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凉山州届高考模拟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检测整理精校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55668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凉山州届高考模拟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检测整理精校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四川省凉山州届高考模拟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检测整理精校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四川省凉山州届高考模拟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检测整理精校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四川省凉山州届高考模拟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检测整理精校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四川省凉山州届高考模拟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检测整理精校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凉山州届高考模拟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检测整理精校版.docx

《四川省凉山州届高考模拟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检测整理精校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凉山州届高考模拟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检测整理精校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凉山州届高考模拟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检测整理精校版.docx

四川省凉山州届高考模拟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检测整理精校版

四川省凉山州2015届高考模拟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检测

高考模拟试卷

011909:

31

四川省凉山州2015届高考模拟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检测语文

一、积累与应用(37分)

(一)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肩胛jiǎ     扎zā染     卡qiǎ介苗    瑕瑜互见jiàn

B.挑tiǎo花    感召zhào   马齿苋xiàn   难兄难nán弟

C.光纤xiān    翩piān跹   倒dào装句   披头散sàn发

D.心曲qǔ     书坊fāng    芝麻糊hú     晕头转向zhuà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分)

   A.凄婉   影壁   萨其马  丛山峻岭

   B.砂糖   消弭   无名火  婷婷玉立

   C.煅烧   涵盖   节骨眼  不明就理

   D.腥红   陨落   座上宾  身体力行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随着节假日来凉山旅游人数的不断上升,“阳光之旅”享誉省内外。

西昌这座“春天栖息的城市”更是被人们称为凉山州的首善之区。

   B.莫言五六岁时,赶上“三年自然灾害”,为了填肚子,他吃野草,啃树皮,甚至抢煤吃。

回想起昔日兀兀穷年的生活,莫言感慨万千。

   C.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说,发言人不是领导人,发言人经授权发言,要是遇到没有准备的问题,发言人就要做出判断,不了解情况就不能贸然回答。

   D.11月25日,歼15舰载机研制总指挥罗阳在大连执行任务时,突发急性心肌梗死,以身殉职。

消息传来,犹如平地一声雷,令国人痛惜。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从50后到80后的几代人都知道西哈努克这个名字,虽然很多人并不是很清楚这位外国人曾做过什么,但也都认同这个笑容可掬的亲王是我们的“老朋友”。

   B.最近有媒体对《关于白酒产品塑化剂有关问题的说明》一文进行断章取义的报道,中国酒业协会认为这实属是极端不负责任的做法。

   C.同济大学教授张生撰文指山,国内脱口秀节目普遍表现出低下的思想和肤浅的素养。

此言一出,立即引来脱口秀达人周立波的微博骂战。

   D.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主编徐怀谦在杂文界的建树,获得国学大帅季羡林的称赞,季老认为其文章有事实、有根据、有论点、有文采。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8分)

   北京大学百年讲堂里上演了一场大师云集的昆曲盛宴,主办方邀请了张继青、汪世瑜、石小梅等昆曲大家到场,十个古稀艺术家,几十段经典唱段,精彩纷呈。

精湛演出获得了观众持久的掌声,但演出结束时却出现了意外插曲。

主办方邀请北师大教授于丹上台做最后总结发言,于丹刚一开口说“我代表所有观众感谢老艺术家们……”台下有人大喊“你代表不了我们!

”“不用你代表!

”在众人的“于丹下去吧!

”和集体“嘘”声中,于丹不得已尴尬离场。

   此消息一经发布便在网上引发了一场关于文化明星与传统文化、道德建设与文化涵养的大讨论。

   

(1)用对联的形式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3分)

   

(2)请从“文化明星与传统文化”“道德建设与文化涵养”两个话题中任选一个,谈谈你的看法。

(100字左右,5分)

 

(二)名句名篇(7分)

6.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7分)

 

(1)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2)   ,但余钟磬音。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飞湍瀑流争喧豗,   。

(李白《蜀道难》)

 (4)可堪回首,   ,一片神鸦社鼓。

(辛弃疾《永遇乐》)

 (5)   ,血色罗裙翻酒污。

(白居易《琵琶行》)

 (6)披绣闼,   ,山原旷其盈视。

(王勃《滕王阁序》)

 (7)怀良辰以孤往,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三)梳理探究与名著导读(10分)

7.阅读下面一则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6分)

   李元芳是近来最忙的人,他一天被问候超过250万次。

李元芳是电视连续剧《神探狄仁杰》中的角色,在剧中侦破案情时,李元芳经常被狄大人问道:

“元芳,你怎么看?

