语言文字实践活动。

”①狭义的练习是动笔练习(包括广泛阅读、搜集资料和综合性学习活动等),分为课内练习和课外练习。

就数学而言,戴再平的《数学习题理论》一书指出数学习题蕴含有知识功能、教育功能和评价功能。

在数学教学中,解答习题本身并不是目的,解题之所以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是因为数学习题存在着多种功能。

当学生一旦进入解题这一活动情景之中,他就接受着一种思想的体操训练,以技能的或思维的,智力的或非智力的,从各方面塑造自己,以期达到数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新课程的练习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更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

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充分开发习题的教育资源,使习题的知识功能、评价功能和教育功能三者并重,每一道习题都要用足、用好、用到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开发学生创造潜能。

二、要点

老师怎样根据课文的特点、学段(学期)目标,联系学生实际,设计针对性、综合性的练习呢?

(一)设计课内练习

课内练习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特点、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而设计的练习,主要起到反馈和巩固作用,包括课前练习(预习)、课后练习(包括生字词的书写、背诵、答问、单元练习等教材的“练习系统”)、仿写练习(读书笔记)等等。

1、课前练习(预习)。

主要是为了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对所学内容的了解程度)等,以确定教学的“起点”。

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什么,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是一条重要的教育心理学原理。

课前练习,包括交流前搜集的信息、检查预习情况、听写、提出问题,等等。

2、课后练习。

主要指课后生字词的掌握(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意思、正确书写、部分会用)和编者安排的课后练习、单元组练习等“练习系统”。

课后的练习是“我们(编者)意图的集中表现”(已故教材编辑袁微子)。

换句话说,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和指导下,通过读书、思考、讨论、练习等,完成了课后练习,就完成了一篇课文的学习任务,也达成了一篇课文的学习目标。

课后练习,应该在课内完成,并及时批改,以检查教学效果,为改进教学提供“第一手资料”。

3、仿写练习(读书笔记)。

一是读书笔记。

“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思考、边思考边做笔记,如提出疑问、写下感受或评点、进行批注等,不仅是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是上乘的阅读能力。

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提出“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在第三学段的作文目标中提出“学写读书笔记”都是要培养动笔墨读书的习惯。

二是仿写练习、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应该从第一学段就开始训练,从读学写,以写促读,协调发展。

(二)设计课外练习

如果说课内练习的重点在巩固,那么课外练习的重点在拓展;如果说练习比较单一,那么课外练习就要加强综合。

课程标准出出台以来,尤其是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课外练习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精彩纷呈。

需要强调的是,大多数学生做的课外练习都是种种“练习册”,老师一方面要精选“练习册”,一方面要精选练习题,不是“练习册”中的每一题都要做,而是要调整、删改、补充、选择,使“练习册”具有个性,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

著名特级老师于永正先生认为,最好的课外作业有三项:

写字、读书和作文。

1、搜集资料、拓展视野。

2、“白助餐”式作业。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基础不同、能力不同、性格不同、习惯不同、兴趣不同的个体。

所以面对全体,就要考虑每个层面的学生、进行分层练习。

如学习了《翠鸟》后,设计了以下几项作业:

(1)爱写字的你,不妨摘抄本文的优美词句。

(2)爱诵读的你,不妨有感情地朗读《翠鸟》,有条件的可以录音。

(3)爱绘画的你,不妨根据课文第一段的描写画一画翠鸟的外形。

(4)爱查阅的你,不妨查资料、寻找翠鸟的其他名字。

(5)爱习作的你,不妨模仿《翠鸟》一文的写法,写一篇介绍小动物的文章。

(6)爱故事的你,不妨把课文改编成小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

(7)爱观察的你,不妨选一种小动物,如小鸡等进行观察,找找它的特点。

以上7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任选1题或若干题完成。

这一组作业设计包含了“读、画、写、抄、查、讲”等多种形式,既给爱画、爱读的同学准备了展示自己本领的空间,又为爱探索、爱讲故事的学生提供了进一步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

一项作业能使他们各尽所长,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而学生创新思维也将得到发挥。

3、“自主”式作业。

“无为无所不为”。

老师“不”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别有风味。

4、“亲情”作业。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每每听到这首歌,总有一种温暖如春的感觉、怦然心动。

这是世界最美丽的风景、是人间最美好的情感。

如学完《小抄写员》,布置以下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二题完成。

(1)听父母(爷爷、奶奶)讲童年的故事。

(2)开“讲父母童年故事”的故事会(和父母比童年)。

(3)写父母童年故事。

(4)写信给在外务工的父母,请求他们讲述童年故事。

(5)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6)以“孝顺不必等到长大后”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最后进行作业展览、评比,把课外作业办成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展示。

5、全面开发、充分利用习题资源。

整节课教师以一道课本习题为蓝本,潜心钻研教材,把握知识结构,充公利用教材的内在资源,对课本中的习题进行了“无中生有”的添加,使习题增值,给了学生一片思维驰骋的天空。

练习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变重复练习为灵活多样的练习,变静态为动态练习,变封闭练习为开放的练习,变练习素材为课堂内外相结合的练习。

新课程理念下的练习设计,不再局限于机械操练,而以其灵活的设计形式和丰富的练习内容,使数学练习的功能得到不断拓展,数学活动的价值得到不断提升。

因此,我们要合理地开发习题资源,给学生探索体验和顿悟的时空,让学生在练习中观微知著、触类旁通、自醒自悟、豁然开朗、享受成长!

“天高任鸟习,海阔凭鱼跃”,课外作业就是那方“天”、那片“海”。

拓展阅读

一咏三叹话引读

笔者曾将王崧舟、周益民、王自文等几位名师的教学实录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他们的课堂教学都恰到好处地安排了往返回复、一咏三叹的“引读”。

正是这种引读,在把学生带进文本的同时,营造了感人至深的课堂氛围,感染着每一位学生。

王自文:

历史长河的沧桑回眸(《古诗二首》教学片断)

师:

读了这首诗,你现在有什么样的感想?

生:

我的心里有同情,同时感觉宋朝政府真是腐败无能。

师:

是啊,他们是如此的昏庸,而老百姓却还对他们盼啊,盼啊!

同学们,你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

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

65年啊,780个月啊,23739个日日夜夜呀!

生:

(齐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

5年过去了——

生:

(齐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