”剧中,李元芳的标准回答一般有两个,一是:

“大人,我觉得此事定有蹊跷。

”另一个是:

“大人,此事背后一定隐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

   元芳爆红网络,源于最近一个新闻报道:

“泉州女生被肢解后坠落高楼,警方断定自杀。

”以这个新闻为起因,网友们开始利用狄仁杰和元芳来进行调侃:

   武汉网友:

元芳,你怎么看?

   沈阳网友:

以我跟随大人多年办案的经验,这起碎尸案一定是自杀!

   上海网友:

元芳,我们先假设她自杀,但动机是什么?

   武汉网友:

回大人,如果是自杀,那她的动机肯定是不想活了。

   广州网友:

元芳,死者剁掉第一只手好解释,这第二只手如何剁得?

   郑州网友:

大人,这也使得,刀刃向上固定好,迅速大力摆臂……

   现在,“元芳体”成了网友发表意见讨论问题的万能句式,大到国际新闻,小到晚上家里吃什么,总会在叙述后加一句:

元芳,你怎么看?

根据上述材料,分别从社会、文化和心理三个角度来探究“元芳爆红网络”的原因。

8.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4分)

①湘云笑道:

“还是这个情性不改。

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

没见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

   ②宝玉听了道:

“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

   ③袭人道:

“云姑娘快别说这话。

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

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

   ④宝玉道:

“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

若他也说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⑤袭人和湘云都点头笑道:

“这原是混帐话么?

⑥林黛玉悄悄走来,不想刚听见史湘云说经济一事,宝玉又说:

“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活,我也和他生分了。

”林黛玉听了这活,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

试结合林黛玉的身世,写出文中“喜”“惊”“悲”“叹”的具体内容。

“喜”:

             

“惊”:

             

“叹”:

             

“悲”:

             

二、阅读和鉴赏(53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

(8分)

春暮

曾豳

门外无人问落花,绿茵冉冉遍天涯。

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

9.本诗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试做分析。

(4分)

10.本诗第二句中的“绿茵”有版本写做“绿阴”或“绿荫”,你认为哪一种更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17分)

刘景松

   景松,字鹤樵,祖镇裕,由江右迁西昌,丰于财,常施粟施药施櫘(棺材)。

父自升,例贡,亦踵行之;母饶氏,孝廉炳南女。

景松幼颖异,读四子书常伏案攻苦,亲恐其惫,劝以眠食散步,日有调节,幼学所宜。

或令仆携游,仅至外祖家即返,虽除夕元旦,终不废读。

年十七文行并茂,入庠食饩,每试课辄第一。

事祖母庶母,曲尽孝养,值两弟相继卒,百计解母忧。

乙酉选拔,甲午举于乡,先后主亮善台,登泸峰各书院讲席。

宁属佳仕游其门者,皆通经义史事。

襟抱开朗,其能文工书,取科第,余事也。

光绪中,县令胡诗舲创立研经书院,以教务属景松,诗舲主讲。

越二年,诗舲以代去,景松继之。

书院中新置经史子集及古今图书甚富,西南才俊笃学之士聚于邛成,从游应课,

以时请业请益者接踵而至。

   先时景松师高月楼,骈散各体文,固擅胜场。

后太守崔劭方莅宁,为关中名翰林也,仰景松学行,延教读,日夕相切劘(音磨),学以益进。

后调尊经院肄业,又亲炙名师,承其学风教泽,及长研经书院,视诸生才器,示以修学之方,指授书籍,因类参稽,有问斯答。

一时英年,究心经史,竞以传人自许。

及朝命废八股,试时务策论经世之旨,藉以发皇。

既而改书院,兴学堂,邑中学子远游东洋,研究科学教育,回籍创办各级学校,教管合法,学有根底,广育师资者,半出其门墙也。

光绪三十年开经济特科,苏抚恩艺堂,独举景松应之,虽廷试仅列二等而名震一时。

有要人某,时为直督兼北洋大臣,欲致之于门下,而景松终不肯往,其守正不阿类此。

先是,曾考国史馆誊录,叙知县,来任,以目疾归里,卒于家。

1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十七文行并茂,入庠食饩      饩:

官府供给的食物。

B.乙酉选拔,甲午举于乡         举:

被推举,被举荐。

C.以教务属景松,诗舲主讲       属:

委任,委托。

D.又亲炙名师,承其学风教泽     炙:

比喻亲受教诲熏陶。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以时请业请益者接踵而至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B.指授书籍,因类参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C.试时务策论经世之旨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叙知县,未任,以目疾归里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13.下列对原文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景松从小就特别聪明,读书又十分刻苦,除夕元旦都不休息,因此在科举考试中名列第一。

   B.刘景松主持过礼州亮善书院,后来又担任泸山各书院的讲席,经他指导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C.刘景松以才行优异被选送到成都尊经书院学习,为他以后主持西昌研经书院积累了学识与经验。

   D.留学日本并回到西昌创办各级现代学校,教学有法、管理有方的人才中有一半曾是刘景松的门生。

1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后太守崔劭方莅宁,为关中名翰林也,仰景松学行,延教读,日夕相切劘(音磨),学以益进。

(5分)

   ②有要人某,时为直督兼北洋大臣,欲致之于门下,而景松终不肯往,其守正不阿类此。

(3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的1517题(9分)

明代制笺风尚的转变

   手札是明代书法中十分精彩的一页,精美的笺纸以其独特的形制与美感,使得手札书法更具魅力。

   以往对笺纸的研究多从属于造纸史研究,通过文献梳理与科学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纸张的制造工艺等进行深入分析,但往往侧重于造纸工艺而缺少对笺纸的专门整理;在中国古代版画史研究方面,也多针对笺纸的彩色套印工艺进行研究;近年一些尺牍的结集出版为我们了解明人笺纸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并出现了一些笺纸的专门研究。

然而,对明代笺纸的研究尚有不足之处,如研究者往往偏向于将笺纸视为独立的艺术品,或枚举各种名纸与拱花短版等加工技艺,而忽视了其作为书写载体的实用意义。

明代自万历以后,笺纸由朴拙转向鲜华,笺谱确立的基于餖版拱花套印技术的笺纸范式成为后世楷模,影响深远,然而,从书写载体的角度而言,笺纸图像的个性过于突出可能会影响书写效果,甚至喧宾夺主。

关于明代制笺风尚的转变,李克恭在《十竹斋笺谱》序中有这样的描述:

“昭代自嘉隆以前,笺制朴拙,至万历中年,稍尚鲜华,然未盛也,至中晚而称盛矣,历天崇而愈盛矣。

”显然“朴拙”“鲜华”是针对“笺制”而言的,即特指笺纸的形制与装饰方面。

若从纸质方面考察,则嘉隆以前未必朴拙,在改善纸质的工艺方面,万历之后也没有显著的突破。

染色、砑花、描金、施粉、上蜡等加工技艺在明代以前已基本形成,明代笺纸在形式上达到新的高峰。

   这种制笺风尚的转变并非偶然,在万历以后,明代刻书业迎来一个辉煌时期,为制笺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制笺者可以轻易地在笺纸上添加各种复杂纹饰图像,他们更乐于从形式上进行创新。

从技术上看,适于制作套印及拱花的纸张必须有一定的吸水性,且在硬度和厚度上也有所要求,同时,水印和拱花可能会造成纸面的局部变形,这些不利于纸质的进一步改善和加工;另外在《萝轩变古笺谱》及《十竹斋笺谱》序言中对纸质的要求几乎只字未提,在笺谱的印制中也没有对纸的表面质感进行二次加工,可见笺纸的纸质并没有受到重视,或许制笺风尚的转变正是“古质”与“令妍”之别。

   纸张表面质感是影响书写性的重要因素,明代造纸技术的发展使得笺纸不需要经过砑光等加工处理也能获得较好的书写手感,然而这与传统加工纸的书写效果是有区别的,经过砑光处理的粉笺、蜡笺能获得一种晶莹的质感。

即使是没有任何图案的素笺,也显得非常精美,著名的宣德笺中就有白笺,“坚厚如板,两面光彩,如玉洁白”。

陈继儒《泥古录》中就说到“近年有所营造者幅小于昔,虽便于用而无古法”,可见对古法古纸的重视。

历代文人对古纸十分珍爱,唐宋名纸如薛涛笺、澄心堂纸、金粟笺等在明清时期都有仿造。

明代笺纸的艺术性观赏性皆得到极大的拓展,但古法的式微不免令人惋惜。

   15.下列对明代制笺风尚的转变,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明代制笺风尚的转变主要是指笺纸的形制由朴拙转向鲜华,由“古质”转变到“今妍”。

   B.明代制笺风尚的转变发生在嘉隆以后,万历中期便愈演愈烈,至万历晚期历天崇而愈盛。

   C.明代制笺风尚的转变主要是因为染色、砑花、描金、施粉、上蜡等加工技术在明代获得突破性发展。

   D.明代制笺风尚的转变与明代刻书业的发展相关联,后者为这种转变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16.下列对文意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天对古人“手札”的研究还多从属于造纸史研究,往往偏向于将其视为独立的艺术品。

   B.笺纸图案的个性过于突出和装饰的过于繁复,或许会对书写的效果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于喧宾夺主。

   C.明代万历年间制笺业仿古之风盛行,大量仿造唐宋名纸,如薛涛笺、澄心堂纸、金粟笺等。

   D.明代制笺既重视形制,也不忽视纸质,供套印及拱花的笺纸都必须选择具有一定的吸水性纸张。

   17.请写出两个“手札”的同义词,并结合本文简要谈淡你对手札的认识。

(3分)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1821题。

(19分)

一两银子的红楼梦

凉月满天

   要想知道一两银子在《红楼梦》里有多大价值,首先得知道那时候的一两银子大约折合现在多少人民币。

《明史》里提到,七品知县一年的正常俸禄是45两白银,也就是月薪3.75两银子。

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买大米二石,一石约94.4公斤,也就是说,一两银子可以买377.6斤大米。

以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一斤的中间价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约等于人民币660.8元。

那么知县的月薪就是2478元。

   《红楼梦》里,贾府这个“白玉为堂金作马”的名门望族是在银钱堆里打滚的,银子这种东西是太不稀奇了。

   对于贾母、邢王二夫人、凤姐等上层领导人物来说,别说一两银子,就是二十两银子都是“霉烂”的。

贾母要给宝钗过生日,自己拿出二十两银子,被凤姐半奉承半戏谑“巴巴地找出这霉烂的二十两银子来作东道”。

“霉烂的”二十两银子是多少?

就是现在的13216元人民币。

可是它不过是用来打发“打秋风”的刘姥姥的小钱。

   贾母和邢王二夫人,光每个月的月钱,就是二十两银子。

王熙凤的少一些,顶多只有五两,也就是3304元人民币。

按她当家辛苦的情分来说,这点钱不算多。

可是她又不傻,堤里损失堤外补。

不光贪污受贿——比如她弄权铁槛寺,拆散人家的好姻缘,得了3000两的好处,且“自此凤姐胆识愈壮,以后有了这样的事,便恣意地作为起来”,更利用当家之便放高利贷。

“单她这体己利钱,一年不到,上千的银子”,也就是说,她一年的利钱,就是66万人民币。

这样一来,她就是个十足的富婆了。

   正所谓“得意浓时易接济,受恩深处胜亲朋”,就连八竿子打不着的刘姥姥都因为两进荣国府,把自家的光景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不光连吃带玩,而且走的时候太太赏了一百两,凤姐赏了八两,加上绸缎、衣服、吃食和宝二爷从妙玉手里抢救下来的那只成窑五彩小盖钟,算下来至少有七八万人民币。

按现在农村的标准,七万块钱,可以在三分地皮上盖一处宽敞豁亮的好院落。

那时还兴买卖田地,良田也可置几亩,还能养几头耕牛。

   当然,对于为奴为仆的下层人物来说,一两银子还是当一两银子使。

它既代表着身份和地位,又意味着能得到更多的实惠。

   王夫人的大丫头全钏跳井死了,好多人巴结奉承凤姐,目的就是想把自家的女儿送过来填补金钏的缺,用平儿的话说,就是想这“一两银子的巧宗儿”呢——这个巧宗可不易得,只有伺候老太太和太太的几个心腹大丫头才能拿到这个价,也就是说,她们每个月的工资是660.8元;至于新一代主子的贴身大丫头,月钱减等,是一吊——大约550元。

看上去钱不算多,但是吃喝穿戴、看病吃药都能使得上太医,一切费用都是官中的,这些钱是净落儿。

至于一般的小丫头,月钱就只有500钱了,也就是现在的大约275.4元,按时价,也能买一百多斤米,够给家里开销了。

而且吃穿用度一样都是官中的,无非就是多换几句大丫头的骂。

对一般的寒门小户、低级奴字辈的人来说,只要红楼不倒,生活总还是过得去的。

   正因为尊贵如此,荣耀如此,奢华如此,所以才构成蜃楼般的假象。

所有人都以为钱是花不完用不尽的,楼是永远不倒的,园中柳、亭中花永远都是自家的。

至于日子嘛,就这么永远过下去就是了。

所以慢说主子,就是丫头,一样是不知柴米油盐贵的。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众丫环给宝玉过生日,这一顿饭吃下来,就是两千来块。

   其实,也不是没有清醒的人,新生代的始娘们都不是吃素的,探春、宝钗和黛玉心里都会算账。

黛玉说现在若不俭省,“将来必致后手不接”;宝钗和探春合计着在大观园里搞改革,想办法增收减支。

可是没有用,就像一座山,它要倒,单凭几个弱女子想撑住是不可能的。

所以结局已经注定,不过是只争来早与来迟。

   一本《红楼梦》,从头翻到尾,一花一叶,一草一纸,公子小姐,丫头婆子,处处所见,皆是一两银子累积起来的泼天富贵。

照这个标准算下来,一般的农村家户,四五口人,春种青,夏收黄,骄阳似火汗水汤汤,一年也不过挣上白银十来两。

我是大学毕业生,每个月就靠二两银子养家糊口,孝敬父母。

好在二两银子也不少,一两银子能买几十斤肉或者三百多斤大米呢。

就这么布农蔬食,日常茶饭,平安散淡的烟火光景,也着实过得。

不用问一两银子的日子怎么过,就这么过。

(有删节)

   18.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从一两银子的角度来展开对《红楼梦》的探讨,举重着轻,别开生而,给人以联想和启迪。

   B.文章不仅揭示了《红楼梦》所反映出来的经济层面,也展示出与经济层面紧密相关的文化层面。

   C.从贾母、邢王二夫人、凤姐到“低级奴字辈的人”,在贾府中经济地位决定了人们的社会地位。

   D.开头将银子换算成人民币是为了给话题提供一个参照,那么结尾的现实生活则是给小说提供了另一种参照。

   E.“红楼”一梦只不过是主子们的弥天大梦,对于“奴字辈的人”而言,只希望这红楼大厦快快地倾倒。

   19.为什么说在贾府上层领导看来,“别说一两银子,就是二十两银子都是‘霉烂’的”?

(4分)

 20.联系上下文,解释平儿说的“两银子的巧宗儿”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4分)

 21.本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请结合全文做简要分析。

(6分)

三、表达与交流。

(60分)

 22.请以“大学何以谓之‘大’”为标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议论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